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岁月的推移,老年人容易被疾病所困扰,用药机会也多于年轻人,虽然其中多为非处方药(OTC,是指不需要医师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老年人在服用时也要特别注意。
“减量为宜”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等各项指标较年轻时都有一定的下降。有综合试验表明,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普通成年人更强,用药应当适当减量。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标准是:老年人用药剂量是普通成年人的四分之三。
人老莫“恋药” 不少老年人被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困扰,认为自己身体不行了,多吃药对自己有好处。殊不知“是药三分毒”,非处方药尽管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具有毒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肝肾代谢能力减退,药物容易在体内积蓄,可对身体造成药源性危害。因此,不要把药物当做“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法宝,要知道盲目“恋药”只会有害无益。
联合用药需留心 老年人患病时,易并发其他疾病,在用药时要尽量避免过多品种的药物联用。应谨遵医嘱,了解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无不良反应。如确有禁忌,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先使用急症的药物,待病情控制后再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
易致失眠的常见药物
文/曾文
降压药 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如果经常失眠,不妨在药物上找原因。降压药物若选得不合适或用量不当,可造成夜间低血压,导致失眠。
糖皮质激素 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机体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失眠。
利尿剂 使用后可使排尿次数增多,若睡前服用,常因小便增多而影响睡眠,因此利尿药宜在白天服用。
平喘药 麻黄碱、茶碱等因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可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有些患者服用后会发生激动不安、失眠等。
抗抑郁药 常用的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均可引起失眠。
抗生素 大部分抗生素对胃肠道都会有刺激,服用后易出现泛酸、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最好不要空腹服用。若在晚饭前或晚上入睡前服用,可因产生恶心、上腹不适而影响睡眠。
五类药品最“娇气”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 张亚同
液体类:如注射液、眼药水、糖浆等,因为生产工艺决定了它们的药物成分比固体状态更不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含有抗氧化剂,接触空气易发生氧化,维生素A和维生素D则遇光和空气易分解失效。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氯霉素类等都较容易失效或降解。
生物制品类:如胰岛素、人血白蛋白、各种疫苗等,容易因环境变化失去生物活性。
其他如硝酸甘油等:这类药品也容易被氧化或分解而变质。因此除了严格按照存储方法放置外,还应经常查看有无性状变化等变质表现。
外用好药冰硼散
主管中药师 叶水泉
冰硼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牙龈疼痛、口舌生疮等症。近几年来,冰硼散的功效又有新妙用,现介绍如下:
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用本品3克加少量冷开水拌匀湿敷于肿胀处,再用纱布固定,两日左右换药1次。
2.治疗阴囊湿疹 取本品适量,局部清洗后外撒患处,每天3-5次,连续3-5天。
能够有机会在这里作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首先,祝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出台,并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主题,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第一条的内容,就是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要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我想就其中涉及的对外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开放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近几十年经济开放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对对外开放所能带来的好处估计不足,而对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和风险估计过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初期,由于自身优势比较弱,经济力量比较小,就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中国近二十多年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口家电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彩电和盒式录音机。当时,有人大声疾呼,说这样的开放会把中国的电子工业完全打跨,因为我们的竞争力跟国外相比差距太大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中国电子工业进步最快,而且成了全世界音像电子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二个例子是80年代后期,中国大幅度削减了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管理,有人担心,这样大的开放步伐会使中国的市场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事实上大家看到的却是,中国的贸易稳步发展,民族工业在对外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中有了巨大的增强。第三个例子,1994年人民币实现汇率并轨,从双重汇率改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研究这项改革时,有人非常担忧,说当时中国不具备条件,风险巨大。他们认为,要实现汇率并轨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出口能力大幅度增强,第二是外汇储备非常丰富,第三是宏观经济管理非常成熟。而这些条件当时都不具备,汇率并轨的决心非常难下。1993年底,中国决定进行汇率机制的改革,随后于1996年又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我们回头看,汇率并轨改革是非常成功的。第四个例子,20__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对于加入WTO,也有很多担心,认为可能会对中国一些行业有很大的冲击。为此我们也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各种准备。两年来的情况表明,加入WTO以后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冲击和风险。这四个例子可能对于我们今后从思维上改进对对外开放的理解有帮助。
世界范围也是如此。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早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更多强调的是开放对本国经济带来冲击,普遍认为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要求改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要求加强对本国民族产业的保护。然而,“亚洲四小龙”、紧接着的“亚洲五小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尽管后来出现了亚洲金融风波,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取向,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改变了固有看法,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收益大于冲击和风险,现在,这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也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尝试过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而且,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一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抬头迹象。坎昆谈判的失败是令人失望的。
