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资料和方法:2002年起,收集静脉血栓病人资料21例,其中有外科大手术史3例,有剖腹产手术史5例,化疗输液后静脉炎上肢静脉血栓3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方法:对各类血栓形成病人病史症状询问,查阅各种检查报告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做记录。21例病人中8例有胸部腹部大手术史,1例术后10天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因治疗期间变更抗凝剂量没有监测凝血时间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超过9分钟,2例为无意间超声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血栓,5例有剖腹产史。调查资料显示,静脉血栓预防性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健康性知识教育宣传不够,总结经验,积极有效护理对策,对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因静脉血栓带来的发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cdeep vein thvombosic,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外科大术后可见到的并发症,以剖腹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肿瘤大手术后。
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性疾病。原因包括影响血流因素(如血流凝滞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回心流动依赖肌肉收缩),影响血液成分因素(如高凝状态),影响血管壁因素(如手术对血管壁的破坏,大量组织细胞的破坏等)。很多研究表明剖腹产术后、妇科肿瘤术后、外科大手术后风险评估为DVT的高位人群。原因有多个方面:1、女性盆腔静脉解剖特点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女性盆腔静脉管壁薄容量大,无静脉瓣,盆腔内压力变化,麻醉后导致平滑肌松弛,盆腔静脉扩张回流障碍,以及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减少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2、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凝血活酶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发生变化。3、输血止血:库存血的细胞碎片、止血剂对血液凝固性的影响以及手术中创面出血会激活全身及局部凝血系统[1]。
1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1.1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术病人作手术后的DVT预防知识性宣传,让病人了解自我预防的各种防范措施,踝关节伸屈运动的临床意义。
1.2术后观察 :手术后要密切住意观察病人的体温及腓肠肌压痛情况,观察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机制情况,观察病人的双下肢有无水肿,观察病人的尿量情况。
1.3手术一周后查看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及下腔静脉检查情况,及时将异常告知临床。
1.4切实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注意一旦血栓形成12小时到48小时制动,禁止按摩。使用弹力袜时,要注意告知病人各种注意事项。
1.5使用化疗药物输液时对血管的保护性护理:5.1、合理使用静脉,掌握输液技巧,化疗药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静脉炎发生。5.2、局部预防性用药减轻化疗药刺激:如硫酸镁湿敷,输液时沿血管方向涂抹喜疗妥,化疗前使用冰敷或芦荟外敷,自莫非氏管滴入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等。5.3、患者局部放疗和外渗过的血管处避免在此输液。
1.6静脉血栓临床抗凝治疗期间告知病人使用抗凝剂和变更抗凝剂剂量时如何监测出凝血时间。
[中图分类号] R54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96-02
风险管理是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潜在危险因素的疾病,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而在抗凝、溶栓期间可能导致病人皮下、粘膜、消化道、泌尿系、颅内等出血;病情变化快,病人及家属疾病知识缺乏,医务人员的疏忽,不合理的护理和陪护易发生血栓脱落,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故在综合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护理风险或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同时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非手术治疗方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92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55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38.6岁,发现下肢肿痛为1-12天,平均时间3.4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学本科不等,按血管外科护理常规进行管理;将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非手术治疗方案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08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47例,女61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0.3岁,发现下肢肿痛为1-15天,平均时间3.7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学本科不等,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护理风险实施预见性护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
2 方法
2.1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识别 深静脉血栓特殊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最常见的护理风险有:1)从疾病特点看,可能出现的风险有:肺动脉栓塞、血栓再形成;2)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得并发症有:颅内出血、皮下出血、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或过敏等;3)从护理角度,可能出现的风险有:给药错误、护理方法不当、护患沟通障碍、专科知识缺乏;4)病人及家属:不恰当的护理,如冷热敷和按摩患肢,未严格卧床休息等;恐惧和焦虑;合并症的恶化。护理人员对每位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阶段、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以及管床护士的学历、工作经验、责任心、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2.2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流程
2.2.1 健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成立血管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制定本专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对深静脉血栓常见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和指导管床护士、病人或家属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采取抽查与重点跟班检查方式,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情况及时整改,每周护士例会进行点评,鼓励护士如实汇报和记录,月质控进行讲评,讨论分析本月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和安全隐患,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2.2.2 强化护理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做到首诊接诊时,护士填写护理记录首页认真查体,如实记录,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交代在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和注意事项;建立风险病人的严格交接班制度;要求护士在班时对病人存在的风险心中有数,掌握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2.2.3 加强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善新近护士的培训制度 系统组织学习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熟悉治疗方法和抗凝溶栓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掌握药物过敏和出血的应急预案。对新近护士专人代教,制定个人计划,加强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合理应用资源,新老搭配,加强对夜班、中班和节假日的督导。
2.2.4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文件。
2.2.5 建立巡视制度 按护理分级制度严格巡视,危重病员30分钟巡视一次,病情稳定30-60分钟巡视一次,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对病人病情做到了如指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6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经常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质控实行护理部、大科部、科室三级管理,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作为培训素材。
