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健康教育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7 15:48: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健康教育概念

篇(1)

新课程教育改革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在不断输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同时,反复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为适合当下快节奏信息化时代所需求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片面重视文化课程,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依旧是应试教育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累积的心理压力与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课程改革不仅是文化课的改革,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现实理论意义

近年来,学生因承受心理压力较大、打架事件屡见报端,而出现这种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或有极端倾向思维,归根究底,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忽视,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这种悲剧的发生,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当下教育事业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强调,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被广泛关注。当应试教育随着历史的车轮被逐渐淘汰,素质教育登上教育事业的舞台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应该被作为学生心理调节、加强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心理疏导意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自行疏导,不断调节自己的内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四有”人才,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基础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在文化上,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劳动上,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德育方面,学生对于是非观念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和判断标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疏忽,则使得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的课程。由此可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实际基础意义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为提高学校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的个人负担,并占据学生本应该有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应被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适应学校环境、逃避学习的现象,甚至在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倾向。这其中有一部分心理问题是暂时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被遗忘或纠正,而有些心理问题却伴随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极调试心理来应对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基础意义。

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都尚不完全,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厌恶学习的现象,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开导,不仅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不断下降,不愿与人沟通,学习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容易走极端。在与人交往方面,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形成自私自利的尖锐性格,无法正常与人交往,尤其是当下的独生子女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除此之外,小学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很容易产生愤怒、嫉妒、仇视、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开导,很容易引发后续矛盾,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存在极大的威胁。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得到预防和缓解,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缓解和解惑的过程,不断自我调节,最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心理思维。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小学教育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也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不同环境,不同程度地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特征开展不同的活动,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与此同时,还应该与社会、家庭等多方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开导,及时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篇(2)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杨柳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3)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生的智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知因素的积极参与。此外,一个人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性格、自我概念等因素也会对外语学习有重要影响。其中自我概念对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自我概念是对人们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的统称,即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在心中逐渐形成的一幅朦胧的自我肖像。从大的方面讲,它指对自己的整体概念,如“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等。从小的方面讲,它又可以指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自我能力的评价,如我们常听学生说“我这人不是学英语的料儿”、“我脑子笨”、“我不善于记英语单词”等等。

自我概念大致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者表现为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同伴或团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外语学习者的积极自我概念包括:相信自己学外语的能力,看到自己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进步,认为自己学外语方面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为优越。因此,积极的自我概念无疑会对外语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反之,消极的自我概念则是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自己能力低下,在同伴或团体中无足轻重,认为外语学习困难重重、高不可攀、从而畏缩不前,认为自己不是学外语的料儿。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势必会妨碍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原因

人的自我概念往往是通过以往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形成的。成功与失败、荣耀与羞辱、他人的批评与赞扬、鼓励与讥讽、呵斥与表扬……。

所有这些都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某种痕迹与印象。父母对幼儿的自我概念形成有重要影响。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经历的拓展,会使人们形成较为稳定的、全面的自我认识、自我概括。

三、自我概念对外语学习中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原因常常被认为“差生”。这种不良的自我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外语学习,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

1、胆怯:由于英语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产生畏惧感。他们害怕被老师“提问”不愿开口说英语,怕被人耻笑。

2、倦怠: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产生倦怠心理,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3、从众心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并非自己一人不会英语,其他同学也不会,自己不懂也没关系,不愿意进一步学习与思考,因而放弃学习上的追求。

四、自我概念的改变

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概念,并从此形成新的自我、开始新的生活。

首先,自我概念本身是逐渐形成的,是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的。那种“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说法不适用于自我概念。英语学习不是秉性问题,而是后天自我认识的过程。

其次,自我概念是自身实践、自身经历的反映。例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某次大胆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说了一句英语,遭到了同学们的讥笑,这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客观地分析原因,就会给自我概念增添消极的色彩,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儿”。如果老师能够及时给学生分析原因,让他们明白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事情,它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及时赞扬那位同学的勇气,给予充分的鼓励,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一个崭新的自我将会形成。

最后,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非常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马尔兹(1987)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了个人成就的界限……”。扩大自我概念,你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概念,赋予个人新的能量、新的才华,并最终使失败转为成功。也就是说自信心强、自我概念健康的学生,语言水平提高得较快;反之,自认为“智力平平、学不好外语”的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不良的学习成绩又反过来证实了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学习的想法,从正确的自我概念中解脱出来,重建一个自信、自强的自我概念。

五、培养学生健康自我概念的方法

1、改变学生的观念

中职生在长期的失败经历中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外语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英语正确认识以往的学习经历,分析失败的原因;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习过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讲究学习方法与策略。让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而且方法得当人人都会获得成功。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英语。

