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保意识的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规划环评;案例刍议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城市文明也在进步。 目前,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以灰尘、噪声、废弃物和水源、空气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环保者的注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依靠宣传活动
规划环评中关于环境保护对策的工作包含的范围面极其的广泛,首先我们不仅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而且还要保护自然界的有效资源。规划环评中的环境保护其最重要的是为了有效的治理人类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有效的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现有的国家政策和立法对资源尚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措施。规划环评中对环境保护措施理念需要经过不断的宣传和导向,慢慢的增加人们的行为意识和环保理念,只有通过这种方法人类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这个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是一种积累问题,属于经过长期的破坏才能有所影响,一旦产生影响很难治理和防范。规划环评中的环境保护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因为环境保护措施不仅仅会影响下一代子孙的生活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影响千千万万的人后续的生活。鉴于此,为了使经济变为可持续可发展的进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规划环评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2 依靠日常行为规范
对于规划环评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而言,不能简单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政策,人类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极其重要的,约束人类的不良行为也是环境保护措施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人类的正常生活中,要以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毁坏绿色植被,自觉的保护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但水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水资源,争取每人少浪费;电池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电池的分解一般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百年,所以我们要对电池污染进行有效的处理和销毁;塑料袋是人类平时最常见的,一般来说塑料袋的分解需要几百年,可以开发一种可降解的塑料袋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
1.3 依靠环境保护意识
在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上,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识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道德。一个人的这些品质是与人的正常生活环境离不开的,同时也受教训水平的影响。因此,在提高规划环境保护意识时,可以从教育入手,从小教育子女形成对环境的保护的意识。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了解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也会让人不知不觉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应对措施和环境保护的阵营中。
1.4 依靠政府规定
政府的有效措施和法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法则和有效的措施,人们的意识虽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其高,但是政府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政策下,为了图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旦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以后,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持续,导致不可逆的结果这时人们才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为时已晚。环境保护措施一定要依靠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这样才能使得环境保护真正意义上称为一种约束一种方法。
2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保护机构的建立和执行
保护机构的建设和执行是有效的改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最为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支撑、并且对环境意识宣教支撑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支撑,是对环境保护进行合理改善的有效途径。保护机构的建设和执行特别是在环境信息能力较弱的城市中是最为明显的,并且环境保护人员的工作展开也需要环境保护机构的支持,进行合理规划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和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是最为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模式,逐步理顺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整个环境监督。建立和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在监管制度环境收费单位。国家要加强指导,地方环保工作的支持和监督,改善区域环境监管机构,协调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的下一阶段政府监管的重点单位,并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2.3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
实施的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污水。充分的展示和生态工程评价。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强制淘汰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强制淘汰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实施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止生产整顿。提高环境监管制度,加强执法检查现场。
3 案例刍议
3.1 案例一:树木的过度采伐
现在环境毁坏程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人类的过度采伐,导致大片的树木流失,如果对树木的采伐这种需要是必须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对这些采伐的树木进行更充分的利用,一般来说采伐树木时会产生大量的树枝,采伐工人会将这些树枝扔掉,如果我们进行充分的合理利用这些树枝,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树木资源的浪费。并且要广泛的植树,对树木进行采伐后要对树木进行植树,才能弥补采伐的过失,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树木的周围的土壤,也可以防止土壤的沙漠化。
3.2 案例二:濒危物种的流失
濒危物种的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人类的无休止的索取。例如熊猫、黄菠萝、老虎、红松等国家规定的濒危物种的几乎要灭绝,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要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实行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对濒危物种的流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野生动物和树种也要加强力度禁止捕杀和滥砍滥伐,以防物种流失和树木的减少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的的破坏导致生态威胁。
3.3 案例三:水资源的浪费
水资源的浪费是一个老话长谈的话题,也是这么多年尚未解决的问题,保证原有的水资源流失和治理是环境保护措施的最基本的任务。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一种不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是一种一旦用光就不会存在的资源。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是不可想象的,成百吨成万吨的水资源被浪费掉。所以对水资源要有计划有安排的统一进行和管理,设计合理的用水体系和用水策略,对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净化,推广更为高效、更为健康、更为清洁、更高技术,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问题。使得大部分地区不再出现用水难的问题。
3.4 案例四:煤炭资源的浪费
煤炭资源可以结合各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改进作业机械和改变作业方式来减少集材作业对环境本身的影响。对采集煤炭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机械设备上的选择更高效率的利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煤炭资源是功不可没的,正式因为煤炭资源才有了现在社会这么繁荣的景象,现在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替换煤炭资源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这些措施都能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结束语