2.3 常见护理风险的管理
2.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患肢避免挤压,并予以抬高和严格制动[4],这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告知病人和家属疼痛时严格禁止按摩、热敷患肢,并嘱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不得下床走动、上厕所等。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急性期病人,尤其是股青肿和股白肿,在发病3天内可股静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为防止肺动脉栓塞,也可在取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严密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测量肢体周径并做好记录。
2.3.2 出血 深静脉血栓病人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及一般处理,抗凝和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有效和重要的方法。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主要副反应就是出血,如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纤溶酶、尿激酶等。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皮下、粘膜、伤口有无出血点,有无头痛、呕吐、神志意识的变化,有无血尿、血便等。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激活凝血酶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一般将INR控制在2-3之间。女性还要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等。
2.3.3 给药错误 给药错误,包括了忘记发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剂量或给药途径错误、药物发错患者等。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抗凝溶栓药物如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钠等,因个体差异、有无出血和凝血功能报告值差异等,每日剂量可能不同。管床护士需和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严格查对,准确执行医嘱。华法令等口服药由管床护士统一保管,每日定时发给病人并指导服下。告诉病人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以便及早处理。对出院带药病人,出口头指导外,还需发放出院指导单,详细写明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服药时间以及药物作用和副反应,定时来院复查凝血功能时间等。
2.3.4 护理方法不当 静脉血栓病人需绝对卧床,直至血块机化及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危险过去,约需要15天时间,手术后的患者要督促其在床上做下肢伸曲运动、内收外展动作、足趾主动运动,病情许可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血流缓慢状态,避免血栓再形成。避免患肢反复血管穿刺;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以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为主。管床须护士熟悉患者的病情,对每位病人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正确护理。
2.3.5 护患沟通障碍 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可以得到病人及家属积极的配合。学习交流沟通相关知识,积极引导护士正确、真诚与每位不同个性病人进行沟通。热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耐心听取病人对病史的陈诉,指导患者正确治疗配合,严格执行告知义务。
2.3.6 恐惧和焦虑 深静脉血栓患者病程长,费用高,可能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且大多有合并症,病人心理较复杂。良好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告诉患者只要配合治疗,坚持用药,是可以消除患肢肿胀的,并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同时留家属陪护,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2.4 效果评价 对下肢静脉血栓病人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整理比较。
2.5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用SPSS13.0 for windows系统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显著水平P<0.05。
3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前的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92例,发生肺栓塞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给药错误、发生护理纠纷9例;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108例,2例发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现颅内、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给药错误、发生护理纠纷2例。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如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例(%)
4 讨论
4.1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改善了人们的保健水平,使人们对医学功效和治疗诊断不疑。但同时,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如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深静脉血栓病人92例中,共出现2例护理纠纷,给药错误出现了7例,脑出血2例,肺出血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给病人、医务人员、家属的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5];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6],我科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对深静脉血栓病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未出现护理纠纷,2例发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现颅内、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给药错误2例,护理风险事件大大减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2 在实施过程中应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同时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护理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处理不好会增加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在实施中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从法律角度处理护患关系,保障医疗护理活动有序进行;在实施中注重环节管理、优化护理流程。如护理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为了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经济赔偿额度,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非常重要。
4.3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 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过程[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如长期卧床的偏瘫、骨折病人,外科手术或创伤后病人,妊娠或产后等病人,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严重的出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减低,疼痛剧烈。病人精神紧张、焦虑。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准确对每位不同个体进行护理风险识别十分重要。而护理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护理风险意识是风险识别能力的关键。
4.4 评估和识别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 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对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实施效果有评价和考核;对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表,对事件的发生进行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5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潜在危险因素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和药物副反应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实施过程中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是基础;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对风险的评估能力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40-354.