在总结历史路径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我想重点谈一下服务贸易。同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的开放会带来竞争。竞争会带来压力,也会带来动力,竞争会带来繁荣,开放和竞争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在中国,服务业开放的一个重点是金融业。中国银行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资本市场和保险业都非常年轻。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加强准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管如此,低估开放的好处,高估开放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上还可能发生。
我相信,按照中国政府对于WTO的承诺,按照WTO安排的时间表,中国服务业的稳步开放一定会给中国和整个世界都带来更大的好处。中国人民银行也希望在这个进程中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将在金融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配合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提出的原则,也为我们这次会议付出一份努力。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__年11月6日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
一、什么是“营改增”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北京或9月启动。截止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国务院总理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自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二、生活服务业“营改增”的好处
1、“营改增”有利于降税负和促进服务业发展
1993年底中国全面改革工商税制,实行分税制,《增值税暂行条例》,于1994年实施增值税,征税范围为货物、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与此同时,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形成货物、服务业适用不同税种、不同计税方式的局面。增值税、营业税并存阻碍了货物、服务业的融合与分工,表现为货物供应商购买的服务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服务业需要对销售额全额征营业税,造成重复征税。经过不断试点、扩围,增值税逐步覆盖到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及部分现代服务业,2016年5月1日将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
2、生活服务业具有减税明显的作用
生活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住宿、医疗、养老、教育、娱乐等行业。营业税体制下,税率为5%、5~20%(娱乐业),增值税条件下改为6%,可抵扣的项目大量增加;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简易征收,相当于从5%下降了40%。对生活服务业影响较大的规定有:
(1)年应税销售额标准为500万元(含)以下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按3%简易征收,税率大幅降低,生活服务业中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人,减税明显。
(2)大量减免税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养老、殡葬、婚姻介绍、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涉及。
三、生活服务业纳税人“营改增”后的变化
1.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税收待遇上的不同:
(1)一般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可以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小规模纳税人不能自行开具,购买方索取专用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
(2)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劳务可以凭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其他扣税凭证按规定抵扣税款,而小规模纳税人不享有税款抵扣权。
(3)征税办法不同。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价税方法计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2.生活服务业“营改增”后对纳税人的变化
(1)小规模纳税人
由于小规模纳税人在"营改增"后实行的是3%的征收率,与之前的营业税税率5%相比有了很大的下降,所以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减税效果会非常明显,从而对大部分的生活服务业的企业来说,均能达到减税的效果。
(2)一般纳税人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则需要考虑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现在我们举例进行比较。比如拿100元的营业额来说,不考虑其他税费,应缴纳营业税5元(100×5%),“营改增”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如没有进项税额抵扣,则应缴纳增值税5.66元[100/(1+6%)×6%],当进项税额为0.66元时,此时应缴纳增值税5元(5.66-0.66),因此进项税额应达到销项税额的11.66%(也就是0.66/5.66)以上时,才能达到减税的效果,所以“营改增”后,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要着重关注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
四、推行生活服务业“营改增”税收制度,企业的做法
1.注意对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对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纳税筹划空间。根据规定,生活服务业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如果会计核算健全,也可以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这是对生活服务业企业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认定的条件。
对比了条件,我们再结合税率或征收率考虑。目前生活服务业适用的税率为6%,征收率为3%.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3%的征收率相对原营业税5%的税率来说,税负是有明显的下降,但小规模纳税人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也不得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即使到税务机关代开,也只能按照3%的征收率开具专票,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扩张。而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销售适用的税率为6%,如果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比较少的话,税负相对较重。
2.注重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营改增”之前,生活服务业企业直接按照营业额纳税,可能不注重发票的管理,但是在“营改增”后,采购中企业应重新制定相应的采购合同模板,重新约定合同条款内容,尽可能的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等抵扣凭证,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另外,财务部门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应在税法规定期限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认证抵扣。
五、结论
我国面临的“营改增”税制改革,实质上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税收体制,加强和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作为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基本的税收知识,我们还应该更深层次的了解税制体制,为我国的长期的税制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安艺罡.现代服务业“营改增”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36):228+232.
