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27
精神分裂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最常见精神疾病,也是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1]。许多精神疾病患者长期住院后社会功能缺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不仅与病情相关,也与住院环境有关。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维持病情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而应努力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有资料表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缺陷[2],让患者更早地回归社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10月在本院住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7~63岁,平均(32.5±1.6)岁;男78例,女22例;文化程度:大学9例,高中17例,初中48例,小学26例;婚姻状况:未婚45例,已婚35例,离异16例,丧偶4例;将10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文化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 两组患者均持续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包括治疗、护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制定康复训练项目,开展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护理,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1.2.1.1 制定康复训练项目 首先科室成立康复训练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及要求,与患者家属签订参加康复训练的协议书,由专人组织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天2次,如床单元的整理等;文娱活动训练,每周3次,到康复科活动(打球、唱歌、体能训练等);社会技能训练,每周2次,如到农疗基地种菜、除草、浇水,每天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负责病室卫生;工艺技能的训练,如编织毛衣及制作手工艺品等,医院根据科室考核结果每月发放奖金。
1.2.1.2 开展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精神活动紊乱为特征,其影响精神活动的因素十分复杂,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如果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很难产生相同效果。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个性、不同病情、不同文化,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疾病初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自知力的缺乏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要在疾病缓解期,宣讲精神卫生知识,与患者一起回顾病中的表现,提高其对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制力[3]。根据患者资料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解释、指导、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自我评价并积极配合治疗;要在疾病康复期,不断强化患者知识技能,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尤其对精神分裂症这类慢性、迁延性疾病,更要做好出院阶段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讲解如何适应回归家庭、如何恢复人格和自信心,坚持服药防止复发,掌握自我调整技巧,应对不良刺激,为患者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医务人员只有把日常工作和健康教育联系起来,进一步树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主动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才能保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长期有效的健康教育。
1.2.1.3 健康心理指导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支持性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重要。教会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学习礼仪、语言表达方法和沟通技巧。如何掌握情绪释放和控制等,使其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正确评判自己,增强自我平衡处境能力。这些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治疗依从性、回归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1.2.2 评价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及出院时,用BPRS量表评价患者的严重程度,用PSP量表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BPRS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PSP量表评分越高,说明社会功能恢复越好。根据功能水平,PSP总评分分为三个层次,71~100分:表示轻度困难;31~70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缺陷;0~30分:表示功能缺陷严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BPR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BPRS评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
2.2 两组PSP评分比较 见表2。
入院时两组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PSP评分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只停留在单纯药物巩固治疗的水平上,对患者的全面康复作用是有限的,单一的药物治疗不能降低复发率,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不仅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有关,康复环境、家庭职能不良、家庭成员、社会等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刺激均可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或导致复发,因此应兼顾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4,5]。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及用药知识的认识,提高了患者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及服药的依从性,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发现,出院时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通过观察发现,出院时PSP评分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闫先侠,牛爱军.精神分裂症患者SOD及GSH-PX水平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4):202-203.
[2] 李洁.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干预的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59
[3] 徐美英,徐明莹.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开放管理模式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2):95.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金融、环境金融等新兴概念的不断深入研究,环境与社会风险逐渐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发现,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到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Thompson and Cowton,2004)。在金融领域,所谓风险,简而言之即为不确定性。对银行而言,如果能确保借款人能够偿还贷款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环境与社会风险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实质上,银行真正关心的是环境与社会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即环境导致的经济风险(environment-induced economic risk)。
从内容上来讲,在多数情况下银行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一种间接风险,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信用违约风险,主要针对银行的贷款业务,包含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当借款企业造成环境或者社会负面影响,受到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惩罚或者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质疑,导致企业经营情况受损,还款出现困难,导致违约风险;第二种情形,贷款企业抵押物贬值,从而可能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第二种类型是声誉风险。尽管借款企业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等约束,利益相关者却逐渐认识到,如果企业发生破坏环境的行为,金融机构的资助也需要负有责任,即使其融资行为在合规范围内(Coulson and Dixon,1995),也会对其声誉带来负面效应。
然而,我国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发展时间较短,成熟度较低。特别是相较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相关理念的认知、实施流程的设计、管理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客观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寻找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汲取先进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研究国内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现状以及与全球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来寻找差距,进一步寻找改进方向。
二、文献回顾
由于国外起步较早,金融业发展成熟度高,针对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关注点为如何标准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并能够纳入到银行业务管理流程中(Mandal,2013; Peralta and Figge,2011)。Weber (2005)利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形式,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法。Weber 等 (2008)实证分析了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信贷风险评估。Weber的研究成果肯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正面作用,并利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形成了实证研究。虽然这样的实证研究数据基础的牢固性有待商榷,但是对于一直局限于定性研究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研究是重要的突破。