[3] 胡德英,田莳.血管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97-302.
[4] 张佩琦主编.妇产科护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224-225.
[中图分类号] R364.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3-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下肢骨折术后常见问题。尤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为66%~84%[1]。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6例,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经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措施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50~74岁。手术方法为人工全髋置换术41例、人工全膝置换术25例。发生DVT 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6~74岁。左下肢4例,右下肢1例。手术后发生DVT的时间为7~30 d。
1.2护理方法
66例采用了护理预防措施,40例进行了药物预防,8例进行了机械预防。5例DVT病人均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尿激酶溶栓治疗,4例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2结果
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5例DVT病人在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超证实下肢静脉通常,2个月后均下地行走。
3预防和护理
3.1预防
3.1.1机械预防措施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如被动的按摩足底或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等。
3.1.2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量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APTT)检查,并可明显减低DVT发生率[2]。根据医嘱术前12 h或术后12~24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术后4~6 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前或术后当晚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上述两种药物不联合应用,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d。
3.2护理
3.2.1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3.2.1.1鼓励病人尽早开始经常性的功能锻炼:术后立刻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更换,协助被动锻炼。
3.2.1.2指导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避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勿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3.2.2观察和记录
3.2.2.1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及游走方向。可触摸肢体相关的动脉波动情况,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和健侧同一部位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3.2.2.2观察出血倾向。每次用药后都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时间、药名、剂量、给药的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的时间等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并签名。进行溶栓治疗应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局部切口渗血情况,如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黑便、血尿等。
3.2.2.3观察肺动脉栓塞的表现: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咳嗽、心悸、咯血等。
3.2.3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栓塞。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3],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促进深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3.2.4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指导病人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默念数字等方法。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药物止痛措施。
3.2.5溶栓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按医嘱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的病人应按时给予服用抗凝药物。
3.2.6饮食与禁烟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使腹压增加而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血管收缩。
4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近4年来,我们对DVT的易患病人进行早期预防,使DVT的发生率明显地下降。对发生DVT的病人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均为发生肺动脉栓塞及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参考文献]
[1]Clarke MT,Creen JS,Harper Wm.Screening for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laxis[J].Bone Joint surg,1997,79(15):78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71-02
宫外孕手术后,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机体的康复情况,宫外孕手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如疼痛、腹胀等护理问题,还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如肺不张、下肢静脉血栓等潜在护理问题,加强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21例宫外孕手术病人,就其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宫外孕手术治疗的21例的病人的病历资料。其中年龄25-46岁,平均345岁,宫外孕达休克3例,剧烈腹痛但神志清楚,血压80-70/60-50mmhg者15例,保守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者3例。
12 常见护理原因分析
121 疼痛 疼痛在宫外孕术后症状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原因:①多因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感到切口疼痛,通常手术后24小时内由于切口处感觉神经末梢在此时间内对外部刺激感觉最灵敏,而引起疼痛。②由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机体疼痛阈降低,使机体在焦虑情况下疼痛随之加重。
122 腹胀 宫外孕术后腹胀最为常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在宫外孕发病后,腹痛剧烈,势必造成病人疼痛性、憋气,致使大量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进入肠道,由于肠道内,在术后因麻醉、卧床、禁食等原因使病人活动受限肠蠕动减弱,肠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引起腹胀。
123 肺不张 手术后因剂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之术后卧床,切口疼痛等原因,不利于痰液咳出,易造成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1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因麻醉、卧床等原因,使腿部活动受限,静脉回流减慢易形成静脉血栓。
2 护 理
