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养生热与养生乱
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没有不讲养生的,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的大体都是养生书,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播的也都是养生节目。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出版健康书籍的超过二分之一,每年我国出版的健康书籍有1000多种。国人买书的投入,每年增加的比例是12%,而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有人说养生书是中国家庭的“红宝书”,普及率非常之高。养生热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以体验到。面对如此汹涌的养生潮,面对众多专家念的养生经,老百姓既感觉兴奋又感到困惑。有人说。菠菜豆腐同食有害,不能同食;有人说,老祖先几千年就是这样吃法,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许多人都是吃死的;有人说,糖尿病不能过于限食,90%的糖尿病都是被饿死的。有人说,肿瘤患者都是被药物毒死的i有人说,90%肿瘤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如此等等。“健康问题究竟应该相信谁”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很多老人说,买了一辈子菜、做了一辈子饭,现在不知道如何买菜、做饭了。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养生理念的问题,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且和我们的国计民生要发生直接联系了。
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我简要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寒入养生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画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我们不能把文人书中记载的个人生活习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化生活经验都冠以“中医”养生的帽子,更不能把伪科学的东西强加给中医。我举几个例子,有人宣传喝生蛇血、吃生蛇胆、吃活泥鳅,其说辞是以类相求,同类相生。中医理论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但中医是发展的,茹毛饮血的落后早已被祖先认识。当没有条件吃熟食的时候,人不得不吃生食。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的饮食带来了质的变化,人们早就不再以吃生食为基本生存条件了。生食带来的卫生问题,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其带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触目惊心。有报道说,生活在南方,有吃生海鲜习惯的地区,寄生虫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调查发现,有一个村庄56%的男性青年都感染了寄生虫病,与他们生食或半生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非典”的教训记忆犹新,也与生食某些小动物肉不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吃生鸡蛋能润喉清热,有人吃了之后喉咙疼痛的症状确实好转了,因为鸡蛋是凉性的,鸡蛋有清热解毒之效,这个说法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确实讲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但古人处方中早已不用生食鸡蛋了,说明人类对生食问题已有了成熟的认识。如今,生食鸡蛋造成的感染问题屡有报道。细菌感染之外,如果不做熟,鸡蛋中一些物质对消化和吸收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古代一些生活习惯确实被中医引了进来,但是经过中医选择、提炼并提升到科学水平。还有一种说法,借酒消愁,因为魏武帝曾经讲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中医对饮酒问题,是从两方面认识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人。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稍微多喝一点;二是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也同时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酒,醉酒就是乙醇(酒精)中毒,借酒浇愁愁更愁,心病未去新病来。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不健康的民俗也拿来当养生知识讲,其结果肯定是既背离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的。
二是以偏概全,抽调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广东人和黑龙江人、老人和孩子、男性和女性、健康人和不健康的人,绝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要求,提倡全民去吃某一种食物,这不符合科学。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有人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中医的法宝是望远镜,西医的法宝是显微镜:中医从整体上对人进行认识,西医把人体进行分解,细了再细,直至细胞,基因;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病,男性、女性、老人、孩子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有中西医两种力量,这是人民的福气。中西医的结合,扬长避短,中国的养生、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一定会得到更大的益处。一些养生介绍忽略了中医的这些基本思想,不管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的模式和的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三是圆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问题,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讲饮食养生的书居多,讲饮食养生的讲座也最多。如何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问题,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是民众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人们的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人们使用它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关键是如何给它派用场: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
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不少养生宣传中都刻意要求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全国人都去吃某一种食物,这行得通吗?事实上,人对于食物有很大的选择性,并不是人人都要吃某一种食物的。错误的导向,加上一些人的见利忘义,养生问题的路非走偏不可。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很多人把养生与进补画等号,以为补比泄好,补出问题了,还不以为然;泄不出问题,也不乐意接受。女人都要补血,男人都要壮阳,六味地黄丸成了万能保健药。过分养生既不是中医的理念,也不是西医的理念,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符合国情。不要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很富裕的国家,养生理念也不能是这样糊涂的。养生与进补是不能画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要解决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千万不要盲目进补,也不要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中医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疗疾”的问题。只不过天然植物药的毒副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化学合成类药品小一些,这也是事实。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贻害无穷。
如何擦亮眼睛,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问题?
