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41-02
人均GDP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创造的服务与产品的价值总和。人均GDP的不同表明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人们收入的不同。因此,人均GDP是标志着经济发展与人们富裕程度的最佳近似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状况,本文利用辽宁省人均GDP这一数据指标,并通过这一指标计算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塞尔指标来对辽宁省区域发展差距状况进行初步描述。
1 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变异系数分析
文章用1995-2007年期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各个城市人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采用1994年为基期,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①换算成实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辽宁省1995-2006年的不同地区的变异系数,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成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在1995-2006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为1995-1999年,在这期间变异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数值由0.5066变化到0.5566,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第二个阶段为1999-2006年期间,变异系数又趋于逐步缩小,其值由0.5566减少到0.5429,由此表明这段时期辽宁省的区域差距又有所减小,经济增长趋于收敛。但最终2006年的变异系数的数值还是要高于1995年。
2 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基尼系数分析
根据第二章中所述的分项收入分解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我们按三次产业划分对1995-2006年辽宁省人均GDP进行分解,即将GDP分解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仍以1994年为基期,并根据生产总值的数据换算成可比价格数据,由公式先分别计算出每个产业产值的基尼系数及基尼系数贡献率,然后再由公式计算全省整体的差距是多少,即GDP的基尼系数。利用Excel软件②计算,并将所得结果绘制在表1中。通过表1我们就可以分析三次产业对全省整体经济差距变化的趋势的影响。
比较三次产业的集中率与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率都高出GDP的基尼系数,而第一产业的集中程度远远低于GDP的基尼系数,这表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基尼系数一直起着促进的作用,而第一产业则起着降低总体不平衡的作用。
如果我们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则会发现GDP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呈现阶段性,即都本着先上升后下降的这一趋势,且GDP和第三产业的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几乎是一样的。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在1995-2000年间则呈现起伏状,但在2000-2006年间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则一直趋于缓慢下降的这样一个态势。基尼系数的这种变化趋势也进一步说明了辽宁地区的经济差异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即经济差异出现先拉大后缩小的现象。
3 辽宁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塞尔指标分析
为了更准确的描述辽宁省区域差异变化的不同地区构成及不同地区内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不同的变化过程,我们对辽宁省塞尔指标进行了分解。
同上文中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计算一样,我们选取辽宁省1995-2007年统计年鉴中的人均GDP及各个城市人口的数据,计算出辽宁省总体、地带内和地带间以及辽西北、辽东、辽中南的塞尔指标反映1995-2006年以来辽宁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及趋势。辽宁省东部不同城市间塞尔指数变化趋势相当平缓;辽宁中南部和辽宁西北部不同城市间塞尔指数1995-2006年呈现出一定阶段性,即在1995-2002年间塞尔指标不断增大,说明这段时间辽宁西北部和辽宁中南部各城市间经济差异在拉大;但从2002-2006年以来塞尔指标又开始趋于缩小,则说明这段时间辽宁西北部和辽宁中南部各城市间经济差距在不断的缩小。
自1995年以来不同地区间塞尔指标和总塞尔指标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说明不仅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一直在扩大,而且整个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也一直在扩大。从表2的贡献率还可以看出,整个辽宁省经济差距的大约92%以上的变化都是由不同地区间的差距引起的,而且不同地区间的塞尔指数对整体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上升,很显然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对整个辽宁省差异的变化贡献逐渐增大,这说明整个辽宁省经济差异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同地区间的不平衡的发展。而地区内的差距对全省总体的差异贡献比较小,且辽中南对整个辽宁省差异贡献一直在缩小,从6.14%缩小到了3.49%,地带内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相对较小。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之中,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也还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权威的方法可以选用。而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的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个指标在评价对象中价值地位的系数。目前,有关权重的确定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法有专家咨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对比较法、AHP(层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较成熟。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评价对象所处背景条件和评价者的意图,但这个指标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依赖于评价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而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来自于评价矩阵的实际数据,如熵值法、拉开档次法等。这类方法切断了权重系数的主观性来源,是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但容易出现“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数小,不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数大”的不合理现象。组合赋权法是结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特点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内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观权重系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客观赋权法权重系数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综合评价权重系数。
通常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的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体系组成,一级指标体系构成子系统层(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体现哪些方面的特点,即为哪些类别的因素将直接影响某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二级指标体系则为具体的指标(即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前面已确定的子系统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各评价指标能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定量的描述,从而构成指标体系的基层要素)。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现采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值。一级指标则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次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二、一级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权重的确定
子系统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把数学处理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定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其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同一层次指标针对上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而构成,假定A层因素中Ak与下一层次B中的B1,B2,…Bn有联系,则将构造的判断矩阵以表格形式表示为:
判断矩阵使得决策者判断思维数学化。但是,人类思维具有一致性特点,即认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具有传递性:若已知因素 X2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21,因素X3与因素X2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2,则可以根据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1=δ32 δ21。
2.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从上可知,求取各指标的权值,就是求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断矩阵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解析解(实际上,当矩阵阶数较高时,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难求出)。通常有两种方法可求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种是几何平均值法,一种是求和法。这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其计算过程为:
(1)对矩阵A先按行将各元素连乘并开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当C.R.<0.10时,判断矩阵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则,就认为初步建立的判断矩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重新赋值,仔细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验通过为止。
三、(二级指标)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其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影响很大。因此,选用组合赋权法来保证这一级指标的相对准确性,其中主观权重系数由相对比较法确定,客观权重系数由熵值法确定,主、客观系数各占综合系数的50%。其步骤为:
1.用相对比较法确定主观权重系数
相对比较赋权法的过程如下:将所有评价指标 Xj(j=1,2,…,n)分别按列和行排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再根据三级比例标度对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将评分值计入表中相应的位置;将各个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个指标的评分总和;最后做归一化处理,求得指标的权重系数。
三级比例标度两两相对比较评分的分值为 ,则标度值及其含义如下:
四、结束语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初选指标体系需经过筛选后确定最终各子系统具体指标,再利用上述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值,为后续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新月:企业作用等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工程.2001,19(7):386~389