21 疼痛的护理干预 病人因物的作用在术后2h内通常情况下疼痛不明显,通常2h后疼痛症状出现,为达到持续镇痛目的,可及时给予止痛剂,或止痛泵。输入止痛药速度可根据对药物敏感性来调节,并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必要时与病人交流,使之情绪放松,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疼痛有更好的缓解作用。
22 腹胀的护理干预 腹胀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冲。因肠道功能尚未恢复,科加强术后护理,术后2小时翻身一次,用热毛巾热敷下腹部,处进肠蠕动,注意不要打湿敷料,防止切口感染;用开塞露40-60ml打入,也可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足三里穿刺等方式均有效解除腹胀症状。
23 肺不张、肺炎的护理干预 肺不张、肺炎为潜在护理问题通过恰当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术后2小时翻身、咳嗽、作深呼吸一次,有利于改善循环,促进良好的呼吸功能。术后次日晨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从而有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把痰液咳出。在病人咳嗽过程中轻拍背部,如病人有干痰,不易咳出者可用雾化汽吸入法稀化痰液,利于痰液咳出防止肺炎。
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也属于潜在护理问题,在病人术后,应前瞻性采取护理措施,防止血栓形成。病人术后15分钟进行一次腿部被动运动,当病人麻药作用恢复知觉后,鼓励病人活动肢体,必要时给予腿部按血流走向按摩,一日2次,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 小 结
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随着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认识的提高,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尤其重要。近年来,我科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观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术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术,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为56.2岁。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该组患者经过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基本预防措施。②物理预防措施。③药物预防措施。由专人负责,主要包括仔细检查患者情况,观察下肢色泽、疼痛、肿胀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颜色瘀紫,表浅静脉怒张,Homans征,皮肤温度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分别观察记录术后7天患者双下肢情况。
1.3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本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认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损;②静脉回流缓慢;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 基本预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术前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充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强患者认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术后患者对疼痛耐受差时,可由其家属为其被动活动肢体,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要让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指导、床上排便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训练,为术后康复做准备。
2.2 严密观察病情、临床症状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将腓肠肌的有无压痛及柔软度与术前比较,注意观察左右腿
的周径大小。
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水,禁食者静脉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VFP)、间隙充气加压装置(1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模拟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静脉回流加速,降低术后DVT的发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减少50%,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红细胞变形性减弱,血液粘滞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进行循环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4]或应用下肢静脉泵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锻炼 有研究[5]证明,约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因此,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动进行下肢肌肉及远端关节功能锻炼,如:下肢抬高训练,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足背伸、跖屈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及能耐受的情况下在床上做主动屈曲下肢及背伸运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义,注意患肢保暖,减轻肢体肿胀,增加静脉回心血量,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 药物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使用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有高出血倾向者应慎用药物预防。
综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术后活动受疼痛影响而被限制,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活动耐力降低,大手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术后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才能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18-119.
[2] 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165个病人,男96例,女69例,年龄57-93岁,平均(67.6±5.8)岁;脑出血55例,脑梗死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萎缩伴痴呆症3例,患者有0级―4级的肢体活动障碍,生活自理困难。用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83例;对照组82例,住院达到1个月及以上,平均住院天数43天。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观察指标,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按摩肢体:双手放于踝关节,由下至上环形向大腿根部按摩10分钟,后握病人小腿,夹稳膝盖,做伸膝、屈膝运动10-20次,增加肌肉收缩;行伸足背、勾足背活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旋转踝关节运动,每环20次,可牵拉、锻炼肌肉[4];之后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脚30分钟,浸泡的同时用毛巾揉搓病人双脚。3次/天,1.5小时/次。对照组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对病人家属宣教和指导,靠家属自觉遵护嘱行为去落实。两组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平稳后四肢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观察入院前有无静脉血栓,入院前无静脉血栓才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每周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一个月。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资料不满足X2检验标准,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情况: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3),见表1.
