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运动项目。篮球运动与训练对运动者的体能有很高要求,篮球运动者的体能训练要以速度、力量、对抗性身体训练为主,目的是保证运动者在激烈的运动与训练中能合理运用攻守技术并准确地投篮得分。当前,我国各种从事篮球运动训练的专业球员和业余训练球员以及爱好者,受人种和训练水平的制约,总体的体能水平较低,不适应激烈的高强度篮球运动,而且,对体能训练的认识有误区,体能训练的手段也很单一,特别是体能训练与专项的结合不够。
1 篮球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
根据资料表明,目前对体能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见表1)。体能的概念是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个尚未充分定型的概念,是国人在实践中中西结合的创造,在项群理论提出后,体能因与技能相对应而明确,国际上竞技训练专项化的趋势是体能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理论来源。它既不确指一般身体训练,也并非完全的专项身体训练,充分显示了训练思维的分化与整合。
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能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我们所研究的篮球体能训练是指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运动者的身体施以影响,从而有效的增加运动者的健康、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能能力和发展运动素质的过程。篮球运动训练的体能训练是在运动训练中发展各自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基本内容,包括有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和灵敏性素质训练等。
2 体能训练对篮球训练的意义
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体能的表达。体能是决定运动员专项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与训练中,常常将篮球运动界定为单纯的技能类运动项目,导致了篮球运动走了许多弯路,也是导致我国篮球运动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定位严重不符合篮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影响了篮球运动的健康开展。
篮球训练中重视体能训练这一手段,有效提高体能训练水平,可以为实施的攻击和防守的技战术行为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优良的体能能很好的为技术和战术的运用与发挥服务,优良的体能训练水平是篮球运动达到更高水平的基础,没有很好的体能训练水平就不可能掌握复杂的、先进的运动技术、战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运动与比赛中发挥高超的运动技术和实施有效的战术配合。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篮球的技、战术训练水平与国外高水平的球队相比没有根本差别,真正的差距在体能和对抗能力方面无法与国外强队相比。
3 体能训练的方法
3.1速度训练的方法。篮球训练中的速度训练方法要与其他手段相结合进行,其中速度力量训练可以和完善动作技术相结合进行;而专项速度训练又必须和专业篮球技能的完善相结合进行训练。篮球训练的速度训练重点在提高球场上的启动速度和快跑能力上。可进行两人全场快速传球、运球、投篮,也可以进行半场和交叉的传球、运球和投篮,每次可以在途中传球三~四次,逐步提高难度到传球二~三次即要投篮。
3.2力量的训练方法。篮球训练中的力量训练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身体各部分肌肉力量要全面、均衡发展。主要训练方法有:通过最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力量;改善肌肉协调能力,提高神经系统指挥肌肉工作能力,做各种协调性的训练动作、急停、急起动、杠铃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负重练习,如绑沙袋跑、背器械跑等负重训练;另外,依赖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肌肉力量。
3.3耐力训练方法。篮球训练中的耐力素质提高是提高身体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篮球训练中的一般耐力训练经常采用持续、匀速负荷和变速负荷的方法来训练,负荷强度一般应控制在接近无氧代谢的强度,心率通常控制在150~170次/分左右;全场快速运球上篮并抢篮板,往返10~12次为一组,依训练水平可进行多组训练。
4 篮球训练的体能训练要求
4.1要树立终身的体能训练观
要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就要不间断地有规律地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良好的体质和高水平体能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经常的篮球训练才能得以保持,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的体能训练观。
4.2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要充分理解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的相互关系,结合自身体能训练水平情况给予合理重视。基础体能训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专项体能训练,为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服务。
4.3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要穿行
体能训练只有与技战术训练穿行,才不会使体能训练枯燥无味,也才会使不因体能训练而体能训练,做到因篮球训练而体能训练,使篮球训练的体能训练充满快乐和激情,充满对抗和刺激,使篮球训练的体能训练有兴趣去练,愿意继续练下去。
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心理能力也无从依附。篮球训练的体能训练不能搞突击,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国在篮球体能训练学科方面基本属于空白,忽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不重视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研究,将导致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己经意识到了在篮球运动中体能的重要意义,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和训练,相信我国篮球训练的体能训练水平在未来会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623-624.
[2]高立杰.高校业余篮球队的组建与训练[J].价值工程,2009,(12):241-24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5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light Attendants’ Profess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s Teaching
CHEN Duanfeng
(Civil Avi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Our school management scale is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more and more, there are physical training class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flight attendants in our school, physical fitness class ne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o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to ensure th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actice.