鉴于目前国内金融领域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内容多为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胡乃武与曹大伟(2011)对中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后,设计了商业银行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框架;郑冲(2012)总结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提出政策建议。陈伟光与卢丽红(2011)分析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困难因素,并提出建设环境风险管理框架。
三、方法与数据
(一)评估体系
Coulson(2002)与UNEPFI(2007a)的研究为后来者研究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研究基础,特别是针对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研究框架。该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系统的政策制定,反映了组织机构内部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系统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二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是其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三是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纳入整个组织的管理流程,包括整个组织对ESRM(供应商协同系统)的管理、监督、信息披露等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反映了银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等问题认知的阶段性变化:从抵触、预防、主动采取措施到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4)。Lundgren and Catasus(2000) 将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态度转化过程,总结为“将物理措施(只是关注自身环境与社会情况)演变为非物质措施(关注核心业务的环境与社会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以上述框架作为基础,根据获得数据样本信息,建立了四个一级模块:ESRM政策框架、ESRM实施方法、ESRM纳入流程、ESRM外部影响因素(表1所示)。在ESRM政策框架中包含四个二级模块:政策范围,组织结构,产品覆盖面和涵盖因素。这四个二级模块涵盖了政策的制定、职能部门、适用范围、内容丰富程度等多个方面。前两个二级模块反映了ESRM政策在银行组织架构中作为一般功能性政策的作用,涵盖了从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政策应用到银行特定业务的功能性政策。这也使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Coulson,2002)。我们根据UNEP FI(2007a,2007b)确定ESRM政策适用范围覆盖的产品分类:项目融资、企业贷款、个人和中小企业零售贷款,并作为本研究的产品范围。涵盖因素的选取是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文物保护等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Mulder, 2007)。
在ESRM实施方法模块包括三个二级模块,即评估优先级、实施工具以及评估流程。本文按照赤道原则(2013)所规定的评估流程来设定衡量指标,在ESRM纳入流程这一模块中,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指南》(GRI 4.0)(2013)和Weber(2012)的研究结果,采用了一般性报告、趋势分析报告、重要财务报告等层次分类来衡量信息披露情况。在外部影响因素这一模块中,我们设置了自愿性准则的签署与绿色激励作为两个二级模块。针对自愿准则,本文选取了目前影响力较大、签署成员较多的两个自愿原则:赤道原则与UNEP FI。截止到2014年,二者分别签署的金融机构数量为80家与230家。 同时,这两项自愿准则都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建立了详细的评估准则与流程。绿色激励模块的设立,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Weber(2005)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价值驱动以及新的商业机遇,能够对股东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制定绿色战略目标、是否将环境与社会风险表现纳入绩效考核纳入本文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分析方法
结合银行信息披露,依次对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值,从而得到银行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表现的整体评价。 三级指标赋值区间为[0,1],如果银行满足指标的要求,即该项指标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对于一些指标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表达不明确,均赋值为0。基于评估体系结果,本文将采用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法、差距分析法以及Fisher’s检验方法,分别对国内银行之间、不同国家银行之间以及不同因素之间所关联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银行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三)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银行总资产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70%以上的银行作为样本,样本由来自五大洲隶属于9个国家的242家银行组成。其中,中国银行业样本由国有银行(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共有166家银行。其余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的银行样本由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比重70%以上、总资产由大自小排名的银行组成,样本概况如表2所示。
评估体系中,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为各家银行2009年-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以及官方网站信息。样本银行或是受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或是受到赤道原则或者GRI等组织的要求,这些报告往往能够披露企业对环境、社会问题等的制度、管理结构、组织形式等等信息。
四、结果讨论
依据评估体系赋值结果,对我国银行业的ESRM表现进行了分类:总分值位于[0,20]为ESRM-M组;20分以上为ESRM-H组,0分为ESRM-L组。分别采用对应分析方法与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得到以下对比分析结果。
(一)体制比较分析
图1为中国银行业不同管理体制的银行ESRM表现的对应分析图,横轴为各类银行ESRM表现,纵轴为依据管理体制分类银行。从图1可以看到,样本中三种体制的银行关于ESRM的表现差异分明。城市商业行业银行几乎与ESRM-L的位置相重合;股份制银行与ESRM-M位置最接近;国有银行与ESRM-H的位置最接近。同时三种类型的银行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说明在ESRM表现方面,差异较大。这一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值得到再次证明(chi2=136.7,p=0.000)。
就整体而言,国有银行优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优于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虽然国有银行的ESRM表现要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银行,但是国有银行与ESRM-H的距离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与ESRM-M之间的距离。根据ESRM三种表现的位置距离说明,ESRM-M与ESRM-H之间的差距远大于其与ESRM-L之间的距离。这一结果也较为容易理解,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了社会责任报告外,多数银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概念意识尚浅,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在年度报告与官方网站上甚至找不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相关信息。主要股份制银行作为上市银行,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以及各方面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情况要远好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虽然整体情况好于股份制银行,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距离ESRM-H的距离较大,说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ESRM表现仍然有待提高。
(二)国别比较分析
图2是以国家为纵轴,ESRM表现为横轴的对应分析图,显示国家与ESRM之间的强关联性。在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与俄罗斯处在了ESRM-L的区域范围内,韩国与南非处于ESRM-M的区域范围内;澳大利亚与英国处于ESRM-M与ESRM-H之间,剩余国家处于ESRM-H区域范围内。发达国家由于严苛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法律约束,使得大部分发达国家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而我国银行业ESRM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得分偏低,原因如前所述。如果将城市商业银行从中国的样本中剔除,会得到如图3结果所示。
可以看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中国银行业超越了南非,进入了ESRM-M的区域范围。鉴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但是资产总量偏小,这一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ESRM的真实管理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ESRM表现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但是进步较为明显。
(三)外部因素比较分析