在规划环评中对环境保护措施的问题讨论上其实就是再讨论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上的问题。鉴于此,调节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合力利用,在矛盾中寻求解决办法,从本质上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并且是在不对环境进行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对油田实施所有工作的基础就是安全管理,所以,要想实现油田发展必须着重考虑安全因素,始终将安全环保放在首位,抓牢抓实,需认真贯彻落实油田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和责任,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环保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胜利油田虽已按照各项要求进行安全环保工作,并且具有高度负责、严格管理的精神,为油田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油田安全环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点:
(1)没有明确落实责任。目前在我国油田管理的责任制并没有落实到位,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对于自身承包的重要工作没有严格管理,安全检查缺乏力度,只对工程提出问题及意见,但施工单位是否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改并无了解,另外,这些领导提出的问题常常没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是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内容往往过于简单。一些单位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已有员工进行培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基础工作较弱,一些基层单位仍然无法规范填写基础资料。
(2)存在很多的隐患排查及治理问题,对安全环保隐患项目治理进度较慢,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仍在使用,还有一些老旧设备仍没有被淘汰,另外,还存在一些报废井,这些井虽已报废,但相关单位并没有按照规定封井,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油田的安全环保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3)井控问题。对井下作业的工程进行设计时,没有按照公司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缺乏完善的井控设计内容,再加上有关领导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员工进行井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所以导致很多井下作业无法达标。
(4)缺乏对放射性物品及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力度。没有对火工品库中的射孔弹进行分类存放,与墙面的距离与安全标准不相符,因此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安全规范中提出的要求。
(5)一些基层单位中没有重视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因此往往被各级领导忽略,对消防管理的投入力度也较弱,部分用于消防工作的设施及设备没有进行合理地管理。一些基层单位没有进行充分的预案演练,应急措施不完善,不熟练。
(6)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是一些环保隐患项目治理活动开展速度较慢。二是滩海油田。海域中存在较多的生产作业,但一些管线已腐蚀老化,有些甚至已穿越水库及滩海一些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地区,一旦发生穿孔现象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是对计量站中放空池进行治理工作进度缓慢。
2 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的管理意识与相关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培训工作,深化安全环保理念。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油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树立正确安全观,扎实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工作,实现执法和治理工作中安全目标,另外,还需加强对已有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从而营造出爱护员工、关心员工及关爱生命的生产氛围,同时还应定期对已有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从而提高整体安全素质,深化安全生产的理念。其中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对安全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安全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对准入资质进行合理界定,严格根据素质标准和实际工作需要对人员进行选拔,严厉禁止监管机构中存在安置型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不同岗位间的交流学习,加强监管工作人员对复杂问题处理的能力,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并对人员进行定期调整,对于一些不适合监督岗位的人员进行调动,使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现场经验丰富的人员进入监管部门。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时,应以实际生产为依据,加强他们对岗位责任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完善教育制度,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安全操作问题。
(2)建立完善相应的安全长效机制,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油田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时机,开展深入学习工作,认真落实油田公司制定的安全生产要求,按照油田公司总部指定的步骤,将建设规范管理体系为目的,以禁止违反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为重点,从安全生产管理的源头抓起,控制监管过程,突出隐患治理,使安全隐患的应急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公司安全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广大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油田公司中的原有管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安全管理要求。所以,要想使油田发展与时俱进,必须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更新,逐渐趋向程序化、规范化及程序化。从而使各项工作行为得以规范,有章可循,为油田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建设安全长效的机制,能够确保油田的顺利发展。建立完善安全长效的体制时,安全管理投入必须合理,不能因人为因素减少投入力度,应以充分利用原则为基础,对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经审评后,投入适当的力度,从而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另外,还应加大设备更新力度,一些安全工作都需设备的支持,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制定严谨的淘汰制度,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和老旧设备坚决淘汰,以现场安全生产要求为前提,更新安全生产设备。
(3)相关措施。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总部有关安全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对一些基层单位,应明确职责,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在正式施工前,必须对危害和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确定安全防范措施,坚持各项工作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把关。对各部门进行安全生产考核时,应将是否规范执行作业票制度纳入考核范围内,增强奖惩力度,保障各项工作执行到位,加大对井控设备的投入力度,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井控装备的整体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能否对油田进行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油田未来发展,也直接决定了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只存在起点,不存在终点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油田队伍整体的稳定性,从而为员工和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2] 赵勇.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与举措[J].中国科技博览,20012,(3)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油田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油田生产中安全环保事故频发,引起我们对安全环保管理的重视,对于我国各大油田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安全环保管理问题,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保证油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强度,安全环保工作有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油田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提升。但是,我国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油田仍然存在较多的需要治理、排查的隐患,包括安全隐患、投资隐患等。