[2]杨海燕.“营改增”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5(12):52-54.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战略
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根据投入产出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总产出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大部分。其中,中间需求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其生产的中间产品情况,或者说是所有产业进行生产时所需该产业产品的情况,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本文将中间需求各产业合并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类。最终需求反映各产业产出中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它一般可以分为居民消费、政府支出、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出口五部分。由于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出口在服务业总需求中所占比重很小,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三者合并为其他一项。
表1给出了1992、1995、1997和2000年我国服务业满足各类需求的变动情况。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大于最终需求率,四年的中间需求率和最终需求率平均分别为54.3%和45.7%,产生中间需求的各行业中又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次之,农业最少,四年中三者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占服务总需求的平均比重分别为32.1%、19.0%和3.2%;最终需求的构成中,政府支出总体上大于居民消费,四年二者占服务总需求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1.1%和18.7%。
从变动趋势来看,20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的中间需求率略大于后半期,而工业和服务业对服务业中间需求比重的变动趋势不明显。与中间需求相反,20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的最终需求率略小于后半期,居民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而政府支出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从满足各种需求的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构成来看,商贸餐饮业是满足中间需求、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以及总消费需求的主要行业,其在满足三类需求的各服务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4%、33.8%和30.9%。另外,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在满足中间需求的各类服务行业中所占比重都超过了10%,分别为18.1%、12.2%和15.9%;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满足居民消费的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也超过了10%,三者分别为10.5%、12.3%和12.9%;在满足总需求的服务业中比重超过10%的有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和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三者比重分别为12.0%、14.0%和10.4%。
二、我国服务业需求结构分析
通过将中国服务业需求结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
(一)我国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较高,而最终需求率则相对偏低。这说明我国服务业产出主要用于满足中间需求,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则主要以满足最终消费为主。
(二)对服务业产生中间需求的三大行业中,我国服务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相对于工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偏低。从其不同年份所占服务总需求的平均比重来看,如果从其在整个中间需求中的比重来看则更低。从最终需求的构成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占服务总需求的比重严重偏低,政府支出所占总需求的比重却相对较高。
(三)在满足中间需求的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我国不动产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商贸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重则明显偏高。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产出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尤其是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严重偏低,而政府对服务产出的最终需求则相对偏高;在满足中间需求的服务业各行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仍是主体,而新兴的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说明虽然我国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偏高,但满足中间需求的行业结构却明显偏低。
我国的这种需求结构主要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从需求方面看,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而购买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从生产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一些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制造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或生产环节,这些行业主要由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咨询、营销、财务、招聘和培训等服务业以及资本、技术和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构成。
三、对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建议
二是把消费总量予以独立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6年消费对GDP贡献率达到64.6%。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在70%以上。可见中国的差距所在。
总消费从全社会的角度反映了消费的总规模,有利于研究和观察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与有效供给,及消费构成、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等重要问题,为国家制定消费政策提供依据。可见,“总消费”是一个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是科学反映总消费的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指标,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消费品+零售”,显得很单一。按照新的总消费指标的划分,2016年,北京市实现总消费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8921.1亿元,增长10.1%,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5.1亿元,增长6.5%,占总消费额的55%以上。网上销售是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049亿元,增长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8.6%,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信息消费、文体娱乐消费、绿色消费较快增长。
