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科融合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5:0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科融合课堂

篇(1)

人教版美术第三册《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一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授课内容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我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语文、音乐等学科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二次重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生熟悉的题材入手,展现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采取了开放式问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插上发散思维的翅膀,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展开主题。开放性问题――“春天在哪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一位在美术课很少发言的学生,起头唱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同学们也一个个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了。

二、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学科整合思想融入教学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春》展开,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自然地将音乐和语文课程中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抓住时机,顺势开展课程教学就是重中之重。

从学生的歌曲引入了音乐中对春天的描述,那么还有音乐作品描述春天吗?班上学习音乐的几位学生马上说出了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春天》、门德尔松――《春之歌》、小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等西方经典曲目,并特别对《春之声圆舞曲》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进行了介绍。

我迅速地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入了“油画”本节课的重点核心词,同学们知道有关“春天”的油画作品吗?此时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被大大调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授课大屏幕,精力高度集中。在大屏幕上我及时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春》。由于前期课堂铺垫和准备充分,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开始仔细欣赏画作。我没有马上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讲解,而是就作品的年代――文艺复兴时期进行了讲解。由于在前期的美术课讲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同学们对这一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点开相关链接对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复习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三、学科融合一定要注重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担心――学科融合会不会冲淡主体课程的核心地位?也有不少融合课程将美术课上成了音乐课、语文课和历史课。对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通知识。因此,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时刻以“美术课”主干核心不动摇,体现课程特色就是关键所在。那么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呢?

1.美术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各自的特色优势。比如,在西方油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他们分析和了解画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可能更翔实,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而历史课程的融合点到即止不能冲淡主题。

2.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要抓住这一主线不动摇,无论怎样进行课程融合,课堂的“美术”特色这一主旨一定不会改变。以审美性作为教学的原则,并围绕这一教学原则设计课程。

3.美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能否自如运用学科整合技能

美术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新课标进行研读和思考,深刻领悟美术的学科教育功能。从学科角度,既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又要培养一定的美术经验,形成学生美术能力。时代已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即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引导和协助学生增进自主学习来替代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平等地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以理论开阔视野,使经验上升至概念的普遍性,以他人的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各种观点或理论的不断碰撞中,逐渐构建起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教学相长,才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文科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文科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软件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

1 .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

英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

四、活动内容

篇(3)

作为奋战在教育技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而教育被定义为知识传输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县这几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信息化强力推进,一大批教师课堂上使用PPT非常普及,多媒体给课堂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样出现了的问题。原来老师在课堂上面讲课,满黑板抄板书,学生在下面抄听课笔记,学生的听课几乎是左耳进,右耳出,中间留住一点点;现在上课不用板书了,改用PPT,教学内容30秒一屏,学习内容在眼前一晃就过去了,学生也来不及抄了,物理实验也改用动画和仿真。课堂的密度是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教师变成了一个课件放映员,师生均沦为技术的奴隶。我们通过研究认为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在教育领域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革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物理教学逻辑性强,探究问题多,我们就从原点出发,细分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建设学习小组,恰当使用媒体,把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出电子导学案的高效课堂模式。按学(独学、对学、群学)、展(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班级展示)、点(点评、点拨)、练(对标练习)教学环节组织自主、探究、协作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到检测学习目标三个模块用FFT做成课堂教学导学案(我们称电子导学案)。利用电子白板交互的优势,把课堂实验、归纳总结,数据采集,图表形成清晰展现,使物理课堂教学做到点点清,堂堂清。

2.恰当使用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助物理课堂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为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诱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3.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物理实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而得来的,而这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托。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传统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及一些学生分组实验,因器材、环境等影响往往会出现做而不灵,灵而不显的尴尬的局面。有了多媒体手段后又出现了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和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非常盛行,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甚至就用虚拟的实验室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不可否认,虚拟实验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突出重点,突出原理,突出细节,不用学生测量就能得出数据,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理想化程度过高,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把虚拟实验与物理实验教学的融合,不仅靠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听觉器官接受新知和信息,也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虚拟实验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构一个发挥创造潜力的教与学环境,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果利用仿真实验(便有利于学生很好地认识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先熟悉实验的原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再动手做实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4)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在高校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向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概述

