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资源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和地方学校的通道,在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国家课程所提倡的是一视同仁,忽视了地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的能力,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向政府看齐,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起着约束的作用。
(2)地方课程的重点就是地方性,不同地方课程的内容也仅限于当地的学生。地方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和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加强联系。地方课程也属于对国家课程的充实和完善,侧重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所以说,地方课程开发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的弊端。
(3)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有的学科不一样,地方课程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的理论、实际操作,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
(4)在对地方课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式,要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实践式教育,学生要形成自主、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价值取向,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并为自己是维吾尔族引以为豪。丰富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渗透到了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沉淀,让该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要把增强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针对性放到首位,把现代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和现代的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要符合教育学的相关规定,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所以说,要以这两个元素为目标合理的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在地方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一些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华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音乐,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和优秀的作品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着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继续传承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4.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①在国家为一体的课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考虑甚少,从小学开始因为考试的压力,当地教师会将内地的课程模式生搬硬套的挪过来。而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涉及的很少;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把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③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④因为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这些拥有着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经过提炼就成为课程内容。
5.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全球的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发展大国,更是面临这样的环境问题,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增加。荒漠化也在迅速扩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坏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邻的国家。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由于水、气的污染,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间接损失。若是更为详细全面的考虑,直接经济损失2-3倍,甚至10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国民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国家将保护环境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资源与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的作用
(一)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法常识
资源环境法中有许多基本的常识问题,人们通过资源环境法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了解了这方面的常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如此恶劣,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
意义。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问题如此的严重,进行保护和管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成为主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更容易的约束其破坏行为,在高校开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资环类专业课程开设多方面学科,而资源与环境法内容与其密切相关。如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农用保护,总体规划等解决环境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想保护环境,纯粹的自然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所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资源与环境法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法律意识,知识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法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去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环境观、伦理观。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而如今,许多高校正在扩招,校园就得增设面积,校园就得规划,其中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说,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投放,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的创建,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保护环境,保护我的的校园。在环境幽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古语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和谐价值观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只让创建“绿色大学”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实际行动,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发展的良好平台。
总之,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课程非常有必要。在资源与环境法课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客观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5).
[2]才惠莲,王宗廷.高校环境法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文章提供了一种能够演示或学生实验探究“水平方向上压力作用效果”的自制装置(该装置为我校2009级骆永宽同学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压强》模拟授课中所用自制教具.该同学获得大赛二等奖,自制教具得到评委的赞赏.), 并把制作思路及在教学中的使用案例展现出来,希望能够为《压强》的教学提供参考,也希望广大同行专家能够批评指正.
1.3制作方案的构思过程
之所以把这一过程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试图通过构思过程的展示,还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解决问题方法,以期能够与各位同行及专家更好地交流.
1.3.1水平方向压力来源
水平方向压强作用效果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压力的来源问题,因为传统的实验在竖直方向直接利用重力提供压力,但在水平方向上却不能这样.因此,通过联想《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及相关实验中,纸带一端连接重物,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以此实验为雏形解决了供力的问题,即采用重物连接滑块的方法提供水平方向上的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增减重物来改变压力的大小.为了方便操作,该装置利用装有不同体积水的废旧矿泉水瓶来改变重物的重量.
探究压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实验中,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则由一个生活中的小实验获得启发:用手指触压铅笔的两端,会感到铅笔两端对手的刺痛效果的明显差异,所以,该装置采用将滑块切割成一端较尖一端平整的形状.
1.3.2摩擦力问题
最初的设想是,玻璃和玻璃接触会比较光滑,而且在玻璃和玻璃之间涂上洗洁精和适当的水的话,一定非常的光滑,可以很好的解决摩擦的问题.起初对这个方案非常满意,于是进行了试验.但最终发现设计方案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玻璃和玻璃之间的空气会在滑动中被洗洁精挤出,造成了两块玻璃紧贴的情况,反而曾加了摩擦,效果十分不理想,所以对方案进行了改良.经过多次尝试,最终的方案确定为让玻璃与图钉接触.即在基座上面放置玻璃,在滑块底部钉一些图钉,避免木质的粗糙面直接接触玻璃面以减小摩擦,而且这个方案效果不错并且较容易实现.
