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7 15:48: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5-001

课外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

可是,学生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没有时间阅读,教师指导对策的偏差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当前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情况让人担忧。

一、当前小学经典阅读指导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有趣”

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一般从激趣开始。然而,过分地强调兴趣,这势必会牵引着学生走入另一个弊端:一味强调有趣,为了趣而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能保持。其实,阅读兴趣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到那些深藏于作品中的“奥秘”,自然会兴致盎然。

所以,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应适当地激发兴趣,更应该考虑到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规律。

2.教师“帮扶”过多

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不过分依靠他人的指导,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读完一本书。但是,不少经典读物本身固有的难度、学生阅读时间的无法保证、学生的阅读意志力等因素,往往导致了他们难以坚持完整、有效地读完课外经典读物。

此时,如果学生未动,教师帮扶在前,则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相比各类杂志、漫画来说,课外经典阅读是一种更有挑战的阅读。学生难免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正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阶梯,教师充当“扶手”即可。

3.过分强调“读书做笔记”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读书做笔记”,以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读书笔记是因书而异,因人而异的。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初读者来说,应尽可能让他们放下其他事情,集中精力投入到故事之中,一气呵成地读完整部书,而不是不断地用琐细的要求打断学生的阅读。比如,在初读《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巨著时,如果摘摘抄抄、圈圈画画地读,对细节进行过多的关注,不但会使阅读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变得让学生痛苦。结果做了笔记读不成书,使读者兴趣全无,半途而废。

二、有效指导课外经典阅读的对策

1.重新认识课外经典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品,诵读这些中华经典更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振奋人心……所以,重新认识课外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教师调整阅读指导的目标:

1.1乐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了解内容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要让学生爱上经典阅读,首先就得引领他们走进“经典”,在“经典”的世界里修身养性,不断发展,茁壮成长。

俄罗斯作家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所以,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在经典阅读中愉悦身心,享受快乐。这是教师进行课外经典阅读指导时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1.2善读书――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但就小学生而言,对于经典阅读的博大精深,他们未必能够“无师自通”。此时翻阅下工具书,或老师简单的适当指引就能开窍。经常这样做,就能在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而课内阅读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即善读课外读物。

所以,学生在课外经典阅读中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有了阅读好习惯,学生就更乐于投身于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里,课外经典阅读成了学生快乐阅读的“加油站”。

2.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

信息时代,各种数字媒体架起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桥梁,一些影视作品成了学生认识、了解名著的媒介。部分同学甚至情愿看电视也不愿看书。是什么原因让影视作品的魅力超越了原著本身?且不说影视与原著本身的差别。教师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要使课外经典阅读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自身应该“读万卷书”,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作出表率,形成榜样,用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语言文字构建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其中的乐趣是影视作品中享受不到的。

3.激发兴趣引发主动阅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经典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把阅读视为内心的一种需要,这样的阅读成果才是卓有成效的。

3.1尝试“无为”而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如指定阅读书目,规定什么时候该看书,什么期限内看完,更不要强行规定写读书笔记、心得,给学生带来读书的负担,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一下“无为”而读。但是,如果学生长久如此,而不全身心投入阅读几本书,阅读也不会有成效。所以,教师指导时应把握尺度,做到两者兼顾。

篇(2)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涉猎的种类少。笔者在不断地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包含的方面比较窄,女生对一些以情感发展为主线的著作感兴趣,男生则对一些灵异类、科幻类的小说感兴趣,学生对著名的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古典和现代诗歌了解并不多,另外,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读名著及传记。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量比较少。初中生实际的课外阅读量相对于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名著数量相差甚远,很多在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物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阅读,比如四大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很多学生都看过,但是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继续调查,有一部分学生看过四大名著的一本或者是一小部分,但是超过两本的几乎没有。

(三)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以青年杂志、现代小说为多。现在的学生虽然对一些古典名著、中外经典的涉猎比较少,但是对现代杂志和现代小说的阅读量却十分大。

(四)初中生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时候将精力都放到了考试的试题上,忽视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的课外读物。

这些都是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严重偏离正常学习中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措施

就现在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让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著作,让初中新课标的改革得以落实。

(一)增加语文课堂中对课外读物的互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太过于注重考试的要求,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中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课外读物的涉及。我们应该在语文的试题中将课外读物的题量和分值提升,并且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增加对课外读物的提问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学生为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而在课下主动地去阅读课堂上涉及的读物,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活动,在班级里让同学们依次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且说明喜欢的理由和其中的大致内容等。通过多元化教学来增加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和互动。

