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61-02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中部,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之一。现辖五区四县,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70万人。大庆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座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然而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内需、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城市影响,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大庆力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一个“油经济”走向“游经济”。
1大庆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大庆土地资源储备充裕。大庆土地面积大,用地限制少,征地矛盾小,全市已辟建工业园区20个,规划面积560.33平方公里,大量工业用地有待开发;地热资源前景可观。大庆是国内罕见的大规模地热富集区,静态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而且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地热水出口温度在40℃—90℃之间; 草原资源十分丰富。大庆市草原总面积103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居全省第一位。年产优质牧草5亿多公斤,同时,是重要的北药药材供应基地;油气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大庆石油地质储量90亿吨,已探明56.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17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可采储量3000亿立方米; 石化资源优势明显。拥有燃料成品油、油、腈纶纤维、油田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化肥等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可生产5大类400多个品种的化工产品,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原料充足;电力资源量足价廉。全市有13户发电企业,装机总容量为220.68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8%,充足的电力使得大庆的电价相对较低。
1.2独具一格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优势
大庆是全国重要的乳业基地、畜牧强市、绿色食品强市和水产品大市,有10大国家级龙头企业、108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一方面,绿色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其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之多,是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村村通公路”。同时全市形成了以奶牛和生猪、以大鹅为主的家禽“一体两翼”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大庆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享有“共和国加油机”的美誉。2006年,生产原油4340.5万吨,天然气24.5亿立方米,实现增加值1101.5亿元。到2011年原油产量仍可维持3600万吨,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油田。另外,近几年来,对石化工业不断扩能改造,相继建成120万吨加氢裂化、80万吨乙烯、30万吨复合肥、20万吨高压聚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全市现有大中型石化企业14家,已形成集炼油、化工、化纤、塑料为主体的化工产业群。大庆的现代都市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形成了以铁路、公路和管道为主,水路、民航为补充的立体交通运输形式。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87万人,客运周转量7322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0512.5万吨公里。大庆还有肇源松花江航道140多公里。大庆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的格局。
1.3众多的旅游景观
目前,大庆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大庆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同时,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大庆市旅游形象早已被整体定位,石油文化游、民俗风情游、湿地景观游、城市风光游、地热休闲游,已经唱响黑龙江,辐射东北,走向全国。57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有被列为国际旅游景点的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标志大庆油田诞生的松基三井等景点,可以使游人直观感受厚重的石油文化;另外,像草原赛马、水上狩猎、参观民族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民族风情;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光、人居生态村休闲、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可以使人们尽领神奇的湿地景观;“中国温泉之乡”林甸县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水质好,适合养生休憩。这些旅游项目备受青睐,使人们欣赏东北大秧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态观光的乐趣。
2大庆市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经济总量不足,旅游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中旅游产业收入所占GDP比重不足9%,大庆市旅游营业收入所占大庆GDP比例更是不到全市GDP的4%,旅游收入少,处于下游水平。同时,尽管大庆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旅游产品开发仍以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为主,整体规模较小。缺乏旅游拳头产品一直是制约大庆市旅游业发展的难题。虽然大庆市已将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目前大庆市旅游营业收入还不到全市GDP的1%,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2.2旅游地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旅游特色产品
目前,大庆的旅游品牌还不够响亮,大庆的旅游资源与周围地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样的老工业基地和温泉之景很难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与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相连的湿地资源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大庆只是一个油城”的城市印象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石油文化、生态湿地、特色温泉”三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国际国内知名度还不高。另外,大庆旅游特色商品也是严重匮乏,大庆市旅游产品开发80%左右是人文类产品,自然类产品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体验型的产品更少。因此大庆既没有叫的响特色饮食,如武汉的鸭脖子、哈尔滨的红肠,也缺乏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比如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
2.3与旅游相配套的设施不健全
与大庆市的旅游业发展的相配套的设施滞后。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旅游饭店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建设高档饭店,一般旅游饭店数量相对较少。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路线和景区内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功能不强。再者,旅行社发展缓慢,内容单调。由于大多数景点都是静态的、非参与性的景观,内容比较单调,让人流连忘返的特色旅游尚未形成。缺乏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其三,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匮乏,目前,全国旅游人才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当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人以上,而全国旅游专业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人市。大庆市从事旅游业有各种人员大多是边学边悟、半路出家,复合性旅游人才太少,一定程度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3大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农村旅游、都市旅游、工业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体系
大庆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组合旅游产品开发,将农村旅游、都市旅游同工业旅游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单项旅游产品开发。大庆是一个“油”城市,发展工业强市的同时,大力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开辟参观通道和参观区点,加强度假村、湿地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在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的同时,可依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打造生态湿地、特色温泉、石油文化三大品牌,建设龙凤湿地游客中心、北国之春温泉城、世界石油公园。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多功能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客源市场,促进大庆市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3.2加大旅游地品牌力度宣传,提高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大庆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大对其旅游产业品牌力度的宣传,强化大庆的旅游地形象。在大庆电视台、油田有线台天气预报栏目做主要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在大庆电视台开通旅游专栏,在广播电台开辟旅游频段,在《大庆晚报》、《都市生活报》等设立旅游专版,重点宣传大庆旅游景点。在向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中,应该注意与旅游门户网站的合作,比如携程旅游、芒果网、驴妈妈等,借助这些知名的旅游网站,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庆旅游的特色。大庆市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挑选出一位时尚前卫、具有亲和力及内涵的旅游城市形象大使,从而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面展示给消费者,也可以借助各种节日来宣传旅游景点,使游客逐步实现对大庆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同时,大庆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的开发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采购、产品的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直到销售及服务等的一系列环节,其中更关键的是在于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三大环节,大庆市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依据旅游形象的定位,按照地方性、艺术性、实用性、纪念性等原则,重点设计与湿地文化、温泉文化、石油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促进大庆市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此外,可设立“大庆旅游商品开发基金”,组织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适当的时机可考虑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建设旅游商品市场或旅游购物街等,促进大庆市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以推动大庆市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