第一,是作者(讲座者)必须得是有学术职称的正牌专家。第二,编写、讲座的背景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那些从事文化研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工作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我认为,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如果写养生书、讲养生知识的人是万事通,什么都会,我建议大家打个问号。第三,是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如果养生讲座讲的就是某种产品如何好,还硬性动员你去买,肯定有问题。另外,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必须拥有5位以上医学经验丰厚的专业编辑人员,其中两位是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调神大论》中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国古代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能够治愈已发生的疾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高明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不是能够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是在未发生动乱之前及时制止。否则,当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动乱已发生才去治理,那就好比是口渴了才想起来挖井、临战前才开始打造武器,这岂不是太晚了吗?现代的“亚健康”或“第三状态”概念,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概念极为吻合。“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解除疾病方法外,还应积极准备预防疾患的措施。
有一个传说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扁鹊,但是都不知道他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因为大家都以为是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我治病呢,是在病情危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焚,因而我的名气就最大,传播最广。”
“药食同源”
[DOI]10.13939/ki.zgsc.2016.36.189
1 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
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
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2]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 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3]
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
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 中医是为人之道
何谓“养心”?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4]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5]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6]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 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 结 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49-02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合,从古至今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我校最初开设中医养生学这门课是在1998年,随着近两年学校专业的细化,学生的增多,在中医本科教学中将其任选课改设为限选课,其教授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本科、全职医师本科及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仍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那么如何在其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让中医养生学课堂教学真正“灵活”起来,是我们每一位中医养生学教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当前围绕高等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导下,在大班教学(每班100~120人)现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的分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笔者从学生的教学基础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与分组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现将具体实践过程做一介绍。
1 分组教学的实践方法
1.1 讲授教学与分组教学的如何分配时间
中医养生学在我校每次授课一般安排两个课时,根据课程特点,一般第一节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讲解养生学的概念、理论渊源、养生方法、古今案例,第二节则以分组教学为主。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如学生们就基础概念相互提问、理论渊源探讨研究、养生方法操作实践,古今案例模仿分析等,这样安排既遵循了正常教学秩序、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使得第一节讲解的内容在第二节马上得以实践理解、融会贯通、印象深刻。也就是说第一节的课堂讲授给第二节的课堂的分组讨论提供了内容,第二节的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第一节内容的理解。通过分组教学,学生在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和授课老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也能够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1.2 如何进行分组
本期我们邀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运文先生和深圳海晖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臧东科先生,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
媒体在宣传养生时是否走入了误区
刘雯琪:图书、电视争先恐后,合力掀起养生热潮,您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上的这种养生宣传热7又是否存在误导?
孙运文:养生热的出现,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维护,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媒体推动养生宣传,满足百姓需求,更是做了好事。但是,时下图书、电视合力掀起的这股养生热潮中存在几种误区首先,个别媒体宣传商业味过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某几种农副产品短期价格的上涨;其次,某些专家未必是权威的,有故意引起娱乐炒作之嫌:另外,老百姓处于不利位置,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鉴别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很可能导致一些悲剧。
大众不具备鉴别某些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电视台、出版社等大众媒体把好关。邀请的专家一定要是有水平、有资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中医专家,不能随便拿所谓的专家提出的某些不科学的观点来带动收视率。
臧东科:媒体大力宣传中医养生,老百姓爱看养生类节目,这都说明人们的养生观念加强了。但如今有些专家、养生书籍以及电视节目有把中医养生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我认为这种宣传热或多或少都存在管理的无序问题,理论无根、终端消费者的无知、某些为了名利者的无德行为,导致了只注重吸引眼球而忽视科学的养生热现象,这是对大众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养生热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吗
刘雯琪:一方面是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各种养生怪论频频出现,各路养生专家自有“秘方”,观点“打架”,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7是不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这种状况?