国家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受到地域差别,资源禀赋有别,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在加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十多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西部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下,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沉重代价,因此,对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全面系统反映,分析其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引导和强化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进一步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1.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可以将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这些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多元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a.经济总量指标
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主要描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b.结构变动指标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其中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以乡村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来衡量就业结构的变动;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消费结构的变动,该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工业经济的依赖程度,客观反映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富裕程度。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收入总额的比重;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外贸结构。
c.城镇化水平
即城镇化率,它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工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
a.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
b.主要反映工业化水平。
c.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主要反映规模结构。
d.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主要反映工业技术进步水平。
(3) 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指标
a.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人数×12÷累计月数
b.成本费用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c.总资产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d.流动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既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e.产品销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4)发展潜力指标
a.科技进步水平
科技进步水平指标主要包括R&D研究人员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以及新产品产值率。其中R&D研究人员和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均反映西部地区科技实力和基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数量水平:主要用人均专利申请数来衡量,公式为:专业申请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新产品产值率指标,是一定报告期内新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品总产值的比率,该指标用于体现西部地区科技产出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b.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等。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都用于反映西部地区教育实力和基础,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
(5)生态环境水平指标:
a.万元GDP综合能耗
该指标是一定时期标准能源消耗与GDP之比,以能源消耗强度来反映资源利用率。
b.环境保护指标
主要从环境治理水平、环保投资水平等角度来反映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因此,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环境质量等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值废气排放量。该指标反映大气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单值废水排放量。该指标反映水环境质量,计算公式为:
单值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
固体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千克/元)。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反映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单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100%
c.其他指标
主要包括:治理工业污染项目投资额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公式核心问题,因此选择适当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评判法等。考虑到认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综合评测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假设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原始变量,表示为X1,…,Xp。这P个变量构成的N维随机向量为X=(X1,…,XP)。对X进行线性变化,考虑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Z1=l11X1+l12X2+l1pXp
Z2=l21X1+l22X2+l2pXp
……
Zp=lp1X1+lp2X2+lppXp
主成分是不相关的线性组合Z1,…,Zp,并且Z1是X1,…,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与Z1,Z2,…Zp-1都不相关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2)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设原始矩阵为X=(Xij)n×p,其中Xij表示西部地区中第i个省市区的第j项指标数据。为了消除各项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
步骤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
r11r12…r1p
r21r22…r2p
……
rp1rp2…rpp
其中rij(i,j=1,2,…,p)为原变量xi和xj的相关系数,rij=rji,其计算公式为: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步骤三: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
λ1≥λ2≥……,≥λp≥0;并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并要求||ei||=1。
步骤四: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λi/∑pk=1λi(i=1,2…,p),累计贡献率为∑ik=1λi/∑pk=1λi(i=1,2,…,p)。根据选取主成分个数的原则,特征值要求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特征值λ1,λ2,…,λp所对应的的1,2,……,m(m≤p),其中整数m就是抽取的前m个主成分,即Z1,Z2,…Zm。
步骤五:计算主成分荷载:
主成分荷载是反映主成分Zi与原变量xj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原始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载lij(i=1,2,…,m;j=1,2,…,p)。
lij=p(zi,xj)=λieij(i=1,2,…,p)
步骤六:计算主成分得分:
Fm=W1Z1+W2Z2+…WiZi
3.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测算
(1)样本选取 本项目拟选取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区(除)2010年至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西部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数据均来自西部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
运用所选取的样本以及所构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得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西部是十一个省市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2010至2011年的两年内,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区市只有重庆、四川、陕西、广西四省区市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为正值,而其他七个省区均为负值,形势不容乐观。按指标值来排名,重庆最高,达到1.5031分值,宁夏最低,为-0.8514,排名如下:重庆、四川、陕西、广西贵州、内蒙、新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第二,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局部波动,如重庆和四川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653和0.0455,陕西、内蒙古以及广西的综合评价指数2011年较2010年则分别上升了0.6574、0.7210以及0.2962,其余省市区则出现下降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的波动性反映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西部各地区由于选取的发展战略不同以及根据资源禀赋选取相应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从而可能成为综合评价指数在不同时点上出现局部波动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纵向维度来看,贵州、甘肃由2010年的正值变为2011年的负值,广西则由负值转为正值。并且,西部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2010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9379-1.0290之间;2011年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8514-1.5031之间,地区性差异显著,这也验证了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现状。我国西部各省市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基础水平本身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而使得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并有可能使得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拉大西部各省市区内部差距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KRICHELDOFH R.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des[J].Chemosphere,2001,43: 49-54.
[2]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122-124.
[3]李同宁.我国及各省市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分析[J].软科学,2006(2):40-42.
[4]陈元江.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与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6):819-823.