其次,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个人主要是在与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的关系中,及别人如何对待他的经历中形成或改变他一生的自我概念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任课老师及其态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对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得学生从教师的态度这方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潜力与实力,它会像鼓帆的风,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反之,教师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冷落和失望的态度言行,会使得本身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自己不行”的自我概念得到强化,对成功之路望而却步。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多用事实肯定学生,如“你真的行”“你也能成功”。

3、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错误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在所难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是普遍现象。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出现的场合及出错者的不同基础与水平等,采取宽容的态度,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错误,教师可予以纠正;如果是语言应用中的失误,就不必指出 。教师也可在设置教学情景等方面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减少学生出错的机会。

4、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中职生长期以来体验最多的是失败与教训,如果教师多为他们创设一些机会,让其体验“成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增添积极的色彩。例如,平时的小测验,我们老师可以有意将难度稍稍降低一些,让绝大部分同学体验一下得“高分”的感觉。不要小看这种体验,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上的成功会让他们感到万分惊异和激动。他们在学习上获得几次成功体验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增加奋发向上的力量,不断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才智的信心,这必然会优化他们的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使他们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纠正学生偏差的自我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对所有的中职教师来说,我们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Reference:

1. Am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3-143-02

Effects Analyze of Improving after Stroke Concurrent Depression with Health Education Belief Model

LUO Xueqin

Yiwu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Yiwu 32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fter stroke concurrent depression with health beliefs mode education. Methods All 131 patients complicated after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67) with Health belief model. The control group(n=64) with conventional health par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core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apy of anxiety/body after 7 class factor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control group therapy of anxiety/body after five types of factor score below before treatment(P<0.05).Both And weight,changes of day and night with treatment factor score two former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for these 7 class factor scor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seven categories factor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 After discharge observation group within 1 year recurrence rat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Health belief model; than the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after stroke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depression levels of depression.

[Key words] Health belief model;Stroke;Depression

脑卒中,又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因为额极、边缘系统等部位受损,机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而易并发抑郁症[1]。有报道,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38.4%[2]。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常规健康教育,探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月9月~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13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3]。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7例,对照组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药物治疗方法以及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一致。但是我们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主要方法如下[4]:①治疗前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并第1次对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根据患者的感受给他量身定做健康信念教育计划。②治疗前3周,医护人员每日与患者语言交流2次,30min/次,主要是帮助患者回顾他的优点以及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以增强患者的正向看法。后3周医护人员每日与患者语言交流1次,30min/次,主要是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时反馈给患者,此外还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可能有的性格缺陷,并让患者认识到该如何适应出院以后的生活环境。③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此外,根据患者的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娱乐活动,减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孤独感。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激发患者对生活、工作的兴趣,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向患者、患者家属讲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并向他们发放抑郁症的精神卫生常识手册,强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⑤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对患者进行帮助和指导。

1.3 抑郁程度评分

1.3.1 抑郁程度评分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5, 6]为抑郁程度评分工具。本表含24个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24个项目包括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兴趣、阻滞、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性症状、疑病、体重减轻、自知力、日夜变化、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强迫症状、能力减退感、绝望感、自卑感。可以将24个项目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①焦虑/躯体化:由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疑病、自知力、全身症状等6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24分。②体重:仅由体重减轻1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3分。③认识障碍:由有罪感、自杀、激越、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强迫症状等6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28分。④日夜变化:仅由日夜变化1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3分。⑤阻滞:由抑郁情绪、工作和兴趣、阻滞、性症状等4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18分。⑥睡眠障碍:由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等3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9分。⑦绝望感: 由能力减退感、绝望感、自卑感等3个项目组成,最高分为15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2 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方法及评分时间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程度评分时,应由经过相关培训的2名评定者同时对患者进行HAMD检查。一般情况下采取交谈、观察的方式。当检查完毕,2名评定者再分别独立对患者进行评分。如果某位患者2名评定者评分之间的差异较大,则将评分弃去,重新进行评分。如果某位患者2名评定者评分之间的差异较小,可以接受,则取它们的均值作为患者的抑郁程度得分。整个研究过程对患者进行2次评分,第1次评分在治疗前;第2次评分在治疗后第6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大样本u检验;计数资料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7类因子得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7类因子的得分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7类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5类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体重、日夜变化等2类因子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7类因子得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7类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注:同一时间点组间的比较,*P<0.05;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抑郁症复发率的比较

出院后1年,观察组有5例抑郁症复发,复发率为7.5%;对照组有21例抑郁症复发,复发率为32.8%,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992,P=0.0004)。

3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Becker以及Maiman的修订,使该模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模式从心理社会的角度对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作出了阐释以及说明,其核心部分包括4种与行为转变密切相关的信念[7]:①个体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②个体感知到疾病的严重性;③个体感知到改变不良行为的好处;④个体感知道行为转变的障碍。目前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以及个体是否愿意参加健康体检[8]。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常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尽管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7类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5类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7类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出院后1年内,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由此可见,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比常规健康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9-11]。

[参考文献]

[1] 常红,任志英,马春梅,等.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21-23.