1.4装置制作
1.4.1木料的切割
挑选合适的木料,将其切割成长×宽×高各为40×8×4 cm、14×8×6 cm、12×9×5.5 cm的木块,再将其中12×9×5.5 cm的木块的切割成一端较尖一端平整的形状作为滑块,将图钉按入滑块上下两面,并在滑块两端分别绘制等宽的带状色谱,为方便小组或者师生共同进行观察,可在滑块前后两侧都绘制带状色谱(如图1).
1.4.2指针的制作
指针的制作材料是透明的塑料薄板,购买商品的包装上即可获得.塑料板剪成两个宽约1~1.5 cm、长约10 cm长条后,将其一端做成尖端,即得到指针的形状.最后在指针的中间沿长度方向画一条黑线,使指针的指示更精确.
1.4.3装置的拼装
将14×8×6 cm的木块用工业胶水固定在长×宽×高为40×8×4 cm的木块一端(可在侧面做进一步加固),然后把切割好的玻璃板粘合在基座上;将滑块放置在玻璃板上,在基座与滑块中部水平的位置固定滑轮,用尼龙线将滑块连接穿过定滑轮(确保尼龙线与基座底水平),并在尼龙线末端连接挂钩;最后固定海绵和指针,指针的黑色刻度线要与海绵外边缘对齐(如图1).
2仪器使用方法及测量原理
滑块通过基座上的定滑轮由重物带动,压力在忽视摩擦的情况下由定滑轮另一端矿泉水重力所提供,进而对海绵产生挤压作用.在保持滑块一端不变,即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挤压的程度(海绵形变量)与受压力大小相关.通过多次实验,改变矿泉水数量(依次增加),记录相应海绵形变量的大小以用于分析.
当探究受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时,则控制矿泉水的数量不变,在两次对比实验中只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即两次实验分别用滑块的两端对海绵施以压力的作用,记录相应海绵的形变量以用于分析.
鉴于海绵形变量大小难以目测,尤其在前后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差不多时,海绵形变量差很小,无法准确目测.倘若加入实验者的主观猜测(看似增大了或看似减小了),则将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效度.针对这个情况,在滑块两端分别绘制了等宽的带状色谱,并在指针中间位置绘制黑色刻度线.当海绵受到滑块挤压发生压缩形变时,滑块将运动通过固定的指针,变为一条条带状色谱经过指针.也就是说海绵压缩的越多,经过固定指针的带状色谱就越多,通过读取经过指针的色谱数来表征海绵的形变量.
以此将难以目测的形变量量化为可以准确读取的色谱数,达到量化的效果.此方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当色谱的宽度绘制得越窄时,能测量海绵的形变量就越小,越精确,则误差越小.
3其他实验方案
摩擦力是该装置使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摩擦力越小,实验效果越好,但水平面上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减小摩擦可以通过选择理想的接触面材料外,还有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
3.1用导轨代替玻璃,将整个装置倒吊
滑块采用窗帘轨道吊住,滑块就可以像窗帘一样地被拉动了.如图2所示.这种做法更适合课堂演示,方便学生观察,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2在水平面上装算珠
最初的设想是在滑块上面装轮子,把滑块做成小车,轮子做的好就很理想.但只要轮子两条轴稍微不平行就会很糟糕,效果反而不如单纯滑动,所以此方案未被采纳.滑块上装轮子行不通,那为何不反过来想呢?就是把轮子装在“路面上”,这就类似生活中要运送较重物体的时候,在石块下面放置圆木桩的情况.因此,想到了办公室用的小算珠,大小和木板相匹配,而且每一串算珠的轴制作都是平行共面的,一定很平滑.如图3.
4仪器使用案例
为了更细致的展示该实验装置的使用,并与大家交流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文章将在授课中的使用案例呈现如下.
略去课堂引入部分.
通过前面情境的引入,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压力、受力面积和物体受到压力作用会产生形变的效果.但不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
4.1引导猜想
这时教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作出猜想:两手食指分别作用于铅笔的两端,感受两个手指的触感有何异同?
同学们明显感到手指按住尖尖的一端触感较为强烈.
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铅笔一端尖锐一端平整,是什么量不一样呢?