Keywords flight attendant profess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体能训练课程是空乘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属于体育训练范畴,而体育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通过艰苦的体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这些也是空乘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民航学院空乘专业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体能进步不显著,未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着重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给出建设性意见,为促进学校空乘专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本体能训练理论不够重视,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空乘专职体能训练课程教师人数较少,满足不了日常教学需要,需要外聘公共体育部教师协同授课,每位任课教师对体能训练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训练方法。造成教师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难学思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被动接受,并不了解每项训练任务和每个动作完成后能起到什么作用,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训练效果很容易被忽视。承接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为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习惯按照以往的训练经验和体育专业学生训练标准开展教学,容易忽视空乘专业学生体能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显得较为单调枯燥,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体能进步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课程开设目的流于形式。另外部分教师对空乘学生训练要求过低,认为学生只要能够通过航空公司的体能测试即可,因为各航空公司体能测试标准不统一且会时常发生变动,所以如果没有及时获悉最新的体测标准,盲目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空乘学生在大二结束后,就不在开设体能训练课,在接下来长达两年的训练“真空”期间,体能势必明显下降,如果前期体能积累就不足或勉强达到航空公司体测标准,那么后期体能就会难以达标,严重影响空乘学生的就业。
1.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空乘学生入校前没有运动基础,加之体能训练比较辛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能训练,认识不到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对体能训练课缺乏兴趣。空乘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训练任务,其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致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学生在训练课上表现得比较散漫,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抵触情绪和偷懒情况时有出现。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训练中缺乏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后身材和体能没有明显改善,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另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训练中很容易自满,认为已经达标不需要再进行刻苦训练,对体能训练消极懈怠,缺少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
1.3 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存在的问题
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能训练课质量。空乘学生大多在高中时期就缺乏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进入大学后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更容易导致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训练任务。通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空乘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同学相互之间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队而定。空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很容易形成互相观望的态度。通过课堂教学发现,一些彻底自暴自弃和毕业之后并不想从事空乘事业的学生在训练课中的懒散状态,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大,给整个集体的训练风气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不能得到改善,体能教学任务的落实就很难得到保障,空乘体能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
1.4 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空乘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学校场地和设施严重匮乏。截至目前,我校只有一个田径场,上课期间与公共体育课学生在同一个操场进行训练,场地不足问题突出。由于场地限制,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安排,不利于整个学期训练计划的落实。针对空乘专业体能教学所需的训练房和训练器械较少,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特别是夏天体能训练课,面对高温天气在何处上课成为最令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1.5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空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需求缺口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理论知识往往比较匮乏,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实践经验又不足。院系体能和形体专业教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课程教学任务需要外聘体育教学部教师协同完成。受制于招聘制度,人才引进面临困境,硕士毕业生入校没有编制,有体育教育背景的博士毕业生又很难招到,错失许多专业运动训练优秀人才。现有的师资队伍也存在流失风险,大多数青年教师因为专业方向不对口,在职称晋升方面比较困难,拥有讲师、副高职称的教师数量极少,院系体能教师职称组成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挑战。
2 提高体能训练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2.1 提高业务水平,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体能训练理论教学学时,使学生了解每项训练任务的作用和意义,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针对课堂训练效果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在下次训练课中及时做出调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鉴自身训练经验和体育专业学生训练标准,及时掌握航空公司最新体测标准,并依据航空公司体测标准制订适用于空乘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设置较为合理的训练难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使空乘专业学生在航空公司的体能测试中顺利达标。院系成立体能形体类专业教研室,多组织外聘教师面谈交流,学思想。
2.2 积极引导,端正态度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使其认识到体能训练课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训练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针对不同身体条件和训练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法,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训练,力争上游,才能取得成功。
2.3 严把课堂纪律,改善训练风气
严把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对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应予以适当的惩戒,特别需要注意惩戒方式,不恰当的惩戒方式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旦发现问题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鼓励其端正学习态度。预防不良风气形成,制定严格的考勤纪律,改善训练风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2.4 完善保障场地设施建设工作
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维护现有设施,合理使用现有体育场地,优化调配场地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为彻底解决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做好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加快新训练场地、场馆的建设步伐。学校还应加大对空乘专业训练房的建设力度,保障其训练器械正常更替补给。夏天体能训练课应尽量安排在配有空调的训练房内,并添置饮水设备及沐浴场所。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体能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职称评定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保障教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校内外培训相结合,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优化职称结构。针对空乘教师人才紧缺的现状,改革人才引进模式和人事制度,保证现有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做到校外招聘与校内调配相结合,以吸收更多具有运动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师。
3 小结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学思想,总结出一套适应空乘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严把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学校应加大对空乘专业的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场地设施建设工作。在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体能教学提高空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航空公司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为本校空乘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丽娟.浅析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6).
[2] 宋芳.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浅谈[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4).
[3] 杨静.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8).