[2] 王昕,贺燕,肖春玲,等. 帕罗西汀并心理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和焦虑共病者81例临床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64-565.

[3] CCMD-3工作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06.

[4] 朱明蓉.健康信念模式在抑郁症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695-696.

[5] Bent-Hansen J, Bech P. Validity of the definite and semidefinite questionnaire version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the Hamilton Subscale and the Melancholia Scale. Part I[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1,261(1):37-46.

[6] Vaccarino AL, Evans KR, Sills TL,et al. Symptoms of anxiety in depression: assessment of item performance of the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 Depress Anxiety,2008,25(12):1006-1013.

[7] 陈丽.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64-165.

[8]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22-123.

[9]刘纯艳,荚渝,赵燕利,等.运用式评价1215名妇女乳腺癌健康教育的结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3-686.

[10] 霍小梅.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10(1):90-91.

篇(5)

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影响,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2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1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3±3.2)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0%,饮酒患者占50%,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0%;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2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9±2.8)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2%,饮酒患者占48%,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例等资料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接受健康教育,而实验组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其具体方法如下:

(1)对老年患者实施口头以及书面教育,同时给予老年患者分发编写的各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册,使他们及其家属对健康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给予老年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理解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患者,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健康教育;而对于理解能力稍弱、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其讲解的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必要情况下可以开展知识讲座。对于未能及时掌握或忘记的患者,可以定期再次进行相关的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3)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如每月对老年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指导,给患者讲解常见老年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强化精神护理,鼓励其多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来,使其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定期为老年患者进行健康体检,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的预防策略。 结果

经过1年的观察,实验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14%,饮酒患者占32%,高盐饮食患者占26%,运动缺乏患者占28%,而对照组上述4类患者占该组比例分别为40%、50%、54%、72%。实验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例)

吸烟(例)

饮酒(例)

高盐饮食(例)

运动缺乏(例)

实验组

50

7 (14%)

16 (32%)

13(26%)

14(28%)

对照组

50

20 (40%)

28 (56%)

27(54%)

36(72%)

P值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预防和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或发展,在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医疗负担的减轻。

篇(6)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但是这些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根基。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源于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巧妙与合理的运用而产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太过死板,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一次考验。所以,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教育部作出一系列改革,重点强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更好地加强健康教育呢?

一、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的教育都属于应试教育,在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也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会的问题从来不向老师请教,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归纳总结,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长此以往,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都非常活跃,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们那种活跃的思维限制在笼子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同时也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在上。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问题。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当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去用一些新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能力。老师要因材施教,面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与激励学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乐学、好学。

二、注意课堂中的细节变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贪玩阶段,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喜欢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探索。所以老师要恰当地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点,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更多地去看、去听、去动手。孩童时期的记忆主要是通过视觉的观察成像来记忆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地用一些更加生动直观的实体物品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增添了课堂中的乐趣也更好地帮助学生巧计知识,也提高了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低年级的教育阶段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说。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其次老师也可以适时地通过做一些趣味小游戏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去玩、去演。例如,在教授一些成语的时候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具体来历,并由学生自己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开展现出来。又如,在初期教授拼音的时候可以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这些趣味游戏来复习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让快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得以交流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知识记得更加巩固,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激励教学,激发潜力

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之处,更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学生奖励与鼓舞,使学生坚定信心。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是小学生,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并帮助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要学会在挫折、困难之中找寻正确的有利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适当的换种方式教育,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来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学会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之处给予夸奖,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会不断进步。教师在进步之中不断地予以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无限的动力。低年级的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嘉奖,夸奖对他们来说比吃了蜜还甜,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同时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

新课改的“新”强调的就是要有创意、有活力、有动力。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积极参与、积极完成。新课改是真正地把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纽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进行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健康学习。这是对老师的一种新考验,同样也是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把更好的、更优的教学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那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心动,让老师喜欢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把学习变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重视对未来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幼儿师范专业“三学六法”的专业课程结构。“三学”是指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三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这三门专业学科整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 “三学”中都应该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幼儿卫生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儿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常识和技能。

