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功能使其备受青睐。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及特征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开发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定义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于这一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对构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范畴不尽相同。各国基于自身优势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在通用的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创意产业概念,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总体理念,日本等国则更重视“内容产业”的提法。
在我国,各地区推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对该产业定义与范畴也并未统一。①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创作、创新形成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价值形式的文化产品、内容或服务。通过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实现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包括创造、生产知识产权的上游产业,以及传播、分销知识产权产品的中下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先进技术为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附加价值高且资源消耗度低。
二、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Richard Florid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了在文化创意产业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他将人才和知识置于突出的位置,强调了人才因素对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英国城市规划权威、传通媒体总裁Charles Landry则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基础需要七大要素:人员质量,意志力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通道,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与组织架构。[1]这一指标体系除了将人才、知识作为核心因素,还把外部环境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重视产业集群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Nick Clifton对英国与北美地区创意、人才资本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创意产业影响指数:同性恋指数(gay index)、波西米亚人指数 ( bohemian index)、文化机会指数( Cultural Opportunity)、人才指数( Talent index)、多元化指数( Diversity index)、高科技指数、公共供应指数( Public Provision Index)、地理层级( Level of geography)。[2]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模型指出决定一国某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无法控制,也不可漠视政府政策的影响。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对文化创意产业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来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文化”角度
1.历史与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核心部分,更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高利润区域。文化内容来源于历史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从供给角度看,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价值将部分直接转移到新产品,或通过影响力等间接形式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从需求角度看,良好的历史资源和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出忠实的文化消费群体。
2.经济基础。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主要是满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费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产需求,属于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刚性需求。因此经济基础是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满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一区域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市场就越大。
(二)“创意”角度
1.人才素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创新为根本要素和动力,而创意来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意的竞争首先在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文化创意活动的产业化运营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又要能熟练应用现代科技,还要懂得迎合市场需求。一个区域的人口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带来丰富的创意素材,也有利于人们在知识与观念的碰撞交流中产生新的火花,并有利于形成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社会环境。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当前大多数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中心集中在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原因。
2.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企业为主要的竞争主体,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充分挖掘人才的创新潜力,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分散的文化和创意资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并有利于推动整个文化创意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
3.知识产权制度。创意本身易被复制,现今创意又往往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易于被复制。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来实现其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创意研发阶段,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将严重损害原创者的利益,挫伤原创性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将严重影响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度。美国是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极为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加强版权保护,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详尽的知识产权法律系统。
4.先进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高度融合的特征。网络技术、3D技术、数字化、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对电视广播、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和改造,更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潮流。不仅如此,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能够扩大创新主体,使消费者和产品使用者都参与到新兴业态的创新活动当中,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
(三)“产业”角度
1.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模式。文化创意类企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属于轻资产型公司,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形资产。而国内银行一般只接受房地产和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这大大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能力。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将使文化创意企业难以突破规模小、分散化的状态,难以做强做大。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模式,无疑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政府作用。欧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自组织过程,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新加坡等),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会影响到产业的要素供给,政府作为文化创意行业标准制定者和产品消费者会影响到产业的需求条件,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会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结构及企业战略。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典型特征,基于该产业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以上八个方面是构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分工日益增强,我国及各地区政府应基于自身的资源和基础,合理规划实现差异化竞争。
注释:①《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7-197.
[2] 林颖.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前沿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87期,2014(4):157.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Richard Florid.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 魏鹏举.内生增长理论视野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J].投资北京,2008(7):88-89.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晚期,文化、商业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也就随之诞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以无形资产和文化为核心,其产品生产是生产、创意和商业化的结合过程的产业。”
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最初由英国提出的,20世纪末的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为了挽救国内日益衰退的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制定了《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和《创意产业专题报告》,后者第一次清楚的定义了创意产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则指导并推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创意与创新、创造的区分
创意与创新、创造这三个词意思非常相近,特别容易混淆。然而,三个概念在延伸意义上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创造就是把两个以上的概念或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将以前没有的事物产生出或造出来了。创意是指对现实事物的理解所衍生出的一种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创新是指”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实行新的组织形式等。
当出现某些语境不严格的情况时,人们经常会混淆这三个概念。很多所谓的专家认为应该将任何具有创意性的产业都归类于创意产业,并且应该在表述时用“创意产业”而不是“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泛化创意概念的做法,且并不利于正确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现阶段若要发展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将创意与科技的创造和商务领域的创新区别开来。
三、文化创意产业界定
突出创意的文化特征,并非等同于混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概念。实际上是因为创意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才吸引了众多眼光、投资者等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国家一般都会在发展自身文化创意产业时界定其涵盖的范围,再以英国为例,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就确定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业、设计业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职能范围其实有着很大的重合,这使得很多人会错误的把文化创意产业当成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新形式或是附属。实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属于传统的产业范畴,因为它产生于新技术条件之下,自身并不具备大多数传统产业的特征,它分解重组了产业链并渗透于其各个环节。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只是由于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活动更密集,才使得各国会将很多属于文化产业范围的完整产业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的文化创意二者的关系
文化创意因素在产业链中随处可见,同时也位于价值链的顶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便在于利用产业中的创意元素来行之有效的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培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意大利为例,当“中国制造”因劳动成本低而行销全球时,意大利制造业却利用自身优势摒弃了老式规模化生产,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发展出了法拉利,兰博基尼,Gucci等知名品牌,使 “意大利制造”品牌在世界市场独树一帜,同时有效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复兴。
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却依然存在很多人质疑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未能重视产业中的创意因素-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关键之处。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础,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高渗透性的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与各种传统产业对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产业以及城市的竞争力,我国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走出产业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应当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进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内涵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共生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1. 演化经济思想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启示。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它将技术变迁看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用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在于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以历史动态的观点揭示经济发展过程和动力。他们强调制度的演化和选择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衡和非稳态的机制,认为经济世界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能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演化过程中转变的产物。演化还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新质会突现,强调新技术是经济演化的根本动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的动力,揭示经济变迁的真实面目。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系统的、演化的、整体的观点建立动态的演化模型。