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胡景岩,2007)。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江小涓,2004)。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3)承接领域战略。在承接外包领域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但是,中国要想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就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外包。这就为我国采用生产外包模式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要特别重视生产外包的承接。除了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生产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承接的重点。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何骏,2008)。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我国承接生产外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6、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相比印度、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我国是一个后来者。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绝大部分国家都意识到了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都越来越深,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比制造业外包市场的竞争要激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脱颖而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就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大力完善国内相关环境,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被动”承接服务外包;另一方面是要大胆地走出去,特别是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因为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可以更加贴近发包市场,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
7、完善各种评价体系
我国在承接制造业外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不能完全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经验来发展服务业外包。因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1)从投资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产业,投资规模远小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额规模可以达到数十亿投资,而对服务外包业来说,几千万的项目就很大了,这样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根本无法和制造业比较。(2)从进出口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基本没有进口,虽然几乎所有的出口额都是净增加值,但是,项目带来的名义贸易额却无法与制造业相比。(3)承接制造业对国家政府、当地政府的要求主要是税收、地价等方面的,而承接服务外包对政府的服务意识要求特别高。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制,使得中国政府很难做到向“承包商满足发包商各种要求”来满足当地企业的各种要求(曲玲年,2008)。
上述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招商评价体系(重视规模)、政绩评价体系(重视规模)、地区经济发展体系(重视规模)、文化传统(官本位)等评价体系不符。发展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将改变许多已经形成的规则和标准,要求政府转变思维和服务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承接服务外包。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服务业的自身特点,考虑服务外包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带动作用,制定承接服务业的评价体系,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地区经济发展体系,使这些体系从重视名义规模、重视名义作用向重视质量、重视实际作用转变。
8、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缺乏总体优势,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制造业外商投资在中西部较少,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困难较多、转移的速度较慢、转移的量较少。这就是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各种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目前,我国政府面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而国际服务业转移(承接服务外包)为我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胡景岩,2007)。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江小涓,2004)。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3)承接领域战略。在承接外包领域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但是,中国要想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就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外包。这就为我国采用生产外包模式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要特别重视生产外包的承接。除了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生产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承接的重点。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何骏,2008)。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我国承接生产外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6、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相比印度、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我国是一个后来者。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绝大部分国家都意识到了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都越来越深,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比制造业外包市场的竞争要激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脱颖而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就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大力完善国内相关环境,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被动”承接服务外包;另一方面是要大胆地走出去,特别是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因为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可以更加贴近发包市场,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
7、完善各种评价体系
