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U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52-01
对于交通运输经济来说,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目前的实际调查显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接下来要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一)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对于目前的交通运输经济来说,行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制约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例如,交通运输能力难以适应高速运输的发展,巨大的交通运输量,使得交通运输业难以承载。除此之外,内部的运输设置以及人员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浪费了资源,使得交通运输效率大大降低,这种内部行业的管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必须要改善交通运输业内部的体制问题,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近几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在随之发展,但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运送效率、资源配置等内部问题,使得交通运输经济难以适应快速地经济发展,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制约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规模,不利于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必须要解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问题。
(三)城市运输网设计不合理
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道路的设计问题将严重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弯路设计过多的问题,或者是因为地形坡度的问题而影响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城市运输网设计不合理,将对交通运输物流的造成严重的影响,制约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交通运输建设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以及道路维修方面的建设存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价上涨、人力资源紧缺,如果不加强交通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将会使得交通运输业的建设状况出现问题,不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五)交通运输缺乏安全保障
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安全问题始终是交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铁路以及公路运输事故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制约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业的管理体制以及人员素质的问题,使得交通运输业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交通运输安全性的要求,所以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一步解决交通运输的安全性问题。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对于目前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就要解决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问题,因为内部的管理体制往往对于交通运输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部门,协调物资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严格的运输管理制度,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样一来才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还要培养优秀的交通运输管理者,来促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实行。
(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要想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加大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服务建设;其次,要进一步改革交通运输业的内部管理,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促进二者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对交通运输业进行布局,通观全局来把握交通运输业的设置与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城市运输网
为了进一步解决交通运输业运输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然后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运输业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就可以趋利避害,更好地提高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战略布局,来构建城市交通运输网,来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提高与发展。
(四)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
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它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经济的资金投入,帮助交通运输部门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帮助交通运输业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要对交通运输业有一个全局的领导,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方向,来保证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一致,促进二者和谐共赢。
(五)构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必须要构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交通运输人员,来保证运输的安全;其次,要建设完善的事故理赔制度,构建完善的事后维护部门,来进一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还要积极倡导交通运输安全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所以说,进一步构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才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目前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交通运输业内部的体制问题,也有来自交通运输业外部的环境问题,所以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娟,周健,武丽.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1区域经济及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1.1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在相应的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下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充分反映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尤其表现在能否恰当地对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是否能够将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经济指标上来表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量,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进行结合。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五点。1)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2)其发展速度、规模是否与当地的发展现状一致。3)其方案是否能够对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或者是能否发挥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4)能否正常发挥其协调作用,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5)适应于基础设施。
1.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也在渐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打破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根据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可以将区域内整体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地进行组织与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健康运转,并且为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十分便利的条件。此外,能够充分满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制定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都必须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2)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非是将各类运输方式进行叠加汇总,而是将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作为交通运输综合体,其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顾名思义,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体化,主要包含市场、政策以及规划建设等各项要素的一体化。4)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能够将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成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健康发展。
2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2.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能够将各个地区之间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处理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内容包含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比如区域之间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较之于其他系统来说,一致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是区域经济所特有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之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区域生活以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此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构成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能有一个的话,那么这个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文化,而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是链接各部门的桥梁,能够充分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由此可见,一旦交通运输系统出现功能提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交通运输系统功能一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证区域经济系统开放程度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合理利用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保证其和谐发展,便能够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拉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使交通运输业产生高标准的运输需求,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进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影响运输结构和运输布局的调整。