事实上,创意产业本身就是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产业演进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出现的共同趋势,表现为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创意取代了劳动力简单累积,成为产业生产方式的核心。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改变了产业发展的静态平衡,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的产品不再是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在我国大都市中,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体现了产业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所以,本文用演化经济的思想来构建研究模型。
2. 创意产业价值链融合功能的经济解释。创意产业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任意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价值实现。如消费性创意产业重塑传统产业的服务内容,生产性创意产业中工艺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商业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体现在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在演化过程中,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不再简单地区别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最终体现为以下三种结果:一是创意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二是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企业附加值的一个环节;三是城市创意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创意产品与城市品牌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当发展到城市创意化后,其产业融合功能又将朝着何种趋势演化?回顾一下创意产业的诞生,或许有助于对这一疑问的回答。创意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创意及创意产业早已有之,为何现在提及,必有其缘由。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融合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必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城市功能转轨等都迫切需要将创新纳入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创意产业的兴起体现了这一迫切需求。所以,创意产业被寄予厚望。在将来某一发展阶段,当创新能力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普遍推动力,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构成压力,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创意不再成为稀缺要素,那时候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竭力倡导创意经济,努力扶持创意产业。所以,创意产业的兴起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未来,创意产业将回归、融合到上下游产业中去。这也是其历史使命的终结。本文的模型构建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3.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文献回顾。创意产业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对上下游的融合辐射中,创意产业能将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产业共生演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生存法则。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共生(Symbiosis)原是生物学名词,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西方学者从20世纪中叶开始将共生理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共生理论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关系。共同演化借助于复杂理论、突现理论、计算机组织理论、种群生态理论,逐步成为分析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胡晓鹏(2008)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经济理论中,阐述产业共生的行为模式和系统特征。张艳辉(2005)通过对生态因子、种群密度、食物链等概念的隐喻,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
关于共生模式的判定,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通过Logistic方程、共生度、共生界面等方法进行分析。王子龙等(2006)利用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集群之间是偏利共生还是互惠共生。杨毅(2003)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分析了对称性共生和非对称性共生需要满足的条件。Chertow(2000)认为产业共生的关键是协作,地理上的临近提供了产业共生的可能性。Suvi Lehtoranta等(2011)认为共生演化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时涌现种群之间的相互因果、相互适应的关系,共生演化具有技术特性。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动力。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应用价值,Thomas Graedel(2010)揭示了生态学中的生物组织与产业中的企业组织的相似性。Paul Hawken(2010)将产业生态定义为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思想探讨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Hannan和Carroll(1993年)用种群的生态密度来描述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规律,并对企业应在何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给与决策支持。罗珉(2001)运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企业的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杨忠直等(2003)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对系统生存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存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工程等进行了分析。
二、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构建
1. 产业生态位测度模型。产业生态位宽度包括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测量维度。设N为产业生态群落中的产业个数,r为测量维度个数,Pij为第i个产业的第j个维度的定量评价值。根据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产业生态位宽度的计算模型可根据以下公式来调整:
BJi=-[1/(1gN)]×[Pij/(Pij)]×1g[Pij/pij]
i=1,2,…,N,j=1,2,…,r
生态位重叠的测量维度与前面生态位宽度的测量维度相统一。任意2个产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维度上重叠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dij=dji=Pik/[(phk)×pjk]
产业生态位分离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fij=fji=(1-Pik)(1-pjk)/[(1-Phk)]
上式中,Phk为第h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ik为第i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jk为第j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
在该模型基础上,根据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可以确定这两类产业生态位的影响因子。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利用多样化程度进行测算,分析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综合生态位宽度。企业对共同资源的争夺会形成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竞争程度。产业生态位重叠模型与分离模型可用于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合作条件,综合考察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等生态因子中形成的梯度位置,以及在生存空间内承担的经济功能。
2. 产业协同进化模型。本文将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内生和外生变化(资源、技术、信息、制度、生产氛围等变化)简化为产业的产出规模。这一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产业生态群落的共生演化过程,每个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Logistic方程:
=rx(1-)
其中,k表示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在给定各种要素情况下,每个产业产出的极限值。r表示理想条件下产业产出的自然增长率或内禀性增长率。x为产业的产出水平,它是时间t的函数。(1-)称为Logistic系数,即产业尚可生产的产出空间。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本课题将考虑创意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关系及其共生稳定性问题。根据Lorka- Volterra竞争方程,产业协同进化模型为:
=r1x1(1-+k12x2)
=r2x2(1-+k21x1)
式中,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产出,kij表示产业j对产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i,j=1,2。
利用上述模型,可以结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产品特征、商业模式等,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产业协同进化特征。生态位的分离导致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特征,形成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借鉴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共生进化过程,可以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协同体中的技术、信息、制度等要素变化简化为产出信号,在基本的Logistic方程基础上,形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协同进化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测算共生度系数,可以反映产业间主质参量的互相作用程度,判定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进一步推导产业间稳定共生的条件,探讨创意产业对制造环节的融入程度及互利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互补产品。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制造业为创意产业的增长培育市场或客户。按照Logistic增长规律,创意产业的产品扩散过程为
m1(t)=(1+r1)m1(1-+1)
上式中,m1(t)为创意产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r1为创意产业的自然扩散率,N1、N2分别为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最大产出额,m1为创意产业期初的总产出,1为制造业对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促进作用,即扩散叠加系数,1为制造业为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叠加部分。
如果缺乏创新、技术停滞,制造业会逐渐衰退,表现为总产出的逐渐减少,设衰退率为r2。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为m2(t),期初的总产出为m2,在不受创意产业影响的情况下,m2(t)=(1-r2)m2。
创意产业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提供了创新源泉,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在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前提下,m2(t)=(1-r2)m2(-1+2)。
m2(t)为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只有当2>1时,制造业的产出才不断增加。同时,制造业还会受到自身的阻滞作用,于是:m2(t)=(1-r2)m2(-1+2-)
基于上述上述模型,可以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过程中的产品扩散路径。在创新产品的扩散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互补型企业为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的场源对创新产品扩散具有加强作用, 导致场源的叠加。创新产品的扩散是扩散主体、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三者的综合作用。互补关系使得扩散主体与互补产品之间产生相互叠加的作用,使扩散的幅度有所扩大。针对这种叠加效应,综合考虑自然扩散率、衰退率、市场容量等因素,利用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可以探讨这种场源的叠加效应。利用平衡点稳定分析法,可以判断在时间变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产业间创新产品扩散叠加的演化趋势。
三、 共生演化视角下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价值
1. 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模型引入到创意产业研究中。本文通过对生物体与企业个体、种群与产业、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映射和隐喻,揭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借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思想,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融合、创新、进化等行为机制刻画于模型中。模型的构建思路主要依据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并遵循了演化经济学的生物进化逻辑,把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看作具有适应性、应激性、变异性等的生命运动过程。
2. 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从共生演化角度,关注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与前人注重对创意产业本身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更为关注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模型以期刻画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自的产业生态位特征,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演化过程,创意产业的创新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扩散叠加效应。
3. 共生演化模型的提出将为创意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在共生演化理论指导下,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需要充分了解产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尤其要剖析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作用机制,从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绩效等角度,构建有效运行的产业生态系统。
总之,现有研究对共生演化、产业融合等基本理论已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对产业现象的研究已具备可行性,这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生态学中对生态位、种群关系、群落演替等的分析模型,为产业融合、创新扩散等提供了模型构建依据。本文结合创意产业的特征,对这些经典的生态学模型进行调整,提出产业间的共生演化模型。这对拓展创意产业功能,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0-34.
3. 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管理评论,2003,(12):37-44.
4. ChertowM R.Industrial symbiosis:literature and taxonomy.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25):320.
5. Thomas Graedel, Jennifer Howard-Grenville. Greening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perspectives, approaches, and tools.Springer,2010.
6. Paul Hawken.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Harper Collins, 2010.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21-04