从图4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受绿色激励的影响要远大于自愿原则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绿色信贷等政策对于商业银行在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业务等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多数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官方信息中,都可以找到其进一步拓展绿色信贷业务、树立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信息。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国内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多是受到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而非出自于内部动力,这也恰恰解释了我国银行签署自愿性原则的比例较低这一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一直是精神疾病防控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仅靠基础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医源性衰退加重患者的残疾状况。笔者近年来采取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取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男性71例,女性33例,年龄38.1±10.2岁,文化程度初中40例,初中以上64例,病程73.1±32.0月。入组条件:1.诊断标准符合CCMD-3,现在用ICD-10诊断标准[1]且在近2年内未达到痊愈标准者;2.年龄18~60岁;3.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1.具有严重肢体残障患者;2.社交技能明显缺陷者。将以上104例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在一般资料对比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生活料理、家务劳动、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交流。观察组除此外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前职业以及病情进展程度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鼓励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帮助,根据患者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给予适当的劳务补助,观察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对于康复迅速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力度。
1.3 评定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估。SAD量表包括28个条目,以是非题形式调查,分值在0~20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苦恼水平高且存在社交回避现象;SES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4级,分值在10~40分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自尊水平越高;PSSS量表包括1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7级,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对于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整理,录入SPSS 16.0进行处理,组间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52例患者从事工作中17例为保洁工作,8例为园林维护,8例为洗车工,8例为售货员,11例为刺绣工作。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SAD评分显著降低,SES及PS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和药物治疗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缺陷,加上患者长期住院缺乏社会交流,很容易造成精神残疾。有学者认为[2],只有将生物、心理、社会学干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帮助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生活训练、社交训练都是这方面的基础内容,而除此之外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有着明确目的性以某项职业训练为基础来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工作信心和回归社会的医院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对于患者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所增强,最关键的是工作中的充实感和来自周围其他人的认可让患者坚定了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信心[3]。从本文数据来看,两组患者均给予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交训练,对照组患者从SAD、SES、PSSS量表评分结果看,虽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并不显著,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训练,很难主动的去适应和积极融入社会,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而观察组患者较治疗前和同期的对照组而言SAD、SES、PS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缓解了病情,提高了患者与周围社会交流的欲望,树立了患者重回社会的信心。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仅仅缺乏社交训练,同时还需要职业技能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回归社会和工作的信心,在住院期间应当注意职业技能训练的延续性,充分利用资源来给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康复场所,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55-02
一、问题提出
京津冀城市群的优化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该城市集群近年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异地城镇化”“大城市病”等问题,使得该城市群的社会环境承载力严重失衡。一方面表现为,大量人口涌向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导致其人口和空间规模急剧膨胀,进而使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市政建设与社会治安等社会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社会环境承载力面临甚至超过极限。另一方面,河北省内的中小城市由于缺乏产业与公共服务的支撑,导致这些城市对人口以及高端要素的吸纳能力和社会承载力严重不足(文魁,等,2013)。现有文献对京津冀城市承载力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通过对该地区社会环境承载力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挖掘与测度,有助于京津冀城市群探寻疏解社会环境承载压力与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对实现城市群可持续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承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系,由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社会环境承载力组成。自然环境承载力又叫第一环境承载力,以空气、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为承载载体。人工社会环境承载力又叫第二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以交通通信、水电热管网、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承载载体。人工社会环境承载力受到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实力、社会软环境的双重制约(文魁、祝尔娟,2014)。可见,加快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环境承载力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测评是实现对该城市群社会环境承载力科学监测,发现短板,进而有效提出解决该地区社会环境超载调控方案的重要前提。
二、基于可能度―满意度分析的社会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一)可能度―满意度分析法
可能度―满意度分析法(Possible―Satisfiability Method)即P―S分析法。由王浣尘(2002)根据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创立。该方法把表示可能的有关定量值定义为可能度,把表示可以达到需要的相关定量定义为满意度,把可能度与满意度合并起来的定量值称为可能―满意度。可能度―满意度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承载力中各因素客观供给的极限承载力与主观需求的最优承载力,克服了客观供给与主观需求相偏离的矛盾,实现了供给与需要可能的对接。
(二)社会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全部11个地级城市的社会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影响社会环境承载力的内、外部要素基础上,从客观供给与主观需求两个层面出发,选取可能度―满意度多目标决策方法,构建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借鉴《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2014)中对社会承载力的界定,并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指标的代表性与可比性等原则,本文确定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3个二级指标)、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障程度、就业程度两个二级指标)、社会公共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两个二级指标)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GDP、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3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环境承载力内部要素测评指标体系。此外,GDP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要素作为社会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对于每个二级子要素,均可按照可能度和满意度两个方面分解成两个指标,分别是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代表可能度情况,人均指标代表满意度情况。
社会环境承载力结果取决于各因素可能度与满意度的结合,以及各种因素可能―满意度所决定的社会承载力的最终合并值。考虑到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本文在进行指标赋值时采用分别预测的方法。需要赋值的包括各项指标可能度和满意度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可能度的取值,最低值是现状实际值,表示能够实现;最高值依据各地区规划中的目标值。关于满意度的上下限,最低值取当前的人均指标值,表示能够实现,最大值依据各地区相关规划,拟合出的最优人均指标值。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以及经济因素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模型计算京津冀地区社会环境综合承载力。
三、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环境综合承载力实证预测结果
(一)数据来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64-02
一、引言
呼包鄂城市群位于中西部的核心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经济圈和城市带,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三市呈品字形分布,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用得较多的有资源差量法、承载率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法、灰色系统分析法等。王中根(1999)等通过构建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类和生态环境系统类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差量法,对西北干旱区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王欢(2009)采用承载率评价法,对哈尔滨市2002――2006年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在这五年中处于高承载状态。阳洁琼(2010)通过构建包括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声环境承载力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评价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不足,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和声环境承载力指数达到国家基本承载力水平。