其中安全隐患主要是指超过使用年限的或者存在隐患的设备仍在继续使用,油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不愿意更换设备,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让设备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中,造成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这些都是安全隐患的组成因素;再者,油田开采中会产生较多的报废井,并且会随年限逐渐增多,对于长停井、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报废井等,显然油田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理或者没有封井,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另一个是投资隐患,主要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很多油田企业喜欢“化繁为简”,期望用较少的资金治理较大的隐患,在较小的隐患上不愿投入资金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隐患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是隐患仍然存在。上述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其次是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大多数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环保不甚了解,造成安全环保管理不受重视,没有施行责任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油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向施工单位提出,但是却“虎头蛇尾”,不关心问题解决的后来走向,如果施工单位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再者,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可能仅仅是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输送安全环保管理知识,员工对于安全环保工作仍然一知半解,何谈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数字化建设在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2.1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实时安全环保监控平台,监控油田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温湿度、压力、有害气体含量数据等,将不可见的隐患转变为可见的数据,能够让油田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隐患的产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油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了资金和人力消耗,加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监控平台显示的数据还能够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少了安全隐患。
第二,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了安全环保人员的工作量,安全环保人员通过远程操作设备,减小了现场操作,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部分油田设备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只需要操作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减小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第三,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安全环保工作效率,举例来说,可以在运输管道中使用泄漏警报功能,一旦发生原油泄漏,报警系统能够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并标示出发生泄漏的具置,工作人员不必逐个检查,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安全环保工作效率。
2.2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基本都是依靠经验、个人判断和人工管理等方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数字化建设运用于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让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人力,还能够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岗位作业的标准化,我国的油气站库建设受到数字化技术影响,逐渐趋向模块化、标准化,虽然站点不同,但是发生隐患的种类基本相同,运用数字化建设,创建一套标准管理流程,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进行安全环保工作,有效降低了员工水平不高造成的操作风险。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监控,传统的监控是单点的,并且需要工作人员现场操控,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监控平台,实现多级、全方位、远程监控,三位一体,保证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三防四责”体系,实现长输管线的泄漏报警以及外输流量、可燃气的在线监控功能,一旦发生安全环保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损失,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的风险,保证其人身安全,减少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三、提升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以及相关策略
3.1落实机制
我国针对油田生产,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油田企业各个部门都应以安全环保管理为中心,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日常生产的各个操作都必须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未雨绸缪,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隐患,提升隐患治理力度,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传统分散式的管理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油田企业应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安全环保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对于油田生产中的隐患,一定要加大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
3.2加强宣传,重视培训
对于油田企业的工作人员,囿于传统理念影响,转变工作理念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油田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员工忽视安全环保管理,培养员工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引导他们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工作人员,油田企业的管理层同样要加强安全环保理念培养,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环保管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深化安全环保理念。
3.3其他策略
油田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将安全环保管理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做好审批手续的监管工作,谁签字谁负责。建立完善的奖罚措施,安全环保理念贯彻较好的部门、员工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四、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我国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安全环保管理提出了其他具体优化措施。
存货成本流转包括三种假设,即平均成本、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对于报告主体而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管理性决定。而对于会计准则来说,作为存货发出的两种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都具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意义。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假定下,先进先出法报告的盈余信息和资产信息欠稳健,但报告的存货信息则比较接近实际价值,后进先出法报告的盈余信息和资产信息较稳健,但报告的存货信息却容易低估存货实际价值。这里的存货实际价值是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报告的期末存货价值,FASB对“市价”采用重置成本计量,从利润表即获利能力,而IASB对“市价”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从资产负债表即资产观。无论采用重置成本还是可变现净值,在价格持续上涨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对于期末存货报告容易低估实际价值,因而不符合日趋流行的资产负债观。
一般来说,较为稳健的会计计价方法应该被优先选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IASB 2003年修订后的IAS2)》一致,两者都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根据其他国家研究资料,除美国会计研究公告43号(ARB43)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外,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9号《存货与长期合同(SSAP9)》规定,企业若采用后进先出法,董事具有特殊的责任,法国、日本等也都禁止或限制后进先出法的使用,其原因何在?