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不断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渗透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当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提升,以达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思政课程概念较为局限,通常只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大学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课程,而是融入不同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而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文化理念,用辩证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英语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彰显信息传递的价值,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意识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表现出亲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扭转这一趋势。教师在大学课堂中渗透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化,并且重塑文化意识形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尽可能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坚定民族文化的底气。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学科,负责教授学生第二语言,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而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经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不可或缺性,而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在明确两者融合不足的前提下,予以有效处理,确保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

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渗透与融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新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树立人生教育观念。人生教育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该怎么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注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仍然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与大学英语教育关系不大。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由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更加依赖课本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本身,而忽视了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结合新教育理念,注重教材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广泛的题材提升教材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材编写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文化习俗介绍、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热点聚焦等,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因此设定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发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优势,限制了学生全面长远发展[3]。

(二)西方元素渗透冲击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英语阅读及文章写作,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会引入很多西方文学材料,或关注很多西方社会热点。因此,开展英语教学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本身重点就集中在英语语言学科教学上。《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及表达能力,选用很多地道的英语素材,以此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但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对中国社会热点关注度不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其中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应当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4]。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来抵消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结合大学英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阅读文章等,剖析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想要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程度,就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对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成果提升[6]。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音频等网络教学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用素材时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教学素材,例如新闻热点、BBC栏目、学生喜爱的电影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Ted演讲视频等,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加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7]。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占高校教学课时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强、教学周期长,所以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南北桥,2020(04):177-183.

[2]魏春燕.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科教导刊,2020(23):129-130.

[3]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探究[J].科教文汇,2021(02):56-57.

[4]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5]王燕.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挖掘与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单元为例[J].文存阅刊,2021(09):106-107.

篇(5)

一、融合信息技g,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在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励学生,唤醒他们对知识需要的内在动力。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学生只有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大脑才能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习效果才会变得极其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语言的描述来创设情境,显得枯燥、不够真实,感觉是为学而学。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自然生动地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老师与学生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流。如在教授小学《英语》6AUnit6Keepourcityclean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课前拍摄好的录像,先展示房间被弄脏弄乱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来描述“…make(s)the…dirty/messy.”当学生都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后,再播放一组干净、整洁的照片,小组间展开“Tokeepthe…clean,wecan…”的讨论。可见,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锻炼和提高交际能力开辟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融合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源设计开展具有生活情境的任务型活动。有了具体真实的任务活动,学生产生了学习驱动力,这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信息,保证输入量,使得学生进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导向的教学行为,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特征,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友好。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活动的开展。

1.提高听读能力

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中的storytime版块的英语故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环环相扣,处处设置悬念,十分引人入胜,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如在教授5AUnit1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storytime时,教师先呈现三个问题:1)WhereisGoldilocks?2)Howaboutthesoup?3)Howaboutthethreebeds?学生带着任务听故事,会比较用心地抓住每一个关键词。接着是学生跟读环节和模仿环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生不仅能聆听纯正的语音、优美的语调,还可以通过欣赏动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为正确的模仿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英语,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听读能力。

2.提高阅读水平

当进行延伸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构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

3.提高写作能力

E-mail除了能加强人际交流外,在辅助写作教学方面优于传统教学。到了五六年级已经开始对写作有了一定要求,而如果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太多作文,学生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给他们一点新鲜感,而E-mail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如在学习了小学《英语》5AUnit6Mye-friend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E-mail与好朋友写信。当同学生日、传统节日到来时,也可以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写祝贺信。在写作交流中,学生都是在进行真实的、高度积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4.发展学生个性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通过网络,能更好地开展分层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如在小学《英语》5BUnit7的Funtime板块,教师先安排学生欣赏介绍一年四季的短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储备量,选择性地开展Drawandsay活动,通过活动来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篇(6)

前言

数学是形式化的,因此新课程要求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感性的理解、理性的认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中“形式化的结果”依旧比较常见,而“非形式化的数学”往往能使学生理解、记忆,但却破坏了数学的规律和本质.依照以往的传统,我们不能说初中数学中的“形式化”完全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师大张英伯等教授曾极有见地地提出“淡化形式”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用意很明确:淡化(对初中生而言)不等同于否定,只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来教学.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怎样突破这种形式化的呢?即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程的传授进行多元融合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三方面的注重:

(1)对课堂而言,教材例题――例题变式――数学文化;

(2)对学生而言,感性认知――理性证明――思维聚合;

(3)对教师而言,创新设计――情感目标――总结反思.

