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智慧课堂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5:0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智慧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智慧课堂教学

篇(1)

日前笔者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智慧课堂”软件,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华丽包装”,像一道饕餮大餐,给学生带来了一堂有趣的、生动的不一样的课堂。所谓“智慧教室”是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节课恰如其道的利用“智慧教室”软件,整节课不仅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倒让人耳目一新,兴致盎然。现摘录课堂片段于各位同行分享:

一、课前“开心一刻”

情境:一天,爸爸叫毛毛去买一篮桔子送给奶奶吃。临出门前,爸爸嘱咐毛毛要买甜一点的桔子。毛毛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毛毛才回到家。 爸爸: “桔子甜吗?” 毛毛: “都很甜。” 爸爸:“你这么肯定?”毛毛递过一个吃过的桔子,兴奋地说:“我每个都尝过啦。”爸爸:“啊!……”此时课堂里响起一片笑声。老师设问:毛毛的做法是什么?学生1:他把每个桔子都尝过了。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2:我会抽一部分尝一下。

二、设计活动,新授概念

活动一:1.调查我们班级喜欢看“奔跑吧,兄弟”的学生有多少人?2.调查我们学校的学生喜欢看“跑男”的学生数。

学生3:可以叫班主任帮忙,利用一张调查表,就可以收集全校学生的数据,这样就可以统计人数了。在这两个问中,只有同学准确地统计自己班级和全校各班学生喜欢看“跑男”的人数,就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自然引入到全面调查的定义。教师指出,像这样为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的凋查叫做普查,例如人口普查。

活动二:想一想,要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有人设计了下三种调查方法:(1)对全国所有的初中生进行视力测试。(2)对某一所著名中学的初中生进行视力测试。(3)在全国按东、西、南、北、中分片,每个区域各抽3所中学,对这15所中学的全部初中进行视力测试。你认为采用哪一种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三、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归纳概括抽样调查的概念。(请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2)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例子。

(3)小试牛刀,指出下列调查哪些应作普查,哪些应作抽样调查:日光灯管厂要检测一批灯管的寿命、了解居民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

活动三:议一议,浙江电视台需要在我区中小学中调查:“奔跑吧,兄弟”的收视率(1)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2)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3)你认为对不同社区、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人所做调查的结果会一样吗?(4)你认为抽样调查选取的对象应具备什么条件才有说服力?你能设计一个合适的抽样调查吗?

学生4:我会在全区不同片区的小学、初中、高中中各抽取一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这样调查出来的数据既代表了不同的片区的学校,又代表不同的年龄层次,而且数据也足够多。

活动四:要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第三种调查方法:在全国按东、西、南、北、中分片,每个区域各抽3所中学,对这15所中学的全部初中生15000人进行视力测试。请问:我们要考察什么? 从中抽取了什么?抽取的数目是多少?

四、合作学习,学以致用

我市今年约有12000名学生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为了解数学考试成绩,从中取出600份学生的答卷来统计合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问应怎样抽取600份答卷,使所了解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已知有关信息如下:(1) 抽样在卷头拆封前进行(即看不见考生的姓名、所在学校、准考证号码等)(2)每个考场有30名考生,每个考场考生的答卷装订成一叠,包装袋上写有考场编号。(3)参加考试的同一所学校的学生的各个考场连续编号。(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方案。

五、梳理知识,归纳小结

你学会了……发现了……想到了……二个特性:必要性,合理性;三个注意:具体内容、叙述完整、没有单位;四个应用:概念、 设计、综合、探究。

评析:在数学课堂教学改进中,十分强调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一个笑话引出课题,引入新颖自然,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通过几个来自生活的活动设计,步步将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其中。整堂课结构紧凑,过程流畅,内容务实,高效互动,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本节课引入新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主动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被动地接受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发现探究合作式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在教学中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节呈现问题、营造问题,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思维,由此引发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因问题自然形成教学中合作交流式学习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他们自主学习体现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中,坚持目标问题解决学习,坚持学以致用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在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自问过程中,情感体验得以强化。

