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5:57: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管理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

篇(1)

一、金融管理发展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化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指导。金融成为发展我国现有经济的中流砥柱。我国的经济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管理。所以,只有健全我国经济管理制度。加强金融管理。才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一)金融管理行业对经济全球化有着很大影响

目前,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到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成为现阶段最为频繁的交流市场经济。许多国家为了加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都封闭外交,一致加强本国金融管理的发展。在一定时间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投资机会的不断增多和加大。如果经济的发展没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都会日益凸显出来。现在投资者更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上,寻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发展。现有阶段的投资商往往会站在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根据市场问题分析,盲目的加大和扩张金融行业管理问题。从而,在这种情形下金融行业的影响随之被放大。许多问题也会浮现开来。这样再看来的话,金融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维持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市场的有效进行。稳定的市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快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的金融管理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来源于金融管理行业。她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在社会进步的有效支持者和供给者。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空间上带动着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现有经济的生命力。站在长远眼光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金融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创新。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多方面考虑,制定实现现有经济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案,借鉴其它国家金融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方案的全方位创新。同时,分析问题发生所在原因及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全方位思考和管理。总之,运用管理手段去分析金融经济受阻碍的原因。抓住主要的问题根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以后,其它方面的现有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壮大,在发展中寻求规律,在规律中找准问题。从而促进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待金融管理应适应社会的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抵制防御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三)金融管理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金融行业中管理是主要。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好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发展。科学下的管理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其它因素的困扰。以科学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进行。所以,跟随上特色社会主义脚步,做好科学管理,找准方法。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当今社会法律是第一位,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管理也随之被重视。只有遵循管理制度,全方位的建立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难题。这样,才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质量。创新发展技术管理体制。合理支配资源。结合各部门的管理协调有序的发展。实现社会脚步的全面发展,任何方向的发展离不来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任何事情找准其关键所在,解决其中发展难题。促进现代经济快速发展。

二、完善金融管理对策

现在的金融经济面临莫大的挑战,怎样从现实困难中找出解决方法最为重要。针对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从现有的方法管理制度中找到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管理中加强防范意识。从而实现经济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下面简要概述发展问题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找角度。创新是现阶段最为热的发展问题。只有实现经济服务的创新理念。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

(二)金融行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金融管理虽然重要,但要遵循客观事实,法律防灾第一位,只有完善法律才能加强金融管理的监督能力。从根本上完善监督体质,加强金融管理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制定实施严格制度

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筛选不合格的产品不能流入市场。

(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式适应不了现代化的发展,从管理本身要进行创新方法的改革,人才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建设,多进行人事知识培训和教育,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完善和加强金融管理的发展。同时,促进现有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健全法律管理制度,加强现有经济的管理模式,加快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发展。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发展人才市场,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实现管理者的高水平管理。实现现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只有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面临着深化改革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为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满足地方金融的需求,需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在前几年我国规划纲要的提出之后,很多地区的金融管理工作逐渐被中央部门所取缔,并且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金融管理采用了“一行三会”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仍旧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部分地区金融管理权限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诸多创新活动出现了混乱的现象,这就导致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根据笔者研究与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其一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当前,我国地方普遍存在了相应的投资平台,比如像具有代表性的典当行业以及担保公司,但是由于地方金融管理与国家金融管理单位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国家对地方金融的发展缺乏管理,致使地方金融发生了系统性的风险。其二是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状况存在差异,这就导致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区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形式,甚至现阶段很多金融体系已经脱离了金融监管的范畴,导致金融风险得到增加。除此之外,各个市域、县域之间的金融监督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比较困难,导致其地方金融服务建设效率得到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的金融管理造成干扰,对地方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

2.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需要得到加强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由省市所设定的,并且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甚至部分省市并没有形成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此外,部分地区金融管理部在设定的时候名称不统一,权责不清楚,甚至出现职能交叉以及多重管理的现象。在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职能定位的时候,需要为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且有选择性的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分析与管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种职能的定位会导致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比如在很多省市对不同金融机构设置不同的管理部门,像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农村信用联社等,这种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过于分散,对地方资源的配置有所不利,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对当前地方金融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进行规定,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以及投资特征进行探究。

3.管理职能产生分散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以金融工作办公室为主,主要的负责内容是对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管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其它的准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主要分散在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之中,比如像商务部门对典当行业进行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对投资担保公司进行管理等。虽然这种管理形式能够减弱其管理力度,但是却会导致金融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不仅力量过度分散,协调难度比较大,并且无法对金融管理水平有所保障。

4.职责的定位过于宽泛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了三种职能,分别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履行金融国有自称出资人的职能,对金融专业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地方金融办公室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出现多重角色,从而导致职责的定位比较宽泛。除此之外,由于各种职责的差异性比较大,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但是由于金融管理工作中职责定位比较宽泛,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的性质差异比较大,无法进一步集中在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之中,对金融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风险监控力度过小

对于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而言,由于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双重任务,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工作以促进地方金融机构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导致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基本现象。此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其随意性比较大,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三、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措施

根据对上文的分析与探究,可以得知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针对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提出几点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在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需要将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管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一般而言,地方金融资源需要想要得到整合发展,则会对地方的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地方的金融资源是衡量地方金融行为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与政府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实施比较合理的金融行为,从根本上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要不断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行为,其中我国中央部门需要出台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能进行明确与整合,进一步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责。与此同时,我国中央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地方金融预算管理,对地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对地方金融管理行为进行约束,这样一来,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的主要竞争力,才能推动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的明确

众所周知,地方金融管理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如果想要实现其良性管理,需要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进行明确,需要保证中央部门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具有专业化与公平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金融管理工作与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此外,我国中央部门在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需要保证地方与中央管理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比如我国中央部门在具体监管工作之中,地方金融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并且中央部门需要进一步落实金融原则以及金融管理政策,积极开展各种反馈工作。只有如此,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才能够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制定出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才能够协同中央监管地方金融的日常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3.积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管理职能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仅分散在多个部门,并且相应的协调难度比较大,无法进一步满足金融管理的专业发展,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共资源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并且管理效率也会得到下降,无法实现我国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发展。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将金融管理职能积极汇集到同一个部门之中,可以设置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并且提升金融管理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整合值周,其金融管理部门则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对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职能边界进行明确

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坚持“谁主管便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并将发展目标设定为维护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促进地方金融产业的创新改革。其中,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责进行确定,其中主要确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金融产业的主要发展规划、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职责,此外,还要对各个小额贷款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处理工作进行强化与处理。

5.进一步对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标准进行确定

篇(3)