除因存货信息的报告不符合资产负债观外,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还应该缘于两个诱发因素:一是在税收管理上,后进先出法为报告主体提供了减少应税利润的技术条件,能够诱发报告主体的节税筹划;二是在盈余管理上,后进先出法为报告主体提供了会计利润报告的操控空间,能够诱发报告主体的LIFO清算(liquidation)。
(一)对节税筹划的诱发
当存货价格上升、存货水平不下降、税率不上升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后进先出法是使税负最小化的一种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报告较低的会计利润,若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一致,则后进先出法能够帮助报告主体节约所得税,降低税负。迈伦?斯科尔斯等认为,在LIFO选择中,节税是最主要的因素。威廉R?斯科特认为,所得税节约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一个税收动因,他指出,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纵的空间,一般而言税收在盈余管理中不会发挥主要的作用,但LIFO的选择却是一个例外,税负节约是决定后进先出法或先进先出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后进先出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税收利益。简R?威廉姆斯等认为,后进先出法被使用的主要战略原因是对所得税的考虑,所得税考虑是选择后进先出法的特别重要的战略理由,使用后进先出法是一个管理策略。
(二)对LIFO清算(liquidation)的诱发
当存货价格持续上升,如果企业当期消耗或出售的存货数量超过购买数量,那么LIFO向企业提供了一个增加报告利润的条件,这个条件称之为LIFO清算(liquidation),因为此时企业利用LIFO计算销售成本时,已经涉及到较早购买的存货的成本中,而较早购买的存货的成本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LIFO就可以报告较高的会计利润。此外,由于LIFO反映已经销售货物的最新成本数据,企业又可以通过在年末购入额外存货而增加销售成本来降低报告的会计利润。这样,利用LIFO清算和期末补购,企业可以操控报告的会计利润――既可以报告较高的会计利润又可以报告较低的会计利润,LIFO清算和期末补购的利润操控如图1所示。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董盈厚,王宇:信息报告、成本约束与存货计价的会计准则安排
(三)实验逻辑表征的“价值前置”与“价值沉淀”显示机制
后进先出法使存货中“好品”的价值前置,“好品”永远被优先耗用,先进先出法则使存货中“好品”的价值沉淀下来,“好品”变为“坏品”,因而两种效应本质上又分别表征为“价值前置”与“价值沉淀”显示机制。“价值前置”与“价值沉淀”显示机制对我们的启示是,需要重新审视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信息报告意义。
三、基于实验逻辑的后进先出法信息报告意义的重新审视
现阶段研究对于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信息报告意义的一般结论中,忽视了这样一个因素: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不仅报告销售成本,以及报告企业已经采购但尚未消耗或尚未出售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仍然在库的存货价值(如前述,后进先出法在这些存货的信息报告上不符合资产负债观),还要报告构成产成品、在产品的已经消耗了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消耗信息。以生产或加工等制造业为例,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报告的存货项目和销售成本如图4所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会计信息可理解性定义为“对于预计具备业务、经济和会计的合理知识,并愿意努力研究信息的使用者,信息是易于理解的”。基于信息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可被解读性、可被理解性,以下从资产信息报告价值与市场信息传达价值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后进先出法的信息报告意义。
(一)与生产消耗相联系的资产信息报告意义
与后进先出法相联系的资产信息有两部分:尚未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库存信息和已经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信息(这部分信息是通过使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出来但尚未销售的产成品、在产品来反映的)。先进先出法对前者的报告具有信息优势,而后进先出法对后者的报告具有信息优势,因为“好品循环”效应反映了市场最前沿的资产价值及其持续更新的会计信息,“坏品循环”效应则使资产价值沉淀下来并使其变成连续滞后的会计信息。后进先出法不仅适时地报告了能够反映市场信息的销售成本,而且“好品循环”效应同时也提高了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中的产成品与在产品资产信息的报告质量。
(二)与高科技时代产品特征相联系的技术与价值信息报告意义
高科技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命周期短的产品特征。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每个周期的更替都表现为产品技术优势与附加值不断更新的过程,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应该实时报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会计信息披露也应顺应时代产品特征,向外部传递及时的先进的产品技术信息与价值信息,而不是报告过时的、落后的产品技术信息与价值信息,在这个层面上,后进先出法较先进先出法更具时代意义。“好品循环”效应能够连续地传达构成产成品、半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最新技术信息与价值信息,从而达到会计意义上的企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产品技术组合、产品价值组合等信息揭示。这正是实证会计学者瓦茨等所指出的“会计数据的信息潜力”。
(三)信息经济学视角产品竞争的信号传递意义
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理论”指出,信息对称市场的交易规模要大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交易规模,市场的参与者都在努力克服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不仅会解读各种非会计信息来识别产品,也会努力提炼会计信息来辅佐产品交易的决策,因而存货计价信息便可成为报告主体的产品信息结构中的竞争性信息之一。信息经济学者斯蒂格利茨指出,价格在交易中不仅传递了商品的稀缺性信息,更是传递了商品的“质量”信息。后进先出法下,产品制造或加工循环地消耗原材料、零部件等存货中的“好品”。“好品”反映了构成产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存货的最新价格信息。“好品”代表正效用的商品,后进先出具有质量层面的信息含量,“好品”向市场传递了较高的效用信息。
(四)隐性契约视角交易关系改善的信息沟通意义
显性契约解释了企业的产生,隐性契约则解释了企业的发展。“好品循环”效应持续地向市场报告技术含量较高、价值较为前沿、效用较高的信息,因而能够长期地向市场传达产品的正面信息,以取得市场交易方对企业未来的良好期望。斯蒂格利茨认为,如果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信息就会有正的价值。对于报告主体产品的交易关系方来说,与产品有关的信息都有价值,这是交易关系方成为报告主体会计信息解读者的内在动力。后进先出法存货计价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功能,具有隐性契约视角交易关系改善的信息沟通意义。
四、契约成本与非税成本对后进先出法诱发性的约束
后进先出法对节税筹划和盈余管理的诱发究竟有多大的实际后果,后进先出法对税收管理和盈余管理的诱发及其实际后果受多种因素约束,其中契约成本、非税成本最为典型。利用斯科尔斯和斯科特等学者提供的理论分析与相关证据阐述如下。
(一)契约成本对后进先出法诱发性的约束
1.企业与管理者契约。企业管理者在以盈利报告为基础的契约报酬和市场声誉的激励下,会放弃后进先出法而选择先进先出法,借以报告较高的会计盈利,从而获得预期的契约报酬与较好的市场声誉。
2.企业与股东等投资者契约。采用后进先出法会降低报告的会计利润,较低的盈利报告会影响现实的投资人对企业的未来预期和投资信心,也会因此失去那些潜在的投资人,从而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契约成本增加。
3.企业与金融机构等债务人契约。放弃后进先出法带来有利的财务报告影响,会放松企业与金融机构债务契约的约束条件,从而降低技术上的违约成本。
4.企业与其他相关者契约。一些证据表明,具有较高销售成本和应付票据的公司,更可能采取先进先出法和直线折旧法来提高净利润,以引起供应商、短期债权人保持对公司未来的良好期望。
(二)非税成本对后进先出法诱发性的约束