Study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YIN Bo1,FENG Xia2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mainly focused on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tourism that bases its theme on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dens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mes sponsored by sports brands, and the booming of creative ideas for leisure sports entertain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ing economy, having such major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sports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the total volume of sport cultural consumption being too low; the scale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having not been formed; the sport industry being not adequ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creative idea industry;sport culture;Beijing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为顶级的体育赛事,全球瞩目。从会徽、吉祥物,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和施工都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体育文化创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理念的实现,拉开了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大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本文对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1.1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术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在政府层面上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3项内容。
在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台湾地区。在2002年台湾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北京在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新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由上述界定可见,虽然定义各有差别,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产业联姻,用创意作纽带的实质已形成共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是对我国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的一种高度的融合,既扩充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又不是对英国创意产业的简单模仿,也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3]。
1.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意味着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和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的变革。在世界经济发展蓝图下,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一跃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当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尚没有清晰的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标准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16个门类中,体育位列第12大类“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起到积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体育文化产业,在总体上被看作是经济体育文化一体化产物,是具有体育符号特征,从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用产业手段发展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主要资源进行生产,以经营性方式向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形式。从广义上被界定为“以提供体育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和组织的总和”[4]。
根据前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析,“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组成 ,它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它是体育产业中具有“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那部分内容,才能称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或体育创意产业)。
1.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支,亦具有这一相似特征。
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在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的简单加工与售卖、常见的体育比赛都不能算作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而形成知识产权的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知名品牌的销售策划、品牌赛事的推广等,因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可归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内容。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交融的产物。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社会背景及政策措施
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另一大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北京建设成“创新型城市”,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2006年12月11日,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对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助的具体内容;同年12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首次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9类,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200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2%,年均增速超过15%”,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交易中心、广告和会展中心、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体育休闲中心等9大全国性文化中心。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把“文化体育休闲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并纳入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大格局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等门类综合统称为体育类的创意产业。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签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
2.2发展现状
北京有人才、科教、文化、信息、市场等独特优势,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额达到7 260.8亿元,实现收入4 601.6亿元,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的10.6%,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预测到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将突破千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6]。
当前北京发展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北京的体育品牌,二是生产体育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媒体元素高度结合的高端产品,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通过发展体育创意产业,引导丰富的奥运资源发挥积聚效应,使奥运资源转化成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体育产品,已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增长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持续升温。
奥运会后,参观奥运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被列为最具有号召力的北京必游项目。此外,奥运场馆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季活动,每年一届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与冬季体育娱乐健身活动,“水立方”在奥运会后正在改造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游乐场,整个奥运中心区将形成一座集赛事、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通过奥运场馆的改造,推动体育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激活了体育的体验经济。
2)体育产业集聚区域发展迅速。
从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6大体育功能区,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以五棵松体育馆为核心的球类健身运动产业功能区,以体育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顺义水上乐园和跑马场为核心的东部休闲运动功能区,以昌平区的铁人三项基地为基础的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功能区,以及囊括大兴、亦庄和丰台的南部体育功能区。上述6大体育功能区的建设使北京初步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基本格局。
3)体育品牌赛事加紧建设。
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的发展目标。北京在“十一五”时期加强与国际职业体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如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黄金赛等;积极探索国际性、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2.3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
体育文化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个赛事如果有非常优秀的体育创意,会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产业效应;一件体育用品的售卖,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同时出售的基于对体育文化理解的创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又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创意、创新和创造性才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
2)体育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北京作为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不仅意味着拥有城市功能的优势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产生出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预计,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1 800万左右。从消费支出结构看,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每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 51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人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每年约为125天[7]。《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通过对全国21个大城市2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等7项既简便易行又花费低廉活动上,这说明,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还任重道远。2009年3月,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列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这一举措明确了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人文北京城市目标的提出,让城市发展赋以体育文化和健康的含义。发展体育文化创意,吸引大众的体育参与,提高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水平,是当前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着力抓好的问题。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3大支柱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北京的现代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有量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一些国际化大城市高达75%以上,如纽约为86%。北京体育企业分散而规模小,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到“十二五”初期,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发展到占3%~5%(占GDP的5%就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北京提出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争取2010年达到8%甚至10%。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向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后奥运时期北京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奥运特色的产业,其中体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接势奥运,继续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规模是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结合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具有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当前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启动的奥运功能区,在开展与扩大体育休闲产业边际效应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总体而言体育产业仍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力度。
3促进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1)探索实验,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创意产业需要多学科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生存环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培养体育消费群体。后奥运时期,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体育文化消费总量的提高,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的作用。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培养体育消费人群。
重视创意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世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谁先发展谁就占有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北京奥运带来的观念的转变、眼界的开阔、舞台的拓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的发展带来机遇。北京作为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具有众多文化古迹的现代城市,在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终将成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促进时尚、休闲、娱乐体育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因此,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将其视为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将其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之中去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青.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G]//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4.