将上述三方面进行融合,体现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数学美的熏陶.

融合

案例1 (变式教学中的多元融合,人教版习题)

例题 工厂要在厂区内划一块面积是100 m 2的矩形花圃,现在不知道如何实施,请问你能帮助试试吗?设这个矩形的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x(m)和y(m).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x>0)

变式提升

变式1:如果这个矩形的周长为100米,该如何设计?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y=50-x)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0

变式2:如果用长为100米的篱笆去围一个一面靠墙的矩形花圃,又该如何设计呢?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y=100-2x或y=50-0.5x)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0

多元融合?摇 变式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特有产物,近年来因为新课程变革有所忽略,但其多年来一直对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公式运用、定理理解等起着举一反三的重要作用.笔者所说的教师、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融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元融合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变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武器”. 通过变式教学,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内在和延伸,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形式化数学的掌握,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

案例2?摇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内容简介?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 此外,笔者还努力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从理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感知:

(1)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价值;

(2)感受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

(4)建立不等观念进而培养意识.

过程简介

(1)创设情境

自然层面案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文层面案例:两个身高测量值均为198 cm的人,他们身高是否真的完全一样呢?

历史层面案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使用杠杆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把它们用在生活实践中.

【设计意图】 从不同层面感受不等关系,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了解“相等是相对的、不等是绝对的”.

(2)两个问题(教材例题1和例题2)

(3)课堂评价

练习1:(选自教材)

练习2:(自编)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某球迷协会准备花15 000元购买羽毛球门票、乒乓球门票、篮球门票总计36张,该协会票务需求如下:羽毛球门票与乒乓球门票数之和不多于篮球门票数.现已知羽毛球门票每张600元,乒乓球门票每张400元,篮球门票每张300元.请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此实例中的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不必解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会,并适时检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关系的能力.

(4)文化渗透

(经典案例)华师大张奠宙:平和饭店测电阻.

正如清代学者袁枚所说:“学如箭镞,才如弓弩,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解这样的不等式不难,难的是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发现数学,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这样的拓展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触动.

【设计意图】 用经典的案例提示学生:方程不难解,不等式不难证,难的是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发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关系的眼光,提示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5)课堂小结

①学会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②掌握不等式性质及简单的证明;

③教师补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用数学的眼光感受生活.

贾岛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 整堂课以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结束,目的是唤醒学生像追寻“严师”一样不断进山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探求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欣赏数学的真善美.

多元融合?摇 本课是笔者公开展示的一节课,期间将教师对不等关系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多元融合达到极为紧密的地步,通过这些探究(既来源课本又高于课本),使整堂课兴趣盎然. 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从知识技能上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背景,通过具体情境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即体验数学中的生活.

(2)从情感目标上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对富有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真善美,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欣赏数学并思考背后的人文情景.

思考

上述两个案例,是笔者亲身的一些体验.笔者始终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尤其在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形态多行化的今天,我们教师也要多读点课外书,以扩充自己的知识,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教授得丰富而圆满,既带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也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还能将数学美进行有机渗透. 这些方方面面的多元融合,正是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篇(7)

情境教学是以“情感”作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或营造相关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国情境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要求“把知识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把知识还原到一定的情境中去[1]”。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被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有时被用于课堂导入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有时被用于课中,用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被用于课堂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若能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习任务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2],以某一特定的情境为主线将知识串联起来,将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本文以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为例,以“溶解王”PK赛这一教学情境贯穿始终,不断引导学生遵循知识情境发展的主线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学习和认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思路分析

