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4 15:49: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

篇(1)

【中图分类号】r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69-02

小儿脑瘫指的是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婴儿脑部受到伤害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等异常行为的出现。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表现为智力受到相应的损害,心理上也出现异常导致其行为不同与正常儿童,同时出现相应的感觉障碍等现象。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运动受到限制,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小儿脑瘫疾病的治疗受到了更多人群及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小儿脑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对小儿脑瘫治疗后的好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年龄介于5个月~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2岁,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对照组有28例,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16例。对儿童的年龄及其性别,相应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对照组有28例。分别对58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瘫的方法,实验组治疗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通过治疗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方法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情况,记录并比较治疗过程中的巴塞尔指数评分情况。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从上表可以得出,实验组(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后患者的语言、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其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引起小儿脑瘫的病因多样,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并且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运动性障碍,语言情况出现异常,应激反应减弱等。患有此病的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听觉及其行为运动受限的症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的脑部发育情况尤其重要,在此阶段应该对于儿童的脑部进行体检,以至于可以早期发现并达到早期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2]。在治疗后患儿的恢复情况评价中将患儿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原始反射及其肌张力等恢复情况接近于同龄正常儿童定义为明显好转,将以上各功能明显改善定义为好转,将以上各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改变定义为无好转,以此来综合康复疗法及常规药物治疗对评价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3]。综合康复疗法可明显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情况,使此类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对于脑瘫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儿童、家长与相关治疗人员的配合,从而减轻脑瘫症状,提高小儿脑瘫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曾西.综合

复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 9b) :108

篇(2)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篇(3)

小儿脑瘫是儿科康复重要方面之一。近年来,小儿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应给予重视。在我国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脑瘫儿童康复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疗法、心理治疗、手术矫形等方法,而辅助器具等矫形器疗法也加入康复事业中。以前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并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问题。所以综合康复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得把脑瘫儿童潜能发挥出来。综合全面的康复手段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前培训;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而辅助器具治疗是医疗康复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辅助补救脑瘫儿童行为缺陷,以致激发患儿的最大潜能,主要包括方面有步行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自立,接受教育等等。本研究是通过选择脑瘫儿童患者100例,随机抽取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加辅助器具治疗,探讨两组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小儿脑瘫通过国家专门研讨会的标准分型。100例患者的年龄在5个月~8岁之间。通过男女性分别随机分组,对照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治疗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见表1。

1.2方法药物治疗:脑瘫儿用神经药物静脉输注,包括有脑活素;脑复康;巴氯酚;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等等。一共进行5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5d。部分癫痫伴随者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只采取药物治疗。治疗组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使用辅助治疗:要求家长在家里给患儿做辅具康复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每一次时间控制在1h左右。使用的治疗辅助器具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有6大类:训练辅助器;矫形器;防护器;移动辅助器;纠正姿势辅助器;游戏用具等。具体器具用到形垫组合;花生和圆柱球;站立架;儿童滚筒;液压踏步器;儿童梯椅;步态纠正训练器等。6大类辅助器材符合国际标准。

1.3疗效标准参考曹志芳等[1]拟定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一共有有4个等级,包括有优、良、中、差;打分范围分别为10分、8~9分、7~6分、≤5分。每个等级涵盖10个运动项目: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t检验。

2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5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药物治疗和辅助综合治疗都是行之有效的。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4项评分上都要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为86%,而对照组只有50%。在治疗组评优38例患者中,其中年龄5个月~1岁有21例,而差评的3例年龄均接近5岁而且症状全为混合型脑瘫.这说明患者年龄越小,症状越单一,综合康复效果越好,而且治疗的预期时间也相对较短,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划定依据是婴儿期之前(包括婴儿期)的脑发育缺陷和进行性意外的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75万脑瘫患儿,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4个脑瘫患儿[2]。治疗脑瘫患儿的费用是比较高的,这是由于治疗疗程相对长造成。在国内医院及其他康复机构,治疗师的数量相对不足,日益难于满足当今需求的情况下,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显得很必要。但是家长在康复方面的能力跟专业的治疗师差距大,这在训练方式不科学,效果不理想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患儿很好得配合;如何增加相对的康复工具等,都可以增加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康复辅具可以明显得提高家庭康复疗效,提高脑瘫康复质量。

