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建设成果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5:57: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建设成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建设成果

篇(1)

生态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同时兼顾后代人的需要。现在的我们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若不改善,资源的增长永远赶不上我们的索取,最后,我们的后代因为资源的缺乏而走向灭亡,而生态城市的建设,能让我们的资源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生态城市的时代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大自然不再是一味的索取和掠夺,并精心地维护大自然,修补人类的无知而给地球造成的创伤。生态城市的时代进行了多样性的重组,不仅是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更为复杂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城市功能多样性、城市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只有这样,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三)生态城市的国际性。

若一个地区虽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相邻地区却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环境,这种破坏仍然会影响已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地区。例如,2006~2007年的暖冬现象使得北极和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出现大面积的冰川断裂,严重影响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正常气候。暖冬现象的出现与人类向大气层大量排放CO2的行为是直接有关系的,因此欧盟、中国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限制向大气层排放CO2的公约,而作为CO2的最大排出国———美国却拒绝在公约上签字。所以,实现全球化生态平衡不是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事情,需要全人类的努力。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是刻不容缓的,然而有三个大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并注意,它们分别是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中国城市大气及气候问题、中国城市人口问题。其中,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在我国城市,水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患十分频繁、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量很少,只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第121位。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上水利工程还不完善,因此水患时有发生。然而,分析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虽然有植被的破坏、减少引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然而人为因素却不可忽略。想想植被的破坏与减少,不是人们只砍伐不种植或少种植造成的吗?加之十几年前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破坏,林业基础损失殆尽。而人为的浪费使本已紧张的城市供水更是雪上加霜。城市洗车,家庭滴漏对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批发市场给鱼池加氧,以保持鱼的活性。但是这些个体经营者不是用泵加氧、循环用水,而是任水哗哗地在脚下流淌。有些池子没有活鱼,自来水仍哗哗地流着,谁也不去关水龙头。日积月累,这些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呀。

三、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

(1)要在国人中建立起水的忧患意识,让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3)加大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4)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对于(2)(3)(4)我不想再多说什么,而对于(1)我想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政府和其他机构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领到了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记述孩子的环保活动。德国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还有,老师经常带他们去附近的森林里进行观察,了解鸟类栖息的习惯及生活特点,并告诉孩子们鸟类在冬季寻找食物的困难,要求孩子们带上一些坚果和面包等食物喂鸟等。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果国人都能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护大自然,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美好。

篇(2)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

二、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人,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2001年我国的学者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1]。

2.生态城市的模式

生态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过程,又是可及的目标,可能实现的未来城市蓝图。因此,许多人对它进行研究、设计和憧憬。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城市生态组织的国际会议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以下内容: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形成节省能源的交通体系;实施生态经济鼓励政策;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我们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其中环境意识文化建设应该先行。人人都应该具有生态智慧、生态觉悟和环境意识。随着人的环境意识提高,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把控制人El的增长作为先决的条件,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是必要的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在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当中,转变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绿色消费代替盲目消费、以注重精神的消费代替多多益善的财富观念,以生态文明的自觉,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城市[2]。

3、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要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社会生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生产、消费、交通、居住区发展模式;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生态城市的特征

根据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它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1)健康与和谐:生态城市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以及完善的生态功能;能够提供正常、稳定的生态服务,是生态系统内部、外部及其子系统间健康和谐的区域。(2)高效与活力:生态城市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利用和增值,即物尽其用、地尽其得、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3)持续与公平:生态城市要求资源合理公平配置,注重技术、资源、信息、经济等成果的分享,协调发展与保护,为区域间、区域未来的发展负责,进而形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发展与演化、人与环境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变化、生态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生态城市发生与演化的动态变化,意味着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从

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化,从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和谐相处、协同演进的共生发展模式,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注重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中国不能采用西方曾经采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和城市发展方式。面对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趋势、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必须采取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实现能量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净减少,也才有可能在2050年当中国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之前出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矛盾基本缓解局面。只有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才能使中国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成为现实。

首先,低碳发展模式要求改善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行和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在保障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并进而减少对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低碳”并非“零碳”)