3 讨论
静脉血栓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具备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两大因素,静脉血栓10%~17%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足背屈痛、局部深处压痛,下肢肿,病人形成静脉血栓后,少部分可以局限在发生部位或者自行消融,大多数要扩散到四肢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多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如果并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多数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死亡[2],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占 68.75%[5]。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预防方法有:不能在小腿下垫物品,因为小腿深静脉回流会受影响;要主动或被动按摩并活动病人肢体;指导病人多做咳嗽动作和深呼吸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严格戒烟;药物降低血液黏度[3]。
3.1 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主要关心疾病治疗和恢复上,忽视对病人的精心护理,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医务人员宣教的健康教育、护理知识内容不认真掌握;在临床护士超负荷劳动强度下,要让护士去完成健康教育内容中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神经内科瘫痪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就更困难,所以临床工作中健康教育大多数流于形式,落实情况差;病人出院后,家属未掌握对患者的疾病护理要点,患者出院回到家庭康复,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少;病人回家后,家庭护理者因为对疾病康复护理知识了解太少,导致病人疾病康复护理措施落实不好,病人就会发生护理并发症,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让家属在医院认真落实健康教育内容,病人回到家庭生活护理、疾病康复护理落实才能到位,最终达到病人、家属观念及行为的转变[6]。
3.2 观察组护士认真督促落实家属干预护理能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家属护理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也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形成“一人生病,全家防治”的家庭康复支持促进体制[6],使家庭康复促进工作发挥极大的作用。
3.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更加信任,病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知识由医生查房时多次进行宣教指导效果更好,医生与护士互补,健康知识宣教水准得以提高。资料中病人和家属疾病健康康复知识和病人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能力的提高,与医生和护士认真督促和指导相关,研究人员在落实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时,不但把专科理论知识和自我护理办法教给病人及家属,主要是让病人和家属意识到病人健康康复知识内容措施的落实对他们的责任,这样既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应用和推广,又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3.4 护士的整体素质、专科护理知识得到提高。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可以促进护士认真学习,提高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宣教者,卫生保健知识指导者。
3.5 希望通过我院神经内科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并发症发生产生的医疗费,而且让健康教育内容在病人家属心中根深蒂固,让健康教育走进病人家庭,为病人提供具有专科特色护理,降低病人家庭护理并发症及由此为病人带来的痛苦。此项工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知音, 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9:92.
[2] 王琴琼,杨丽君.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7:79.
[3] 段冬梅.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5 :7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病人大多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雷诺综合征。临床表现视血管受累、病变程度、局部缺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病情才逐步加重。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发凉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皮肤色泽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性病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
【手术治疗 】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动脉重建术 有两种方法: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动脉阻塞者。
2.静脉动脉化手术 在下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瘘,通过静脉逆向灌注,向远端肢体提供动脉血。适用于动脉广泛闭塞并且无流出道者,因疗效欠佳,应用渐少。
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对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和伴发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搭桥的病人。
4.截肢术 肢体远端已坏死、界限明确者,需作截肢(指、趾)术。
5.其他 如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近期效果尚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近10年来很少见文献报道。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组织缺血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鼓励安慰病人,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戒烟 在该病的治疗中,戒烟是所有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应向病人详细讲述吸烟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2月的骨折病例 231例,其中男154例,女77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65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38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踝部骨折术后2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4例,脊柱骨折19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231例患者,术后仅7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若一定要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用药者,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讨论