关键词 功能性体能训练 篮球教学训练 高校体育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起源于医学康复领域的一种以灵活性、稳定性为基础,以提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为目的,重视躯干部位和人体各个关节周围小肌肉群的稳定辅助功能的体能训练方法。近些年,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概括而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用力习惯的形成。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中的基本动作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和用力习惯,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的形成。
其次,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时,很少有任课教师会专门开展学生的体能训练活动,而即使有部分任课教师组织开展了体能训练活动采用的也多是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是在身体重心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开展的,并且训练的动作维度比较单一,多是针对各个孤立的身体部位来分别开展,所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往往对学生在篮球学习和对抗中的表现却影响甚微。然而,功能性体能训练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功能性体能训练强调的是训练工作而非单一肌肉或局部肌群,强调的是整体而非局部,其中所贯彻的动力链,对学生篮球学习和训练中的身体姿势和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对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例如: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不但需要学生的起跳腿具备较强的爆发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核心躯干稳定性和单手托球的上肢稳定性,此时如果能够引入功能性体能训练,利用臀桥练习、腹桥练习、肘部支撑侧桥练习以及弹力带负重向上跳和不稳定平面下的单腿力量训练和手持重物上举训练等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学习与掌握。
最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中运动损伤事故的预防。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水平和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而学生核心力量水平和核心部位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对脊柱这一人体薄弱环节的保护,还能够利用核心部位的枢纽协调作用,为运动过程中上下肢的发力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支点,从而以此来降低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由此可知,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篮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系统性。根据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应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运动能力训练,并注意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稳定性,以确保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在这一阶段的力量训练中,要以加强学生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主,与此同时,辅以上下肢的力量练习。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爆发力素质等身体素质。另外,由于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术动作是多维动作的组合,需要身体的多个关节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联合运动才能够完成。所以,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多关节、多维度的动作力量训练。在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职篮球教学训练活动中时,为了提高应用的质量与成效,必须要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切忌跳跃式的开展,否则不但不利于教学训练成效的提高,甚至会对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造成消极不利的影响。
其次,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只有始终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重视训练过程中人体各部位肌肉、关节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重视各部分之间的整合,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效,充分发挥功能性体能训练应有的作用与优势。
最后,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遵循动作与技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根据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来合理的分析不同的篮球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方向以及在完成此专项技术动作时参与的肌肉、关节和需要克服的阻力等等,确保篮球技术动作教学训练与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一般肌肉力量向专项转化的效率,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体能训练 游泳运动员 青少年运动员
游泳运动作为一项体能主导类竞速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能始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的前提条件。在现代激烈的游泳赛事中,没有良好的体能水平作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与运用必然会受到消极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体能在游泳运动中的重要性。而青少年时期作为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水平的关键阶段。鉴于此,为了能够在游泳运动员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科学的开展训练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本文就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及意义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来改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并调节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物质能量的储存和转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神经肌群和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来提高其运动成绩。
由于游泳运动员在游进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水中的阻力,因此,游泳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相关的研究表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相较于同等距离的跑步所消耗的能力来说,能耗要大4倍左右。由此可见,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现代的游泳赛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科学的体能训练工作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更好的适应现代游泳运动发展的需要。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首先,训练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体能训练理念上的误区是影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部分教练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重技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的状况。甚至有的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已经包含和覆盖,体能训练只需要在日常的技战术训练中来贯彻落实就可以了。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这样的训练理念下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实际上只解决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的问题,但是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和基础力量训练却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以至于影响了训练的科学性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
其次,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从“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影响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成效的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其中,训练手段决定了作用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机体的刺激部位,而训练负荷则决定了机体部位所受到的刺激的程度。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合理的负荷安排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但是,目前在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例如:训练主要是以杠铃和弹力带为主,训练的手段则普遍采用的是克服自身体重的负重练习和抗阻练习等均是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表现。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单一的状况不但影响了训练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能训练兴趣,对青少年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升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