其次,低碳发展模式需要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中的碳含量和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环境容量的高效合理利用。

此外,低碳发展模式还意味着调整和改善全球大气环境中的碳循环,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来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最终有利于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与实施步骤

1.低碳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

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

篇(3)

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延寿县依托自身生态良好优势,提出了“建设民生事业强县、打造特色产业名城”的“强县、名城”发展目标,确立了“四兴”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施“兴产富县”战略,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实施“兴园强工”战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兴水拓城”战略,推进生态水系综合开发;实施“兴业惠民”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推出,标志着延寿县的发展思路发生重大转变,延寿由此拉开了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帷幕,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延寿县从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长远发展考虑,克服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关停了5家高污染的利税大户、高消耗企业。倡导低碳出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辟建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辐射半径。实施县城内沟渠改造工程,建成了横亘县城南部7000米的带状公园,其里程长度、完整程度、意蕴深度,均创哈尔滨周边县(市)之最。主动加强与农垦庆阳农场、森工亚布力林场之间的联动,广泛开展协作同建活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广“有机水稻覆膜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

三、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品牌

篇(4)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那么,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文明时代?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不同见解:有“后工业社会”说(丹尼尔・贝尔),有“信息社会”说(约翰・奈斯比特),有“第三次浪潮”说(阿尔温・托夫勒)。笔者赞同“生态文明”说。因为,“后工业社会”说、“信息社会”说、“三次浪潮”说,都只是反映了未来社会某些方面的新特征,只有“生态文明”说才能反映未来人类社会中自然、人、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要求是把人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是:

第一,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人类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原则、经济主导与生态基础制约促进的原则、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等。

第二,劳动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生态素质不断提高,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上自由全面发展。从生态角度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者掌握了智能化微制造技术、生态化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清洁化的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支撑生态文明大厦的技术体系后,其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倡导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的社会消费模式。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四,政府履行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政府惩恶扬善,维护公众利益。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宣传、教育等形式,倡导生态文明行为。

第五,在法律制度方面,其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促进生态文明者,受保护、受褒奖;破坏生态文明者,受制裁、受惩罚。生态文明时代,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均体现生态性。

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在与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与生态文明的距离,这些距离从国家层面上讲主要是指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在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年均GDP增长9.5%)是令全世界瞩目和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但同样也付出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曾遭遇过的资源、环境等成本代价。中国是人口大国,是资源消耗大国。据统计,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3.9%,但石油、煤炭、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与此同时,中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草地资源锐减,2004年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

其次,各级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片面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导致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类的,人们有一种必定胜天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不少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能源的高消耗和浪费。而一些领导干部为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问题、就业问题或树立自己的政绩,追求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由此导致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年年增加。

再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不力,导致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在“十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率仅为4%,半数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转,出厂水质超标的超过2%。目前,我国已建成生态示范区82个,规划生态功能保护区31个,设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高达14.4%。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导致了“乱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虽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己制定了很多,但因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普遍较轻松。且没有引入刑事责任,造成了环保执法艰难的局面。

最后,政府未能正确认清“发展中国家环境”,环境殖民主义,导致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

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大肆渲染“中国环境”,以期最大限度地限制中国的发展权。同时,它们又将本国污染行业转移到中国,加剧恶化中国环境。而新形式的资源掠夺,如,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改造第三世界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再以专利产品或知识产权的形式,高价返销到发展中国家,使第三世界国家更加依赖于发达国家。再如“基因争夺战”更是让发展中国家失去了警惕。1996年7月19日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已与中国6个医学中心签约,计划抽取2亿个中国人的血样和基因,其最终目的是“主要分离和鉴定‘文明病’和复杂遗传病的相关基因。”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基因资源的掠夺。

三、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政府的生态责任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保护。在经济落后阶段,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往往以破坏生态来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动力。同时, 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又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它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的支持。我国正处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 因此应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保护, 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对国民的生态教育,营造生态文化与道德体系。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应与我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 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民缺乏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环境及节约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对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行为普遍存在着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现象。树立新的社会风气迫在眉睫。通过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各种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使之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政府管理人员要学习生态知识,逐步树立生态危机意识,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管理决策。

