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交通综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根据省市县“回头看”工作要求,结合我县交通实际,我局认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一是以全县国、县道路桥梁重点地段为重点制定计划。在计划制定中注重考虑各县道存在的道路隐患点及桥梁存在的历史隐患。二是以客、货运输企业(含危货)、公交和出租汽车企业、维修企业(特别是二级维护企业)、机动车培训驾驶学校为重点,针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及主汛期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等为内容制定计划,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检查、大整治”行动。
二、完善回头看相关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实的道路巡查制度、各货运公司、维修企业、车站日常检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公路桥梁日常检查制度、养护管理站巡查养护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实施工作。
我局运管各稽查组坚持每日上路巡查制度,一旦发现有违规违法车辆及时准确地上报所里,并准确地填写巡查记录、对车辆按规定进行处罚。对各货运源头和车站,安排了专人进行监控、巡查,出现情况及时处理并立即上报。我们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所辖运输企业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认真记录发现的安全隐患点,及时制定整治方案并进行实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安全生产。
我局各养护管理站坚持每日上路巡查制度,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准确地上报段部,并准确地填写巡查记录。对各管理站所辖路段的危险路段和地质灾害点,安排了专人进行监控、巡查,出现险情及时处理并立即上报。段部不定期对所辖道路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认真记录发现的安全隐患点,及时制定整治方案并进行实施,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通行。
养护段桥梁养护工程师每月对所辖全部桥梁进行了经常性检查,认真对每座桥梁的基础、墩台、梁拱、护栏等各部件进行认真检查,并做好经常性检查记录。对桥梁的技术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安全隐患的及时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保障桥梁安全。
三、切实搞好安全培训
组织客运车辆驾驶员(含公交、出租)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学习,真正做到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驾驶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防范思想提高、安全行车意识提高、安全行车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以雅西高速客运、农村客运、危险品运输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汛期行车安全管理措施,把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意识,规范安全行车操作规程,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并保证抓出成效。加强客运包车、加班车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包车、旅游客运包车的管理,严禁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驾驶员和车辆从事包车、加班车运输,严禁异地包车,严禁线路不清、路况不明盲目包车,要严格客运包车牌、加班牌的发放,严格实行趟次包车签单制度,严禁乱开包车牌、擅自延长包车时间,严禁将包车牌、加班牌交由企业自行填写,确保加班车、包车的安全。城客股督促公交公司、出租公司认真落实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各项安全工作措施,工作要立足“控制重大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总量”这个重点,以事故教训为教材,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提升驾驶员反恐防暴意识和紧急处置能力,把驾驶员安全责任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趟次的运输生产当中,最大限度消除人为造成事故的隐患。对所属车辆技术状况及时加强排查,配齐公交车上安全锤、灭火器等随车安全设施、设备,落实各线路车辆动态安全监管责任,防止易燃、易爆和有毒化学物品上车引发安全事故。
四、全力做好路面整治工作
在路面运输砂石车辆整治中,我局运管、路政、养护段认真做好砂石车辆抛洒物路段调查,联合水务局、公安交警和各相关乡镇作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安排养护段各及时清除路面抛洒物,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在对所辖国县道路的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我局养护段认真对每条道路进行了检查,对检查出的各项安全隐患,如波形护栏缺损、枯死行道树、路面防滑性能差等,都仔细进行了统计和上报,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治方案建议。对安全隐患,及时安排机械人工和资金,进行了排险工作,如荥岗路鹰嘴岩路段高岩垮方的巨石,及时采取爆破清除等措施,消除路面障碍,保证了道路畅通,共投入整治资金5万余元;上半年安排资金5万多元,对国、县道枯死行道树进行了砍伐和截枝,保障了道路通行安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13
0 前言
目前,互联网时代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核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使传统产业在智慧化服务的影响下发生变革。因此,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物联网应成为社会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而加快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推进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智能化,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当前社会智慧服务产业中的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予以探究,并阐述其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1 智慧服务产业中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
1.1 智慧服务商店模式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的联接性,来满足整个社会对智慧服务的需求。在此前提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根据未来物联网的市场应用、产业结构和服务需求等研究并建立起一个“智慧服务商店”的共享平台,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服务商店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四个虚拟融合平台:异构终端虚拟平台、泛在网络虚拟平台、融合信息虚拟平台和综合服务虚拟平台。这四个虚拟平台构建了相对开放的服务环境,不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智慧化服务,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1]。
1.2 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物联网协同创新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新型产业结构,将传统的产业、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碎片式孤岛状的闭“环”打造成为物联网产业的三条“链”。这三条“链”分别为:(1)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所产生的,其主要包括物联网所有设备的制造者和服务的提供者,通常情况下是由相关产业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作为主导,与其他企业结成一种战略联盟的关系链。(2)物联网学科链。在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多个学科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形成学科链。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促使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打造新的学科链,从而满足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3)物联网技术链。由于学科链无法直接作用于产业链,而产业链需要满足各种物联网新产品及新服务开发的要求。因此,在学科链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组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技术链。技术链的产生能有效提高科研开发工作的效率,对物联网产业的稳步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
2 协同创新对物联网技术体系和智慧服务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2.1 推进智慧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广泛普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和遥感监测等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广大农民可以通过这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成网上选种、科学种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这样能更好的实现农业服务产业智慧化[2]。
