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8 14:49: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智能建造的看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

篇(1)

引言

智能化建筑实质是建筑电气系统的智能化,是在土建系统,装修系统和电气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增加的信息化楼宇控制系统,对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的中国来说,智能是手段,节能才是目的。我国对高层智能建筑的节能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研究平台的智能软件一般还处于购买国外软件的阶段。但如我们及时组织力量投入智能建筑节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赶上并局部超过国外先进水平还是有可能的。

一、 智能建筑节能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已经受到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刻影响,行业中提到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优化组合,获得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及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物。智能建筑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蓬勃发展。1984 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旧的金融大厦引入信息技术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后来,日本也引进智能建筑的概念,近十多年来,相继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NEC 总公司大楼等。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此外,印度也于1995 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舒适等突出优点,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智能建筑的发展形势可谓是如日中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也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化高层建筑。仅上海一地,已竣工及在建的智能化高层建筑已达3000 幢,其中极大部分为商用办公楼,拥有智能化设施。作为未来高速信息公路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智能建筑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的是,高层建筑能耗及维护费用巨大,是一个大的资源消耗黑洞。据统计,一幢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建筑年耗电费用达78.5 万美元(采取节能措施前),即12 年内的能耗将等于整幢大楼的全部投资(900 万美元),包括土建结构、设备管道和防火装置。21 世纪是一个能源匮乏的时代,研究高层建筑的节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智能建筑作为高层建筑节能的监测工具、研究平台和实施手段,其与节能的关系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智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升

智能建筑节能,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因为再好的节能建筑、节能设备与节能技术,如果物业管理、维护人员的节能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而不利用这些设备、技术,建筑节能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只有充分重视节能,并且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主动发掘、创造与运用这些节能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在对12幢智能建筑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物业管理与建筑节能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因此,提升建筑节能水平首先需要进一步增强物业管理机构的节能意识,其次需要在建筑设备管理的技术与评价指标上创新来引导建筑节能,第三是通过引进节能技术与设备进行工程改造以降低建筑的能耗水平。

2-1增强物业管理公司节能意识

此次调研的12幢甲级智能建筑都具备有智能化系统。这几年的实际运行的事实证明当初的系统设计比较合理,采用的技术也比较先进,满足了整个大厦的功能需求。在大厦的使用与运行中,智能化系统为物业管理人员简化操作、方便维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物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建设智能化系统非常必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学习、掌握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也有个别物业管理公司对智能化系统认识不足,以为建设初期选择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安装了超前的软件系统就足够了,忽视了对智能化系统后期的维护保养。例如,有的维护人员对空调机组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不去及时更换,存在检测误差也不去校正,导致BA系统因为得不到准确的现场数据而运行异常。传感器对于BA系统所起的作用犹如人的眼、耳、鼻对于大脑所起的作用,没有前端的正确反馈,大脑就不可能下达正确的指令,因而整个系统就不可能正常工作。久而久之,有的物业人员干脆把部分设备长期置于手动档,使BA系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造成能源浪费。智能化系统功能的体现与物业管理息息相关。在良好的使用、维护过程中,物业人员能够不断地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改进,从而提升系统功能,更好地为大厦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是大厦节能的执行者,只有物业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节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节能的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被使用。节约能耗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能源,更减少了运营成本,对物业管理公司而言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个别物业公司的节能意识淡薄,凭借自己财力雄厚不把建筑节能当回事。对此需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能源相对紧缺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发展中的一对重要矛盾。作为建筑节能的最终执行者,物业管理机构更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通过设备改造进行节能

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现在节能的主要手段。在调研的智能建筑中,节能设备的引进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常见的节能手段是变频技术的使用。一些楼宇对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控制增加变频器,还有一些大楼对风机加入变频器,这些变频器均由BA系统进行状态控制。对于风机和水泵设备,其风量与转速的一次方成正比,风压H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N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采用变频器进行调速,当风量下降到80%时,转速也下降到80%,而轴功率N将下降到额定功率的51.2%;如果风量下降到60%,轴功率N可下降到额定功率的21.6%,因此采用转速控制方式来调节风量,在节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如果对一个额定75kW、50Hz的风机进行变频控制,当它的频率降低到40Hz的时候,所消耗的功率仅为额定功率的53.3%。也就是说,采用变频技术把风量降低到原来的80%的时候,所消耗的风机功率仅占原来的53.3%。物业管理机构了解了变频技术的这一优点,纷纷在楼宇中采用变频技术对风机水泵的控制进行改造。有不少建筑物的能源系统在建设时存在缺陷或不合理的问题,在能耗费用的压力下,物业管理机构不惜花大代价进行改造。除了油改气外,还有一些大厦新置一台小容量的冷冻机来配合大容量冷冻机工作,使得冷冻机组群可以处于满负荷状态从而使运行效率最高,在低负荷运行时减少了大型机组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智能建筑节能的途径

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智能建筑节能,首先应该纠正错误的认识:建筑节能系统就是节能设备的组合;建筑节能系统就是开发了一系列的节能管理系统。上述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较为恰当的建筑节能的定义是:从建筑的设计阶段开始,每一步都考虑到节能减排,同时,在管理方面开发节能管理系统及相关硬件软件,对整个建筑的节能模块进行运行维护,最终达到高效的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方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建筑体的节能。这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节能。是否使用了节能的材料,如建筑体外墙加入隔热层,使用隔热保温性好的空心砖等;建筑设计的节能。是否考虑了节能的因理念,如通风采光的合理设计及合理的围栏结构;建筑施工节能。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节能标准施行,如空调循环管道与其他电气化管道的安装是否合理。②电气节能。这里面包括设备级的节能。是否使用了相关节能设备,如节能灯等;系统级的节能。是否安装了BA系统;管理级的节能。是否将BA系统与其他系统相结合来综合管理,如BA 系统可以和物业管理系统相结合,能源监测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节能管理。考虑到智能建筑的特点,即建筑体的运行及维护是基于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具体的节能手段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硬节能:硬节能如同硬件,相对较易实现,容易量化,硬性规定,包括墙体和屋面材料,通风采光比率,设备选型等,这些部分在建筑体完工后就基本定型,成为节能的主体。②软节能:软节能应用范围较广,技术含量较高,应当集成在智能建筑的整体管理维护系统中。如公共照明的感应控制、中央空调的集中控制、能耗分析、自控系统的合理设计等。总体来说,智能建筑节能的方法和技术是向着优化与集成方向发展。将节能的理念应用到智能建筑建造及运行的各个环节,开发及优化更为高效的智能管理系统,在更为集成化的平台上实现智能建筑的节能。