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与金融资源之间的关系,将有效的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一直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一行三会”垂直管理方式,为监管的专业性以及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不过这种模式在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中依旧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他不能够有效的兼顾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金融的需求。面对地方金融在不断发展中与金融监管出现的摩擦,地方金融的利益往往会被搁置。加之金融监管部门并不是十分重视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同样存在部分金融滞后的发展状况,这就为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及管理带来了困难。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地方金融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稳定。通过客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当前社会金融业的管理模式主要以垂直管理为主,这种方式有效的规避了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不良行政干预,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切实有效地落实并得到执行,不过在该模式的管理中依旧存在管理空白。在当前社会发展、金融体制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以及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性机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快速出现,这反而使现代金融管理体制中的矛盾更加的突出与尖锐。最近几年,地方性城投债权违约、民间高利贷风险增高、房地产商卷钱跑路事件频发等,这给正在发展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地敲响了警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地方政府虽然在不断地完善政府金融管理体制,但是民众对于强化政府处理相应风险处置能力的呼声正在与日俱增。各地区、省市的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一般都是本地区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更加了解状况,能够根据实际的发展现状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风险作出评估,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及手段促进地方经济与金融业之间的发展,进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同时也弥补了垂直管理的空白,起到了沟通地方政府与基层央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便于基层央行、金融监管部门动态掌握当地金融运行情况,有利于有效防范和处置潜在的风险,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执行。因此,尽快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

2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思考

2.1首先是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得不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满足

在国家提出对金融业进行改革的呼声之后,我国地方政府及地方金融机构开始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积极的进行创新改革。但是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大量乱象频繁的发生,导致了新型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中出现的两个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国有金融管理部门无法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进行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投资平台、担保公司等,国有金融管理结构缺乏与其有效的沟通体制,造成国家无法对地方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引发了地方金融系统风险或者风险概率增加的状况。其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省市金融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在金融管理中无法行驶统一的管理手段;加之部分地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金融体系,国有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无法有效的发挥,使得相关监管工作形同虚设。另外一些不同的市县在进行金融监管中也没有办法良好的合作,并且地方金融监管力度本身就弱,使得最终金融管理建设始终见不到成效。还有部分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进行工作开展中仅重视自己地区的经济利益,导致了政策落实的失衡,使得金融管理及资源配置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2.2主体权责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强化

现代地方性金融管理部门都由地方政府自行设立,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在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其设立的部门名称也是各种各样,实际所具有的权利、职能也存在重叠现象,导致一个问题多个部门插手的状况。现代地方金融机构主要进行产业未来发展规划、服务管理等工作,导致了职能错位以及交叉管理乱象频发。其设立的各种管理部门将地方金融管理的权责进行了彻底的拆解,导致地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省国资委等众多部门一旦面临某些事情时,不是一起插手就是决口不问,一旦发生问题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直接导致了地方金融管理整体效率的下滑,使当地的金融秩序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直接对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环境造成了破坏。

2.3地方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实施的“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在对地方金融实施管理时,更倾向于监管金融风险。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准入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把关,致使地方金融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基于对地方金融业进行发展。一旦对准入把关的标准设定的过高,就会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有效的满足地方金融的发展需求,导致地方金融监管及发展名存实亡。为了能够有效的强化对地方金融的管理能力,中央一般会采用一刀切的战术,致使多数地方政府无法有效的执行地方自己制定的金融规划方案,制约了地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由于我国各地省市的金融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必须结合其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金融监管权力的适当下放,允许地方政府行使金融监管权力,允许其部分创新金融监管方案的实施。

3对如何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3.1树立地方正确金融发展观,对其管理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首先应该为地方金融业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将其作为金融工作开展的核心依据,依托合理的引导进行地方金融行业的建设。有效的将地方现有的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将会直接对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同时该影响也是对地方金融行为发展是否有效进行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金融管理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金融管理结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其次,为了能够对地方金融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引导,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合地方发展的金融业法律法规,对地方的金融管理职能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权责统一。中央还应该积极的对地方金融管理的预算工作进行干预,完善其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对其金融管理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推动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竞争实力,使中央的金融管理职能能够快速的过渡到地方手中。

3.2针对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进行确定

在进行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往往要面临复杂多变的问题环境,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地方对金融系统管理的能力,就必须对地方与中央在金融管理中存在的界限进行明确的划分。中央必须对地方的金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地方金融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地方与中央明确双边的界限,提高金融管理的协同性。中央政府在进行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必须坚持“垂直监管,地方协调”的八字原则,将中央专业化金融管理模式与地方性的协调管理模式相融合。例如,在进行某项监管工作的开展中,地方必须积极的展开相关的协调服务工作,而中央应该在金融管理原则的框架下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积极的对地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面对我国金融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主管负责制,对地方的金融管理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地方未来的金融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进行地方金融机构的科学改革,协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对地方金融状况进行管理等,从而进一步降低地方金融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对金融风险处置的能力,提高地方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3.3在地方金融监管实施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监管

地方金融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对监管主体进行统一,具体做法是在地方的各个市县等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根据当地的金融业发展状况进行相关规定的制定,对部门的职能以及监管工作的范围进行确定,确保协调机制充分的对地方金融业进行监管。不过就当前的监管现状来看,地方省市还是有必要在统计监管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监管的。面对存在差异的地方金融机构,根据其自身状况进行分类,基于现有原则的基础上对地方金融发展的风险状况进行控制,通过动态金融监管权力下放的方式,使地方政府获得更为有效的监管权力。

篇(4)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网络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各行业都开始重视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状态,其中金融业也开启了网络新世界的大门。

一、网络中的金融起源

互联网从1969年被研发至今,已经彻底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生活各个方面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的体验,所以当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的时候,网络金融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当金融活动在网上就可以进行的时候,人们在理财或者其他的金融活动时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在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普遍的这几年,中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得十分快速。尤其是2010年开始的,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使网络电子金融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后来居上的百度和京东。

二、网络金融出现的意义

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网络金融的出现也对传统的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金融行业交易形式古板,步骤繁琐,因为种种不便也造成了金融行业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局面,而网络经济下的金融模式既填补了传统金融行业人性化、便利性的服务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在对中国社会资金的使用率上也给予了非常大的刺激作用,既把金融的成本降低了,又使金融走出了在交易所画地为牢的境地,直接让金融通过身边的网络走到大众生活中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振兴,也提高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三、对网络金融管理的认识

1.网络金融范围

现阶段的网络金融主要是由两个主要成分组成,一个是电子银行金融,一个是电子证券金融。这两种金融的传统管理方式就是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传统的管理方式陈旧并且效率低下,但是安全性强,而现在的网络金融虽然处理起来方便,但是风险性大大升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网络金融出现的必然结果,但是风险性越大的金融项目,其利润值也相应的会比风险低的要高。

2.现阶段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和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相比,网络金融走进人们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中间的金融中介赚取的要占全部资金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想要实现网络金融走进千家万户还要做的就是脱离网络金融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中介,从而实现用户与金融企业的一对一,进而保证网络金融在现实生活中对用户来讲最为重要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黑客进入金融企业的账户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所以由于对这一方面因素的考虑,现阶段的网络金融还做不到彻底脱离现有的中介模式,对此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主要是现代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来打破这种瓶颈模式。