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在评分指标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10项功能上都有疗效,但治疗组采用药物加辅助器材的综合康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辅具的作用有:①纠正患儿的姿势,有效控制痉挛,提升形体运动;②辅具在患者卧、翻、跪立、站立位、坐位、爬行、行走等提供多种治疗方案。③患儿的具体情况经专家诊断与评估过,给患者家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理疗效。本次研究中还可以看出,脑瘫患者的年龄越小,症状单一的,治疗时间比较短,预期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治疗是一个疗程漫长的过程。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还必须借助辅助康复器材。康复治疗专家根据患者制定具体方案,家长在家中对脑瘫儿有针对性进行综合康复,把握治疗时间和训练质量,使小儿脑瘫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篇(4)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该病一般不能治愈,但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减轻残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康复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训练,综合治疗,全面康复。小脑电刺激治疗是近些年来兴起的疗法,广泛用于成人康复。近年被逐渐用于儿童脑性瘫痪。研究表明[1]电刺激小脑顶核可通过神经源性保护作用而减轻脑损伤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小脑电刺激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102例,平均年龄4个月~3岁,男57例,女45例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2],按就诊时间随机分成两组,①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常规康复治疗)50例,其中痉挛型46例,手足徐动型2例,迟缓型1例,共济失调型1例;②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52例,其中痉挛型45例,手足徐动型3例,迟缓型3例,共济失调型1例。所有脑瘫患儿均接受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方法治疗基础上加小脑电刺激治疗。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主电板置于双耳后乳突处,每次30 min,1次/d,每周5 d,疗程3个月。

1.2 方法 根据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儿童脑性瘫痪中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标准分型,疗效判定参照马若飞等[3]制定的疗效评估标准,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在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分别进行评价和记分。疗效评估标准为①治疗前后主要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为显效;②主要运动功能评分6分以上,进步总分达到10分以上为有效。1岁半以内患儿评估时加分以抓握、站立、独立3项达到6分标准记为9分,达到3分算6分;③各项总分之和小于5-10分者为无效。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医用统计程序SPLM软件包进行分析和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评价结果 两组脑瘫患儿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未发现明显改变。除个别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初有不舒服的表情和哭闹外,大多数患儿能耐受电极处局部刺激感,治疗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脑瘫是出生前后发育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导致大脑传导功能失常,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及视听觉、语言等障碍,导致多重性的残疾。临床强调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全面康复。Vojta和Bobath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基于儿童脑神经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这一特性,以正确的手法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协助产生正常的反应,通过反复刺激和训练使其逐步发展正常的运动模式,是现代康复中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文献表明[5],小脑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着往返的纤维联系,电刺激小脑或小脑顶核缺血区局部脑血流增加,脑循环改善,脑电图复原,脑损害减轻,这种改善属于小脑的神经网络的神经源性适应性保护作用机制。通过这种神经源性保护作用可有效减轻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恢复。Davis[6]报道600例脑瘫患者中90%接受了小脑电刺激治疗,其中85%痉挛型脑瘫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包括流涎、语言、情绪、姿势、步态、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运动能力等。我们采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配合常规康复疗法,经过3个月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更明显的疗效(P

参 考 文 献

[1] 周洪语,沈健康,等.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血性损害.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4):216.

[2]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河南科技出版社,2004:29-60.

[3] 马若飞,齐有位.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和疗效评估标准探讨.现代康复,1999,3(3):176-177.

篇(5)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的等级评分总有效率为61.0%,比对照组33.9%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GMFM各功能区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结论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临床疗效更快、更明显,预后更好,降低了致残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痉挛肌治疗仪;痉挛型脑瘫;家庭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09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reasing their disability rate.