结束语

建筑物建成投运后,其能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目前,大多数建筑存在缺乏完善的节能技术措施,节能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我们的调查数据反映,完备、规范的物业管理可以有效节省能源消耗,提高服务质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BA系统的作用,增加建筑设备的优化控制措施,能够快速地把一部分浪费的能源降下去。

参考文献

[1]陆伟良.智能化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篇(2)

IBM已经专门注册了“智慧城市”这个商标,它计划在世界范围内的2500个城市中推广这一计划。在近期IBM举行的智慧城市大会上,一名该公司的工程师开玩笑说:“IBM想接管所有城市管线的管理权,同时毁掉各种已有的经过优化的系统。”这个笑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由一家公司来主导整个城市管理是否恰当?

“有些人想用修理汽车的手法来调理城市,同时又把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排斥在这个过程之外。”未来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the Future)所长、《智慧城市:大数据、公民黑客与新乌托邦的追求》(Smart Cities: Big Data, Civic Hackers,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Utopia)一书的作者安东尼·汤森德(Anthony Townsend)说。

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主任安德鲁·哈德森-史密斯(Andrew Hudson-Smith)认为,让城市居民充分地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至关重要。他领导的团队设计了一套控制仪表盘,这是伦敦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与里约的巨型控制室类似,用于监测污染、空气质量和泰晤士河的水位。它还关注了一些里约控制室未涉足的问题,比如推特上对伦敦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

篇(3)

此外,刘镇还是Andrew Baldwin教授(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曾任英国拉夫堡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第四任院长、创新建设和工程研究中心总监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杰出会员,现为重庆大学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英国的关门博士弟子。曾获全球建筑建造信息化领域英文核心期刊常务副主编、国际科学与技术期刊主编特邀担任该两份期刊论文评审。刘镇为国际钢铁协会(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后更名为World Steel Association)所研发的基于真实钢铁厂的虚拟现实钢铁厂和数字教育在线游戏这一项目曾连续获得2004年“欧洲学术软件奖”和2006年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教育创新奖。为全球建筑设计和商业咨询公司所开发的交互性模型和数字化模拟内容的英国曼彻斯特Ancoats区中心区域信息模型项目为其赢得了2006年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师协会奖。

除在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刘镇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曾为拉夫堡大学召开的国际BIM学术研讨会作主题学术演讲,在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主题学术讲座。至今,刘镇荣获了英国各建筑相关学会及组织所颁发的8项BIM培训证书。12月5日,刘镇在重庆召开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中国西部区第十一届会员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上作特邀主题演讲“英国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对中国建造产业的影响”。

留学生:你觉得英国在建筑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刘镇:诺曼・福斯特所成立的Foster and Partners是全球第一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中国上海也有分公司。我在读博期间,有幸采访过这家公司的合伙人。通过接触我发现他们对整个流程化设计都有一个很精确的控制。每一道工序流程、每一个设计细节,他们都抓得很紧。并且他们对我们所强调的建筑设计里面“知识的可循环利用性”已经管理得很好了,就是会把上一个项目所做的知识信息用到下一个项目中去或者存储起来。他们的这种信息管理是我博士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我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个方面。

留学生:你为国际钢铁协会所研发的一个项目曾连续夺得两项大奖。能谈谈该项目的设计吗?

刘镇:其实帮助国际钢铁协会获得的这些奖项,我们只是用技术的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了一个在他们当时看来是无法实现的项目。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钢铁厂它是多么的混乱、多么的肮脏。甚至有些钢铁专业的博士生他自己都从来没去过钢铁厂。所以,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把钢铁厂三维虚拟化(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用在线的方式使没有去过钢铁厂的人都能够体会到钢铁厂的环境、钢铁加工的流程。这个游戏上线的时候,因为中国的几大钢铁公司都派出了员工加入到这个游戏的竞赛中,所以他们也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留学生:你个人对可持续设计有什么看法?

刘镇:关于可持续设计我必须要强调一下,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做过一个讲座,当时我说可持续设计在(国内)名词概念上有一些混淆,我觉得我有责任把它清晰化一下。可持续设计 是一个很广的层面,它包括三层:第一层绿色设计、第二层生态设计、第三层可持续设计。当你回看这三个词时,会发现有些杂志,甚至是设计期刊会把它们三个混淆而论,其实这是错误的。绿色设计只解决单一问题,如材料、能源和减费;强调你用的材质或材料是不是可循环、是不是环保、是不是对生态环境危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生态设计解决一系列的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如材料选择、能耗、可回收和耐久性,在这个层面又加入了我们所说的“生命周期”里面的所有阶段对以上环境因素影响的考量及成本,质量和外观需求。可持续设计加入了一个社会层面(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它是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留学生:你能简单谈一下你眼中的英国教育吗?