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均衡状态需要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所产生的,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业要在均衡的状态下保持不断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区域可达性通常是指从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其存在的便利程度便可称之为区域可达性。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强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为其带来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增加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联系不间断。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区域间的人、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要对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并且充分展示区域优势,整合资源,从而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2.2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重视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对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地配置,并且同步建设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发展各类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2)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必须打破,在多样运输方式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保证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作用,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3)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健全和发展区域内的协调机制,减少多头管理,从制度上来保障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定,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3结语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公路的承载和运输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必须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以保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作者:蒋海峰 单位:鹤壁市交通运输执法局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55-02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
‘
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
2.政策环境。(1)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超前性,才能避免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制约。自2004年初以来,国家分别对铁路、公路、水运三大主要运输方式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因此,从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看,交通运输业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得到优先发展。(2)交通运输业一直在进行以放松政府管制和市场化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公路、水运和航空业的进入壁垒大大降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得到很大提高。变通运输业基本上属于允许和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类型。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民营资本进入交通运输业的步伐也在加快,铁路建设引入民营资本以及民营航空公司的成立,预示着交通运输业将拥有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
1.外部约束。(1)行政体制分割。行政体制分割及其产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对中国交通运输一体化构成约束。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和浪费;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效率低;地方保护主义所形成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封锁阻碍了全国统一运输市场的培育,运输市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形成。(2)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绝对差跑还有继续扩大的势头,这将直接影响到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路、水运、民航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地方财力的大小,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上的区域差距。
2.内部约束。(1)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中国交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弊端,比如交通管理体制部门分割、铁路仍然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铁路运输价格仍存在严格政府管制等。管理体制的缺陷是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低效率、铁路融资渠道单一、发展缓慢的根源所在。(2)政府作用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政府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政府作用的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缺位表现为:政府在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相应的战略、政策和技术标准,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交通公共产品的提供责任,公路运输市场方面,政府对运力和运输价格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各种类型的运输企业在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上还存在着不公平性等等。政府作用的越位表现为:对铁路运输业仍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政府对交通运输的行政干预过多等等。
三、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1.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近20多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相比,公路运输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公路货运中大宗货物、初级产品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2.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简称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使人、车、路及环境密切配合、和谐统一,使汽车运行智能化,从而建立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公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
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一、引言
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是综合运输构建和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是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侧面对比和反映。各种交通方式发展前景和其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都一定程度地受到本方式外部性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其他几种方式的发展和地位。外部性概念源于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其外部经济概念是指经济中外在于企业的因素变化对企业的有利影响,如知识增加、技术进步等导致单个企业的成本下降。这种影响对产业是内在的,但对企业是外在的。然而,马歇尔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负外部性的概念,只是模糊地提了内部不经济概念。庇古继承了马歇尔外部经济的提法,补充了外部不经济概念,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外部性理论。交通运输业历来是学者和社会所公认的外部性行业。其负外部性影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即是其中一种。
本文从负外部性影响的角度,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负外部性分类比较,为五种运输方式在今后发展以及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和发展中重新定位,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内涵及其分类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一个企业为用户提品或服务,该用户是与直接关联者。而企业生产活动对厂区周围的居民造成影响,该居民与企业生产并无直接关系。这种影响就被称为“外部性”。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既是指交通运输业产业基础结与本身运输生产业务活动对社会其他产业或经济体等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这种效果一般较难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根据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影响主体的不同,本文分负外部性影响为自然环境压力和运输成本压力两种。
三、交通运输负外部性比较
现存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直接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各自方式发展和被重视程度的不尽相同。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就是研究这种不同的原因,分析其负外部性内在的区别。
1.自然环境压力
交通运输业负外部性对自然环境压力可分为生态资源压力、土地占用压力和自然能源压力三种。
生态资源压力,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其业务活动所使用的能源和需要的环境等不同,最终引起负外部性影响也有所差别。尽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业务活动是运载工具沿着运输线路或管道进行的,但是这些线路管道不断扩大,形成网络以后,它们的负外部性影响就会非常明显,污染会随着网络中各种线路扩散,进而影响更大的范围甚至全球环境。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不同程度地对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各种排放强度的不同导致污染强度的差异。从客运造成的污染强度来看,公路运输是航空运输的1~2倍,是铁路的10倍左右。货运造成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货运造成的污染强度超过客运的污染强度。总体来看,铁路和水运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较小。私人汽车和飞机每人公里产生的污染几乎相等。公路和铁路方面,每吨公里污染是每人公里的1~2倍。
土地占用压力。交通运输业对土地的占用主要是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是不同的。从公路和铁路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土地效率比较角度看,铁路明显高于公路。按完成等量的换算周转量计算,各国的铁路占地面积小于公路,我国在完成等量换算周转量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最高的。在占地面积上,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结构消耗的占用土地,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仍有很大优化空间。