3.3优化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为了促进大庆市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各种设施也应健全。一方面,完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合理的建设不同档次的饭店,以适应不同经济能力的游客;另一方面丰富旅行社的内容,加强旅行社的信息化,以便于国内外旅游者对中国大庆市旅游信息资源的查询,快速了解大庆市的旅游信息。同时,大庆要把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相结合,组建旅游学会,创造有力于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条件和氛围,从而逐步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澈.河南省“旅游立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
[2]陈丽威.黑龙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开发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邮轮产业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和影响显著。邮轮旅游产生很强的经济效应。据统计,一个人参加邮轮旅游就会带动9个就业岗位;接待一个邮轮游客的收益,相当于接待两个境外游客的收益。按照CLIA的统计,每接待一位国际游客的收入是740美元,而邮轮接待的游客收入高达1341美元。在发达国家,邮轮经济以其集聚性、网络性、全球性及多元性发挥着明显的增长极作用。与此同时,邮轮旅游的迅速发展,对所在城市和地区展示都市国际形象、提高休闲品质、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等社会效益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南京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跨长江两岸,区位优势明显。南京港位于长江下游,是我国沿海25个主枢纽港之一,集长江、沿海及内河运输于一体,干线铁路、公路、管道汇集,是我国内陆最大的综合运输枢纽之一。随着-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南京港航道水深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从发展空间上看,南京具有发展旅游船舶和邮轮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南京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南京及周边城市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多,旅游消费水平高,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保健等消费不断增长,假日休闲消费的需求较为旺盛。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在旅游上追求高品质。而且南京拥有比较完备的立体交通网,连接国际国内重要城市的定期直航航班陆续开通,陆上交通发达,铁路、国道、高速公路连贯周边城市,内河航运四通八达。南京本地及周边省市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以南京为中心,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通过发挥长三角区域综合性枢纽城市的优势,南京正在不断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口岸城市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以更加凸显南京旅游的吸引力。
从发展现状来看,南京发展邮轮经济也存在若干现实制约:如尚未建成专用的国际邮轮靠泊码头泊位,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及软环境等。因而,在我国邮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坐拥日渐成熟产业市场的南京如何依托长江岸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产品,抓住机遇,整合现有条件和优势,解决目前发展邮轮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开展科学的战略性思考和可行性研究势在必行。
二、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原则
(一)选准模式,立足长远
邮轮业运营有其内在的规律,由于从确定船期、产品销售到正式开航,其间环节多、手续杂,历时长,加上港口周边要求进行环境的营造和配套项目的开发,邮轮经济要形成一个适合的开发与建设模式,从长计议,确定长远发展目标。
(二)整体规划,分期开发
目前我国邮轮经济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到港国际邮轮的接待阶段,市场还在起步期,邮轮市场在亚洲的成熟还有一段时间,这种形势下不可追求产业的“一步到位”,需要坚持分期开发的原则,灵活应变,稳步发展。
(三)区域联盟,合作多赢
邮轮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与节点型经济,更多的邮轮具有区域性营运的特点。任何独立的一个港口城市,不可能脱离区域性的目的地就能获得理想的发展。因此,同一个区域的邮轮港口城市必须结成利益同盟,加强合作,一致行动,才能共同发展。南京应在中国长江沿线、大陆沿海、东北亚、太平洋西岸和环球邮轮经济发展格局中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积极开展与沿海港口城市、东北亚港口城市和世界邮轮公司之间的广泛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四)政府主导,统筹协调
政府把邮轮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来规划和发展,积极研究国际邮轮经济发展趋势,开拓市场,指导邮轮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南京的实际出发,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协调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为南京邮轮经济创造一流的设施、效率和发展环境。
三、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打造综合型“邮轮城”
南京位于邮轮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采取多功能综合性开发的“邮轮城”模式,借鉴香港、汉堡等邮轮码头建设经验,以邮轮港口为核心载体,着力完善周边各项服务设施,集中打造综合性的“邮轮城”,带动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其邮轮码头所在地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开发将成为拉动港口经济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找准世界邮轮产业中的定位
南京发展邮轮经济应建立起“政府主导、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长江沿线、大陆沿海、太平洋西岸和环球邮轮经济发展格局中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邮轮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近几年达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积极开展与沿海港口城市、太平洋西岸港口城市和世界邮轮公司之间的广泛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形成独具一格发展特色
在发展国际邮轮的同时,南京要利用好长江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发展长江游轮,开发短线运营与长线运营想结合的长江游轮项目,做好“三结合”:一是对外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二是差异定位与协调发展相结合;三是探索创新和规范发展相结合。结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土实际的邮轮业发展道路,促进邮轮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鼎,马彦勇.中国现代邮轮经济的发展前景[J].水路运输文摘,2005(05)
[2]程爵浩,李蒙蒙.长江游轮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5(10)
[3]孙晓东,冯学钢.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0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9-05
邮轮旅游(cruise tourism),是在传统远洋客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海上大型旅游客船为旅游工具和主要目的地,以沿线港口为陆上目的地和中转地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上邮轮旅游总体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海洋旅游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邮轮旅游作为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兴起的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广受国家相关部委、诸多沿海城市以及港口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了解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现状,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已成为业界当前面临的紧要课题。
然而,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邮轮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孙晓东、冯学钢研究发现,截至2010年,SSCI涉及邮轮旅游业的论文仅有48篇,以帕帕赛纳赛斯、贝克曼(Papathanassis,Beckmann)和孙、焦和田(Sun,Jiao&Tian)两篇综述性论文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5月,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等国内旅游类重要学术期刊仅有4篇是关于邮轮旅游的,国内外研究邮轮旅游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国内邮轮旅游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对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及发展条件的研究;对邮轮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我国及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对策的探讨;对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的现状,剖析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概况和现状