四、对网络金融管理风险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是由互联网和金融共同组成的。互联网在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也要不断更正管理方式,由此,对金融特有的风险性质也要做出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目前在网络金融较为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主要现行两种对应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方式,美国主要是通过建立新的合理的法律条例,来控制网络金融,例如规定对某种资金的投入最高不能超过几千美元,或者对某种基金来说最大赔率不能超过多少,这样即使是网络金融有风险,也大大降低了风险出现后果的严重性。而在欧洲,采用的则是自身谨慎,官方监督的管理模式,官方确定某种金融运行模式可投入以及可投入的资金额度,然后允许用户投资,这种模式虽然没有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在先前的观察中已经列出了风险最小的可行金融项目。

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模式,都值得我国在对网络金融管理中借鉴的。在我国的网络金融市场实际上并不健全,层层相扣的金融管理体系并未形成,所以对网络金融的管理还没有到位,而且我国法制的监督力度在网络方面还没有成熟,所以对现行的网络金融项目还做不到整齐划一的规范管理。

五、结束语

中国的网络金融管理还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对现在的金融中介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脱离状态,在中国法制监督对网络金融还没有完善的额情况下,要想发展网络金融,最有效果的就是诚信管理,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在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我国的网络金融管理一定可以有更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篇(5)

1 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重要性

1.1金融风险的严重性,要求地方政府从严管理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主要有:墨西哥的金融风险造成该国经济一度瘫痪;阿尔巴尼亚的金融投机使得该国出现动乱的局面;1998年由泰铢迅速贬值诱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它的影响力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动荡;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萧条,至今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它的危害。这些都充分呈现出金融风险的严重性,使得各国对金融风险问题都倍加关注。

经过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潜在着一些风险:一是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有的甚至到期无法支付债务,如有的民营担保公司承保的高风险担保贷款;二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三是社会上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私下开展金融活动,如非法集资对外放贷,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严重影响金融安全;四是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频繁。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仅依赖于金融市场是无法规避、化解金融风险的,这就需要国家职能部门进行强行干预,特别是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否则长此以往会造成信用危机、金融混乱,经济运行的基础被破坏;被迫超量印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甚至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瘫痪。

1.2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是金融市场的基石

通过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片面注重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就是能够优化配置资源,但它对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又无法避免,这正是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金融管理的必要性,但要坚持适度、正确有效。

政府部门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干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银行贷款的控制,在上世纪韩国的金融危机中就能反映出这一点,当时韩国政府为了挽救一些财团,强行干预金融行业,要求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贷款,后来造成的大量呆账贷款把银行推向危机边缘。在这过程中反映的是政府部门过度干预金融,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利被剥夺,使得银行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严重削弱。从这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只有进行适度的、有效的金融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严重的金融危害。这一点值得我国去借鉴学习。

2 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中的问题

2.1地方政府的隐性干预大

目前地方金融管理中还存在管理空白的地方:对新设立的准金融机构监管责任不明晰,负责管理的部门不负责审批,而负责审批的部门又不负责监管;有的地方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相关部门对风险很难有效监控。由于管理空白的存在,同时,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GDP的稳定增长,且金融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不明确,使得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或提高政绩,同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时,经常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如金融机构入驻本地区,承诺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或是减免税收。当银行为了完成存款指标或存在存款缺口的时候,银行经常会找政府部门领导来帮助他们拉存款,当有些企业需求贷款因不符合银行要求而被拒绝时,企业又会去找政府部门,让有关领导去打通银行的关系,有时政府部门还会明确要求银行为某些企业提供贷款。这样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多方协调的作用,本来是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却充当了银行、企业的协调者和决策者,这不仅是干预了银行的经营权,更是削弱了银行的独立性,增加了金融风险。

2.2地方融资平台急增,风险增加

随着这些年我国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肆掠的环境下,以扩张地方政府信用来支撑地方融资平台,可以减少市场信用紧缩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弥补投资不足、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内需,保增长都有着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会使地方政府加入到金融市场的资源竞争中,排挤民间投资,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我们从长远的角度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政府以信用为基础加快信贷资金流向地方融资平台,使得国有投资远远领先民间投资,一旦货币紧缩,因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大、时间长,贷款在短期内难以压缩,银行为了回收贷款只能压缩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给民营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而地方政府把土地转让、公共事业等费用收入作为融资平台的主要还款来源,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扩大自身的信用规模,可能会提高公共事业收费、间接抬高房地产的价格,这样又增加了货币的需求,最终导致未来难以控制通货膨胀的局面。

2.3许多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经营管理差现象

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都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地方性金融机构比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结构复杂的多。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对部分不良国有经济的支持、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吸收城市信用社合并产生的不良资产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往往是被有实力的地方公司控股,这些地方控股公司许多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它们成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大股东,这就避免不了与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就造成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具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背景,形成了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中,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的现象,其职能混淆不清。这不仅使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还不利于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甚至有的地方金融机构对其大股东提供违规担保、发放大额关系贷款等,把金融业务当成了实现利益的输送工具。有的金融机构因股份分散,小股东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造成由内部人来进行监管、控制的情况严重。

3规范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措施

3.1健全约束体制,明确政府金融管理行为

第一,为了能使中央、地方的金融监管权责对称,就需要对中央、地方的金融监管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界定。针对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各个营业分支点在执照、许可证的发放权上有必要进行合理切分,中央拥有的是机构总部的设立审批权,而地方政府拥有的是对营业分支机构的入驻审批权,形成以纵向为主、兼顾横向的双重监管模式。另外,要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收取地方营业分支机构的有关税收,当地政府依据分支机构的金融服务综合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使得当地分支机构要充分考量吸存与放贷之间的问题,进而使得当地的融资资金免于过度抽逃。

第二,地方政府需要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理念,把金融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监管、服务上,而不是要求资金投入。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不干预资金在本地的正常流动和金融机构的政策业务操作,把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到本地实际情况中,制定出适合本地的金融发展规划。同时为了促进本地金融发展,要大力吸收民间资本,以便适应国家政策性的倾向,把资金引入到急需发展的农村地区,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为地方金融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使地方政府弱化对GDP增长的过度追求,规避政府热衷某些特定行业的投资风险。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时,应强化对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环境保护、老百姓幸福指数等衡量标准的考核,不仅仅只是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还要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考核,把政府部门的职能由从事经济活动为主,转向为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3.2有效控制地方信用扩张,降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扩张迅速,不利于地方政府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阻碍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自身的财政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运用,防止地方信用规模过度扩张,做好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工作,遏制不合理的争贷、争利现象,金融机构要严格依据国家信贷政策导向、自身风险防控要求,加强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监督、管理,杜绝政府项目、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性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风险传输渠道。

3.3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行为

地方政府履行金融管理职能工作的是地方金融办,完善金融办的职能行为,就需要明确界定其职能:引导地方进行金融改革、制定地方金融业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建设生态金融、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平台等。同时还要加强金融办的管理,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规避、化解能力,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发展。此外,要建立健全金融办的管理制度,提高金融办的决策和协调能力。