2.2 推进智慧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城市交通物流产业中,智能交通系统不断发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线路诱导信息系统。为加快智能交通运输发展,应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完善F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体系。同时,在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等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方面,也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创新工作,为智慧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3]。
2.3 推进智慧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为提高对居民和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水平,医疗机构应重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对患者在同一检查项目上进行重复检查的情况出现,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少医疗机构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能推进医保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患者跨区域治疗的即时结报工作,真正推进智慧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
2.4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综合管理智能化工程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迈进。为建立完善的城市智能信息系统,应不断推进城市智能卡在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以此实现智能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交通、公共事业等方面的一体化应用。这样不仅能稳步提高城市智能服务管理水平,更能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城市生活感受。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建设物联网协同创新体系,以保障人民基本利益为前提,完善社会智能化服务产业模式。物联网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其技术体系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仍存在严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各部门需要科学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创新,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以确保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能够迅速发展并深化未来智慧化服务产业的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212;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2095-1302(2017)02-00-02
0 引 言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交通系统效率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智能交通控制在解决交通拥堵方面非常重要。新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交通管理和控制方面有着极好的前景,这些具有集成计算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应用电池供电的低功耗交通传感器节点将极大地改变实时交通数据查询的前景。这些无线传感器价格低廉,容易部署,但设计基于传感器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依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本文主要讨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能交通系统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200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趋势,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概念的相继提出,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思维,实现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为增长动力的“智慧”运行,即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1]。本文只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这一领域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2 城市交通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交通拥挤、事故频繁以及与之有关的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世界各国城市,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智能交通系统(ITS)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包括我国交通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专家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案,认为综合交通监控系统(ISCS)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的一环。对交通信息的获取、信息共享网络通信、交通信息获取与融合以及交通信息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性很高的世界性难题,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解决,本文针对城市道路交通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多角度分析、研究如何增强信息沟通以缓解城市交通的问题。
3 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中所使用的WSNs的特点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ITS的成功或失败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由WSNs自身的特点决定,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具有如下特点[2]:
(1)费用低。为了让WSNs成为可替换其它技术的方法,一个基于WSN的系统必须费用低廉。这意味着通过使用尽可能少的节点来减少布置和维护的花费,保留更多有价值的功能到较少的节点组。
(2)生存时间。系统基础设施的部署会带来相关的投资,WSNs的好处在于依赖该系统所使用的时间,对于功率受限的WSNs而言,时间长度将由网络减少功率消耗的能力和使用额外电源供应能力决定。
(3)灵活性和扩展性。一个系统除了可以正常操作外,还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这包括不同的交通条件和智能车辆在系统中的渗透率。同时必须允许系统成长,成长包括用户数量增多或者是它所覆盖的范围增大,因此必须提供给WSN系统自组织的能力。
(4)鲁棒性和容错性。部署在道路上的传感器节点容易遭受不利的情况,如经过节点上方的车辆会将其碾压或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导致节点本身失效或功能失效。因此提出了物理保护的要求。此外,由于恶劣条件或电池耗尽,若单个节点失效,整个网络的操作不能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必须提供网络冗余或可代替机制以保证连接。
(5)合适的服务端质量保证。根据系统功能,必须满足不同服务端质量(QoS)参数,其中包括可靠性(可参考交付到目的地数据的正确接收率),延迟,以及某些情况下的带宽。车辆安全是ITS最大的要求,因为提前报告即将来临的危险十分关键。
4 一个基于WSNs的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ITS)网络体系结构和拓扑
一个基于WSNs的分布式ITS可实现信息查询,数据等功能,为计划所需行程而进行的数据处理采取合适的行动。因为这些任务可以独立完成,所以将它们定义成四个不同的子系统,分别为传感子系统,分布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
4.1 传感子系统
传感子系统是由负责查询相关信息的所有设备组成,主要包括相关交通和道路状态信息。传感子系统的放置由遍布在观察区域的一个或几个WSNs组成(道路或停车场),通过他们的传感器检测车辆并在传感器节点之间进行有选择的无线通信,这些节点根据几种不同的基本拓扑模式来布置,分别为网状拓扑、带状和聚簇带状拓扑、星型拓扑、栅栏型拓扑等。
4.2 分布式子系统
分布式子系统(DMS)负责在一个ITS应用的不同子系统间交换信息。该系统被放置在中心位置,接收来自所有子系统的通信请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负责传送传感数据到决策子系统。
4.3 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DMS)负责计划必要的行动以达到系统目标。分配给该子系统的任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组。包含的第一个任务组,目的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它处理到达决策子系统的大量数据,过滤并存储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个任务组则根据应用目的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交通信息;第三个任务组负责提出控制命令即管理网络。
4.4 执行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根据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目标采取所需的行动以促进运输流的改变,主要由向驾驶员提供图像和声音刺激的设备组成。
5 结 语
在本论文中,笔者探讨了目前最先进的ITSs中WSN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WSNs的使用减少了系统安装和维护的费用。而且传感器节点尺寸小、易携带,可以安装在有线传感器不能安装的基础设施上。虽然大部分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已经存在的交通系统显示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远志,焦黎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94-97.