[2] 冯梅.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3] 张振鹏,王玲.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 . 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5] 陈少峰,朱嘉.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 王刘芳.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支柱产业[N]. 北京日报,2008-12-20(7).
[7] 张京成.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2.
[8] 尹继左.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 约翰•哈特利. 创意产业读本[M]. 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正面临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入手,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为“创造性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创意,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品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创意市场化、产业化;数字高科技创意,与新兴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内容产业市场;工业技术设计创意,与制造业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二、三产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1、从产业的定位来看。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中,通过交融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2、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创造性取代了劳动力的简单累积,成了左右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
3、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侧重基本的物质性,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种不确性使得创意产业成为风险产业。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2002年。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创意事业目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和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等。
2、存在的主要误区。⑴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强调个性化,如果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只能导致事与愿违。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是规模经济。即只有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细化产业分工,才能提高效益;二是交叉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创意的产生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但仅形成规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意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交叉化,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多元产品、多次实现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可见,只有将“规模经济”与“定制经济”相结合,才能从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中获取个性化价值。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健全法律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互接产业链条和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而不仅仅是“创意集聚化”。
⑵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技术的竞争最重要,而技术竞争的重点是产品的创造与设计。由于缺乏产品设计理念,中国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畅销产品是“MadeinChina”,却不是“CreatedinChina”,因为中国缺乏赖以成名的创造性设计。就其内涵来说,创意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今天,已有一些中国企业以创新为经营理念,但大多数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原创性设计更是缺乏。只有革新全社会的理念,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思维跨越,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中国创造”。
⑶创意经济=创酷经济。就在中国大批创意公司高呼创意立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创酷经济将“眼球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酷”俨然成了时尚发展的代名词,强烈地昭示着中国设计的觉醒。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消费人群日益个体化、行为“酷”化,创酷经济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加入这场世界“酷”战中,首先必须具备实力,包括: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推广费用、独具特色的创意性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从创新、创意到创酷,是创意经济的潜在发展脉络。而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多元要素有机结合和支撑的结果,创酷并非简单地使创意成为时尚,创意也并非简单地进行“酷”战。创意经济作为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其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因而要真正使中国变成“创意集中营”,就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正确的创意意识,而不是只刮“创酷旋风”。
创意产业需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完全整合为产业结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和渠道。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刚起步,但已出现渠道过剩、内容短缺等问题。创意产业有几个核心的链条,第一个链条就是要拥有创意资源;第二个环节就是要有创作;第三个环节是创意制作;第四个环节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文化场馆,这些是创意产品实现价值的场所。在这四个产业链条中,内容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不仅是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应该赋予创意产品真正的创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包装上市。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
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所处区位、能级、产业基础及发展环境等,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要有独特定位。对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现分析如下。
1、政府应积极推动。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责任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我国应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实际发展中,政府既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是创意产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应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
2、积极培养创意人才。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制约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发。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相对于全球创意产业大国,我国的创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必须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此外,创意阶层、创团队的崛起,也给新的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大批量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意人才以外,如何组织成熟的创意团队,最大功效地发挥团队实力和凝聚团队精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充分认识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产业的发展,有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科技产业园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是,2001-2010年的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设方针一般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苏州以刺绣闻名、景德镇以瓷器知名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发展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地方政府应该对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对外宣传。地方政府在对资源与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发展等全方面做出规划。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第一,创意阶层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意阶层人员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经常有新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创意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李振华(2008)对上海市创意阶层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本科学历占81.5%,硕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创意阶层人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倾向,因而他们更欣赏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创意阶层集聚于创意城市,并对城市生活条件有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论者。他们认为,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务供应;二是由优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形成的美丽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四是优质的公共服务;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其中Florida的3T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该理论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创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创意阶层集聚。
国内学者如张迺英等(2010)也对我国创意阶层现状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诸大建、王红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产评论中的数据对我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进行排名,并给出了城市创意阶层的比例[5]。
二、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创意城市中关于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的论述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一个方面。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就创意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对创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国外的四种理论来解释,分别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论
Landry认为创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意环境的营造,而创意环境的建立关键在于创意人才、意志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开放的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机会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论
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能否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集中性:体现在人口数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样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3)非稳定状态:能否激发创意。
(三)Florida的3T理论
3T理论的逻辑在于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Florida通过美国的创意城市数据实证证明,这些城市都在经济发展的3T方面成绩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论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论认为导致创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意城市应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2)城市文化多样和开放,以增进创意人才、企业的交流、融合。
三、文创产业环境研究
上述创意阶层理论是比较系统的一个从宏观层面围绕城市创意人才环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关产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6];陈建军(2008)从文创产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响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7];张纯等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8];褚劲风(2009)、黄江(2011)、薛东前等(2011)从空间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10,11];马仁锋等(2012)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相关文献认为,科技创新是文创产业动力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2]。这也支持了3T理论中强调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体某一产业环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陈倩倩、王缉慈(2005)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而创意产业集群能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13];任珺(2008)探讨了深圳具备的政策环境优势[14];孙彤等(2012)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15]。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意产业环境进行评价。童昕、王缉慈(2005)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和评价[16];丛海彬、高长春(2011)运用TOPSIS理论构建相应的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吕庆华、芦红(2011)则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远(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18];申玉铭等(2012)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19]。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软实力或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丛海彬(2011)指出创意中心城市以发达创意产业为支撑、以创意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创意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文化的基础创新为根本[20];张伟、谢宇鸿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广沪深三城市的文创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21]。
四、总结与展望
相比国外的研究,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内的并不少但还没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主要在于我国的城市文创产业的实践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的打造,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形成优秀理论的指导下做相关研究,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结合实际得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成果。
创意城市不是文创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而在于创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繁荣发展而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形成创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文创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索,2011,(11):37-41.
