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一,加强自身法律素质的修养。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自觉学习法律,在教育工作中带领学生每个月至少学习一次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使学生从小具备法律意识。
第二,严格按照规定开设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深化法制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并有计划地开设法治课程,落实每个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法律的应用情况,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讲解生动,课后反馈及时。
第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帮助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维护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每个学校都有不良的学生,但是不良学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家庭、社会、交友都有很大的影响因素在里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切实做好不良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结合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养成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学校维护学校周边的治安,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稳定、风气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使中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人们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对其进行督促。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之所接触范围有限,其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通过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做出贡献。
一、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大融合、科技的大发展造就了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这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其中也暗藏着诸多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其身心都未发展成熟,因此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非常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还会将其人生毁掉。因此,中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减小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概率。此外,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减少社会犯罪、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遇到的阻碍
1.学生成员构成较为复杂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素质高低不等、成员结构复杂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中考不理想、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等因素致使其没有考上理想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在性格等方面差距较大,个性较为鲜明,管理起来也较为困难,而且普遍存在不爱学习的现象。加之有些中职学校在管理上较为宽松,为学生逃课、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提供了机会,容易诱导这些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犯罪,进而危害社会。
2.中职学校资金投入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中职院校,都更加注重在教学方面的投入,造成法治教育资金的匮乏,效果也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对法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法治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步履艰难。
因此,需要中职院校的领导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法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3.法治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中职院校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缺少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加了学生逃课的概率。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法治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较为匮乏,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造成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因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原有法治教师的培训,通过积极引进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等方式,提升中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水平。
三、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1.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法治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等方式,讲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法律知识。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长以及亲友的影响下,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家庭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等有重要影响。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人员等方式,从中掌握法律知识,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通常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对于巩固、深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
这三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启蒙、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深化,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三者结合,从而使法治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2.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一,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论哪种行业,都会与法律存在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与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卫校的学生,学校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矛盾的事例,讲解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时,还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利用多媒体影音图文结合的特点,对案例情境进行再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居民的基本权利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到视频中哪些内容是合法的、哪些内容是违法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其他国家相关权利使用的视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在法治教育中也是适用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疑惑、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讨论等形式,营造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通讯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当前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QQ、微博等进行交流、娱乐。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这种变化,并加以利用。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第一,建立QQ群、微信讨论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微信讨论群,让班级学生都加入其中,将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等到讨论组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在恰当的时机适当对学生的评论进行点评,引出相关法律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建立学校网络法治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登录网页,并且通过学校论坛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这种方式的讨论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认识法律的渠道。
(3)增强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法律知识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具体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
第一,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的辩论比赛等,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而组织活动的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也会丰富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二,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旁听法院审判。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庄重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此外,教师还可以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在促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
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法治知识、邀请法治专家开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讲授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中职学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合理利用法律,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依法治军背景下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军队法治教育[J].法治博览,2015(12).