[2] Chowdhury M, Wang K-C, Fries R. A distribut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 In Sensors, and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Z].Technologies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 Homeland Defense VI,Carapezza EM (ed.).SPIE: Orlando,FL,USA,2007.
[3]席晓晶. “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张晓东.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6(11):90-92.
[5]申来明,杨亚龙.智能交通GPS定位客车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4(5):42-44.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一)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战略部署
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二)明确发展重点
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三)创造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二)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s in current study, large data is the cornerstone of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is a key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We introduce the large data play in the role of wisdom Cit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building wisdom city digital platform.
【Key words】Wisdom City; Big data; Data mining; Data analysis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数据的垄断,信息源的扩大化和丰富化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点。在未来,大数据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不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城市的运营管理,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而大数据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
1 大数据的含义以及特征
大数据又被称为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巨大,以至于无法在合理时间内通过人工截取、管理、处理并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1]。这些数据来自方方面面,比如传感器采集的气候信息、数字照片和视频、购物交易记录、手机信号等。
大数据具有四个特征:
(1)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E或Z。
(2)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因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信息海量但是要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难度较大。
(4)巨大的数据价值,包括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等。
2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仅我国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200多个。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要求和机遇。
2.1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相对于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从而获得支撑和保障智慧城市顺利运营的多元信息。
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前提是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信息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
智慧城市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利用的过程[2],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
2.2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是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各个应用系统,科学治理城市。
在智慧交通系统中,通过对道路、车辆、天气、行人等大量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智慧安防系统中,通过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等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在智慧城管系统中,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不同部门获得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实时处理及深度挖掘,实现对城市管理实时监控与长期管理优化。
2.3 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共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瓶颈在于“信息孤岛”效应[3],各政府部门间不愿公开、分享数据,无法产生数据的深度价值和综合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应大力推进大数据基础平台和基础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使大数据真正产生“大智慧”。
二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很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重要难题。
三是,要更加注重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必然催生大数据运营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挖掘等相关技术并且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未来三年我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年均将翻番。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围绕大数据运营管理的相关产业和龙头企业。
3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实践经验
从国家政策来看,中国“863计划”智慧城市项目总体技术体系架构在科技部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六横两纵”的智慧城市技术框架。“六横”层层递进,最下层的是城市的感知层,再是传输层,再上面依次分别是处理层、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最上面是智慧应用层,贯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标准与评测。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必须引入大数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三大方面的需求。
3.1 大数据融合技术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城市系统之间由于标准问题无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在大数据融合技术领域,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标准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海量异构数据建模与融合、海量异构数据列存储与索引等关键技术研发[4],给予底层数据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和技术保障。
3.2 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规模数据在智慧城市系统流动过程中,出于传输效率、数据质量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预处理。大数据处理技术往往需要与基于云计算的并行分布式技术相结合,这也是目前国际产业界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案。
3.3 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相比于大数据融合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更为复杂,是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4 大数据时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强化对大数据的研究