4 结论

我国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管理已经成为金融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地方政府是影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隐性干预大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行为,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6)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需要处理新的模式才能中具有更强的决策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美国记者舍恩伯格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指出,数据不再运用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对所搜集到的全部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对此总结出规律和特点,进而能更进一步的研究所在领域的特点,大数据拥有的四个特点:分别是大量;高速;多样;价值。从技术上来看,大数据和计算机的云计算关系密切,其实实际上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上,是利用计算机的分布式计算结构,一台电脑很难承受如此巨大运算量。2013年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淘宝的十年晚会上,也说到了大数据的使用,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将会在很多领域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经济金融也是其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大数据的理念也有几点:首先就是考虑到自己本身的业务。麦肯锡的全球研究中,数据就是业务,这句话很对,在各行各业中,对于数据把握的越多越好,也越来越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是仅仅依靠原有的客户资源,在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动准则,将慢慢的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将影响着未来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手段。在自己的行业中,了解的越多,也越来越有掌握主动去权,三分管理,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其次,利用数据的再生值。由于信息在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有的企业会收集到很多的数据,那么怎么充分利用这些存在的数据,其中的蕴含的信息价值,是显得相当重要。

二、当前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

虽然在全国各地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些或者那些的问题。在实现机构职能的有效运转上还是有所差距。

1.管理权责不对等

由于各地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是不太一样的,都是符合各地的发展特色,其中的权利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央授予的,对于地方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如对有一定杠杆、向社会特定的对象去募捐资金的股权投资机构实施准入备案管理。在总体上看,地方享有的管理权限是很小的,在现在的发展速度上,很多的问题都一一浮现,中央和地方权责不对等的现状日益突出,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很缺乏一定的应急措施,在面对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就显得十分的被动。

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各地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实行多头管理,打击非法集资,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审批都是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其次是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全,很多省金融办管理条例多如牛毛,但是对于实际业务却不对口。很多的金融进行系统的职能定位不一致。银监会界定联社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要求联社发挥行业中积极管理、良好运行的作用,二者之间更多体现的是母子公司关系。但是在实际中,存在着定位差异和工作中尴尬为难的境地。

3.重复监管缺失监管共存

地方政府在对金融管理的边界和职责一直是不清不楚,即管理边界交叉模糊。重复管理的现状很严重,同时在监管缺失上也是存在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村合作社也在开展金融合作业务,但是这些业务是需要金融部门的批准的,尽管在合作社中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害怕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给予其批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监管上总是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真空。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

大数据技术理论带来了很切实可行的机遇,对于很多领域都是很有利的,尤其是经济金融这块。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一切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运用时,追求的不是精确,而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最佳的实效性,那么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预测。这就符合了政府想要在市场中进行一定的控制的需求,有时候,金融体系的稳定就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基础上,包括货币供求、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如果其中的一个方面遭到破坏,那么其他的也会随着变动,而大数据所包含的金融体系就已经在其中了。

1.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凸显大数据理念

为了使金融管理体系有了质的改变和飞跃,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一点半点,需要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搭建金融信息化、大数据化平台,实现多渠道实现金融管理信息的采集,科学设置金融管理分析指标系统,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金融管理信息,实现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途径、宽领域的的应用,对于实现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联合国就了《大数据促进发展:挑战和机遇》白皮书,全面分析了各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未来积极运用各种资源进行数据上的积极可能的分析,帮助国家和政府更好的预测经济的运行,在前面也提到了,大数据的目的不再与精确,而是量化之后的信息,背后隐藏着因果,可以用来解释现在经济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对我国政府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金融体系,大数据有着极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

2.运用大数据理念打破金融体系内部界限

在金融管理体系中,需要做到的是分辨其中的内部界限,对其中的局限性要给予及时的破除,使得管理体系能够及时快速的发展,在严格监管金融业务的关键点上,要尽可能的宽泛业务边界,将业务的数量进行一定的量化,在当地的监管局中,要有备案的系统。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改变,国家目前正在构建相互联系的大数据系统,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体系,将成为经济金融管理信息化的优良基础设施,改变过去凭借经营形式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大数据背后隐藏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国家的金融经济能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的情境模拟和测试,动态的金融体系内部以及外部经济实体的关系,预测出可能出现的苗头,政府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解决即将来临的危机。

3.大数据理念背后隐藏金融市场主脉络

篇(7)

天恒泰总公司以金融投资为核心,企业投资方向涵盖农业、养老等基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恒泰品牌旗下已拥有天恒泰投资、天恒泰财富、天恒泰信用等子品牌。目前,天恒泰正稳步发展为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知名企业之一。

Q:有数据显示,目前P2P累计成交量突破万亿,这能否看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对于近期大热的互联网+,各方观点普遍认为:金融服务将是未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最大风口,呈现颠覆性增长。作为业内人士,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预测和判断?

A:万亿交易的确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恰恰证明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具备高成长性。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资本的力量、政策的东风、民众的需求,让互联网金融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改变的不仅仅是金融结构需求,更冲击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带来了金融理念的变化。作为创新的金融手段,它为金融体系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金融开始求变。伴随国家提倡的“双创”大潮,互联网金融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像天恒泰财富这样的一大批金融服务平台为“双创”潮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民间金融服务支持。

量变促成质变。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争融合趋势越发明显并吸纳各方力量,呈现更加开放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将会承担更多的重任――助力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个人创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财富梦想、拉动经济增长。未来十年,我坚信,将开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黄金时代。

Q: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市场变化很快,天恒泰财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发展经验有哪些?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什么?

A: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富裕阶层理财者的投资方法、习惯发生了新的变化,崛起了一大批基本实现中国梦的中产阶级。截至2015年5月,内地千万级别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已达121万。可以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对此,天恒泰规划了财富管理的业务版图,借鉴欧美经济体金融管理的成熟模式,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及运作特点,创新性地对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创富管理与普惠金融服务。

天恒泰的金融服务包括投资分析、家庭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等全方位、完整的财富管理服务,具备灵活自主的投资方式、净高稳健的投资收益、专业完善的运作体系、安全严密的风控保障等特点。目前,我们针对子女教育、养老规划、资金优化配置、投资还贷等需求,为高净值人群及富裕家庭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在提升客户生活品质的同时,应对通货膨胀困扰,实现民众的财富愿望。天恒泰财富通过布局在华北、华东、华南以致未来全国化拓展的金融服务网点,夯实地面贴身服务,以专业的管理、形成了用户良好便捷的体验优势。

篇(8)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在满足大众财富管理、增加公众投资理财选择、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丰富和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发展和深化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层层嵌套、明股实债、交易结构复杂、交易链条长等乱象屡屡出现,跨市场、跨行业风险确实存在,如不引起高度重视,确实有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重大隐患的可能。 资产管理乱象之忧

当前,资产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资金空转导致“脱实向虚”

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资金“脱实向虚”备受关注。在实体经济的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行业,银行理财、同业存单、委外投资、非标融资、权益融资等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借助各类创新工具,银行理财空转、信贷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等花样繁出的资金空转大行其道,跨市场、跨行业来回穿梭。