篇(2)

一、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而建立高效的“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制定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源头。因此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修订好后,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2.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须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特别关住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备课,确定展示内容。上课前将批阅后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3.培训好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激情,在展示、点评的时候像个小老师;要想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小组长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能管好本小组同学的课堂纪律。(2)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3)上课时要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6)协助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导学案等。

二、课堂的处理

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以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完成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存在普遍异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或精讲的方式处理。

篇(3)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偏离预设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耐心启发,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通过理答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导入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心中的分数。学生中有的画图,有的写文字,有的用分数,教师让学生把不一样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问道:“大家觉得哪种表示方法好?”学生有的认为画图好,有的认为写成分数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巧妙地问道:“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学校的1000名学生,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怎样表示?”画图的学生愣了一下,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方法,动笔开始画起来。而另一个学生则轻松地写了个分数就下去了。这时,一旁画图的学生实在画不下去了,扭过头来笑着对教师说:“老师,太麻烦了,还是写分数吧。”教师接着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这是一节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当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没有对他画图的方法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巧妙的理答,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用分数表示的简洁和方便。这样的课堂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独特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推波助澜,生成精彩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堂理答,使其面临“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达”的境地,从而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走进名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她那机智敏锐的课堂理答给我们做了典范。这是吴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出示的问题是:“350位同学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生1:太够了!

吴:“太够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估的?

生1: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共有350个。可实际每辆车有56个座位,所以太够了。

生2:我是“大估”的,把56看成60,也够了。

吴:有这么多方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认为“小估”好还是“大估”好?

生:“小估”好,万一来的人多了,就可能不够。

吴:这位同学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片段中,吴老师仅仅抓住“太够了”和“万一”,通过智慧地理答,逼近问题的实质,引发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运用估算方法。为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推波助澜,激发了学生灵动的学习智慧。

三、抛砖引玉,拓展思维

学生的学习受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的影响较大,当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抛砖引玉,做启发性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抓小棒”的游戏:有10根小棒,同桌轮流抓,每次只能取1根或2根,取得最后一根为胜。题目一出,大家都兴致盎然地玩了起来,但问到“怎样才能确保获胜”时,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显然,学生只限于玩而忽略了策略。为使学生既保持玩的热情,又能深入思考,笔者对学生说:“老师也想和大家比一比,谁来试试?”有三个学生来挑战,但都以失败而归。这时,学生对笔者佩服有加,笔者就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获胜吗?这其中可有奥秘哦,谁发现了?”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说:“先取1根的人,接下来要和对方凑成3,就能赢。”笔者心里暗暗高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于是称赞道:“你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思考,你敢用这个方法接受大家的挑战吗?”他很自信地说:“可以。”这一次,学生已经不是因为好玩而玩,而是智慧地运用策略。类似的策略研究在后续学习中大受学生的喜爱。这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某项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其中的策略,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4)

所谓“集体回答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集体来回答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参与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节省时间,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有利于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不足之处是:如果使用不当,对一些带有思考性的,有难度的,特别是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也让学生“集体回答”,就会出现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众说纷纭的现象。其结果是师生双方根本听不清哪一个说得对,哪一个说错了;教师无法评价学生,学生无法评价自己,双方都得不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来。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犯这个错误的很多。

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如何运用,在什么时机运用,却是值得研究的。用得好,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

篇(5)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缺乏系统全面性。

这些年以来,很多高校都愈发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时代的要求,对此,高校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片面性。在高校的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难题就是怎样有效地把专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众所周知,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造成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片面性。除此之外,教师一般仍旧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需要健全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核心价值教育手段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社会不断地进步,时代不断地发展,大学生的观念也在日益改变,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然而,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仍旧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当前情况下,很多高校依旧采用传统的手段,教育方法也没有创新,教师依旧是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样,学生根本不会受到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核心价值教育观念缺乏实践性。

在现在的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师们仍旧是为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的纯理论灌输,根本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不知道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高校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时间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育