[2]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5] 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研究,2007,(03):20-24.
[6]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49-57.
[7] 陈建军、葛宝琴.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71-75.
[8] 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01):102-107.
[10] 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1851-1856.
[11]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12] 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93-99.
[13]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5):5-8.
[14] 任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南方论坛,2008,(01):28-37.
[15] 孙彤、侯璐、齐庆祝.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2):49-52.
[16] 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04):35-40.
[17] 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9):1476-1482.
[18]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8):24-27.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80-02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创新、创造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创新理念和高新科技为重要支撑,是一种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碳环保的新型智慧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物资产少,难以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了解不多,这就使得相关企业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融资成为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探讨相应的破解措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融资方面也遇到共同的难题,各国政府相继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文化政策研究方面走在最前列的并非文化产业最发达的美国,而是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已经成为众多欧盟会议的主要议题。欧盟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由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产业:数字影像艺术和表演艺术产业、传媒产业(电影电视、音乐、报刊出版、视频游戏)、创意产业(时尚、设计、广告)。这些产业涉及不同的市场,面临不同的需求和竞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很多的创意人才。
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固有的企业发展模式,即富有创造力的企业主、项目导向的经营方式、激情四溢的经营活动;第二,缺乏企业经营培训,缺乏资金支持;第三,难以对无形资产定价;第四,对公共投资计划的依赖性较强;第五,缺乏行业组织;第六,在文化语言不同的各国市场发展;第七,商业模式受到数字技术进步的挑战。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之所以未能取得更大成功,主要原因不在于经营本身,而在于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据统计,只有37.2%的欧洲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成功。在荷兰,有份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文化创意企业在需要资金时能顺利融资。而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约有2/3在需要资金时能顺利融资。相比之下,文化创意产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更加困难。
上述文化创意产业的七项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需求和其他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量身定做的融资渠道。即使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各企业由于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产品市场不同、价值链不同,也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需要不同的融资渠道。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障碍
接受欧盟ECCE(European Centre for Creative Economy)组织调研的企业中,有85%认为融资遇到障碍。根据ECCE的调查报告,这些障碍不仅包括资本市场上缺少充足的资本资源,还包括别的原因,例如“投资者难以确认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ECCE认为,政府部门的职责不在于自己充当投资者,而在于鼓励投资者进行投资。其中的关键之处是改善文化创意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障碍既与投资者相关,又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相关。在投资者方面,他们没有足够的商业技能分析文化创意企业的风险与未来机遇,难以确认“创意”的价值,不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相关企业的潜力,认为在企业中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提供保证。在文化创意企业方面,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联盟,企业不了解融资能带来的机遇,不了解可能获得的资金,不了解为文化创意企业量身定做的各种金融工具。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是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二、欧盟地区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计划
欧盟地区一向有各种提供金融支持的计划,其中很多是针对所有行业的,例如“中小企业科技改革”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很难获得这些计划的帮助。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地区设立了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计划,这些计划分为贷款和担保计划、权益资本计划、税收激励和政府补助计划,以及非货币支持计划等。
(一)贷款和担保计划
贷款是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它所发挥的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子行业之间有所区别。提供贷款给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机构一般是银行,贷款额度一般较小。欧盟地区有一些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计划,包括荷兰的文化贷款和Triodos文化基金。这些计划的主要受益者是视听行业、音乐行业。
担保计划旨在通过分担投资者的风险来刺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目前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能获得的担保贷款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民间合作的担保贷款(法国的IFCIC;西班牙的Audiovisual SGR);第二,近来出现的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某些子产业提供资金的民间担保计划。
(二)权益融资计划
少数欧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使用过权益融资,目前有以下一些权益融资方式:第一,风险投资基金和夹层投资基金。在欧洲大约有62家特殊的权益资本基金。大部分是最近才建立的,其中32支基金为数字视听企业服务。这些基金大多是地区性的,是政府资助的。在英国,企业资本基金(Enterprise Capital Funds)为创新性中小企业提供了共同投资计划。由企业资本基金支持的企业中大约有25%是文化创意企业。类似的还有法国针对时装行业的风尚基金(Mode et Finance)。第二,天使投资和“P2P融资”。天使投资(Business Angel)是指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P2P融资”是新型融资渠道,指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吸引消费者的个人投资。
(三)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计划
在欧盟地区,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鼓励产业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政策、激励民间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政策。根据以往经验,电影企业是这些政策的主要受惠者。法国、意大利、爱尔兰也对音乐、视频行业提供上述优惠政策。近来也出现了新的政府补助形式,例如“创新补助金券”。它不仅帮助推动企业创新,而且能帮助文化创意企业得到资金以聘请营销专家、知识产权专家、管理专家,对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有利。
(四)非货币支持计划和“投资准备”计划
非货币支持计划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服务如下:第一,设立投资准备项目。这是一个短期培训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专家将给予企业一些指导,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市场地位、优势和劣势,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获得种子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的可能性。例如NESTA创意先锋项目(NESTA Creative Pioneer Programme)和德国Creative NRW项目。第二,举办企业和投资者的交流会,例如法国的Start West,英国的创意投资者项目(Creative Investor Awareness Projec)。第三,举办知识产权咨询会、法律咨询会、营销支持交流会,例如伦敦的Own-it。第四,提供企业孵化服务,例如荷兰的Incubator Design。
(五)欧盟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融资渠道
欧盟通过支持一些地区的项目和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支持。伯明翰的优先创意基金(Advantage Creative Fund)已取得欧盟结构基金(EU Structural Funds)的支持。欧洲社会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资助了一些对文化创意企业主的培训计划。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和欧洲投资基金(European Investment Fund)也将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资金。
三、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议
欧盟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支持计划,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充当投资者,更重要的是提供便利使文化创意企业有顺畅的融资渠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需要更多投资者共同开发。由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创意产业较一般企业更难获得资金提供者的青睐。在这种市场失灵的状况下,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以鼓励在该领域的投资。然而政府部门直接对产业投资可能造成更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行业之间的沟通机会,改善企业与潜在投资者的关系。
第二,至于具体的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文化创意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其提供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降低风险以吸引民间投资者(尤其是对电影这样的资本密集行业),对银行提供的贷款进行担保,提供风险评估专业平台和税收优惠;二是设立融资计划,成立专门银行、专门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直接投资;三是直接提供小额融资,包括小额贷款、专家聘用现金券;四是提供培训和其他支持服务,帮助文化创意企业做好接受投资的准备,例如企业孵化服务、企业和投资者的面谈会、管理培训以及出口支持等等。