最后,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在开展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多数都是没有专业的体能训练的,训练采用的是主教练负责制,所以,训练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是由主教练临时分配给助理教练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使得所开展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因此影响到了训练的成效。
三、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
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树立科学的体能训练理念,必须要在充分的了解青少年体能训练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掌握体能训练的核心要义,树立全面的、专项化的训练理念,将体能训练训练专项化,并注意将专项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重视多样化的训练方法的应用
为了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并尽可能的激发青少年的体能训练热情和积极性。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工作时,不但要注意根据现代游泳运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来创新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了解和学习最新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并结合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用,以此来确保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确保训练质量和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
(三)重视训练的系统性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训练效果的逐步累积和生物改造的过程,其必须依赖于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工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工作是确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成效的必要条件。在开展青少年游泳运动原帖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切忌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篮球训练 体能训练 力量训练
一、篮球训练当中体能训练的基本内涵
体能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时的机体运动能力,是运动员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的一种综合。体能本质上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对篮球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决定性作用。体能具体能力形式包括运动员自身的基本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也包括在训练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运动素质。体能训练在篮球运动训练当中是核心部分。
二、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价值分析
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体能训练对于运动员身体健康和篮球基本素质的提升十分重要。篮球体能训练能够直接加强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使得篮球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于外界环境,加强自身对于各项不利环境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体能训练对于篮球运动员力量的培养同样不容小觑,通过体能训练,其弹跳力、速度、耐力以及灵敏程度等多方面的优化和进步都能够最大程度的为篮球运动员专项成绩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篮球训练当中的体能训练能够促进运动员更加适应现代大负荷比赛的需求。体能训练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刺激,基于这种方法来对运动员的身体实现持续的、长期的适应性刺激,最终使得运动员身体能够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在改善其机体各器官能力的同时提升体能素质,最终使得篮球运动员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现代高强度篮球比赛,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竞技胜利。再者,体能训练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竞技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体能,即便是有非常良好的技能,那也是发挥不出来的,心理上的优势就更加谈不上。总而言之,研究和实践都清楚的表明,优秀运动员良好表现的最根本基础就是体能,体能对于运动员基本形态的改变越深刻,则其机体机能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越有利于其在竞技场上的良好发挥。
三、篮球训练体能训练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分析
(一)坚持力量训练为主导的训练
力量是任何一种身体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基础,因为人的任何动作归根结底都还是需要通过肌肉的收缩变化表现出来,对于篮球运动而言,其所有动作最终都还是以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来说,速度和耐力可以看作是力量在时间上的表现,而灵敏度体现的则是运动员自身对于力量的控制状况,柔韧度是运动员力量的允许范围,总而言之,篮球运动员任何一项运动素质都是和力量有关的,在训练当中也必然以力量训练为主导来进行,同时辅以弹跳力、速度以及耐力等训练,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基于此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处理好一般性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的关系
由于篮球运动的特殊性,在实践当中我们通常将体能训练划分为一般性训练和专项训练,对于篮球运动员而言,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于有机机体能力的全面提升。一般性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和前提,而专项训练则是一般性训练的提升和表现,一般性训练服务于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则几乎直接决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总之,在实际训练当中就一定要处理好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共同为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做贡献。
(三)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在篮球训练当中同样是非常适用的,针对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使训练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和效果。这要求在篮球训练过程当中需要充分重视和认识个体特征,除了一般性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形态等差别,还需要关注运动员内在气质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不同运动员所能够承受的训练年限和承受负荷等参数,这些参数对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才是影响作用最大的。总之,就是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特征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来。
四、篮球训练当中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速度训练
一般速度训练的方法包括小步跑、后蹬跑和高抬腿跑三种,小步跑主要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高节奏的跑动,后蹬跑则是在小步跑的基础上加蹬地动作,这样一些基本训练都需要长期稳定进行并在此过程当中逐渐加强强度。在常规训练中完全可以将上述三项合并为一组来进行,每组坚持20分钟。如专项的速度训练则主要是徒手运球和面墙拍球,通常为4组,每组100次。除此之外还包括无球状态下的折回跑,训练过程当中分组进行,保证基本强度即可,通常也是4组,每组至少20次。
(二)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通常可以更进一步的划分为绝对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类型的力量训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区别的,但都能够在篮球竞技当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来,如在突然的起动、快速变向、连续跳跃或者是抢篮板的过程当中,都是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的。
参考文献:
[1] 郭永波,郑颐乐,毕仲春等.我国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80-982.
二、军校学员体能训练心理疲劳的致因分析
1.思想认识模糊,参训内驱力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学员认为:现代战争打的是高新技术,拼的是先进装备,“刺刀+格斗”的拼杀早已让位于“键盘+按钮”的非线性、非对称、非接触作战,因而体能训练只要应付考试过关就行。这种思想上的糊涂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员参训的内驱力明显不足。