我国在承接制造业外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不能完全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经验来发展服务业外包。因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1)从投资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产业,投资规模远小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额规模可以达到数十亿投资,而对服务外包业来说,几千万的项目就很大了,这样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根本无法和制造业比较。(2)从进出口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基本没有进口,虽然几乎所有的出口额都是净增加值,但是,项目带来的名义贸易额却无法与制造业相比。(3)承接制造业对国家政府、当地政府的要求主要是税收、地价等方面的,而承接服务外包对政府的服务意识要求特别高。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制,使得中国政府很难做到向“承包商满足发包商各种要求”来满足当地企业的各种要求(曲玲年,2008)。
上述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招商评价体系(重视规模)、政绩评价体系(重视规模)、地区经济发展体系(重视规模)、文化传统(官本位)等评价体系不符。发展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将改变许多已经形成的规则和标准,要求政府转变思维和服务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承接服务外包。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服务业的自身特点,考虑服务外包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带动作用,制定承接服务业的评价体系,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地区经济发展体系,使这些体系从重视名义规模、重视名义作用向重视质量、重视实际作用转变。
8、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缺乏总体优势,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制造业外商投资在中西部较少,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困难较多、转移的速度较慢、转移的量较少。这就是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各种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目前,我国政府面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而国际服务业转移(承接服务外包)为我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近年来,从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其中税费负担很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考虑到可以通过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来推进税制改革,这对减轻现代服务业税收负担、解决重复收税、改善税制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改革的进行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制定一些措施与改革协调开展。
一、营业税和增值税概述
(一)营业税是流转税中的主要的一个税种。一些单位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出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政府根据他们获得的营业额征收的税款叫做营业税。
(二)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它对商品附加值、商品在生产、流通以及劳务服务中的环节产生的新增价值来收税。简单点来说,就是产生了增值才收取增值税,没有产生则不收取,增值税有如下特点:
1、不重复征税
增值税对经营者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重复征税,它只征收没有被收过税的那部分销售额的税款,可以避免征税重叠。
2、逐环节征税
在实际的经营环节中,每一级买卖都需要收税。各个环节的买卖经营者并没有承担这部分税额,他们在售出商品的同时,已经把这部分税款加到了出售价格中,由下一级买方承担税额,这一级又把这部分税款和出售货物担负的税款传递给了下一级买方,以此类推,最终消费者承担了全部税款。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意义
(一)税收改革有利于缓解服务业税收负担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收取增值税的,它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十分相像,所以我们比较他们的税率。相关增值税条文规定前者征收率为3%,与后者5%的税率相差了两个百分点。税改可以缓解这一差距。
(二)税收改革有利于结构性减税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国家财务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让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这一状况,其中大规模减税政策起到了很大的调控作用,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影响也很大。税改的重点是降低税率,减少重复征税。我们从这次税改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优惠政策和税率设计能够减少部分行业的税收负担。
(三)税收改革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2011年我国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落后大多数国家7%左右,可见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大力推动服务业。税收改革政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政府来推进税改,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通过市场调控,为服务业提供很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这两大主力的共同作用下,现代服务业一定会迎来一个春天的。
三、现代服务业服务税改增值税试点的相关措施
(一)重视有关于抵扣劳动力成本的问题
有很多服务业以外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而由于税收改革,他们购置生产资料的成本下降,企业的赋税压力相对来说减少很多,他们就会用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资添置更多的生产设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对于像现代服务业这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资本构成低,税负沉重,会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因此税改要重视劳动力成本问题。
(二)重新分配地方和中央的财政利益
我国这次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其实如果改革体制完善,是不会对政府造成多大影响的。对于解决这一弊端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案。一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分配税收的比例,二是把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从中国目前的税制体系分析,还是第一种比较可行。但采取第一种方案的同时要分清中央和地方谁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三)改革创新服务业的技术含量
为了实现改革为服务业带来的技术创新,就要调整营业税和增值税,我们要扣除服务企业的科技研发费和科学技术转让费等无形资产产生的税费。在国外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把一些先进设备和专门用来研究的装置加速折旧,以此减轻现代服务业税负,让他们能够加快科技创新。
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所以培养一些高级技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对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减免税收,加以扶植,促进他们的教学质量。
(四)处理服务出口免税和退税的问题
营业税并没有出口退税这样的说法,税收改革后,增值税就应该实现服务出口退税和免税。因为我国的服务业本来就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的服务业发展缓慢,假设我们依然带税出口,就会使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加缺少竞争力。所以对于服务出口免税和退税问题在改革试点方案中应给予以完善。
(五)积极建立完善市场的政策保障