同学可以想到是受力面积不一样,进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下一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两次用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笔尖,前后手指触感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当用较大力气去按笔尖时,手指触感更为强烈.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另一个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4.2实验探究
在学生顺利作出猜想后,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教师给出实验装置时,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自行思考,具体如何来控制变量,以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
探究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时,学生用滑块尖的一端作用于海绵,进行两次对比实验,分别以一瓶矿泉水和三瓶矿泉水提供压力.观察到当定滑轮一端只挂一瓶矿泉水时,滑块经过固定指针的色谱数是2条;当增加为三瓶矿泉水提供压力时,色谱数为4条.将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如表1.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力的综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都是课程资源。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兴趣,教材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了解很多东西,但是又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怎么样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又能引导学生合理学习课外知识呢?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充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开发课程资源并把课程资源与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几乎出现了教师一肩挑的局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是否需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呢?
一、开发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师一肩挑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课程观念建立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为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实现。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使教师开阔了教学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技能,彻底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但是,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大部分任务都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要广泛搜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社会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等;然后,教师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甄别筛选,改变取舍;然后化大量精力,把搜集到的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设计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可选用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资源,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教师很难详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兴趣与学习要求,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成长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开发课程资源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根本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广泛搜集图书资料、社会资料和信息资料,也就是要学生积极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学科有联系又对自己成长有重要帮助的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免局限在教师已经开发好的知识范围里,可以不必局限于教师设计好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上到八年级《财富留给谁?》这是课时,提前引导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上课前发现,学生搜集的到资料达200种之多。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都不相同,而教师自己去开发课程资源,就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这节课,学生对学习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直到下课以后,还有许多学生到我的宿舍里讨论有关的问题。
三、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体会
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资源的搜集、甄别、筛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开发课程资源要遵循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等,总的要求是要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教育应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训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教学活动的目标才能完全实现。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教师要和学生有合作的态度,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为解决问题去广泛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学生占有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然后在探究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然后去分析论证,并能主动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加强学生的组织与合作。在学生搜集整理课外资料中,组织与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相互合作,可以实现异质互补。教师要根据每个班集体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成立许多个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可以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中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集体力量,从而更多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精神社交的能力,锻炼学生互相帮助与他人沟通的意识。
四、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要得到交流与展示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和学生得到的资料不可能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如果学生搜集整理得到的资料,获得的成果不能得到交流,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以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课程资源的开发。那么,这么多的资源怎么处理呢?
1.办黑板报。定期的让学生把资源开发的成果展示出来,并且便于全体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就能够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教师、教具、课堂、实验室这些校内环境。这种狭隘的资源论,会对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造成障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有所限制,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部分:校内的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家庭资源既包括校外课程资源又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既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又包括如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这些无形的资源;既是课堂教学后知识巩固的保障,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素养的“活水源头”。家庭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独特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开发家庭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家庭中,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资源,了解最新生物发展信息和技术,诸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转基因技术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往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而这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家庭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收集多方面的图文资料,利用录像、动画等媒体,去深入理解这些知识。这是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同时,还能品尝到收获新知识的喜悦。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家庭活动进行挖掘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微生物时,我告诉学生它可以用于酿酒、制作泡菜等食品加工。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家庭中和父母一起完成“制作甜酒”的实验。很多家长都有制作甜酒的经验,但往往缺乏理论依据,而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能向父母介绍所学知识如微生物的作用、发酵的原理、制作甜酒的注意点……全家品尝着自制的食品,交流着成败经验,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1.利用家庭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中,科学知识每隔几年就进入一个半衰期,科学知识创新的活跃程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面对这知识的海洋,从中选择收集有用的信息是关键的一步。在家庭中,利用电脑网络、电视DVD、报刊杂志等这些媒体,就能收集到很多有用有益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我布置学生回家收集各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并制作成小报进行交流评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有的从网上搜索下载,有的到书店图书馆摘抄记录,有的买来相关DVD音像资料,看完以后写观后感,有的甚至带上相机到相关环境拍摄照片……在收集了大量信息资料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文字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整理,对图片资料进行打印、绘画,制作电脑小报、手抄小报等各种形式,锻炼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生物实验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激发探索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生物素养。利用家庭可用资源适当进行实验是对学校课堂生物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自制生态瓶,观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关系,观察这个小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在这个小实验中,生态瓶的制作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每天细心的观察记录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布置学生在家庭中发豆芽,黄豆是家庭中常见的种子,学生可以在家细致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系列的小实验,能锻炼学生耐心操作、细致观察的能力。