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及其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置于“溶解王”PK赛这一情境中,从两位参赛选手氯化钠和硝酸钾入手,根据参赛内容——定量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参赛规则,然后根据参赛规则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初步较量结果,从中分析归纳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认知难度,排除了学习障碍。整个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新知。然后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从而对“溶解王”PK赛做出终审判决,并从中学会了溶解度曲线的简单应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循着情境发展的主线层层深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建立在对溶解度概念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由此学生认识到化学应用的价值。

二、教学活动设计

1.情境激趣,导入课题【教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溶解王”PK赛的比赛现场。现在请两位参赛选手闪亮登场,它们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两位参赛选手。【教师】投影参赛内容:定量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设计意图:将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到“溶解王”PK赛的比赛现场,激发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2.“溶解王”PK赛规则制定【教师】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尴尬了,由于太激动,组委会竟然忘了制定参赛规则。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只能求助你们啦。【布置任务1】实验要求:借助提供的实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设计出各组的实验方案,最后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实验用品:4gKNO3、4gNaCl、蒸馏水、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教师】友情提醒:控制变量。【学生活动2】分组制定参赛规则(实验方案)。方案一:同一温度(室温)下,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分别加入两种固体,搅拌,待溶解达饱和后,看哪个溶解的质量多。——溶解量多的,溶解性好。方案二:同一温度(室温)下,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两种固体,边加水边搅拌,看哪个先全部溶解。——用水量少的,溶解性好。设计意图:根据参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归纳各组的分享成果,讨论确定参赛规则。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仅使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交流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3.“溶解王”PK赛初步较量【布置任务2】每组任选一种实验方案,按照表1或表2进行操作,并填写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学生活动3】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方案一:NaCl溶解的比KNO3多,所以溶解性NaCl>KNO3。方案二:溶解4gNaCl用的水比溶解4gKNO3用的水少,所以溶解性NaCl>KNO3。【教师】以上两种方案都能达到实验目的,但为了便于研究,通常我们把溶剂的质量定为100g。【教师】刚才用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同学,是根据什么来判断NaCl和KNO3溶解性大小的?【学生】看达到饱和后溶解的质量。【教师】展示刚才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的小烧杯里都有未溶解的NaCl和KNO3。【学生活动4】观察到未溶解的硝酸钾更多。【教师】如果我们改变温度,是不是还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呢?【学生活动5】将上述还有未溶解硝酸钾的小烧杯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边加热边搅拌。观察实验现象: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得出结论:要比较物质的溶解性,还必须规定要在一定温度下。【教师】现在,请大家归纳什么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资料1】展示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表3)。【学生活动6】观察验证:20℃时(接近室温),氯化钠的溶解度确实比硝酸钾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3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的同时为下面得出溶解度概念做好铺垫。通过学生活动5,明确要比较物质的溶解性还必须规定要在一定温度下,在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时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最后通过查阅和比对资料1中提供的数据与“溶解王”PK赛初步较量的结果保持一致,使学生再次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4.“溶解王”PK赛终审判决【资料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4)。【教师】这是通过列表法表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你能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吗?【学生】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师】通过列表法,我们可以查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同的温度下对应不同的溶解度,不可能用表一一列举出来。比如,我想知道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怎么办?【学生】用图像的方法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活动7】以温度为横坐标,以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找出硝酸钾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查找出溶解度所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学生活动8】查找:①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②溶解度是100g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对应的温度。【学生活动9】用同样的方法,绘制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并对“溶解王”PK赛做出终审判决。【学生】温度<23℃时,氯化钠溶解能力较强;温度=23℃时,两者溶解能力一样强;温度>23℃时,硝酸钾溶解能力较强。设计意图:通过对硝酸钾和氯化钠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溶解王”PK赛的终审判决,构建了新知,从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5.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学生活动10】建构知识网络(见图2)。【课堂反馈】【结束语】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只要大家刻苦钻研,你的学业成绩一定会向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一样步步高升。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知识网络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篇(8)

1.音乐教学中的特征和原则

1.1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特征。初中音乐教学对师生互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师生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心理上、精神上进行互动,更加自由的交流,更加密切的交换信息,师生g频繁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音乐课程也不仅仅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们吹拉弹唱,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而使养成学生的高雅情趣,由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需要深入到神经层面、心理层面,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音乐理欣赏能力。