刘镇:其实我之前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副研究员的时候也有教过香港学生。然后我在拉夫堡大学任教期间,就拿香港学生和英国学生作了一个比较。香港学生也是用英文上课的,他们很喜欢揪老师的毛病、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言论。而英国学生,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方向的话,他们也会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不会那么顶真,还是会非常的有礼貌。所以在这一层来说,英国学生还是比较好的,这也可能与英国比较轻松的社会氛围有关。

此外,英国教育体系在教育本科学生时,以拉夫堡大学为例,它会要求我在上每一门课时都要有一个很书面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质量保证”。因为学校认为老师一定要有这个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确保自己的教学是符合大纲、符合学生需要的。这也意味着每一堂课,我都要对自己的东西进行评估。我在批改学生的课程作业或者考试作业的时候,也必须提出这样一个体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告诉学生他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需要改进,并且在旁边还要写出“我建议你……去改善”。我觉得这个点很好,它是以如何改善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为目的的(因为对与错有的时候只不过想法不同而已)。

留学生:你认为未来的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刘镇: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了,设计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生存下去,如何以传统艺术与设计理念去和电脑技术抗争。但是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样你头脑中的想法、你的Idea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电脑科技不管如何发展,它永远代替不了你大脑中的艺术创造力。电脑只会按照程序的流程来运行,它不会以一种知识沉淀、文化修养的方式去建造一个Idea,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设计人员是无法被替代的。

留学生:你在产品设计方面,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要求?

刘镇:产品设计包括的层面比较广,像日用消费品、工业品等都是产品的一部分。如果是面向未来的话,我们一般认为最前沿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产品设计。也就是说,产品设计的层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如平面)或是具体的产品构建上,它是基于信息化主导的、内容定义的产品设计。

以日常家用电器为例,在设计家庭用户体验和中央智能(我们所说的智能家庭、智能大楼等)相互对接的一些信息化家电产品时,设计师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以解决个人家庭问题为导向,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篇(4)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070-01

1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根据世界电力发展的新方向,国家电网公司在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和世界电网发展的新潮流的基础上,融合我国使用电网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能源的供给状况,通过大量的考证、研讨和论证,最近了有关中国建设坚强智能化电网的理念,不断进行创新,以建立较高的高压电网为主,各级电网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互动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目标。根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目标,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保证智能电网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应该首先具有测量、检查、保护和控制的作用,还有更加安全、可靠、环保和经济的优势。实现电网智能化的主要基础技术有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大功率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分析、先进的超导技术以及控制决策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2.1 领先的传感和测量技术

这个技术是在智能电网信息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在智能仪表、广域测量和电网设备在线监测等方面。

2.1.1 智能仪表

智能网中的智能仪表使用的是先进的测量架构(AMI)技术,不仅拥有测量的功能,还可以提供实时电价、供求状况等一些详细的信息资料。AMI技术的使用也标志着自动抄表和智能住宅的大量产生。

2.1.2 广域测量系统(WAMS)

所谓的广域测量系统就是指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同步测量装置PMU群和通信系统组成。它可以进行动态的测量和计算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发电机的功率。在WAMS的基础上根据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智能技术的大量使用,可以迅速的分析出系统所处的状态,鉴定其中的安全性。如果其中存在风险问题,广域保护和控制系统就可以使用切机、切负荷、主动解列和灵活分区等一些安全性的措施,从而有效的阻止级联跳闸和减小停电范围,也可以进行集中的监控和进行分布协调控制,作为电网计划中的一份子,WAMS和使用已经成为电网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

2.1.3 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

这种技术包含了电气量和非电气量的监测。其中的电气量检测是通过对电网设备中的电流、相角、电压、功率、功率因素等状态的运行;非电气监测包含了检测电气设备中的介质的压力、气体成分、温度、流量等等。使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对上述的数量进行监控,从而完成电网设备的在线治疗,给电网设备的状态检修和管理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现在使用电网在线监测技术主要是使用在变压器的在线监测、线路容量动态检测和断路器状态的监测等等。

2.2 先进的超导技术

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大量使用,和高温超导线材的建造技术趋于成熟,给超导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进的超导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对于输送大容量的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超导电机、超导磁储能、超导变压器、超导无功补偿设备等很多电网实用产品已经研发成功。而且超导电缆具有能源消耗低、体积小和无功补偿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也是解决能源消耗和输送大量电力的一种方式。超导磁储能技术能够使用超导体制成线圈,因为电网供电励磁而产生的磁场,从而储备大量的能量;超导电流限制器可以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或是发生故障的时候把故障电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超导电机和其他的电机相比较,容量要大得多;超导变压器可以承担二倍的设计工作电流,可以承担很大的负荷电力;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处理电能的质量问题,像是进行风电场的电压支撑和组织电弧炉的稳态变化等方面的作用。

2.3 大功率的电力电子技术的使用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进行相互间的转化和控制的技术,也是把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智能电网将要突破传统电网中的不能频繁的动作,改变响应速度慢、控制功能分散的机械控制方法所产生的限制性因素,系统也会采用大功率的电力电子技术,使得其中的响应速度更快,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智能电网的快速运作、灵活性和连续性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在智能电网中使用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其中主要有高压直流输电(HVDC)、柔流输电体统(FACTS)、定制电力(CP)和在电压源换流器(VSC)中的柔性直流输电(VSC_HVDC)。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大量使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电网的平稳运行、加强清洁能源并网运行的控制力度、提升电网服务能力和可以取代本地发电装置并且向较远地区小容量负荷供电等等。

2.4 仿真分析和控制决策策略

电力系统仿真就是根据实际的电力体系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实验,探究电力系统在恰当的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和特点,从而对电网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决定、监控,并且有效的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固和经济运行。电网仿真分析和控制决定,就等同于智能电网和大脑,在对电力系统的研究、策划、设计。运行、实验和培训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把电力系统的所有元件都使用数字模型进行模拟的可能性将会增大。最近几年,把各种装置和系统运用到电网系统中,对于电网仿真的准确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进了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技术的大力发展。在这种情势下这种仿真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分析和研究电力系统的状态,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成为电网设计和运行的主要任务。在稳定操作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3 总 结