据报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因素有:血流滞缓,高凝状态,静脉瓣损伤。[3]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神经外科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1临床资料及分析
1.1临床资料: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328例,其中男204例,女124例;年龄29~76岁,平均(52. 50±5. 40)岁;住院期间并发DVT13例,男8例,女5例。多发于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等,均于全麻下行骨瓣开颅手术。其中7例表现为小腿水肿、发胀,尤以下肢下垂后加重,活动受限,局部可有压疼; 5例表现患肢肿胀、充血、皮服温度升高,体温达39℃,压痛明显。下肢DVT患者通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而早期确诊,早期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加静脉切开取栓子,并成功治愈。
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1.2.1血流滞缓
即可因昏迷患者肢体自主运动障碍,也可因占位或脑组织损伤致肢体瘫痪。而不同程度的瘫痪,肌张力降低,对血管的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液回流不畅, 另一方面手术后患者由于特殊的要求、疼痛的刺激、长时间的卧床,也导致血流缓慢或淤滞均容易引起DVT。
1.2.2血液凝固性增高
(1)血液中水分不足:手术前后进行脱水治疗易造成体内水分过度丢失,从而使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和凝固性增高,颅内压过高患者易出现频繁呕吐,限制水的摄入,会加重机体水分缺失,促使血液高凝状态的出现。
(2)另外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均是有血栓形成倾向的高危对象。
(3)下丘脑功能障碍: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引起高热、高血糖、尿崩症、应激性溃疡等症状,从而增加水分丢失,减少水分摄入而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4)凝血机制: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术后病人凝血系统较活跃。应用止血药物以及某些肿瘤裂解产物亦可影响机体凝血机制,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2.3静脉壁损伤
临床上深静脉置管、长期外周静脉穿刺尤其是下肢的静脉穿刺,均可损伤血管壁引起静脉炎的发生,从而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纤维蛋白逐渐在导管内、外表面沉积形成一层纤维膜导致深静脉或导管堵塞,从而引起下肢DVT。
2护理措施
2.1早期预防:(1)针对术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自信,鼓励并督促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做适当的床上活动。(2)病程恢复期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3)对于昏迷或肢体瘫痪的病人还应给予被动按摩,尤其加强下肢的按摩,以防止血液滞留。(4)适当提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要经常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2.2对症护理
(1) 静脉炎的护理:尽量避免进行患肢静脉输液、输血等操作。另外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早发现药液渗漏等异常状况。一旦发现穿刺静脉局部发红、肿胀,应尽早更换穿刺部位并适当抬高患肢,同时给予95%酒精湿热敷或50%硫酸镁湿热敷。严格无菌操作,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肢体及皮肤的护理:患肢肿胀及长期卧床易造成肢体局部皮肤受压致血液循环不良,易形成压疮。措施:由于患肢血液循环较差导致褥疮,临床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患者穿柔软衣服,另外保持床整无皱、清洁干燥等减少刺激皮肤的不良因素;做好患者晨、晚间护理,保持肌肤清爽、舒适;协助患者轻微活动下肢,经常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另外给予瘫痪患者早期足踝关节主动、被动运动锻炼,或使用弹力绷带,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血液滞缓,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注意急性期间患肢严禁冷、热敷,禁止按摩患肢。
2.3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嘱咐其家属抽出时间陪护照看病人,共同鼓励督促病人进行适当的康复练习;当患病出现焦虑急躁情绪时,护士要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告诉病人要耐心配合治疗;康复过程中病人会出现易疲劳、效果慢,易失去信心,要鼓励病人勇敢的面对,有信心、有毅力的进行练习;鼓励病人与病友、家属多谈话、多交流,正确面对疾病,提高身体及心理素质,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2.4正确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并让患者了解自我监测的方法及目的。提高患者对于饮食调节重要性的认识,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少恐惧感等,术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卫生保健指导,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率。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神经外科重症及长期卧床病人较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1946年Vichyssoise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其中高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心肺疾病是本病最危险因素之一,对于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溶栓药物使用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做好预防,做好卫生宣教,加强全民健康保健意识,加强饮食护理意识,其次就是做好护理工作,减少患者的痛苦,做好术前患者术后的指导及心理护理,帮患者树立信心,做好术后心理疏导,强调功能锻炼与饮食护理对改善日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另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争取患者最大的恢复,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亚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9): 719-720.