1.2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原则。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原则主要有多情景原则、双向构建原则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1)多情景原则。多情景原则对于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多情景指的是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了解该音乐,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音乐。另一方面,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要擅长创设不同的情景,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对音乐的了解也会有所区别,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

(2)双向建构原则。双向构建原则指的是在音乐课堂上音乐互动的建立过程和作用过程必须同时存在,两个过程需要协同作用。音乐互动的应用依赖于音乐互动过程的建立,同时,音乐的互动应用又检验着音乐互动建立的过程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音乐教学中的互动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新知识,并且积极思考音乐之间的区别,构建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正确的理解,对客观对象的表象进行有逻辑的告知,从而使学生能够吸收音乐知识、深入的了解音乐,喜欢学习音乐,提高学习音乐的效率。

2.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教师不能倾听学生心理。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一味地在讲台上教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坦承认真的态度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和学生互动,才能了解学生们的不同想法。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能认真倾听学生想法的现象,这使得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的方法思路,影响教学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在倾听学生想法时放不下教师的架子,不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能完整的听取学生的看法,中途打断学生说话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导致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影响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学习方式,无法发挥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不能通过主动的探究来获取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生气。

2.3教师缺乏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这需要音乐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自身就缺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的进入课堂之中,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上课如同“流水账”,平淡无奇,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中音乐教学中影响互动教学的因素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对于互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音乐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3.1音乐的特点。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是用嗓子传播的,相较于其他学科以对错来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更具抽象性的音乐并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只有音律是否优美的区别。同时,人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差异,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音乐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真正互相彼此分享音乐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老师的说教。

3.2音乐老师的因素。在音乐课程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和人格魅力等都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着影响。教师如果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习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式,用这种僵化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更有积极性进行音乐学习,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能够吸引学习更加喜欢音乐和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音乐学习的效果。

3.3学生方面的影响。在音乐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也是影响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理解因素和观念因素都影响着音乐教学效果,也影响着音乐的互动教学,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4.开展初中音乐课互动教学策略

4.1构建良好的氛围。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互动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表达自我的意向较强,并且这一年龄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意思,会给学生带来焦虑、难过等不良情绪,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和谐民主的n堂氛围,避免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保持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激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和老师一起探究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2改进教学方法。前文已经介绍了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方式的弊端,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初中音乐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像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差,学生学习效率低。因此为了提高教和师生互动效果,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类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音乐概念,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并且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不熟练,从而有效的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例如在教授《丰富民间器乐》这类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打击乐曲来进行合奏,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融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更好的进行师生交流和学习。

4.3增强情感体验。由于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等因素各不相同,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也有所差别,这种情感体验上的差别,不仅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对互动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注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且根据学生的体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进而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

4.4提高互动技巧。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对互动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交流技巧和学生沟通,使学生更喜欢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沟通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以及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沟通技巧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双方互动的质量和效率。

5.结论

初中音乐教育和互动教学的融合能够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体验,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音乐教育和互动教学的融合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来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宏发.浅谈互动教学与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

[2]曹洪娟.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问题探究[J].亚太教育,2015(6):51-51.

[3]王小珍.浅谈互动教学与音乐课堂的有效融合[J].小作家选刊,2016(17).

篇(9)

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优质课、示范课形式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深度融合迈进,尤其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多媒体助燃师生教与学激情

现代教学过程仍然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展现力和吸引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兴奋剂”的效果。

如在导入初中第二册第12单元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时,老师先利用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呈现一段原版电影,让学生感受真实语境,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电影结束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测 What did he /she do? 学生根据提示猜测,全体同学基本上能够积极的举手抢答,请同学回答 He played badminton. 依次呈现六张图片,进行竞猜活动,之后顺其自然地将话题引入到学习当中,和同学们讨论“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同学们在刚才活跃的气氛中,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紧随其后,老师把话题的时间从yesterday转入last weekend,顺利导入当天的话题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请同学们回忆上周末发生了什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借助多媒体创设的这种教学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激情,一节高效课堂就基本形成了。