现代邮轮产业始于北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今国际前三大邮轮集团依次是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集团,其中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总部均位于北美。北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2009年以前,北美邮轮乘客数量占世界份额始终大于60%,但2009年开始份额已经降低到全球的60%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欧洲邮轮市场增长迅猛,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22%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30%左右(表1)。
据全球三大邮轮机构与组织(CLIA、ECC、PSA)的分析和预测,1990~2015年间,邮轮乘客的年均增长率为7.38%,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速度。
亚太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较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些年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亚太地区渐渐成为全球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而且其邮轮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是这个区域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目的地。
我国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大区,不仅是亚洲夏季邮轮航线重要的起始港和目的地,也是冬季邮轮航线的重要停靠点,同时还是全球环游世界航线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旅游资源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关注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浪潮的增大,我国邮轮旅游也在近年来迅速兴起。
中国公民有规模地从母港出行的邮轮旅游活动肇始于2006年。自2006年7月歌诗达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相继开辟以上海、天津为母港的邮轮航线后,中国内地游客可在中国境内搭乘邮轮出海,航线主要分布在日韩地区。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的统计,2009年,从内地乘坐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如果加上从内地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欧洲参加邮轮游的客人,2009年,中国邮轮游客达到20~23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33万人;2011年超过40万(其中仅从内地出发的就达25.2万)。此外,2008年,停靠国际邮轮艘次增幅达27.4%,共有344艘邮轮访问中国沿海各港口;2009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56个航次,同比增长39.3%,内地登船的出境游邮轮乘客20万人次,当年以始发港统计的航次首次超过以访问港统计的航次;2010年,中国大陆共接待国际邮轮223个航次,较上年增长43%,全年大陆邮轮出入境乘客20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际邮轮262航次,同比增长17.5%,邮轮出入境乘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邮轮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的新模式,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旅游业界以及沿海城市的重视,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公民新的休闲度假选择。邮轮旅游所形成的核心产业圈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新业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纵观全球邮轮市场,邮轮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依次为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亚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区域是全球最为密集的两大邮轮旅游活动区域,而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Manuel Castells,2003),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
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王慧敏,2007),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1986)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Howkins,2001;Michael Keane,2006)、创意产业的作用(Richard Caves,2002;Nicholas,2005)、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Angela,2005)、创意产业创新机制(Handke,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 Caves(2002)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金元浦,2006;沈山,2004;胡晓鹏,2006;姚东旭,2007;荣耀明,2005;等)、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丁俊杰,2006;奚建华,2007;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厉无畏、王慧敏,2006)、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厉无畏,2006;周蜀秦、徐琴,2007;熊凌,2004;佟贺丰,2005;魏鹏举,2005;王缉慈,2005;莫建伟,2005;齐勇峰,2005;周振华,2003;等)、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王缉慈,2006;丁俊杰,2006)、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厉无畏,2005;花建,2006、2007;刘丽、张焕波,2006;陈楚,2007;李玉敏,2007;张秋平,2006;邓达,2007;吴俐萍,2006;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海江、谭翔浔,2005;李庭新、李书,2005;秦霖、邱菀华,2004;等)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冯学钢、于秋阳,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冯学钢,2008)、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王慧
敏,2007)、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杨劲松,200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称为旅游资源。新兴的视觉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作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挖掘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塑旅游地的产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基础。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其仍然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的前提,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各种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强调旅游文化性体验的今天,丰厚的文化品味――文化品类的丰富、文化风格的独立、文化形神的精美等,构成了旅游品牌的内涵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则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因此,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厉无畏,2006)。
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以创意转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的产业资本,是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产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新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要素。“旅游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多维性,既可以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的物态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创意,而后者无疑更具意义”(崔凤军,2002)。“创意”通过对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和高品位化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产品的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创意营销是围绕着旅游者的体验诉求来进行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是人性化,旅游体验营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顾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情感联系与顾客的忠诚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旅游体验活动就是在营销理念的引导之下顾客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营销的产品,使顾客的体验附加值大大提升,实现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业吸引力
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因素繁杂多样且多处于变动状态,导致旅游需求的弹性大。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用消费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与消费欲望,来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3、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
6、Goeldner,Charles R.Ritchie,J.R.Brent,Mclntosh,Robert Woodro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Wiley,2000.