(三)健全政府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的客观情况与政府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促使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第一,贯彻执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二,鼓励科技创新,对开发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的个人与单位实施政策倾斜。第三,建设多元化的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健全生态治理的监测预警机制,形成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政府规划机制。第四,贯彻实施绿色GDP生态核算制度。应特别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审计,要把生态绿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生态招商等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生态目标责任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着力增强干部的生态意识,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树木、花草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而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生态园林强调生态、社会以及美化的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园林的内涵

我国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园林的。对于生态园林,我们可以说它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以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为核心,通过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而规划出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生态园林的内涵在于:依靠科学合理的配置,选择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并且要充分利用绿色植被,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生态平衡。人们在观赏景观时,需要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和娱乐需要,使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更好。

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

(一)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对于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增加环境效应对物种的多样性有很大的相关性。不同的审美和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要求是不一样的,只有物种的多样性才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因此,一定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城市绿地景观的植物,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植物种类选择,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二)“生态位”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中生态位能够反映出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对于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配置与因势利导的科学经营,做好植物配置的工作。在生态园林构建中,还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位特征,避免种间出现的直接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使种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优美的景观。

(三)整体性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要实现整体综合功能的完备性,需要具有多动能特点。在局部上要考虑生态园林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发挥内部生态园林的作用,使其能够起到相铺相成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园林景观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如果生态系统中整体功能比部分之和还有大的话,意味着这个生态园林建设需要在整体上在加以考虑,以追求更大整体的完善。

(四)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非常主动长远的发展,还要对眼前的利益进行规划,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五)协调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是一个具有协调性的完整个体,各个景观之间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种植物的相互关系,也要明确植物与景观、绿地与人以及植物与动物间的相互关系。总而言之,生态园林建设必须遵从协调性的原则。

(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核心,建设既能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又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使人与自然环境能够相互依存。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过程中,要通过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选择适地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协调好植物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措施

加强对大树进城观念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生态园林建设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叶面积,能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吸收各种有毒气体,增加空气湿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还能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还能吸收噪音甚至粉尘等。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效益是与单位面积绿地的页面数成正比的。所以,要想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实践证明,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而灌木只有5-10倍,草坪则更小。可见,乔木的生态效益要比灌木和草坪高的多。现代城市中由于众多高大建筑的出现,也只有大树能够与其进行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优美。

增加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态学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认为,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的物种种类越是丰富多样,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那么,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是稳定。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若物种能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就能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美化城市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爱好的需要;还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在适当的地区种植合适的品种。

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

一般来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生产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等部分组成。而对于一些植物群落,各项生态效益的水平不仅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逐渐减弱,还会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的数量的不同造成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这样不仅能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还能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

结束语

现如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环境问题正在加剧,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成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我们要居住在城市这个有限的环境里,就必须尽可能地科学设置绿地,增加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清,许再富,易国南,等.生态园林的特征及构建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04(1).

[2] 于凯,章淑辉,王志清.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J].科技资讯,2005.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job competency in the new period of city, city leaders mus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adhere to government-led,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functional principle, do a good job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is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in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experience,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城市建设有许多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等,需要整合和统一。城市规划需要吸纳生态规划等各种规划的成果和内容,而生态规划也必须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强有力的支撑。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系统都与环境相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自然保护既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五、小结

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篇(7)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 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 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3.2.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

教育外,还应:(1)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2)使市民形成“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的概念;(3)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行为。 3.2.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经包括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为不少人所接受。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其领域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以及这些领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同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机遇,中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2)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又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3.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不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都决定于这三种行为。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

篇(8)

Masdar eco-city construction Implications for ChinaRen n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 Gansu , Lanzhou ,0210726 )

Abstract: China is in a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 over-exploit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damaged to the environment becoming more serious , people gradually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is urgent to change, ecological urban construction is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an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sdar eco-city construction ,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 to put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China 's eco-city construction .