本文采用指数评价法对呼包鄂城市群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合于该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呼包鄂城市群2003――2012年10年的数据,并对数据做无量纲处理,然后通过熵值法为各个指标值赋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定量的结果,为呼包鄂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近十年呼包鄂城市群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的承载力是否能够支持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立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综合使用了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来选取指标。
在呼包鄂三市的经济发展中,只有呼和浩特市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以传统资源为依托,所以在对指标体系划分层级时,从环境与资源、社会和经济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三个角度来分析呼包鄂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目标层)这一总体目标下,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二级层次,又称为准测层。再将二级层次划分为8个指标,构成该体系的三级层次,又称为领域层。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包括自然资源指数、资源需求指数和环境处理指数;社会环境承载力包括人口压力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经济环境承载力包括经济发展指数和经济结构指数。最后选取了20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构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第四级层次。其中自然资源指数包括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造林面积;资源需求指数包括全年水资源总消耗量、全年天然气总消耗量;环境处理指数包括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清运量;人口压力指数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发展指数包括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基础设施指数包括建成区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比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经济发展指数包括年GDP增长率、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经济结构指数包括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三、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总体分析
根据公式1―3计算呼包鄂城市群2003――2012年的环境承载力指数(图2―1)。指数的大小介于0―1之间,指数越大说明环境承载力越大。
由图2―1可以看出,除2004年以外,其他年份的环境承载力指数都在0.4―0.6之间波动,属于中等水平,其中有5年的承载力指数大于0.5。其中,2007年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指数达到最高点,以后的三年连续下降,说明这三年为了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成本。到2010年成为一个转折点,2011年和2012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回升。
呼包鄂城市群在2005―2010年间经济快速发展,年GDP增长率均在15%以上,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代价,所以这几年的环境承载力处于下降趋势。到2011年呼包鄂城市群年GDP增长率下降到13.97%,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同时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也得到提升,因此环境承载力以较大的幅度回升。
(二)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分层次分析
为了探讨呼包鄂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原因,我们需要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分层次分析。根据公式1―3计算呼包鄂城市群2003――2012年10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社会环境承载力指数以及经济环境承载力指数 (图2―2)。
首先,由图2可以看出2005年经济环境承载力有一个大幅的提升,因此2005年综合环境承载力有一个提升。其次,2007年经济环境承载力有一个大幅下降,200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个大幅下降,因此导致了2007―2008年综合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三者的承载力指数差异较大,2008年之后,三者之间有一个趋同的趋势,说明呼包鄂城市群开始由分散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
1999年年底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在之后的几年中大力发展工业,2005年呼包鄂三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值33.39%,大幅推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环境承载力在2005年出现了大幅提高。由于该区域的资源较丰富,即资源基数较大,从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只有微小的浮动,但是社会环境承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于该区域在这几年中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因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建设,社会环境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环境的发展,因而出现了经济环境承载力上涨而社会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局面。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出现了两降一增的局面,危机出现的第二年,该区域坚挺的经济增长局面,也出现了下滑,承载力出现了这十年间唯一的一次三降局面。2007年之后年GDP增长率就出现了连年下降的形势,此次的危机,使得政府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第二产业,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时增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200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1.0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82%,截至2012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55%、48.06%,二者持平。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因此,在2010年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同时递增,呼包鄂城市群由分散发展转向良性均衡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呼包鄂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资源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承载力较高,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较低。
目前,尽管呼包鄂城市群的整体环境是可以承载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但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化工基地的不断建设,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容量小等问题,将会使呼包鄂城市群的现实情况逐渐加剧。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呼包鄂城市群的资源环境系统中,耕地资源和林地资源较充足,环境处理能力逐年上升,但水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在呼包鄂城市群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由于人口密度逐年增大,因此人口压力逐年增加。此外,与我国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群相比,城市绿化面积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较脆弱;在呼包鄂城市群的经济环境系统中,2003―2012年10年间平均年GDP增长率为20.46%,但该增长率主要依赖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此外,这10年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是49.89%,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呼包鄂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在不影响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本文提出了针对呼包鄂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水消耗,防止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继续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覆盖率,不断提升环境处理能力,为人们的生活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呼包鄂城市群产业整体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呼和浩特市的第三产业来带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环境承载力。
本文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关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多种,本文只是选取了使用较多的指数评价法对呼包鄂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由于指标众多,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有不合理之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 欢.哈尔滨市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阳洁琼.长株潭城市群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 王娟娟.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 (21): 76-78.