1.财务报告成本。在美国,如果后进先出法被用来计算应税利润,则也必须被用来报告会计利润,这样,报告主体只能通过减少报告给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会计利润来降低应税利润。
2.存货管理成本。利用LIFO清算进行盈余管理会抵消后进先出法的节税筹划效果,因而意图节约税收而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都会努力避免LIFO清算,避免的结果只能是增加存货,这样又导致存货持有成本比较高。
3.税收成本替代。对于存货数量少、存货变动大、存货周转率高的企业,实证研究表明,选择先进先出法比后进先出法更能节省税收,企业放弃后进先出法还会具有较大经营净亏损(NOL)向后结转额。从而实际承担的税收成本较低。
五、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会计准则安排的总体讨论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具有经济学的效率意义。认为取消后进先出法是一种非适宜的制度安排,具体阐述如下:
(一)税收监管不能成为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依据
从两个诱发因素的性质来看,节税筹划诱发属于税收监管的考虑因素,LIFO清算诱发属于会计准则制定的考虑因素,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会计准则独立于税法规则。相关研究也已指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时不应过分迁就税务部门征税的要求”。但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却在不同程度上将税收监管纳入会计准则制定之中,如英国,由于税法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因而会计准则中通常也不采用该计价方法[13]。其它国家禁止或限制后进先出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税收监管因素考虑。“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是国际趋势”,税收监管不能成为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依据。
(二)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互斥会产生两难选择问题
后进先出法不仅具有销售成本的信息报告优势,同时也具有资产信息报告优势与市场信息传达优势。放弃后进先出法意味着会计信息报告将失去这些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而放弃先进先出法则会诱发报告主体进行节税筹划与盈余信息操控,从而产生税收和盈余信息风险。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的互斥会产生两难选择。
(三)各种契约成本和非税成本能够自动调节后进先出法的选择
斯科尔斯和斯科特等学者提供的理论分析与相关证据表明,受契约成本与非税成本约束,后进先出法的选择会得到限制,后进先出法对节税筹划和LIFO清算的诱发往往成为一种理论假定,而不是报告主体的实际行为结果。契约成本和非税成本会自动调节报告主体的会计选择,乃至于抵消报告主体进行盈余操控得到的好处,成为后进先出法的自动调节器[15]。
(四)我国会长期具备后进先出法运用的宏观经济条件
取消后进先出法的一个考量因素是,当今的通货膨胀治理和物价波动环境已经大大改善,这样就使得后进先出法报告稳健信息的条件消除了。然而,尽管当今几乎世界各国都在注意通货和物价治理问题,但仍然没有显著证据证明通货和物价治理在全球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很明显就我国近期而言,物价上涨和通货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重要经济热点,而且就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来说,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物价上涨和通货压力问题会依然存在。我国会长期具备后进先出法运用的宏观经济条件。
而情境教学符合幼儿的学习阶段特征,本文对情境教学手段在幼儿环保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简述。以期对今后的幼儿园环保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向前发展。
1 幼儿环保启蒙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1 强调幼儿在环保启蒙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环保教育不同于日常的学科教育,环保教育更着重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和考试。因此,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环保启蒙教育上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因此,在幼儿的环保启蒙教育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定位为环保教育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积极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式。
1.2 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加强实践性的教育
环保问题是幼儿在实际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因此,基于环保教育的目的,在进行幼儿环保启蒙教育时,就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而是要遵循结合幼儿在实际生活的经历来加强环保的实践性教育。
2 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指的是一种通过模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环境来加强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情境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诸多优点。环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接受环保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针对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注重实践性等特点,在幼儿的环保启蒙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如何通过情境教学开展幼儿环保启蒙教育
一般来说,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幼儿环保启蒙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景教学在幼儿环保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采取的具体方法。笔者通过总结日常教学的经验和个人对幼儿环保启蒙教育方法的一些探索,认为以下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3.1 模拟环保案例的情境
在课堂上模拟环保案例的情境,能让幼儿通过模拟实际案例发生的环保事件,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体验和思考环境的保护问题,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环保案例的情景模拟,针对案例中发生的情境和角色的特征,通过情景剧、小品、影视视频和PPT等方式进行呈现,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例变为活生生的发生在幼儿自己身上的经历,使幼儿直观形象地体验环保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浪费水资源的行为,通过情景剧的表现形式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作为案例中的人物角色来获得环保感悟,清楚浪费水资源的行为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模拟环保案例情景的教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从感官上给予幼儿体验,同时调动了幼儿的情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让幼儿“用心”来学习。采用模拟案例情景的教学形式,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幼儿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幼儿加深对环保的理解以及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环保问题。
3.2 开展环保主题探究活动
环境保护的涉及面非常广,保护的对象和形式都具有多样性,因此环保的课题也是涵盖多个方面的。在开展环保主题探究活动的教学形式下,教师旨在通过这一教学形式为幼儿营造环保的氛围和情景,来指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针对某一特定环保主题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环保主题进行探究。