[中图分类号] F0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18-03
[作者简介] 楼小亮,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辽宁 大连116000)
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主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汇总数。另外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支出汇总数。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但它不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一、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实质上应该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精确的还是粗略的,只有尽快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某种对比关系,才能为政府、企业与公民的发展、生产与消费提供有益参考。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套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性研究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尝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苦果。为克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绿色GDP的创新意义就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是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进行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反思,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惟一可选择的道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体系重新调整,人民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同时,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直接表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育程度,也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水平。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
2002年4月,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阿尔巴尼亚召开,会上我国牛文元教授用“绿色GDP”的理论来解释可持续发展,把它化解为五个指标:1、单位GDP的排污量;2、单位GDP的能耗量;3、单位GDP的水耗量;4、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5、人均创造GDP的数值,创造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这五个指标被与会的100多个国家接受并作为大会宣言发表。这五个量化的指标,让我们对挂在口头上多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有了真正的理解,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性标准。
二、中国实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挑战
1.认识观念不够全面深刻。目前在绿色GDP核算的思想观念方面,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和专家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相关范畴理解不深,还是停留在以“GDP数据论英雄”的观念上、经济发展比例上,对于这些数据和发展速度所付出的环境和生态代价则充耳不闻。
2.绿色核算技术体系还不够先进完善。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例如,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对一些复杂问题,国际上也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因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找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方法与体系。可以说,技术与方法的不先进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
3.绿色核算的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挑战,就是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这主要包括:环境法规的不完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评价标准的不完善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之大已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在广州召开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各级政府推行绿色GDP,摒弃盲目追求“政绩”的做法,尽早形成并推行“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财富》全球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GDP每年8%的增长奇迹,是以大量资源和环境更快速的损耗为代价的,严重威胁着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他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并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整个社会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扭曲发展观。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中国在二十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样的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不说环境与资源,即使从社会学角度看,GDP也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总之,GDP统计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批评,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修正。
有数据统计,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数倍以上;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而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造成中国现时环境危机有多种原因,而其根源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扭曲发展观,即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实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可能提前到来的生态、社会和政治交织在一起的危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发展道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模式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原料――产品――废料。在这种模式中,仅有3%-4%的原料转化为产品,其余96%左右被当成废物排放到自然界。按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GDP若增加4倍,废物排放量将增加32-40倍,整个国内的资源和环境都将不堪重负。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作了广泛的调研,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五大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1.全面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大力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3.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5.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三、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2.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3.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绿色GDP也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致力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学术界围绕绿色GDP还有许多争论。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尝试绿色GDP,但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观念上来说,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因为,如果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要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当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实施绿色GDP,也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改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但任何观念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项改革,是使公平与效率双赢的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的真实发展水平,我们就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就无法实现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因此,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立即开始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实验,逐步建设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为全世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绿色GDP,将支撑、衡量和评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绿色GDP为主导,不仅是对破坏性开发的限制,更将为经济发展展示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中国现在正面对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间内,中国正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前进。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制度已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绿色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37-04
引言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准确、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衡量经济发展进程的统计数据是当地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为人们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以量化的判别、评价标准,为客观地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制定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因此,选择或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衡量区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颇有成果。本文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回顾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对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探讨各种指标分析体系和方法的优劣点,以期对构建更为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提供一定启迪,为能够全面、准确地考察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科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为那些对区域经济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根据区域发展实际选取合适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下面部分的结构安排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对已有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评述四部分组成。
1.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
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数值两部分构成。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具有描述、评价和预警导向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既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又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状况的主要依据
指标体系是测定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尺,是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由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客观、具体地反映和评判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而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活动。
1.2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正确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参数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时,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或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还可以使政策决策或制定者根据指标体系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改进或调整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
1.3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导向作用
指标体系既是测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杆,也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标杆的主要功能是导向,其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
1.3.1 引导作用。科学、全面、可行、量化的指标体系展示了一个可操作、可衡量、看得见的具体指数乃至形态,在实践中有着很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如,山西省在2007年就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如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我国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六大类指标;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25个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描绘了全面小康的形象,也引领不同区域的人们比照具体指标建设区域全面小康。同样,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也为确立人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具体要求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1.3.2 激励作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各类发展指标的系统化。为了全面达标,促使各级政府努力转变职能,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激励各级政府通过指标体系把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一项一项对照落实,按照既定时序,扎扎实实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1.3.3 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1.3.4 预警导向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能够如实反映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人们随时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提醒人们该努力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它又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
1.4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也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一项融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工作,它要求建立的指标既要有完备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可能仅停留在某一理论层次,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客观的指标体系,来定量地刻画、反映复杂多变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指导实际工作,预测未来发展走向,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推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总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以比较明了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考察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不仅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提供衡量标准,也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对人们树立区域发展新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促进作用、预警作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性范畴。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度量或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环境与社会和谐、居民幸福指数等多方面因素都要考虑进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及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两个方面。
2.1 对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拉大,对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重要性也愈来愈突出,研究数量较多,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成果进行简要归纳,见表1。
从以上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数量虽然很多;但其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思想却不尽相同;研究主体多样,从对某个区县的研究(汪波、方丽,2004)到对整个国家的研究(胡细银,1991、韩兆洲,2000等);所选指标涉及经济、贸易、科教文卫、环境、基础设施、人口、就业、科技、自然资源、居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而指标权重的确定也方法多样,比如主成分分析、Delphi方法等。
2.2 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美、英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国家统计局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具体见表2。
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数过多,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方法选取的指标彼此之间的重叠性很强等。
2.3 小结
通过上面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发现:
其一,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具体指标是不一样的。
其二,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其三,虽然存在上述不同,但是他们建立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还是类似的:首先根据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成果选取主要关注的指标类;再是选取具体指标之后确定指标的分析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最后是选择合适权重来综合所选的细类指标,得到最后的评价指标。
3.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和评论
3.1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标数量大,内容庞杂,比如表1中有些研究曾采用300个初始指标。
其二,虽然指标体系庞大,但是指标选取的随意性和某些重要因素的可衡量性比较弱,从而导致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问题覆盖不全。
其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筛选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到很大的影响力,即便是那些采用了较多的较规范的统计方法的文章也存在这些问题。
其四,指标信息重叠问题严重。现实中某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往往是高度相关的,再细分到每一个子系统内部,其相关性就更加高了。虽然这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统计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来改善,但是终归是不完善的。
其五,指标权重的确定随意性强。在选定具体的指标集合之后,需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现实中由于指标数量比较大,不同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严重,从而导致研究者对不同指标给定权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非科学性。
其六,评价方法越来越复杂,经济直觉越来越弱,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其七,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考虑单个经济体的特殊性,比如某个因素可能对某地区特别重要,而对其他地区则并不重要等。笔者认为在做具体研究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指标体系和构建方法。不同的区域以及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重点和阶段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动态发展原则,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在构建时要尽量遵循上面说论述的原则,客观的科学的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八,某些研究忽略了对投入的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其产出如何,也取决于其投入的多少,比如我国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巨大的能源、污染环境,如果在最后评价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只考虑GDP、人均收入等产出指标,势必会造成偏差。
其九,某些研究忽略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几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社会发展与生态损失、宏观政策保证、法律和法规等制度建设等协调度指标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时需要加以考虑(余丹林,1998)。
3.2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选取存在分歧的原因
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选取和建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和分歧,归根结底是由于几个方面:第一是客观条件所限制。由于实际处理问题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而不同范围的区域在数据统计上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导致对不同大小的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根据数据可得性和研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之间做一个折中。第二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经济体系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是复杂的。它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还涉及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而很多指标是无法准确衡量的,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可测量指标来近似表征所要研究的事物。第三点是各种不同的研究所遵循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存在差异。
3.3 小结
总之,之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因为该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从而导致其无法完全的兼顾所有的方面。笔者认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尽量兼顾和综合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具体应遵循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实用可操作性、可测可比性、发展创新性、合理和谐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二是所要选择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既突出中心和重点,又兼顾一般;既关注经济增长,又关注社会进步;既关注经济总量和速度,又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及资源、环境的保护;既关注行业、部门和企业,又关注城乡居民个体,是一个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力求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民福祉等结合起来、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评价区域经济的可行性指标体系。三是要将区域经济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综合研究其整体结构、动态过程、有机协调等(乔家俊,许萍,王宜晓,2002)。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科学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4.结论
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评价体系出现。现有的主要分析方法受学者本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都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和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的可比性,也限制了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本文主要回顾了已有的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简而言之,笔者觉得要想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指标选取不能太过随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科学而规范。
参考文献:
[1]Anderson,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1.