Key words :Eco-city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Solar ; Masdar

作者简介

任娜,女,汉,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

稿件联系人:任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城市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生态城市建设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马斯达尔生态城建设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太阳能;马斯达尔

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具有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特点。中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工业模式所推动的城市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城市本身要转型,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在城市开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城市在发展中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为当代城市面临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目前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国际上并没有统一表述。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表1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中出现的关键词一览表

学者 关键词

国外 前苏联,扬诺斯基(1981) 理想、健康

美国,雷吉斯特(1987) 健康、活力、紧凑、节能、和谐

澳大利亚,唐顿(1992) 平衡、修复

罗思兰(1997) 可持续、绿色

国内 马世骏(1984) 有效、复合

王如松(1988) 高效、良性循环

黄光宇(1997) 复合、可持续、循环

沈清基(1998) 整体、和谐、循环可持续

梁鹤年(1999) 可持续

任倩岚(2000) 高级、理想和谐、高效、循环

李明光(2001) 和谐、高效、循环

黄肇义、杨东援(2001) 公平、可持续、和谐、高效、复合、和谐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生态城市不仅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而且是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居环境文明,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的生态健康的城市。

二.马斯达尔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1.马斯达尔生态城概况

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上五大石油出口国之一,为了应对石油资源枯竭和全球变暖的危机,阿布扎比政府决定要探索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于是2008年决定在距离阿布扎比市中心17公里的位置兴建马斯达尔城,但不使用该国的一滴石油。

马斯达尔生态城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郊区兴建的一座新城,同时也是世界上首个达到零碳、零废弃物标准的城市,被称为“沙漠中的绿色乌托邦”。城市用地面积640公顷,规划容纳人口5万人[1],是一个国际性高科技创新城市,预计2016年开发完成。马斯达尔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个地球生活”行动计划与阿布扎比政府合作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马斯达尔将履行自己的承诺,遵循以下十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交通、可持续材料、可持续食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生境与野生生物保育、文化与遗产保护、平等与公平贸易以及健康与福祉[1]。

2.城市总体布局

围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积极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兴建绿色建筑、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引入国际先进数字模拟技术、政府强力支持来实现零碳、零废弃物的标准。

马斯达尔生态城呈方形布局,每条边的长度达到近1英里(约合1.6公里),建在一个23英尺(约合7米)高的地基上以“捕获”沙漠的强风。总体布局通过一个带状公园将城市的两部分结合起来,针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建筑特征,城市的建设大量融入最新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被推广至其他任何一个致力于探索生态城市发展的国家。在马斯达尔市6.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有30%的土地被划做住宅用地;24%为办公用地;13%的商业用地;6%的学校用地;19%为交通用地和8%文化与娱乐用地[10]。

(1)建筑设计

全城以坐东北朝西南的走向兴建,以获得最佳采光及蔽荫效果,屋舍仿传统阿拉伯式建筑,兴建高度(除了马斯达尔总部外)以五层楼为限。

马斯达尔总部

马斯达尔总部大楼设计以零浪费、零碳排放为目标。建筑面积135000㎡,共7层[10],作为马斯达尔生态城的核心建筑,不仅仅有完善的内部功能,具备办公、商业、零售以及文化的功能,强调实用性,建筑顶部11个风锥的集合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以及冷却的功能[10];而且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设计注重结合阿拉伯本土建筑的特征、内部庭院以及绿化种植形成和谐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该建筑在利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一个巨大的顶棚一个巨大的覆盖顶棚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太阳能板阵列一体化的建筑。这使得可以收获一年运行所需能量的103%[10]。一个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在顶层也创建了一个微气候,其中包括水景和种植当地植物的宁静社区空间。同时,高热惰性的外部玻璃幕墙阻断太阳能热量的进入,同时保证视野的通透。热工技术在该项目的应用还包括利用地下管道降低外界空气的温度,并提供地下行人通道以连接公共园林空间与公共交通系统[10]。

马斯达尔学院

马斯达尔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建立马斯达尔科技学(MIST),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提供一个研究与实验基地。马斯达尔学院被定位为“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清洁能源的高等院校”,以推动创新理念、发展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马斯达尔学院一期建筑主要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实验楼、风塔等。特点:a.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都体现了被动策略和高技术的融合[2];b.注重传统要素和现代技术的融合;c.因地制宜,高效节能。