幼儿进行合作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话题讨论、社会实践探究以及课堂展示等,通过这些在这些情景之下的体验来获得环保感悟。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幼儿能够具体对他们感兴趣的环保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切身的体验,可以针对环保问题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也能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3 进行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保护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利用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来开展教学,才是开展情景教学的最佳教学形式。环境保护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涉及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幼儿的环保启蒙教育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之中,还应该扩展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社会中,针对幼儿的环保启蒙教育,教师可以利用的场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家里和学校都要养成节约用水和用电的良好习惯;亦可以通过和家长一起共同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还可以组织开展清扫街道等活动实现对幼儿的环保教育。
利用现实生活真实发生的情景进行情景教学,能充分体现幼儿的环保启蒙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幼儿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注意正确的指导,也会使得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52-02
一、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案例一:据英国《卫报》报道,2011年又是生态环境动荡的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至创纪录水平,北极海冰融化加速,气温上升创下有史以来第11个最高的记录,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核灾难事故严重。
案例二:自2012年1月15日,广西宜州市上游的拉浪水电站发现死鱼开始,龙江河这条刘三姐故乡的母亲河便和镉污染联系在了一起。半个多月来,轰轰烈烈的柳江保卫战、河池阻击战牵动着民心。
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案例二中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在我国已经不止一起,究其原因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环保力度不够。我国的经济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发展为特征,“环境”为“发展”让路的不正常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
李岚清同志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教育,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建设者,通过环境保护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教育培养未来社会的生态人格和环保意识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拯救,刻不容缓。
二、地理教学在宣传环境意识方面的优势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中,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必然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环境教育切实纳入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的,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自身的参与和实践,最后才能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
1.寻找教材内容与环保的结合点,增强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可以说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的始终。因而教师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通过各种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因此要有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如,在讲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时,让学生思考:如今城市的水泥路面会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进而可能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
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一堂环境教育的典型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新课以电影《后天》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感受到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图片《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创设情景:一对北极熊母子相拥在一块浮冰上,孩子问:“妈妈,我们的明天在哪里?这一图片进一步冲击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讲到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节时,通过《明星行动》、《星海行动》、《我们行动》三个环节呼唤心灵的真善美,呼唤地球人共行动,将环保理念转为环保行动。通过这节典型环保课,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意识被唤醒,思想被点燃,最终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2.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变为积极行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环境意识的培养,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环境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011年10月11日,苏州工业园区“绿洲国际”校园生态科技长廊暨中外青少年“环境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举行。我校高中部学生参加由丹麦蓝山学校、星海实验中学等五所学校共同举行的以“全球青少年携手,迈向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动中中外学生在一起分享环保的创意和设想、分享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大家对环保多了份理解,对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此外,我校还结合每年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如“世界森林日(3.12)”、“世界水日”(3.22)、“世界地球日(4.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22)”等,举办一系列的环保主题活动,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从而形成“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总之,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环境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抓起。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地理教学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环境意识,并把环境意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共建美好的地球环境!