MethodsClinic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118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reated in our children health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October,2015.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rug and sports therapy as well as conductive education,and based on which the other group were given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modified Ashworth scaling (MAS),GMFM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88) and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ading of muscle 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33.9%) of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in each GMFM functional area after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eld better index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Conclusion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and more favorable prognosis,which can decrease disability rate and lighten burden on family and society.Thus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spastic cerebral;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减小,运动障碍。治疗原则是降低肌张力,维持扩大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畸形挛缩,降低致残率。目前为止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早期实施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刺激治疗对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有显著疗效,目前临床应用优势明显[1~3]。本文探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合家庭康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0月一直在我院儿童保健康复科治疗的1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诊断依据卢庆春主编的《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中的诊断标准[4]。观察组家庭成员条件:主要照顾患儿、与患儿一起居住生活、言语表达清楚、身心健康、自愿配合家庭康复的家属共59名。两组在性别、年龄、肌张力分型、康复时间、治疗前GMFM各功能区得分、抓握和视觉运动分、精细运动发育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FL)〗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进行肌张力评定,用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进行粗大运动能力评估,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进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每3个月评估1次。

1.2.2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在门诊儿童保健科接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药物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肌肉注射,1次/天,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 10~15 d;运动训练:采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每周5次,40 min/次,3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引导式教育1次/天,20~30 min/次[5]。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治疗同时,采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30 min/次,每周5次,15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2周[6]。同时指导患儿家长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具体实施:使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重点培训:重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技术操作培训,要求每人培训学习4~6学时,科室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做到每台仪器挂有操作流程图,每位操作者均按流程图操作,科室互相监督,考核不合格者扣罚绩效。(2)评估要点:建立护患信任关系,评估患儿家属的需求和困境;首次治疗前,护士向家长讲解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并让患儿家属亲自感受电疗的感觉和所耐受的强度感觉。(3)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治疗室宣传栏挂有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内容,护士每次操作做到解释仪器使用目的、操作方法、作用以及家长需要的配合。教会家长操作时如何正确抱姿,示范电极脱落的处理方法,指导患儿哭闹如何护理,保证让患儿治疗顺利。(4)护士要经常巡视,根据观察小孩对电极刺激的各种行为反应,适当调节电流强度。

家庭康复训练:(1)训练要点:治疗师负责对观察组患儿家长进行训练一个月,每天1个小时。指导内容包括:手精细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患儿抓握放松和手指协调能力)、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牵伸训练、下肢及腰腹部肌力训练、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并穿戴踝足矫形支具(AFO)持续牵伸跟腱等。(2)具体步骤:治疗师演示,家长观察,治疗师手把手教,家长操作,治疗师指导及纠错,训练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次日查看练习效果并安排家长间相互监督家庭康复训练执行情况。(3)健康宣教:护士对家长进行心理行为疏导,教育指导家属脑瘫相关知识、强化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及推拿按摩干预治疗,指导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1.3疗效指标

采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将MAS评级转化为评分。①肌张力0级=0分,Ⅰ级=1分,Ⅰ+级=2分,Ⅱ级= 3分,Ⅲ级= 4分,Ⅳ级=5分。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2分为显效,降低1分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为无效。参照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之C、D、E区评估,C区爬与跪(14项,共 42分),D区站立位(13项,共 39分),E区行走与跑跳(24项,共72分);采用4级计分(全部完成=3分;部分完成,介于10%~99%=2分;开始做,完成不到10%=1分;完全不能做=0分)。参照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包括抓握指数26项,视觉-运动整合指数72项,按0~2分评分;患儿不能尝试做项目为0分,能做项目但不完全符合标准为1分,能做项目并达到掌握标准为2分。由原始分查附表得出标准分,再得出精细运动商。

img src=".cn/qkimages/yjyx/yjyx201702/yjyx20170209-1-l.jpg" alt="" />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AKx-D〗±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康复疗效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793,P

2.2勺橹瘟魄昂GMFM各功能区得分情况

治疗后两组GMFM各功能区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情况

治疗后两组抓握指数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粗分及精细运动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3讨论