第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存在地区性、行业性的差异,政府部门在制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时,应建立全面性、多渠道的政策体系。例如电影行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处于创业创意初期的企业需要天使投资基金,已经完成初步股权融资的企业需要夹层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剩引起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催生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性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发展模式。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例如伦敦市的碳排放量就占全英国碳排放量的8%,并且可能在2025年上升至15%。所以,城市的低碳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发达国家的众多城市,如伦敦、东京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低碳行动计划,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上海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工业文明积淀,并正向国际化时尚都市迈进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上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近年来,上海将城市中的工业老厂房等文明遗存加以改造,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体现了现代创意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它在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结构、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以极低的能耗盘活了城市中的工业遗存,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论证上海能否利用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并希望从低碳视角找到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1 理论背景
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其核心是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实施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有两点:一是改进现有状态,如使用低碳技术去改造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二是拓展新领域,如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发展低碳特征产业、调整目前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工业和农业)、建设低碳城市、扩大碳汇、加强碳排放交易等均为推进低碳经济的可行路径。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战略不同的是,低碳城市不光包括低碳生产,还强调了城市生活中的低碳消费。故建设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源、技术上的低碳化,更加强调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以及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以实现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1.2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与产业调整的相关研究
由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积极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冯之浚提出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低碳经济也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所以未来低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前景巨大。吴垠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必然转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而此类新型产业的核心问题便是要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的问题。鲍健强等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步骤。付允用数据论证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第三产业能耗最低。由此,范建华提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为减排而调低第二产业比重,而应通过优化发展降低其碳排放量实现。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要借助于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戴亦欣认为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将形成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另外,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同,刘志林认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为主,不能盲目模仿英国、日本等国家以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为重点领域。
总之,从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低碳战略已经是当前经济发展所应保持的基本态度,而在众多低碳经济推行策略中,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了解创意产业的兴起与产业调整的关系,是建立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联系性的有效视角。
2 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
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调整过程中兴起的新型产业。当全球经济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一方面,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微笑曲线附加价值更高的两端提升;另一方面,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开始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等基本要求,而逐渐转向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及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这时观念价值,即商品与服务背后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附加物,譬如品位、情趣等,逐渐开始取代使用价值在商品市场价值中的决定性地位。这促使了注重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产生。创意产业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式使之处于微笑曲线两端位置,同时创意的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商品观念价值的需求。创意产业是迎合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产物,它使新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得以以智力资源为动力,摆脱了原先发展障碍的困扰。其中的发展障碍就包括工业化时代的高碳经济模式所造成的环境和资源压力等。
上海是中国当代的经济与金融中心,2009年实现人均GDPIl320.41美元,列中国大陆各省市第一。经济的极大丰富使城市居民有能力并倾向于追求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上附加的观念价值,这为上海率先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上海又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在20世纪末经济转型的环境下,上海以工业为主的旧式产业结构不再符合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所以,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实施了外迁,大量工业建筑历史逐渐空置或废弃。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具有开放思维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纷纷租赁改造这些旧厂房,这使城市中优秀的工业文明遗迹得到了保护,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创造价值。这种行为逐渐得到上海市经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由此形成。据统计,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达3900亿,占全市GDP比重从5.8%提高到7.7%以上。上海目前拥有M50、田子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意产业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
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伴随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正是创意产业发展史的典型体现。另外,由前述可知:产业调整是有效的低碳战略之一,所以,创意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具备理论联系性。但创意产业是否是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型产业,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两者的特征契合性。
3 低碳经济与创意产业的特征契合性分析
低碳经济以“三低三高”为显著特征,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3.1 创意产业与“三低”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属性契合低碳经济的三低要求。创意产业是随着知识经济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深入,一些专门研究、开发、创新知识的工作从传统产业中逐步脱离出来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产业。故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强调创新性,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这一属性决定了创意产业也是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实现产品的观念价值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不同于对土地、资源存在巨大需求的传统制造业,消耗自然资源少且无污染,符合低碳经济“三低”要求。
其次,创意产业的空间存在形式是适应低碳经济特征的产物。创意产业常以旧城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集聚区形式存在。例如纽约的苏荷原为19世纪的厂房仓库,伦敦的泰德艺术馆原为准备拆除的火力发电厂,上海的M50原为停产的纺织厂。目前,在上海已经授牌的81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由工业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占了2/3以上。这些由旧厂房仓库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首先节省了建造成本,符合低能耗要求;其次以高碳为特征的工业化时期遗存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得以保留和延伸,不仅使得其高碳经济引致的面临废弃的城市旧区可重新焕发价值,而且形成了符合低碳经济特征的低排放、低污染的城市创意新景观。所以,创意产业这种特殊的空间改造形式本身就是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的典型表现。
3.2 创意产业与“三高”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属性体现了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益特征。由微笑曲线可知,产业链中间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处于两端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创意产业不仅以创造性的点子、设计为主要价值起点,并且通过赋予商品观念价值而实现了品牌营销,故创意产业属于处于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产业,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能产业。另外,创意产业还有一次投资、多次收益的延伸性特点,故其所衍生的附加价值使之产生更高效益。例如一部《哈里·波特》自1997年问世,图书销售量超过4亿册,由其改编的系列电影全球票房已达45亿美元,DVD销售收入达27亿美元。这部小说是其作者J·K·罗琳的思维创意成果,它不仅使其由一个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个人成为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作家,更使其投资公司华纳兄弟以一次投资获得了数以百倍计的多次收益,仅衍生品相关授权项目就为其带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即使电影在2011年完结后退出大银幕,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投资形式,例如筹建主题乐园等,继续从这个经典创意中创造更多财富。也有调查表明投资一美元的创意产品,其相关衍生产品可以带来三至五美元的收益回报。
其次,创意产业的强融合性契合低碳经济的高效率要求。创意产业以创新的思想、技术和设计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服务,这使其更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并容易衍生出新的产业。创意旅游、创意农业等概念均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创意产业以其居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渗透融合其他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额外附加值,而且参与了更多的利润分配,这使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更加具有效率。例如创意农业就改变了现代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强调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更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新价值和新市场空间的手段,从而实现农产品和产业的增值。
