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环境工程概述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5:03: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工程概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工程概述

篇(1)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的意义

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污水的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重要时候,对污水治理回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缓解。在环境的保护中,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对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城市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有利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危机的解决,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当前城市污水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期规划

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污水处理规划的尖锐矛盾。由于既要考虑到远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又要考虑到近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最近实施的可能性、操作性,一直以来在针对污水的处理问题上到底是应该集中处理还是分散处理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态度。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之快直接给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如果对污水集中处理,可以节省资金,同时便于系统的管理和规划,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建设周期长,协调运作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分散处理是开发商经营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就近对污水处理的策略,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污水处理的灵活性,更加便于资金和技术的管理及操控。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的资本后盾和技术支撑,分散式污水处理往往并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达不到污水治理的相关标准。由于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对城市污水的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直接导致了污水处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矛盾。

2.2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维护存在资金缺口

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际援助和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尚且不够强大,国际援助也只是能解决小部分的资金问题。因此导致我国的多数城市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短缺得不到及时的扩充与设备更新,导致其污水处理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速度,有些污水处理厂甚至因为资金不到位而无法正常运行。资金欠缺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导致很多在建的污水厂待建甚至停建,无法保证污水处理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缺口无法保证城市污水厂的建设,达不到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2.3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体制来看,其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是管理体制都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正常良好的运行,发挥不出其最大的能力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另外,除了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其在运行操作方面的管理水平都达不到所要求的高度,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的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从而导致在污水处理中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

2.4污水处理结果不能满足规范标准

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地处郊区,没有收到应有重视,其排放水体的管道被其他设施占用,加上配套的污水网管缺乏,导致这些设施处理后所排放出来的污水质量远远达不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3、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措施

3.1加强污水处理长期规划

城市的污水处理应该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社会长期发展计划。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应该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来认识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必须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开发思路。有了规划应创造条件尽快审批,即使规划上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也可先原则上整体批准,对局部问题再做个案研究,不可因对规划作尽善尽美要求而贻误审批时间,结果得不偿失。

有了规划应该及时公布于众,加强对规划及其法规的宣传,提高执法单位的自觉性,将因规划的滞后所造成的负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2强化污水处理投入的资金力度

要尽快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推进城市水工业的企业化经营管理。以前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援助是不够的,科学的收费机制是污水处理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污水长期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还可以增加污水处理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保证污水建设资金的来源,包括个人投资、集资、社会募捐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3.3科学规划污水处理设施

在城市环境污水的治理中,污水处理厂等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与规划布局,一方面,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科学选址,依据城市发展规划与基础设施情况,合理配置城市的污水处理管网。例如采用阶段性的规划措施,进行污水输送的主干管和收集系统接户管建设,使二者相互配套。如果近期内无法确定接户管与收集支管,污水输送的主干管需要预留接口,等区域位置确定后再予以接入,以减少因规划建设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快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既要掌握原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与运行情况,保障其可以正常使用,充分发挥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又要梳理污水的来源途径,分片建设污水管网的配套设施,并有计划地改造老旧城区的污水管道,将生活和生产的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治理的效率

3.4研发污水处理新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经济实用的生物处理技术,现存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多种多样,如由活性污泥法改进的AB法、AO法、A2O法、SBR法和氧化沟法等技术发展的较快,但却得不到普遍的应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方法的投资运作和维护费用太高,很多城市的财力难以负荷。因此,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较为经济的生物处理法,应用的技术比较单一。因此,为了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快速有效,我们应该致力于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呼吁有关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进行开发研究更为经济、实用的能够快速普及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市污水治理工程得到快速有效地发展。

3.5加强人员培训,健全管理体制

因为我国环境保护建设起步晚、水平相对还较落后、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要健全污水处理厂管理调制首先应该从国外的已有的先进污水处理方法中汲取经验,努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污水处理程序,改变以往的照搬照抄国外污水处理工艺和旧处理超负荷的运行模式。政府应该随时随地了解污水处理厂的相关状况,给予相关的技术支持。污水处理厂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解决污水处理厂设备多而复杂、没有有效的管理方式以至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低下的弊病。此外,污水处理的绿化面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在污水厂选址的问题上一定要经过科学考察分析后,在不影响居民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决定处理厂的位置。

4、结语

城市的规划发展以及对于其污水的处理还有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其归根结底与人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过于忽略的问题现在都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文章所述的污水治理这一点。而污水治理的技术提高是现社会的当务之急,只有将污水治理技术提高才能间接的使得生态环境提高,进而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这点上更为认可、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

篇(2)

针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要求、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需求,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明确环境保护目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环保工作目标。通过施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减少对施工区域周边植被的影响,预防水土流失及施工尘、碴、水对环境的影响。以施工环境保护目标为中心,建立施工环保体系。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其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内容。通过完善的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规范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中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开展,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标后详细调研施工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以此为基础,编制详细的生活环境保护计划,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所产生的噪声不可避免的对周边居民产生了影响。施工企业还应与周边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避免噪声污染等造成的矛盾。针对施工过程中交通运输通路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还应规范施工运输车辆的运输时间,避免运输噪声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粉尘等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加强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应用。通过凿裂施工法的应用、钻孔或爆破施工、湿法作业等防尘措施的运用,降低施工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减少施工过程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另外,施工企业还应对施工现场存放物料进行管理,针对施工用粉尘材料存放中大风气候造成的空气污染,强化物料存放过程的遮挡措施应用与管理。通过多种预防措施的运用,减少和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施工废水、生活废水对该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降低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对流域内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通过针对性分析及措施执行实现环保目标。首先对于施工过程中砂石料处理及混凝土砂浆制作过程中的废水进行处理,或者采用商业采购的方式减少这一环节的废水处理工作。另外,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检修、故障处理等工作中,废旧机油、清洗用柴汽油等应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严禁随意倾倒,以此避免废旧机油等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对于施工机械、车辆的清洗,应集中清洗,病通过水池沉淀后排放至江河,减少车辆清洗带来的油污对江河流域生态的影响。对于生活污水,应设置沉砂池进行净化,避免磷化物等超标对水环境的影响。通过相应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有效降低水利工程施工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实现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管理目的。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两部分组成。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目标,施工企业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进行废弃物的处理与管理。通过集中收集与处理方式,避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对施工场所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也应集中倾倒至指定地点,减低施工活动对周边植被的影响。如废弃物中含有铅、铬、砷、汞等有害成分,其实应上报环保部门进行批准后进行处理,避免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对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