口腔正畸是治疗牙颌畸形的主要手术方法,其治疗的主要对象为青少年。口腔牙颌畸形是青少年常见的口腔问题。部分学者研究显示95%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畸形。国外学者研究显示88%的青少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畸形。主要的口腔正畸问题为颌关系不规则、牙间隙不正常和牙列不规则。研究选择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口腔正畸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我市某中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选择进行正畸的的学生和存在正畸的临床症状但没有选择正畸的学生进行研究,共涉及学生305例,其中男139例,女166例,年龄(14.9±3.1)岁。调查其正畸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选择我市某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人群基本资料和可能影响青少年口腔正畸的因素。主要的研究因素包括研究对象的口腔错颌程度、性别、认知情况、心理、社会环境、身高、年龄、体重、家庭经济状况和年级等。研究这些因素与患者正畸情况之间的关系。采用统一参加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人群口腔错颌情况和心理情况均采用专业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选择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显示与青少年口腔正畸与否存在相关的因素主要为错颌程度、性别、认知程度、心理情况和社会环境,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主要为错颌程度、性别;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主要为认知情况、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P<0.05)。研究人群与青少年口腔正畸存在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显示,有意义的因素为错颌程度、性别、认知程度、心理情况和社会环境(P<0.05),可见研究人群错颌程度越严重、女性、对口腔正畸了解越多、心理月敏感和社会环境越重视口腔美观均增加研究人群参与口腔正畸的机会。正畸与否:错颌程度(0.336),性别(-0.307),认知情况(0.328),心理(0.206),环境(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口腔正畸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1。
表1 青少年口腔正畸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B
SE
Wald
P
OR
95% Cl
Lower
Upper
错颌程度
0.685
0.143
12.148
0.001
0.461
0.186
0.842
性别
-0.797
0.392
11.934
0.005
2.652
1.585
3.870
认知情况
0.496
0.225
2.203
0.035
1.842
1.122
2.937
心理
0.282
0.247
3.174
0.031
0.582
0.373
0.885
环境
0.189
0.127
9.450
0.013
1.073
1.256
1.453
3 讨论
我国中华口腔医学会熏蒸剂专业委员会在200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牙颌畸形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显示研究人群存在牙颌畸形率为68.48%,但研究结果显示实际上采用口腔正畸手术的患者只占研究人群的1/5。研究结果还显示大约有80%的青少年没有接受口腔正畸相关知识的宣传。可见我国青少年口腔正畸是一个重要的青少年问题。本研究结果青少年口腔正畸情况与研究人群错颌程度、性别、认知程度、心理情况和社会环境存在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是否进行口腔正畸手术与青少年口腔错颌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研究显示主要原因为患者口腔错颌程度越严重,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也越大,也就增加其进行口腔正畸的机会。国外学者研究显示牙颌畸形程度与青少年是否选择正畸治疗存在决定性关系。其次不同性别也影响了青少年选择口腔正畸[1-2]。女性对自身容貌和口腔美观相对于男性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其寻求治疗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青少年的认知程度对于是否选择口腔正畸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口腔正畸知识认知程度越高的患者其参与口腔正畸手术的机会月随之增加。我国学者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对口腔牙颌畸形相关知识的了解较少,但了解的人群参与口腔正畸治疗可能性明显高于不了解的患者[3]。最后为研究人群的心理和社会环境。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对于口腔牙颌越担心其参与治疗的可能性也越高,对于害怕治疗过程中疼痛和不适的青少年其参与正畸的可能性也越降低。
4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87-03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并不协调,由此,面临着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矛盾。如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因此,本文将详细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试图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一、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是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和影响个人发展的一切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1]。车文博认为,从发生作用先后来看,环境可分为生前环境和生后环境;从发生部位来看,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从外部环境的性质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特定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对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心理学上,宏观上将社会环境定义为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认为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粹客观的,不同的个体均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按要素性质可将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生物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社会环境;按功能可将社会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医疗休养环境。也有人认为社会环境包含五大子系统,即自然系统、人口系统、文化教育系统、经济政法系统以及社会风尚和社会方式系统[3]。由于社会环境的分类繁多,对社会环境的不同分类也是基于不同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对象,故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需选定一个特定的分类,这个分类要概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对这些社会环境进行概括,可概括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同伴群体环境四大类,全文将围绕这四类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分析。
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影响
本文基于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触最多以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将社会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同伴群体环境四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4]。青少年处于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容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即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青少年阶段(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如果这个过程不顺利,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发生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危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问题上,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就具体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这些社会环境进行研究。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很多,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金盛华把研究的焦点放在社会机制上,张胜康则着重研究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彭渝等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李萌等详细介绍和评述了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还有的学者则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如陆士桢就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周先进、李颂明、侯捷等也关注这一点。已有的研究范围涉及广泛,研究侧重点比较具体,重点研究某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或者研究宏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四类具体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来说,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极为重要的场所,家庭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家庭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鲍尔温特将家庭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的教养态度将父母、儿女之间的界限人为进行划分,儿女不得反抗父母做出的决定,成为被管制的对象,父母也不理解儿女的需要和想法,按照自己的观点塑造儿女,稍有不满则严厉批评或采取棍棒教育;溺爱型的教养态度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更易出现,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都围着孩子转,过分迁就孩子,使得孩子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不懂得谦让;放任型的教养态度难以培养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加深了两代人的代沟,往往会造成青少年冷漠、散漫的心理品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助于父母与子女成为朋友,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能够为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中的孩子通常会有任性、高傲等不良品质,同样,也会在智力发展、能力发展、视野开阔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经济社会地位低的孩子通常更懂得责任和孝顺父母,勤俭节约,意志力坚强,同时也容易造成眼光狭隘及自卑等心理品质。除此之外,父母本身的综合素质对子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高素质的父母对子女智力能力的发展、情商的发展、个人气质的培养等方面有好的帮助,而低素质的父母则可能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能给子女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不能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也不能拓宽子女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教师、同学及校园文化等都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知识丰富的教师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和兴趣,而人格高尚的老师则更易被学生当成道德的榜样和化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提供向善的动力,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道德败坏的老师,对学生的身心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种现象应该得到严厉打击和遏止。