智能电网的发展是个长期有效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构建智能电网要注重效果,建立新世纪的综合性人才,建立优良的智能电网开发团队,还要注重和国外的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建立智能电网对于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对于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网络运行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逐步完成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

篇(5)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①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②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③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④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⑤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⑥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 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 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无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5.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①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②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③ 住宅的生态型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 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 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郊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1. 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 2. 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上建筑可节省热能25~80%. 3. 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 4. 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 5. 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 6. 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将来的房屋建设对能量的利用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 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 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 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 1991年9月,美国利桑那州沙漠进行的生物圈号计划,八个人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建筑物内生存了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节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

(三)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四)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五)智能型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科技高度发达,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

(3)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 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在国外,一些工厂在保护自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生态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建造阶段,而且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中只能用生态的被降解的原料,而最后的产品也要尽可能是再生产的,从而将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小程度.未来的工业生产对生产工艺,工人专业技能,生产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室内的恒温,恒湿,洁净,照明,防火,保安等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加以管理.现在,这些方面已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对供暖,空调,供电等设备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工业建筑一定会在有着高科技,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重新绽放异彩,为城市景观增辉添彩。.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①《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 刘海龙 《 住宅科技 》 2001.9

②《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 李效军,陈翔等 《建筑学报 》2000.5

③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 陈易 《建筑学报 》 2001.5

④ 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周金萍 周联军等 《住宅科技》 2001.6

⑤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住宅科技 》 2001.6

篇(6)

IPad点菜系统是基于苹果iPad掌上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电子点餐系统。在该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餐厅管理者预先通过PC客户端将菜单同步至iPad,客人在点菜时,使用iPad终端通过无线路由接入无线局域网访问服务器,查看餐厅菜品信息直接进行点菜,也可由服务员通过iPod touch或其它点菜终端点菜,双方确认菜单无误后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会自动生成帐单并按照预设的菜品分类将菜单分发至不同的后厨进行制作。

二、IPad点菜系统的优缺点

通过对客人以及餐厅管理者使用iPad点菜系统切身感受的采访调研,发现当前对iPad点菜系统的看法存在两种争端。

(一)大部分使用者认为iPad系统操控优良,使用方便。 iPad点菜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IPad点菜系统使点餐过程变得更加亲民更加简单自由,提升顾客的用餐体验。客人可通过触摸iPad宽大的Multi-Touch屏幕全面地了解酒店的菜品、酒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也可以了解每道菜品的食材构成、营养价值等,并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点餐、下单结账等事项,操作简单,服务快捷。

2.IPad点菜系统通过WIFI无线传输下单,速度快,下单出错率低,上菜时间缩短,减少宾客因候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纠纷,使餐厅管理难度下降。

3.IPad点菜系统可以通过电脑修改菜谱,降低菜单制作成本,另外,电子菜单比纸质菜谱更节约,更环保,有利于酒店创建绿色饭店。

4.IPad点菜系统附带开单结账同步打单、转台合并桌子、取消已点菜以及盘点库存,销售统计排行等功能,可以避免因手工操作造成的财务损失与纠纷,节约人力成本,提高餐厅运转效率。

(二)也有人认为iPad点菜系统华而不实,是星级酒店用来获得媒体关注,吸引消费者眼球,他们认为iPad点菜系统存在以下缺点:

1.IPad购买及无线网络构建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投资初期,餐厅运转超负荷。

2.IPad点菜被社会媒体及消费者认定为判断餐厅服务档次的标准,如不引入,会造成客户流失。

3.IPad成本高,破损或丢失损失大,使管理内容增加。由于iPad的普及度及便携性,加之有些客人也会携带自己的iPad用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遗失现象。

4. IPad成本高,破损或丢失损失大,使管理内容增加。由于iPad的普及度及便携性,加之有些客人也会携带自己的iPad用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遗失现象。

三、成本收益分析评价体系构建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成本收益评价体系构建从两个部分展开,即投入与产出,转化成经济指标就是成本与收益。

(一)成本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iPad点菜系统的特性,对iPad点菜系统的成本分析需要分为建造阶段成本和运营阶段成本来进行,并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角度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注意对以下关键概念的把握: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以及计算投资所产生价值的一个指标,一般用投资所产生的利润除以投资成本的成本收益比率。

在建造阶段,iPad点菜系统的显性成本包括酒店内部在建设阶段所投入的各项费用(简称内部成本)和向酒店之外的项目建设主体支付的建设费用(简称外部成本)。内部成本又包括设备成本、人力成本。IPad点菜系统建造阶段的内部成本主要包括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费用、筹建小组中相关技术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和办公经费。IPad点菜系统通过WIFI无线网络构建,整套系统包括软件、硬件两部分。

(二)收益评价体系构建

同样,对iPad点菜系统的收益分析需要分为建造阶段收益以及运营阶段收益来分析。IPad点菜系统为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的收益按照收益的性质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由于信息化项目一般具有一定外部性,因此在分析其收益,尤其是隐性收益时,还需考虑项目客户和用户之外的其他相关主体的收益。

在建造阶段,iPad点菜系统并未产生收益。在iPad点菜系统运营阶段,该系统的显性收益主要在于收益的直接增加以及部分运营成本的下降。隐形收益则主要在于iPad点菜系统能够提升酒店服务形象,使酒店相关业务竞争力得到增强,转化为经济价值。故对该系统的收益评价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收益增加。IPad点菜系统能够提高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客流量增加、菜品销量提高、营业收入得以增长。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客流量增加并有机会创建新的忠实客户群。饭店引入iPad点菜系统的隐性收益首先在于提升酒店服务形象、促成品牌形象转化为经济价值[3]。由于iPad点菜系统的操作性佳,能完善顾客的消费体验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吸引回头客,并创建忠实客户群;第二,创收机会及营业收入增长。由于iPad点菜软件欢迎页面可以作为广告平台出售,也可为酒店其它产品或服务提供展销平台,为酒店创造丰富的营利机会;第三,优化菜品销售,提高菜品销量。