孙运文:我认为各种偏离正轨的养生现象,并不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任何事物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混乱,所谓“法无禁止,它就可行,一行就滥”正是这个道理。国家对中医养生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界定,对专家的资质也没有权威的监管和认证,很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必然会给老百姓带来不利,甚至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臧东科:这种现象是让人喜忧参半的。具有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养生,是帮助人们治病、防患于未然的好东西,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中医来养生,让我感到欣喜。但是社会上的某些人趁着这种热度来吸金,将中医养生当做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甚至还有些人看了本《黄帝内经》,学了点中医知识,就自称为专家,大肆宣扬养生怪论,这些现象都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也是我不愿看到的一种现象。养生宣传没有正确的引导,养生怪论频频出现,都将会导致老百姓乱投医、耽搁治疗时间、影响正常工作、扰乱社会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老百姓怀疑中医、不相信中医养生、不信任美容行业等不利影响。
对养生生热应进行哪些冷思考
刘雯琪:‘戏说’健康,就是亵渎生命,就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在这股疯狂的养生热潮中,我们行业需要进行怎样的冷思考?
孙运文:人命关天,中医养生绝不能戏说,养生专家提出的任何一种观点与结论都不能想当然,一定得让大众看到医学论证。我们的确要对这股疯狂的养生热进行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首先,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良知,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做对老百姓乃至对行业发展不利的事情:其次,媒体的宣传应尽量避免商业和炒作行为,不能将中医“幽默化”、“巫术化”,这不仅影响中医行业的正常发展,还将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观念和健康:第三,我们要对提出颠覆传统健康观念的人提高警惕,要看看他这种观点能不能拿出科学证据:第四,行业需要整顿和改造,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科普宣传,并且我也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规范行业发展。
臧东科:曾经有位教授说过“宁可架上药尘,但愿人间无病”,这种医德境界让我敬佩。我始终认为中医养生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其间也有很多有良知的人。近期出现的这股偏离正轨的养生热潮,我们必须要冷静看待,一定要去寻求根源,找到纠正的办法。除了媒体要引导好、养生专家要有良知,我认为中医还应该用西医的方式来检验,即也同西医一样,需要临床,建立系统的监管程序,把养生升级为药物管理。而不是读几本中医书籍就开始在社会上大卖自己的养生理论,这种低俗的中医风气一定要摒除。
行业应采取哪些行动打造公信力
刘雯琪:我们行业是否需要开展一些科普讲座专题研讨会,组织中医科普界专家就时下流行的一些养生观点进行探讨,进而形成一种相对有公信力的结论?
孙运文:行业需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和讲座内容及出版内容的审查机制,从而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知识。其实,科普工作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作,要求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高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普通民众,尤其是中医药知识推广工作更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轻松做到的。所以,选派一些中医药权威专家来共同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正规中医药院校与医疗、科研机构的作用,传授给百姓正确的中医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气”,是指一种怒气、怨气,是人的一种负面情感,是外界的刺激使人的情感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由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会影响到多个器官,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当这种变化的程度和时间超过个体的承受限度,医学观察发现,人就会患病。所以人们常说:百病生于气。但是,本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不是指这种“气”,而是指一种更复杂的物质现象。
“百病生于气”这句话源自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卷十一《举痛论》中一句话。黄帝对岐伯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然后问岐伯九种气的变化能带来什么疾病。岐伯一一作了回答。其别提到“怒则气上”,肝气不走正道而上逆,血则随气逆,就会呕血。这里提到的“气”显然不是怒气或怨气,而是愤怒使“气”倒行,造成血液等的运行逆转而患病。“气”是另外一种客观存在,它有一种统摄作用,可以使血液倒逆。清人喻昌说过:“人,气以成形耳。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可见“气”的能量很大,它可以聚而成人形,散而使人亡。
“气”对于生命如此重要,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又怎样去描述它呢?我曾对照古文中使用到“气”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反复思索,也没能够找到非常恰当的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来代替它,也没有找到西方现代医学中恰当的名词来对应。更难说它是一种什么形态的物质存在。
中医中关于“气”的概念大概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但又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原始世界一片混沌,后来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因此,“气”为万物之始,称之为元气。《易经》中说:“精气为物”,讲的就是世界是由阴阳精灵之气聚积而形成万物。有人认为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哲学上的“物质”,同“精神”相对应。但这还不能完全套用到中医中的“气”上,中医关于“气”的概念不但具象化,而且受主观影响更大。我们不能看见“气”是什么样子,好像只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是一种变化的流动的能量,谁能看见能量是什么样?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能量的存在,没有能量苹果怎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因此,“气”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种能量又和大自然能量不同,它是受人的神经、大脑等调节。因此,它又带有主观性,就是说它又受到主观的影响。医家张景岳说过:胃气为养生之主。可见这里把“气”理解为胃的能力、能量或机能。根据现代西方科学研究,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在中医中“气”也是可以转化成看得见的形象的。这种转化更使人难以把握“气”的概念,使“气”充满神秘色彩。