一方面资金(银行理财、同业资金、银行自有资金)借助结构化融资和委外投资的渠道,投资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辗转流入资本市场,而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近年来兴起的万能险最具代表性;另一方面资金从银行转到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后,投资于债券市场,拉长了交易链条,推动了债券市场的虚旺;再者是资金通过委外渠道进入券商、基金等资管计划后,再投入到信托计划,最终投向非标融资(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此外,为应对MPA考核带来的压力,同业存单利率大幅j升,中小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又成为大型银行的投资标的,同业存单互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空转,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拉长交易链条,抬升资金成本,加大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二)高杠杆加剧金融风险波动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崛起叠加经济下行,银行盈利空间收窄,为拓展新的盈利来源和空间,同业业务、委外投资等风生水起。中小银行为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利用发行CD获得负债资金,投资同业理财,加杠杆通过委外对接券商、基金专户、保险等资管计划,委外投资加杠杆投向权益资产、债券资产以及非标资产,然后通过质押回购再投向资管计划,甚至配资加杠杆,再投向权益资产,形成了“同业负债―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层层嵌套加杠杆的链条,导致金融体系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尤其是当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下,资本市场的“场外杠杆”和“场内杠杆”叠加,加剧金融风险的波动。2015年7月份爆发的股灾、险资举牌、侨兴债事件等无不凸显高杠杆的风险隐患,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三)层层嵌套导致监管失灵

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下,受金融创新的激励,资管计划由最初的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发展到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专户资管计划等形式种类繁多的资管计划。资金在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间游走,层层嵌套,规避监管。据统计,当前100多万亿元的资产管理产品中,约一半规模属于层层嵌套。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委外投资在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两个及两个以上资管计划之间层层嵌套,突破了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障碍,形成监管盲区,资金来源和最终去向不明、最终投资人无法识别、风险承担和资产收益错配、私募产品公众化等,监管部门无法实施穿透式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在各自的领域都查不出问题,但风险隐患已逐步积聚,导致监管失灵。宝万之争中宝能便是借助各个资管计划层层嵌套加杠杆,但依照当时的监管法规却查不出违规之处即是鲜活的现实案例。

(四)影子银行过度膨胀集聚金融风险

2008年的4万亿投资及其后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地方融资平台,催生了影子银行。2012年,资产管理行业准入放开,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格局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纷纷涉足资产管理行业,银行理财、同业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委外投资等金融创新的推波助澜,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统计,2016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大约6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理财约占影子银行的半壁江山。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其野蛮生长背后的高杠杆、层层嵌套、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等风险隐患已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阿喀琉斯之踵。 乱象之源:创新理论误导与实践迷茫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曾任美国财长的萨默斯说过“金融创新如同飞机,它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过一旦坠毁,后果将非常严重”。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深远的重大经济金融危机,金融创新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国资产管理领域许多产品也是借各种创新之名推出的。许多产品甚至是直接从欧美发达国家移植而来的,但移植没有考虑到现实国情的条件不同,同样的产品,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更何况有些产品在欧美国家也有很大的副作用,有些甚至就是本国危机之源。因此,分析总结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乱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理论有误导,实践有误差。

(一)脱离国情的金融创新理论误导

当前我国资产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不少人将西方金融理论奉若圭臬,敬若神明,而对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则缺乏自信。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的开放经济体,自身的历史文化、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等都与欧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异,决定了中国金融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如若脱离国情,全盘照搬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指导我国金融发展,必然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后果,并把我国金融发展引向歧途。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理论的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根本的理论问题含混不清,导致经济金融政策及金融监管无所适从。

1.虚实不清,导致资金无所适从。金融定位支持实体经济,围绕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提供服务本是金融的本质要求与特征。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先明确界定何为实体经济,何为虚拟经济。但近些年来,我们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却纷争不小。诸如电商伤害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实体经济萎靡的替罪羊、房地产火爆恶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等纷争导致金融无所适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投入的基础设施往往被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只剩下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主流经济学家又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按照此逻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只能把巨额的金融资本投入农业、服务业以及大家热衷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但问题是这些产业具有脆弱、高风险、不确定性大,资本对此望而生畏的情况,只能导致金融无所适从。

2.房地产、股市的调控是调机制,还是调价格,一直处于本末倒置之中,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造成逼入自我循环的死角。

3.金融监管权力、责任边界划分不清。监管重心放在促发展、扩地盘,最终形成监管环境过宽,一些明明是违法违规,无益实体经济的所谓创新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导致秩序混乱,风险累积。

4.货币政策是紧是松还是稳的标准不明确。“明紧实松”、“明松实紧”最终必然导致货币政策“难紧易松”,流动性整体过剩成为常态,推高经济整体杠杆与风险。

5.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不当运用是最典型的现象。正是由于理论脱离国情,只讲引进,不讲消化,更没有基于国情土壤的创新,因而各种资产管理创新产品眼花缭乱。金融自由化,本来是欧美国家针对其过去对金融的过度管制而推行的放松管理,让市场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而推行的改革。这一理论的出现刚好与我国推动经济金融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吻合,因而对推进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运用这一理论指导现实和实践中的创新时,我们完全忘了我国与欧美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完整的市场和法治基础,放松管制而来的风险没有有效的处理机制,因而,本来在欧美国家不成问题的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在中国却成了大问题,一些产品借市场化高风险与高收益对称之名拿走了高收益,而却留下了高风险,这一问题成了我国创新理论中的盲区。金融机构只生不死,股票市场只上不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都是这种因气候不同而产生的“橘枳变异”现象。

(二)理论的错误导致实践的迷茫,实践迷茫加剧资产管理乱象。

1.金融创新不当对金融“脱实向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与实体经济本来是融合共生、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离开实体经济搞自我循环、自我创新,其后果就是严重的资产泡沫及金融危机。近年来,资产管理领域的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工具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眼花缭乱,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空转,在各金融机构间来回穿梭,多层嵌套加杠杆,监管套利大行其道;拉长交易链条,虽然最终流入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已大幅抬升。

2.金融创新不当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生。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驱动力。资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间游走,规避监管,层层嵌套加杠杆,通道业务与结构化工具相结合并广泛运用,衍生出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导致资金来源和去向不明、底层资产不明晰、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错配等问题,成为孕育金融市场违规资金的温床,埋下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染的隐患。有些机构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非法`规活动。如此种种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监管套利行为,其规模和风险性质难以确定,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积聚了更大金融风险,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也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权威和公信力。

3.金融创新不当导致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金融对生产、消费、投资的疏通经脉。但过度金融化,则会导致资产泡沫化、经济结构扭曲、资本脱实向虚。目前我国经济已出现过度金融化的趋势和苗头。金融占GDP的比重过高即是一种显著的体现。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4%,且呈现逐步抬升的趋势,即使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欧盟金融业GDP占比也不过7%左右,日本金融业GDP占比则低于5%。 回归本真和本土