痉挛肌治疗仪是一种无创、无痛、操作简单的电刺激治疗,其功能是电刺激患者的痉挛肌和拮抗肌,使二者交替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提高拮抗肌的肌力和肢体功能,改善肌肉的代谢和营养,预防和治疗肌肉软组织挛缩,增进患者运动功能,解决痉挛型脑瘫的关键问题[7~9]。痉挛肌治疗仪在技术操作过程仍有不足之处,如患儿哭闹烦躁、肌张力高、姿势异常容易引起电极片或电线脱落;家长不理解痉挛肌治疗的作用,其配合度低;患儿无法用语言表达电流的强度;脑瘫康复治疗周期长、难度高、花费大、治愈率低、家庭经济负担重等等,这些因素造成患儿治疗时间不足或中断治疗。因此,结合家庭管理模式,加强患儿家长的培训指导,提高家长对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作用的了解及家庭康复训练依从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的等级评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对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发育的评分比较中,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治疗,均能降低患儿肌张力等级,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改善精细运动发育,但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在同样时间治疗中临床疗效更快、更明显,预后更好。并且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对脑瘫年龄越小,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致残程度越低。同时在后期随访时还发现,继续采用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的患儿疗效优于停止不用者。

综上所述,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效果值得肯定。虽然目前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肌张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改善精细运动发育。但由于本次对疾病的观察和治疗周期短,患儿家庭条件受限,研究的样本量少,在治疗过程仅从肌张力等级、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发育评估三方面进行观察和对比,而在智力的提升和语言的应用方面效果没有评估,不够全面,缺少了临床观察数据。希望在以后能够深入研究,力求从样本量、疗效评价方法、增加观察指标等方面,全面评价电刺激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数据。

参考文献

[1]张会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比较[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4):457458.

[2]庞伟,李鑫,范艳萍.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3034.

[3]唐芳芳,韦斌垣,汪亚峰.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7):204206.

[4]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

[5]陈南萍,马久力,钟勤,等.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下肢关节畸形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 31(1):6063.

[6]〖JP2〗邹华娅,古丽梅,周冰峰.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8):3133.

[7]申艳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1921.

[8]孔令霞.低l脉冲电联合推拿康复训练在婴儿斜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85286.

[9]刘喜悦.中药药浴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611562.

(收稿日期:2016-11-17修回日期:2016-03-25)

篇(6)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等[1]。本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有400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给儿童、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是世界公认的顽疾。本文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引导式教育疗法原理和特点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它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主要是:①强调要为患儿营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步骤,并恰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2]。②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 引导员通过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③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应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④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2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2.1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曹志芳、范篆玲、李艳萍、常青松 [3-6]对脑瘫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按摩、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患儿在保持、位置变换、饮食动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动能力等平均运动功能恢复值显著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2.2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言语功能的影响:语言障碍治疗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信心,患儿应与正常孩子一样通过相同的途径去学习;正常孩子有主动训练的意愿,因此引导式教育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词、句组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之中,同时使用诱发性语言,简洁明确地将活动和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语言诱发运动使运动协调,运动反过来促进对语言的了解[7]。许娟等的研究表明,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参与兴趣,疗效显著。

2.3 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多并发小儿脑瘫,传统的训练模式过于被动,僵化。李冰[8]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孤独症治疗的研究中以集体和个体的分组方法对患儿进行如下训练:交往、情感训练,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为特点,调动患儿自身功能的潜力,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明显,说明引导式教育疗法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它是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脑瘫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改善了患儿身体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过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患儿身心同时得以恢复,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系统治疗的费用,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运动障碍的治疗,不重视语言、心理行为的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与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康复疗效。

鉴于此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疗法。因为脑瘫患儿需要家长照顾的时间更长,家庭对患儿的成长影响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康复。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构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经验,对其性格和情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经历若是正面的、开放的,孩子就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若是和谐的、稳定的,孩子就会有稳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诚地相处,孩子就懂得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家长必须具备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信心及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协助患儿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石凤英,鲍秀芹.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6

[5]李艳萍.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6

[6]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5(16):16~17

篇(7)

儿童失语症指部分获得或者已经获得口语能力以后所发生的失语症状。儿童失语症的主要病因是脑外伤以及神经中枢感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因此,对本症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脑外伤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语言流畅。

1.2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El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说话量少而且费力、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①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价的意义。③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另Ⅱ人的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读症:看到原来认识的字符读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义。