[2]沈百锋.法治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学生管理途径与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陈梦瑶.浅析高校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韦少雄.村民自治的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
[6]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J].法治与社会,2014(12).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渊源
作为美国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法治教育是顺应公民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教育的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的“法律学习运动”,而后经历了组织发展和课程开发时期,然后是全国推广时期,直到1975年,法治教育才作为正式课程被列入社会科课程范围。90年代,青年暴力、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教育者疾呼应努力在青年一代中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二、主要内容
(一)概念
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被界定为“是一种培养非法律专业者掌握在法律、法律程序和法律体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笔者认为,法治教育是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使人们在这个充斥着法律的民主社会中有效运作和适应,做一名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
(二)内容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进行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的教育。美国法治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目标和内容是不一致的。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课程包括了数学、英文、社会学习、音乐、美术和体育,法治教育主要就是在社会学习课中穿行的。这阶段主要是以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及和国家相关制度的简单介绍为主要内容,难度较小,重在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到了中学,虽然也面临升大学的压力,但是社会学习课作为必修课之一,在整个课程里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个阶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将法律与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中学阶段法律知识的量和难度比小学有所增大。这样,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相适应,环环相扣,有效预防犯罪,让美国的青少年立志于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格公民。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各州都有很大的自,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它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但是其学科设立的基本精神却是不变的。主要围绕“法律、权力、正义、自由、平等”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课程。有的州是作为核心课程《公民与政府》的一部分进行,有的州又是以单一课程《权利和责任》、《宪法》进行,有的州开设了专门的法治
(三)开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法治教育要求学生积极投入自己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就法律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比较对同一个问题的几个不同判决,鼓励学生提出历史上己有判例,评价它们的作用,理解历史与社会变迁的本质。
其次,所有的法治教育计划都以对宪法、案例法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为坚实的基础,因此理想的法治教育课堂是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冲突性观念的论坛。教师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法律问题、各种高质量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探讨自己的法律权利和责任,面对并解决争议、讨论并分析社会问题。
第三,法治教育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适当的社会行动,主要是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积极的学习、研究和社会行动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例如,教育者帮助学生思考公平问题,借助质询“公平是否意味着社会向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教育”,深化学生对公平概念的理解。在思考自由是否包括一种教育权时,要求学生考虑财产权是否包括一种购买更好的教育的权利,如果是,则要求学生考虑自由是否会破坏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平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阐明观点、决定行动。发展起所有公民都需要的终身学习技能,这包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收集、解释并恰当地处理信息,特别是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特点
1978年美国制定的法治教育法案明确指出,法治教育是指“培养非法律专业者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法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社会中的法律问题。以上决定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实效的显著特征。
1、丰富性
丰富多样的课程:法治教育课程涵盖了美国中小学各个年级,主要讲授法律、公平、正义、权力、自由等核心知识。来源广泛的资源:为了增加课程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美国中小学都各尽所能,大力开拓社区资源,把法官、律师、检察官、警官请进课堂,使得学生们能够与一线司法从业人员直接交流,课程内容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由抽象转变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内容生动性、真实性和现实性,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实用性
课程内容注重实际:课程内容在广阔的法律理论和实践的范围内精选法律而成,例如如何读懂合同,当你被捕时如何行动,如何避免法律纠纷,如何协调有效执法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以及如何接受法律社会功能和法律的限制。教学方法强调参与: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所学法律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各种机会和舞台。在学校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同学们扮演法官、律师、检察官、证人等角色,以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对司法能力的锻炼;组织学生去法院观摩案件审理,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程序的运作;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授课教师加强培训:与其他知识不同,法律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回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挑战,法律需要进行更新。因此,针对讲授法律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业已成为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从而有利于教师深化对法治教育理念、目的、方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整个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法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Michael G.Jacobson在《法治教育项目的成效》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对法律教育的实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 、Jacobson的研究假设
参加法治教育培训的学生(以下简称实验组)比控制组的学生在对法律的态度上将有重大、积极的变化;实验组比控制组在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上有显著的提升;实验组比控制组在法律知识的获取和对法律的积极态度上呈现出更高的正相关性。
2、研究方法
从纽约郊区的学校抽取106个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的实验组,接受法治教育培训项目。从相同区域的邻近学校抽取60个学生作为对照组,两个组都具有相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家庭收入(平均值为16,576美元),父母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5年),父母的职业类别,住房价值,以及相似的种族(白人占97%)和性别构成(对照组女性占53%,实验组女性占46%)。抽取样本的学校在教学设备、组织结构和课程样式等方面基本相同。在抽取实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6 周30个小时的法律专项课程培训,课程进度和内容如下:第一周,法律前提;第二周,法律原则;第三周,法律类型;第四周,法律执行和警察的角色;第五周,法律程序;第六周,正义、责任和惩罚。对照组则在同期开设纽约州社会学习课程。课程结束后,通过相关的量表和测试对两个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结论