2.焦虑情绪严重,心理适应力不强。军校学员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大学生,是一个本身就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群体。军校生活的特点,要求学员必须保持高水平心理适应力,经受严格的管理约束,承受繁重的作业和公差勤务等潜在压力。不少学员压力较大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出现心理疲劳。
3.意志品质薄弱,自我效能感不高。当前步入军校的学员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学员都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尤其是军校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浪漫生活的反差,给意志薄弱的学员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心理。体能训练是伴随着“苦”、“累”的过程,一旦学员意志品质薄弱,就会使学员的训练自我效能感降低。
4.教学内容枯燥,训练方法单一化。学员普遍认为,体能训练教学内容枯燥、训练方法单调,缺乏新意,信息刺激过少,课堂容量太小,教学训练方法陈旧等等,这些都容易引起学员体能训练心理疲劳。
5.目标设置粗放,训管手段僵硬化。目前许多院校存在着目标设置粗放、阶段性细化程度不够的现象。用这种粗放设置式的目标,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目标分段控制,势必造成训管手段僵化。学员一旦经过长期努力训练仍无法实现终极目标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6.躯体损伤困扰,训练保障形式化。许多院校的体能训练违背人体生理机能规律,比如:有的学员队一天安排2~3次5公里跑,有的在早操和就寝前时间内实施“三个一百”训练(100个俯卧撑、100个蛙跳、100个仰卧起坐)等等;加上营养、医疗等保障服务跟上不及时,训练损伤和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学员对训练损伤的恐惧心理,从而引起心理疲劳。
三、军校学员体能训练心理疲劳的防治策略
(一)加强融合多元化的微观调节措施
1.知识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摆首位。首先,要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快报等宣传活动。其次,要注重从体能训练中去加以教育引导,坚持把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培植学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员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疲劳后的疗养所。
2.文化熏陶,占领意志品质主阵地。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对中华儿女的心理产生独特的影响。立足文化底蕴,从传统文化中积淀,从红色文化中激励,从影片文化中汲取。对军校学员进行心理熏陶,使其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环境调节,树立行动指向风向标。校园是学员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场所。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总是潜在地向学员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障碍使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二)采取有效多样化的宏观防控措施
1.变换训练方式,避免单调感。具有不断重复特点的长期体能训练所造成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是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应对方式之一是不断改变训练方式,以缓解训练的单调和枯燥。可以将一天的训练内容合理安排,不同训练项目穿行,不同供能系统的项目交替安排。也可以用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来达到训练体能的目的。
2.丰富训练内容,增强趣味感。兴趣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富有趣味的体能训练能够让学员们在艰苦的训练环境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为此,可以尝试将趣味游戏穿插在体能训练各个环节当中,一方面有利于调节学员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训练气氛,缓解心理疲劳。
3.创新训练方法,激发兴奋感。如果训练方法一成不变,程序套路老旧,势必对学员产生厌倦,为此,在训练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突出实效性,使学员通过努力刻苦训练,能够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训练积极性,激发训练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4.合理设置目标,减少挫折感。在为学员确定体能训练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个体差异性,把长期目标或终极目标分解拆散成短期目标,变成学员的个人目标,使学员感到这一目标能够通过努力训练得以实现,以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增加自身适应性。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体能及短跑运动员体能概念
我国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和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对体能做出了解释:“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和攀爬等两部分构成。田麦久等专家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
2.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2.1身体形态。《田径运动高级教程》(1994)中对短跑运动员的形态描述为:形体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中等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键长或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教练员可参考上述指标选材和指导运动训练。
2.2 机能。短跑机能评定的主要指标有脉搏、血压、血乳酸等。大强度或速度训练后即刻脉搏30-35次/10秒中等强度或速度训练后26-30次/10秒,均在2-3分钟即可恢复到19-22次/10秒,表明运动员机能好。短跑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上升或舒张压下降明显,且恢复较快,表明身体机能良好。教练员可参考上述指标在训练中加强相应指标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提高训练成绩。
2.3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能力。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近年来国外常把运动素质称为体能,体能的训练也就是运动素质的训练。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素主要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
2.3.1速度训练。速度素质是短跑运动的核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短跑运动成绩。速度训练要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充沛时。练习时间应控制在5-10秒之间,距离在80米以下,重复3-5次为宜,强度可在90%或接近全速进行。
2.3.2 力量训练(1)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爆发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最大力量的水平。训练采用本人最大的极限负荷量的60-85%的强度进行练习,每组4-8次,做5组,练习持续时间通常在4秒左右,组织间歇3分钟。(2)快速力量是爆发力的体现,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表现出的最大力量。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30%-100%都可。训练通常采用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身跳等练习下肢力量,这些超等长的练习速度快、强度大。
2.3.3 耐力练习。短跑运动员全程保持快速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取决于速度耐力的发展水平。首先要注意发展运动员的速度水平,同时提高他的速度耐力。
3.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3.1 遗传优势优先性原则。人们把短跑比赛比喻为运动天赋者的项目。运动员天赋越好,就越有机会在短跑项目上获得成功。曾经创造百米佳绩的欧文斯、刘易斯、贝利等全是黑人也说明了这点。教练员按特征选拔运动员并依据遗传优势制定出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成绩。
3.2 渐进性原则。训练实践证明,人体参与运动的各项因素自身的改善需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在体能训练中,渐进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量从少到多,强度从小到大,训练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增加体能负荷的数量强度是逐步增大短跑专项负荷的前提,也是最终实现整体大负荷训练的基础。
3.3 个体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短跑不同项目的特征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及训练负荷。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特长、特定需要及发展目标来制定训练计划,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
3.4 专项化原则。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短跑运动的特点,进行专项化的体能训练。一是要针对特定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状况、心理特征等,另一方面要针对短跑项目的动作结构、用力性质和参与作用的肌肉。因此训练的手段一定要有针对性。
3.5 激励性原则。在短跑体能训练中,教练员要激发运动员的动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运动员更加积极的参加训练。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了解运动员的需要以满足,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等,以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0(8).