翻开汉语词典就会发现,“气”在汉语造词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火气、景气、客气、天气、香气、生气、暮气、秀气、官气、骄气、煤气、毒气、勇气、志气、人气……简直数不胜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和“气”字的联系比任何字都更紧密。这说明“气”的内蕴的博大精深。有人说,弄懂了“气”就基本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我倒认为,弄懂了“气”字,也就领会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精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概念应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生殖”五大方面都健康的状态[1]。可以看出,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一个人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完好。人们要达到健康并维持这一状态,就离不开科学的健康管理。
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1.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种以现代健康观念为核心,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需求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评估、干预的管理服务[2]。中医健康管理是将中医“治未病”传统思想与新的医学模式相结合,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管理理论体系,实现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面的医学服务过程。其内容包括了健康咨询、监测、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养生调治、信息管理等[3]。其管理方法体现了中医特色理论和技术,包括中医食疗、运动疗法等。
1.2健康管理的形成
健康管理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4]。而后健康管理概念推广开来,进入国内市场,迅速发展形成“健康管理产业”。2007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了健康管理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标志着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价值受到政府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表明国内的健康管理产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2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
2.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核心思想
与其他健康管理服务相比,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特色就在于中医理论和技术。其基石即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5]。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雏形,表现出“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中主张的“防患于未然”异曲同工,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典范。将中医“治未病”和“未病先防”理念应用于现代健康管理服务中,建立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从而为人们维护健康、规避健康风险、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在国内取得较大进展,如“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国健康管理工程”等。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一个全面的、成体系的中医健康管理应当是可以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或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健康管理。对于健康人群,即“未病”之人。可采用中医的“预防”思想和体质辩证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帮助其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帮助健康人群形成健康行为的自觉性,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对于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及高危人群,即“欲病”之人,可采用中医防治、防病的思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如采用运动养生法,帮助其改善体质,达到“未病先防”,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而对于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即“已病”之人,可对其进行体质判定和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协助患者就医。如此一来,通过“未病”“欲病”“已病”健康状态的评估,对个体或人群进行合理的中医健康管理,包括干预、长期追踪等措施。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健康管理系统提供了思想支撑,奠定了中医预防和个性化诊疗的健康管理思想基石[6],也为中医学的预防、诊断、管理、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手段。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健康管理确实能对人类健康发挥独特作用[7]。以“治未病”思想作为核心基石的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动态辩证观相较于西医简单的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来说,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和描述人体健康状态的动态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服务。
2.2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模式
2.2.1信息采集与评估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8]。中医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符合健康管理的要求。有关中医专家提出,可以依据中医体质辨识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如王琦教授提出的“体质九分法”,从“欲病”之人的疾病预防入手实现健康管理[9]。体质辨识采用现场问卷方式,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法、亚健康症候测试量表等量表,丰富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状态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方法,为系统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2.2.2中医保健特色门诊各种特色门诊是当前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运行的主要模式之一[10],如养生技术治疗门诊、健康调养门诊等,针对不同的体质特性、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内容包括情志、饮食、运动调养等。同时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帮助“未病”“欲病”“已病”之人尽早、准确地发现病变(倾向),对风险进行预警,为防治方案提供客观指标,并开展中医保健特色疗法,形成具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例如,中医运动疗法在中医保健特色门诊应用十分广泛。其通过利用躯体运动或辅助康复器械的生物力学原理帮助个体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以“五禽戏”为例,这种传统的中国健身方法,由华佗模仿5种动物创编,具有平衡阴阳、滑利关节、推行气血、疏通经络之效用。其中虎戏对应肝,习之可填精益髓,强腰健肾,通督脉,祛风邪;鹿戏对应肾,习之可舒展筋骨,增强体力,益肾固腰;猿戏对应心,习之可愉悦心情,畅心智,灵活头脑,增强记忆力;熊戏对应脾,习之可促进消化、睡眠,强健脾胃;鸟戏对应肺,习之可疏通经络,调运气血,调和呼吸,活动筋骨关节。