2.成本下降。IPad点菜系y可从菜单制作更新、账单计算机核算、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降低运行成本,菜单制作成本下降表现突出。

此外,对iPad点菜系统运营阶段的隐形收益须以具体的实例为准,研究项目客户和用户之外的其他相关主体的收益。需要关注的是,信息化项目的收益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且收益多是在项目实施以后、甚至是项目实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故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iPad点菜系统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杜荩佟秋利,蒋东兴.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

篇(7)

并没有。尽管大家都喜欢《终结者》之类的电影,可真要让我们在平时关注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反而是件难事。而且,霍金不是不久前还说要大家小心地外生物吗?对于这些事情,我们更多抱以微笑:老爷子醒醒吧。我们尽管看不懂你的那些理论,但还是非常尊敬你的,喊狼来了就不好了。

但是还有另外一些事情同时发生:就在最近这几年,人工智能和它的交叉学科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等,出现了不少惊艳的产品,也诞生了许多家估值甚高的创业公司。

有一些我们已经体验过了:Google的照片应用不仅能根据拍摄信息自动将我们的照片分类,还能分辨出图像中的动物是猫还是狗;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美国很多公路上实验性地驰骋;利用深度学习,各家公司正在更精准地投放广告;IBM的沃森登上了美国版“开心辞典”,在智力问答中击败了之前卫冕时间最长的人类冠军;微软的翻译系统已经能做到实时翻译,通话时对方的西班牙语传到你的电脑时已经变成了翻译好的英语。

我们甚至有点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有些技术本应如此。但其实,这里举出的各种技术都是最近十年内从不可用、难用变得可用的。科技和投资领域盯上这块下一个爆点已经很久了。

然而说来也怪,这些进展和之前提到的超级人工智能好像不是一回事啊?电影里的超级人工智能,不是应该闪烁着一簇邪恶的红色眼睛,不,发光二极管,用奇怪的金属音说话,除了毁灭人类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吗?或者,那些温柔的机器人不是既能够理解人类,又学会了爱与幽默感?我们要的是人一样的机器,你们却发明了更精准的广告投放?

翻开《人工智能》的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于这个字眼的理解,向来和教科书差距不小。教材中最大篇幅介绍的,往往是让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其次关注的,有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推理、知识表示等;相关的,也有希望通过计算机制造一个神经系统;还有另外一派,通过统计方法,让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这些充满术语的大部头教材,怎么看都和电影里的人工智能不沾边。然而如果了解一点背景和技术,又会发现很多事情是今天这个样子,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这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说起。1956年,一群年轻教授和工程师收到约翰・麦卡锡等人的邀请,齐聚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一个会议。他们有着共同的学术兴趣,都在关注计算机能否思考这个话题,然而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却没有统一意见。本来,大家对当时的学术进展也都很了解,并不指望在会上看到什么重大突破(也确实没有),但这次会议把后来这个领域大牛们第一次聚集在了一起。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决定,把相关的研究单独列出来称之为“人工智能”。会上,西蒙和纽厄尔展示了逻辑理论家,一个能够自动证明数学定理的程序;马文・明斯基带来了神经网络模拟器;麦卡锡本人则演示了自动下象棋的程序。这次大会不久之后,麦卡锡的团队实现了一种人工智能研究常用的计算机语言Lisp。这十年,是人工智能奠基的十年。

我们在这里可以一窥人工智能领域后续的发展方向:一是创造像Lisp这样的工具,有了工具并不能让计算机产生智能,但很多工具影响深远,起作用的远超人工智能领域;二是构建神经网络,我们已经知道人脑由神经细胞构成,如果能够构建一个神经网络,就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如果能更进一步,兴许能制造出像人脑一样复杂的机器;三是研究计算机的推理运算、问题解决和知识表达。学者们认为,人脑在处理信息时无非也是利用已经具有的知识、通过运算来解决问题,如果计算机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说计算机具有智能。

整个六七十年代,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围绕的是第三点。这种取向有着深厚的背景,在人工智能这个词还不存在的年代,已经有无数学者曾思考思维的本质,他们把思维抽象为运算,而如果能够让机器学会这种运算,我们自然就得到了智能。

不仅因为这种研究的观念和我们对思维的看法最接近,也因此它是最容易上手的。五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动证明数学定理的工具,之后又诞生了各种有一定运算能力的程序或者机器。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冷战背景下,政府和军方的巨额投资。当时,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产生重大的科技突破。想想看,如果有永不疲倦的雷达员检测敌人,如果有不需眼睛和手的翻译官将俄文资料翻译成英文……这真是诱人的前景。当然,研究神经网络的学者也没有止步不前,他们实现了一些更复杂的模型。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一条窄门,突破更难取得。

事情很快起了大反转。到七十年代末的时候,已经苦等十余年的投资人开始抱怨,为什么那些神奇的机器还是没有发明出来?为什么所谓的智能只会推理数学,而一些小孩就能做出的判断计算机却怎么也做不出来?不多久,政府大幅缩减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预算。

人工智能迎来了一次低潮。而另一种方法却正在暗中生长。我们现在称呼这种方法为机器学习,尽管它和我们平时用的“学习”这个字眼并不那么接近。机器学习的方法看起来彻底放弃了让计算机去表达知识之类的想法。既然计算机最强的能力莫过于高速计算,那么索性让它在自己的长项上发挥吧。机器学习的专家不那么在乎计算机表现的是不是智能,他们设计、实验各种精妙的算法,让计算机可以解决特定的任务。到了八十年代,很多领域都迎来了突破。我们有了最初的自动驾驶,能够用计算机给图片做分类,能够让计算机和人类世界冠军下棋。实现这些的办法,和过去我们渴望的人工智能并不完全一致,然而却在效果上大获成功。