[2] 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J]中国体 育科技.2004.40(2).P1-6.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随着体育科研、训练方法的不断对外交流,以体能训练为载体的、代表西方最新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进入我国竞技研究和训练领域。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带来竞技训练理论体系、训练理念及方法应用的突破。本文探讨现代体能训练国际国内发展、体能训练发展中的国外及国内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部分体育院校和训练队,以及青少年体质、大众健康等方向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首都体育学院的大量学术期刊和书籍等有关资料,依据这些文献资料,制定有关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内容,对高校利用体育网络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奠定里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对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多角度,广范围进行全面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识
功能训练理论是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周期过程中引入我国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功能训练理论分类体系以人体运动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为依据,通过功能训练系统、功能动作系统、功能动作练习方式三个层面对功能训练体系进行阐述。功能训练是在打破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能训练起到推动作用的新方法、新模式功能训练归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在运动损伤康复领域、体适能训练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竞技体育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和专项化,功能训练的提出及方法体系的构建冲击着单一性、数量化、高强度和大负荷的传统训练观念与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国际上功能训练的发展
以西方体能训练为载体大量研究成果代表西方流派训练学,这区别于传统的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西方流派训练学是西方国家几十年竞技训练领 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完美地将诸如生物力学、生物 化学、生理学等运动科学密切的融入到竞技训练过程中,实现训练过程的科学化。西方国家在体能训练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训练经验积累,以美国体能协会 (NSCA)、美国运动医学学会(NASM)、英国体能训练体系、澳大利亚体能训练体系等学术组织,都构建了自身 独具特色的系统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系统,大大推动了西方国家训练的科学化。
2.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以体能训练为载体的、代表西方最新的系统的训练体系、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得以进入我国竞技研 究和训练领域,对我国竞技训练带来深远积极影响。2011年11月,中国奥委会体育部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学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蔡振华指出,身体功能训练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训练理念之一,其所倡导的核心训练等理念恰恰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的空白,其功效已经得到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证实。
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体能教研室标志着我国体能训练学科发展的开端。2011年首都体育学院成立体能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以身体功能训练作为申请博士授予点。目前,国内体育院校中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也都酝酿成立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研室。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功能训练是在打破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能训练起到推动作用的新方法、新模式功能训练归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并积极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功效已经得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证实,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学习阶段。
(二)发展我国体能训练的主要对策
重新认识体能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提高体能在竞技体育、特种行业、青少年体质、大众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体能训练专家;建立中国体能训练协会;组织体能教练认证培训体系;加大体能训练原创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孙璞,杨国庆.功能训练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408-410.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训练 大学体育教学 课程改革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突破,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对学生体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造成了很大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很多高校都把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状况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使得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片面追求学生体能训练带来的直接教学效果,也由此形成了以体能锻炼为主导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单调、枯燥的体能锻炼渐渐的失去耐心和积极性,体育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其体育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二,虽然高校体育教学经历了项目改革与形式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开设了自主选项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平衡好动作技能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的关系,过于偏重动作掌握而忽略了体能训练,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基于此种现状,加快构建既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与参与热情的体育课程,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高校体能训练起步晚,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对体能训练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运动技巧训练能够取代身体素质锻炼,体能训练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白。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授课过程中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学生体育项目技巧和基本动作的同时,也要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来,积极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身体各项机能、激发身体潜能,使其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高校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以科学、系统、体现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体育教学规划,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其体育长远发展十分关键,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笔者在这里提供两点可参考建议:第一,丰富课程项目。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开设的教学项目有田径、体操、三大球等,学生课程选择空间很小,且对于这些项目,很多学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因此,高校可以开设更多体育项目的课程,拓宽学生课程选择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特点与个人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第二,推广俱乐部体育。要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爱好和需要选择加入学校里的各类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这样就能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加自己选择的体育活动,并在其中学会钻研和把握项目运动的特点与规律,同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其项目学习的专业化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也有了强大的动力。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呈现出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改善来优化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某校一项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运动后的心率上升程度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学生在项目运动中没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究其原因,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欠缺,教师单纯强调技能学习,而学生往往知识对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即使学生掌握了技巧也难以有效提高其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应该以学生体能训练为基础,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要着力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由简单的学习动作转为积极参加体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具体项目运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使学生在运动负荷带来的刺激之中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四)体育课程评价科学化、合理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偏重于结果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考核评量办法一般为定量化、竞技化,且过于关注学生的运动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评价体系很容易损害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也使得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这样就违背了我们体育教学的目标。基于此,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构建中要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统一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结束语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应紧抓体能训练这一关键要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军校学员;体能训练;人体成分;影响