如果想要进行思想宣传,可以采用课堂讲坛的方法,课堂讲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以为核心指导,对于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非常重要。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政课堂。

课堂讲坛是宣传思想的主要阵地,如果不被正确的思想占领,那么错误的思想就会趁机而入,成为主导思想,这样就会引起思想舆论,制约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大学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也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课件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样的,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弘扬,让学生了解,接受。

2.注重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教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范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塔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督促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以身示范,自身坚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3.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要利用多种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主义价值观在校园建设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增强凝聚力,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要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综上所述,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课堂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到课堂教育中,开辟紫的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冯晨静 石秀霞 宋华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春寒,廖桂芳,苏洁.大学生课堂内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7-159.

[2]侯青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路径研究[J].赤子,2014(6):046-047.

[3]颜景霞.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力度[J].职业技术,2013(3):70-71.

篇(6)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兴奋剂。在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习欲望,就能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促进学生情感与智慧的勃发,使他们拥抱数学,体会快乐。

教学“认识小数”时,我注意融情于智、融情于理,以孩子不同生长时期的生活照片作为数学课的切入点,以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身高为素材,让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真实感知自己的身高变化,体会成长带来的快乐。学生由“情”入“智”,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具体地认识分数、小数、带分数, 完成整数部分是0的纯小数到整数部分不是0的带小数的递推与整体构建,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以“一周有几天,一月有几周” 拉开序幕,来学习乘法口诀。这样,不仅有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知识背景,而且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盎然,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

二、回归生活,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将数学知识渗透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让学生明确感知数学的真实,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灵活展现数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活力。让学生在生活——数学的互相作用中,丰富感官,提升认知,达到心智的统一。

教学“分类”一课时,在学生将铅笔按长短和有无橡皮头两种标准分类后,我及时追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一个简单的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本课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找到其他的答案。这样,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看生活中的问题,满足了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了收集的信息,了解到许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人民币的种类、人民币的面值……在了解这些知识后,我设计了两项课后实践活动:(1)“超市大赢家”:让学生到超市去购物,选择一件商品的价格,并说说可以怎么付款;(2)“周日我做主”:准备10元钱,到菜场去买菜,学会计算应找回的钱数。这样的实践以回归生活为目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数学的真谛,由“智”生“情”, 享受在生活中的快乐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验快乐数学

篇(7)

在《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一书中,作者龚如君老师指出:“教师要与语文课改俱进,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能‘调动学生、说动学生、震动学生’……”,我想,课堂的趣味性就是为实现“调动学生、说动学生、震动学生”这一目标的一个策略、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如何构建趣味课堂呢,我就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提出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一、教师应具有的素养

1、做有激情的教师。每一堂语文活动,教师都要激情四射,真情投入。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真情去激励学生,用激越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去熏陶学生,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让学生也充满学习的激情。

2、做个有心的教师。即要善于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注重平时生活中的趣味语言积累,比如有趣的语言游戏、有趣的影视、小品的经典语言,与时俱进的流行用语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3、做有智慧的教师。即具备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既要具有提前预设能力、恰到好处地预置好趣味活动,增强课堂活力。又要灵活应对教学活动随时会出现的一些课堂意外。如班上正上着课,突然教室门被外面疯打而摔跤的同学“嘭”一声挤开了。同学们对这意外都很吃惊,心思全部被吸引走了。老师可以这样说:“哎,谁叫本老师讲课太精彩了,外面的同学都能为之倾倒。”一句话幽默诙谐的语言,就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成功地、机智地化解一场课堂意外。

二、常用的趣味活动形式

趣味活动的设置应该要因课而异,因需而设。可以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如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等来增强效果。主要分为几类:

1、体验式趣味活动。即制造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如在上《孤独之旅》一课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课文中人物杜小康的感受,在讲到杜小康因故被迫辍学跟父亲去放鸭一节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杜小康,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会有哪些情感与体会,再动情地读出杜小康说的那句话:“我不去放鸭,我要上岸回家……”有位同学读着读着就哭了。小说中的人物与学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异常显著。