自然能源压力。自然能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也依靠能源的支撑。世界各国交通运输业能源的消费及其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旧逐渐上升,大多数发达国家交通消耗的自然能源占全国总消耗的1/3左右。在交通运输业消耗的能源中,专业数据显示公路消耗的能源最多,几乎占80%,其次是航空和铁路。因此交通运输业占据国民经济能源消耗的大部分。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2亿5000万吨。
2. 运输成本压力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对运输成本压力可分为:交通事故压力和交通拥挤压力。
交通事故压力。交通运输业技术经济特征重要指标就是运载工具的技术速度。随着技术速度的提高,交通运输也逐渐变成危险活动,交通事故不仅涉及交通运输的参与者本身,还涉及第三方。从历年统计资料看,交通事故主要是公路运输方面。根据世界道路联合会对世界114个国家交通事故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每年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3万起,有41万人在事故中丧生,871万人受到伤害。火车、轮船和飞机的灾难虽然没有公路运输频繁,但是从事故的伤害程度和公众关注程度的角度来看更加可怕。
交通拥挤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交通拥堵直接危害是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增加;以美国的调查报告为例,美国交通拥堵状况近年来持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782亿美元。美国开车族每年因交通拥堵浪费的时间达42亿小时,浪费汽油达109亿升。除管道运输,其他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拥挤,造成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损失。
四、结语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目前,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例如,出租客运行业是行业管理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和前几年发展的热点。但是,因缺乏市场调查,对出租客运行业的乘客构成情况、各种出行目的所占比重、平均运距、平均实载率、日均营收、主要路段的出租车流量变化等情况缺乏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给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二是对定量分析研究不够,对运输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大多停留在比较浮浅的定性分析阶段;三是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较少,大多由领导凭经验拍板决定。因此,要想提高规划决策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和决策,才能提高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保障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三)行业管理法制化。由于交通运输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利用行政手段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会明显削弱,要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真正做到行业管理法制化,一是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加速地方通运输法规建设的步伐;二是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要加速以微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装备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大放小,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是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交通专业运输单位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五大不足:一是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对行政保护的依赖性太强;二是企业包袱沉重;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规模经济未形成;五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和资金这三大基础,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要牢牢抓住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前的宝贵时间,调整结构,加速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走专业化规模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运输市场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六)运输市场有形化。在客运方面,根据客运线路走向和运行方式,对市区各客运站的进站车辆、营运班线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同一方向的客运班车相对集中在同一站点发车,既方便乘客,又可避免同一线路因站点分设而导致客源和效益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同时,随着客运服务中心等专业客运站点的对外开放,公路客运站点已基本满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的需要,有必要对规模小、位置偏的一部分过渡型小型客运站点进行撤并,彻底消灭客运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并通过完善客运站点的服务功能,为乘客和经营者提供优良的乘车和经营环境;在货运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地理环境和货源条件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因市设场,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附近,以及主要港口、枢纽站周围新建或利用现有停车场改建一部分货运交易市场,并注重大型货运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七)运力结构合理化。要大力发展特色运输,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适应运输需求和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快速化、集装化、特种化等运输工具的发展。
一、综合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
综合运输是指以国家公共交通网络及设施和运载工具为依托,以现代联合运输工程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便捷、安全、高效和经济为目标,通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组织实现在综合运输范围内完成客货运输过程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①。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个国家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是国家对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及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具体体现,因为综合运输从本质上是体现主流价值观发展理念和与之相配合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政策执行的结果。因此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是指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一体化组合协调发展,布局分理,结构优化,系统完善,有效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的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有机整体。
二、国内外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在各种运输方式已获得了比较充分地发展,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已基本完成,需求结构比较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和情况下开始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相比,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及战争等历史原因,我国现代交通的发展非常落后,特别是解放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非常缓慢、底子薄,基础设施与运输工具非常落后、运输布局不合理,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运输网络覆盖面积小等问题,使得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交通运输严重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出行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全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交通运输发展先后经历了铁路建设先行、沿海大建港与海运快速发展、公路与民航崛起三个大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基本建成了由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②。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加快交通干线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全面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建设的发展,各类运输方式发展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国家抓住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机遇,逐步加快了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路网结构完善和现代化进程,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想,在结构优化、节约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交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全面提高运输能力和行业运营效益的基础上,全国客货运周转量逐年增加,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得到了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阻碍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各种运输方式仍然着力强化自系统发展,方式间的统筹协调不足;
2、尚未完全实现政企分开,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
3、没有统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约束各类运输方式的发展,各部门的主动性差,综合运输服务系统制度不明确等。
三、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综合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市场化经营的主体下,只能通过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引导不同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方向,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结构优化和整体效率的提高,因此政府对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起到主导和保障的作用③。
(一)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交通发展理念整体性的选择,通过相关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使得交通运输按照政府的意志朝着综合运输体系所要求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协调衔接、运输高效”的方向发展④。