引导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成立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发展前沿技术和信息的持续跟踪研究。积极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科学研究,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努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设备、软件和服务,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4.2 优化大数据形成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主动采集,在构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大数据库。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据采集,形成覆盖生产过程和商业各环节各流程的数据库。推进无线识别技术、传感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对大数据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打破地区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联合共建、广泛共享。
4.3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规划纲要,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出台专项政策,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吸引电信运营商、知名大数据企业以及互联网领军企业落户。积极培育本地大数据企业,进一步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数据获取、存储、集成、挖掘、管理、融合、安全、可视化、建模等技术以及大数据一体机、新型架构计算机、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管理产品、大数据分析软件等硬件装备和软件产品。
4.4 推进大数据普及应用
从推进大数据商业化应用、推动政务大数据应用两方面入手,大力促进大数据普及应用。在政务方面,重点选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港口物流、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系统中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实施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发深度加工的行业应用数据库,建立行业应用和商业服务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分析和商业智能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推动大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4.5 加强大数据规范管理
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出台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大数据研究与发展的制度法规体系。重视大数据及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信息安全形势的宣传力度,明确大数据的重点保障对象,加强对敏感和要害数据的监管,加快面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培养大数据安全的专业人才,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远景。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平安城市、感知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诚信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是智慧城市应有之意,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支撑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一定会有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小龙.基于MapReduce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服务公众企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智慧交通作为“四个交通”发展的关键,在交通运输管理创新、服务水平提升、转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先导性作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交通数据资源作为智慧交通的基础,需要通过生态运营的方式,破解当前存在的基础数据能力薄弱、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协同应用难等问题,形成信息化规模效应,推进智慧交通发展。
1 交通大数据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交通大数据的活化应用对交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技术的实时性、分布性、高效性及预测性方面。
1.1 实时性
传统的海量数据模糊查询和统计分析无法达到交通实时性的需求,大数据能够实时地对交通大数据分析、处理,提供秒级响应,帮助人们在海量的交通数据中快速发现交通异常,并定位症结,方便交通管理,使交通运行得更加合理。
1.2 分布性
传统的数据应用多为单表挖掘分析,一旦涉及到跨表关联就会因效率问题而无能为力,大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擅长复杂的块表关联分析,推动数据串并关联,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支撑高并发多用户访问,协同人们在交通紧急事件中多方协作、快速处置。
1.3 高效性
高效的交通大数据挖掘能力,能够快速发现海量交通数据中的内在关联规律,进而提高交通运营效率以及路网的通行能力.伦敦市利用大数据减少了交通拥堵时间,提高了交通运转效率。
1.4 预测性
大数据技术较高的预测能力可降低交通状态误报和漏报的概率,通过建立区域交通状态的监测及预测模型,共享交通运行与路况环境数据,S时对交通的动态性进行实时监控,帮助驾驶者及用户预先了解交通拥堵状况,避开拥堵路段。
大数据对交通的巨大影响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对交通环境的安全性也有巨大影响。大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预测性以及综合的决策模型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快速整合各个传感器数据,结合车辆运行轨迹数据,综合分析车辆行驶安全性,为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及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智能交通面临的好多难题,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交通数据的潜在价值,需要一个数据管理平台来处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数据。
2 生态运营平台需求定位
推进交通基础数据建设工作,为数据应用创新提供营造数据创新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建设数据生态运营平台,解决数据能从哪里来、怎么来,以及能往哪儿去、怎么去的问题,打通数据输出和服务的渠道,建立了数据服务的动力机制,打造促进交通数据生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深化数据跨界对接和创新应用。平台基于定位需求:
2.1 汇聚
以数据向外服务转换成价值为目的,提供数据服务和应用的统一平台,方便有数据供需者在一个平台上找到多方服务,为既有平台和系统增加数据对外服务的渠道。
2.2 简便
提供可视化、灵活、便捷的数据分析操作功能,降低数据分析使用的门槛,让业务人员不再因为技术门槛而被拒于数据分析的门外。
2.3 安全
对数据流通环节进行安全认证,确保数据服务的可信性、权威性。为敏感数据提供在线数据分析、应用的试验。
3 平台功能
平台基于数据融合和综合利用的需要,基于交通行业数据资源为基础,验证数据的交付输出服务模式,实现数据的注册、可视化展示、试用分析、流通等功能。平台具体主要分为数据展示、数据应用和数据流通三个业务功能模块。
3.1 数据展示
提供数据可视化展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可视化BI工具,能够结合地展示专题数据,也能够进行统计图表展现或综合分析报告等,便于数据提供者更直观的向需求者展示自身数据。
3.2 数据应用
平台具备线上试数据、线下分析数据和线上流通数据一整套数据应用及流通能力。
3.2.1 线上试数据
结合平台提供数据,利用平台内置数据整理、可视化等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研究试验,初步供用户决策数据是否满足需求。
3.2.2 线下分析数据
基于试数据的结果,明确所订购数据为需要数据,结合线下数据实验室的数据分析设备和工具,进一步就数据进行分析、加工、直至完成数据产品的开发工作。在数据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原始数据的流出,保证数据的安全可控。
3.2.3 线上流通数据
当所需数据类型、字段等内容需求明确后,平合数据相关方完成应用开发,最终向用户提供数据应用流通服务。
3.3 数据流通
平台能够以多种形式提供数据的流通服务。
3.3.1 数据API接口
以面向服务的架构,在系统上注册数据服务的API,数据使用者通过服务目录查找到相关数据服务,按照约定的通讯协议进行远程服务调用,传递数据。
3.3.2 数据包下载
将相关数据压缩打包,数据使用者通过下载服务直接获得数据,自主组织应用的模式,是一种离线的数据使用模式。
3.3.3 数据订阅
采取数据推送的方式,数据使用者(即订阅者)可以通过订阅功能对相关数据进行订阅,数据提供方则根据订阅者名单,周期性的批量向订阅群体推送每期更新数据内容。
3.3.4 数据定制
为满足数据使用者一些个性化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方式。数据使用者通过任务的形式,提出数据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提供方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是否承接定制任务。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不断渗透,已形成越来越多海量的交通数据,通过生态运营模式,让权威、准确的数据在平台得到充分利用和流转,满足政府的管求、公众的出行和企业的技术服务不同数据主体的需求,实现物尽其用,营造了交通数据良性循环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张红,王晓明,曹洁,朱昶胜.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体系架构[J].兰州大学学报,2015,41(02):112-115.
[2]岳建明,袁伦渠.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06):137-138,165.