几乎同时,研究运算与知识的方法效果不佳,但神经网络的研究却兴盛了起来。一些学者自称联接主义者。他们的思想来自六十年代。可现在有了更好的计算机、更好的实现方法,也对神经有了更多了解。他们索性就不去考虑意识啊、思维啊是什么这些大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构建神经网路的模拟上。很多人不同意他们的思考方式,但是大家对于建造一个模拟的大脑还是很有兴趣的。

最近几年,一个叫做“蓝脑计划”的项目被很多媒体报道。这个计划已经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个大脑,复杂度大概相当于猫的大脑。我们仅通过这个计划,大概也能判断这种方法前景巨大――想想看,如果能模拟一个人类大脑的话会怎么样?当然,你也能猜到这有多难。历经数年时间、投入大量金钱之后,目前我们只得到了一个猫脑。

最终胜利的似乎是机器学习的方法,这种我们对智能理解差异最大的方法。如今,流行的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打击网络犯罪乃至反恐……机器学习已经全面开花,与其相关的词还成了行业甚至全民热词,比如数据挖掘、数据科学家、大数据等。一些持传统观点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实在没法同意,计算机表现的这些能力是一种智能。然而机器学习解决问题的效果实在是好。

那么,这就是超级人工智能的雏形了?自八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能力提升了那么多,很多实验性的研究已经成了我们每天使用的工具。然而如今,我们还是造不出能两腿行走的机器人,计算机很难分辨扭曲的字母或面孔,对于人类的常识也很难理解,能够做出判断的专家系统一般只局限于少数专业领域。总之,许多一个人类小孩就能胜任的工作,依然是计算机所不擅长的。计算机的能力如此强大,但似乎又和我们想象的智能不是一回事。于是问题来了,超级人工智能的威胁在哪里?

答案也许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的心理因素。毕竟,人类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智能生物,我们对智能的所有了解其实都来自我们自身。我们对地外生命和人工智能总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恐惧,是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和我们不尽相同的智能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态度。

篇(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more and more profound, the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uilding more and more high, make buildings and natural be in harmony an organic whole, let the green into people's lif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idea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及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体现出绿色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交环境、健身环境等多重环境的整合效应,从而让人居环境品质更加适宜、优美、洁净,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1 生态建筑的含义及特点

1.1 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也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面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这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技术特征

生态建筑经历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权的建筑发展观。

2.1尊重环境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人、建筑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2 资源经济原则

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采用生产、运输低能耗,人和小型车辆可运输的建筑材料;中水利用,低速洗浴喷头,较小冲厕水箱,高压冲厕,乡土景观;短寿命、易耗品的再利用;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的利用等。

2.3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在建筑寿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的生产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装后材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2.4 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所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人的一生70% 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2.5生态建筑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2.6 生态建筑技术特征

(1)竭力仿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可持续的”,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以后的发展;既能长期造福于人类,又不会耗尽资源,也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尽力建立“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系统。正如大自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满足其自身的能源需要一样,研究开发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和太阳能。

(3)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副产品。

(5)日益智能化。

(6)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

(7)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8)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9)对高技术的容量很大。

3 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生态建筑的现状

1969年美国学者麦克翰(Lan L.Mchang)所著《自然设计》(Design With Nature)的问世,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

日本1995年建成首幢高层住宅生态建筑。居民洗涤用水是“超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即使雨天也能使水温达55℃,每户居民在阳台上装有一种垃圾处理机,将每户生活垃圾加以处理成植物生长用的肥料。公寓停车场混凝土具有良好透水性,使雨水存留于地下,与停车场内的树木形成一种供水循环系统。房间的墙壁上留有通风口,使住宅内形成良好通风效果。在大楼前,装有风车,由风力发电为公共走廊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测算,每户一年可节约空调用电费和煤气费约57000日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从1978年以后在建筑物上设置太阳能接收系统,有太阳灶、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等装置,以降低建筑物每年的照明、采暖、降温和通风等消耗的能量。建筑师们结台自然气候,开发了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与非传统性能源,设计并建造了许多节能、无污染的绿色建筑。随着有关环保法律、政策、税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敏感的国际企业界认识到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将有巨大发展潜力和高额利润,开始把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作为企业牟取利润、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而形成新的“绿色技术产业”或称“环境产业”,已在欧洲各地出现。

3.2 国内生态建筑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者糜丹宇和白智平在生态建筑设计与实施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镇进行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实施,该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从生态角度出发,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对人类生活居住不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达到“人居质量”的改善和不断提高。他们从生土建筑、地坑院建筑形式和新型生土建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建筑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热能利用、蓄热效应、循环效应和视觉效应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绿色建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实践不多,还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

4 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资源以及建材的浪费。

4.2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以人为本”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建筑中的时空延续性,就是要求建筑设计创作,应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工作和生活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就是要使传统民居范式中的要素运用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中,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或无形,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工作和生活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问,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文明相辅相成。

4.3 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篇(9)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借用网络解决问题,启发思维,开拓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难度,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四种品质。第一,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活动与信息交流活动,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网上尽情地发表各自的独立看法,这就不知不觉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第二,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全体学生提出有问题的问题或不当的看法,让学生在网上讨论,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找到各种解释,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批评错误的观点,这就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第三,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的要求,提出由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丰富无比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学习与找寻问题的答案,这为解决各种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供广泛的思路,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不同国家生命力

Abstract: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save energy,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that can develop continuously is current world each country development and the major problems facing the focu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ve developed a smart gri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mart grid concept, then introduces smart grid ap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n introduces the smart grid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own think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lead the social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smart grid will show its strong vitality.