7、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8、曾蓓,崔焕金.旅游营销的新理念――旅游体验营销[J].社会科学家,2005(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67-02
一、研究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具有特殊意义
一是冰雪旅游是哈尔滨市的旅游重头戏,虽然哈尔滨旅游业正在朝四季皆荣的方向发展,但是冰雪旅游自始至终都是我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二是国内外冰雪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提升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迫在眉睫。三是存在制约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冰雪旅游虽然是哈尔滨旅游业的起步者,但仍然暴露出冰雪旅游产业链过短、产品重复开发、冰雪旅游产业要素存在短板等问题。
二、哈尔滨冰雪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依托类型丰富的冰雪旅游产品,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链已经形成
哈尔滨冰雪旅游从最初的冰灯逐步发展至目前的冰雪联动、冰雪观赏、冰雪娱乐、冰雪经贸齐头并进的局面。
1.观光类:冰灯和雪雕,他们诞生在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是哈尔滨的主打产品,极具地方特色,是其他冰雪旅游城市所无法超越的。
2.运动休闲类:分为冰上运动休闲项目和雪上运动休闲项目,包括滑冰、冰壶、冰帆、冰钓、滑雪、雪橇、雪地摩托等种类。
3.节庆类:包括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黑龙江国际滑雪节。1985年创办的冰雪节,2001年升级为国际性节庆,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1998年举办,不仅使哈尔滨滑雪旅游快速升温,更是促进了滑雪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主项目之一。
4.游乐类:冰雪主题游乐园主要有三个,冰灯艺术博览会主要展示冰灯艺术,是冰灯的发源地;雪雕艺术博览会主要展示雪雕艺术。冰雪大世界创办于1999年,是世界顶级的冰雪主题游乐园。就冰雪主题游乐项目而言,哈尔滨在全国独占鳌头。除主题游乐园外,其他冰雪游乐项目也极为丰富。从传统的打雪仗、滚雪球、狗拉雪橇、冰爬犁到新兴的雪地摩托、滑轮胎、冬泳,可谓一应俱全。
(二)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发源地,冰雪旅游品牌众多,知名度较高
哈尔滨冰雪旅游始于1963年,到2013年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经过五十年的摸索、锤炼和发展,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哈尔滨旅游业的拳头产品。三大冰雪主题公园特色鲜明、地域文化典型。连续举办29届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和最具创意的节庆。
(三)冰雪旅游市场持续走高
图1 第18届――28届年冰雪节旅游人数增长情况
图2 第18届――28届冰雪节收入增长情况
从图1和图2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两大指标连年上涨,说明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状况良好。但是从客源构成来说,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内游客所占比例高达99%。这说明我们的国际影响有所减弱,国际客源正在被截留。与国际冰雪旅游名城尚有一定差距,提升冰雪旅游档次、持续发展国内客源、加强国际客源的开发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四)冰雪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吃、住、行、购等四大冰雪旅游产业要素中
1.饮食。冰雪饮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冻食是其典型的代表。而随着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在哈尔滨的发展,冰雪饮食逐渐具有了冰与雪的文化特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以冰雪命名的饮食。第三届哈尔滨冰雪节期间,江南春饭店为冰雪节专门举办了烹饪技术大奖赛,推出“冰城八景”,“雪花冰点”等180多种冰雪饮食食谱。目前哈尔滨冰雪饮食包括冰雪风味小吃、冰雪宴会食谱和冰雪饮料三个部分。
2.住宿。截至2013年5月,哈尔滨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25家,三星级51家,二星级9家。除此之外快捷酒店数量众多,如家连锁酒店在哈尔滨有20家分店,七天连锁酒店在哈尔滨有10家分店。可以说哈尔滨的住宿供应状况良好。但是在冰雪旅游旺季,依然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3.交通。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区位条件优越。截至2013年9月末,哈尔滨已开通直飞国际航线18条,国内航线百余条;京哈、哈大、滨绥、拉滨、滨洲等5条铁路在此并轨。2012年12月哈大高铁的运行,促进了东北三省人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
4.购物。哈尔滨特色购物包括红肠、面包、啤酒、冰点、东北山珍、亚麻制品、皮草及俄罗斯商品等,具有冰雪符号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也在近些年问世,如麦秸画、冰雪刺绣、冰窗花艺术品、冰灯雪雕的艺术品等。
三、制约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冰雪旅游发展基金投入少、宣传促销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对旅游企业的鼓励政策。2001年,长春冰雪旅游接待人数为239万人次,哈尔滨为249.6万人次。哈尔滨冰雪旅游1963年开始,长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利用近四十年达到的成就,长春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当然其中不乏来自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长春市从产业角度发展冰雪旅游,还专门针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旅游企业税收、旅游商品研发等方面出台了优惠和奖励政策。可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2.冰雪旅游产业链上游发展落后。处于冰雪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冰雪装备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冰雪旅游的发展速度。哈尔滨市的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多生产雪具、雪服、冰鞋、滑雪板、滑雪手套等,而生产缆车、索道、人工造雪系统的企业欠缺,主要以进口为主。如2008年和2009年举办的全国冬运会和大冬会,组委会共投入9000万元人民币购置竞赛器材,只有1000多万元用于购置国产器材。而我们有庞大的冰雪旅游市场,却不能自给自足,这不能不说是缺失和遗憾。
3.冰雪旅游产业链下游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冰雪旅游景区不仅门票持续上涨,而且专吃门票。以滑雪场为例,每年哈尔滨滑雪场接待众多中外滑雪者,但是游客的消费基本都集中在滑雪场的门票、住宿和饮食上,而滑雪器材、滑雪服装及与之相关的滑雪装备等消费潜力并未挖掘出来。购和娱的消费水平较弱成为冰雪旅游产业的短板。
4.滑雪场等冰雪旅游景点重复建设。1996年亚冬会的举办迅速带动了哈尔滨滑雪旅游的发展,而众多的商家也意识到兴建滑雪场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纷纷投资兴建滑雪场。因无整体规划从而导致滑雪场盲目建设、雷同开发,配套设施不完善,而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滑雪旅游整体竞争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转换理念,以产业发展应对竞争。哈尔滨冰雪旅游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曾占据龙头位置多年,但目前我们的地位已经被逐步弱化,虽然我们的发展历史、产品开发、市场影响等方面占有优势,但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很快就会被超越,而那时我们想抢回市场就会难上加难。而这种威胁离我们并不远。吉林省长白山本身在中国就极具知名度和吸引力,是我市旅游资源难以赶超的。万达集团又投资200亿人民币建设开发以滑雪、度假、休闲娱乐及商务为主体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对我市冰雪旅游尤其是滑雪旅游的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理念,重新思考我市冰雪旅游的发展路径。
2.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化需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不仅是政府主导型的产业,而且是政府引导性的产业,因此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政策上的支持。针对企业的相应政策倾斜不可或缺,对投资者的重视和相应优惠政策支持亦十分重要,力争在冰雪旅游大项目建设上再次突破。二是资金上的支持。包括冰雪旅游宣传、冰雪旅游产业规划等方面。三是服务设施上的支持。哈尔滨市冰雪旅游景区尤其是滑雪场,服务设施很不完善。如长寿山滑雪场通往景区的道路坑洼不平。冰雪大世界交通不便、停车混乱、出租车宰客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冰雪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为冰雪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编号:20141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qn-284);黄河科技学院课题(编号:KYSK2013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9日
文化旅游产业是以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旅游经营者的进一步创意和设计,满足消费者感知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回忆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服务需求的行业。文化旅游产业链是由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企业和部门组成,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投入,向消费者提供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旅游地人文、景观、民俗等方面文化需求的链式中间组织。从文化产业链的构成来看,文化旅游产业链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和机构、提供文化旅游营销服务的广电部门、网络服务商等媒体。从旅游产业链的构成来看,文化旅游产业链包括景区景点、旅行社、娱乐服务、餐饮、酒店、交通运输、旅游购物等企业,同时,还包括提供金融、通信、绿化、道路等辅助服务的机构;此外,由于文化旅游业辐射的行业范围较为广泛,所以文化旅游产业链还包括艺术品和纪念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动漫制作、地产等企业。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界盛传这样一句话:想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到上海;想了解600年前的中国,到北京;想了解3,000年前的中国,到西安;如果要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追溯中华民族之根,就不能不到河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从小到大,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总体来看,河南文化旅游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扩展期、加速扩展期。
(一)起步期。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在这个阶段,主要定位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概念,品牌特色意识淡薄。
