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4 15:49: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篇(1)

通过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可以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下面就分别按头、背、腹羽毛的颜色描述。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由近及远,或按从下到上等写作顺序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60-01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从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操作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缺乏足够多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实验,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数学认知。在这种效果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使用下,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掘出他们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已有的知识成果转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再次把知识生产出来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这一点出发,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等,使他们在探索中对未知的知识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这就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及应用。

三、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实践操作不单单是课堂中仅有的学习方式,它更可以应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作业等等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使用数学知识。不仅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丰富,更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学有所用”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了解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之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小调查”要他们对超市、菜市场、家里等场合的一些日常用品的重量进行实际的调查,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学生在课前对“克和千克”有了直观地感受,再将这样的调查和实践感受带入到课堂中来,他们的学习将更有实效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要学生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利用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对课堂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给学生多布置创意的实践活动作业,要多解决实际问题,拉近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能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学习了某一系统单元的知识之后,组织引导学生的马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使数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式。如学了“统计与概率”之后可组织学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学习“百分数”后,引导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有关商品降价、打折或其他促销手段的信息,想想怎样购物最合算。再如我校“塑胶跑道”的建设,针对“怎样设计科学的环形跑道?”这个问题,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展开想象、科学规划,最后起草方案,向学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又如数学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让学生到社区通过调查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强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乱丢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此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实践活动大大超越了数学课堂的范围,它既需要学生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及实践交往、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内外都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篇(3)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52-01

一、能够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增强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学中的歌词和音乐背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品德精神。如:潘孑农和刘雪庵在1973年“七・七”之后,创作的《长城谣》。当我国19岁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将演唱《长城谣》的时候,感动了很多侨胞。激起了广大侨胞支援祖国打击侵略者的愤慨,他们踊跃捐物、捐款,并且很多侨胞愤然回国参加抗战。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富有精神层面意义的歌曲,能够唤起学生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具有很远的教育意义。其次,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观察歌曲是怎样来表达故事和人物的形象。另外,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学生经过大量的背唱训练后,能够把歌曲快速记忆变成一种能力,而学生对歌曲产生想象力是二度创作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够在大脑中对歌曲表达的画面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这样的智育培养,能够使学生对语言和音乐的理解程度不同,建立在综合素质之上,能够感受到的情景也有所不同,伴奏过户学生提高了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声乐教学中,智育的培养对学生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二、能够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学习展业技巧和艺术修养的能力

声乐涵盖了人文、自然和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建立在演奏者已经具备的一定水平上的,是演奏歌曲的技能支撑。艺术修养包括了文学、表演行业音乐等多种综合性的艺术修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师能够全面、透彻的讲解声乐理论和技能,声乐教师不但要具有中外古典文化知识,还要具有现代艺术知识,能够很好的分析和处理歌曲。甚至还要具有简单的生理解剖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作品见解。同时,声乐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汲取各种知识养分,具备相对全面的系统的文化素质。这些知识都会直接表达在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上。因此,声乐教师不但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和理解,还要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掌握。并且在演唱中,要全面的表现作品的内容,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巧和艺术修养的能力。

三、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

首先,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准确、恰当、精彩,会增加课堂活跃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很活跃。另外,教师一定要准确的表达“专业术语”的运用。在初学声乐课上,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吸气的运用。教师应该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应该用学生能理解的方法进行示范。其次,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有多元化的艺术美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高师声乐教学要从作品的类型、题材、听觉感受等等,使学生学会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元化、多角度的鉴赏音乐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如:通过简洁什么是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强。快、弱、慢以及情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行腔美感。有针对性的示范,使学生感受到好声音,树立对声音的审美取向,并且要让学生对同一首作品,做出对不同版本的评价。为了使学生正确的看待自身条件和成败得失,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域、音质、音色以及乐感等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声乐教师不但要以正确的歌唱技巧,还要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及耐心的讲解正确的引导学生,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从而在比赛和表演舞台上,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同时,每一位成功的歌唱家都经历过挫折,为了使学生能够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就要使学生学会不要在乎结果的好坏,要放下心理包袱,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随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声乐已经成了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它不但提高了人们的鉴赏美的能力,也提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在艺术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爱军.高校声乐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

[2]桑潇.微格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10).