一、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一)智慧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产生的,2008年IBM公司总裁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基于“智慧地球”的研究发展,国外学者对“智慧旅游”进行了浅层次的尝试,大多数都是集中于各种进行“智慧旅游”的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一些应用,偏实践型的成果比较多。比如: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州Steamboat滑雪场特意为旅游者配备的装有RFID定位装置的手腕带反馈系统装置,叫做Mountain Watch,实时监测游客位置、消费情况,提供滑雪路线等;201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推出了“标识都市”项目,利用二维码采集城市相关信息,是一个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电子旅游大全等。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智慧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010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镇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目标,建设“智慧旅游”,这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智慧旅游”。根据CNKI搜索查阅的文献来看,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但至今现有文献中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2011年05月黄超,李云鹏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中提到“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015年11月刘叶飙在《智慧旅游:概念界定与实践发展》中提到“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为技术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旅游管理部门、游客、旅游企业及目的地居民提供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等内容的一种新理念。
通过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智慧旅游的概念、系统开发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的,偏理论型的成果较多。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甘肃省以及河西部分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四个地级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了4594.26万人次,占到了全省总人数的29%,全年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省总旅游收入的31.2%。显然,近几年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以敦煌为首,发展智慧旅游。2014年起,甘肃省的智慧旅游建设正式启动,并将敦煌确定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敦煌成为甘肃智慧旅游的先驱者。
2.线上线下合作发展智慧旅游(以敦煌为例)。根据敦煌智慧旅游大数据的分析,截止2015年中旬敦煌旅游微博平台粉丝量达到20.3万人,敦煌旅游官网浏览量达32万次,天猫旗舰店浏览量达29.5万次。目前各平台的浏览量依旧处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3. 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敦煌智慧旅游的带领之下,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在逐步发展,准确的说现在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的企业借助智慧旅游来吸引游客,但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各地区的科技技术与旅游的结合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问题分析
1.智慧旅游发展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在进行智慧旅游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很难约束游客行为,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基础落后,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不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是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相比于“镇江”发展的智慧旅游,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在经济、思想、网络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所以多媒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的发展。
3.智慧旅游发展不均衡。比如,兰新高铁的全线开通带动了张掖、嘉峪关、敦煌(酒泉)的旅游发展,目前张掖、敦煌的旅游业以及智慧旅游发展趋势一片大好,金昌、武威的旅游业也在一步步发展,但是在敦煌、张掖两地旅游业发展之下来看,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利于河西走廊整体智慧旅游的发展。
4.景区内外智慧化程度不一致,重管理轻服务。也可以说是宣传力度不够,智慧形象不突出。部分景区内部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全面,但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不能做到景区内部设施、管理智能化与外部宣传、服务智能化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智慧化,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还是有距离的,要在细节上服务游客,注重细节的智能化。
5.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随着智慧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产品逐渐出现了同一化、单一化的特点,模仿的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也趋于一致,随着旅游的发展,如果智慧化程度停滞不前就会导致以前满意的游客带来视觉以及感觉上的疲劳,造成满意度下降,失去部分游客。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智慧景区建设的标准,完善规章制度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关于智慧景区建设标准、智慧旅游发展规范准则等法律文件,从多个方面对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出要求,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为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建立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来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的进程。
(二)夯实智慧旅游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
(三)联动发展智慧旅游,减少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联动发展实现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减少不平衡发展,张掖、敦煌、嘉峪关的旅游带动金昌、武威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
注重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站在游客的角度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个性化服务,做到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都满意的效果。
(五)创新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忠诚度还能发掘、吸引潜在的游客。
四、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如今,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想凭借着工业和农业来发展、崛起已经是无法实现的,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是当下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之一,所以智慧旅游今后在河西走廊上的发展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逐步走向发展阶段。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确保智慧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起到积极应引导作用。
一、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被称为旅游业的,它是一种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服务于游客、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让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实现以往看来遥不可及的精确、简约、浪漫的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旅游主题定为“智慧旅游年”,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旅游在中国方兴未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智慧旅游这个名词出现不过几年,却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有望成为第三产业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旅游者数量不断上升,对旅游体验的质量要求变高,而智慧旅游建设能够改善当前状况。本文以盐城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中发展智慧旅游,对于类似的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智慧旅游与体验经济的结合点