(二)扩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到2004年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期。90年代末21世纪初,河南省探索实施以高品位开发建设“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为主体,北有南太行山水游、南有伏牛山生态游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新路子。2000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三市为重点,把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3座闻名的古都(郑、汴、洛)、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郑、汴、洛、商丘)和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合起来,打造出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2000年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形成了河南省文化旅游的龙头。随后,各地积极整合原来分别隶属于文物、教育、旅游等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先后建成或整修了大批文物景点。诸如登封篙阳书院、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有力支撑点。
(三)加速扩展期。2005年至今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加速扩展期。2005年开始,河南着重营造浓重的旅游发展氛围。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首次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系统解决了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对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06年河南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重点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多次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河南活动为突破口,实现美丽经济与魅力河南的对话。并且成功举办了中部旅游交易会、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和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大型活动;连续多次组织海外旅行商洽谈会、百家媒体看河南等大型活动;协办了中部博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并挖掘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河南通过推进各项活动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并引起全国关注,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
河南“十二五”规划中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据河南省旅游局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入境游客207.33万人次,增长8.7%。旅游总收入3,875.50亿元,增长15.3%。其中,中原古都文化游、华人寻根祭祖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备受海内外游客的推崇。2013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31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01处;星级酒店575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48家。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旅行社和景区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上的核心要素,但是目前河南在这两要素中缺少充当“龙头”的核心企业。旅行社的规模还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还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充分发挥核心要素的作用。文化旅游景点数量多,但是成规模的景点所占比例依然较少。此外,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产品质量差。大型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稀少、实力弱,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缺乏竞争。还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商贸街区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旅游娱乐内容单一,人均消费低;旅游购物所占比重低,效益不佳;饭店和旅行社的效益不理想,导游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链条节点发展不平衡,缺乏横纵向联合。在文化旅游产业链中,各个旅游企业无论在数量、层次还是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应该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完整有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形成。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真正的链接,作为构成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基本要素旅行社、饭店、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商店和旅游交通等各自为政的状态还比较突出,要素之间沟通不畅,还没有形成网络。各地旅游企业仍然各自为自己的旅客提供服务,企业之间不仅缺乏实体上的联合,也没有进行信息上的联合,使各企业之间很难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如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只关心景区资源的开发建设和门票收入,对于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或旅游线路漠不关心,虽然彼此之间关联度强,但都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各行业的数量、层次和质量结构也不尽合理。河南旅游交通比较便捷,但是在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薄弱,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在文化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少,相关文化旅游商品档次低、规模小。景区景点文化欣赏创新活动少,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饮食和住宿数量不足,搭配也不够合理。文化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但影响河南文化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经营策划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深刻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链条延伸度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网络、出版、艺术、商贸、动漫等相关行业结合度低,缺乏创意,多数景点景区提供服务局限于观光,“玩”的项目少,体验性、参与性不够,景区景点周围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
虽然,在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后,河南出现了一些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如皇帝祭祖大典、《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但绝大部分仍然缺乏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低,缺乏个性和特色。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视野不开阔、策划水平限制,导致规划起点低、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如一些古建筑仅是经过简单维修后就对外开放,往往对该古建筑的演变历史、厚重文化研究不够,开发不足,见物不见人,深层次的、最能吸引公众和最有特色的内涵没有很好挖掘;一些文化旅游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粗制滥造,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也没有使自己的特色产品凸显出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优化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对策
(一)培育壮大领军核心企业。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和景点链是构建与拓展旅游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借鉴北京首旅集团、上海锦江集团的成功经验,探索河南省组建现代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新路子。可以通过股权联结的方式组建,也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租赁经营、管理合同契约方式组建,也可以通过企业联盟的方式组建。把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相关历史背景的景区联系起来,发挥协同作用。引导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和实力强大的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或者通过国有资产划拨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集中精力组建一家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或者通过“捆绑”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比如,重组中州国际旅游集团,整合产业链关键要素,建设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使航空、公路、铁路、旅行社和景点景区一条龙服务,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二)建立中小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在河南文化旅游市场中,中小旅游企业占主体,因此文化旅游产业链中应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协作,如联名促销,共同出资进行线路策划、设计和推广,还可以建立同盟内部的规则,形成某种约束,集体制裁某些危害文化旅游产业链整体效益的行为。联盟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联盟的形成可以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开发的资金不足、过度开发等问题。