篇(4)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四级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力测试比重加大,试题的出题方向以语境为主,加大阅读量,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增加强度,要求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世贸组织)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所需。

因此,大学英语四级对英语的考查目标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英语素质教育也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倡的。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实际上是对学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总体检测。这两者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有的英语教师将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就保证不了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还进行着传统的应试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理解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何为语言的交际能力

语言的交际能力指的是以某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的能力,即通过听和读来输入信息,通过说和写来输出信息。教师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充分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

(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

(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

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和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

(1)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2)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

(3)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

(4)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

(5)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

(6)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及性格和习惯等。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英语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

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以广义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大学英语过级考试要考查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四级试卷分析来看,增加听力测试比重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背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interactive discourse)。对于一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馈信息(选出答案),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头话语(spoken discourse)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

另外,四级词汇选择填空试题的考点是对语境的理解或语境下的语法判断及词汇的固定搭配。换句话说,选词填空实际上已变成测试学生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context),理解语篇尤为重要。近来四级考试题加大了对阅读的考查,分为浏览(skim)和研读(scan)两部分。文章内容新且篇幅长,所设选项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以及较快的阅读速度。这无疑给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难。学生读不完文章,理解、判断、推理不准确就会造成大幅度丢分。在写作上,从语言的数量到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从文章的谋篇到遣词造句,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写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际能力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所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考查。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而且语言理解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因为:

(1)根据心理语言学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优先于表达能力;

(2)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表达;

(3)语言理解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四级试卷的每个题型都是对交际能力的一个检测。学生完成试卷就是完成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即发出信息,还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从对整个四级试卷的分析来看,测试的重点放在了对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上。对于一个书面语篇(written text)的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常常不被认为是语言交际能力掌握的过程。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交际能力培养存在两个缺陷:

(1)忽视对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2)忽视对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过级考试要考查这一能力,而且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口语交际还有着重要的差别,所以它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

综上分析可知,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如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师先要了解英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语言教学的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因此英语教师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

五、结语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交谊舞既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种艺术性较高、技术性较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它不仅让学生接受音乐、舞蹈的陶冶,给以形体、素质、舞蹈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在仪表、风度、气质等内在素质方面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艺术、娱乐、健身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美体态、增进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誉为当今最好的颐养身心的运动和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职院校开展交谊舞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课程改造了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而减缓客观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的溺爱,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

(2)“自私”心理比较突出。家长的迁就和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畸形发展, 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且部分学生妒忌心理较强, 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3)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从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效率低, 自学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职学生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一个盲点是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看,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等都比较匮乏,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二、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 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 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

交谊舞选修课程是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锻炼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情感控制能力,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入就业理念,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培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自我认识,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其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尊重,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中的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生随时会和不同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造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交谊舞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过程与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谊舞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篇(6)

世界著名的教育技术学专家罗伯特?M?加涅(美)认为:学生在有能力从事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须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前提,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前提性的知识、技能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能力。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这方面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然而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许多中学生动手能力极差。下面就谈谈在新课程中如何拓宽实验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进而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问题)情境,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在试验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产生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问题使学生有多感兴趣、激发作用就会有多强烈,保持时间就有多长,积极探究直至完成探究的耐力就有多大。

二、设计试验方案,培养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探究的目的制定具体计划,包括实验原理的确定,药品的选择,仪器装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科学探究方法的选择等。因此,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关系着科学探究的成败。

例如,在强弱电解质的学习中,如何用试验方法验证醋酸是弱电解质,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可能会提出多种实验探究方案:

1、配制0.1mol?L-1 CH3COOH 溶液,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结果大于1。

2、配制pH = 1的CH3COOH 溶液和 HCl 溶液,加水稀释100倍,再测溶液的pH值,前者小于3,后者大于3。

3、配制一定浓度的CH3COONa 溶液,测定溶液的pH值,结果大于7。

4、配制等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 溶液和 HCl 溶液,加入等量且过量的镁粉,观察产生氢气的快慢,开始时后者较前者快。

5、配制pH = 1的CH3COOH 溶液和 HCl 溶液,分别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用一定浓度的NaOH 标准溶液滴定,前者消耗的NaOH溶液多。

6、配制等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 溶液和 HCl 溶液,测定溶液的导电性,前者弱于后者。

……

上述方案从理论上来讲,都是正确的,符合弱电解质的特征和性质,这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是积极思考了,也反映出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有些方案则明显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如方案2和5都是配制一定pH值的酸溶液,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中学实验室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所以这两个方案很难行得通。

由此可见,试验探究设计既要科学合理,又要联系试验实际,这才叫科学的实验设计。

三、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探究技能。

只有经过探究试验检验成功的设计,才能证明是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探究实验过程又是对不完善的实验设计的修正与补充。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并引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学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逐步提高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例如: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可操作验证性实验,结果有十多位同学设计不同的实验。其中有一位同学设计的实验:(1)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一滴饱和的溴化钠溶液,待其润湿之后,再滴上一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2)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上一滴碘化钠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又变成浅褐色。(3)在浅渴色的斑点处,再滴一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再变为蓝色。该系列实验用滤纸代替了常规的试管,令人叫绝;变间断式实验为连续实验,节约时间;实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耐人寻味。这样动脑动手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思维的创造力。

篇(7)