(二)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和选择性地阅读杂志。现在的很多小说都充满着黄色和暴力的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会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还会影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了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对初中生看现代言情小说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好的杂志,比如《新青年》,还是有很多励志、抒情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三)向学生介绍课外经典的优美所在。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远离现在的生活,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将部分经典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其实名著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品质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阅读课外读物多的同学和阅读课外读物少的同学所写的作文在措辞用句中有什么差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所在。教师在对比之后适当点评和表扬,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小结

总之,之所以如此重视初中生课外读物的涉及不仅仅是因为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方法。推荐的课外读物有很多都是作者一生的心血,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该仅仅以应试为目的,更应该博学多才、知书达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是不能用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且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24-02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前提。阅读的精髓就在于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情感的沟通。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虽然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策略,导致有效阅读依旧未能实现。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引领来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成为语文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应当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阅读《走,我们去植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森林的图片,并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课堂阅读中。又如,学习《死海不死》时,教师可以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展示死海的景象以及人们浮于死海上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为什么人不下沉?”的疑问,然后认真地从文中寻找答案。

当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游戏或者开展互动,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学生、文本、教师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一个展现师生心智活动的过程,是丰富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有效阅读,就要学生全部的情感意志参与和智力思维的投入。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上地以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去初步解读作品。同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取向进行多元化解读。

如,苏教版的《最大的麦穗》一文,苏格拉底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让他的众多弟子在麦田中寻找最大的麦穗,以感悟人生道理。他对他的弟子说:“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他有那么多的学生,即使有一个人摘到了最大的麦穗,其他的学生也就不可能获得最大的;他又说:“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似乎很矛盾。在看似矛盾的语言中,蕴含着哪些人生哲理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品读,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在对文章的反复品味后,学生懂得了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次机会,但是如果不懂得抓住,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因此把握现在的机会才是最真实的。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为他们播下正确的思想,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首先,教师应当从任务要求转到兴趣的激发上来,让他们喜欢阅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通俗读本。从最初的完成作业到被名著所吸引的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其次,每周至少留一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部分精彩内容。最后,教师可成立阅读小组,让学生共同阅读相同的内容,以利于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个性看法。

四、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阅读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无论阅读教学怎么教,都不能脱离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语言的积累,x不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先阅读。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阅读平台。因此,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阅读。

学生的阅读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又要有自由的空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情感态度等的不同,因此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阅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力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对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

五、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对课外书还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担负起引导并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的任务,以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怎样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呢?具体而言,一是要引导学生选读古典名诗名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不乏美文佳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同时,还应向他们传授阅读与欣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语文之美,传承中华文化。二是要引导学生选读包含时代正能量的读物。在文化日益多元、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时代最强音的作品,增强学生明辨是非、鉴别美丑的能力。三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品读中外经典名著。中外经典名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结合教学进度为学生推荐中外经典作品。

总之,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有效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有效阅读与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息息相关。教师的有效引导,必将荡起学生阅读的涟漪,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乔丽娜.在中小学生阅读中教师引导、控制的思路与设计[J].文科教学探索,2012(1).

[3] 刘叔瑜.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J].文学教育,2009(10).

篇(4)

一、引言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事实表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其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较之前有明显提升,而且教学工具越来越丰富,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追求形式化、教学方法固定呆板、教师个人文学素养不高等实际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分析,找出了部分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现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师阅读素养不高

由于基层教师工作强度较大,教师抱怨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导致没有时间读书。其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定位低,认为凭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足以应付小学生水平,根本没有必要再去钻研,读书价值观扭曲,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业余生活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丰富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普及,很多教师无心思钻研书本,而是投身于网络娱乐世界,去尽情的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或者是去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很少有教师下班之后还可以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品茶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大餐。加之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很多人缺乏积极进取之心,整天无所事事,教师队伍也不例外,繁琐的工作让老师感到身心疲惫,课余闲暇之际,根本不想再去钻研书本,而是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放松活动,阅读的书籍无非是一些娱乐性知识。最后,大部分教师阅读的书仅限于教学参考书,很少阅读教材以外的书籍。另外,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我们知道人文阅读是提升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础,人文素养的欠缺制约着教师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就要非常熟悉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学生一起读书,只有教师参与学生的读,才能做到有效的指导,带动学生阅读,以身作则,从阅读实践中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用自身的阅读情怀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怀。