(三)纵向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意创新特色文化标签商品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发展。旅游业本质上是创意活动,资源有限而创新、创意无穷。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的起点,也是决定文化旅游产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好莱坞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是从网上获得了河南西峡恐龙蛋和云南禄丰侏罗纪恐龙化石的资料后,受到极大启发而创意成功的。在河南众多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产业链的延伸,游客参与度的提高,“购”、“娱”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增加创意来进行突破。以河南五千年积淀的文化旅游资源位基础,借助动漫、艺术、科技等手段创意创新旅游商品和服务,打造具有河南标签的旅游商品和服务,提高河南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和独特性。比如,进一步提升《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的创意;策划龙门石窟、鲁山大佛、焦作云台山与陈家沟、信阳南湾湖等景区的实景演出或剧场演出项目;开发动漫、艺术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让游客到了河南感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买头、有学头,最后还留了一个大想头。
(四)横向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由景区为中心的点状空间发展结构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片状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旅游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市着力构建以旅游产品、旅行社、酒店为内容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扩展河南文化旅游内涵。河南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还是中国的“厨房”,可以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把旅游与农业文化对接,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旅游特色购物产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大型农历节事为媒介,推进河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和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66-02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由于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产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的地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言而喻,黄岛区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因此,更应该深入地研究如何发展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黄岛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黄岛区自然风光优美,全区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绵延起伏的山脊与气势磅礴的大海相映成趣,山水相依,灵气逼人;这里具有浪漫的海滨风光,沙滩质优,金沙滩有“亚洲第一滩”之美誉,银沙滩精致清幽,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有风光秀丽的珠山风景区;有徐山、齐长城、马濠运河等历史遗迹;海蚀地貌奇特,竹岔岛等岛屿分布距陆地较近,气候温和凉爽。与青岛老市区沿海一线相比,黄岛区自然生态优势更突出,拥有一种自然、开阔的格调,更适合旅游度假休闲。
2.便利的旅游交通优势。黄岛的交通四通八达,有和J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黄岛区先后建成了前湾港、胶黄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大批大型交通通讯能源设施,尤其是交通,经过以城市道路为核心的变通体系建设,区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加之跨海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即将竣工等,都为黄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形成了完善强大的黄岛旅游立体交通网络。
3.丰富的节庆文化优势。中国・青岛凤凰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对于黄岛影视产业的主题开发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每年的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都会邀请到众多海内外著名歌手、主持人、歌舞团等文艺界人士参加,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和观众走进黄岛。“凤凰岛之韵”旅游系列活动,将特色美食、渔家美食、啤酒品饮、文艺演出与凤凰岛、唐岛湾、小珠山休闲游等特色活动相结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旅游环境。
4.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文化消费将会不断增长,黄岛区经济增长加快,人均收入不断提高。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用于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比重会有较大幅度提升。随着黄岛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提速,也会增强居民旅游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以预见,黄岛区旅游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二)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现状及主要特点
1.旅游产业大项目开发建设加快。去年是全区“旅游项目建设年”,工(区)委确定了19个重点推进的旅游项目,先后引进帆船之都温泉度假酒店、台湾涵碧楼度假酒店、欧洲大饭店等多个特色项目,海上嘉年华、唐岛湾国际游艇会、唐岛湾滨海休闲广场等一批投资高规模大、聚集效应强的项目相继开工,创历史最高水平,香港半岛酒店、金沙滩豪邦俱乐部年内即将动工建设;金沙滩美食街、银沙滩度假别墅、唐岛湾壹仟号会所、世贸海悦大酒店、名家艺术馆等项目先后投入使用,灵珠山菩提寺已经开光纳客。凤凰岛、唐岛湾、珠山三大板块旅游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以休闲游乐、高端度假、海上运动、生态文化为主的高端旅游开发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开发区滨海度假胜地的大旅游格局呼之欲出,成为全市旅游亮点和市民关注的热点。
2.全方位宣传取得新进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好客山东、乐游黄岛”系列活动,制作发放各种宣传品近50万份,向省内外游客赠送景区门票和代金券近60万元;构建起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电子触摸屏系统及户外广告六位一体的旅游宣传立体网络,通过每日播报放大宣传效应,吸引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播报,不断掀起黄岛旅游热潮。旅游旺季,来区游客多次出现“井喷”,全区酒店平均入住率比青岛市区高出15个百分点。仅去年1~10月份,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6.59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26A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2%。
3.餐饮住宿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四星级饭店1家,星级餐馆2家,星级农家乐2家,全区共拥有3A级以上景区2家,省级农业(渔业)示范点、特色村3家,星级饭店18家(四星级4家)、绿色饭店8家、旅行社11家,星级餐馆和星级农家乐14家。旅游规模走在全市各区市前列。
4.游客最感兴趣的是“山水风光”。在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中,游客们最青睐的还是传统的“山水风光”,在最感兴趣的旅游活动中首选这一项的占78.6%,“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分别以49.8%、44.3%列第二、三位。“艺术,节庆活动”和“饮食烹调”以30.9%、30.1%列第四、五位。说明我们除了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外,如何进一步促销、推广,使更多的游客熟识并选择,仍是应当注意并继续努力的问题。
(三)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黄岛区的支柱产业,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黄岛旅游业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旅游地点季节影响严重。金沙滩、银沙滩的旅游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夏天旅游旺季游客较多,然而到了旅游淡季,则游客较少。如果黄岛区的旅游淡季过长、过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将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阻碍。
2.旅游景区文化挖掘不够深。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少,参与性和娱乐性并重的旅游项目少;部分导游对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知之不多,讲解缺少内涵,无法满足游客“求知”的深层次要求;旅游商品开发薄弱。
3.旅游管理协调体制不完善。各单位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形成全区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性产业链。来黄岛旅游的游客要么只去金沙滩,要么只去小珠山,旅游周期短,旅游相关消费较少。各旅游相关单位应相互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黄岛区立体空间旅游结构。
二、加快青岛市开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战略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整合完善金沙滩、银沙滩和小珠山旅游景观,开发推出新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深入挖掘黄岛的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树立全方位、立体式大旅游战略思想。应由政府拟定专门研究课题,由旅游部门及专家组成课题组,对黄岛区旅游资源、开发范围进行全面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开发规划,为政府提供决策意见。只要我们正确地审视黄岛区的资源条件和旅游环境,推出新的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合理开发文化遗迹。对黄岛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调查研究,依照其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对游客开放。如马家濠、徐山、齐长城等应全面保护,统一规划、开发,在深入挖掘其文化深度的同时,亦应辟为旅游景点。
1.安阳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1安阳文化旅游宣传影响力小,品牌效应没有形成
安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宣传、企划策略大多围绕“殷墟”和“红旗渠”开展,其自身一直定位于“综合性旅游城市”“华夏文化之源的重要窗口”[1],从未真正启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品牌战略;宣传领域局限在安阳旅游资讯网等地市级媒体,没有借助专业推广机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感召力;资源之间缺乏合作,宣传投资力度小、分散性大,没有形成集群关系[2][3],模式单一陈旧,缺乏有意识地利用名称、标志、术语、设计、包装、口号、声望等要素营造和推广自己专属的城市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