关键词:思辨能力;历史学科;中学生

随着21世纪我国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2008年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颁布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思想的战略主题中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都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培养的竞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能力型和创新型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灵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恩格斯就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作为世界上经营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机器公司(IBM公司)的座右铭――THINK,说的就是“思想、思索、思维。”恩格斯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巨人,就在于他的思维能力超乎常人;IBM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不生产计算机的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也就在于它的企业思维理念。这些都凸显了国外科学发展对科学思维即思辨能力的高度重视。

有学者认为全人类之中最缺乏思辨能力的是我们中国人。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难有真正杰出的人物出现。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大国,在本国产生不了任何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国家,只有中国。还有,世界上的大国,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盛行社会崇拜的国家,也依然只有中国。中国当前的科技相对滞后和社会崇拜等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糟粕对理性思维的制约和中华民族思辨能力的严重缺失!因为儒家思想中的权威,也就是评判是非正误的依据,既不是来源于哲学和逻辑体系,也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只是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这必然会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和思维能力的弱化。

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是落实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上承知识目标,下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落实新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适应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而高素质人才首先必须具有独立、科学的思辨能力。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才会懂得真正的思考,只有真正的思考问题,才可能有所创新。历史学科,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既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需要。

篇(8)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篇(9)

1.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性的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自主进行学习方式设定和选择,自觉进行学习监控与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内容:(1)自己设定规划学习相关活动;(2)对于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3)对于实际学习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在有效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等。学生可以自觉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具有学习主控能力,对于学习相关要求有自我控制能力,细化到方法与实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精神与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式

2.1培养学习兴趣

所有的自觉性学习如果有兴趣做引导,则往往事半功倍,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需要在教学的开端上下工夫,运用巧思设计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关注度,运用学生较为感兴趣,同时操作容易简便的方式执行具体操作。可以是富有趣味性、激情、亲切的交谈,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谜语等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做好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的转化过渡操作,避免硬生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有特点的疑问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达到启发其思考的功效。可以通过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趣味性的问题设置,从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让其自主能动地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化,尽可能要借助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无论是多媒体还是其他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让学习活动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听取学生意见变化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与兴趣,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基础背景。如果要激发学习自主性,在环境的营造上就不能采用呆板的旧方法,可以打开思维,解除传统制约性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给学生营造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学习束缚,让其身心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能动性。同时可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内容的吸收度,强化整体学习效果,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指导学生了解有效学习方法

教育本身教授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方法,包括思维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执行的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教授课本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学生因无法有效学习而产生的学习抵触情绪,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新课程开始前,要对整体脉络有全面认识,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设定,做好时间安排;多鼓励学生进行课程预习,鼓励学生对预习结果进行自主的言论表达,对于合理的想法应予以肯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有偏差的理解应该作积极的正确引导,避免过多偏差。此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巩固与反思,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整体学习方法更加完善。

2.4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自主学习达到高效,就需要养成习惯,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要将这种学习状态设定为学习目标倡导,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例如提倡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动笔,遇到问题在思考无果的情况下积极提问,关注新老知识点的串接,这些训练等都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完成。

2.5自主学习模式创新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压抑、沉闷,缺乏高中学生应有的活力与热情,压抑了学生本该有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其思维的发散性有很大的约束性。新课改提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改变,建立新的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案例收集总结,也可以通过实际学生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但是都要围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思想上发展。

总而言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下学生性格特点和时代的需求,充分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虽然最终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坚持改善,就会提高成效。

篇(10)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57-05

职教师资的师范能力是职教师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职教师资的师范能力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及其任务的实现。研究职教师资的师范能力标准是评价职教师资工作绩效、引导职业院校教师行为、优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伍学进认为,师范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包括自我激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和表达的能力[1]。这一体系能够反映出职教师资师范能力体系的主要组成。

职教师资的关键行动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工作绩效有较高相关性的行动[2]。研究职教师资的关键行动可以帮助分析和构建职教师资师范能力的指标体系。因此,通过对职教师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键行动的研究,可以发现职教师资师范能力的组成特征。

一、研究方法

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关键行动进行研究[3]。在应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该研究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行性。然后根据研究的对象及其问题进行专家访谈。通过对职教师资的广泛访谈,获得职教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行动集合,进而确定其能力标准体系应包含的具体内容。最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有效性验证。

(一)专家访谈

1.确定访谈对象与问题

以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为样本,访谈76位教龄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专业教师和教学部门管理者。教学一线教师分别来自数控机床、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机械等多个专业。课题组与被访谈者就“你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这一主题,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交流,并实时控制访谈范围和内容,以保证访谈效果。

2.访谈结果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得出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最为关注的环节,从而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见表1。