参考文献:
一、中学环保教育的紧迫性、可行性
1、中学环保教育的紧迫性
例如,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由于大多数人长期对科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致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等近10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大熊猫、长臂猿、白鳍豚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于绝灭的边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1],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是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2、中学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人们逐渐从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中觉醒,从工农业生产到衣食住行,都开始关注“绿色”和“环保”。作为生物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队伍里,收集积累有关环境的信息资料,结合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究环保问题;通过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探讨食品污染;通过油炸、腌制等不合理的烹饪方式;宣讲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开展“保护环境,呵护生命”的大讨论;开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签名活动;开展“世界环境日”主题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给学生环保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素质,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环保教育的途径
1、生物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的主渠道
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环境及生态相关,充分利用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渗透环保教育[3]。例如进行生态平衡知识的教学时,引入古人治理“黄河泛滥”的典故使学生逐渐明确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使得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和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人类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讲到“植物的蒸腾作用[4]”时,课本上介绍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在此,教师可补充介绍树木可以吸滞尘埃。
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如讲到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在我国重工业区,污染较严重苔藓植物很难见到。这样使学生们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真正感觉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除了正常的生物课堂教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好第2课堂,是激发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自觉性的第一重要途径。在“6.5世界环境日[5]”组织学生出环保专刊,,举办“地球的孩子”、“在绿荫下成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6]”等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自觉的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三、生物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取得明显效果
1、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行为明显转变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思想品质。
2、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环保与社会公德的联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纠正各种恶习和陋习,做模范公民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时代性的改变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危机,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日益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从基础培养与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期对生态环境达到从根本上治理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将环保知识与基础学科有机结合的典型实践教学改革。
1高职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意识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走向生产企业的第一线的局面,这使环保教育既有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有实践应用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职化学的专业教学中,积极开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通过在企业中结合环保知识的实践应用有效处理企业的环保问题,加大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此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能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的教学品牌。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进行实践教学,解决生产企业节能排污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增长其专业的实践技能,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企业、院校,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潜在的投资价值,其深远意义与影响将为学校与企业,用到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2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2.1结合理论教材进行环保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化学课程一般情况下被作为选修科目的课程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但有许多相关专业如:化工、食品、医药等都涉及到化学知识的专业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因以上专业与环保主题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加大在化学教学中对环保知识的渗透与应用,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环保知识,通过教学中日常实际生活案例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步加深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这既实现了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学生对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2实验教学中贯彻环保教育
首先,高职化学的实验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教学工作,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并要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习惯,对废物、污水进行相应的回收与处理,以免造成废液的排放污染问题,实验仪器更是要充分洗涤,干净整洁地存放,保证实验台的清洁干净,形成直观的环保教育理念。其次,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有毒气体与有毒物质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在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演示与讲解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知识点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可通过微型化实验与封闭实验进行目的性的开发与推广,同时对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反应后的废物进行合理处置,由此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危险实验的演示与讲解,充分让学生掌握与理解化学实验内容,并树立科学的、绿色的环保意识。最后,高职院校只开设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化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全面性的,可以通过组织社团课程进行相关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宣传,秉承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开展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与实践,从化学视角给予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并在宣讲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将环保理念传递到各个专业中。还要带领学生们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在社区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企业分析环保设备的应用原理等,强调低碳、节能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加强从我做起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教育,由此奠定环保意识的教育基础。
3结束语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国家、学校与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的体现,高职化学教师应积极响应与配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肩负使命,尽己所能地将环保理念贯穿于高职化学的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专业化教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由此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范围,奠定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效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要求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肆意践踏花草……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中学政治教学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广泛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阵地
关注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且充分体现在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如高中《经济常识》中关于“科学消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哲学常识》中关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人类共同的课题”等内容,此外,高考时政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学,都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材。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人类的朋友、自然的哭泣、做大自然的朋友等方面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知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
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指导农村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理念。
二、报刊媒体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供广阔视角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