构建智慧旅游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从旅游者的角度讲,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
旅游的核心模式,就是以时间和物质的资源换取精神的收获和满足。所谓好的旅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将资源的效应最优化,并获取最符合旅游者期望的满足感。借助智慧旅游,自助游游客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完成从设计旅游行程、获取详细的旅游咨讯、享受线上预定服务、电子地图查询、虚拟现实体验到分享旅游经历的全过程,获取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也就是说,借助科技的力量带给游客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核心价值的所在,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正开始注重改善其旅游吸引物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体验。在旅游城市中,旅游者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能创造自我体验的互动者,具有双向旅游信息传播特征。游客间互动现象广泛存在于旅游服务接触当中,游客间的交互关系极大影响游客对服务体验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整体评价。智慧旅游城市不但要注重技术的运用,也应重视整体的旅游氛围的营造,重视旅游城市中用户的现实体验,而网络虚拟社区中其他游客的态度、行为对旅游者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以旅游中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
三、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盐城旅游发展总体现状
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生态独特、资源丰富的城市,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
旅游经济方面,全市现拥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60多家,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家,AAA级景区8家,AA级景区2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现有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
盐城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2014年曾先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2014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等荣誉,2014年盐城实现旅游总收入201.05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列全省第二;接待游客2 018.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境外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61.9%,增幅全省第一。
(二)盐城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2011年,“智慧盐城”平台体系搭建
“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为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开展创新的实用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造优质的创业服务环境。“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13个市分站当中的一个重要分站,其本身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开放应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平台。“智慧盐城”门户突破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范畴,全网覆盖,持续为盐城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盐城已正式启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盐城从2012年开始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盐城智慧旅游手机游客助手和触摸屏系统。本项目由盐城市旅游局出资,盐城电信承建开发,包含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采用固网和天翼3G网络双重保险传输,有效满足客户端信息快速查询、视频查看、手机购物、宾馆预订等大数据量应用,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及门户网站,市民和游客可免费使用。
项目中的手机游客助手和旅游触摸屏功能十分强大,整合了盐城市优化分散的景点、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资源,设置了盐城印象、旅游资讯、景点荟萃、美食分享、宾馆住宿、交通指南、快乐购物、娱乐休闲以及个等九大一级菜单和影像盐城等等36个二级、三级子栏目,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海量信息,内容全面丰富。同时为方便外地游客实时查询,对交通、旅游百科、天气预报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智慧分析。手机游客助手可通过PC、天翼智能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进行使用,安卓、IOS(苹果)等版本,多屏融合,充分展现了“游客体验至上”服务理念。
3.政府重视,编制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策应“智慧盐城建设”,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智慧旅游建设之路,盐城市旅游部门依托专业机构编制《盐城市智慧旅游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为盐城智慧旅游发展建立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该规划总体结构合理,内容体系完整,符合盐城旅游发展实际,特别是针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两大智慧旅游建设主体,提出了营销、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和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盐城旅游营销节节升高
从2012年开始,作为盐城旅游形象宣传的微电影《盐城之恋》《鹤舞盐城》先后上映,一经推出就获得国内外游客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其中《盐城之恋》荣膺“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
2014年“轻松点击、畅游盐城”智慧旅游项目荣获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景区”项目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案例。
2015年,盐城旅游与人民网旅游频道达成年度战略合作,盐城利用人民旅游优势平台全面宣传推广盐城旅游城市形象,让更多国内外人士关注盐城、走进盐城、支持盐城。
2015年1月起,盐城在央视黄金栏目强势推出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该片全面展现以绿色湿地、红色铁军、白色海盐和蓝色海港构建的盐城“四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美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引起了海内外游客对盐城旅游的高度关注。
5.“盐城旅游一卡通”
“盐城旅游一卡通”是由盐城市旅游局与南京银行共同推出的金融银联IC卡。此卡将囊括全市代表旅游景区、酒店等优势资源,惠及市民。不管是自助还是跟团,游客们都可利用本卡享受旅游、金融、信息等多项增值服务,此举让盐城广大市民更加深切感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四、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思路
智慧旅游城市的总体架构一般由一个平台、若干支撑体系以及相应的基础环境构成。一个平台是指智慧旅游城市平台。支撑体系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游客使用的智慧旅游介质。
智慧旅游依托智能旅游的技术基础,凭借先进的智能化手段,将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科技信息革命的成果注入旅游者服务中去,智慧旅游强调以人的需求为主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的最先进、最尖端、最智能。智慧旅游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始终,从旅游需求的产生到旅游实践,再到旅游心情的分享。
(一)出发前,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需求的服务
智慧旅游在旅游需求方面,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抓住旅游需求阶段旅游者的心理,做好主动推介。一方面,旅游者对于旅游信息的需求不仅量大、样多,而且对于旅游信息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得到这些旅游信息,做好旅游购买决策的同时,希望能直接进行线上旅游产品的预定和购买,实现一站式服务。
鉴于此,盐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除了坚持以满足和服务游客体验为高端目标,形成系统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并以此加快和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此外,还必须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到“盐城智慧旅游”中来,引导和扶持社会企业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二)旅途中,满足游客所需要的智慧服务