(一)理论要符合国情

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时代方位和发展大势,是处理好所有改革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发展规范的资产管理行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强国,没有现成的外国理论模式可以照抄照搬,这就需要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二)金融创新要结合本土

中国在推进金融发展、规范发展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更要避免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的照搬照抄。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在深度消化吸收理论机理后,一定要结合现实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创新,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国情下的经济发展服务。

(三)金融要回归本真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金融的本真在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恰恰偏离了这一本真,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拉长了交易链条,抬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扭曲资源配置,形成金融风险堰塞湖,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应回归本真,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和合共生。

(四)监管体制要符合国情

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已发展成为跨行业、跨领域的大资管格局,资管产品涉及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当前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已滞后于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造成对部分资管计划的通道、委外、嵌套业务创新鞭长莫及。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适应国情的资产管理行业监管体制已然十分迫切。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厘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底层资产完全串接起来,推进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监管套利、监管空白;加强监管协调,突出统筹监管,统筹监管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统筹制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规则。

(五)监管主体要落实责任

治理资产管理乱象,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关键是要落实主体责任。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肩负行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双重责任。监管主体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往往投鼠忌器,担心金融市场风险波动,“父爱主义”泛滥,间接宽容了金融违规,加剧了金融风险积累。因此,监管部门要突出监管姓监、拒绝“父爱主义”。

篇(9)

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通常是指一种“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

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或组织都可以称为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内容、有无银行颁发的资质证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没有金融机构许可证;另一类是专门处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

1 资产管理公司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形势

资产管理这一金融理念,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做为一种金融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它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资产管理在中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还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分迅速的,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的帮助作用也十分显著。资产管理在中国从无到有,经过近几年时间的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已经越来越大,对中国金融市场“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资产管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被广泛看好。因为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管理下的金融市场,对资产管理十分“青睐”。

1.1 资产管理的自身优势,决定了资产管理在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

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心中有根深蒂固的储蓄概念,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直接形成了巨大的储蓄金额。但是我国的储蓄利率一直比较低,随着人们对理财观念的认识,其传统储蓄观念逐渐转变为现财概念,而苦于在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因投资渠道十分匮乏,理财项目难以实现。于是,与银行储蓄相比,资产管理的自身优势就发挥出来,低风险和高于银行的利率回报――作为资产管理的“必杀武器”,决定了资产管理在未来市场的主导作用。

1.2 社会进程的不断挺进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完善,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产管理的大力推动

资产管理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承、相互推动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入资产管理,会有效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恰好对吸引国外资金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未来资产管理在中国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活动越来越多,贸易金额越来越庞大,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趋势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继续向前发展,这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亦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外部原动力。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资产管理的有效辅助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加上目前我国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来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大大超出国家社会保障的能力,社会养老资源无法满足老龄化人口数量,不能对老龄化群体起到保障作用。资产管理的出现,通过实现基金的增值保值,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管理是解决国家内部矛盾的基本要求,亦使资产管理在未来的中国社会还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 资产管理成功要素

2.1 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资产管理的客户对象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个人客户;第二类是机构客户(含政府客户和公司客户)。对发达国家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比例进行统计,如在美国,个人客户比重占53%,该比重在荷兰占22%,而在日本为12%,经分析,我们得出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正是政府对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同政策,它将直接影响整个资产管理中的分配比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从现有的状况来说,政府与企业难以承担起充分的社会保障职责,无疑需要个人来承担相对主要的负担。因此,未来中国的社会建设必须依靠资产管理来帮助政府分担老年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这样看来,个人客户可能成为未来资产管理的主要客户。而如何更好地争取更多的个人客户,对资产管理是否成功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信誉价值与品牌号召力,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重要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提出以来,不仅仅在自然界的研究领域所应用,在其他领域也被广泛引用。我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信誉价值和品牌号召力。信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所在,是客户选择投资产品的出发点。巨大的信誉价值,就意味着企业的巨大发展动力。品牌形象,是客户选择投资商品的考量标准。在多种多样的投资产品中,怎样获得客户的青睐,这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充分地吸引客户对产品的更多关注与支持。现阶段的中国,资产管理作为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没有明显的划分,没有一家拥有较高的信誉价值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独占鳌头。在未来发展中,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也会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因此,能否有效建立起较高的信誉价值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都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企业能否成功,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3 渠道优势与产品组合,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关键影响

任何一个行业领域中,渠道优势带来的经济价值都是比较可观的,资产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决定着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但是整个资产管理的产业中,资产管理公司的渠道选择性相对有限,加上对渠道建设缺乏足够重视,使自己处于“生产者”角色,而更多地依托于银行。在过去,由于银行没有直接投身于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造不成影响,但是随首银行正式迈进资产管理领域这一刻,就对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银行凭借着本身具备的先天优势和强大的渠道优势,决定了它在资产管理领域中将一枝独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发达国家中,资产管理领域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这是由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一起开发的渠道共同实现的,但从中国发展状况来看,这显然是很难达到的。资产管理公司要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必须根据当前形势,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资产管理传统的经营理念,仅单纯将经营重点放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研究上,这样肯定无法抗衡来势汹汹的银行。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注意开发产品的同时注重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将开发渠道纳入到战略计划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度的客户细分与不断的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力,丰富产品组合,这样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根本上扭转自身劣势,为成功做出有效铺垫。

3 结语

资产管理,在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大展拳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企业能否适应“优胜劣汰”市场法则,就要求企业本身,必须深刻认识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一问题,总结看来,一共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影响,其次是企业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的影响,最后是企业能否打破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但是,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本身应该着眼于当前的同时,对未来同样应该进行正确把脉,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为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背景,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原则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设立温州金融体制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的信号。

一、温州金融改革出现的新特点

按照《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十二项。一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三是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四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五是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六是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七是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八是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九是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十一是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十二是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方案十二条意见的核心价值有两点:一是认可民间金融活动,厘清了民间金融活动的现实需求和现实供给,在金融改革的方向上有所突破;二是明确通过政府推动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缓解金融制度与经济转型的错配问题的基本思路。综合分析,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任务体现出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特点。

首先是放松管制,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金融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也通过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来促进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风险。具体来说,就是放松对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吸引社会资金通过这些金融平台进入实体经济,同时也使这些金融机构本身成为具有增长前景,并吸引社会资金流入的现代服务业。例如,意见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包括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其次是尊重市场的现实金融需求,尊重温州民间融资活动活跃的市场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例如,意见顺应民间资本投资多元化的现实需要,认可民间资本对外投资的需求,并提出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这些措施可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从而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再次是强调服务实体经济,强调要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意见强调要创新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产品与服务,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推动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推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

最后是把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温州金融改革把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正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地方政府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总体来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意在试验构建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和组织。