4 低碳视角的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实践分析——以M50为例
4.1 M50发展沿革
M50创意产业园位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普陀区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其前身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春明粗纺厂”,原厂房建于1933年,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这些著名的毛纺品牌曾经记录了近代工业的辉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制订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调整方针。在产业布局上,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占地面积大、有污染的纺织、传统制造业等搬迁到郊区。1999年春明粗纺厂随之停产歇业,老厂房腾空。
第一阶段,M50在探索中转型。为了解决土地闲置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留守的30多名员工对老厂房进行“整旧如旧”的适度包装并出租。2002年,M50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当时园区的定位是建设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园区。但是,很快遇到了能耗高,原有的电力配置不够,环保成本高,建筑陈旧不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等问题,作为工业园区,M50运营一直不太好。但同时,园区内拥有的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群,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入驻。所以,这一时期工厂与艺术家一度并存。
第二阶段,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在2001与2002年之交,此地块准备转让并动迁改造。但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创意工作者们进驻园区,此时也正是国外创意产业概念刚刚蓬勃兴起之时,他们第一时间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产业理念,并以此来论证莫干山工业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M50就此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文化研究工作者以及政府对创意产业概念的关注。2004年上海召开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把莫干山路50号作为基地之一。
第三阶段,M50正式发展为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M50自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第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曾先后获得“上海十大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园区收入达两千万元以上。园区入驻企业130多家,年上缴税收已达三千万以上。
4.2 M50低碳经济理念体现
第一,M50探索转型为工业园区的失败体现了城市低碳化的必然。为了适应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M50在进行转型调整的第一阶段首先定位为工业园区,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由于M50在探索转型初期,没有实质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经济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实际上,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粗纺厂的高碳模式,所以遭遇了能耗、环保等一系列高碳模式具有的障碍。这一失败从事实的角度证明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走低碳化道路。
第二,M50主动转型为创意园区的过程是创意产业顺应低碳经济潮流兴起的缩影。M50吸引艺术家自主入驻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随时代兴起的一种必然性,而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则是在社会各界进一步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低碳化原则,认识到创意产业本质上顺应了低碳经济潮流的基础上,创意工作者、政府及园区管理者三方积极努力的成果。M50创意园的形成时间和方式与国外创意产业兴起发展过程接近,并且由于M50经历了工业园与艺术园、拆迁与保护的争论,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第三,M50创意园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创意产业适应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利证据。M50由于发展创意产业,首先使得苏州河畔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得以保留,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延续;其次,粗纺厂以极低的改建成本重新倍数发挥其价值创造能力;并且,由于M50创意园主要产出物为画、艺术品等,较之前的粗纺厂,其能耗、污染极低,而经济效益极高。总之,M50创意园不仅成功将原先污染严重的城市旧区盘活,并且以更加时尚且具有文化底蕴的姿态成为展示上海的独特窗口,提升了上海国际化低碳时尚城市形象。
5 上海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产业调整以及创意产业发展三者的两两关系研究,建立了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理论联系性,并进一步通过对两者的特征契合性分析和M50创意园案例研究证实了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低碳化视角对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出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55-02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必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二次发展,对于提高产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多重的意义。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和崭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其研究的理论成果都不多,研究的力度也不大。笔者认为,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提是对基础理论概念有准确的把握。本文的重点就旨在阐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划分。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德国的经济思想家熊彼德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资本和劳动力已然不是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今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1986年也同样有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占据市场和创造财富需要的是有创新理念在其中的新产品。”但是,当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学术界还没有达到对文化创意产业统一口径,例如文化创意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而在英国则叫创意产业,在中国、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被叫作文化产业。
究其根源,到底什么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呢?研究中国过去的文献,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在过去仅仅表现在理论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层面,很多情况下都折射哲学及美学的概念,大多数的学者们忽略了其基本的属性而是批评和扩大了它的商品属性。随着近些年来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片面的观点得到了澄清和理解,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是“依靠创意人本身的智慧、天赋、技能,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和创造,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以及运用,而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一定创造财富能力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文化产品、智能产权和文化服务三项内容。
在国内,北京市统计局于2006年12月联合颁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2]
综合以上定义,本文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简洁概括为结合特有的区域环境,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结果导向,研发其巨大的潜能,从而改变文化产业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二重性。文化创意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既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营利性的则具备了商品的特征,揉入了其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之所以人们创造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定的精神或者是物质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然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动力则是因为其在满足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可观的经济效益[3]。
2.创造性。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属性就是它的创新和创意,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冲破原有的陈规,为其受众提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服务和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才能够体现出产业本身的价值,萌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现有的地域环境和创造者的灵感。
3.高附加值性。文化创意产业与人的意识形态领域息息相关,它与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将人文因素以及创新思维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服务的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消费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
4.可复制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可复制性也是其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体现为文化产品的多媒体形式以及便捷的传播方式。它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好的文化产品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人文效益,这一点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纵观所有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可以得到,目前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和统一的定论。目前,国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从软环境上进行研究,如影响其行业的法律法规、自身市场的需求、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产业价值链等。在我国,则主要研究其硬性环境、如生产环境、生产效率、产品效益和劳动资源等。
1.WEF和IMD的观点。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是指其生产、设计和输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抢占多少可观的国际市场,在价格上是不是可以较其他国家更加具有优势。
2.祁述裕的观点。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谈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指和其他国家相比自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出量和销售量以及占据市场份额和获取利润的能力[4]。
3.花建的观点。花建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一文中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相关产业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其稳定、持续的生产出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多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秀的文化服务,从而获取相对较多财富的能力[5]。