1.2安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渠道单一
安阳一直依赖电视媒体通过广告、影视以“殷墟”、“红旗渠”、“甲骨文”为基础对外宣传,忽略了文化作为劳务形式参与到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缺少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服务,没有将戏剧、舞蹈、体育、餐饮等[4][5] 作为旅游的附加行业纳入到产业链中,缺乏结合自然风光、艺术的展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形式。
1.3当前整合过的旅游文化产业链过短
安阳文化旅游仍停留在吃、住、行、游的模式上,产业收入主要依靠门票,购物和娱乐两项仅占5%,对购物与娱乐重视不够,旅游商品少,加工粗糙,重复模仿严重,缺少科技、文化含量,附加值低,整体商品销售产业化水平不高,同时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落后,行程过于单调,旅游链条不连续,对于消费弹性较大的“没有上限”的购物和娱乐消费,大量的旅游景区几乎是“零消费”。
2.安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2.1、充分调动安阳当前的宣传渠道,树立文化旅游品牌
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形象宣传和品牌效应,否则就会出现地位、旅游人数与文化资源不相称的尴尬局面。
2.1.1广播影视继续作为宣传的主要形式
安阳有《孔雀》、《洹上人家》、《第四片甲骨》等影视剧成功的经验,以此为契机推进安阳特色文化的原创影视剧作品,顺势开发外景拍摄地的旅游、影视基地的旅游、影视节以及渗透影视艺术的影视主题公园的旅游活动。根据影视作品所体现的主题思想,结合本地或周边景点,组织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
2.1.2 动漫产业应当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的新切入点
动漫对文化的传播以及对旅游业的推动往往是无形中进行的。安阳的厚重文化和自然风貌都是优秀的素材,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基地、传媒集团、艺术院校三方合作,形成了产、学、研良性循环的环境,做好作品定位,创作主题鲜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原创动漫。推动衍生产品的开发,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6],几乎拉动了所有的其他行业参与其中,因此安阳要发展动漫产业就必须对动漫周边产品进行规划,相关产品同步销售,市场开拓、形象推广等系列工作也即时跟进,使动漫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2.1.3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要把互联网发展纳入经济、商贸等职能部门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网络产业,壮大地方网站实力,扶持几家重点网站例如殷墟的官网、国家文字博物馆官网等,使其迅速成为形象窗口。其次建设专业性网站,弘扬安阳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例如甲骨文研究、考古发掘、人文宗教演化等,大力开发推广具有安阳元素的网络游戏、网络用语、形成新的网络流行文化,并借此达到扩大安阳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目的,成功树立安阳品牌形象。
2.1.4 大力发展音像出版业,弥补当前宣传覆盖面小的缺陷
一是由政府主持编著或鼓励民间自主创作与大众日常生活、文化体验贴近的小说、传记、艺术、旅游图书、发掘安阳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整理,既可弘扬文化扩大影响,也可以培养更多的本地知名学者;二是将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手机、电子书、电子广告甚至是游戏的模式进行传播,提升文化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三是出版业面向全球化,安阳的文化旅游资源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更要开发外文出版向全球拓展市场。
2.2 催化文化资源转换为多格局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品是“一个旅游者从出发到游完全程回家”的全部旅游活动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独特旅游经历,是一系列服务的综合。能否确保市场能稳步增长,最终落实到旅游产品销售了多少,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因此安阳文化旅游从一条线延伸为一张网,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2.2.1完善安阳的购、娱两要素
解决旅游和购物、娱乐分离的状态,增加景区内及其沿线商场和休闲场所的数量和规模,将景区串联起来,实现旅游空间的连续化、多样化,短途游变长线游,保持游客持久的新鲜感和兴趣,同时要提高纪念品、土特产的品种和质量,不断延长附加产业的价值链。
2.2.2加强各部门监管和合作,避免条例成为发展的瓶颈
文化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众多的部门和行业,协调管理工作难度大,加之旅游资源被人为的分化成不同类型分别管理,缺乏统一规范,造成资源浪费、审批繁琐、行政干预过多等现象,因此必须改革当前制度,职能部门只监督,不干预,企业运营由市场决定,只要文化旅游的所有要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各部门就应该通力合作积极行动,赋予经营单位更多的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2.2.3转变观念,开拓新的运营思路
安阳的文化旅游回头客少,还存在缺乏创新,模式落后、没有特色、人才匮乏、条件不便、档次低劣,缺乏合作等问题。
第一、要从以风景观光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模式转变。把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既展现了当地文化和景观,也增加了群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第二、突出安阳的“古”、“红”、“绿”三大特色,“古”就是依托悠久的殷商文化和周易文化,做大做强甲骨文、青铜器和周易文化旅游产业,“红”就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庙和红旗渠,弘扬岳飞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绿”就是依托太行山大峡谷、小南海、珍珠泉、洹河、漳河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内黄枣乡怡人的田园风光,突出自然特色。
第三、培养企业策划、推广宣传、经营管理、文化普及、规划设计等方面高素质人才。实行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联合的培养模式,结合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实际,注重培养具有应用型、能力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第四、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想,借高铁、高速、国道将景点连接成网,改善交通设施和服务,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景区内部交通实现多样化,增加游客的趣味性,延长游客的时间链,改善交通的同时也可以在沿线开发交通业的附加业,汽车旅馆、加油站、餐馆等,拉长产业链。
第五、兴建高、中、低档次齐全的居住模式,使宾馆业与娱乐业有机结合,提供多样化的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商务宾馆、行政宾馆、会议宾馆、度假公寓、等一系列的产品体系,使宾馆业丰富多彩。
第六、联合周边城市进行资源共享,空间上安阳与这些周边城市具有路程短、交通便利的优势,文化上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基本上历史跨度不间断,在现有基础上将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安阳市的文化底蕴厚重,市政府先后提出的“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文化为兴市之魂”等发展战略[7][8][9],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陵发掘、国家文字博物馆建设等工作为契机,使得一大批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只要安阳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打造精品品牌,则为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产业融合使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重组与合作,延长产业链;加强各部门合作,改善安阳的管理体系,消除瓶颈,就为产业发展打开了门路;文化旅游需要不断的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配套设施,一定可以促进安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古都”古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沈祖祥 林弈言 旅游科学[J]. 2006年6月第20卷第3期 13-15,22
对构建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思考 蔡美艳 中国市场[J].2010年第18期(总第577期)82-83
安阳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田广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8年第五期 111-115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 杨娇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J]. 2008年第11期101-103
形神兼备, 互融共进―――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 刘建华 旅游研究[J].第1卷第1期2009年5月 3-7
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及产学互动影响分析 梁小娣,赵长江 教育科学[J].2010年第8期 179
(1)自然环境
天水市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理坐标: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1、5℃。最热月份是7月,最高温度为33.4℃;最冷月份是1月,最低气温-18.2℃。天水市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适宜于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天水以西秦岭为分水岭,中北部渭河水系属黄河流域,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渭河东西横贯全境,流经150公里,有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等大小支流260多条,年流量3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境内水量较为充沛。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该地区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
(2)社会环境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全市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属多民族地区,全市共有32个民族成份,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发掘的大地湾遗址证明,早在78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3)经济环境