2.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尤其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今后学习语文非常重要[1]。然而当今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硬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性的东西,却不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使学生与文章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对文章中某些重点词句不加以引导和理解,学生在阅读时也就不能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毫无感情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阅读,但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阅读却是事倍功半,花了大功夫但却没得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读也不想去读,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使得课后阅读变成了空谈。久而久之,低段的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3.教师指导阅读功利化,阅读目的产生偏差

由于小学语文一直作为重要考试科目,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在阅读部分取得高分,从而把阅读作为日常阅读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并针对阅读内容,提前设置大量刁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快速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与阅读课文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学生自我控制阅读进程、自我领悟课文内容的时间也少[2]。大量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消耗了学生阅读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时刻准备回答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领悟交流。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做题机器,学生其实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文阅读中去,也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华和内涵,久而久之,形成了考试阅读问题能回答对,但阅读后收获很小且对文章理解不充分的怪现象。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不单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活泼的修养身心的过程。现笔者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内心浮躁,但是经典的书籍却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就更应该淡泊名利,潜心读书。教师首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人生,设计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一步步实践自己设定的阅读计划。同时,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浮躁之心平静下来,将所需做的事情分门别类进行归纳,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给自己腾出一片心灵空间来熏陶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书籍。

2.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出发,热爱阅读。学生喜欢阅读与否跟其老师是否热爱阅读关系很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涉猎群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3.科学选择,广读经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类型的书呢?直面经典。经典书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去其应有的光环,一部经典的作品往往能激发和满足几代人的阅读诉求。经典书籍应该包括中外经典,古今经典。阅读经典书籍是提升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必要途径。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心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95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阅读的主动性差。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结现阶段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重点探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语文知识,日常的语言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总体而言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语言比较枯燥,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写作时文章内容十分平淡,缺乏情感,表达不流畅,措辞不合适的情况十分常见。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更加生动鲜明。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纪律观念,自由散漫。课外阅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悟文字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十分有帮助。

二、当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职学生主观上比较喜欢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书籍。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总体而言,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很少有人会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精彩内容没有进行摘抄、概括,阅读方式十分粗浅。

(二)阅读主动性较差、品味较低

教育部明确地列出了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但经过调查后发现,基本上很少有学生将此书目中的篇章完全读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布置之后才进行阅读,主动性非常差,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此外,对学生常读的书目进行总结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小说、校园爱情故事、时尚杂志、卡通绘本等书目阅读较多,而诸如上文提到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十分少,少数学生观看过改编之后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只是阅读了故事概要或者精缩版本,阅读原著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十分浮躁。

(三)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但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每学期开放的时间非常少,馆内图书资源不够丰富,学校既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又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不利。加上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家长甚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大加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首先,家长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品德养成、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要能够站在长足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教育实践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能够利用自身的身份,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性格、素养培养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够将专业学习与语文知识完全分割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中职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语文课堂之中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多组织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月读一本好书”等等,月底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做到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勤于动笔,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勤于督促,必要的时候可以制定一定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坚持阅读。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要鼓励学生圈点赏析书籍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要让他们养成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学生还可以在书籍的空白之处记录下对于文章的看法,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还可以抄录下来,细细地品读。

要想切实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只是简单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篇(6)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实际上,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不然学生乱“吃”一通吃坏了肚子那就麻烦了。

我对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小学三至六年的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掌握了一些数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另外,从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上反映出,同学们平时上课期间的阅读较少。说明同学们学习负担过重,这也应该是同学们不很喜欢的原因之一。再次,同学们交流也很少,作用不大。

第二,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的书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记和生活书籍等。虽然,这不能说不好,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了解,小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他们对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大多都是从电视剧中得知的,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着《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第三,阅读数量不够。从该校的情况来看,进行了课外阅读的仅有10%左右。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很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语文教师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二是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关系密切,个别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这也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第四,阅读环境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篇(7)

近年来,网络小说异军突起,席卷了整个网络文坛,冲击着传统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学生中,占据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我们的阅读教学本来就处在低效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网络阅读使得中学生本来就薄弱不堪的课外经典阅读更是雪上加霜,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似乎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课内知识,面临着升学(中考或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繁重的课内学习中,还要挤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名人传》……而真正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很少,甚至越来越少。

与此相反的是,在课上或课下,或自习课上,或假期里,我们看到有很多学生都把大量时间用于阅读网络小说。他们把经典名著束之高阁,却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网络小说青睐有加。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偏好网络小说而排斥经典名著呢?我们来粗略地了解一下网络小说的大致情况及其危害吧。