2、角色模仿或表演。即让学生饰演文中各个角色,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去理解人物心情、性格特征。特别是对课文中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等地方的理解很有效。比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一文中,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充满封建文士的迂腐气味的言行时,让学生分别饰演小说中的孔乙己与其它酒客,生动再现孔乙己给酒钱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及与众酒客的争辩的场景,通过学生的饰演,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体会,为学生对小说主旨的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趣的课堂合作游戏。可以是两人的、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如词语接龙、击鼓传花、猜谜语、看一看错在哪、找一找哪去了、快问快答、今天我当老师啦等结合教学类别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

4、笑话或寓言故事。一般用在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通过有趣地将故事方式,迅速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5、班级辩论活动。针对课堂中学生发现的不同观点(一般是两三个最适宜),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群辩群答,通过相互辩驳、论证,最终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当老师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时,有的学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学生认为根据题目来看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争论不休,我不作评判而让同学们进行辩论。经过激烈的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了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所以前句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辩论赛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它对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力、语言敏捷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有很大作用。

课堂趣味性表现方式还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只要适合课堂需要,能真正起到“调动学生、说动学生、震动学生”都是可取的。

一堂课就如一部电影。好的电影,大家都爱看。好的课堂,学生都爱学。打造学生喜爱的课堂,是我不懈的追求!

篇(8)

本文结合多个教学案例,详细地为达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目的出谋划策,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英语智慧课堂的几大措施。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智慧教学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英语的技巧,提升英语阅读与写作两大能力,同时它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学习生活得到饱满的填充。就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并没有真正掌握打造智慧课堂的精华,导致学生日益对英语失去耐心与信心,然而当代教育的前沿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内涵,英语教学也必须跟紧时代的脚步,争取早日为打造智慧课堂的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平稳发展,力图培养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开发英语智慧课堂的步骤绝不能省略,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照顾到全体学生学习进度,因为每个学生的领悟吸收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而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向所有学生培养他们善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主动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方位名词”这一内容时,in front of、behind of、turn left and right等描述前后左右的名词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鲜明的概念,因此极易容易混淆。遇到这种学生迷糊的情况时,教师不能因为赶个人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方位名词的加强巩固,否则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恶效。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比如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比划前后左右,并让全班学生集体说出自己的比划方向,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感情。相反,教学也可以说出其中任何一个方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一旦发现个别学生比划失误就可以及时纠正,如果能够长期将这种顾虑全局、面向全体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提高。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的玩心还比较重,让学生一整节课坐在课堂上不开小差的几率几乎趋于零,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多媒体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幻灯片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到白板上供全班的同学看,学生既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也可以寻找出不足之处,这样一览无余、完全的投影显示出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声音、图片、音乐带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例如:在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典型代表的景色在班里内部展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考试知识的课堂,更是教会学生生活的智慧课堂。然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限度,不能利用大部分的宝贵课堂时间播放多媒体,这样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一节没有意义的智慧课堂。

三、设置小组合作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已经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了实现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机制来体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

例如:在学习《My birthday》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生日派对。通过小组讨论机制前面避免了学生由于大课堂的现代模式而无法倾听每一位学生想法的弊端,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巡视。首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英语语法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提升;其次,避免学生利用讨论环节交流无关紧要的话题,保证课堂纪律;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决定结束时间。

结语:随着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社会淘汰,教师必须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智慧教学。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课堂小结、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以书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课堂环节都是环环紧扣课文;另外,让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我们时常感叹那些特级教师课堂上的沉稳、睿智。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学生总能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语言闪现灵光?其实是教师智慧理答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称之为“理答”,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偏重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含金量”,还要适当控制数量,对于发问后的理答常常预设较少。再加上理答也较难预设,因为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往往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智慧理答,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放飞学生情感的翅膀,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呢?