态度:态度行为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分数;知识:对法律知识的测试显示,实验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分数;知识与态度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法律知识的获取和对法律的积极态度呈正相关。
以上我们从定量的角度了解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成效;武之璋的博文则让我们从定性的视角看到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威力。武之璋带着刚到美国两年的外甥女去夏威夷旅游,临走时想带一块从沙滩上捡来的珊瑚回去作纪念,他那刚上四年级的外甥女却对她说道:”Here isnational park,where everything belong to thecountry“。(这是国家公园,一切都属于国家)这令他感到羞愧,并惊讶于美国法治教育的威力。
五、对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法治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因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模式,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认真反思我国法治教育的薄弱之处,以期提高我国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其成为合格的公民,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挑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的法治教育:
1、摒弃法治教育功利化倾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法治教育效果的产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浸,它需要教育管理者有长远的规划,需要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法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而不能片面应付评估或追求一时的荣誉等。要建立起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摒弃法治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要努力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21世纪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法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的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3、摒弃教条主义倾向,坚持知行合一原则
不能只关注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声虫”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为行提供理论指导,而知在行中得到了修正。
4、摒弃法治教育知识化倾向,坚持实践化原则
法治教育知识化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和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那就是易陷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之中,把法治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忽视对学生的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的塑造,显然,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具体法条的阐释,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若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没有着力去引导,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真正领会法律条文的真正含义。
5、摒弃法治教育形式化倾向,坚持实效性原则
应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彻底根除利用学校法治教育“做”宣传、走形式的作法,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去,让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互紧密结合,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避免假大空,真正让法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长沙市工读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
[2] 谢佑平.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利,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知法、守法、用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作为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宪法修正案郑重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都为加强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政策理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我国必将更加紧密地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关系重构,这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世纪初期以来,各高校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断裂的状况,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实际效果。法律教育尚未深入到法律的道德层面,法律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尚未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引导大学生从价值观上给予法治以道德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仍是艰巨的任务。
一是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近年来,法律教育的地位虽有改善,但教育成效离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反映出主管部门和办学主体对法律教育投入不足、关注不够。依法治校流于形式、忽视师生个性需求、淡漠主体权益和诉求程序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教育和管理的被动接受成为主体权利意识养成的现实障碍。
二是法律教育功能发挥欠缺。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但在加强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通过各类活动开展法律教育,弱化了法律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潜在功能。
三是法律教学弊端比较明显。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各类部门法和程序法,教材容量过大,教学课时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简单罗列要点,无暇结合实例深入剖析;学生质疑精神不足,无法形成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学校考核方式单一,缺少法律实务科目训练。因此,高校法律教育要着重培育学生优良的法律品格,让法律教育成为其内在需要。只有满足主体的内心需求,教育的目标才能达成。
二、高校法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德治与法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心灵,法律教育重在规范人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与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俞吾金教授认为,“必须在造就法权人格的同时造就道德实践主体,才能保持文化精神在生态上的平衡。”[2]我国宪法、高等教育法等包含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衔接。如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大学生就要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习惯。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本着真诚协作的态度履行合同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有机联结,体现了社会责任,理应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中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法律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忠实的爱国主义者和执着的公民社会主人,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守国家秘密和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通过法律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爱国主义体现了主体对国家的情感、对民族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人们通过身体力行将爱国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司法活动、开展法律服务、研讨法律规章,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制度体系和国家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动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
(三)通过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追求