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进展

(一)自上而下的进展

第一,国家层面。2012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温州金融体制综合改革。

第二,地方层面。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后,浙江省政府成立了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民间融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资本市场、保险创新、政策保障6个协调推进工作组,温州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4月,浙江省召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指出,建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适宜时机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浙江破解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两多两难”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两多两难”是浙江省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要紧紧围绕破解这一核心问题推进改革试验,促进金融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会议认为,要找准改革突破口,针对“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体系。既要突出重点求突破,又要积极稳妥拓展面上各项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把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改革试验全过程,确保改革稳健进行。

第三,政策制定层面。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确定的十二条改革内容是温州金融体制综合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政策框架,在此框架内,浙江省正在制定《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细则将增加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细则将突出地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细则还将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信用建设平台以及民间借贷平台等金融服务与平台。在制定实施细则的同时,其他相关制度也在制定之中,如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建设、民间融资登记备案制度等。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策将逐步出台。

(二)自下而上的进展

第一,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2012年4月26日,温州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营业。中心以公司化模式运营,主要为民间借贷机构和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包括公证机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场地、进行综合信息汇总以及借贷登记等综合服务。借贷登记中心引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成为首家引入该系统的非银行机构。借贷登记中心能够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推动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建立信用记录,重建民间诚信体系;三是通过专业法律等中介,提供辅的服务,促进民间融资行为规范化。

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2011年底,温州已经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8家,2012年将增加37家,总数达到65家左右。

第三,发展债券产品。改革试验区获批后,温州市第一企业债券――温州市安居房开发有限公司7年期12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填补了温州市项目建设债券融资的空白。温州市中小企业私募债“第一单”――江南阀门有限公司私募债也已进入利率询价与发行阶段,以土地作为抵押,私募债发行利率将控制在10%以内。这将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第四,推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温州鹿城法院挂牌成立了金融审判庭,金融专家陪审员参与审判,专门审理民间借贷、借款合同纠纷等涉及金融的民商事案件,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把温州的金融发展改革建立在信用基础上。

温州金融体制改革试验区获批不到一年,实施细则还没有正式出台,各项改革措施正在酝酿推进之中,改革效益还没有明显显现。今后的任务是按照总体方案的十二条意见,根据改革实际反馈,积极稳步的推进各项改革,在实现金融创新中支持支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温州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温州由于复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自身经济结构的缺陷,经济存在结构不合理、外向依赖度大等问题。与经济问题同步,金融体系运行、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也存在明显问题。结构性问题、政策性问题和外部性问题叠加,使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呈现出难度大、问题多、挑战性强等特点。只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温州金融体制才有望按照方案的设想稳步推进。

(一)改革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整体性和系统性来分析,此次金融改革试验内容设计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缺乏建立民间金融防范体系政策安排。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的金融保障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信用、稳定金融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温州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民间金融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民间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应当成为温州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2012年7月16日,人民银行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认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与完善,民间金融存款保险制度也应当得到完善。二是利率市场化机制缺位。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此次改革涉及的小型民营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也至关重要,没有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金融体制改革试验很难说是完善的。三是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缺乏可依赖的法律法规和可操作的政策安排,在实际操作中门槛高、条件多,不利于民间金融的灵活发展。

(二)推进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政府主导性特征非常明显,处理好政府职能边界成为挑战。就温州金融改革过程来看,地方政府一直都是主要推动者。温州地方政府也试图在未来金融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温州金融改革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又必须防止政府行政干预的加强。

第二,改革核心目标模糊化。改革的最初目的,应该是着眼于如何更好地引导民间资本服务于小企业。但就最后的改革方案来看,其内容逐渐扩展为许多重要的金融政策领域,由2011年9月温州市政府提出建设“民间资本之都”,到后来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核心目标模糊化,会使改革资源分散,难以集中政策资源来做好初始最关注的民间金融创新问题。

第三,改革涉及主体存在利益矛盾。一方面,现有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存在许多矛盾,普遍面临权责不清的矛盾。另一方面,温州金融改革的背后,也隐含了部分人对于旧“温州模式”下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否定,因此在新形势下,温州的民营与非民营企业、新型金融组织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在改革中也会产生利益分歧。

第四,中央与地方的改革利益不完全一致。中央政府关注的是中长期国内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区域性风险,而地方政府则更加关注如何突破现有的金融体系约束,通过强化地方金融、加快金融机构集聚来尽可能地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因此,虽然温州金融改革能够为整个金融体系创新提供经验,但在当前愈演愈烈的地方金融“战国时代”,也要认识到“自下而上”的区域性改革试点,并不能代替“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过分强调解决地方性、局部性问题,可能会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改革。

第五,配套政策缺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还需要大量制度与政策的协调配合。例如,包括《放贷人条例》在内的民间融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和完善,那么温州的民间融资管理改革就缺乏法律支撑;银行业准入原则没有根本性突破,则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试验也会非常有限;如果整个资本项目管理机制没有变化,则温州民间资本海外投资也难有很大进展。同样,无论是温州产业转型还是小企业融资,金融政策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没有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金融改革的目标仍然难以实现。

第六,与其他金融创新区域相比优势不明显。一方面,就长三角地区来看,除了上海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主战场”,杭州、宁波、义乌都提出了构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思路,另外如舟山新区也借海洋经济开始集聚金融政策资源,而如台州等地也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温州金融改革要想脱颖而出,就面临与附近城市有效互补、加强协调、发挥优势等问题。另一方面,就全国层面来看,除了上海、天津等传统金融创新试验区之外,深圳前海目前的金融改革似乎更具有创新意义,相比而言,温州金融改革要在全国创造先进经验,还需要抓住并突出重点,而非面面俱到。

四、温州金融改革试验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

(一)民间融资如何有效规范

规范民间融资是温州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难点,也是我国多年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2011年12月7日,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框架性的对民间融资作出规范。这个规范对于无序的民间融资必将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个规范还是一个框架性的规范,在操作层面还不可能解决温州民间金融业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还需要一个在此框架下规范民间融资的细化文件。重点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资参与金融机构改革改制,包括建立民间融资行为规范和准则,确定合理、合法的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等内容。二是如何加强民间借贷的备案管理,去年4月份设立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解决这个问题搭建了一个平台,平台运行几个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规范民间融资还要有政策措施保证融资行为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如要求所有的民间借贷必须备案,或者必须到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登记,不备案的不予以保护。三是规范准金融机构的运作,除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之外,还有大量形形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其融资形式多样,对其行为的规范是个大难题;重点要规范和防范打着理财、项目投资旗号的非法集资以及打着准金融机构旗号的放高利贷行为;要初步摸清楚民间借贷的规模,提前预防各类风险。四是确保实业不能有大问题,要通过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多重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尤其要防止企业资金面断裂,防止由个别破产违约事件扩展为局部的风险事件乃至影响社会稳定。