人体成分分析逐渐成为评估身体素质与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人体成分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瘦体组织和脂肪组织两大类。瘦体组织越多,表明骨骼肌肉越发达,人的身体越强壮;脂肪过多,则为肥胖。人体成分和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训练和运动能消耗脂肪组织,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1]。为了进一步了解军事体能训练对人体成分的影响,科学的制定提高学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案,我们应用生物电阻抗法对259名参与为期7个月军事体能训练和197名未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我校2006级和2007级学员共计456人进行了人体成分的测定,通过比较军事体能训练对人体成分的影响,为我校今后顺利开展军事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和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6级和2007级学员共计456人,均为男性学员。平均年龄22.3岁。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56名学员分为参训组和未参训组,其中参训组259人,未参训组197人。所有学员均无专项训练的经历与基础。参训组的学员由2009年10月开始至2010年5月结束进行为期7个月的军事体能专项训练。未参训组的学员同期仅进行必要的体育活动。所有参训组的学员都能坚持训练,没有一人退出训练。训练期间,所有学员的饮食营养计划有我校西京医院营养科制定并由学校食堂统一保障。
1.2 方法
本实验使用RGT-140人体秤和标准身高计进行体质量身高测量,记录每位受试者的测量数据。随后将测得数据输入Biospace公司生产的Inbody 3.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计算机系统并使用该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所有受试者于测试前两小时空腹、排空大小便、无剧烈运动的前提下进行体格测量和人体成分分析,受试者赤足、单衣。测试时室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4~26℃。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 P
2 结 果
2.1 受试者年龄、身高和体重的测定
参训组与未参训组的平均年龄为21~23岁,身高约为174 cm,体重为65~66 kg。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详见表1。表1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与体重
2.2 受试者体成分测定
通过测定肌肉质量、去脂体重和体脂肪质量等19项指标,我们比较了参训组与未参训组在体成分上的差异。通过比较,两者的肌肉质量、去脂体重和体脂肪质量等17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学员的体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腰臀比和浮肿指数两项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具体结果详见表2。表2 两组受试者体成分测定
2.3 受试者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估
(1)肌肉形态 根据肌肉占标准体重的比值,可将肌肉形态分为低体重(< 90%)、标准(90%~100%)和高体重(> 110%)三种。肌肉形态是反映机体骨骼肌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白色柱代表未参训组,黑色柱代表参训组(下同)。通过测定,未参训组低体重、标准和高体重的人数分别为132、40和25,而参训组相应类别的人数分别为43、137和79。由此可见体能训练显著增加了肌肉标准和高体重的人数,而降低了低体重的人数。这使参训组学员的总体素质较未参训组有了明显的提高。(2)营养状况 通过对受试者蛋白质、脂肪和骨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我们对两组学员的营养状况做出了定量的评价。经测定,我们观察到参训组学员的蛋白质和骨总量均高于未参训组,而前者的脂肪含量低于后者,说明经过体能训练脂肪的分解加强而蛋白质与骨组织的合成增加,机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加强。(3)上下均衡 上下均衡与否与运动状况有关。中年男女经常出现下肢虚弱,意味着缺乏运动,肌肉正在衰退。上肢虚弱意味着由于缺乏运动,手臂的肌肉不发达。身体的上下均衡不仅与运动有关,而且还与体质有关。上下均衡可以分为发达、标准与非发达三个类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经过训练发达与标准的人数显著增加,非发达的人数明显减少。尤其是通过长跑和下肢力量训练,学员的下肢力量得以增强,通过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400m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学员的上肢和腰腹肌肉变得发达。由此可见,通过我们预定的训练项目,参训组的学员上下肢和腰腹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上下肢得以均衡发展。图1 两组受试者肌肉形态的比较 图2 两组受试者营养状况的定量评价 图3 两组受试者上下肢均衡情况的评价
3 讨 论
本次研究运用生物电阻抗原理(BIA)探究了体能训练对体成分的影响。所谓生物电阻抗原理,是指是一种通过电学方法测定人体水分的技术。通过测定人体电阻抗来推算人体构成成分。人体成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评价人体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在医学研究过程中,测量人体成分具有重要的价值[1]。它可以提供人体成分正常值的范围,评价生长发育、成熟情况以及老化进程,有助于对营养状况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同时人体的身体成分可随着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动态监测人体成分可以为评价机体营养状态与综合素质提供客观的、定量的依据[2~3]。
通过为期7个月的体能训练,我们观察到参训组学员的诸多体成分指标较未参训组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内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变化。通过训练,参训组学员体内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通过机体的异化作用显著减少,水分含量也有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机体造血功能加强、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增加以及肌肉纤维增粗引起的。同时,参训组的细胞内外液和骨总量都高于未参训组,说明前者的身体营养状态比后者好,机体代谢活跃,生长发育水平较快。值的注意的是两组的BMI也发生了改变。BMI是综合体重与身高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客观指标,与单独比较脂肪含量相比,BMI更能真实的反应人体的胖瘦情况。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BMI的正常值为18.5~24.9,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经过修正后,通常认为东方成年人的BMI正常值18.5~22.9,>22.9为超重,>24.9即可诊断为肥胖。通过比较,参训组学员的BMI要高于未参训组(22.079±1.8882 vs. 21.483±2.5371),但两组的BMI都在正常值范围内。与来自地方的统计资料比较,我校学员的BMI都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在军校招生时通过军检,我们吸纳了一大批来自地方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员,同时通过后期的军事体能技能训练,这部分学员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的缘故,但与体育类院校和专业运动员相比,我校学员的BMI则偏低[4~6]。BMR和BCM等指标的改变都提示经过训练后学员身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大大加强。但是两者的腰臀比和浮肿指数两项指标间未见明显差异,这可能与训练时间不够长以及训练项目单一有关,说明仅仅通过短期的业余训练还不能达到彻底的改变体成分、全面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必须坚持长期的正规化训练才是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大块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是人体运动时的主要动力,小肌肉群的收缩则与复杂而精细的动作有关。而我们的训练项目中既强调肌肉的力量,也对上下肢的精细动作和运动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训练,我们不仅要改变机体的体成分构成、增强身体素质,我们更加重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肌肉形态、营养状况和上下均衡等。蛋白质和水分作为肌肉的主要组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试者的营养状态,同时脂肪的多少也是训练强度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受试者的肌肉形态、营养状况和上下均衡做出客观的评价对指导训练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例如,我们通过训练引体向上使上肢的肌肉更加发达,通过仰卧起坐训练来提高腰腹肌力量,5000m长跑和10m×5折返跑有助于下肢大肌肉群的锻炼,而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则可同时达到上下肢腰腹力量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各个训练项目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也做了综合考虑。我们根据训练时间安排采用了“周期性强化训练”模式,即根据不同的训练周期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训练内容,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学员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得到全面均衡发展。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重点突出的针对性训练方式,我们观察到参训组肌肉形态标准和高体重者的数目明显高于未参训组,同时蛋白质、骨总量等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上下肢均衡情况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训练方式,学员不仅在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方面有了改变,各个组织器官也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普遍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能训练,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地教育和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实践证明我们的训练计划是科学合理的,我们在注重加强学员基础体能训练的同时也重视学员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相信只要我们参考这次的训练计划灵活施训,学员的身体素质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长海,薛小宁,孙丽娟,等. 军校学员体格测量与体成分分析研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1):1986-1989.