2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综合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树立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严格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与宣传,使施工全体人员认识到生态环境及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数目的砍伐,注重施工过程中对植被及动植物的保护。严禁施工人员在施工区水域捕杀水生动物,以此保护施工区域动植物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篇(3)

(1)工程使用材料为环保型,充分利用二次能源的再生性、可输送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因为资源的浪费和减少,都要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2)站址和线路走径的确定要满足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不影响环境自身发展的需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3)设计成果在施工和建成后,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质,能满足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4)满足对环境的可检测要求,如定量、定性指标的设定、测量和评价。

(5)预防为主,环保优先,当环保和工程需求发生冲突时,以环保为主。

2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避让、弱化、防控、修复”的原则,力争将环境影响减到最小值,由被动防护变为主动环保,必要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设计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1变电站设计

变电站内设备集中,安装、检修、维护频繁,建筑物、电缆沟、给排水管道等一应俱全,站外杆塔林立、导线如网。

2.1.1站址选择

在考虑变电站安全因素的同时,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尽量使用贫瘠、边坡、改造后的土地,不破坏原始地形地貌,减少水土流失,把土地的使用情况作为环保设计的基本条件。站址远离居民区、村庄、学校,靠近工业负荷中心。应征求规划部门的意见,了解拟选站址附近的社会构成,防止产生环境影响。应靠近公路或街道,交通方便、减少进站道路占地和排污管道长度。

2.1.2建筑材料

建筑物不用或少用粘土砖,减少对土地的破坏;站内架构、设备支柱及其他支撑设施,在满足安全情况下,使用环形水泥杆,少用或不用钢材;电缆沟及盖板、给排水管道等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再生资源,既环保又卫生整洁。

2.1.3设备布置

站内设备布置要应合理,各种建筑物、配电装置以高层和中层为主。主控制室应布置在设备中心,减少各种电缆敷设长度;在城区使用封闭式室内变电站和地下变电站,地表面搞绿化或建筑,进出线使用电缆,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2.1.4电磁辐射的处理

低频高压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对人畜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到底如何,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设计部门应从有利于安全、有利于人类和自然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在满足设备电气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在变电站院墙两侧种景观树(自然生长高度在7m以内),吸收和缓解电磁辐射的影响,又可减少设备运行噪音对外部产生的影响;也可用增高变电站院墙的方法进行电磁隔离等。

2.1.5站区绿化做好站区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和扬尘污染,对站区污水应经处理后二次使用,也可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及城区污水管道,不得随意乱排,造成二次污染。对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对站用变和自用水、自用电的设计和布局要严格计算和控制,减少浪费。

2.1.6应急准备措施

工程设计的应急准备主要是对设备发生事故的预防上,如变压器油外泄,绝缘气体设备漏气等,应有防止各种油料、气体乱流乱排的措施,如设置事故油坑、消防房、变压器灭火装置、电缆沟阻燃隔断等,缩小事故范围,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2.1.7站区设计标高

应考虑到站内施工和土石方开挖情况,既要减少垃圾产生量,又要减少余土外运数量,造成人为环境污染和破坏土地原貌。站内设计标高应以高于原地形30~50cm为主,使余土和建筑垃圾就地消化和深埋,不得随意抬高站内设计标高值,影响站区四周的自然排水。

2.1.8缺陷处理

对环评部门提出的环保处理意见,应采取有效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不得以任何理由敷衍塞责,并将其作为以后环保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用于设计实践中。

2.2送电线路的设计

线路工程距离长,所经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施工困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满足安全、技术的条件下,对不同的地形、地貌、环境,采用差异化设计,使环境影响和污染减到最小,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2.1线路走径

线路应远离居民区、工矿企业、学校、旅游区,在安全和技术满足的情况下,力求线路长度最短。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高架桥梁、索道、河流时,满足最大弧垂时交叉跨越距离,保证原有建筑设施和人工环境的正常运行。

2.2.2保护植被杆塔基础

少占或不占植被面积,确需毁坏时要进行恢复或修补,以防止水土流失;对损坏的土地和道路,应进行复垦和修复;应充分估计线路施工时,对农作物造成的毁损情况,力求减至最小。

2.2.3树木和附着物

对跨越房屋和其他附着物时,应缩小耐张段长度,增加铁塔高度,当影响居住安全时,可进行拆迁,也可采用改线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使用电缆。线路跨越树木时,应选择移栽或改种其他树木类型的措施,对城区景观树要用跨越方式处理,经过经济林和成片树林时,采用高跨设计的方法,根据各种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按照设计规程确定铁塔呼称高。要辩证看待资金投入和资产的关系,采用跨越或电缆时,表面看投资增大,实质是资产增大和保值增值的关系,这样做既提高了环保系数,又减少了资产流失,减少了二次维护费用。