1、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投资、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供相应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公共服务,保证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由于市场失灵带来的盲目性,协调指导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2、在主要运输通道或运输走廊上不同运输方式的配置上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网络的主骨架,承担着主要的客货运输量和交通流,政府要对运输通道上交通资源的配置应发挥先导作用,在保证不同功能的资源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比例配置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中政府的保障作用
在运输市场活动中,需求方、供给方、中间方是运输市场行为主体;要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政府以管理、监督、调控者的身份不参与市场主体的决策过程,而是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主要的保障手段就是政府规制⑤。
交通运输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属性,在市场运作的条件下,不免会产生垄断竞争的情况,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政府规制使市场的垄断得到有效控制、竞争机制得到最佳利用,从而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与提供运输产品时更好发挥其基础功能。同时政府要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投资政策、价格政策和经营政策参与其中,使得运输的组合效率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保证交通运输市场运行有序化,保证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按照政府的规划合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仁坚,郭小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性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陈钟.我国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王庆云.交通运输市场化运作中政府的作用[J].综合运输,2003(7):4-6.
[4]公孙愚.论我国交通运输的市场化[J].宏观经济管理,2009(4):6-47.
十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等三项发展,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绿色发展的强烈意愿。倡导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因其对资源、环境的重要影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着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交通方向迈进。
1 交通运输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1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交通运输业迎来了大发展。从2006―2010年我国年货运总量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货物运输量以平均约1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
1.2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
随着我国运输规模的扩大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领域。从1990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以及占全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比重呈递增趋势;石油消费逐年上升;自2000年以后,石油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稳定在7.7%左右,在当今石油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从汽车交通来看,其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
1.3交通运输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交通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kg CO2,交通运输业成为产生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5%。汽车尾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主要还有被列为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氢氧化物等,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并影响人的生存空间。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如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客货运输站场、港航码头、机场以及相应的运输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土地。而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方面人地矛盾尖锐,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耕地却只占世界总耕地的7%,人均耕地少。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所有这些,都凸显出交通运输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
2 绿色交通运输的提出
发展绿色交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交通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运输体系,并能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2.1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建立高效舒适、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交通模式。
2.2 协调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对交通质量的要求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协调和整合。
2.3 服务性。提供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快速转换,实现人和物的高效移动。为此,要建立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
2.4 可持续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能够强有力地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3 实践绿色交通运输的政策措施
3.1宏观层面
3.1.1 建立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该管理体制下,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衔接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和更高的整体效率,达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输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目的。
3.1.2 制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体系,交通运输规划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环境保护标准、运营环境保护标准、维护环境保护标准,来系统地控制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能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并且实施中不断根据情况调整标准,如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营运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1.3 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倡导公共交通。相关数据表明,各种运输方式中,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为1∶9.3∶18.6,铁路CO2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海运和铁路运输最环保,公路运输次之,空运效率较低。因此,应加强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碳排放少的比较优势。在城市交通中,大力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增加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利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
3.2中观层面
3.2.1 保证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促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将引发更频繁、更长距离的出行,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促进土地多功能用途的开发,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综合客运枢纽为导向,引导城镇和城市空间向公交走廊和枢纽地区集聚,形成紧凑布局,既减少城镇漫延发展,又便于人们乘用公交,减少小汽车依赖。同时还要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配合,减少跨区出行,实现交通减量。
3.2.2 建立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般来说,人们的交通出行时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在交通工具内时间(在途时间)和等车换乘时间,其中等车换乘时间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的关键。
应明确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目标,全面推进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要想提高交通效率,还要考虑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共交通进行相应的整合。
3.2.3 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其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想要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能源和环境问题。智能交通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智能交通系统要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其研究应用要分清层次,有所侧重;优先开发交通拥挤预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并实现保证公交优先的智能公交系统等方面。
3.3微观层面
3.3.1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这也是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加速推进交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是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
3.3.2 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实现燃料低碳化。开发和引进碳含量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碳合成燃料、氢气和电力,推广替代燃料车发展,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制定交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发展。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能耗降低35%,应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
3.3.3 强化行业节能减排培训,深入开展交通法规教育。人是交通行为的主体,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加大减排宣传与培训以及投入,开展经常性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培训教育、技术和经验交流工作,将节能减排知识纳入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国家开展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公安部的五进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建立全社会的交通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的交通文明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解晓玲. 公路运输行业减碳路径分析[J]. 综合运输,2011(01).