3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展望
3.1强化中医理论,融合传统健身运动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应当重视传承和发扬我国深厚的特色中医文化。在现代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形成融合导引、气功、武术、医学理论为一体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运动方法,从健康筛选、促进、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为社会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服务和计划,以期以最低的医疗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3.2充分运用现代技术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患者动态的“望闻问切”,还可研制集智能化、系统化、科研化的中医健康管理软件,实现“跨领域”的诊疗服务,从而实现中医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先进的科学力量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
3.3建立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
建立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可以为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重要基础。如作为健康评估和健康需求的依据来源。为确保依据的科学性,应在不同的人群水平上开展监测。如基本健康水平、疾病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运动方式等,从而提高健康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4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石,强化社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通过主动走进社区,以多种方式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宣教,加大宣传,对个人、家庭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诊疗干预措施,提升群众的认可度,塑造中医健康管理的“品牌形象”。
3.5规范评估和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评估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有很多种,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11]。而为了确保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对其手段和疗效进行标准定义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养生保健操、理疗、药膳等,并制定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规范标准,以制度化促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守中”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籍《老子》中。《老子》在谈到“守中”时是这样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多有不同的解读,大多数解读使人越看越糊涂,玄奥难懂。其中主要是对“中”的解释不同。如王纯甫注释“中”:“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性命圭旨》认为:“何谓守中?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万事毕。”东汉高诱在《战国策注》里认为“中 ,心也”。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谓之和”。
――《黄帝内经・素问》
脏腑的概念
脏与腑是中医学的概念。脏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腑通常是指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品的受纳、传输、化生和排泄糟粕。五脏与六腑,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如肺与大肠为表里。
这些看似熟悉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其实,它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它们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或病理学概念。中医依据各组织器官的特性及其功能活动联系,将人体归纳为心、肺、肝、肾、脾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如肺与大肠、皮毛、鼻之间的功能活动最为密切,从而构成以肺为中心的功能系统。
呵护好五脏在养生中很重要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健康状况与五脏功能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如何呵护好五脏在养生中可谓举足轻重,各种养生理论也都以此为出发点。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与现代医学认为的脑的功能相似,如精神、意识、感情、思维活动统归为心,统属神明之列。
《黄帝内经》将精神活动分属五脏,认为五脏皆有精神活动,如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藏神。魂、魄、意、志又都听从于心,以心神为统帅。这是由于心具有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整合作出反应,并由此统摄全身的功能,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外以抵御病邪的侵袭,为人体之中枢。必须时时处于轻捷敏达状态,要“思无邪”,要“恬淡虚无”,要“清心寡欲”。
《养性延命录》指出:“静者寿,躁者夭。”养心的要务要静神,外须应顺四时自然之性,使心情畅达而不违,内则恬静淡泊以保神。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曾经提出:“活心、少念,静虑”,先去其乱神犯性主事,确是调心养神之道。如静坐术、瑜伽、气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心还主血脉,神得血而生,因此血盛脉旺,心神守舍,亦是调神养心之法,这就是善长的补气血。常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冬虫夏草、三七之类,都为上好佳品。
《导引本经》上说,“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如果心神血脉受到严重伤害,会有猝死的可能,或精神错乱,躁狂、喜怒无常。所以平时注意养心养神至关重要。
还有,国学中的养生理论不容忽视。《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修身为本。欲修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有作为的人,只能以修身为本,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肺统领诸气
肺为华盖,统领诸气,主皮毛、主营卫,号为“上将军”。肺主治节而司呼吸,对生命活动有特殊意义。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随着呼吸的节律,调节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在气的作用下,推动着血和水液的流布。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水谷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宗气,上走气道,与呼吸发声有关、中贯心脉、下蓄丹田,推动气血运行,维系着人体功能的盛衰。
中医养生特别注重呼吸的锻炼,把它作为联系心神和感情与形体的纽带,逐渐成为呼吸调节与心神摄养相结合的“和神导气”之道,就是最为通行的气功养生术,它的要领就是深而慢,细而长的呼吸运动。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怕燥,形寒饮冷皆伤肺。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此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之病,皆可累及肺,发生咳嗽、气喘、失音、胸痹、胸痛、肺痨、肺痿、肺痈、水肿病症。因此,肺的保养还要注意处处时时要避免不良因子和寒热的侵袭,平时可喝些川贝、梨水等有润肺养阴功效的食物。