[2]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8.
[3]刘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 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94―96.
[4]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5):28―32.
[5]胡忠俊,姜翔程,刘蕾.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20):17―19.
[6] 颜蔚兰,曾鹏.广西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3):98―102.
[7] 曾小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研究的分析[J].经济师,2007,(04):269―272.
[8]吉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问题,2005,(06):78―80.
[9] 曹洪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J].山东经济,2005,21(02):95―99.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当中,同时发达国家向中国境内转移高污染产业,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工业社会已经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发展时代。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等是我们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它们已经严重阻碍到了人类发展乃至生存的脚步。
在此背景下,2003年以政府文件形式英国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重点的经济模式很快受到了普遍关注。[1]“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风靡全球。全人类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相对于我国而言,“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进程,更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能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2]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浅析
(一)开展低碳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环境及气候变化是我们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而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和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由“增长=发展”改变为“经济—生态—社会”三维系统,从而全面综合的研究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和谐共同发展。[3]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们为求发展而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致使全球环境变化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破坏环境行为,用来维持环境、大气的平衡,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一方面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短处进行定量考核,另一方面对低碳城市构建以及指导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借鉴。而且在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各个相关因素分析后,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就进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的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的发展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完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综合全面性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经济、能源、碳排放及环境的一种综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一个系统体系,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确保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标应当具有系统性强,包含信息量大,重复性小等特点,但要注意指标体系不应过于庞杂。
2.可操作可计量性原则。依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选取指标的基础,这些指标可在统计资料中取得,或者经过计算或推导现有数据资料可以得到,并且选取指标时选择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避免选择那些难以量化或者是搜集不到数据的指标。
3.可对比针对性原则。面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及人口等差异,衡量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应选取人均指标或相对指标,使其具备区域之间的可对比性。同时应选择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且能反映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这些指标应针对低碳理念,低碳经济特色,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应当区别开来。
4.动态性调整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动态变动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从而进行相应的实际变动,这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才会被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出来。指标不是静止不变的,虽然其使用在一段期间内大部分是静态的,但在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发展时也应做出合适的调节,适时的添加或删减指标,调整其权重也要随着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启示
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是我们所要解决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以对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实行。
对于指引现代社会构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等是通过对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行建立,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结构、各区域经济规模等进行量化等途径完成的。同时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可以使其与低碳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碳排放等状况,这样可以为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建议。之后在分析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得出重要部分,以便寻求出解决节能减排这个问题的契机。可以说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不同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径。
到目前为止,全面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多。差异性较大的这些指标体系包括现有的Tapio的脱钩指标来反映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当两者的增长速度或趋势不相同时,就称之为脱钩现象。[4]张学毅、王建敏从能源消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朱有志等构建了四个准则层1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外,[5]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但是他们都未对碳排放于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这样使得尚无统一认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为复杂。要在相当程度上消除现有指标的不足就必须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w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bert.gov.uk/files/filel0719.Pdf.