[2] 陈 华. 高水平运动员大赛前后身体成分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部分运动员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2):94-97.
[3] 覃朝玲,高 操,陈丽娟.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身体成分的初步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4):144-148.
关键词 链球 技术 训练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田径项目在世界竞技体坛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这不仅是因为田径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奖牌数最多,而且田径项目竞技水平与比赛胜负的社会与国际影响大。本研究在理解掷链球技术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技术训练的需要将链球速度与人的技术动作进行相关研究,从而能够直接对影响链球速度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评价,更为具体和量化技术动作,并为技术动作的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链球投掷项目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最新文献资料。
(二)实验法
对实验对象技术及体能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链球运动员的技术的训练分析
1.预摆的节奏
由于个人技术特点不同,在预摆过程中,球运行到最低点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为链球最低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链球转动面的斜率,从而影响到转动面的大小。为了使运动员在预摆阶段能够有适宜的速度和节奏,运动员身体稳定性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作为人体运动中枢的核心部位力量的大小,对四肢的控制能力的好坏特别是对链球运动员在预摆阶段的速度和节奏控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注视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具体到针对链球运动员预摆阶段稳定的速度和节奏的训练,可采用垫上训练,也可借助半圆球、瑞士球和平衡软踏等体能训练器械进行针对性专项力量训练。
2.预摆进入第一圈旋转的技术衔接
良好的预摆对平稳进入第一圈旋转很有帮助,在这过程中,运动员应在预摆时对链球的加速和用力。在转换过渡阶段后期,右腿必须在转动中圆滑的蹬转用力,此时应注意右脚蹬转后及时的抬起,即球在运行到最低阶段开始升起前的瞬间,右脚才开始蹬离地面。这些技术动作的要求进一步说明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好坏,力量的强弱对预摆阶段运动员的稳定技术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3.协调好旋转各阶段的技术
旋转是掷链球技术的核心部分,它是从预摆的基础上开始的,然后经过三、四圈旋转后,使链球在出手前获得较大的速度。
目前,世界高水平投掷运动员,旋转时双膝弯曲,幅度都较大,为的是维持这个动力平衡体系。在体能训练中既要加强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以此带动四肢的稳定和力量的发挥,同时还要加强运动员身体协调、反应能力和速度能力的训练,以此将稳定发挥出的技术和力量以专项要求的速度完美的发挥出来。因此,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需要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主要训练运动员提高身体的旋转速度,特别是在不稳定条件下的旋转速度。
4.提高最后用力的效果
最后用力是投掷链球主要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出手速度、角度和出手高度。
四肢的力量对于链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肢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躯干,躯干再将力量传递到上肢,最后器械出手。因此加强四肢的力量特别是爆发力的训练对于链球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加强四肢爆发力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四肢爆发力与躯干部位力量的衔接,这就要求在力量训练中注意训练动作的安排要接近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要与技术动作的发力方式相一致。
5.投掷链球过程中的平衡问题
速度、平衡、技巧、柔韧性及节奏是链球运动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其中速度更是一个能促进其它因素提高的重中之重,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象速度那样直接决定着链球出手后的远近。另一个需要掌握的理论则是田径运动员在字面上称作“圆周跑”的技术。在旋转过程中,力量由右脚移到左脚再回到右脚,如此循环下去。
在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需要加大力量素质训练的比重,训练过程中注意区别对待,以运动员个体为训练对象,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现有体能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同时根据链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技术规律,在力量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应以发展爆发力为主。爆发力是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专项力量。发展爆发力一般可采用大强度的训练法和超等长(SSC)训练法来完成。通过大强度训练法可以提高神经募集程度与协调,但达到某种程度也会影响肌肉收缩的速度;超等长训练法可以提高神经性募集速度和和不同肌肉间的动态协调而降低大强度训练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专项速度。不同的训练手段在不同运动员的不同训练周期所起到的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的情况,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和具体训练内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优秀链球运动员素质、体能、技能系统性训练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这些项目运动员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本研究所揭示优秀链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以及专项技术训练发展规律,对提高该项目运动员基本技术动作,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建议
对这项田径项目来说,专项力量训练水平和专项技术训练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只有对项目的技术特征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训练中引导运动员逐步获得合理的技术模式和身体训练条件,达到技术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戴兴鸿.对我国两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冬季准备期力量训练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2]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