同学在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相近,因而更容易交流和相互影响,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提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乐观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际交往则往往导致青少年自闭心理的产生,青少年容易悲观、自卑。同学之间也会在很多方面如学习、生活习惯、看待事物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交流并相互之间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身边的同学本身就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优秀的同学在一起能容易变得优秀,反之则容易变得不优秀甚至平庸。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校园文化注重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校园文化则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建构多层次、多方面的校园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很容易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必须设置在学校特定范围之外,然而,青少年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青少年最终沉迷于这些游戏场所不可自拔,变得玩世不恭,抛弃信念和理想,甚至发生抢劫、盗窃等行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迅猛的发展,网络媒体得到空前的发展,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青少年不能准确地辨别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虚假信息和黄赌毒信息影响,进而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网络上言情小说等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勾起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和好奇,对早恋的产生也有着催化作用,而青少年不能正确地处理早恋,同样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社会上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误导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各种道德败坏现象会使青少年变得麻木和冷漠,犯罪事件的不正确处理会给青少年错误的暗示等种种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四是同伴群体的影响。1995年,哈里斯在《儿童的环境在哪里?———成长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一文中提出: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没有显著的影响。其群体社会化理论将同伴群体的社会化功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家庭。由于不同国家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在具体作用程度上不尽相同,故对哈里斯的观点也应区别对待。应当承认的是同伴群体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也不应该否认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主要集中论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关于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以及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群体中的友好行为、群体外的敌对行为、群体间的对比行为、群体内的同化行为以及群体内的异化行为[5]。同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互相之间关系友好并会努力做有利于群体发展的事情,对于群体外的人则抱有敌对的态度,不同群体之间会进行对比,群体成员的行为观点会趋于一致,同一个群体内的成员也会分成不同的地位。这也意味着青少年为了获得所在群体的认同而自发地持有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群体的认同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入什么样的群体很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判断,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群体中也存在着社会文化的传递。群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的传递,群体内部也存着这文化的传递,如果传递的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则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导其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三、青少年心理成长社会环境的优化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本文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分为四大类,故要从这四类具体的环境着手进行优化。
家庭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改善父母的教养态度,宣传民主型等有益的教养态度,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父母与子女了解双方各自的需要,从而能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处理双方的关系;应加强社会各界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爱,重视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离异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同时也应做好父母的工作,努力为子女提供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应该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为子女树立好的行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学校环境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知识水平,为青少年提供良师;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问题解决机制;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生活环境方面,要取缔非法的娱乐组织如黄色书摊、歌舞厅等,扶持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如学习书店、体育运动馆等;净化社会风气,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惩治不道德行为,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其先进事迹,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引导媒体进行积极准确的信息传播,严厉打击造谣与传播谣言的行为。同伴群体环境方面,要了解青少年周围的同伴群体的基本情况,判断哪些是有益的同伴群体,哪些是有害的同伴群体;对有益的同伴群体采用引导、扶持的方式,使其健康发展,传播健康向上的群体文化,继续发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对有害的同伴群体采用弱化甚至取缔的方式,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同一性的确立和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如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立的人格,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使青少年产生悲观、孤僻、自傲、自卑等不良人格,严重的甚至会采取报复社会的手段来唤起他人对自身的注意。青少年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这四个具体环境是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最多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主要是对这四项具体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同伴着手,扶植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弱化甚或消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条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
1引言
在我国社会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在环境方面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的需要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根据我国在环境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标准进行制定,并根据我国社会环境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环境工程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相关的管理者积极的寻找解决措施,对环境工程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我国环境工程在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管理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开始进行城市建设,但在实际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变得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我们能发现社会环境中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主要就是由社会生活人群所造成的。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进行保护的主观意识,在大街上随地丢弃垃圾,不分场合的排放生活中的污水,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等等行为方式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加重我国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在加上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且国民整体的素质不高,我国的环境在社会不断进行发展过程中逐渐恶劣;再加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国民进行约束,相关的环境管理部门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我国很多的环境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充分对环境进行管理工作的知识内容,在需要进行管理决策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还要一些环境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环境进行保护管理的意识,不能有效的提高实际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还给环境带来更多的问题。
2.2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环境管理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各个学校在专业的划分中并没有将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这门专业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环境工程的相关部门极度缺乏在环境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而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但我国目前严重的缺乏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环境管理人才进行相关管理方面的决策,导致最终的环境工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的人员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意识也不够高,并没有在环境工程管理的实际过程中认真严格的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能对具体的工作管理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让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社会中进行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它对社会的真正意义,很难实现预期的管理工作效率,不利于解决我国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2.3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我国社会在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进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忽略了社会环境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我国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在社会环境工程管理方面发展的时间要比其他国家进行的要晚,目前还处于不断进行发展的时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环境工程管理方面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社会环境工程管理体系,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多硬性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社会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过程中,难以具体的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在环境工程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软指标,没有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在面对严重的环境管理问题下,产生罢工的心理,这极大的影响力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不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环境工程在管理方面的水平。
3对我国环境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