3.《幼儿教育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对幼儿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 “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1.《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都有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幼儿卫生学》中还有健康的概念、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两门学科中都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儿教育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教材中在体育一章有两处提到心理健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在幼儿体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畅。”

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章中都没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 “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上内容可以分解到“三学”中的相关章节,综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幼儿卫生学》只涉及健康(身体和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身体健康: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身体健康十标准。

心理健康:在《幼儿卫生学》中也可以称为心理卫生。

2.《幼儿心理学》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志、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规;(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与疾病;(2)家庭的教养方式;(3)社会文化;(4)个体因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既要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又要培养他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4用药指导:应经常告戒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z]: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像打针、输液那样娴熟地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

篇(9)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4用药指导:应经常告戒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z]: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像打针、输液那样娴熟地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

篇(10)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已逐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了解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能力及实施的情况,自1998年特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及时纠正认识误区、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选自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5个省、市、地区级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98名,护士长1520名,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382名,年龄为25~62岁,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及提问的单项选项法。调查均在《护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前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护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个基本问题,回收率为95%。

2 结 果

3年对2000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主要的误区是: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 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5%对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变不健康行为认识缺乏;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82.5%不能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时间;81%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80.5%对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

3 分析与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目前,各医院都在积极推广健康教育活动,但从调查资料表明85%护理人员存在不同层度上的认识误区。因此,难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让病人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恢复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

目前许多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操作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4]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从调查表明92.5%的护理人员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并把两者视为一同。因此,一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护理健康教育以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5]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比较少,又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6]但是,调查显示85.5%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护士在进行效果评价时往往只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缺乏从病人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

3.4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为工作规程[7]

开展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因此,临床上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3.5 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

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有些护士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转贴于

4 对 策

4.1 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护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但由于目前各医院护士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必须加大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8]培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4.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1.2 强化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规程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相同,必须贯彻教育程序,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循环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培训中应强调各步骤主要内容的学习,如评估包括:学习需要、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健康信念、学习方式等。教育项目包括:教育项目与护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教育项目的排列顺序、确定项目的基本原则。计划包括:计划的种类和形式、目标陈述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应用的原则。实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时间的安排、教育前的准备、记录的必要性和方法。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的内容、计划的修订。[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基本知识,从文献资料表明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同样缺乏,所以,在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每种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培训,如疾病概述(定义、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各种治疗、活动、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出院注意事项。并用这种疾病教育框架指导临床教育工作。

4.1.4 培训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训,并把它列入继续教育必修学分,让每位护士都能接受这项培训。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采用专题讲座或业务学习的形式。

4.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指导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护理健康教育必须与临床紧密配合。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在初始阶段应每天检查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况, 并指派临床指导老师以跟班的形式与护士一起进行工作。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参与工作指导,让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除上述对策外,还应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激励机制等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5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6 张,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篇(11)

1.1冠心病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2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1.3病例1:患者于1.5小时前晨起跑步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呈压迫样剧痛,以左胸部为著,伴周身冷汗及明显乏力,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无头晕、昏厥及抽搐等,经休息无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疾呼120来诊。急诊科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未排大小便,精神紧张。 既往有高血压病数年,最高达210/100mmHg,间断自服降压0号等药物治疗,未系统监测血压

1.4病例2:发作性胸闷、胸痛24年,再发并持续不缓解90分钟。病人于24年前因“突发胸闷、胸痛12小时”来本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40天,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一直未规律服药,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活动可良好耐受。近2年来出现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胸闷发作,程度不重,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含化“速效救心丸”可有效缓解,仍未在意及规律服药,90分钟前患者蹬车时胸痛再发,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胸闷、冷汗及周身乏力,无呼吸困难、放射痛、咳嗽、咳痰、咯血、头晕、晕厥及抽搐等伴随症状,自行含化“速效救心丸”十余粒无显效,因症状持续不缓解,疾呼120来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心梗”收入我科,病人此次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小便正常未解大便,精神紧张。患糖尿病史20余年,自服“二甲双胍”治疗,复查血糖水平偏高。

2 认识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者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2健康教育的核心:行为改变。

2.3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知信行理论: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方式。(KABP Model—knowledge-Attitude Belief-practice)

2.3.2健康信念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他人的实践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的劝告,而激发内在的动机,是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自我效能”

3 健康教育的意义

3.1健康教育是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

3.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因素。

3.2.1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3.2.2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首要发病因素,所以个性重塑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个体在情绪和认识的调整过程,对病人的心理起着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占主导地位。

3.2.3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