法律价值是法律的灵魂和存在根基,是法律得以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源泉。法律的一般目的价值包括正义、自由、秩序、公平、效率、权利、安全等,法律的最高目的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对人的自由的充分肯定,它使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发展权利,而法律则是这种权利享有的保障,同时也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制约。[3](P406-408)法律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作用,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强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崇尚公平与正义、追求秩序与效率、向往平等与自由、维护权利与安全,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的理念追求。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价值的追求是其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对法治社会的构建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法律教育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格劳秀斯看来,权利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有法学家认为,权利是具有正当性根据的主体的利益以及为实现、支配、维护这些利益的保障手段。它包括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两大类型,通过法律的实施才能使法律权利成为实有权利。[4](P80)由于法律素养的欠缺,有不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法利益遭受侵害时,却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的甚至误用“对等侵害”的手段来回应,造成不少悲剧。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纠纷、依法维权,关键是培养其法律精神,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教育实践性强,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剖析当事人的行为和观点,以护法用法的正面事例感染学生,以违法弃法的反面案例警示学生,使其加深对法律的信仰。
(五)通过法律教育丰富学生综合素养
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工具,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则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护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可塑性强,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力教授认为“21世纪初对法律人才的要求就不仅必须具有一般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领域知识的基本了解。”通过法律教育,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其自然禀赋得以均衡发挥,文化视野变得宽敞明亮,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三、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举措
(一)坚持法律教育观
法哲学认为,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有出色作为,就必须坚持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事物本身来探索、研究,这是因为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该任意分割它们。[5](P10-11)我们应从法律教育自身发展出发,分析其特质、规律和运动方式。高校法律教育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推动法学研究,更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人才。高校编撰法律教材要以法哲学观点为主线,遴选法学教师要注重其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法哲学与其他法学观点的区别,用法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并指导具体实践。
(二)树立现代法律教育思想观念
切实转变法律教育观念,始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法律教育全过程,努力培育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公民。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其权利义务意识,引导他们尊崇法律、信仰法律、守护法律,增强对法律条文和法律价值的理解,将法理论述化为精神追求。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6]我们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时,应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法律精神融入其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培养他们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
法律教育是认同、接受、消化规范的教育,要增强教育效果,必须改革其课程。首先,优化法律教学内容。克服教学背离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授课效率,及时吸取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新的法律法规,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对宪法、刑法和民法等一般性知识普及基础上,根据学校类别、专业特点等开设专题讲座。其次,创新法律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法律思维。利用各种资源、媒介、手段开展教学,活跃气氛,释疑解惑。鼓励学生依法维权,感知法律功能,培养法律情感,提高用法能力。再次,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其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的情况。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增开司法实务课程,训练法律技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耶鲁大学法学院通过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发展出一套重视多学科理论交叉、重视公法研究、同时又回归法律现实操作的教学体系,使其摆脱了竞争劣势,最近10年连年排名全美法学院榜首。[7]这对我国法律教育有重要的启迪。
(四)加强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成效,教师自身崇尚正义、信仰法律,才能以信念和行为影响学生。首先,强化教师的法律实践素质。法律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教育,要求教师有正规培训经历、具备法律理论素养、拥有司法实务经验。其次,提高教师的法律教学能力。高校要创造条件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法学研讨、进行理论培训、安排技术训练,切实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再次,建立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职与兼职、引进与外聘、专任教授与讲座教授相结合等形式,打造一支水平较高的法律教育师资群体,适当聘请德才兼备的长期从事司法实务的人员兼职授课和科研。建立严格的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进行必要的技能考核。
当前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的思想发展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总体来说,其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当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的讲解生涩难懂,的确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就算是本来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也未必愿意听老师继续讲下去,老师应该努力让学生能够融入课堂,将自己的心交给老师,作为不太具有自控力的初中生,老师应该担当起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因为现阶段的初中生还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有时候会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真正的做好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就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做好相关的工作。
1、让学生真正的认识政治学习
当前不少学生对于政治学习其实是有比较大的抵触的心理的,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政治学习。政治学习对于学生更加成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展,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的事情都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习,然后才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学习,这就是从思想上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方向。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政治与语文有相似却不同的地方&政治相较于语文的理论性更强,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点也更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往往是死记硬背,这使得学习效率非常低,不但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用无法达到如臂使指的程度,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就会变得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政治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初中生对时事政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忆。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让学生对国家发生的事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多多鼓励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强,这样能够极大地改善当前政治课的现状。