Key words: smart gri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vitality;

中图分类号:V24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关注的重要焦点。以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逐步代替化石能源和煤炭能源,建造新的能源使用体系,同时以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能源体系,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提高电网的能源效率是智能电网理念产生的源泉。目前国内外对智能电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理解不一样。以下是一些企业、国家及专家对智能电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不同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定义

不同的国家对智能电网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具体如下:

美国电科院(EPRI):智能电网是由多个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运作。快速相应电力市场和企业需求;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具有快速诊断、消除故障的自愈功能。

欧洲则采用SmartGrid的称呼,欧洲在2006年推出了研究报告,全面阐释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欧洲则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智能电网(SmartGrid)这个称谓被世界普遍采用。

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智能电网是实现低碳社会必须的,能够确保安全可靠供电、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够顺利接入和得到有效利用、统筹电力用户需求实现节能和提高能效的综合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韦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南方电网公司等:当前智能电网的定义还处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只能点味甘的概念已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点味甘供电可靠性,促进节能减排,促进新能源的利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是一项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最终实现电网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智能电网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智能电网包括了以下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仅从功能上描述了电网的特性,而不是最终应用的具体技术,它们形成了智能电网完整的景象。

1、智能电网是自愈电网。从本质上讲,自愈就是智能电网的“免疫系统”。自愈电网进行连续不断的在线自我评估以预测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展的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以确保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电能质量和效率。

2、智能电网激励和包括用户。从智能电网的角度来看,用户的需求完全是另一种可管理的资源,它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电力消费是一种经济的选择,通过参与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修正其使用和购买电力的方式,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3、智能电网将抵御攻击。智能电网的安全策略将包含威慑、预防、检测、反应,以尽量减少和减轻对电网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智能电网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指标包括电压偏移、频率偏移、三相不平衡、谐波、闪变、电压骤降和突升等。

5、智能电网将减轻来自输电和配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事件。通过其先进的控制方法监测电网的基本元件,从而快速诊断并准确地提出解决任何电能质量事件的方案。此外,智能电网的设计还要考虑减少由于闪电、开关涌流、线路故障和谐波源引起的电能质量的扰动,同时应用超导、材料、储能以及改善电能质量的电力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决电能质量的问题。

6、智能电网将容许各种不同类型发电和储能系统的接入。

7、智能电网将使电力市场蓬勃发展。智能电网通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可以最有效地管理如能源、容量、容量变化率、潮流阻塞等参量,降低潮流阻塞,扩大市场,汇集更多的买家和卖家。

8、智能电网优化其资产应用,使运行更加高效。例如,通过动态评估技术以使资产发挥其最佳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监测和评价其能力使资产能够在更大的负荷下使用。

三、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1、我国的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目前主要关注与骨干网的建设,特别是超高压与直流输电的建设、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目前,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多条超高压骨干输电线路及多个智能化变电站,并正在规划更多的骨干网及数字化变电站。计划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建设超过六千座数字化变电站。但是,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大,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发展智能电网主要是由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负荷增长过快;此外,电源结构以煤为主,调节能力不足,而且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减小碳排放、保护环境、接纳风电及太阳能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及安全性等等问题已浮出水面,需要智能电网产业链上各方共同努力,进而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2、国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国外很早就开始智能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比较重视的是美国与欧洲。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美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注重用户端,主要针对用户的具体用电要求及变化来实施智能化管理,其实现方式包括智能电表、智能化抄表与以家庭为单位的规划用电管理,主要建设了基于无线方式的智能抄表及通讯网络。ADI公司直接参与部分州的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智能电表及无线网络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欧洲的智能电网建设来看,更注重新能源的建设。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目前是太阳能、风能发展最好的地区,其智能电网的建设引入了大量的新能源,对于并网的风能及太阳能的管理与控制,体现了欧洲智能电网的特色。ADI的贡献在于太阳能及并网设备的信号条例与控制。

四、电网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作为重要基础性产业的电力工业发展尤其是电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的配置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集中接入,要求电网结构更加坚强合理,控制管理更加灵活便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电网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着重提升其运行效率和灵活管理能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网企业不断改善供电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使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成为世界各国获得国际话语权、彰显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内容。电网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环节,必然会在节能减排领域承担更加艰巨的任务。

基于每个国家对于智能电网概念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眼观来看待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国外对智能电网的研究相对于我国来说更早,同时技术也更加成熟、深刻。所以我们要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也不能全盘接收,应该发展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开放才会更快的促进科技的发展。这个观点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同样适用。开放、统一标准,让更多的研究机构加入,就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产生。

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实惠。人性化的电网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智能电网的设计除了在技术方面要深入研究之外,怎样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要,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是很重要的。

开放的市场。就如前面德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买电”和“卖电”,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能的有效利用,也会增加用户对电的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张铁峰,王江涛,苑津莎.智能配电网研究.电力系统通信,2007,28(181)

[2]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支撑又好又快发展.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9)

[3]李震杰,袁越.智能微网——未来智能配电网新的组织形式.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

篇(11)

在通用软件利润急速下滑的情况下,行业软件该如何保持增长力?

20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却在2013年遭遇了低谷,金蝶、用友等通用软件企业持续亏损,这些企业无疑正遭受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模式和新应用的强烈冲击。

不过,15年前,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联达)却没有选择走风光正盛的通用软件企业路线,而是专注于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建筑领域。那时候,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滞后给广联达的业务经营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广联达更多地凭借少有同业者竞争的环境,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和业务的拓展。

2010年,广联达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一步步登上了建筑行业软件企业营业收入老大的宝座。

在实现登顶的过程中,广联达学会了更加地开放和包容,广联达总裁贾晓平开始主动拥抱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他深知如今已经进入“用户制造”产品的时代,不再像以前软件企业先调研用户需求,然后自己关起来门来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现在广联达需要的是和客户共同来打造产品,共同创造产品价值。

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的访问中,贾晓平表示,云计算实际上给建筑行业软件企业带来了机遇,很多公司都开始用云的方式提供服务。他提出了4MC模型的理论,即项目管理、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服务为管理、移动应用服务和云计算,他认为云计算代表的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在行业拥抱云计算的过程中,广联达的公司战略也会急速转往这个方向。

云计算代表行业未来

李强强:有行业专家认为,软件行业的用户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广联达如何调整产品以及战略去满足多样的、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贾晓平:这也是我理解的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变化。过去,产品的研发、设计都是先调研了用户需求,然后自己关起门来做产品,现在我们需要和客户共同来创造产品,共同来打造产品,共同创造价值。

云计算正好符合这个特点,它具有应用碎片化、个性化、互联网的特征,它的反应速度、修改速度要比传统软件方式快得多。那么这样的话,它就逐渐能够支持和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李强强:两年前,广联达对云计算的看法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当时广联达希望通用软件企业承担起教育市场的责任,行业软件企业则是看情况而跟从。现在广联达已经把云计算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个想法是如何转变的?