2.2.4线路材料的使用

应全面分析和策划材料使用,原则上对农村、平原单回线路杆塔以水泥杆为主,铁塔为辅,扩大可再生资源的适用范围,节约钢材和基础混凝土,又可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城区、山区和双回路、多回路线路,应使用紧凑型铁塔,多回路铁塔,提高单位通道的输送容量,减小线路防护通道宽度。杆塔选用应考虑占地少、不影响耕作,少用拉线塔、拉线水泥杆,多用深基础、大弯矩杆和钢管杆。杆塔制造质量也是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设计时可适当增大安全系数,防止因质量不合格造成重复施工或延长施工时间,从而扩大环境影响。

2.2.5基础设计

对山区线路,铁塔基础可采用高低腿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变阶梯基础为独立柱基础、不等高基础形式等措施。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并且可节约基础混凝土用量。对城区街道的铁塔基础,应做好绿化,符合当地城市建设的要求。

2.2.6电磁辐射

线路应避开村庄、学校,减少噪声和电磁感应对人群造成电磁辐射,必须通过时,应加高杆塔,辐射影响严重时可实施房屋搬迁,减少对人畜的影响。要远离飞机场和火车站,防止电磁感应对航行指挥信号和铁路信号机的干扰。要和弱电线路保持技术规范规定的交叉角和高度,减少跨越长度,杜绝近距离平行通过,必要时应和相关单位联系,做防干扰措施设计。

2.2.7缺陷处理同“3.1.8”节。

篇(4)

一、绿色节能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

1、绿色节能建筑概述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渐出现了绿色建筑。它将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提供给人们,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对洁净可再生能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如太阳能资源等。绿色建筑一定是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是按照节能设计标准来进行的,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建造施工过程中,那么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也可以得到有效降低。

要想理解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就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全寿命周期理念,主要是从时间角度上来分析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寿命包括着建筑施工建造的各个环节,如项目选址、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项目的运营等等,要从全时间段上来沽算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全寿命周期理念还需要向前和向后延伸建筑寿命,如运输和开采建筑材料,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以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等等。拉长这个周期,就将采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纳入了考虑范围,缩短材料运输距离,促使运输能耗得到降低,改进或者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将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给应用过来。

2、绿色施工技术概述

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将环保优先原则给贯彻下来,将高效低耗和环保作为追求的目标,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以便促使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文明得到保证,最大程度的扩大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它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施工技术,而是在可持续理念下来重新审视传统的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相较于传统施工,绿色施工具有较大的差异,传统施工主要是促使工程本身指标得到满足,将工程质量和工期作为考虑目标,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如果有冲突发生于其他因素和质量工期等指标之间,那么为了促使工程质量和工期得到保证,往往是牺牲其他因素,这样虽然工程质量和工期得到了保证,但是在工程施工中,却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并且部分工程竣工之后,依然无法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绿色施工技术则是在绿色施工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促使绿色节能建筑得到实现,在工程建设中,大力节约资源和能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环境,在建筑中,充分应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绿色节能环境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与发展

1、建筑外墙施工要注重节能性

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围护结构的节能,而外墙在围护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散失的热量又占围护结构散热的30%左右,因此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非常重要。外墙保温技术主要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三种,特点是适用范围广,可以应用在不同气候区,而且热桥影响小,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其中外墙外保温是在建筑物外墙的外表面上设置保温层,这是一种先进的外墙节能技术,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它有很多优点。首先,外保温的保温隔热性能优越,外保温层完整的包裹了建筑物外墙面,可基本消除热桥,从而有效降低热桥造成的附加热损失;其次,外保温系统能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施工中保温层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不影响室内装修和设施安装,可使经济效益提高;外墙外保温还便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而且外饰面层的装饰效果可美化建筑物外观等。鉴于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这种施工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2、选用绿色环节能的门窗施工材料

建筑施工过程中门窗的设计和施工在整体建筑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门窗不仅会影响整个建筑的美观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兼具通风和采光的重大作用。在施工时,如果门窗位置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效能,同时大幅度增加建筑物的能耗。所以可以通过改进门窗位置的设计和采用新型门窗建筑材料来提高其能效,使其更具环保性和节能性。

首先,可以通过更改门窗的设计位置来降低其所带来的能量耗损,门窗的开设面积要适中,且最好保证窗口具有对流效应,不要将门窗都涉及在同一方向,这样可以保证夏季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其次,门窗施工中要尤其注意提高其密闭性能,防止冬季热量过快的散发和流失,更好地发挥其室内保温的作用。再次,要在施工中由于尝试使用新型门窗施工材料,门窗材料的选择要以保证其保温性,遮阳性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环保节能的功效。传统建筑施工中,门窗材料大多以钢制或铝合金为主,长期使用会产生变形老化现象,严重影响门窗的保温性能和密闭性。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中门窗的材料以硬质聚氯乙烯为主,该种材料具有密封性能高,不易变形,环保节能等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门窗的效能,降低能量的损耗。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新型门窗材料还在不断研发中,例如具有抗辐射功能的玻璃材质,真空玻璃材料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新型智能玻璃正在试用阶段中,该种材料的玻璃可以根据光照程度的强弱不同进行自身功效的调整,在晴天时变暗,有效地降低太阳辐射,在阴天时又变亮,提高室内的光感。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门窗材料的设计将会更加环保和节能。