3、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4、利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比如在讲解《学会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主要涉及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这些内容。要用提问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第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论语》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论语名句?哪些和学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整理头脑中积累的《论语》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讲解第二节时,可以利用对比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像“文与武看似对立,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有何异同呢?”这样的问题较为开放,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有利于提问有效性提高。
5、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
首先,重视教材的内在逻辑。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按部就班的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讲,忽视了章节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政治是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很多教师忽视了单元,而直接讲解课,例如,在政治生活课本中,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包括第一课与第二课,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包括第三课与第四课,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在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直接》讲解完成后,直接开始讲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并没有对上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也没有告知学生这两节课属于不同的单元,教师不重视,学生更加不会重视,这样会导致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缺乏逻辑关联。
6、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有效地辅助教师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可以列举实际的例子:教师批评上课玩手机的同学,学生不服,与教师争吵。教师适时提问让学生换位思考,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反思,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政治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正确地对待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感情”源于“关爱”,有了无私的爱,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唯有情感教育,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习,更好地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只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情感教育之花定会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思考一下,在新形势下过去的哪些管理理念需要改进。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怎样进行改革,都不能忽视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从学校层面看,无论怎样的改革举措,都不能忽略我们的服务对象――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体现多元。学校的管理要体现多元,不仅是体现校长的管理权力,也不仅是体现某一个群体的管理权力。校长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社会的其他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团体,都是教育管理可以依赖的力量。因此,新的管理改革呼唤多元共治。第三,讲究民主。作为校长,要反思在学校管理中是否存在行政化倾向,是否存在问题,是否真正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思想。当下校长中间存在一些不是很好的现象,多了一种霸气、官气甚至匪气,少了一些大气、正气和书生气。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真正发扬民主,充分保证多元主体的参与。第四,注重法治。依法治国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被重新强调,依法治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我们非常关注校长的主体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很好地体现了校长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句话体现了人治的观念而不是法治的思想。因而,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加强管理,如何促使学校管理方式的
改变。
二、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首先,要推进依法治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6条明确规定了办学所需要具备的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办学校需要具备学校的章程。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严格而言,没有章程的办学都是非法办学。其次,促进多方协调。多方的参与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同群体的参与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再次,构建新型共同体。在治理和人本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建成学习的共同体、专业的共同体,还要逐步形成关怀的共同体。最后,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是一个不断陶冶学生身心,促进其成长的地方,学校必须先要像一个学校,像一个使人受教育的地方,然后才要像你的学校,体现你的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三、学校管理改进与校长专业发展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使自己逐步领会而树立学生主体观,学习现代化教学理念。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把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活动,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勇于创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紧跟教育发展的形势,掌握教育发展的动向,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带领学生多读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做到灵活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区级优质课比赛中提高成绩。多参加外出学习和培训,紧跟课改的动向,学习优秀同行的经验。尽量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认真备课,精心上课,注意总结反思。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勇于创新,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独树一帜。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件、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国家――个人”二元结构向“国家―市场―个人”三元结构转变,国家权力逐步收缩,干预力度逐步减弱,越来越多的政治与社会空间开始释放。同时,人们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愿望逐渐加强。因此,培育公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这是公民教育研究复兴的现实前提。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转型,我国的政治、文化、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公民教育不再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这是其得以复兴的思想前提。研究公民教育研究,构建真正适合本国的理论,才能改变我国公民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局面,促进公民教育的顺利实现。我国长期受封建专制意识毒害,国家与社会观念意识淡薄。如何从奴性的、自私的、消极的人变为独立的、理性的、积极的公民,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难题。研究与实践公民教育乃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