贾晓平:首先,现在整个社会发展云计算的氛围已经形成了。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行业云的逐渐深入,行业内肯定也会有人去尝试,那么这个过程,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就是等别人来革你的命。不管从内还是外,从社会的还是到行业的,这个时候它就会显得很重要,也显得比较紧迫。

而且,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云计算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方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所有的文件,存储的信息量已经达到60G,但是一定还有没存储的。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建筑物理想上有100G的信息量,一些大企业一年有上几千个项目,而且在运维过程中信息量还会越来越大,这么大的数据量只能由云计算来承载。云计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那客户也开始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李强强: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软件企业,你如何理解云计算模式对广联达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你感觉到压力没有?

贾晓平:如果我们站在过去立场上来讲,这种模式肯定是冲击,如果是站在未来的立场,那么我认为它是个机会。

李强强:机会大于挑战?

贾晓平: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有布局,我们的广材网确认就是完全按互联网的方式来做得,我们的一些投资者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网站了。而且我们以后做的一些软件,按照过去传统意义上来讲它可能就是个单机版软件,但现在已经对接到云上了。

其实云计算本质上还是互联网更深入的应用,包括行业内的电子商务,我们也都在布局,包括后期的运维阶段、建造阶段,很多公司都开始用云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这个视角来讲它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我觉得云计算更多代表的是行业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广联达公司的战略往这个方向去转,而且转的速度会加快。

李强强:未来2~3年内,广联达在拥抱云计算的过程中,从资源配置、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贾晓平:从技术上来讲,我们的PasS平台已经逐渐完善了,上面做了很多的SasS应用,包括一些云加端的方式已经调整了。技术畅通后我们逐渐和一些合作伙伴合作。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有可能在内部,如何让原有的文化和基因尽可能不要影响到新的文化和基础,因为毕竟它是两个套路。我们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公司的战略上也会重点投入,会在内部管理、措施、机制方面有所区分,有所隔离。

李强强:以前广联达主要是产品型的业务,占比达到了80%~90%,而项目型业务只有10%~15%左右,现在这个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

贾晓平:这个结构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互联网方面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大约再过一年,互联网能够占到10%,我们期望在未来5年之内,互联网能够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到50%~60%。

行业的软件专家

李强强:你现在更愿意给广联达树立一个建筑专家的形象,还是一个软件专家的形象?

贾晓平:这正是行业软件公司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建筑行业的特征,首先建设方都是围绕着具体项目工作,如果说离开了项目,我们的工作方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或者有可能不称之为工程建设项目。

其次,我们每个项目最终都会交付实实在在的建筑,我们在企业开展中,存在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个数据量非常庞大。我们这个行业经常会在现场,特别是在施工现场,或者经常出差,要考虑如何处理办公管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通用软件的公司做个软件专家就行,但是行业软件公司还必须得懂本行业,所以广联达更多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做行业的软件专家。

李强强:广联达以前收购的北京梦龙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都属于横向的收购,有没有想过在纵向去拓展业务,即上下游整合?

贾晓平: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广联达公司会变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自信。毕竟我们从刚上市到现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适应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的过程,需要适应一步步成为这个行业营业收入上的老大。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显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包容,这是这两三年之内发生的内在变化。

开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正处于拥抱移动互联网的阶段,互联网的精神本身就是开放的。如果你还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公司就不可能做好,就像你讲的基因。

绿色建筑变为刚性需求

李强强:两年前,在绿色建筑方面,广联达提出了企业应该关注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但当时并不能很好地被客户接受,现在情况好转了吗?

贾晓平:现在应该好多了,根据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的数据,建筑的能耗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上,2020年欧盟碳排放要达到零排放。如果我们把时间再拉长一点,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筑将不再是高能耗的建筑,而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体。每个建筑都可以产生能源,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该如何应对这个变化?答案就是智慧建筑,在设计、施工、生产、监管时候都更加智慧一些。

智慧建筑或者智慧建造,我们尝试用比较专业概念去定义它:就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设方与使用者之间改变,提高交付的效率,加大交付的灵活性。让我们对建筑有一个更透明的感知,让监控更深度智能化,最终实现绿色的、智能的建筑。

特别是从去年出现较严重的雾霾之后,所有人都关注污染这件事了。大家通过数据分析污染的原因,发现建筑物(包括建造的过程)是最大的污染源,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接受绿色建筑的概念了,心态也变得更开放一些,愿意去接受和改变了。

李强强:客户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了?

贾晓平: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要避免一些不好的现象,这涉及到创新的问题。美国的创新最大的特点是他对创新很包容,其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会有一个过程,愿意尝试新技术,等它有价值了以后再不断推行。

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同,在接受新技术的理念后,人们希望新技术立马成功落地,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你只能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教育客户过后,你还得按照客观规律来走,速度再加快一些,没有别的更好地方法。

李强强:绿色建筑逐渐从柔性需求变成刚性需求,广联达的生命周期管理从策略上是否有改变?未来有哪些打算?

贾晓平: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当中,信息化将支持建设行业,我们就要考虑信息化如何支撑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