一、转问,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有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可以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一文时,当学生理解了图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即初步体验“位置”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后,教师提问:“是不是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呢?”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不是整数对就找不到位置了。”老师说:“是呀,如果把我们的座位画成图,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呈现座位图并标有纵轴、横轴)。不过,如果我将图上的数稍作改动(将横轴上的2去掉,将原来的3改为2,其余各数做相应改动),现在,是不是这组同学就没有位置了呢,或者他们的位置就不能用数对表示了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上的标记是人为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字母等,位置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其他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唯一的一个数对表示。通过这样巧妙的理答,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时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或出人意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预案,改变问题角度,通过理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二、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把学生思维的“平面思维”状态引向“立体思维”状态。

一位老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出示例题情境:小芳已经看了一本书的3/5,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4/9,谁看的页数多?在学生说出可用通分和化成小数比较的方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师:“同学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用一种方法来比较大小。通分、化小数都可以把原来的分数变换成另一种可以比较的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变通’的方法。除了这种变通后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其他途径吗?试试看,比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最多!”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原来这本书有90页,那么看了3/5也就是看了54页,看了4/9也就是看了40页,当然54页看得多了,所以3/5> 4/9 。”师:“能不能假设这本书原来有200,250,500……页呢?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这其实是‘假设法’,假设一个固定的数进行思考。”师:“真了不起!除了假设的方法,还能通过找中间数进行比较。想想看,这里找哪一个数进行比较呢?”生:“我想找1/2这个数。因为3/5>1/2,4/9<1/2,所以3/5>4/9。”师:“你怎么会想到1/2,而不是1/3或1/4呢? ”生:“如果用1/3,1/4的话,原来的两个分数都比它们大,就不能比较了。要找的数一定要在这两个分数中间。”师:“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可以‘变通’,可以假设,也可以引入中间数。可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三、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篇(10)

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然始终围绕着教材,就绝对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让课堂以外的专家牵着教师走,教师不敢跨出教学参考书圈出的范围,于是教材中任意一点疑问都必须得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但来源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教师不是自主的,学生同样不是自主的,那些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意愿的观点往往被教师打击,被同学嘲笑。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情感、态度无关,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来自于生活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都不能成为课堂内容的有机构成成分。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要实现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正发展是相背离的,方法不对,目标就无法实现。为了实现目标,重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建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当问及学生他们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全班46名学生,有28名学生期待在课堂上教师能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互动、能让自己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节课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的碰撞,无论是教师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情感,其实都具有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对比分析,能够找寻到对于自己更有意义的那一点共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从中衍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只要不违背生活常理,都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这些想法是值得尊重的,因为这也是精神独立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问卷中积极踊跃的表现说明他们多么希望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尊重,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着他们,体现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从这点来看,改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从关系,其实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种需求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重新审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让知识、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变成一种对话关系,都获得自由言说的尊严和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要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对话关系,它不仅指的是人与人的对话,还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大学语文教材就只成了一种媒介,教师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自主构筑文本及课程的意义,这时学生获取的课程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对话的产物,绝非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

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构建要符合个人发展价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得到保障,始终保证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得以提高。

这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秩序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仍要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中,能主动地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宽容度;学会专心地有礼貌的倾听,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他们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这种新型教学秩序的建立,也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教学的灵感。有一位同事,她在给美术系的学生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学生在对诗作作充分理解之后,拿起手中的画笔给这首诗配一幅画,教师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评判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学生自己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些画作,不管是清丽还是繁复、空灵还是热闹、凄清还是温暖,既有文本设定的情境,也无不渗透了他们的个人知识和所有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体验。这是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并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构文本学习的意义。这种意义因为直接来至于学生自身经验,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尊重,自己的价值权力获得理解,老师和书本不再是对自己的一种控制和灌输,这种经验就会变得相当愉悦,大学语文的课堂也就会越来越吸引人。

从上面的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②教师同样要依赖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一定的评价体系,体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难题,面对疑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可能收效甚微或者根本“一无所获”,但这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和创造的客观规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