[2]姜红.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J].实用新医学, 2O07, 8(6): 560-561.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手段,下肢深静血栓(DVT)的形成是宫颈癌根治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因栓子突然脱落而导致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和猝死。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行妇科手术1800例,其中宫颈癌根治手术200例,术后并发DVT10例,发病年龄为48~70岁,体质量48~66,手术时间140~300分钟,术中输血2例,术后均给以止血敏2.0静脉应用一次,6小时后翻身,3天后给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qd,连用5~7天。病人手术后4~7天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小腿深部压痛,活动后加重。急请我院血管外科会诊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DVT转血管外科治疗。其中一例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转我院呼吸科抢救后转回血管外科,10例均痊愈出院。
2 讨 论
2.1 宫颈癌根治术后DVT形成的原因及高危因素19世纪中期Virchow首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这个理论至今仍被医学界公认[1]。宫颈恶性肿瘤常累及盆壁及盆腔脏器,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为了避免伤及肠道及便于操作,术前常需服用番泻叶或20%甘露醇250ml稀释后口服导泻及清洁灌肠。术前禁食水、腹泻、灌肠及补液量不足,均使血液浓缩,呈高凝状态。宫颈癌根治手术范围大,出血多,术中需输红细胞,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粘稠度高,促进了DVT形成[2]。恶性肿瘤分泌的癌性促凝活性物质及纤溶活性抑制物以及恶性肿瘤病人高代谢产物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都促进了DVT的形成[3]。手术时由于麻醉、创伤、应激、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且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减少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宫颈癌根治术由于手术范围广、难度大、常需全麻,而且手术时间长、全麻时肌肉松驰,术中长时间仰卧、制动,术后腹胀,长期卧床等使静脉血流减慢。手术不可避免的造成血管壁损伤,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对盆腔淋巴结清扫可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术后留置导尿7~14天,给病人下床活动造成不变,影响了病人活动的积极性,以上种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DVT的形成.
2.2 预防及护理(1)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术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年老肥胖者,应穿弹力袜,手术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体液,纠正因禁食,灌肠,腹泻等引起的脱水。(2)术中:术中动作要轻盈,尽量减少组织损伤,操作熟练并与手术器械护士配合默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定时活动被制动的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在术中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酣。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和输液,可在足关节下垫3~4cm厚的沙袋,防止小腿肌肉长时间受压。(3)术后[4] :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小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保暖,在麻醉未醒之前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足关节,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6小时鼓励督促患者2小时翻身一次,做主动及被动踝关节屈伸运动,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禁食水期间给予足够的静脉补液,术后若无特殊情况第一天早上可给流食,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鼓励督促病人床上多活动,术后第3天可协助病人下床活动,留置尿管期间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时妥善放置引流袋,避免尿管引起的不适影响病人下床活动的积极性。加强营养,增强病人的体质。耐心、详细地向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主动积极配合。术后24小时若无明显出血现象,可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qd,连用5~7天。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如有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DVT形成的可能。立即嘱病人卧床休息,下肢抬高并制动,禁忌按摩,立即通知医生。
3 结 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的形成过程与多因素有关,而且发展的后果极为严重,即使能治愈也可不同程度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延误下一步的治疗,因此,对于宫颈癌根治术病人,我们要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尽可能避免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638 .
结果: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实验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结论: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并就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66例,年龄14~81岁,平均38±9.3岁;女性54例,年龄22~75岁,平均40±6.3岁。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选患者均确诊为骨折并以接受治疗,其手术程度均为良好,无治疗差异,无其他精神、交流障碍。
1.2方法。两组在护理期间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实验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主要包括:宣传讲解,劝导戒烟,间歇性压迫,运动指导,及时监控[2]。
1.3观察指标。骨折预后指标:骨折预后程度,功能性恢复指标,下肢功能锻炼恢复水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发病率及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13.0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选取数据均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各组在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结果
研究组在康复阶段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全部120名患者术后骨折均康复,在3个月的定期随访中研究组下肢功能锻炼恢复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快、更好。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使得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骨折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血栓等血管栓塞,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状态和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易患风险,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锻炼,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锻炼、手法按摩等项目,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而导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长时期卧床导致的血管僵硬而产生的血栓。
(4)采用针对性护理治疗,密切注视患者变化,加强血液流通情况的检查,从而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血栓扩大,危及生命。
(5)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凝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的发生[5]。
综上所述,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新,千英信,卫洪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7.24(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