机网络以及学校、村社订阅的报刊杂志,为我们查找环保资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上网、翻阅报刊,搜集环保信息,关注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忧患意识;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环境保护及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环境问题,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切身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关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广阔农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阵地
广大农村是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依托。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环境问题、反思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就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围绕环境问题,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服务活动,明确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形成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确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交叉点,走出单纯的说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54-02
1 前言
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为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行业人才需求培养而服务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优秀的、专业性和应用强的化工人才。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教育已经进入化工专业教育的整体体系,并越来越受到化工人才综合能力的欢迎。潍坊科技学院的化工专业,是以化学工业需求为主体,化工设备应用与设计兼备,化学分析研究与开发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是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求的最新专业群。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全面实施环保教育,无论对提升化工专业的教育水平,还是进一步提高育人水平,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深化化工专业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优化化工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突出环保教育 理念
现行的化工专业教材,基本上是以原化工基础教材为主体,通过兼并中专、大学化工专业教材而编写的,其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结构繁杂,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的应用相脱节的。就环保教育而言,只是有时教材中略有呈现,其理论和应用的深度远达不到新课程体系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更不能体现现代化工教育的基本要求,急切需要进行深化与改革,更需要将最新的理论体系、最能体现现代环保要求的内容纳入其中,使环保教育深化到化工课程教学之中。
1)对现有化工教材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将知识性强、结构复杂的化工专业教材,压缩或者重新编写成为适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新教材,以体现现代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最新的基本技能要求。如有机化学,舍弃原有的繁杂实验和过度的理论分析过程,将应用和提高操作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应用、实践、操作和能力”4项基本的要求,既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有机化学的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和基本的研究、实验能力,为进行综合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教材体系和内容,适当增加环保意识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是化工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未来的学生,将直接参与化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与生产、实践、建设、研究发生密切的关系,是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和生产一线工人。因此,加强环保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其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意义重大。比如学习有机物的组成,结合蔬菜生产与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剖析;学习有机化学中物质的组成与应用,详细剖析现代水污染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等,使化工专业教学更贴近实际,更能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3)实验和实训教学,是化工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时机。结合实训和实验教学,开展热爱化工专业教育,教育学生从实验就学会珍惜仪器的使用与爱护,学会对实验废物的处理,学会讲究卫生和保护环境,学会将已有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环保之中,效果特别明显。既优化了有机化学的学科教学,又进行了环保教育,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和做人,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4)化工专业的教学是与生产、建设紧密相连的,同时与生活、社会活动紧紧相关,在使用教材和优化教材时,往往与生产、生活、社会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身边的实例,加强环保教育。如最近日本的核辐射和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污染现象,都是保护环境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案例,印刷成册,发给学生,采取专题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既对教材进行了优化,又拓展了有机化学教育的领域。
3 改革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环保教育
有机化学,虽然是化工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但由于它涉及的专业知识宽厚、联系密切、实验实践性较强,因此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课程之一。如何改革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一直是研究的新课题。
3.1 挖掘教材内涵,实施环保课堂教学新模式
有机化学的环保教学,以挖掘教材为主,通过挖掘教材的环保内涵,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既扩展了教材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例如,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时,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特点,将环保教育列入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特别是列入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使得每一章节、每一单元、每一模块均有环保教学重点,并结合教案搜集环保内容,使得环保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教学侧重点鲜明。
如有机化学的结论教学,首选结合当前世界化学发展的趋势与环保的内在联系,进行全方位剖析,让学生树立学习化工专业、学习化学学科就必须树立环保意识的思想,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有机物及反应时,适当介绍塑料污染的作用及防治措施;学习衍生物时,教育学生学会环保,认识世界,提高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并为此做出努力;等等。这样就将环保与知识学习、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了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新理念。课堂环保教学,除知识间的联系外,大都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数字对比、案例引入、社会影响和事件发生等,赋予课堂环保教育以新的内涵。
3.2 发挥多媒体进行环保教育的作用
环保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知识的教育,它需要的数据、事件、现象和案例必须明确,具有真实性和影响力。因此,在课堂环保教育时,往往把教育的内容做成课件或者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制作以日本核辐射为主体的环保教学片,通过事件发生的过程、环保的影响力和人们对环保的渴求,再现环保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划时代的意义等,使全体学生认识环保,接触环保,树立环保意识,为将来从事化工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基因转化为主题的化学环保电视片,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环保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化学事件对化学环保的作用,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
(一)在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课堂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所谓的理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针对知识内容建立起对实验成果的理性认识,简单说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每个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利与弊。所谓的利,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明白了实验结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通过实验结论产生相关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所谓的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实验垃圾等。同样拿PH值实验来说,学生在使用PH试纸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节约资源和如何回收废弃物。于是在使用试纸时可以选择两头使用;回收试纸时,可以用完一张放一张,最后统一回收集中处理。(二)在习题练习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所谓在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就是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绿色化学的相关习题[2]。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对应的习题练习,或者设计一份绿色化学知识框架图,根据思维导图设置试题,作为课后测试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并通过各类题型触类旁通,透彻理解理论知识。其次,策划小组习题演练,制订对答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绿色环保观念。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进行课后复习,以此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纠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将题海战术转变为问答模式,增进师生互动,使得知识点的讲解愈发清晰明了,调动课堂氛围。(三)在知识点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知识点当中渗透化学理念,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不能让知识简单的只是知识,而要学会应用知识,形成绿色化学意识[3]。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和调查,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方便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的内容,以案例支撑课本知识的理论。其次,讲解化学知识理论和推导公式时,重点突出污染物质,自然过渡绿色化学概念,深化其内涵,引导学生思维。再次,切合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点的糅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总结。将绿色化学理念结合到具体课程知识点中,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试剂浪费,避免污染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环保应当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