3.利用身边家庭资源使学生学会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如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呢?要靠平时细心观察和勤于思考。在家庭中可观察的生物现象远比在课堂丰富的多。例如有学生观察到水果放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较长,提问:“为什么低温水果容易保鲜?”有学生提问:“在家种植植物时,多施肥,反而使植物很快死亡,这是为什么?”有学生提问:“鸡蛋的蛋壳上有许多小孔,它们有什么用?”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自己父母都是双眼皮,而自己为什么是单眼皮?”……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恰恰和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自发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使原本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求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优越,众多思想潮流的冲击,部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甚至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但这种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班会课上,使用简单说教的方法是不够的。教师应通过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责任心。例如在学习“合理的膳食”这节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为自己和家人设计食谱,并布置学生和家长利用休息日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起进厨房烹饪。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并在家庭中宣传合理营养、健康饮食,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艰辛,产生爱家庭、爱父母的情感。又如在学习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要落实在行动上,要从身边做起。我布置学生每天至少要完成一件环保小事:废旧电池集中收集处理、用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向父母宣传纸张重复使用、使用无磷洗衣粉……学生逐渐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内化为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家庭中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正确处理好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家庭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庭的关系,使生物教学和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为我们山区的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为它是以国家“买单”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远程教育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方式,给农村孩子搭建了成材的桥梁,带来了成材的希望。
我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教师,深深的领悟和认识到,要树立起自己加倍努力学习的信心,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力争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当我在摸索中将远教资源用于课堂不久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生素质也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家长得到了更多的“甜头”,他们非常渴望把远程教育资源尽可能用于他们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教学。希望教师更好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优势: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我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运用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旅游情景画面,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学生的心中也渴望着自己有一次旅游活动的同时,教师问:你想知道旅游活动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吗?让我们了解后,也为自己设计一次旅游计划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使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为学生专心听课,认真学习提供了保证。现代的教学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会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际环境。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同时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
2.直观形象,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制作多媒体课件。优秀的课件能够为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因为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重点没掌握,难点没突破,会严重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有效地分解重点与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远程教育资源正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够搜索很多丰富的教学课件,在教学时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7的乘法”时,我在网络中搜索到这样的课件,用7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小船,然后告诉学生,拼成2条、3条、4条……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通过课件出示拼船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直观、形象、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总之,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了知识发生变化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而且计算机有信息容量大,传播效率高的特点,从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以前难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同时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远程教育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让信息技术与优质的教育资源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服务师生,这是实施远程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研究,不断提升应用水平,为教学服务。通过应用,我切实体会到远程教育是教师学习的殿堂,是课堂教学的帮手,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天地。我校根据班级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将网络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个性,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在课堂教学上,让教师教得兴趣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老师们利用资源中提供的参与性练习,形式多样,富有乐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了知识,学得快乐轻松。将远程教育资源中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直接或调整修改后运用于教学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解决了许多过去农村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加鲜活了,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远程教育既是教师备课的资源库,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用系统观念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逐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就数学科而言,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有效继承现有的数学知识,更在于发展和创新,在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及运用数学的灵活性,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探索数学的奥秘。因此,引导学生创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为多媒体的教学,以特有的声像同步、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国家和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并建立健全了精品课程管理制度,详细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申请程序、评估验收、奖励复评等。结合计算机学科课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特点,学校强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明确规定课程的课堂讲授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等重要。并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体例、内容、结构等制定了指导性意见,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共享和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提供制度依据。
2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精品课程质量
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中,学校积极鼓励名师、教授申报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进行严格规定,并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能与团体智慧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评选力求程序严格,将立项程序和验收程序相结合,严把质量关,保证课程资源的层次和质量。精品课程确定后,学校集中对各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将地址链接到学校统一的精品课程栏目中,并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将定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对已获评的各级精品课程,以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3 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化资源的共享性、精品性和互动性