三、注重屋面施工材料的保温和环保性能

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是降低能源消耗量,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节能效益十分明显。绿色节能建筑屋面节能施工技术有:

3.1倒置式屋面技术。倒置式屋面的构造做法是在防水层上铺设泡沫塑料保温板,这样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水性得到了改善,而且施工简易、质轻好搬、易切割、施工期短,无形之中降低了成本,屋顶可再利用,对日后防水层的维修也很方便。

3.2种植绿化屋面技术。城市建筑实行屋面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3.3蓄水屋面技术。蓄水屋面就是在刚性防水屋面上蓄一层水,其目的是利用水蒸发时,带走大量水中的热量,从而有效地减弱了屋面的传热量和降低屋面温度,是一种改善屋面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对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不仅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不断地改良,而且还需要逐渐地提升施工技术。只有这样,建筑工程才能够更好地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齐云.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及其优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3(10):158-159.

篇(5)

1.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

书籍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因此,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图书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1.1为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提供基础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书籍会发生关键的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扩大,为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书馆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个安静和适宜的环境,置身于其中,可以被周围的学习气氛所感染,并且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适合学生的自学。在不断的阅读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图书馆读书是一种自学行为,可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众所周知,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喜欢探索,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是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此外,图书馆的资料呈现出多样性,在不断的阅读中,可以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阐述更加明确的认识。

1.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图书馆中阅读就像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不仅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形成探索精神和优良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图书馆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导读管理

2.1目录导读

古代学有所成的学者,无不得益于书目的指导,这就是最早的图书馆导读。目录学是人们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自然会望洋兴叹,因而需要解决一个读书从何下手、阅读的先后缓急,以及什么该精读,什么只需浏览的问题,这就要借助书目作为向导。目录学作为一门智慧之学,教人们学会怎样在文献和知识的海洋中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知识的本领,这种本领是终生受益的。所以馆员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的契机,向学生教授一些目录学及图书馆学的基本知识,授之以渔,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进修学业可以说是提前掌握了一种技艺。

2.2知识导读

对于中学生的导读力求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展。学生课内学到的语言基本知识、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外的阅读实践加以深化。图书馆员尽可能地为学生架起阅读的桥梁,通过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作家简历、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深层次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语言特点等,缩短一些作家作品与中学生存在的时代和生活阅历的差距。循序渐进,推进阅读的深度,舒缓学生阅读的畏惧心理,消除学生阅读障碍,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进人深阅读状态。

2.3人文导读

除了传统的图书馆知识介绍、新书通报、新书点评、宣传橱窗等形式外,还可协同语文组教师列出有针对性的推荐书目,同时还要运用图书馆网页、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书展、书评等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使他们有选择、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为读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园地,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阅读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1)多方面进行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场景氛围图书馆舒适、优美的环境是吸引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场景布置应该是美学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体。

(2)对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文化氛围在藏书流通布局上实行全开架的借阅模式,这样的布局不但能让学生直接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能接触到大量相关的图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提高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3)对图书馆进行柔性管理,营造心理氛围图书馆员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老师,积极与学生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语气和蔼,主动关切学生学习生活,对学生采取柔性管理,让学生乐于主动交流,在图书馆保持心理放松的状态,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引导学生乐于来图书馆,使学生养成阅读自觉。

3.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3.1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

图书馆为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对图书的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学校除了要加强图书馆管理外,还需要保证图书馆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并根据时展,不断更新馆藏图书,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同时,要加强对图书的分类,设定明确的区域分布图,便于学生对图书的查找,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3.2创新图书馆管理方法

对图书馆的管理要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检索辅助工具。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将图书进行分类和编号,并且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工具书特点、查找方法和搜集信息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学生阅读提供便利。因此,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的需求,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3加大对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图书的利用率,在不断的阅读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因此,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使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图书馆有正确的认识。例如,通过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4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篇(6)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兴建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了,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了。

1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对自然界气候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地区性气候受到大气环流的控制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存在,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者是湿地,这就会造成地区的气候变得较为湿润,对于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地区降雨、气温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2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天然的河流水文特征造成破坏,在河流上兴建大坝,会造成上游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自净能力受到影响。当库区的水体逐渐增大,水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水体的密度、水中微生物的生长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造成下流河道的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水文环境发生变化产生的。

1.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库区和下游河道的泥沙输送以及沉淀模式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下游的地上河部分不再淤高,在工程设计时就想要将黄河的泥沙拦截在三门峡水库之内,想通过这种方法使流入下游的水体变得清澈。但是这种做法却将上游的渭河严重的污染,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设计完善的排沙系统,后来经过多次改造之后,下游的淤泥仍然大量的存在,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水库蓄水量的减少,同时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使得下游的百姓深受其苦。当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也正在强烈呼吁三门峡工程的改建。

1.4对水体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河流中流动的水体在水库中经过停留后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就是对航运的影响,过船闸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对上、下游的航运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水库里存储的水体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时容易引起水质的变化,进而引发水污染。另外,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水体蒸发量会增加,这会导致水汽、水雾的增加。

1.5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水库等工程的建设,对农田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农田避免受到淹没和冲刷等危险,通过对天然径流的拦截以及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也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结构和养分结构产生了影响,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造成了下游平原地区的淤泥肥源逐渐减少,土壤的肥力大幅度下降,同时,输水渠道的渗漏造成了地下水的抬高,造成了周围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和沼泽化日益严重。