我国要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需要让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拥有主动保护社会环境的意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我国的环境宣传水平,利用广泛宣传的方式让我国的射虎国民都拥有对社会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的去保护环境,减少我国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我国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企业部门需要增加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让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分析我国社会环境中国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社会背景和相关部门实际的环境管理进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环境管理部门的内部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我国社会居民对社会环境的高要求。还需要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居民按照指定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根本上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保护管理工作,要求人们在不影响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对社会环境进行利用,将我国的经济和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环境不受污染,促使我国的社会环境能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朝着美好型环境发展。
3.2在我国环境工程管理部门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只有在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环境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环境工程管理的目标。所以我们的环境管理部门需要招聘专业的管理人才,从各个高校中进行选择,通过社会环境部门与高校的管理者进行开会讨论,让各个高校都能意识到我国社会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对我国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让各个高校都能在学校内部开展环境管理方面的教学课程,寻找专业的环境管理人才对学校的学生进行教学,让报考该专业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多是环境管理知识与技能,可以让学生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为环境管理部门培养更加专业的环境管理人才。
3.3在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2、个案工作的要素:服务对象是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个别化的工作方式(一对一)、工作目标是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
3、个案工作的含义:是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工作目标是增进个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对人的尊重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4、尊重和肯定人的价值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个案工作帮助服务对象的基本原则。
考点1、个案工作的本质: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功能的恢复(个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1、个人或家庭具备了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
2、个人或家庭具备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
3、个人或家庭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围绕档案信息活动的人成为信息主体,其各组成部分依据功能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档案信息相关者包括档案资源的生产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利用者;信息技术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技术等;而社会环境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以及信息法律与规范等构成③。档案生态系统的构成可以根据要素集合上的二元关系(X,R)来定义,X是系统的要素集,其中X={S1,S2,S3,S4},S1为档案信息资源;S2为档案信息相关者;S3为信息技术;S4为社会环境。R是关系集,R={(S1,S2),(S1,S3),(S1,S4),(S2,S3),(S2,S4),(S3,S4)}。如图2所示。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⑴关联性在档案信息生态内,如果档案信息的产生、保存、利用和消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取决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交流与共享是否通畅。否则,就需要对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节,促使其微观系统、宏观生态保持协调和连通。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系统内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信息技术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档案信息流动与交换的丰富度;信息人则在系统中既要适应环境,也改变环境,各种基础信息与物质将信息人与环境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档案生态系统成为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如图3所示。
⑵整体性档案信息化是由与档案相关的多个管理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构成了档案工作的运行过程,实现了数字档案馆的整体功能。这样的统一体如同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彼此通过物质交换、信息流动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⑶结构性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从社会环境开始,经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和利用者,又回到社会环境,因为档案生态系统不停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换,所以档案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因为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系统可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有序走向高有序。又因为生态系统由档案活动相关者和社会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换是由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利用者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其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存管系统是自组织系统,档案资源形成之后,在人的干预之下能够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系统的层次分析解释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分层次的,系统的不同层次可能具有不同的要素和要素间的结构关系。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从系统结构的功能逻辑关系上,可以从技术架构,档案系统的任务与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解。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可分为基础架构与技术层,数据采集与加工层,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与管理层,运维与服务层。不同的层与层之间是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和作用,产生了系统的功能。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中心,由微观和宏观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档案信息相关者与档案信息资源构成档案微观生态;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宏观生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生态因子与档案信息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决定了这个整体的大小和结构。档案信息的生产者通过信息资源生产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借助档案信息的管理、存放和传递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关系的,具有调节和演化功能的完整生态系统。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在研究档案业务时,大多是根据档案业务的流程对系统进行分析。而从系统方法论角度是运用资源观和演化的观点探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问题,按照结构化的思想可以把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分为主体、核心和支撑环境。档案信息相关者作为主体,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控制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协调结合与运行,解决运行过程的矛盾或不协调情况;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是支撑环境,是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活动发生的场所,人总是处于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所面临的支撑环境,同时又受该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中的各要素交互作用,与持续变化的环境协调一致,共同演化。档案信息资源是核心,是构成各个要素的黏合剂,维持着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主体和支撑环境作用的对象,档案信息资源也是信息技术、社会环境等服务的对象。同时,档案信息资源是信息相关人与信息技术、社会环境之间联系的媒介。如图4所示。在整个结构模型中,构成要素之间就是信息行为和信息流的活动关系,也是构成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④。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在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具有相对的稳定能力,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1稳定与开放
在这个系统中熵值总是增大的,也就是混乱度不断会增加,使系统稳定的方法就是要提供让其把熵外放的手段。因此,档案生态系统就要不断地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引入信息技术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档案量,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保障档案的凭证性等,都是通过引入外部的负熵来平衡系统内部的熵,或者是把内部的熵输出给环境,使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在开放环境下的有序得以保持。
2稳定与平衡
良性的档案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更新,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都会使系统不断地演化和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在生态链系统上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协调,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当然,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制约,达到档案信息相关者之间利益均衡,实现系统内各成员和谐共存,促进系统的发展与进化。
3协同与演化
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相关者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协助与外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在这个信息生态循环中,信息生产者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形成信息产品,经过信息中介(信息收集者、信息管理者)到达信息利用者。档案生态系统的各要素自身既具有自组织结构,同时又表现为数字档案馆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信息生态中的不同部分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其中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
然而,环境内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发展失衡会导致熵的增加,使生态的失衡与偏差。因此,完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建设和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优化的关键。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及系统中的要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必定会引起系统的演变,档案生态系统的演变一方面是结构演变,另一方面是功能演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生态是由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主要通过信息流和物质流来实现相互作用的联系。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和持续进化的特点,其实质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档案自组织系统内部转变过程。
1.系统方法论