对于旅游中的游客而言,智慧旅游可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贴心旅游接待服务。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位移的必要条件,对于旅游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盐城已经有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但在自驾游出行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旅游景区是游客旅游的核心目标。2014年,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项目”称号。作为盐城地区首个数字化景区,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运用了时下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为景区提供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体验,真正实现让游客一站式畅享花海,让景区全程智能化管理。盐城应逐步在其它景区推进智能旅游项目。
(三)旅途中与旅行后,游客所需要的分享
智慧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全程式”旅游服务的同时,也为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分享提供了更广阔、更安全、及时的途径。翔实可靠的旅游记录不仅是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和帮助。盐城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网站建设,鼓励广大驴友以博客、微博等形式分享旅游体验,使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变成现实的旅游者。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破坏,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旅游监管与投诉处理机制。将旅游者的体验反馈给旅游供应商,以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总之,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一模式来支撑。智慧旅游作为行业大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意志,它并不是某一部门或组织的力量所能覆盖的。应平衡好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社会等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智慧旅游。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日渐重视,并不断进行着战略性的规划和思考。2011年1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局长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我国旅游业要争取花费10年功夫初步完成“智慧旅游”建设。2014年,我国以“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为旅游宣传主题。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旅游在线服务、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网上营销等手段的迅速使用,“智慧旅游”在未来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智慧景区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衍生和载体,其智慧化程度对于景区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系统化、低碳化、对优化景区业务流程以及提高游客满意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游客是旅游市场的灵魂,游客对智慧景区的体验感知与满意度评价是反映景区管理及运营状况的一项关键指标。本研究通过构建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调研游客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感知与满意度评价,以期了解景区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这将对加强景区服务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智慧景区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大部分文献对智慧景区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背景之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智慧景区系统的构架研究,游客与旅游地关系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Giffinger R (2007)[1]指出智慧城市的完整性应围绕环境、生活和人等领域来构建展开。Andrea Caragliu (2009)[2]提出一个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交通运输业有必要与现代通信(ICT)间协调共同发展,只有对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ason Chung (2012)[3]以日月潭风景区为例,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不同部门的出行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拥堵问题。Kothari(2012)[4]提出智慧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收集和处理,能有效分析市场变化情况。一个旅游组织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往往决定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此外,Gretzel(2011)[5]和Owaied(2011)[6]研究了智能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Gianpaolo DAmico(2013)[7]通过对游客旅游体验的研究分析,提出一个智慧旅游总体框架:底层互动装置帮助游客创建行程、设置位置信息以及出行喜好,顶层移动应用程序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处理,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以“智慧景区”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201011―2016831期间的文章,共有149篇。其中2010年6篇、2011年12篇、2012年15篇、2013年25篇、2014年32篇、2015年35篇、2016年24篇(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总结发现大部分的文献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的:①智慧景区概念的界定。例如李洪鹏等(2011) [8]提出智慧景区是将无处不在的网络、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立情报网络,增强人类的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更精准的景区智能化管理,促进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更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②智慧景区建设的方法以及措施。例如章小平等(2010)[9] 认为智慧景区是一个创新的管理系统,景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普遍的互操作性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可以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进行感知。③智慧景区旅游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的构建研究,比如党安荣(2011)[10]从平台、系统和保障三个方面构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框架;④智慧景区在管理以及服务中对GPS、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研究。例如邓贵平(2011)[11]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消息传递机制等技术, 设计并实现了视频巡航功能系统,满足了智慧景区建设和管理对视频监控的需要,并将此技术应用于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中;⑤智慧景区安全防范系统的构建,左齐等(2011)[12]以都江堰为例研究了智慧景区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智慧景区的概念、管理服务以及景区建设框架等方面,对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描述性分析占多数,在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都需要加强;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景区的建设服务以及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很少有学者系统的从游客体验视角对景区智慧化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二、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智慧景区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景区智慧管理、营销以及服务的目的,对景区的资源、服务等软硬件因素进行综合考评后,形成的一个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对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衡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结合智慧景^建设的特点,认为景区智慧化的建设应遵循