[2]杨金贵.2010,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J].经济视角,2010(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01806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2]2010年起,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大省,经济发展迅速,但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2014年山东省GDP增加至59 42659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但能源消耗总量增加至35 3266万吨,碳排放量达147 26795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致力于打造“生态省”,低碳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山东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全省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排污处理总量的压力加大,节能减排需求日趋强化,发展低碳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尝试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引入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中,从经济、社会、产业等方面对对山东省2010―2014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潜力,为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部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类方法:一类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TOPSIS法建立发展评价函数[35];另一类是通过DEA、Kaya等数学方法进行绩效评判[67]。但是,这些评价方法多从单一视角入手,缺少对“时间维度”的考量,无法反映各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且评价结果依赖于权重,导致评价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既有静态指标,又有动态趋势;既有指标数值,又有图示解析;同时减少专家评判系数的主观性,从动态的角度对山东省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是吴琼等在对生态城市进行评价的时候提出的,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8]既包括对单个指标的比较,又包括对综合指标的测量;既有代数解析式,又有几何图示,不需要专家判断权重系数,只需确定相关指标的上限、下限与临界值,能减少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设有n个指标,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一个中心n边形,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一个不规则的中心n边形,其顶点是n个指标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n-1)!/2个不同的不规则的中心n边形。综合指数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
指标值标准化采用双曲线标准化函数:
F(x)满足:F(U)=1,F(T)=0,F(L)=-1,其中,U为指标值x的上限,L为指标值x的下限,T为指标值的临界值,临界值可以用指标均值表示。根据上述条件可得:
由F(x)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标准化函数F(x)把位于[L,U]的指标值映射到[-10,10]上,映射后的值改变了指标的增长速度,当指标值位于临界值以下时,标准化后的指标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当指标位于临界值以上时,标准化后的指标增长速度逐渐增加,即指标由没有标准化以前的沿 x 轴的线性增长变为标准化后的快―慢―快的非线性增长,临界值为指标增长速度的转折点。
对于第i个指标,标准化公式表示为:
利用n个指标可以做出一个中心正n边形,n边形的n个顶点为Si=10时的值,中心点为Si=-10,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落在中心点与n边形的顶点的连线之间,即落在[-10,10]的区g内,Si=0构成多边形指标的临界值,各指标值若在临界值以上,其值为正;若在指标值以下,其值为负。以相应指标的最小值作为指标的下限,指标的最大值作为上限,临界值可根据相应指标的平均值确定。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综合指标;Si为单项指标。
三、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界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含多个子系统、多个层次,因此,区域低碳经济研究的本质就是根据研究区域低碳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转换成实际综合指数,进而对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袁晓玲等从低碳排放和发展能力两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9];屈小娥等从产出、排放、消费、资源、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10];吴雪等将指标细分为能源、建筑、交通等七个方面,更为详细地从多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1]。参照国际能源局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2009 Edition)和国际上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的指标[1213],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专家的意见,依据指标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从经济、产业、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山东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的选取应体现经济的发展程度。人均GDP和GDP增速分别反映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反映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较低,其所占比重越高,低碳发展程度越高。高新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产业指标
碳生产力是地区GDP与碳排放量的比值,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碳生产力越高,表明用较少的碳消耗会产生更多的财富;万元GDP能耗,即单位GDP能耗,其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越依赖能源消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则反映地区产业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煤炭是山东省主要的消费能源,且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较高,计算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可衡量山东省产业发展对高碳排放量资源的依赖程度。
3.科技指标
科技的发展是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潜力。科学技术投入占GDP比重可衡量低碳化的创新能力,反映地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主动性;专利授权数是规模以上企业有效专利数,专利数越多,工业企业低碳化转型的潜力越大,转型速度越快;山东省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丰富,应用程度越高,减少地区碳排放的能力就越强。
4.社会指标
恩格尔系数反映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城镇化率是人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衡量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能体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程度。
5.环境指标
经济与环境要协调发展,地区的碳汇建设是关键。碳汇,是从空气中处理二氧化碳的过程,主要是森林、绿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及人均绿地面积作为评价指标,其数值越高,碳汇建设能力越强,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也越强。在指标中纳入湿地面积占比,是因为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对发展地区碳汇建设起重要作用。
(二)评价结果分析
选取2010―2014年作为研究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下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经过整理得到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依据式(3)求出各三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见表2),并绘制全排列多边形,观察各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通过测算获得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的综合指标值(见表3)。把各数据资料变为具有时间维度的立体数据集,可掌握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全排列多边形算法的内涵,对综合指数分布M行4级区间划分(见表4),以评判发展效果[8]。
1.经济指标
实现经济和谐持续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的。由表3中可以看出,经济指标指数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较高水平(050)。由图1可知,从各分指标来看,人均GDP(Z1)虽然逐年增长,但GDP增速(Z2)从2011年开始降低,到2014年下降至760%,达到最低水平,经济发展相对水平降低。随着山东省“黄”“蓝”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Z3)和第三产业比重(Z4)每年都有所上升,全排列多边形图形具有一致性倾向,2012年后指标值均接近临界点00,2013年指标值突破05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带动了经济指标增长。
2.产业指标
从2010年到2014年,产业指标指数虽然上升,但到2014年产业发展水平仅达到一般水平(04)。由图2可知,各分指标发展波动趋势大,碳生产力(Z5)、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Z8)、生活垃圾处理率(Z9)都在2014年达到指标值上限1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Z7)呈“U”型发展趋势,在2012年指标值降至最低点(-10),工业废弃物利用处于不效率的状态。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以煤炭消费为主,消费占比(Z10)保持70%以上,虽然比重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经济发展仍过分依赖煤炭资源。2010―2014年碳生产力(Z5)逐年增长,2013年增长最为迅速,指标值突破临界值05,到2014年碳生产力(Z5)上升至192万元/吨,万元GDP能耗(Z6)指标逐年下降,在2014年降到最低水平(-10)。综上所述,山东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依靠高碳排放量能源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科技指标
由表3和图3可知,山东省低碳科技指标在2010―2013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出现大幅回落,指数从2013年的较高发展水平059降至033。主要原因是,山东省科学技术投入占比(Z11)呈现“M”型,变化幅度较大,2011、2013年投入占比最大,为22%,2014年投入占比下降至20%。专利授权数(Z12)在2014年达到26122项,虽专利数逐年增加,但排名仅居全国第六位。山东省低碳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这反映目前政府对低碳经济转型重视程度不够。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应用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新能源的应用比重可以体现科技的发展状况。
2014年山东省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比重(Z13)为398%,远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山东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对技术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转型速度较慢。