1.6对鱼类的影响

当前,人们较为关注的是水库、大坝等工程的兴建对于洄游鱼类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在每一条河流中都生长洄游的鱼类,不同的国家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兴建时,针对鱼类洄游的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第一则是通过工程措施为洄游的鱼类建立洄游通道;第二则是对洄游的鱼类进行人工繁殖,保证其数量不会减少。在我国著名的葛洲坝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中华鲟的洄游问题,我们就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方式,事实也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另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兴建水利工程时对于鱼类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1)对于陆生生物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永久性和直接性的影响,由于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设,对于原本的陆生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另一方面则是间接性的影响,一般指局部的气候和土壤的变化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影响。(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的是针对水中的藻类生物的影响,由于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物的死亡,以及土壤的可溶盐含量的改变,会使得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增加,会加快水体的富营养化速度。(3)水库蓄水将原有的森林淹没,工程的施工又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新建的道路系统阻隔了原有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通道,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当地原始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对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人类社会中,很多传染性疾病如疟疾、霍乱、血吸虫等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与人们所处的水环境有关。如三峡水库则位于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这两大平原可谓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三峡水库建成后,对于钉螺是否能够从上游或者是下游游向库区并且大量繁殖,也是当前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2.2对移民的影响

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必将使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还会造成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等问题。以三峡水库为例,三峡水库的建设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千米,移民总数超过 110 万人。这里移民政策的调整表现为:①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地区,至今已经搬迁移民近 40万,外迁的有 10 万。②对一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据资料统计,三峡库区原有 1,599 个工矿企业中有 1,013 个实行了破产或关闭。

2.3对文物的影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造成陆地的淹没,这样则会对原有地区的文物古迹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3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建议

3.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的潜在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运行中,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3.2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化的补偿机制。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生境补偿等措施,协调工程建设与水生生物保护的关系。如针对河流开发对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在采取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等措施的同时,采用人工增殖放流的补偿措施,以遏制生物资源的衰退。

3.3加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强对环境的管理,从大气、噪声、水体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有效的监测活动,对于施工期间当地的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同时,实行环境监理制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留下潜在的污染源。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要及时的处理,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景观恢复和绿化工作,减少甚至是避免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3.4强化工程运行管理

科学制订调度运行方案,统筹兼顾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在制定调度运行方案时,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重点考虑生态用水.兼顾其他用水。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开展生态调度。为河道留下适当的生态水量,兼顾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用水需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以及调度运行的需要,科学制订环境监测计划,并按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定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3.5完善移民政策

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结束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潜在的影响,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都要充分的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在降低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玉海,陈亚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08).

[2] 张传新,戴克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05).

[3] 司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人民黄河,2012,(02).

篇(7)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接轨。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2-04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课程建设密不可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现实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是一种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笔者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定位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污染监测、污染治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面向企业、工程公司、环保部门及环评机构等相关岗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通过行业需求调研,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责,再对岗位职责进行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定位

由表1可知,“环境监测技术”属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方法及程序,了解环境监测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及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从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等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技能储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应用化学”、“仪器分析”、“分析质量控制”、“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同时可为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在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也有待加强。因此,“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除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的培养。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全过程,从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到形成教学内容,再到实施教学方案,整个过程都有企业参与,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课程开发基于真实的环境监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

以相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问卷调查、深入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即环境监测岗位、污染治理岗位、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及其他分析检验类岗位,这些岗位中与“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相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水及废水监测、环境空气及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然后,由专业教师及行业技术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分析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二)参照岗位工作实际,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参照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借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学习任务,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其中,设置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4个学习项目、8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学习任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每一个学习项目又分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两个子项目,其中第一层次项目属于基础性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过程;第二层次项目属于主导性项目,学生在完成第一层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整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相较于第一层次子项目,第二层次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一个子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递进式的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设计上,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尽量选择周边环境作为我们的监测对象。如环境水体监测我们选取南通市的护城河——濠河水体作为监测对象,大气环境监测及生活垃圾监测选择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城市交通噪声的测定选取学校门口的青年路主干道,废水、废气及噪声监测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将来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环境监测方法、手段发展迅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增加环境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取仿真化的情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流程。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分析探究、方案实施、综合评价等阶段。现以水和废水监测第二层次项目××企业生产废水监测为例。

任务导入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组4~5人,教师作为项目委托方,将对某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废水监测的任务交给每个工作小组,并签订项目任务书,按照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完成项目工作,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及建议,最终形成监测报告。

分析探究  各工作小组接到任务后,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用水情况,废水的类型、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污去向,废水处理情况,排污口的位置及数量等,然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采样及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然后各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PPT汇报,师生共同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方案实施  各工作小组按照最终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教师作为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对所用到的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后,各工作小组展示最终的项目成果,小组成员与教师一起从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取知识及技能,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任务导入阶段,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在分析探究阶段,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用到各类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可采用演示讲解法、现场教学法,在综合评价阶段,运用自我评价法、学生互评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对于采样点的布设、分析仪器的结构及操作过程、监测机理等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课件、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在线答疑等,构筑一个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课程学习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程的自学,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疑点。

(三)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应推行实验室开放机制。如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整个过程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其中样品制备及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很长,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提前预约时间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企业环保部门等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邀请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了解最新的环境监测手段、技术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完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综合表现,从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学习态度、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结果分析、项目报告等方面加以评价,如表4所示;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核占30%。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8.

[3]杨春和,蒋云霞,闫生荣,等.高职环境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41-43.