截止2015年1月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天水市2014年预计生产总值5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3亿元,第二产业195.5亿元,第三产业214.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00.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天水市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仪表、轻工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农业向现代化方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更是成绩菲然,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格局。
二、天水市旅游产业现状
(1)天水市旅游资源现状
天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旅游景区(点)228处,其中,A级景区29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9处);旅行社及分公司32家,星级宾馆34家,星级农家乐39家,星级旅游厕所69座,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 天水是西部旅游名城,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2014年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旅游产业收入得到较快增长。2014年,天水市旅游行业按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把天水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甘肃东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树立建设大景区、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全市旅游产业呈现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2、2、旅游资源得到扩充。充分发挥现有麦积山5A级旅游>:请记住我站域名/
3、客源市场得到开发。按照“围绕‘一个形象’、突出‘两大品牌’、整合‘三方力量’、开发‘四大市场’、采取‘五项措施’、主推‘六条线路’”的“123456”旅游营销思路,突出整合营销、网络营销和电视营销,全市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前伸后延、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显着特点。
4、节会(活动)旅游综合效益突出。在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了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旅游节、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天水赛段、2014中国天水麦积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第二届清水温泉消夏养生旅游节等五项活动。
5、机场航线航班运营显着提升。天水机场的运营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积极委托西部机场航空公司运营天水机场航线航班,“西安--天水”航线实现稳定加密运营,先后新开周二、四、六“天水--西安--重庆”航线和周一、三、五“天水--天津--大连”航线,天水机场运营航线增至4条,天水机场游客吞吐量显着增加。
三、天水市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天水旅游资源其开发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旅游六要素整体水平尚需提高,旅游与文化、
体育深度融合得还不够,县域旅游发展还不够平衡。二是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利益链条。三是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对天水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仍需加强。四是文化旅游产品、商品的本地特色还未得到凸显。五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还较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还未健全。 四、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
立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石窟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优势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资源,围绕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目标,同时积极培育打造武山水帘洞祈福游、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品牌,使其成为天水特色文化旅游节会。
(2)规范提升全市旅游市场秩序
积极支持县区、景区创A升A,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加强旅行社及导游的日常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
(3)不断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
紧紧围绕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
(4)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 — 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 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 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 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 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薄R虼擞忧勘鞠糜蔚奈幕埃⒔枞嘶岫纾行傧1热缬杓迮缴暌懦晒Φ木椋舳鞠瓷瓯ㄊ澜缱匀灰挪⒈鞠业刂使吧瓯ㄊ澜绲刂使埃挥Τ浞终故疽月逦淼拿袼酌窦湮幕鹊取Ⅻ/p> 2.4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蚌埠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蚌埠市统计年鉴,2014 年蚌埠累计接待入境游客 6.04 万人次、国内游客 2220.02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30.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7.26%、13.92%、14.06%。数据的变化,揭示了蚌埠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蚌埠市有1 处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国家奶牛养殖综合示范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4 处,其中有淮上区的高家庵生态农庄、禹会区的天河鱼乐水乡、龙子湖区的红塔生态园、固镇县的梨园农庄和五河县的沱湖渔家乐。还有涂山―白乳泉和龙湖风景区,也是安徽省内2处著名的旅游观光区;有4处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区:分别有垓下古战场、禹王宫、汤和墓、沫河口监卡;有7处遗址被评为市级文物单位:有禹会村遗址、梅士固堆遗址、钓鱼台遗址、楼岩寺、双墩遗址、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淮河铁桥烈士纪念碑[2]。与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星级酒店有18家,旅游商品定点企业 5 家,旅行社20多家,接待服务能力日益完善。同时蚌埠还有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沱湖湿地、韭山洞和张公山公园、锥子山公园,龙子湖公园、明皇陵等。蚌埠还拥有名扬海内外的玉器古玩市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交易往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发展中,有望成为中国泛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奇石玉器中心之一。
虽然蚌埠市旅游资源丰富,很大一部份也正在开发,但这样显然是不够的。在众多景点中省级风景名胜区只有2个,和其它旅游城市差距太大;缺乏国家级旅游景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各景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缺少规划旅游线路,规模效应不强,旅客回头率低,难以打造旅游品牌。得益于交通枢纽的优势,蚌埠市每年的旅游人数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总体的旅游收入却在较低水平,远低于省内黄山、合肥、芜湖等市。
二、蚌埠市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从地图上看,蚌埠位于安徽北部,淮河穿城而过,四周铁路、公路密集,东部毗邻江苏省。从地势来看 ,蚌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但总体还是趋于平坦,在这种地貌下较易形成一些可开发利用的地貌景观。从气候区划来看,蚌埠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交界处,也就是经常说的“中国南北分界线”。这种气候造就了这里的环境,夏季炎热而多雨,昼长夜短;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干燥而凉爽。总体上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景观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在蚌埠这种四季分明的地区,任何时候都可以旅游。如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落到实处,蚌埠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同时还有长三角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蚌埠自身的交通便利、工业基础、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这些也必将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同时蚌埠也有许多先天的旅游条件。在安徽省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双墩遗址就是在蚌埠发现的,距今大约有73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0.12平方千米,位于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有力地证明淮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禹治水圣地涂山,位于禹会区西部和怀远县东南部,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形成了壮观的涂、荆峡谷景观,现存有禹会村、涂山庙、望夫石、启王庙、三圣寺、圣泉等胜迹。荆山和涂山分别屹立在淮河两侧,相传春秋时期就是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和氏璧。在荆山的西面,有一“卞和洞”,相传是旧时卞和抱玉之地。世界闻名的七大古战场之一的垓下古战场在固镇镜内,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城址犹存,仍可见当年风貌,如虞姬梳妆台、铜帮铁底河、韩信点将台,令人神往。蚌埠市内有一城市内湖,湖泊面积达8.4平方千米,目前来看应该是城市内湖中最大的一个了。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维护,已经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4A级风景区。此湖名字由来颇有渊源,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儿时曾在这里放牛,所以被人成为龙子湖。综上可知,蚌埠市拥有庞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有构建“板块旅游”体系的优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