4.社会指标
由表3、图4可知,社会指标指数呈“先增长后降低”的特点,在2012年指标值达到最高044,在2014年指标值有所降低但仍保持03左右,发展水平一般。2010―2011年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Z14)小幅度上升,2010年最高值为3316%,2011年以后指数逐渐下降,2014年降至-10,说明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良好。城镇化率(Z15)在2010―2014年保持每年10%增速,到2014年增长至44%,但是仍低于全国(5477%)的城镇化率水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Z16)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指标值增长稳定,2011年后均大于零,说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良好。
5.环境指标
由表3、图5可知,2010―2014年山东省环境指标指数围绕03波动,处于一般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Z17)和人均绿地面积(Z18)稳定增长,发展模式相似,2012年接近于00,2013年指标值达到05以上,处于发展较高水平,对低碳环境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10―2014年,山东省森林覆盖率(Z19)一直保持167%不变,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821%,山东省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和绿化程度仍然较低,说明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面积占比(Z20)在2010―2012年维持在147%,在2013―2014年湿地面积降至119%,指标值呈现极端波动。在山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中,自然湿地减少近四成,滨海湿地破碎化程度严重。综合各环境指标可知,山东省生态效率低,不利于山东省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6.综合指数变化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为04,处于一般(Ⅲ级)发展水平,2013 年综合指数水平最高,达到048,各年度综合评价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2010、2011、2012、2014、2013年(见表3),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呈逐年改善、缓慢上升、趋于平稳的趋势。2010―2013年综合评价指数上升较快,综合指数保持平均038的增长速度,这得益于2010―2013年低碳经济、产业、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2014年,由于GDP增速、科技投入占比、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占比的降低,导致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出现小幅度回落,表明山东省技术创新投入不够,社会转型速度放缓,生态保护绩效低。运用EXCEL构建2010―2014年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多项式拟合曲线,R2=0878 5,拟合优度较好,说明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实际情况较符合。对综合评价指数与各分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指标高度相关,与社会指标中度相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与经济指标、科技指标的相关性系数最高(0972和0905,见表5),在三级指标中与人均GDP(Z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Z3)、碳生产力(Z5)、生活垃圾处理率(Z9)、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Z16)的相关度最大,达到095以上。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应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保持人均GDP的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减少碳消耗,提高碳生产力,带动山东省产业、社会和环境朝着低碳模式转变。
四、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抓住政策机遇,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转型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在保持人均GDP增长的同时,应保持GDP增速。山东省应继续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策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山东省经济的科学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
目前山东省的工业发展主要以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工业为主,为实现产业低碳化、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应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建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注重引入国内外先进能源技术,加强自主研发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程度。山东省应抓住“黄”“蓝”战略实施的机遇,建设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高端产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山东省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生态城市。加强山东省碳汇建设,加快实施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修复,完善重点防护林体系,重点保护山东省自然湿地,尤其是滨海湿地,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山东省应保持城建绿化发展,展现城市绿色新形象。
五、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山东省低碳经济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一般。二是当前山东省经济和社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技术创新缓慢、生B环境破坏等问题,山东省的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严峻挑战。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以通过几何直观图示动态地展现各指标的变化过程,算法简单,评价结果客观,既包含单要素,也能反映综合指标,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较为理想的方法。因数据来源有限,本文只对山东省2010―2014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在区域空间分析方面有所欠缺,以省域作为评价对象,还不能全面反映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参考文献:
[1] Johnsto D,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J]. Energy Policy, 2005(13):16431659.
[2] 陈跃,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124130.
[3] 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8085.
[4] 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4):612619.
[5] Jia J S, Fan Y, Guo X D.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LCD) Levels〖KG*2〗 Evaluation of the World〖KG*6〗s 47 Countries(areas) by Combining the FAHP with the TOPS1S Method[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7):66286640.
[6] 黄宗盛,刘盾,胡培基.基于粗糙集和DEA方法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J].软科学,2014(3):1620.
[7] 秦军,唐慕尧.基于Kaya恒等式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4(11):5356.
[8]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8):20902095.
[9] 袁晓玲,雷厉,仲云云.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3(1):5661.
[10] 屈小娥,曹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3035.
记者:我省今年还要引进境外域外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喜是忧?
李安山:这几年吉林省大企业和境外投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能引入外资银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连一家外资银行都没有,投资商来一看就知道你还不发达。我们也希望有外资银行进入,比如上海达到130多家银行,北京大约120多家,吉林能引进也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另外,外资银行进来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大家在同一个舞台,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记者:韩亚银行据说要进长春,不会带来市场冲击吗?
李安山:多一家银行,说明市场扩大了,我们是欢迎的。韩亚要进入,一个是有地域的关系,另外就是有他们的业务对象,说明好企业、大企业越来越吸引他们。
老百姓理财意识被唤醒了
记者:很多人觉得钱存在银行是贬值了,去年还出现了储户存款大搬家到股市的情况,作为银行担心吗?
李安山:其实像买基金、买股票,不是钱搬家了,在赎回和卖出时还回到银行,银行是结算中心,相反,使得银行业务量增加了,去年营业税增加了70%,我们上缴到地方的营业税实现了2亿元。
现在客户要求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过去金融产品只有国债、保险,基金不到40亿元,去年工商银行基金就达190亿元。说明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繁荣了,老百姓理财意识被唤醒了。
跨行交易费应考虑低收入群体
记者:去年涉及银行的批评曾一度很激烈,很多收费包括持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让人很反感,您怎么看?
李安山:我首先说明一点,收费的问题不是我们来定,是银联来确定的。但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还处于不够富裕的程度,他们希望不收费或者少收费,因此收费也应该循序渐进。毕竟还有很多失业人员,有些人用卡取生活费,取100元回头一看少了1元,心里肯定不舒服。
工作人员中午晚吃饭、多加班
记者:银行实行“叫号”服务已成通行做法,但中午高峰时有些银行工作人员也同步休息,今后会怎么加以改进?
李安山:现在随着业务量增加,我们几乎所有营业网点人员都不能正常吃饭,要解决还不能简单通过增加人手来实现。我们考虑还是提高劳动效率,中午宁可晚吃饭、多加班,再一个就是分流,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占到45%,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下一步要搞手机银行,我们总行马上就要搞网上银行了。
记者:除了产品的服务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
李安山:产品多了之后自然要求服务得跟上,我们有很多同志要转为理财师,过去办储蓄业务只要求我们做储蓄员,现在要为客户理财。再举个小例子,过去银行都没有对顾客开放的洗手间,现在都开放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观念在转变,环境在改变。
内控合规防止监守自盗
记者:去年有几起银行工作人员监守自盗的事件发生,比如邯郸出现的盗窃巨款情况,我们怎样保证不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安山:柜员身后有一些人员看似没有事儿做,其实不然,他们都是业务经理,负责向柜员授权。不是谁去做柜员都可以的,柜员是在总行和人事部登记的,他们早上签到,晚上走时要做程序退出,这就是为了防止内部人作案。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有很难抵挡的诱惑,这要求内部管理必须严格,我们叫内控文化和合规文化。
支持个人房贷的方向不变
记者: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影响我们业务的开展和利润的获得?