政府为了调整税收结构,完善市场经济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1年,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增值税税收范围扩大,接下来一步一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在10月26日,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了这一提议,并在11月初,正式了六十五号令及《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并在2012年初,把上海市作为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城市。
四、结 论
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的实施开展,对于现代服务业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不能依赖它解决全部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影响,还要兼顾服务业税负的轻重。由于牵扯到的利益对象很多,改革要稳步推进,相关改革措施要与之协调进行。
参考文献:
加入国际服务贸易带给我国贸易的坏处。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外服务行业直接抢占国内服务业市场,使得从事国内服务的企业失去在国内市场上应有的份额,大大增加了国内服务领域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某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在大的市场冲击下无处立足,面临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对我国汽车、农业、电信、计算机、金融等七大行业冲击力较大,如汽车行业,国内汽车生产水平较低,性能使用情况也远不如国外汽车的生产,当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接轨的同时,关税的大幅降低,将导致国外汽车更多的进驻中国市场,使得我国本土的汽车产业受到巨大的市场冲击,可能使得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一蹶不振。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使得我国服务出口额必然会低于进口额,加剧了服务贸易的逆差,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也进一步取消了地域限制,一定程度的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法律制度与WTO规则的差距,也必然影响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规范与管理。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冲击下,我国经济必然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革,适者生存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入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为应对冲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提供从服务贸易中获益的机会,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地开展提供保障。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主要手段,使各国之间互相学习,互惠互利,更好的促进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
根据四年前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批复,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将在2010年底终止其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全部冶炼、热轧能力,涉钢产业悉数搬迁至唐山曹妃甸新厂区,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
在新的规划下,此前一直扮演“后勤服务”角色的首钢实业(前身是首钢生活服务管理中心)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和转制,将在首钢现代服务业的棋局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去“钢”化,而非去“首钢”化
距天安门广场仅16公罩的首钢的整体搬迁,无疑令北京的环保压力大为减轻。据有关测算,仅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一年即可减少1.8万吨。
然而,70%税收来自于首钢集团的石景山区则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挑战。
“在搬迁后的首钢版图上,现代服务业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布局的位置上。”在加入首钢已27年的刘刚看来,随着“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首钢将向世人展示新的历史篇章。
那么,告别了钢花四溅的转炉之后,留守北京的首钢系经济体们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根据《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到2010年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后,首钢工业区将成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承载起行政办公商务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业主题游览、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功能。结台石景山区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该工业区内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规划中也为中央行政办公留出了一个区域。据了解,预留的中央行政办公区面积为平方公里,从首钢东大门到门头沟区地界,以长安街延长线向南北两侧平行展开。据测算,平方公里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内,如果一个单位占地30亩,大概能容纳50个中央单位。
而首钢新兴产业基地作为石景山区规划的三个产业基地之一,将在7.07平方公里首钢旧址上开始全新的产业布局。其中,北部作为国家级的工业主题公园,将成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区域,首钢的一些标志性工业建筑和设施将做为工业文化遗产被永久保留下来,从而使之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博物馆”,向人们讲述中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面积超过798的首钢原厂区,将是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从这些规划来说,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全方位地把握住由此衍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机会。比如,此前支撑首钢生产的电力、水、天然气、环卫等机构如何转型为城市公用事业,以安全、健康闻名的首钢餐饮系统如何对接行政办公商务区的工作餐商机,之前更多面向首钢职工的幼教、旅游、园林、劳动派遣等服务单位如何全面社会化,等等。”刘刚坦言现在的困惑更多在于市场机会太多,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取舍起来的确很困难。
“比如,原来曾经视为负担的首钢幼教系统,之前选择了和台湾大地进行合作,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现在我们也看到了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而且拥有三个‘北京市早期教育示范基地’的首钢幼教,已经开始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应,受到了石景山区内市场的高度认同。再比如,首钢医院也是目前石景山区惟一的一个三甲医院,当然现在已经剥离出我们的系统了,本来这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经历过一个窝蜂式的主辅分离过程,刘刚如今对旗下林林总总的服务业模块都很珍视。
“硬起来”的服务业才能壮大
然而,长期处于后勤状态的首钢实业如何能走向现代服务业?
按照一般性的定义而言,现代服务业通常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我们下面有物业公司、饮食公司、幼儿保教中心、机关服务管理中心、河北分公司等多个单位,介入的行业有物业、餐饮、旅游。宾馆、客运、幼教、托老、园林、工贸、印刷、机关服务、劳务派逭等十多个,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管理精细化、流程规范化,那么很难继续承载更大的业务规模。”刘刚坦率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