1.3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适当的集体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1)听解训练:①听觉训练:利用听音乐、听广播,念书等形式刺激患儿思维,提高语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势训练:通过患儿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③实物刺激:让患儿说出所看到的实物名称,训练师适当提醒,反复练习。④图片刺激:在桌面上摆放2~l2张图片,治疗师取2张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指令进行指认,然后变换顺序反复进行之后,增)JI14张或6张,进行4选l、6选l,熟练后可6选2,8选2训练,也可增至9选3、l2选3等。(2)表达能力训练:①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命名,也可给予视觉刺激,口形提示。②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根据患儿水平,选择单词、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13形,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③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抄写,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能完成的,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1.4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的训练:①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②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动作,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导,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2)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先发元音,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3)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13述或放录音,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告诉他(她)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4)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训练发音由低到高,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1],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增加发音动力。另外,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①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有一定效果。②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2]。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2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发音训练是首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等。训练从患儿熟悉的物品、动作开始,由易到难[3]。在语言理解方面,应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途径刺激;在引导表达方面,在训练师带领下学一些模拟声音。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训练。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训练模式,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51-02【科研项目】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12年度残疾人康复科研入围项目

【概述】小儿脑发育迟缓是一种对人危害非常大的一种疾病,得了脑发育迟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足部反射区疗法(以下简称足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小儿足部的整体按摩,调整人体生理机能 , 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 通过对大脑、脑垂体等重点反射区的按摩促进整体脑的发育。因此一种简便易行、可广泛推广的有效性疗法对于小儿脑发育迟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儿脑发育迟缓的症状具体表现

1.听觉障碍:不少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2.智力障碍及知觉障碍:在所有的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知觉障碍:大部分患者对刺激过敏或无反应;有的出现知觉固定,背景和图形紊乱。

3.运动障碍: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4.语言障碍:大多数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

二.小儿脑发育迟缓的康复原则和治疗方法

1.康复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期。

2.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疗法,以现代康复疗法(PT、OT、ST、感觉统合、音乐治疗、沙疗、水疗等)和传统康复疗法(针灸、推拿、穴位水针、足疗、药浴等)相结合为主要康复手段;目前也没有特效的药物,通常用一些营养脑神经的药物(鼠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等)以促进脑的发育,但是价格昂贵,而且没有有力的数据证明它的疗效确凿。现在的较全面的康复机构一般是以上疗法的综合康复为主,外加各自的一些特色疗法,康复过程因人而异,脑发育损伤较轻的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中、重程度的需要一至数年,更严重的甚至需要终身康复,康复情况也因人而异。

三.足反射疗法之应用机理

足疗法之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与体液循环系统。利用足部末稍神经予以按摩刺激,可以产生神经冲动,这种以生物电表现出来的能量可以做为人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大脑能分辨出来自足部之各个反射区的神经冲动,并把它变成正副两种调节力量,以改变器官或组织的运动状态。足疗通过对双脚的经穴、反射区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穴位,从而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四.足疗之应用体会

本文通过运用足疗对5名经儿科三甲医院确诊的脑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治疗观察发现,脑发育迟缓儿童在触觉、本体觉、感知觉方面(包括睡眠习惯和质量、注意力、灵活性、对声音敏感度、眼神接触和追踪、情绪等)有明显的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全息学认为人体每个独立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息元,脑发育迟缓儿童病在"脑",足部的十个脚趾头对应人体的头部和五官,所以十个脚趾的全面点按是脑发育迟缓儿童的重点区域,均匀渗透的点按大脚趾上的脑垂体、松果体、大、小脑、脑干、等反射区,对促进小儿脑发育意义巨大;通过对眼耳反射区的点按,小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发生变化,对声音敏感的,刺激耳反射区后慢慢地惊吓程度降低,对声音发音迟钝的,慢慢的听见新鲜的声音开始寻、找;刺激眼反射区后眼的灵活性和眼神接触反应较快;

2.人体的足六经之根在于足,是足六经经气的根本所在。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等。 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对足部涌泉穴点按后,小儿的本体感觉明显增强,表现在脊柱的伸张和力量的变化上,上下肢的活动明显增多;对太冲穴进行点按后的作用表现在对惊吓的反应降低。同时在配合双脚的全面按摩,脚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下肢和脚部温度在逐渐改善。

3.对全足反射区的按摩配合按摩前后30分钟的补水,孩子的体质增强,感冒次数减少,食欲也增强。

4.在教授家长足部简单的反射区和简单的操作方法后,家长每天坚持热水泡脚后给孩子的坚持按摩是以上效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五.国内外的相关成果