一、 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控制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指在保证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长期持续的工业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特定区域的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能力。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工业经济系统内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工业经济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经济系统内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经济再生产能力,是人类协调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力量的总和。它由资源支持能力和经济发展现有基础及趋势组成,前者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后者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
二、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内容的选择
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应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资源持续能力、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
(一) 资源持续能力指标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的采掘业及初级加工业,往往具有经济结构单一,对以资源为主的主导产业严重依赖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存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其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因此,在设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把 “矿产资源总量及分布” ,“人均可采储量” 两个指标列入首要指标群。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是保证资源型城市工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资源禀赋的约束条件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资源持续能力的决定性指标。“生态工业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是一个导向性指标,资源型城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其工业乃至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指标
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是描述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及发展动态变化的指标。
工业经济结构主要从“工业生产总值/GDP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资源型产业产值/工业生产总值”三个指标进行描述。工业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应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所以在这里经济发展态势的动态指标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量的增长速度(经济速度):包括工业产值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等指标。(2)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主要包括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等指标。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是评价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
典型模式为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我国,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我国有关部门将太原市列为“清洁生产”示范市。中国第一个地方性清洁生产法规《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于1999年颁布。作为企业层的循环经济法规,太原市走在了前列,经过几年的清洁生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的清洁生产实施细则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仍没有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社会环境支持能力指标
资源型城市在科技教育、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的全面进步,可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科学的城市治理机制、优秀的历史文化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诸因素是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及社会文明,因此,这个指标群中,设置了科教支持度、城市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市民生活质量等指标。
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损失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启动该指标将使资源型城市政府更加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府治理层面的政策保障。
(四)生态环境支持能力指标
这个指标对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资源型区域的工业污染,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植被率、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上,大家已有共识,不再赘述。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型发展道路的开辟。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要求代际公平,而且要求国际公平。从代际公平及城市价值的角度出发,资源型城市应逐步退出资源型行业领域。我们不能做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牺牲品,更不能以高昂的代价换取眼前微波的利益,杀鸡取卵的做法不能再继续,希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解荣华.关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有色矿冶 2006,4.
[2]沈建国,宁登.城市指标与城市管理——联合国人居署“城市指标项目”回顾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 第3期.
[3]王保彦.《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 6期.
[4]刘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可持续发展》 《山西焦煤科技》 2004年 第4期.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各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它的教育特点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引入相应的行业英语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为行业英语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又为行业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
行业英语,也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指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及与其今后的职业相关的技能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其课程特点是紧跟市场、结合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基于此,行业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行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行业理论功底、全面的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且在本行业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二是行业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即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讲解行业知识,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三是行业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在行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其他相应的职业技能。四是行业英语教师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定期到企业、行业实践,亲身体验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
二、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途径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克兰多尔(crandall)的论述,教师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成长的过程,包括集体或个人自主的学习,教师发展只能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高职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计和调整发展目标,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专业素质及教学技能在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提升。
(一)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其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作了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同事间互利和谐的合作能促进各自的健康发展。
1.行业英语教师应当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任务。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通常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单纯地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技能,而是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行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割的。行业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其中的每一方都需要其他两方的协助和反馈。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行业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target situation)有足够的认识;而行业英语教师又能让专业教师明确学生以及行业英语教师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学生则需要从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来自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反馈意见将有助于学生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以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为基础的模式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行业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其合作的模式可以是长期且固定的,双方教师结成对,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并在长期合作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应有效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和灵活的,专业教师只在有需要时充当顾问,帮助行业英语教师解决一些专业知识难题。
2.行业英语教师之间要积极开展观摩课活动。这有益于促进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拓展。在观摩课活动中,观课者与授课者都抱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解决教学难题的美好愿望,并且不涉及褒贬评价和奖惩利益。授课者注重学习与发展,能主动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乐于反思、请教与切磋;观课者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同事互助观课能够全面满足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各时期的职业发展需求,促进同事间的真诚合作,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
3.行业英语教师要调整心态,营造既有竞争又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同事合作的延伸形式是对外交流,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要经常与校外同行交流教学心得,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对外交流受限的情况下,则要善于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机会。