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由于每个景区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现状的特殊性,与其相适应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中山陵智慧景区发展的进度和水平以及实地调查和访谈情况,并结合《北京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试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指南》、《旅游景区容量测算原则》、《旅游景区服务指南》、《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等,将能够描述智慧景区功能的各项指标列出,对指标进行整理,最终确定了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游客体验视角出发,从运营管理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两个维度,最终选出7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中山陵景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表1中山陵景区智慧化服务水平评估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运营管理系统景区智能管理系统视频监控、游客流量监控、景观资源管理、应急广播、应急处理响应系统、指挥调度中心景区智能交通系统景区路况播报、用车安全调控、车载自动风景导游系统、GPS导航景区资源保护系统旅游资源电子监控、生态环境电子监控游客服务系统游览系统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自助导游、旅游资讯、呼叫中心、多媒体展示票务系统电子门票网络、远程查询、自助售票、门票识别、在线预订、在线支付资讯系统门户网站、虚拟景区平台、虚拟景区展示、多媒体嵌入、虚拟旅游分享、智能加载图像通信系统公用电话网、无线通讯网、无线宽带网三、中山陵智慧景区建设调查与评价
(一)研究对象选取
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智慧旅游发展计划,2012年10月南京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市在全面推进智慧旅游的平台建设上走在了前列,比如门户网站的建立,将“旅游综合信息”和“手机终端”合并在一起的“南京游客助手”等信息化产品的开发等。景区在建设中通过借鉴智慧景区已有的先进经验,融合了现代技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外加免门票政策等,使游客逐年稳步上升,其经营管理和智慧景区建设状况在全国诸多智慧景区试点单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调查通过两种途径展开。一方面是实地调研,分别于2015年10月及2016年1月两次赴中山陵景区开展实地问卷调察,发放问卷120份;另一方面是网络调查,依托携程网、驴妈妈网平台,针对性的对网上预订中山陵景区信息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问卷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样本的人口学特征;第二部分测量旅游者对中山陵景区智慧景区各项评价指标的期望值;第三部分测量旅游者对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的满意度。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分赋值法,将每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为1―5共5个等级。对问卷的满意度数值和期望值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其信度为0853,说明本研究问卷数据可靠性较高。
(三) 样本统计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构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调研中山陵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对其进行评价,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一是国外智慧景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系统的构架研究,游客与旅游地关系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国内智慧景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概念、管理服务以及景区建设框架等方面,以游客体验为视角,对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二是本文选取中山陵为例,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构建其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总体而言,中山陵景区可以从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景区资源保护系统、游览系统、票务系统、资讯系统、通信系统7个方面进行景区智慧化的建设。按照游客满意度和期望值的打分情况,景区资源保护系统、资讯系统、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最为重要,其他依次橛卫老低场⑼ㄐ畔低澈推蔽裣低场K淙恢猩搅昃扒已经成为南京建设智慧旅游的重点景区,但是在景区智慧化方面尚处于一般水平。其中,“视频监控”、“虚拟景区平台”、“门户网站”、“自助导游”、“旅游资讯分布”、“生态环境电子监测”、“景区用车电子安全调控”、“游客流量监控”、“应急处理系统”等方面是景区打造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所在。景区应该尽力维护其发展和现有的优势,以保障景区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避免游客随便破坏等情况。但是可以在保证少资金的情况下进行更好地提升开发,避免资金浪费阻碍了其他高期望值的指标的发展。
三是智慧景区标准化的建设要求景区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发展,参考其他景区成熟经验,而不能闭门造车孤立建设,防止景区建设缺乏人性化、标准化、智慧化。根据调查分析,对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世界各个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厘清。也就是说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二)可靠传递
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三)智能处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四)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一)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
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如图1所示)。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
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三)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五、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汇报,2011,12
[2]张毅,唐红.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8
[3]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6]本.物联网综述(1)[J].有线电视技术,2011,1
[7]胡宝钢.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国脉互联:中国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本质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车辆驾驶技术指的是如何操作控制车辆,遵循交通管制方式,使车辆能够在道路上正常运作;车辆驾驶策略则指如何运用智慧,使车辆驾驶迅速、安全而又舒适。
统计指出,车祸发生与否与驾驶操作的因素关系较小,而认知(发现)的迟误和判断错误几乎占了90%。换句话说,警觉性和判断力才是交通安全最大的决定因素。因此,从人的因素着手,预防车祸,最为关键。
1.驾驶员首先须观察周围的状况是否有变化(如:遇到路口、转弯或出现行人、前面车辆踩刹车等)。遇到十字路口或转弯时,驾驶员必须注意是否有行人或脚踏车出现,并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状况。如:这个转角会不会有人或车出现?那位行人或脚踏车应该会怎么走呢?我该比那辆车或那位行人先走吗?等等。
确认“应该不会有车或人出来”、“那辆车应该会等我”等等,在驾驶员这些自认为“应该”的情况中,常会出现疏忽及突发的情况,而发生事故。因此,驾驶员必须再一次确认实际的状况。
2.驾驶员依据自身的预测、判断做出决定,并且命令手脚进行正确的操作。然而,若眼前突然发生危险的状况时,驾驶员必须在瞬间立即做出适当地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事先预知可能会有危险的状况,必能避免掉一起事故的发生。
认知时间(发现)与反应时间(行动)会有个别的差异。研究者发现:在反应方面,即使驾驶员不断地重复训练,仍有无法改善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驾驶员对自身的反应及操作速度,决不可太过自信,必须认清个人反应的限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3.驾驶技术及应对策略
驾驶技术
在真实的驾驶环境中,需要具备以下几项驾驶技术:正确的操控车辆:起步,换挡,加减速,刹车。正确反应交通管制的要求:停,让。与邻车的互动:左转弯,超车,变换车道,车流中汇进与汇出,穿越,避让。与道路状况的互动:停车,回转,弯绕,倒车,匝道加减速。
应付违规行为:抢黄灯,闯红灯,蛇行,逆向倒车,外侧超车,路肩超车,违规左转。
应付突发状况:应付与自己无关或有关的车祸,急驰而过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
驾驶策略
驾驶策略可以使得驾驶行为更加安全,顺利完成旅次的目的。其项目如下:
认知驾驶岁月中涉及车祸事故的必然性,绝对要购买车辆保险。
选用车辆安全性较高,安全配备较完整之交通工具。
减少自驾游次数,避免在车辆特别集中时开车。
出行前妥善的规划,了解路况、气候资讯,做好路线图及安排,不临时改变路线。
提早出门,宁可迟到,也不超速,不违规。
采取防卫性驾驶,增加驾驶人操作车辆时的安全边界。
尽量行驶在有交通管制的道路上。
降低与正常车流间的速率差异。
减少冲突发生次数。
定时保养车辆,具备基本车辆知识及检查能力。
掌握人、车、路、环境的互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