学校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调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诸如此类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教师将本学科课程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和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相关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丰富课程的跨文化资源,强化了课程资源的精品性。网络课程资源注重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打破了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和资源共享性,真正发挥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我们认为,凡能够利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媒体条件、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等,都可以看成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资源泛化的复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整合在机电课程中的作用,并将这种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便给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引导。
一、对机电课程中教学资源整合作用的基本认识
在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中,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整合和开发一直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努力方向。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指的是凡能够利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媒体条件、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等的综合体,比如教材、课件、图书馆、网络资源、家庭资源、师生经历等。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被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各类教具、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学方法等。而校外教学资源则是校内教学资源的补充与延伸,包括上级领导部门、学校下属机构、企业合作伙伴等处得到的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教学资源特别是校内教学资源司空见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常普遍的泛泛而谈问题,研究不够透彻、讲解不够深入,模式老旧,教法单一,对于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与合理利用是亟须执行的策略。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机电专业本身的特殊性。这门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对机电课程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对教学资源予以重新定位与再认识,防止出现传统思维对课程资源的僵化束缚,让课程思维从狭到广,从静到动,真正展现出专业课程的实用功能。
二、机电课程中教学资源整合的几种途径
(1)走文字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协调整合之路。将文字资源同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会让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字资源更具生动化与形象化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普遍认为机电专业理论深奥复杂,难度颇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做研究利用教材、教学挂图等文字资源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配套课件的制作及利用,如对幻灯片的创新、投影仪内容的改造等,让原来晦涩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与直观。通过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演示,可以使其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记忆。比如金属切削加工中所涉及的刀具种类、电工技术基础中所涉及的楞次定律,以及机械制图中常用的三视图等内容,皆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与文字资源相结合的路径上找到最佳教学处理办法,达到让学生在动与静、声与色、形与影中任意畅游的效果。
(2)走实物资源和实践操作资源协调整合之路。中职院校的实物资源种类丰富,如相关教具、实验设备等都可涵盖其中。而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实验室细化程度正日益提高,像数控机床实验室、钳工车工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正独立发挥着其作用。而在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联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企业进行订单来料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些亲身实践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尽最大可能让校内实物资源利用率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动手兼动脑的机会,使其主动进行实物模型制作。比如学习螺纹的概念、凸轮的形状等知识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依靠纸板、纸盒等制作教具模型,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抽象物体转换为可见可触的形象物体。
(3)走生活经验资源与教学情景资源协调整合之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校内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而不可将之视为资源之外的独立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按照教学资源的观点充分重视师生的生活经验,并据此设计出与学生适应力相符的教学情景,以便促进学生的参与、探索热情,从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比如在涉及“水箱水位自动化控制”这样的议题前,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的经验加以了解,并根据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水箱水位控制系统,提出课堂教学情境,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得到激发。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在走生活经验资源与教学情景资源协调整合之路时,生活经验资源的来源是丰富的,既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也可以对社会基地资源进行集中利用。其中网络资源较多,使用方便,对学生吸引力强,教师要把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上课前给学生安排预习作业,让其在网络中查找资料,再带到课堂上来;或者教师直接下载企业现场实况让学生欣赏等。而社会基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则更具系统性,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完电气控制内容后,带领学生观摩企业电气控制布线及控制,借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用功能。无论是哪种资源,都要注意其与教学情境结合的有机性,而不可过于突兀,使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
总结:通过细致观察与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实课程资源的涵盖面是极为广泛的。要研究这些课程资源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及利用,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视野得到拓展,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让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水平出现质的变化,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少芹,张娟.高职机电行业英语课程学习资源的整合[J].南通
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赵云凤.整合课本资源优化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2(8).
因此,在新课标下,探索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创新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尊重师生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立足于“创”和“新”。
一、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作文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作文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家名作,精彩的部分还要细细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以提高、发展。
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发作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国家作文课程不可能顾全到每个地方每个学校具体的特点与需要。尤其是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学生身边的资源,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作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如此,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三、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课程资源研究
对主体创新作文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一定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创新主体写作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开发利用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教与学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悖逆。实践证明,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以其固有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是一条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良好的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象,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滑轮时,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外力提起绳端的距离与物体升高距离的关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仅后排的同学看不见,就连前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到演示实验中这一重要关系。如果用投影仪将实验装置投影出来,就能增大可见度,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就能分析、概括出这一规律,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有效增加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在用到某一板书或板图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相当美观,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