(二)注重教学体验,形成独特风格
1.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第一,要淡化短期功利观和应试教育思想,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为学生行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第二,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加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第四,要分析行业英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类类别,注重语类情景下的读写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学。除此之外,还要导入跨文化意识,不要过多强调语法的作用,组织学生模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真实场景等。第五,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行业知识,训练英语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2.加强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师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提高的途径就是反思。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和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的过程,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三)加强沟通学习,促进内涵发展
1.加强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在师生关系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为学生而学、因学生而学、向学生学习。“为学生而学”是指教师为了教好学生而进行学习。“因学生而学”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无意中因学生而学到新知识或获得新领悟等。“向学生学习”是指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向学生学习。这三类学习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在智能方面的发展,促成师生的知识拓展和重构。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有利于师生所在的文化圈的重建。教师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班级学习文化的建设,还有助于社会文化圈的重构。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还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间接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想在师生关系情境中做好学习者,需要重视两个要素。第一,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师生关系理念是前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建构性质决定了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没有人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应通过平等交流,实现知识、智慧、情志的共赢。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个交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正确看待学生的价值。第二,增强师生交往是实现这种学习的重要条件。高职行业英语教师需要在授课前熟悉学生的情况,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
2.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备课所需的行业方面的资料。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工具,如百度、谷歌等,查找与行业有关的图片、音像和文字等资料,同时还可以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网站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许多问题都不能深入开展讨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恰好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师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共同提高。
(四)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它的教育特点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因此,行业英语教学应与行业特点相结合,行业英语教师更要深入了解行业,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
1.培训是促使行业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承担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接受一定的培训,这种培训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培训与专业培训。具体来说,包括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及所教专业的英语语体特征等。培训形式包括学术讲座、科研进修、访学、网上学习、国内外短期培训、合作研究等。
中图分类号:TE9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仪表自动化主要是指能够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和进行对数据的处理并且能够实现对远程数据的传送和处理,在自动化的控制中需要更高精度的仪表或仪表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电气工程。
二、自动化仪表测试分类
(1)压力仪表类。在有些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压力的控制来实现生产的需要,在最开始是采用的压力计进行压力的测量,通常需要采用导压管道连接压力计进而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压力进行观察,通常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存在压力的变化这就需要对过程压力有很好的了解,否则将会出现损坏设备,甚至可能危急人们的生命安全,压力表常分为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等仪表自动化在压力测试中的应用主要是压力系统可以采用压力变送器实现将数据的传送,并实现对数据的处理。
(2)温度仪表。很多的生产过程都是有温度的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其中的温度进行监控,以前主要是采用热电阻或热点偶等,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主要采用智能化比较高的温度控制系统,采用总线的技术实现将采温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微电脑的控制芯片中,进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3)物位仪表。物位仪表主要是采用对位置的记录实现对产品的测量,如在化工生产中可以通过对试样高度的测量;在输油管道中也可以通过对油面的位置的测量;铁道电气化工程中采用的激光测距这些都是属于物位仪表的范畴。
(4)流量流速仪表。这种仪表主要是采用单位时间内流经相应的横截面积的流体是质量和体积来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工作,还可以可量管道中一定时间的流量的体积和质量进而实现对相应数据的测量工作。
三、仪表自动化的优势
(1)存储功能。原始的仪表主要是采用组合的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这样的仪表只能实现在某一时刻实现记忆,当进入到下一阶段时将可能出现信息的消失,可以说原始的这些仪表的记忆是短暂的,但是现在的仪表在其中装入微机后实现了仪表的自动化,并且其记忆是时间段的记忆只要有电就可以保存记忆,此外还可以实现很多的记忆状态,然后在进行处理。
(2)可拓展。通过对仪表引进了相应的软件,这样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原来的硬件逻辑电路如,采用比较抽象的程序代替了比较复杂的处理器,并且软件的编程很简单,如果是采用硬件则需要大量的控制和定时电路,因此在仪表中移入软件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简化了程序的设计。
(3)仪表增加了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因为自动化的仪表中装入了微型计算机,这样使得仪表有了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且这样的仪表有很高的精度,这样不仅方便了数据的处理,也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
四、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DCS 的转变。计算机技术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 DCS 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因此新型的 DCS 将会逐渐代替传统的 DCS。近些年来,仪表的自动化正在朝着大规模集成的方向发展,并且这样的发展也是越来越适应当代的生产需求,运用计算机集成系统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可以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行和管理,并且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此外还能够对生产的过程,通信过程及信息的管理过程能够实现很好地一体化,这样也就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在测量,控制管理数据等方向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实现了在管理和控制及决策方面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样也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力。
(2)现场总线系统的发展。现场总线主要是用来实现现场的设备和自动化的系统之间的通信系统,并且这种通信系统是一种全数字化和开放的系统,其主要是采用分支结构并能够进行串行和双向进行通信并通过相应的技术连接到相应的仪表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仪表掌握大多的控制功能,这也就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实现了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一体化,做到了分散控制这样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且降低了生产的成本,这种改善现场总线和总线系统这样不仅在资源上得到了很好地节约,而且也促进了仪表的自动化的发展,并且实现了分散控制和开放式的控制系统,这样的发展是符合当代的电气工程发展需求。
(3)控制软件将逐步的标准化,商品化及工程化方向发展。采用比较先进的软件控制系统这样不仅提高了工程的控制能力,并且还克服了系统原先存在的问题如非线性,时变性,不稳定,此外还有外部事物的干扰的随机性及不能很好的检测等引起的相关的一些问题或事故。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先进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实现控制软件逐步的实现标准化,商品化,及工程化方向转变,这样同样使得仪表的自动化逐步稳定的发展,并且在将来能够更安全和方便。
五、仪表自动化发展的建议
(1)引进先进的传感技术。仪表是数据进行采集的单元,在其中传感器是在对数据采集中的重要环节,传感器的发展程度对仪表自动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传感器的新技术的使用这将对仪表自动化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传感器通过将非线性及前馈和后滞等一些在调节方面的内容,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很好地能引入到传统的以比例微积分等方式的原始的调节方式中,这将会使得自动化中的多回路的复杂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在传感器的使用材料方面,尽量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材料,这样将会为传感器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加强对传感器的改善这样将有利于仪表的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
(2)加强仪表调节器全面智能化的发展。随着微处理器的不断地发展这将促使调节器向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进行,在仪表的自动化中不断的采用数字式的方式进行设定并且不断地加强运算功能在其中的使用,这将很好的促进仪表自动化的功能越加的完善,可以实现多种的制式信号同时进行输入,PID 自动的设置方面及 EEPROM 技术的使用等,这些使得工程的管理控制程度将逐渐的加强,并且在操作方面将会是越来越简便,在仪表的调节器方面逐渐的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也将促进仪表自动化的很好发展。
(3)提高软硬件的集成度。通过使用可编程的控制器来实现软硬件的集成度,PLC 是可编程的控制器,其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分析,并且通过相应的程序发出一定的控制命令。采用一定的软件来代替硬件中的一些逻辑电路,并且将其中的比较复杂的一些控制采用软件进行编程,进而取代相应的硬件控制和进行定时用的大量的电路,采用软件对仪表进行改进这样不仅改变了仪表的部分功能并且提高了在对数据方面测量的准确程度。
六、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对新技术的使用方面也在不断的扩大,仪表自动化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在仪表的使用方面采用自动化不仅在处理数据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还节约了成本,因此应该积极发展仪表的自动化。
参 考 文 献
[1]丁向阳,于丽丽. 论仪表自动化应用发展趋势及建议[J]. 价值工程.2011(21)
[2]陈强. 仪表自动化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及应对[J].信息通信. 2012(2)
[3]王娟,钟秦,董旭. A3000 系统在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实验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