(2)交通体系

通过一条便捷轻轨联系着外界,可以很方便地到达阿布扎比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驾车抵达马斯达尔之后,汽车不允许进入城市,城市内部街道完全无化石燃料车辆运行。城市内部出行主要以个人捷运系统(Personnal Rapid Transit)和步行为主。

个人快捷系统由磁力传感器引导,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电力,人们可以任意编程到达指定的地方,如果出现障碍会自动停车。为了满足每日15万人次的运输需求,个人捷运系统将提供2500组车辆,实现200公尺内有交通工具[11],方便人们快捷高效的出行。同时人性化的出行设计,可以方便人们在200米内就能够抵达基本的设施,具备遮荫系统的街道和庭院使得步行环境更加吸引人。

(3)能源资源的利用

零碳城市意味着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使用石油和汽车,实现以太阳能为主导的能源自给自足,还包括风能、氢气发电,与其他相似规模的城市进行比较,马斯达尔将减少75%的石化燃料的消耗量、300%的用水、400%的废弃物[3],无论是在施工过程还是建成之后都实现零碳,同时还限制零关税、零税收、零资本流动。环绕这座城市的是风能与光电农场、试验场和发电站,在这些设施的支持下,马斯达尔城得以成为一座完全能源自给的城市。

a.电力

施工过程他们已经建成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太阳能电场来为这个市提供电力,以此来抵消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柴油燃烧和水泥烧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有的建筑都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力求降低电力需求。马斯达尔总部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使用太阳能光伏板、自然遮荫与采光、重质型被动式太阳能阻热、太阳能制冷、风力发电、地板送风统等技术,总部大楼的建筑能耗变为-3%,甚至可将多余的电力输送给其他建筑使用[1]。为了便于施工形成微气候,在施工过程中,先建天蓬和风塔,为其余建筑遮阳。有的项目通过反光镜把光集中在一个圆形区域再反射到中央塔,塔再把光线向下集中1米宽的光束,用来产生热量并驱动发电机[1]。

预计每日全城电力仅需200百万瓦,为现有同等规模城市的四分之一(约800百万瓦)。马斯达尔建成后,将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垃圾发电(8%)、真空管集热(15%)、聚光太阳能发电(35%)和光伏发电(42%)[1]。

b.水资源

为了降低对用水的需求,每天只需约8000立方公尺的水量,远低于传统每天2万立方公尺的用水量,实现用水量降到相同规模城市的2/5[11]。通过废水循环利用和对海水进行除盐处理,实现居民用水,制造饮用水的海水淡化厂将以太阳能做为电力来源。实行雨水回收和废水再利用,废水经过简单处理用于工业用水、清洗建筑和街道并用于制冷,雨水用于灌溉。另外,储水盒用水将会更有效率,包括在所有的居民住房中安装节水龙头、洗衣机、两段式冲水马桶等。

c.垃圾处理

短期内透过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减少98%废弃物的产生,预计2020年达成零废弃物、零掩埋的目标。所有的垃圾经地下真空管道系统收集与分类,其中50%将会被回收利用,33%用于垃圾发电,剩余17%的生物垃圾将采取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置,最终实现零废弃物[1]。

(4)新技术

设计过程中,除了应用传统的分析和经验,建筑师还使用数字模拟技术,以期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例如建筑师借助风环境、光环境、能耗等各种环境技术模拟软件,确定方案设计各个层面的合理形式。数字模拟技术给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三.对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启示

1.真正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在真正理解生态城市内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建设阶段可能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其不能完全采纳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低成本规模的应用推广实现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目标。

2.重视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为主。在电力方面,在施工过程和建成之后都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垃圾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发电;在水资源方面,降低用水需求,沿海城市通过太阳能发电来实现海水淡化,实行雨水回收和废水再利用政策,做到真正的节水;在垃圾处理方面,建立垃圾回收再利用机制,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垃圾发电和对进行生物降解。

3.引进高新技术的支撑

高新技术可以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持,能帮助市场满足甚至创造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产业;能引领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人文。

4.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在面对马斯达尔生态城建设的这种野心勃勃的想法,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资金到人才的引进方面,都值得别国效仿。在领导和决策层面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思想、方法和视野进行管理。一方面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以国家层面和法律法规的形式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适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税收政策,激励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后,构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追求以人为本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任艳林.马斯达尔:阿布扎比的零碳城市[J],世界建筑,2010.