(二)调查实施

1.问卷形成

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的职教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环节,其中包括4个理论教学的一级关键要素,6个实践教学的一级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共包含有40项关键行动,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行动归纳出关键行动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制职教师资教学环节关键行动调查问卷。

2.问卷发放

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其中教师230份,学生1070份。全部样本选自天津、北京、广东、河北、河南等五省区的17所职技高师院校和高职院校,涉及电气自动化、工程造价、服装设计、电子商务、汽车电子、会计电算化等20多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887份,有效率为83%。

3.问卷的信度

对问卷数据进行综合分类和处理。通过SPSS统计软件检验问卷信度,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数测量调查问卷的信度。通过计算Cronbach's Alpha值来判断调查对象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活动评价的稳定性,由此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统计表明,Cronbach's Alpha值为0.927,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32,两项系数值均高于0.90,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统计

二、数据处理及结论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对职业院校职教师资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得相关职教师资师范能力的特征。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分析

1.各关键行动的重要性

通过关键行动的重要性均值来反映理论教学环节各要素的重要性。分析调查问卷各项关键行动的统计均值发现,关键行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平均值最高,为4.59,表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能够控制教学过程”等关键行动,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与之对应的“具有创新的高职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课程设计”等行为措施对职教师资教学绩效的影响比较小,其重要性均值分别为3.71和4.17,具体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理论教学各项关键行动的重要性均值

2.各环节的重要性

由图2可知,教学组织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学绩效的影响最大,其重要性指数为4.49。其次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效果的检验环节,其重要性指数均为4.31。从整体上看,各指数的分布比较平缓,说明各环节的重要性差别并不显著,这一特性也可以通过各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反映出来。

图2 理论教学各环节的重要性指数走势图

3.各关键行动的重要性方差统计

由图3可知,关键行动指标“充分的教学准备”、“具有创新的高职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课程设计”、“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差在0.89~0.96之间。这些指标的方差大,所以该指标波动小,稳定性好。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具有创新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及“优化教学课程设计”这两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相对较小,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这两项指标重要性的认可度较低。

关键行动指标“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方差为0.58,相对较小。该指标的方差小,所以指标波动大,稳定性比较低。这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为4.27,平均值还是偏高的,反映了被调查者在认同其重要性地位上还不够一致。其他关键行动的方差在0.60~0.86之间,平均在0.74左右,说明被调查者在认同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地位上趋于一致。

图3 理论教学各关键行动的重要性方差统计图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分析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育对象具备所要从事职业需要的行为能力和相关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所要从事职业[4]。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研究和探讨职教师资实践能力构成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对职教师资理论教学环节关键行动特征的分析,可以探讨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特征。

1.实践教学环节各关键行动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实践目标”的均值最高,表明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设定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最大。这进一步证明,要想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必须要有明确且具体的实践目标[5]。根据统计图还可以发现,“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等关键行为对教学绩效影响的重要性相对较弱。具体统计结果及重要性均值分布特征见图4。

2.实践教学环节各阶段的重要性

由图5可知,“实践课前的准备”这一环节对实践教学绩效的影响最大,而“保障实践效果”这一环节对实践教学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这些数据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便可得到各因素对实践教学绩效影响的权重。

3.各关键行为的重要性方差

由图6可知,“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在课堂上进行比赛”、“使用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以及“师范能力的培养”等关键行动指标的方差较大,同时这几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又偏小,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这几项指标重要性的认可度比较低。

关键行动指标“明确实践目标”、“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两项指标的方差较小,但这两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又比较高,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这些指标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一致。其他关键行动指标的方差平均在0.6左右,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些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

三、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有关研究和数据分析,可以获知职教师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行动集合及其特征。各环节关键行动集合的构建借助SPSS数理统计软件来实现,统计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将问卷调查中的40项关键行动作为原始因子,在此基础上依据五点量表法得分(5表示非常重要,4表示比较重要,3表示一般,2表示较不重要,1表示很不重要)作为数据信息,通过对职教师资教学环节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整合,提取公因子且命名,从而得到职教师资师范能力的指标体系,见表3。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职教师资各教学环节各项关键行动特征的研究,建立了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职技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时可以参考该指标体系制定可行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可以为制定职教师资能力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依据该标准体系可以制定职教师资的甄选、评价和培训标准以及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学进.师范能力与培养[J].咸宁师专学报,1992(2):148-149.

[2] Paul R. Bernthal. Mapping the Future[D].ASTD Press: 2005.

[3]孙善学.职业教育目标、目标分类与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20-23.

[4]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57-58.

[5]蔡永红,林崇德.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36-38.

Study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GUO Qi, ZHAO Ming, LI Bao-liang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ci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e key behaviors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were studied b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n the survey data was processed and verifi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and the aggregation of key behaviors of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gotte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teaching 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built, which include 10 first level indicators and 31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The indicator system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key behavior; indicator system; professional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