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情况及其危害

1.网络小说的写作者(或称为“”)出生于“科班”的很少,这些人自身的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当中不乏优秀的写作者,但为数实在太少。其作品有文学价值的,就算是那些值得一看的作品,根本无法跟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作品相比。可能是学生因为跟这些网络小说的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里,在时间上没有“代沟”,他们的小说世俗性强,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某些看法还迎合了中学生的需求,所以很受追捧。

2.网络小说的类型很多。分类标准不一,比较混乱。其内容庞杂,可以说是取材广泛,风格相近。作品的内容基本上是写爱恨情仇,尤其以穿越架空类小说为人津津乐道,或是异幻、玄幻类作品满足了很多人“非凡”的英雄梦,甚至还有很多粗陋低俗的性描写也迎合了某些人的低级趣味。

3.网络小说的很多或是他们本人的汉字基础知识太差,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汉字的正确写法、运用,小说中错别字随处可见,比如:猪脚(主角)、踹踹(惴惴)、有木(没)有、从(重)新、别(置)之不理、戈(戛)然而止、……这样的错别字数不胜数。这些不规范的用字,误导了很多汉字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把这些错别字如此混用,直接给语文教学又加大了难度。

4.不过,总的来说,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其年龄阅历和知识所限,在如今信息如此海量的大环境下,能有几个在接触网络小说时具备健全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呢?对中学生来说,那些“四俗”小说或许可以打发时间,从中寻找激情,找寻的,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它更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对社会产生疏离逆反等等。

这些网络小说带给学生消极影响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语文老师面对如此现状和危害该怎样做呢?

三、对于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的良性指导任重而道远

中学生现在的课外阅读现状,令语文老师倍感忧虑,我们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吗?我们能要求网络不要写那些“四俗”小说吗?不能!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对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中中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与高度的警惕。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家园,“西化”倾向及网络语言对中文的规范化与纯洁性的反叛,应引起语文老师,汉语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充分重视,至少在学生的语文作业及公开的文字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中,有必要发起一场捍卫中文的规范与纯洁的“啄木鸟”行动。

2.语文老师也要检讨一下我们自己的教学原则,把经典作品讲析的“深、细、透”是否就能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要求,是否能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品味。语文老师也应与时俱进,了解经典阅读与时尚文化的反差,也要浏览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引导他们学会辨别、鉴赏小说的品位,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语文老师在经典名著片段的教学中要适时抛砖引玉,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把经典名著与网络“四俗”小说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比较,宣扬经典跨越时空的魅力。增强学生抗“四俗”的能力,培养学生文雅、高雅的审美情趣,最终培养学生自己优化网络环境的能力。

4.对于学生痴迷于网络“四俗”小说,语文老师应持宽容加引导的态度。语文老师不能对学生抱以鄙视,或不屑一顾,或阻止嘲讽的态度。而应该以春雨润物无声的人性化做法,以文质兼美的作品去替代他们喜欢的“四俗”小说,不动声色地引导他们远离“四俗”小说,鼓励他们转移阅读的重点,帮助他们提升阅读品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健康的阅读观。

篇(8)

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作文,因其具有容量大、文体多样化、覆盖面广等特点,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项,如何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拓展自己的视野。”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进了较长时间,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维的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阅读不够重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但还是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都不够。从教师层面来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对于固定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趋势愈加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到那些显性、学生容易得分的基础知识之上,在阅读教学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从学生层面来说,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在语文学习别是阅读中投入精力的多少似乎对于总体成绩的提升帮助不大,也就是一些学生认为课堂讲的或者是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不考,重视程度明显下降,这也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项互动过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于作品、文本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受教学时间的制约,这些教师把本应该属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舍弃了,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虽然在此过程中一些教师也在尝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下,学习较为被动,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下降。同时,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主,对于学生能力提升和方法培养的价值不大,这与素质教育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离的,也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现实来看,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是需要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支撑才能够完成的。而从学生角度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明显加重,难以顾及相应的阅读,学生难以养成每天固定阅读的习惯。同时,主动阅读的意识也不强,电子产品已经牵扯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精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方法不当,存在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问题,这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中,学生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模式,主动思维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会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解决。