1.根据中医理论,足底反射区、经络学说、生物全息胚理论等,足疗在刺激和促通脑神经细胞的活动,促进调节脑细胞生长和重构修复作用已经被证实。

2.足疗在脑瘫中的疗效已经有相关同行发表的论文证实。

3.足疗可促使垂体素的分泌在青少年增高的临床实践已经有较多的报道。

4.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足疗的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认可。

5.足部疗法适应症较广泛,除一些出血性疾病、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不适宜以外,适合大多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尤其在发育期的儿童更适合。

六、总结

足疗作为一种康复治疗的手段,在促进儿童脑的发育,改善儿童运动障碍、姿势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康复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减轻病家沉重的医疗负担及精神压力。

七.讨论与反思

1.足反射疗法作为以脑发育迟缓儿童的一种佐治疗法,在小儿脑发育不全的康复中社会意义巨大,值得推广,也相对用以掌握和接受。

2.足疗的科普讲座及传播对小儿脑发育迟缓等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至关重要。

3.持之以恒的贯彻全足反射区按摩和重点反射区加强的观念是显效的关键。

4.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经济安全的疗法,应该在所有的婴幼儿家庭中普及应用。

5.足疗对脑发育迟缓儿童特殊作用,并非意味着对其他疗法的排斥,同样作为小儿脑发育迟缓所导致的障碍,全面康复的作用仍然具有更现实的意识。

6.发达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上投入1美元,社会负担就可减少9美元"。因此脑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意义深远,但是并非年龄大了治疗就没有效果。为了实现"2015年我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经济安全的疗法。

篇(9)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篇(10)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32-01

小儿脑瘫是一种母亲自受孕初期到婴儿时期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其成因是新生儿由于早产、产伤、核黄疸以及围产期窒息伤及脑部组织继而缺血缺氧[1]。脑瘫的主要症状是运动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属于最为常见的儿童伤残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人口总体素质。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方法,相关的康复手段也只能起到改善伤残程度的作用,笔者通过对120例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手段并加以躯干控制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34例,男134例,女100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4.1±1.2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4.3±1.1岁;对照组114例,男56例,女58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4.1±1.3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其中痉挛型四肢瘫79例、双瘫126例、偏瘫16例,徐动型11例,肌张力障碍型2例。

1.2 一般方法。两组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每天一次,一次30分钟;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接受躯干控制训练,具体步骤为:首先,使患儿仰卧,康复护士一直手放置在患儿腹部膈肌位置,提示患儿尽量应用腹式呼吸,继而随着患儿的呼吸节奏实施放松和加压动作,另一只手则要应用拍打手法来刺激患儿的腹部收缩运动;其次,使患儿将髋、膝关节弯曲,双脚踏及床面,指示患儿完成盆骨后倾,抬起臀部,抬起双腿,停留10秒后放下,反复操作。

1.3 疗效标准。依据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对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进行评价,躺和翻身各17项,51分;坐共20项,60分;爬和跪共14项,42分;站共13项,39分,行走、跑和跳跃共24项,72分。比较两组得分情况。

依据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共197项功能性技能项目,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分级情况为小于30分、30到69分之间以及70分以上,分值与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运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平均得分为31.24±2.98,对照组为22.63±4.21,实验组患儿的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分情况比较(分)

此外,脑瘫患儿的日常自理能力一般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52.33±2.34,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为38.42±3.54,实验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同时也会加重家长的心理和经济负担,阻碍国家人口总体素质的提升[2]。但是小儿的脑部正在不断发育、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此时对脑瘫患儿实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在行为、运动上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早期采取综合疗法能够有效促进大脑功能得到相应补偿,并且可以促使患儿体格正常发育[3]。躯干控制训练以躯干为中心,对患儿施以接触、加压及负重训练,刺激其感知器官,促进患儿恢复躯干位置直觉及行动能力,调解患儿的肢体活动能力及重心。