2刘丛红,康珍珍.传承与创造—马斯达尔学院设计解析J],作品解读,2012.

3郭磊.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下)[J],城市规划行业网,2010.

4郭磊.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上)[J],城市规划行业网,2010.

5沈超.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及其带给我们的启迪[J],城市观察.

6李孔燕,黄民生,何国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对上海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6.

7余慧,张娅兰,李志琴.伦敦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

8何碧浪,黄凌翔,重建与改造—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

篇(9)

生态城市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居住环境。从广义上说,生态城市的涵义要更深一些,即在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化观,不只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一种社会与经济与人类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相比起来,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众所周知,和谐这个概念,范围十分广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同生活存在的方面,人类回归自然同时自然融入城市之中等方面,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和谐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和谐。

第二,可持续性。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空间问题,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完美的协调,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兼顾到下一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高效性。传统的城市在资源利用上效率较低,导致很大浪费,而生态城市却能提高自然界资源的利用效率。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上,都能完全高效率利用,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

第四,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但各个城市之间却也是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此,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五,整体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优美的环境以及繁荣的城市建设是一个目标,但新时代的生态理念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也要注重提高人类的质量,力求在整体水平上进行提升。

1.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九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发展有大幅提升,环保方面有很大改善,但依旧有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生态恶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等等,都是侵蚀我国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的恶劣,将会诱发多种疾病的产生。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生态省市海南省,随后,吉林和黑龙江又分别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之后,我国的许多城市比如上海、、宜春、长沙、深圳、扬州等城市都将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发展目标。近几年,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02年8月19日至23日,我国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成功在深圳举行,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城市的生态化以及人文环境的建设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恢复情况,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政策法规等的建设。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来,无论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还是人口的素质以及意识观念,差距都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环境差、人口多、底子薄,为此,我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进行一定形式的宣传教育是必须,此外,还应让市民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好处与便利,从实际行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规范环境行为。

2.2 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如果没有指导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在实践中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时,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作用关系理解通透。另外,由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多样,具体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在各个方面都设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形成阶段性的目标。基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保护是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环保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加大建设力度,对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维护激励。比如,国家要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二是在市场中引进环保的价值观念,比如通过税收、环境产权等手段来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遏止环境滥用情况的出现等等。三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参与是建立完善环保机制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投资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等方面,都要将公众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具体措施有很多,例如,修订法律,在法律层面上让公民明白自身的法律权利与义务;修改决策程序,让公众能参与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决策过程中等等,都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城市现在是我国人居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全国的各大城市,也开始引入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上海,厦门,天津,成都等各一二线城市也开始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本文首先将引入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然后讨论国内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生态化所做的进展,以及相应的建设模式。

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城市首先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提出以后立刻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标准却已打成共识。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2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无疑有许多不足,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仍然有很多城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2.1 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

生态网络化是指由多个生态节点纵横交错,通过河流、山脉等渠道而形成点、线、面网络形状的一个各生物种群互利共生的网络系统。生态原生化,主要是指在原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对该城市的建设进行更精心的“绿色”规划,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化。以武汉的城市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举例。武汉城市建设模式是“环-楔-廊”的网络模式。由长江,汉江及其遍布整个城市的中小型湖泊构建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网络体系。以长江,汉江为“两轴”;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内环和以外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大型湖泊、农业生态空间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外环。以主城区周边的六个湖泊水系构成“六楔”;利用武汉本地自然山水,建造多处城市公园,形成“多廊”。