笔者认为从竞争力的要素出发,可以这样阐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1.从竞争的主体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文化创意的产业,作为产业,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的产品”,它既可以理解成一个产品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更能将两者结合。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是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否作为替代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
2.从竞争的对象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原料也就是资源上的竞争;另一个是在受众,即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占有竞争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产业的产出率,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从竞争能力来看。竞争能力在两者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在现实的产业竞争中,很多因素都影响着竞争能力的强弱,比如说创新软实力,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营销的策略和方式,产业的集聚规模等等,竞争力的强弱是衡量产业发展好坏最直接的指标。
4.从竞争结果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两个方面,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影响力,从侧面又制约和影响着竞争力的提高[6]。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某国(或某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凭借高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生产出了比他国(或其他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创造了价值,扩大了某国的文化影响力。
四、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得知,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要素在学术界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开发创新产品的创新能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提高的产业可竞争力、完善的产业链及每一环节的配合、基于追求更大经济价值的产业空间集聚能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影响产业竞争能力的外部大环境等等。国内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的生产力、产业的效益、产业的资源、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的环境等。虽说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成果,但是其中的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构成的系统产生的系统化的功能性力量,各种因素在构成系统时的空间、时间、质量、数量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竞争力的强度和影响力。
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效率的角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的高低表现为在一定投入的情况下是否实现了产出的最大化;从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要素构成的维度出发,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表现为了各要素的整合能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否可以带来整体能力的最大化;从对大众精神层次满足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则表现为一个国家可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创造特色文化产品的能力。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显性因素,还要深度挖掘影响产业竞争力,造成竞争力差距的深层次因素,综合分析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东华.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刚,秦红玲.综合评价方法及探讨[J].节能,2004,10(267):1-15
[3]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7
1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其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后,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因而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等各类新兴产业的推动,活跃的社会氛围以及人们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提倡,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顺势迸发。从总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倡导创新创意的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的融合。它关注产业的文化内涵,更加强调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性以及社会功能。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1.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首先,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究其根本,文化创意产业从属于文化产业,因而它的基本内容是文化与创意的有机结合,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到消费者。其次,高附加值与融合性相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高附加性,同时是多个领域内容的融合,这也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深远意义。最后,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高新技术产业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同样不例外,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科技、创意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首先,以创意为重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为市场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机会,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促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文化产品能够以其独特的娱乐性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倡导以需求来推动生产,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更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后,文化创意产业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产业同其他众多相关领域的融合。这不仅能够帮助文化创意企业拥有更加丰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内容,更能够调整其行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行业体系,为经济增速贡献更多的力量。
3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组织不成熟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方法以及管理规范尚未确定,这也就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摸索阶段,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速度。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组织,使其更加规范地发展,是目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储备。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才,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后备力量。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该方面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较为匮乏,在层次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有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基础薄弱的情况,这也是阻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只有尽快完善相关的产业组织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逐渐发展到初具规模,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地受到各地经济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分布及其不均。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较好,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的支持更多。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目前众多的娱乐性节目,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
3.3 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推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规划,这就导致不同区域间产业发展不规范。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出现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等内容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关从业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另外,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外界对其投资有限,加上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众多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建议
4.1 完善组织模式
要想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尽快完善其产业组织模式。首先,必须尽快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其次,培养创意产业相关人才,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最后,加强对各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4.2 优化产业结构
要想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必须重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首先,针对地区优势力量,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在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内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对传统生产、营销方式的转变。其次,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摆脱过去那种一味模仿的困境,找到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4.3 健全政策环境
健全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将其提升到发展战略层次,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其次,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等技术的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工作者积极创新文化产业形式,加强对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发展。最后,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丰富的投融资平台,确保企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备力量。
5 结 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世界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完善组织形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健全政策环境三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经济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