此次研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针对实验组加以躯干控制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其运动能力平均得分为31.24±2.98,远高于对照组的22.63±4.21;其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52.33±2.34,远高于对照组的38.42±3.54。可见,应用躯干控制训练对于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促进脑瘫患儿恢复四肢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脑瘫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行动能力,帮助其更好地与社会融合。采用躯干控制训练能够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与社会的适应度,值得在脑瘫患儿常规康复治疗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11)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由匈牙利学者Andras petǒ教授在1945年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儿童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法[1]。petǒ教授主张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而目前引导式教育也是世界上公认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导式教育依据运动生理、神经生理,并以教学、讲授学,心理学、音乐、哲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引导、诱发和节律性意向等引导式方法,使脑瘫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促使患儿人格得以发展,不断提高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促进机体发挥最大代偿潜能以达到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提高患儿生命质量[2]。

20世纪80年代香港痉挛协会辖下的各中心应用了引导式教育,近年来其取得的成果已受到同行们的广泛关注[3]。现分析国内近年来引导式教育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现状,以便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文献被纳入:(1)文献发表时间:19940101/20090531(共16年);(2)临床干预因素:引导式教育疗法;(3)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的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流行病学研究类、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影像学研究类、并发症研究类、动物模型研究类及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

1.3 文献检索策略

1.3.1 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CQVIP),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为19940101/20090531。

1.3.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儿、脑瘫、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并组成不同检索式进行检索。

1.3.3 原文获取途径 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2 结果

2.1 引导式教育脑瘫患儿年龄分布 在历年发表文献中,有105篇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共涉及脑瘫患儿2 897例,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归类,3岁的1 881例(64.9%)。可见引导式教育的介入年龄以3岁以上患儿为主要目标。

2.2 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105篇文献中涉及引导式教育疗程的相关类文献共35篇,文献中提及的引导式教育疗法疗程为1个月的8篇,3个月的17篇,6个月的7篇,12个月的4篇,其他时间4篇,其中3篇文献中涉及多个疗程对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一般以3个月为疗程,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是从整体观出发的全面康复,对患儿进行引导式教育,能更接近患儿的心理特征,为患儿今后生活打下牢固基础;使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心理等方面得以发展,从而克服由于正常机能缺失在心理、人格方面所引起的其他问题,使患儿更好的融入社会。作为一种综合的康复手段,引导式教育适用于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尤其对3岁以上的患儿效果更好。但有研究者发现引导式教育介入时患儿年龄越小,其发育指数就越高。曾爱珍[4]将98例患儿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引导式教育和一般疗法治疗后,采用ADL平均指数的计算结果来衡量引导式教育的疗效。结果表明,经过引导式教育的脑瘫患儿,在运动姿态、认知、语言及总发育指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新茂[5]将30例患儿按5岁以下及6岁以上分成两个班,采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并配戴矫形器治疗,总有效率达73.3%;且观察年龄在6岁以下的患儿康复效果较好。因此,引导式教育的早期介入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前提和基础,且介入的越早,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体系。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课程,不断对患儿输入良好的运动感觉信息,促进其脑部成熟分化,形成习惯性动作;同时通过身体各部的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加强脑皮质的活动能力,使运动功能障碍与智力低下儿童得到包括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这种治疗的介入,需要相当长的治疗时间。从本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引导式教育的疗程多集中在3个月,且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与范篆玲等[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笔者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对于引导式教育疗效的判断,多数研究者采用GMFM和DDSTR量表进行评测。引导式教育的目标是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儿童能在体能、语言和智力等方面同步发展,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全面综合地进行[6]。Reddihough等[7]在澳大利亚进行引导式教育时,使用Vulpe Assessment Battery(VAB)对133例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听理解和表达)、认知能力、组织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更衣、修饰、进食、入厕、社会交往和游戏)方面做出全面地评价。

引导式教育采用正常的教学方式,如音乐、舞蹈、游戏、表演等,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感觉统合以及中医按摩疗法融入其中,要求患儿主动参与,并确保患儿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动力,使患儿在体能、语言、和智能活动同步发展。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要求越来越高,引导式教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中国式引导式教育的组织设计应考虑到国情、地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因此,创建中国式引导式教育疗法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今后引导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766.

[2] Reed ES.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ction systems[J].J Mot Behav,1982,14(2):98134.

[3] Yamashita Y,Matsuishi T.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J].No To Hattatsu,2002,34(2):153157.

[4] 曾爱珍.引导式教育的早期介入对脑瘫儿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3):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