一、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历程
1.理论翻译:1978-1995年
1983年,钱扑译介或发表美国学者安德鲁・奥尔顿奎斯特的学术成果。随后,每年都有学者发表有关公民教育的论文,但数量很少。这一阶段,一是译介国外公民教育概况,如《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简况》;二是译介国外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如《西德着名教育家凯欣斯泰和斯普朗格的公民教育思想》。
2.实践诉求:1996年―2001年
这一时期,研究取向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一是译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理论,如郑航的《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二是讨论香港、所引发的公民身份问题,如李军的《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及九七后的对策》;三是揭示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葛新斌的《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
3.公民道德教育凸显:2002年-2007年
这一时期,关注重点是公民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开始涌现。一是借鉴国外公民道德教育经验,如《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二是反思我国近代学者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如《严复的“新民德”学说与近代公民道德教育》;三是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坐标,探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问题,如《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此外,学校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始拓展到高等教育阶段。
4.理论建构:2008年至今
公民教育现已成为研究热点,关于公民教育的呼吁和讨论日益增多。除继承前几阶段的研究视角外,本土化的公民教育研究开始形成与拓展:1.本体论研究,如《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2.价值论研究,如《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3.过程论研究,如《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新取向及其教学策略》。
总之,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研究热潮与取向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公民教育研究缘起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研究视角多维化,从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视角、多学科审视公民教育。三是研究走向实践化,由基本理论建构与关系梳理走向探讨基于现实问题与具体情境的公民教育。四是研究内容涉猎广泛,现有研究既论及本质、目标、内容,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也考察历史与发展态势、国外公民教育研究状况与公民教育观的走向。
二、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观点
1.公民教育的本质
关于公民教育本质的研究,主要有五种视角,一是政治――社会视角。许多学者认为公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旨在培养适应其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未来公民。如张斌贤和郑杭生都认为公民教育的实质在于使年轻一代实现政治社会化。 二是政治――文化视角。如唐土红、林楠认为,我国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教育。三是关系哲学视角。如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公民对自身所处的关系共同体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公民教育就是公民关系的教育,公民关系的教育要先从人际关系开始。四是现代化视角。李萍、钟明华教授认为,现代公民教育必须强调其本质是主体性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檀传宝认为,公民教育应该是“造就公民的教育”。五是全球化视角。如王啸认为,中国公民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在生成具有权利意识的中国公民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人类视野的世界公民。
2.公民教育的目标
公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合格公民。什么才是“合格的公民”?孙智昌认为,公民教育是培养“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这样的人是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新人”。葛新斌认为,公民教育在于培育出健全自律的公民。万明钢教授则认为,公民教育是培养适应其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未来公民,核心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即公民的政治与法律地位认识,国家认同感,权利与义务认识等。由此可见,公民教育目标即是培养全体公民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在于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为,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以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
3.公民教育的内容
有的学者将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分为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技能训练四个方面。还有的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把公民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时代性内容和主导性内容。这两个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统梳理与建构了公民教育的内容,但对内容要素间关系缺乏分析,赵晖试图弥补这一不足。赵晖认为,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经济教育、环境教育和国际教育六个领域。其中道德教育是构成公民教育的基石;在其之上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并列而置的经济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环境教育与国际教育等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个屋顶一样覆盖在这一内容体系的最上层。除此之外,现有研究还讨论和分析了以下三种关系:一是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二是法治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是道德教育中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4.实施途径与方法
目前,除少部分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是在中小学设置综合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授、记忆、提问、及作业等。有鉴于此,现有研究认为:1.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程来开展公民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单独设科。(2)相互结合,即将单独设科、综合设科,渗透型三种公民教育课程模式相结合。(3)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即强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以感受体验为根本特征的“活动教育”新模式。2.重视家庭、“同辈集团”与大众传播媒介等机构的重要功能。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学习”“议题中心研究”“批判思考教学策略”等新教学策略。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原则,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内容与过程相结合、非权威主义等原则。此外,学者们还提出要设计、编制出包含专门的公民教育内容的教材,并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教学等。
5.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德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项内容、一种方式。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公民教育是传统德育的现代表现形式。李萍,钟明华认为,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德育的一部分,也不应局限于政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和“社会整体转型”的表征,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质。第三种观点认为,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种观点认为,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是各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内容,同时学校德育也可以视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反思与展望