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肺还有呼吸以外的功能,如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活性物质的分泌,对整个机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学会呼吸,进行经常性的呼吸锻炼、对防治疾病、防止衰老,促进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神和保精为养肝两法
肝为“将军之官”,性刚而善谋虑,主疏泄而疏脾土,行肾气:胆性刚直而司决断,胆汁亦有助于胃肠化食,此谓肝胆相济之妙用。肝又藏血,目受血而能视,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止步,女以血为本,更以肝为先天。
由此可见,肝为阴脏,却具有阳刚之性而喜疏畅条达,主升主动而不耐抑郁。郁则气闷,受情志影响最大,如发生太过,或郁而不达,则失谋虑之能而乱神明。故养肝之法是:一则畅达情志,勿怒勿郁:二则滋阴益血而涵养之,总不外乎调神、保精两法。
中医所说的肝与西医所说的肝有较大的差别。西医认为肝是最大亦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像一个化学加工厂,具有很多功能,包括生产被称为胆汁的消化液。肝通过饮食的脂肪及衰老红细胞分解产物来制造的胆固醇,肝也能生产蛋白质及贮存糖原、铁及一些维生素,它也能排除血中毒物并有解毒功能,所以西医特别重视肝的保健。一是饮食上要注意,食物富有营养而新鲜:二是不要乱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类药物,以免肝脏受损:三是肝不宜过劳:四是要防止病毒的侵袭,传染性肝炎,是目前世界上最要防止的流行病。当然中医的养生术如气功,体操等对肝有保护作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消化食物,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历来从胃气的有无盛衰来判断生死寿夭,所谓“有胃气则生,亏胃气则死”,水谷入胃,五味各走其径,酸味走肝,苦味走心,甘味走脾,辛味走肺,咸味走肾。饮食适宜,滋味调和,则五脏各有所养、为服食养生的理论基础,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就是指身体虚弱、元气不足、五脏多种虚症,都可以通过食养、药饵调补脾胃以生精补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呆,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及喜怒忧恐等七情所伤,是损害脾胃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食养之余,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心理、精神、情绪的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也充分证实了精神,情绪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肾藏精,精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之一。肾精一方面来自先天父母的精血,一方面仰赖后来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肾精有阴阳之分:肾阴有滋养濡润作用,又称真阴,元阴:肾阳有温煦气化推动作用,又称真阳,元阳。
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等各种活动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肾与壮盛、衰老的关系尤为密切,直接影响到人的自然寿命。我们都能体会到,肾精易亏难咸,故养肾恐其衰,养肾应以周密为要,不可妄施宣泄以耗精气肾精,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但多数人难以做到。
《摄生三要》说,“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有之。然自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气已损,惟籍饮食滋生精血。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也。”所以,泌精固肾,不仅为肾之虚,实为生命计。
西医的肾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水量,维持体液浓度与酸碱平衡。通过滤过血液,以尿的形式排泄废物、毒素和过剩的水来完成上述维持生命的功能,其实,肾的功能远不止此,它对生殖、心脑有着重要作用,可能也是通过内分泌什么物质起的作用。
中医所说的养肾理论和方法是十分有道理的,必须遵循,逐渐做到。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2传统医学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优势
2.1方法上的优势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方法丰富多彩,除广泛应用的方药和针灸外,还有推拿、按摩、刮痧、火罐、熨疗和气功等许多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2.2方药上的优势天然药物储藏丰富,我国有中药材12807种,历代方剂10多万首,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2],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方药,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将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也将成为我国的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中成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方便群众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
2.3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功能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药食同源”理论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一日三餐,因为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饮食有节,瑾和五味”的至理名言。宋朝《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等,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中医传统食疗的特点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就是说食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中医对食疗“无功可言,无德可鉴,而人登寿域”的功效描述,就是对传统食疗突出的保健效果做出的高度评价。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有具体的描述,包括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适度的体格锻炼。这些和我们现在的健康四大基石内容是一样的。还有古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来发展的八段锦,导引术等都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3传统医学曾经对我国健康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50~60年代,我国经济相对落后,我们靠着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在各个城镇乡村建立卫生所,培养一大批的赤脚医生,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以最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已得到控制的急性传染病相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因为这些疾病不像传染病那样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而我们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的特点,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