让学生回归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那就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③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文本上体现了这一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为例,全书十二个章节、四个学文例话和一个附录。十二个章节从“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到“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再到“诗意人生”,每一个章节所选课文“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 ⑤四个学文例话是希望对学生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教材的编排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⑥“课文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学生尽可各抒己见,对课文加以讨论。所出思考与练习题力求从实际出发,期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求学生意见一致,以便在讨论中交流提高”。⑦这本教材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他人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⑧这套教材不再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不再把自然、社会、他人都当作可以利用的客观存在而加以操控和控制,不再把学生个体和自然、社会加以割裂与肢解,而是要促进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促进了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个体与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是人们对教育教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从边沿回归到教育的中心,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认识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发展、性别、学习风格等的不同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班级中更多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因此不能再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再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正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关心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

在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会关爱、理解、宽容;学会给予、等待、学分享;学会选择、激励、合作;最终学会创新。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从一种工具变成真正有价值的存在,学生不再继续形成过分依赖心理和听任权威,他们的自我不再完全受教师的肯定或否定约束。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构筑起新的意义世界,同时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平台。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结合时,学生才能从课堂教学边沿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了意义。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32-02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和回答是师生互动的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愿意回答问题

要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愿意回答问题。而要让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提问的方式和方法。提问题一定不能只顾优秀生而忽略后进生。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及时完成教学流程,总是喜欢提问班上的那几名优秀生,而冷落了班里的绝大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心里就会认为:反正老师问不到我,我听不听、想不想都无所谓。这样,老师一旦问到他,他就不知如何回答也不愿意回答。还有的教师喜欢先点名后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往往让被点名的学生一下不知所措,一旦回答不了,就可能让他觉得老师是在故意刁难他、惩罚他,让他在同学面前出洋相,从而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以后也不愿意配合老师回答问题了。

要让学生愿意回答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适当的评价。特别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能顺利地回答问题,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能起很大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赏。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其回答得怎么样,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热情;对回答得不对或不全面的学生,也应该先肯定他们表现好的方面,如敢于回答问题等,再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回答得更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关心爱护学生,会让学生更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会让学生更自信,更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提高。

二、让学生喜欢回答问题

人只有打心里喜欢做某一件事,在做这件事时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要让初中学生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题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要求,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此外,问题的多少、难易也要合理、适度。教师提问过少,会让学生认为肯定轮不到我回答;而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思考余地,会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是一种负担,只是为了回答而回答,这样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对没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会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问题难度过大,全班没一个人能答,会造成课堂冷场,这都会让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迎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教学实际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适当、适度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问题的解决像枝头上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摘,只需“跳一跳”就能拿得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回答问题时的愉悦,增强学习的幸福感,减少心理压力,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为高质量回答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物理问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出现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物理规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且语言逻辑性较差。例如,问:“为什么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时容易摔倒?”答:“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的人有惯性。”因此,要提高学生回答物理问题的质量,教师就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术语,正确地提出理论依据,按照语言规范来回答问题,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用固定的句式来回答特定类型的物理问题。

例如,对于应用某些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套用一种“模式”来回答。如用惯性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按如下模式来回答:1.说清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2.说出后来物体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3.指出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4.于是出现所见的现象。

又如,让学生回答一些包含因果关系的物理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一种现象的发生或变化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发生或变化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在揭示这些必然联系时要以物理原理为依据。如“扇扇子,气温并不降低,为什么人会感到凉快?”这个问题中,“扇扇子”是原因,“人感到凉快”是结果,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物理关联。要让学生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人感到凉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汗水蒸发吸热)扇扇子的作用是什么?(加快空气流动)空气流动与蒸发的关系是什么?(加快蒸发)蒸发加快与从人的皮肤表面吸热的关系是什么?(增加吸热)这样通过层层推理,揭示整个物理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从而能正确解答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回答的问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都有统一的模式给学生套用。常听到一些学生说“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我心里明自是什么回事,就是总说不清楚”,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只要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一定会跃上一个台阶。

四、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能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们所提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简单问题,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和引导。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勇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其次,在方法上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尽量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对物理问题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