一是现有研究停留在引介国外经验与理论,没真正实现本土化。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本国公民。因此,借鉴国外必须以本土化为指导原则,将公民教育置于具体国情下思考。二是“公民”“公民教育”等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目前,“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应包括哪些内容,仍很模糊,需进一步界定。有学者主张借助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问题的源头进行追问。三是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公民教育意义和价值的理解。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社会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公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发生重大变化,所以需要从全球化视域来把握公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另外,还必须重视提高学校和公民对公民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现有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论证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上,未更应着力于研究如何开展、开展什么样的公民教育等问题。五是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思辨,缺乏系统的实证调查。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5).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学习“最美教师”活动精神,弘扬中国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出两名学生的义举,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树立教师的崇高形象,我园决定开展学习“最美教师”主题教育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最美教师”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大力弘扬师德师风,树立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观念,促进教师自身健康发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扎实有效的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创我园教育工作新局面,推进教育质量再提升,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目标任务
学习“最美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对象为我园全体教师。活动坚持从我园实际出发,建立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师德建设各项工作,促进我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争创和谐领导班子,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强化理论学习和工作创新。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修养,坚持做到师德优秀、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工作创新、
以人为本,创建
温馨的人文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孩子发展个性、陶冶身心、发展特长、锻炼品格提供优越的环境,使我园成为教师、学生生活和发展的乐园。
2、要坚持“面向全员,重在教育,着眼提升”的原则,以深入学习张丽感人事迹为主线,着力解决当前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教师出成绩,社会更满意的
效果。
三、活动安排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l、召开动员大会。要针对我园全体教师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学习《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
2.
广泛宣传动员。要采取“辟橱窗、出专栏、办简报、悬挂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1、抓学习,强素质。要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学习,不断提高依法治教和以德立教水平。
2、组织学习、讨论,互动交流,增强全体教师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每位教师要有学习笔记,要撰写l—2篇心得体会。
3、深入学习《方案》及中国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典型事迹。严格考核工作,要强化考核,以考促学。
第三阶段:反思评议阶段
1、反思自查。在认真学习基础上,结合我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表现,对照《方案》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反思自查,查找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要在教职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写出自查报告。
2、民主评议。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主评议。
(l)
比爱岗敬业,看工作责任感和管理、教学的实绩。(2)
比关爱学生,看理解学生的态度和关心学生的行动。(3)比教书育人,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实际水平和业绩成果。(4)
比为人师表,看文明守纪,无私奉献。(5)
比终身学习,看自学和教学研究的行为和实效。要把“五比五看”落实到民主评议的全过程。
3、师德承诺。要在反思评议基础上,实行师德承诺制度,教师向学校签订承诺书。
4、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在整改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师德考评奖励制度等。
四、活动要求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必须清楚认识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只看及格率、升学率,“万般阶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不复存在,“行行出状元”也能熟记于心,但大多数农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认为读书如喝苦药,难以下咽;读书不如养猪;读书不如打工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正滋生蔓延。因此,学校领导要解放思想,根据时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改进办学思想方法、认真贯彻新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平常的工作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要学会爱学习,爱人生。一个合格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社会创造有利价值。学校领导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抓好、抓实。
2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地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增强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农村学校要开展全民意识,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人不知。学校要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热爱祖国,法制意识,文明习惯,社会公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艰苦努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增进道德体验,切实引导学生在活动和行动中体验道德是非,体验成功,体验高尚,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感受“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理念,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矛盾。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严格要求,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同时,从时事出发,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迎接未来世界,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
3 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活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决定着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学校教育教学应当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扎扎实实搞好素质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特长鲜明,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通过各种教育,让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美好人生体验。”
学习上的困难和过重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动力和信心,只有解除各种困难和压力,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潜能的开发。当我们处于心情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各种感觉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生活,建立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头脑才得以解放,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得以提高,学生就会在自觉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