(一)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核心,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并不是领着学生读或者读完这么简单,而是要结合新课改的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本着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都要明确出来。具体来说,既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重点词句段落的分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重要的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能力,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和新时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相结合,积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生为本,特别是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制订差异性的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目标也会比较明确,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挖掘教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依托,初中语文教材包含很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思想。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利用,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善于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以经典的教材文本为起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给学生阅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加强课本的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与时俱进,改单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少是节选的中外名著,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结合课文,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拓展阅读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此外,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介入阅读教学中去,最终形成教师、学生以及跨学科文本之间的对话。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此背景下情境式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所应用,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在初中阶段,学校越来越重视阅读,每年有“阅读月”“读书节”等相关活动,语文教师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阅读活动,帮助各班级进行图书角建设,便于学生阅读;和学生一起办关于阅读的黑板报,指导学生阅读,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氛围。其次,用其他形式来辅助学生阅读。教材中所选取的阅读内容,有的距离学生较远,有的对学生来说有些晦涩,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辅助学生进行阅读,如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影视资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深化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后,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和班主任联系,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分享阅读的乐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互动,用多样的氛围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主动阅读,让阅读内化为一种习惯。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92-01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与常规的语文教学课有很大不同。它不能像上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那样“精雕细琢”深入挖掘,而是选取同类型的文章对语文课本进行补充、拓展、丰富。相对于课内知识的深度,教师在群文阅读课上更注重阅读的广度和兴趣,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操作策略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调动群文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群文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生活本来是一本厚厚的无字书,值得读的东西非常多。如借助讲故事,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评广告、自创广告。“跟着时尚”即因势利导,顺应“时尚”激发他们读文中名篇名著。通过引导他们阅读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帮助他们了解和培养健康的时尚的审美情趣。时尚的审美情趣不仅表现于语言艺术也表现于根据语言艺术再创作出来的其他艺术之中。时尚中有对经典的回放。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经典名著被搬上影视屏幕,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

二、让孩子在主题群文中拓展阅读空间

想要提高群文阅读能力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三、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这个神幻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从而提高群文阅读的能力。

四、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教师可以利用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来提高群文阅读能。

1、利用课本资源

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的,每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内所呈现的几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训练。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组合,学习这组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去寻找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诗词、歌曲、图片、文章等。当学生查找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后,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班会,如“我会唱春天的歌、我会背春天的诗、我会跳春天的舞、我会画春天的画”等,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2、利用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是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把相同类型的作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或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把课外书拿到班级共享,这样集腋成裘,群文阅读的文本资源就多了。

篇(10)

我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概括为“三多三少”。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卷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希望家庭、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多与好书为伴。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由头仿写,大部分仿写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仿写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就能做到、就能做好的,还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大环境。

要想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照我看,最为简便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教师面临的是很多操作方面的困难,有时教师处于欲行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客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教学环境条件、设备等方面,而主观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我们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等准备不足。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一次参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活动。

没办法在校内进行,干脆我就改成:学会利用新华书店,开展一次参观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的活动。或参观一位藏书爱好者的书房,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或参观自己家的书房,制作读书卡。只能是口头上布置,若深层次落实,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离开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基础,这一项活动是开展不出成效的。

第三单元“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我们学校曾经安排学生上街调查清扫不文明不规范用字情况。可学生查到了,有的却难以落实到位。虽然活动开展并不太如意,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全社会关注。类似的综合活动还有很多,但愿老师们都能共同想点子,因地制宜,因时而定,量力而行,灵活变通吧,但愿学生能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得,但愿各级领导能急老师们所急,想老师们所想。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大环境和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前景更辉煌。

(三)大班额师生互动的难题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给师生们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初中段的大班额问题却给教学实施出了难题。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程度不一,师生交流很难顾及全体。不管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善思质疑,挑战教师”,如何组织生生互动,大班额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很难动起来,他们或重理轻文,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在课堂学习中老是甘做旁听者。比如分组讨论,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差的学生“袖手旁观”。即使语文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想法设法训练,要想保障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共同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确实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难题。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有待全社会关注,有待全体教师共同摸索。

二、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感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深思,需要改进。

(一)备课时过分关注教材,阅读教学有时欠深入。备课时,对学生未能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多的是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而考虑少的是这堂课学生需要什么,想老师教什么?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有些地方有走过场之嫌,处理匆忙。有些环节是蜻蜓点水,老师追问欠到位。如请学生读课文后,若能多问问读得到不到位?还有哪些地方要引起注意?……这样学生自然会更进一步熟悉文本,体味文本。有时考虑时间问题,对于学生的活动只给予简单评价或不评价。今后,备课时应多想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吗?教学方法有效吗?所花的时间与结果是不是成正比?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更高效的路子可走呢?……因为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无非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什么会做什么和做好什么,而“学会”“会做”“做好”的主语都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这既体现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更体现在动态的课堂上。在有限的45分钟里,只有敏锐的捕捉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可能有的放矢。

篇(11)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采取以下原则和相对应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