系统方法论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以系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应用。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和一定的功能,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会随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1.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结合,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中的任何系统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和变化。系统整体对外反映出来的能力体现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与环境密切相关,一个系统的结构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的,但是功能不同,只要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有所变动,系统的过程、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
1.2系统的环境
环境就是系统以外的、作用于系统之中,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系统的各要素对环境保持着一定的活动性,系统必须处于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系才能维护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和平衡性。
本文从系统方法论的观点出发,把档案业务放在系统中,从整体上、要素上、结构上和功能上,着重研究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求获得对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
2.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与一般系统一样,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信息人、档案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等组成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协同发展。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档案信息生态循环。因此,档案信息生态就是档案信息资源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由“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相关者”、“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并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
2.1要素分析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支持,以社会环境为依托的系统,在系统中,档案信息相关者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它们之间以一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着动态的相适应过程,持续的动态适应过程致使系统处于良性的运转状态。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相关者、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四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依据一定的方式形成复杂的系统结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是一个进化的、动态的过程,如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必定引发档案资源形态的变化、档案管理系统和交换系统的变化;随着技术环境在不断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及形式、存储方式及管理手段也在不断进化而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同时也会引起系统结构和要素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诸要素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
围绕档案信息活动的人成为信息主体,其各组成部分依据功能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档案信息相关者包括档案资源的生产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利用者:信息技术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技术等;而社会环境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以及信息法律与规范等构成。
档案生态系统的构成可以根据要素集合上的二元关系(X,R)未定义,X是系统的要素集,其中X={S1,S2,S3,S4},S1为档案信息资源;S2为档案信息相关者;S3为信息技术;S4为社会环境。R是关系集,R={(S1,S2),(S1,S2),(S1,S4),(S2,S3),(S3,S4),(S3,S4)}。如图2所示。
2.2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1)关联性
在档案信息生态内,如果档案信息的产生、保存、利用和消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取决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交流与共享是否通畅。否则,就需要对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节,促使其微观系统、宏观生态保持协调和连通。
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系统内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信息技术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档案信息流动与交换的丰富度;信息人则在系统中既要适应环境,也改变环境,各种基础信息与物质将信息人与环境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档案生态系统成为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如图3所示。
(2)整体性
档案信息化是由与档案相关的多个管理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构成了档案工作的运行过程,实现了数字档案馆的整体功能。这样的统一体如同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彼此通过物质交换、信息流动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3)结构性
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从社会环境开始,经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和利用者,又回到社会环境,因为档案生态系统不停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换,所以档案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因为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系统可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有序走向高有序。又因为生态系统由档案活动相关者和社会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换是由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利用者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其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存管系统是自组织系统,档案资源形成之后,在人的干预之下能够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
3.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系统的层次分析解释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分层次的,系统的不同层次可能具有不同的要素和要素间的结构关系。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从系统结构的功能逻辑关系上,可以从技术架构,档案系统的任务与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解。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可分为基础架构与技术层,数据采集与加工层,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与管理层,运维与服务层。不同的层与层之间是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和作用,产生了系统的功能。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中心,由微观和宏观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档案信息相关者与档案信息资源构成档案微观生态: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宏观生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生态因子与档案信息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决定了这个整体的大小和结构。档案信息的生产者通过信息资源生产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借助档案信息的管理、存放和传递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关系的,具有调节和演化功能的完整生态系统。
4.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在研究档案业务时,大多是根据档案业务的流程对系统进行分析。而从系统方法论角度是运用资源观和演化的观点探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问题,按照结构化的思想可以把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分为主体、核心和支撑环境。档案信息相关者作为主体,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控制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协调结合与运行,解决运行过程的矛盾或不协调情况: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是支撑环境,是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活动发生的场所,人总是处于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所面临的支撑环境,同时又受该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中的各要素交互作用,与持续变化的环境协调一致,共同演化。档案信息资源是核心,是构成各个要素的黏合剂,维持着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主体和支撑环境作用的对象,档案信息资源也是信息技术、社会环境等服务的对象。同时,档案信息资源是信息相关人与信息技术、社会环境之间联系的媒介。如图4所示。
在整个结构模型中,构成要素之间就是信息行为和信息流的活动关系,也是构成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
5.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在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具有相对的稳定能力,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5.1稳定与开放
在这个系统中熵值总是增大的,也就是混乱度不断会增加,使系统稳定的方法就是要提供让其把熵外放的手段。因此,档案生态系统就要不断地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引入信息技术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档案量,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保障档案的凭证性等,都是通过引入外部的负熵来平衡系统内部的熵,或者是把内部的熵输出给环境,使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在开放环境下的有序得以保持。
5.2稳定与平衡
良性的档案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更新,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都会使系统不断地演化和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在生态链系统上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协调,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当然,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制约,达到档案信息相关者之间利益均衡,实现系统内各成员和谐共存,促进系统的发展与进化。
5.3协同与演化
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相关者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协助与外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在这个信息生态循环中,信息生产者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形成信息产品,经过信息中介(信息收集者、信息管理者)到达信息利用者。
档案生态系统的各要素自身既具有自组织结构,同时又表现为数字档案馆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信息生态中的不同部分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其中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然而,环境内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发展失衡会导致熵的增加,使生态的失衡与偏差。因此,完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建设和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优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及系统中的要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必定会引起系统的演变,档案生态系统的演变一方面是结构演变,另一方面是功能演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生态是由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主要通过信息流和物质流来实现相互作用的联系。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和持续进化的特点,其实质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档案自组织系统内部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