篇(8)

一、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简述

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工作室项目式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最早的表现形式为学院制学徒制的工作室教学。发展至今,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已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学校现有师资力量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与项目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分配。优化人力物力资源,重组为各个项目工作室,按照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优化训练,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其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设计公司的相关管理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依照既定的设计目标和工作程序将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和讨论,最终划分项目分工,完成实践学习。在学生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公司职工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经验,使自身在探讨、实践和评价中不断汲取优秀经验,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逐步成为符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的专领域复合型人才,借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地方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工作室项目式的主要特点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专业技能优异,并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优秀人才。它主要依托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教师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模式在地方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加有利于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能够让初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其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开放式教学为理念,将教学的空间进行拓展

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需求,而在工作室项目式模式下的教学场地不再拘泥于封闭的教室和实验室,它将教学课堂拓展到工作和实践当中,不仅延展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社会需求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工作室项目式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在项目进行阶段中不断完善和拓展专业知识的体系,用更加具体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用实践带动知识的学习和延展。

(三)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促进教学相长

工作室项目式的教学模式脱离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为核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夯实基础,极大地减少学生毕业后职业上岗的适应时间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和市场对环境艺术教学的需求,促进学校向企业人才输出的进程,不仅加强了校企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能够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三、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地方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改中的实践

(一)地方院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平台

学校同设计公司共同搭建教学实践平台,教师与公司职工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合理的教学实践方案,并在以实践为主的理念下,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使计划能够按照设计市场的需求,以及公司对人才的希望,指引学生更早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依托校企联合举办的设计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增进企业与各同类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的实践机会不断增加,为推动地方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二)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下死学硬背的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按照项目开展的进度,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训练学生实操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引进当前市场环境中较为典型和具备实际操作意义的项目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同的项目进展阶段,应配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项目的进展主要分为项目引进前、项目实施中及项目结束时这三个阶段。在项目引进前,教学团队应依据市场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布局和整体规划。从规划内容上看,首先要明确项目工作中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和如何培养学生在这一阶段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提前设计好项目评价标准,依据学生现阶段的综合能力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师、企业人员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上,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分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当项目实践接近尾声时,教学团队要依据项目目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思路和项目实践原理的阐释,同时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后期推广和成果展示等相关工作,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记录和评估。

(三)工作室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方案

在确立教学计划的时,应做到条理清晰、流程完整,其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步:(1)将项目实践与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在项目进程中不断带入知识点的讲解。(2)根据项目的整体进行情况,进行细致划分,合理优化分工。(3)各项目组根据具体的项目细化,针对项目前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和资料收集。(4)通过对项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制定出相应的项目实施方案。(5)各项目小组按照既定分工,协同合作,依照设计公司的工序完成项目工作,教学团队依据工作情况提出指导意见(6)各组分派代表对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成果进行案例展示,同时组织自我评定。(7)项目结束时,教学团队应组织各组进行项目成果展示,教师要依据课程设计,验收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

(四)工作室项目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工作室项目式评价的标准和其他教学模式存在差异,由于其特征明显,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1)考察学生在项目进度中团队协作的表现。(2)综合评价学生在项目分工中所体现的可行性创意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3)以学生对项目了解、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来进行综合评价。(4)综合评价学生在成果展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明能力。(5)组织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6)通过学生对项目设计的阐述和结果报告进行整体评估。

四、结语

从地方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的整体发展上看,其与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相较,更具发展优势。这种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该模式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学校通过与设计公司达成项目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更加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公司的发展规划,将理论、实践与技法训练贯穿融合,渗透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沟通、合作、分析、创新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14-01

景电工程于1999年引进了2台PN1.0MPaDN800型微阻缓闭止回阀,安装在西干一泵站4#、6#机组出水管道上。然后反复进行了关阀水锤升压试验和快慢关时间、角度调试试验,得到了一系列资料,分析得出了阀门最佳运行参数。在最佳运行工况下,对这两台阀门又进行了2个多月的运行观测试验,得出了阀门运行良好的结论。随后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陆续在一期工程总干五座泵站安装了19台这种型号的阀门。这些阀门在安装运行2~3年后,因其设计制造缺陷和使用环境恶劣而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部分阀门不能正常工作,维护强度增大,给泵站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因素。通过对这些出现故障阀门的认真检测分析,总结出了造成故障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方案和运行管理办法。通过技术改进和运行管理办法的实施使这些阀门安全可靠的运行,保证了提水任务的圆满完成。

1 工作原理

微阻缓闭止回阀在设计时充分利用了管道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开阀阶段和阀板关闭阶段。开阀时利用水泵开机后产生的流速水头压力,压力一方面直接推动阀板打开;另一方面压力通过换能罐,经过单向调速阀传给油缸,油缸活塞杆向外伸出推动阀板,帮助阀板打开,油缸活塞杆伸出为阀板实现缓慢关闭提供了保障。关阀时,当水泵停转管道水流速度为零时,阀板依靠自重下落,阀板下部落在话塞杆顶端,这个过程为快关阶段。阀板下部与油缸活塞杆端部接触后阀后回流压迫阀板缓慢返回,而油缸回油速度由调速阀来控制,这个过程为慢关阶段。活塞杆伸出的长短决定阀板快慢关角度,调速阀回油速度决定慢关时间。所以说,油缸及调速阀的可靠工作,是保证管道及设备安全的关键。

2 出现的故障

由于景电工程阀门的运行介质为黄河含泥沙水,使得阀门各部件的锈蚀及磨损比较严重,阀门的使用性能降低很快,致使阀门不能实现其有效消除水锤破坏,保护管路安全的作用,危及泵站安全。主要故障如下。