1、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模式的影响
以交通载体为标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历了以水运为主的阶段、以铁路为主的阶段和汽车时代三个阶段。汽车运输耗费大量能源,汽车尾气、噪声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负效应很大;相比之下,铁路可以用电作为动力,运能大、对空气和环境污染小,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运输方式。汽车大量发展造成了交通拥堵,即使车速再快、性能再好,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还会带来高昂的拥挤成本;而有轨交通方式则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时间准、事故少、全天候的优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交通运输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调整交通政策,大力发展有轨交通,运用政策杠杆把公路运量更多地吸引到铁路上来,城市交通也由以汽车为主转向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从国外交通运输近年来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欧洲大陆,上世纪70和80年代,许多国家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比铁路高出数倍,而现在的投资比例正在趋于持平。西欧12国决定投入760亿美元巨资,通过新建和改建总计约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把欧洲主要城市联接起来。美国和拉美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也都在大大增加铁路建设投资,1988年华盛顿联合车站的重建启用是美国铁路客运复兴的发端,现恢复客运的铁路已增加了6万公里。在铁路步入低谷几十年后,目前正在全球范围重新崛起。
2、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交通运输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我国除了铁路电力机车是使用清洁能源―――电力资源之外,汽车、航空、水运等基本依靠石油资源,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而我国的石油资源严重短缺,交通运输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我国能源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交通运输发展受石油资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严重。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发展少用石油的交通运输方式,以保证我国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与商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用地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目前我国道路建设增长很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用地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能的集约型之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如果我们采取西方国家的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模式,到2050年我国小汽车保有量按目前西方国家最低水平人均0.34辆计算,将达到44200万辆(按人口控制在13亿计算),是目前美国小汽车保有量的3倍,将使我国的土地和石油能源不堪重负。
降低环境污染是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果今后仍然按照扩大道路数量和面积、增加机动车的路子来解决交通问题,城市的大气环境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只有通过改变运输结构来降低污染源的数量,才能从源头上清洁大气、保护环境。
二、铁路是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统计资料表明,民航、公路、铁路的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之比约为11∶8∶1,铁路是最节约能源的交通运输方式。发展铁路运输对于改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单位运能占用土地少的特点。电力机车不占用紧缺的石油资源,是适应我国能源特点的运输方式。统计资料表明,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国外公路一般是铁路的5―10倍,我国则高达25倍。在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方面,铁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中,铁路是公路的1/40到1/4,铁路的噪音也比公路要小得多。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排放低、污染小的优势,是减轻交通运输污染的有效运输方式。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由于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的不平衡,形成了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大宗货物流向带和以能源、冶金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运输格局,需要依靠铁路这种大容量、具有中长距离运输优势的陆上运输工具,来作为大跨度的经济联系纽带。目前铁路大宗货物的运输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的60%以上,对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有效供给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居民出行旅游将日益频繁,铁路在中长途旅客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完成的货物发送量和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全世界铁路营业总里程约120万公里,其中我国铁路有7.2万公里,占6%;全世界铁路完成的工作量为8.5万亿换算吨公里,其中我国铁路完成了2万亿换算吨公里,约占24%。也就是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但却完成了将近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1/4,运输数量和密度为世界之最,运输效率非常高。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等六大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2002年,京沪线平均每公里客运密度为3730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8070万吨公里,分别为全国铁路客货运输密度的5.4倍和3.7倍。京沪线以全国铁路2%的营业线路,完成了全路10.2%的旅客周转量和 7.6%的货物周转量,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尽管如此,但我国铁路运能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的增长,铁路运输业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些地区和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发展滞后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目前全国每天货运装车的需求有14―16万车,铁路只能满足60%左右,有大量货物不能及时承运;全国铁路开行的客车每天提供的座席有242万个,而日均实际运量达到290多万人,客运高峰时每天达到420多万人。因此,当前我国铁路网整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紧张的状况十分严峻,铁路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铁路部门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是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提高运输能力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努力提升经济技术结构和规模水平,实现运输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