二、多媒体助速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局域指导地位的要素。它指导着师生双边活动的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确定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完成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进行的媒体有效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听、说,直至完全熟练,因此费时费力且难于掌控。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以处理,可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炼,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既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引发他们过度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三、多媒体助力教学目标实现和重难点突破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增加语言实践量,学生才能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的能力”。直接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纯视觉的,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教育心理学家则告诉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获得65%的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欣赏英语,形成积极的思维。在和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们都说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后,学习兴趣浓了,爱上英语课了,所学内容印象都比较深。

四、多媒体助推学生知识与思维的内化与拓展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预设性能好,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许多教学准备工作都可以事先完成。教师提前设计优化课型,提前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无紧要的操作与环节可以省略,使课堂教学传播知识的密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实践安排紧凑,教学过程节奏加快。比如: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则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更多时间来进行较大容量的口语练习。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能接受信息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接受方式,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极大地丰富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它能多层次、多纬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现代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篇(10)

现如今的小学生对电脑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反而是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信息技术带入小学课堂,使之成为辅助老师教学的一把利器。数学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的学科,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动”起来,不再那么死板,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利用可以使文字、公式、定理等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添了课堂的乐趣,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的学科。数学知识应用广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的课堂一般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没兴趣,老师没激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讲,忽略了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动手的机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坏习惯:不会的问题从来不找老师请教,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总结归纳,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长期下去,学生就变成了学习机器,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时候,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只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很好地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把物体、图像、文字等一些抽象的东西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有趣,使学生能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的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里面包含许多知识技能,所以老师应该学会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其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这样学生才会由表及里,彻底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喜欢上数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量少,认知面狭窄,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比较吃力,仅有的一些知识或许也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积累、模仿中学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辅助学生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板书的形式授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生硬,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并消化,而且又浪费老师的上课时间,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化解这一棘手问题。老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利用图像、声音、色彩或者通过一些视频、动画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展现出来,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都非常活跃,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活跃的思维限制在笼子里,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适当进行分小组探讨,让学生在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感受到竞争的动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和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个性。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又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的问题。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能力。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数学教学是严谨的、不容马虎的,而将多媒体技术与之巧妙融合,既能使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得到利用,又不失其严谨性、规范性,这种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对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利用学生的缺点,使缺点变为优点,并将优点不断完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数学这门学科,改变了以前那种厌恶、逃避数学的心理。在为老师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教学内容更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研究探索能力,彻底突破了现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瓶颈。

数学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科目,而小学数学又是必修中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方向、思维能力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老师作为“引路人”,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在如今科技发达的背景下,老师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并将其恰当合理地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真正乐学、好学。

篇(11)

■ 去博物馆学习

每个学期学生要到一个博物馆参观。这不仅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亲身感受不同的体验,收获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观前,学生要收集所参观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参观中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参观后学生会把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丰富的知识学习使学生认知有了快速提升,学生把这些感受结合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科技博物馆里,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静电的原理;在首都博物馆,学生知道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在参观长城博物馆之前,学生体验了人字形铁路的妙处,因此再看博物馆中的介绍时,学生的感受大不相同了;花卉大观园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博物馆之一,因为在那里学生们可以亲自栽种花卉植物;航天博物馆的参观更使学生认识了各种机型。学生在学校6年的学习中能参观到12个博物馆,获得的体验将丰富他们的知识。

■ 扩展学科教学

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资源相融合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形成了课内学习有形的内容、课外感受无形的知识的教学思路。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詹天佑》一课,在课堂上学生朗读体会文中词语的魅力、段落的结构;在去往八达岭长城的路上,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人字形铁路妙处,从而感受到了詹天佑的伟大。而数学教师利用这一社会资源与教学中正方体以及多元立体几何知识相融合,选择万里长城作为数学课堂的实践平台,通过对每一块砖体积的计算,来实现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拓展学生大数量估算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在此次活动中通过数据测量、实物观察、具体计算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同时拓展了大数量估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空间想象力。他们在随笔当中写道:“我细心观察了各种砖型的大小,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了它们的体积,真是收获不小!修筑长城原来这样艰难啊!我们更要保护好这样的文化遗产。”“那些拱形门的设计十分巧妙,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对弧线、圆有研究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