(1)阀板上的挂钩、阀轴均为碳钢材质,在水泵运行时因水流冲击阀板,阀板频繁出现起落现象,挂钩、阀轴相互不断发生摩擦,二者相互接触面产生磨损,而锈蚀加剧了接触面的磨损。磨损量大造成的危害是:阀板中心下降,使密封圈脱离阀座金属密封面,导致密封失效;阀板下沿靠在阀体上,使阀板无法关闭。阀轴上的阀板轴向限位台阶失去作用,阀板产生轴向位移,致使水泵停机后阀板靠在阀体上不能完全关闭,阀后倒流水使水泵持续倒转,水泵无法再次起动。

(2)因阀轴的锈蚀、泥沙磨损使轴部密封失效,轴头漏出大量泥沙水,影响着泵站的安全文明生产。

(3)阀门使用时,油缸活塞杆在介质中,因黄河水含泥沙量大,活塞杆易附着“水垢”,这使得活塞杆再次动作时,与密封件产生很大的磨擦力,出现的情况是:水泵开启后,管道水压力提供给油缸的压力为0.3MPa,由于阻力加大,不能使油缸活塞杆推出,这样阀门关闭时阀板就不能实现缓慢关闭,就不能有效消除水锤破坏。阀板关闭时,阀后压力水通过阀板传给油缸活塞杆的推力很大,由于摩擦力增大,加剧了密封件的磨损,造成油缸密封的过早失效。

(4)在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中,管道中的水份不可避免的附着在活塞杆表面进入油缸内部。油缸的缸壁为碳钢材质,这些进入的水份使缸壁产生细小的蜂窝麻面,使油缸产生内泄漏,最终导致油缸失去缓闭作用,危机泵站安全。

(5)换能罐下方的球阀,换能罐底部的气嘴时间较长易发生损坏,损坏后都将影响到油缸的正常工作。

3 技术改进

(1)通过运行情况对比,发现挂钩和阀轴磨损的主要原因是锈蚀,因此改阀轴材质为不锈钢。这样一方面既减小了阀轴、挂钩二者接触面的磨损;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轴部密封材料的磨损,杜绝了原来因阀轴锈蚀造成的轴部密封失效现象的发生,延长了轴部副密封使用寿命。

(2)油缸缸筒改为不锈钢材质,这样杜绝了因缸壁锈蚀带来的油缸内泄漏现象的发生,为油缸的可靠工作提供了保障。

(3)阀轴上靠近两侧挂钩的里侧增设阀板限位装置,防止阀板产生轴向位移,保证阀板可靠关闭;同时也使阀座与橡胶密封面不产生错位,保证主密封性能良好。

4 改进后使用情况

这些阀门经过陆续改造后,使用效果良好,油缸拒动作、阀板卡阻、轴头漏水等故障频发现象基本杜绝。泵站运行管理人员通过运行统计发现阀门运行状况良好,阀门开、关正常,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在19台微阻缓闭止回阀技术改进过程中没有发现金属主密封面及橡胶密封圈损坏现象,泵站10年的运行观测中也没有出现主密封泄漏现象,说明其主密封性能优良。

5 运行管理

为了保证这些阀门的安全可靠运行,通过运行观察、现场维护,总结出了这类阀门的运行管理办法。

(1)新油缸安装运行2年后,利用检修期将其拆下,将活塞杆上的附着物清除掉,注意不损坏活塞杆表面,这样可保证活塞动作灵活。

(2)每年春季检修期,检查所有的球阀及气嘴,更换已损坏件。检查换能罐内液压油油量、油质,如有缺失及时添加,如有变质或油量很少则检查罐内膜片,膜片破损则予以更换。罐内液压油添加完毕后将密封部位处理好,避免阀门运行中出现液压油泄漏现象。

(3)运行期间勤检查,发现液压油泄漏及时处理,水泵停机时观察阀门关闭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保证阀门可靠运行。

(4)阀门开启后,检查油缸行程杆是否按调定要求进入油缸,如果没有按要求进入油缸,则关闭换能罐进水口球阀,用打气筒通过气嘴向罐内打气,压力通过换能罐上腔液压油传给油缸活塞,较高压力使活塞杆进入油缸。然后打开已关闭的球阀,恢复原有状态。

(5)冬季停水后,将阀盖打开,检查阀板、阀轴状况,将阀体内淤积在油缸部位的泥水清理干净,防止油缸密封件冻伤。用打气筒提供动力,使油缸活塞杆伸出顶起阀板,橡胶密封圈与金属密封面脱离,防止橡胶密封圈因结冰产生损伤。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经椎弓根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0例同期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开始下床活动(P

【关键词】 硫酸钙成形术;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固定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创伤量的剧增,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骨折后患者脊柱稳定性丧失,除骨结构损伤外,常伴脊髓、马尾神经损伤,增加了诊治的复杂性,其诊治各方面也有着诸多争论。本院应用经椎弓根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显示了良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1.4岁);坠落伤17例,车祸伤13例;T12损伤6例,L1损伤12例,L2损伤6例,L3损伤6例。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1]B级1例,C级14例,D级5例,E级10例。伤椎高度丢失程度为30%~60%,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手术时间均为伤后3~7 d。保守治疗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2~77岁(平均63.7岁);坠落伤17例,车祸伤13例;T12损伤12例,L1损伤17例,L2损伤1例。伤椎高度丢失程度为30%~70%,神经损伤程度B级1例,C级9例,D级5例,E级15例。术后所有患者均卧硬板床休息3个月,给予药物及骨折治疗仪辅助治疗,床上适当功能锻炼。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了解椎体后壁的完整性。患者取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10~12 cm,显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手术在放射科介入室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定伤椎及上下椎体椎弓根进针点,置入4枚椎弓根钉,然后将调配合适5~10 ml可注射硫酸钙人工骨装入注射器,经金属导管注入椎体空腔内,行椎体成形治疗(平均每例注入8 ml),边推注边退出金属导管,并通过C臂透视观察空隙充填情况及人工骨有否渗漏。10 min后可注射人工骨硬化。硫酸钙人工骨材料选用美国WRIGHT公司生产的微创可注射型植骨材料(Minimally invasive injectable graft, MIIG)及相配的椎体穿刺针。椎弓根螺钉系统为江苏武进医疗器械三厂生产的GSS及美国强生公司Moss-Miami系统。