2.2 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绿色交通主要为了解决城市中人们过度依赖机动车所带来的局限及环境问题。以天津生态城的绿色交通系统模式为例:在城市规划之时就能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的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确立慢行交通方式在全方式出行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生态城周边条件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建立从内到外,从慢行到机动,从内聚到开放的空间布局理念。

2.3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以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为例,生态城整体能源策略是首先降低能源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协同利用。1)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双供电;2)使用新能源技术,建设项目采用地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技术;3)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水,垃圾,构建黑灰水分类收集系统,气力垃圾回收系统,沼气堆肥,中水回用等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中心。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

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比如被誉为最接近生态城市理念的巴西库里蒂巴,丹麦的生态城市建设,澳大利亚怀阿拉城市建设等。与国外已有的生态城市相比,我国目前做兴建的生态城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教育。库里蒂巴学生在学校会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还有环境大学对市民进行免费的环境教育。丹麦在学生课程里加入生态课,学校的一些课程设计也围绕着生态城市的主题。

大众参与。丹麦将每年8月和9月的星期六定位生态市场交易日。商贩们会携带生态产品在城区的中心市场进行交易,通过生态交易日既提高了市民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又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而我国城市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对生态城市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国外生态城市政府通过对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购政策、建设计划、雇佣管理以及其他政策来明显减少对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职能几乎全由城市政府承担,这导致了政府负担过重,制度不够完善和大众参与不足等问题。

结论

生态城市的实践还远没有达到理论所应有的高度,而国内生态城市的实践比之国外差距也很大,但往这个方向努力所获得的经验则应该值得我国所有城市学习。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区域流域综合整治,巩固达标排放成果

一是全面实施沿河、沿路、沿海“三沿”工程。“沿河”方面,对全市主要河流沿岸和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彻底排查,对存在的污染隐患进行集中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沿路”方面,制定了《关于燃煤设施环境管理的意见》,对干线道路两侧锅炉冒黑烟和异味污染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沿海”方面,对沿海所有排污口进行重点监控,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污水处理厂周边企业的废水全部纳入集中处理范围,确保了沿海排污口的稳定达标排放。二是以国控、省控企业为重点,深入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维护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突出整治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偷排漏排污染物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近年来,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企业260余次,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30余份,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加快环境标准化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蓬莱市环境监控中心,投资500多万元在4家重点废水企业、3家污水处理厂和4家废气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对企业排污实施在线监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环境监管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变。

二、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防新污染源产生

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实施全程管理,在招商引资项目选择上,树立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对于新、扩、改建和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和“三同时”的管理规定,坚持“耗水大不上,耗能高不上,污染重不上”的“三不上”原则和五个“一律不批”,即: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对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满足环境功能要求、增加排污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近年来先后拒批重污染项目20余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有效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三、严格工作措施落实,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

我市依托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确定了以旅游服务业、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加工、葡萄及葡萄酒等污染较轻的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实施“一控双达标”、模范城创建及巩固提高等活动,老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减排潜力明显不足,面对困难,我们认真研究,对全市主要污染物增量、消减量进行分析测算,最终决定从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入手,制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并与有关单位签订了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书,将污染物削减指标分配到有关企业和单位。同时,从管理减排入手,以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和水泥行业、印染行业、化工行业的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工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均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四、抓好城市绿化美化,推动生态乡镇创建

一方面,结合滨海城市特色,加快实施精品绿化工程。先后投资9000万元,结合城市改造,在城区道路两侧和居民住宅小区、机关、学校实行沿街植绿,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设了占地9.8万平方米黄海绿洲公园,栽植各类乔灌木7.9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增加,新增绿化面积928.4公顷,初步形成了以公园、节点、绿地为中心,道路绿化为网络,景观型绿化为点缀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另一方面,突出大绿量、生态化,抓好城乡造林绿化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农村道路、垃圾、污水、水利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全市7个乡镇已获得全国生态乡镇称号,1个街道获得国家级生态街道称号;1个村被确定为省农村小康环保示范村,14所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绿色学校称号,10个社区获得市级以上绿色社区称号。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逐步将绿色文明、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使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提高,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五、实施洁净工程,抓好垃圾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