三、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
1、城市发展的趋势―――生态化城市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世界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大城市向国际化城市的方向发展。工业化虽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也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促使人们注重对城市环境的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大都市不再进行单纯的环境治理,而从城市的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生态化城市在环境方面,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完善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应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发展节能、低投入和低负外部性的生产方式,建设高效、低污染和高正外部性的经济运行系统。
2、我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中国具体的国情,决定了“轿车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宜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才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优先目标选择。世界许多大城市都建有发达的市内公共交通系统,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越完善。例如,香港的道路是世界上行车密度最高的网络之一,但香港交通井然有序、市内道路不存在堵车问题,这与香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交通运输业随着法律条规的完善逐渐走向标准化,随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合理配置理念的不断深化,低排放、低污染、低财政负担成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核心内容,在社会发展新时代,经济管理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必要性不断增加,效益提高同样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
交通运输产业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经济管理程度及水平可切实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能够为各行各业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并决定着社会生产力,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生产力随之提升,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作为交通运输产业的重要内容,其可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除此之外可借助市场经济调节交通运输资源,继而保障社会行业正常运转。
(二)完善市场经济调节
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直接决定物流成本,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代新时期,作为物流中枢的交通运输产业,其经济地位日益显著,同时为保障社会各行各业稳定发展,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科学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并以交通运输为基础于社会经济市场内起到调节作用。
(三)优化运输资源配置
信息化时代已成为交通运输发展大背景,面对网络资源、传统资源,交通运输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经济管理方,方可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合理的统筹,除此之外随着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需将农業、工业、服务业统一化管理,并将其于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在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各类社会资源得到整合优化,不仅加强社会各界联系,更实现了全领域共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交通运输经营
交通运输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与经济关顾企业成本与利润,可直接反映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道路作为交通运输企业的主要产品,在实际运营中,为保障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管理角度深化经营管理是极有必要的,不仅可优化现有管理模式,更可促进行业内部整体有序发展。
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分析
(一)加强内部控制
首先需结合企业结构完成职能部门合理划分,以部门负责人为重心构建经济决策小组,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市场经济动向精准把握,并结合企业发展趋势展开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可实现未来趋势预估;其次以经济决策小组调查数据为依据,设置企业发展短、中、长发展目标,合理划分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以企业职能部门为基础,细化经济管理细节,同时完善标准化规章制度,继而实现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提升,有序保障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后需以经济管理为核心培养企业高端人才,转变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观念,以时展趋势为基础实现经济管理理念革新,结合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结构,在长久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效益增长。
(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以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在未来经营发展方向基础上,确定企业预算目标,运用逐层分解的形式保障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济与财务活动稳定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经济了解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信息,立足于长远看待市场变化,结合当下信息化特点把握时代变化机遇,保障企业长久稳定发展。首先以职能部门为划分基础,分层次深化成本控制,从无纸化办公、节能节水节电等方面降低能源损耗,以企业实际资金消耗为基础严格控制职能部门预算;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现金流管理,从预算角度控制企业投资预算、业务预算、筹资预算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紧密联系的综合预算体系,在强大的现金流支持下实现资金有效利用,继而保障实际经济效益;最后,结合预算管理深化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各部门预算,详细记录并严格把控,若需追加预算需填制预算申请书,将申请原因及预算用处详细标注,以此保障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应注重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通过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发展目标。
(三)有序化合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