1.2.2 术后处理 治疗组术后常规静脉注射激素、甘露醇等3 d,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结束后在麻醉苏醒室观察患者双下肢活动及感觉的变化情况,若无神经功能恶化的表现,再返回病房。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软件SPSS 14.0对两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利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治疗组术中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B级1例恢复至D级;14例术前C级中5例恢复至E级,6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D级中4例恢复至正常,1例仍为D级。对照组神经损伤基本没有变化,只有1例D级恢复至E级。治疗组无1例发生并发症,保守治疗组7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4例,深静脉栓塞1例。治疗组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侧位片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80%以上,全部病例术后即感疼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术后早期带腰围下床活动,随访3~6个月未见疼痛复发及明显椎体高度丢失。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保守组资料比较(d)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有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口服药物及支具的使用,但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其解剖复位、短节段固定和三维固定等优点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并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术后断钉、螺钉弯曲松动、远期出现矫正丢失、迟发性后凸畸形等问题不容忽视[2]。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能使复位后的伤椎尽可能恢复其完整形态及椎体强度,弥补传统单纯椎弓根钉治疗的不足,有效防止椎体矫正度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人工骨成骨效果较好,能激发成骨细胞分化、生长,有效修复骨缺损,稳定椎弓根螺钉,不仅能立即恢复骨折椎体的稳定性,而且由于颗粒骨表面积大,有利于更多地释放出植骨中的生长因子,从而发挥骨诱导作用。由于人工颗粒骨的桥接作用,使骨细胞更快更容易完成骨的爬行替代,早期消灭伤椎蛋壳样变化,防止或减缓了骨质疏松,实现了真正的骨愈合。硫酸钙人工骨具有明显优点:(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植入后可以100%被降解吸收。(2)安全性好,固化时温度不超过30 ℃,无毒、无热损害。(3)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在人体内数分钟固化,10 min后即可超过松质骨强度的2倍,能为骨骼提供临时的内部支撑作用。(4)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性。硫酸钙在体内13周左右降解,吸收速度与新骨生长速度一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长入,6个月内可完全被新骨替代。(5)因其为注射剂型,具有更好的空间充填特性,且在X线下显影,有利于掌握注射用量及压力,便于观察是否有渗漏。(6)可注射期长短合适,其硬化时间8~10 min,为术者提供了合理的操作空间[3,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椎弓根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使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建稳定、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维持良好椎体高度的较理想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36-737.

[2] 刘团江,郝定均,王晓东,等.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骨缺损的CT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0):706-707.

篇(11)

环境工程的施工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遵循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增强环境控制能力,有效制定监督与管理策略。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整体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于是我国积极开展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可以有效地指导环境工程施工,人们要合理地应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概述

近年来,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措施层出不穷,特别是大力实施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技术指的是提升环境质量、防止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其涉及众多学科,如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与生态学等。环境工程起源很早,环境工程最初只涉及水资源问题,伴随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研究范畴逐渐扩宽,现今已发展至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环境工程的概念不断更新与延伸,不断拓展施工技术和应用领域。然而,经过长期的发展,环境工程的核心目标并没有改变,即控制污染源[1-3]。伴随环境工程的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逐渐完善,旨在指导环境工程施工,有效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人们要大力开展环境工程,充分发挥环境工程的作用。当前,我国环境工程规范日趋完善,环境保护体制逐渐确立,环境保护工作获得了显著成果。如果环境工程施工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就不能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导致环境工程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环境工程要合理应用相关技术规范,保证施工过程科学合理,提升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伴随环境工程技术标准的提高,环境工程需要对污染防治项目的运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环境污染控制等进行技术规范。按照具体需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可以为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的环境工程提供指导[4-7]。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项目投资稳步增加,环境项目数量不断上升。随着环境工程的不断实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投资增加,有助于满足环境治理需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人们要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切实增强环境工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然而,我国环境工程起步较晚,潜存许多问题,使得环境工程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当前,人们要积极采取环境工程措施,不断提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价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实施环境工程的重要依据,可以引领环境工程的方向,保证环境工程的可靠性和标准化。人们要有效落实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推动环境工程有序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能有效地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工程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有效提升环境工程质量[8-11]。

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与作用

3.1定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开展环境工程的指导性文件,是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环境工程施工标准化,能够为环境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确保环境工程施工质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环境工程实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成果,采用成熟、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来指导环境工程施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不是封闭的,是不断更新、完善的,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有效整合新的工程实践经验,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指导,确保环境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很多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价值,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治理环境污染,将会影响经济建设、生活质量与人体健康。其间,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人们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将科学技术作为核心,有效完成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环境工程预期目标[12-15]。

3.2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是保证环境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要不断推广先进、成熟的污染防治技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环境工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环境工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拥有巨大的作用,不可取代。我国环境工程起步较晚,发展空间广阔,实施期间面临很多困难,致使环境工程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生产期间会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破坏环境,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前,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提升环境工程质量,推广和应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16-21]。

4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