(二)如何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国家在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如2006年以来陆续推出村镇银行的试点、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新36条”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等。按照《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的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贷款余额131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合计为5225亿元,不及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整体而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仍然十分有限。目前发展较快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属于地下金融的地上化,而村镇银行则是正规金融的向下渗透。当前小额贷款公司也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是其放贷能力受到自有资本的约束。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同业资金借款额不超过自有资本的50%,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额总额的10%。目前有多个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破解这一难题,比如广东省、浙江省将融资比例占资本净额的比例提升至100%,而海南省、重庆市甚至提升至最高的200%或230%,以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温州金融改革十二条中明确提出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打通了地下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连接通道。但是小额贷款公司是否愿意转换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如何转制为村镇银行,转制后民营资本是否还有话语权,这些问题既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扩大金融供给的重大问题。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民间金融的供给能力,同时也要研究扩大和增加正规金融供给问题。只有发挥两方面的作用才可能达到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和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双重效益。

(三)如何强化地方金融的监管

对于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中小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而对于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仍然是地方银监部门的责任。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不清楚,风险容忍度比较高,一般只要不出现影响系统性风险的案件,政府就不会主动进行严格监管,而一旦出了风险事件又慌于处置。因此,必须要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尤其是要切实履行事先监管职责。此外,政府也无须为民间借贷“买单”,不能够让参与者既享受超额利润,又享受政府兜底的政策好处。同时加大对非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密切关注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风险,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融资活动的监测分析,引导其规范发展。加强“逆周期”的监管,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情况下,需要从严监管、警示各类风险。努力做到对各类风险事件早发现、早提示、早处置, 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风险乃至系统性风险。

五、温州金融改革的突破方向

整体来看,温州金融改革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改革试验,丰富的改革内容决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民间融资的清理规范、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相互渗透、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设都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踏踏实实推进每一步改革的同时,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取得全国性的改革进展,全面破解当前民间融资的困境,除了温州金融改革及后续其他地区金融改革试点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结构性改革。

(一)中央层面的推进

第一,在推动地方金融改革的同时,加快进行顶层设计。其一,必须从全国层面创新金融管理及改革推动机制,明确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内涵,掌握好金融市场分散化和集中化发展的平衡。其二,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不能过分偏重于比较优势部门,如工业产业、基层设施、大企业等,而对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村领域的创新支持明显不足。其三,金融发展要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利益,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企业发展和居民福利的需要。

第二,构造多层次金融管理体制。首先应该合理划定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边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引导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行为,统一规范和明确地方金融办的职能,提高其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同时把地方金融管理的重点放在规范和完善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上,重点防范各类民间金融组织的风险,从而逐步建立全国与地方多层次协调互补基础上的金融管理体制。

第三,在发挥地方金融改革动力同时,也要创新货币金融政策以利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为了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政策运行中,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各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打造区域性货币政策运行平台,建立有效的、具有区域差异性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如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区域化再贴现政策;在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适度实行区域差别的存贷利率;加大信贷政策的区域支持力度等。

第四,构建区域金融发展协商机制。一方面,为了避免各地方在金融发展方面出现恶性竞争,在全国范围内使金融资源的布局结构更合理,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协商机制。如建立政府间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加强区域金融稳定体系的建设;培育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区域金融经济中心;协调好不同区域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政策冲突。另一方面,应该促使各地方政府之间、地方不同级别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协调合作平台。如创新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金融政策协调模式,构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政府间的金融政策协调机制等。

(二)温州(含浙江省)层面的推进

第一,明确改革模式与思路。温州金融改革作为自下而上的金融创新试验,必须明确的是,地方金融改革的动力最终也应该落到“草根”身上,而不是由地方政府行政主导。由于政府推进的创新往往缺乏活力和效率,因此在改革中应该进一步放松管制,发挥技术等因素的促进作用,给予市场主体以合理规避管制的创新空间。

第二,突出民间金融改革的“抓手”。一方面,争取在民间金融制度方面有所突破,甚至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走到改革前列;另一方面,以间接金融组织和直接金融工具创新为核心,引导大量的民间资本流入到金融体系中,进而流向最需要支持的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从而一举两得地解决金融乱象与金融短缺。

第三,争取在“国际性”和“开放性”方面下功夫。在我国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金融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前提下,上海、深圳等诸多城市的金融改革都在强调与国际接轨。对此,温州金融改革同样也要具有全球视野,以促进民间资本走出去、支持个人和企业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为主线,从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持续性。

篇(11)

一、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助力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近年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厦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努力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改革创新,大力建设厦金两岸区域中心,不断拓展两岸金融合作新渠道,创新成果日益凸显,两岸区域的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共同缔造美丽厦门,努力创建厦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区。

1.优化机制,进一步明确金融管理职责

为统筹谋划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原市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发改委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职能有效整合,新组建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明确职责范围。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出台政策,聚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厦门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厦门市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等,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培育市场,快速壮大新兴金融业态

至今,全市已经拥有互联网金融60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0多家、私募机构150多家,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300多家。协助配合人民币清算行清算,完成49.3亿元人民币铺底资金额度核定工作,增加铺底资金总额度100亿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开启跨海峡人民币清算群,推进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清算,办理现钞调运124批次达46.56亿元。推动两岸证券投融资,开立外汇QFII托管账户。推动两岸股权投融资,筹建厦门片区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出台资集团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两岸特色金融产品。

4.强化指导,快速推动两岸金融合作

厦门市一行三局强化金融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协调预警机制,加强防控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发展氛围,稳定金融发展环境,开启两岸金融深度合作。实施厦台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办法,启动厦金“两门”金融创新合作。大陆两岸特色金融机构集聚厦门,在厦设立“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和“离岸银行业务分中心”。构建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平台,积极主办海峡金融论坛,论坛已成为两岸金融政策平台、同业交流平台和业务合作平台。

二、亟待解决存在深层次问题,促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再破坚冰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业乱收费等方面的保守诟病尤为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于去除,抵押物不足贷不到款、利率过高,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业务流程多,现代金融服务改善民生水平仍有待提升。

2.跨国企业集团难于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投资便利化程度不高,主体境外融资受限,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困难,流程繁琐,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难于实施。

3.金融创新和两岸金融合作推进缓慢,金改30条虽已出台,但一系列细则仍未明确,厦门自贸试验片区的金融改革再破冰之旅仍需继续启航。

三、继续探索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

2015年,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重点突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对此,金融市场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厦门市中心支行将立足对台区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推动对台金融改革综合创新,强自贸区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和项目储备,助推两岸金融服务业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创新深度合作,确保自贸区金融改革高效、快速推进,开启大力推动对台金融合作创新新篇章,为自贸区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1.要充分体现“两个特色”,即: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和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两个特色”。

要充分发挥厦门片区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创新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厦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大力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积极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2.要确实做到“六个新突破”,即:

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新突破。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服务,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开辟企业人民币自主境外借款新渠道,扶持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向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使用,支持跨国公司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鼓励跨国公司在厦建立运营中心,支持跨境人民币投资基金建立和跨境人民币双向投资业务开展,发挥资金的集聚优势,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个人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促使个体经济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和自由度。主要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二是突破区内主体境外融资限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实现新突破。突出简化外汇业务流程,确实减少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手续,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大幅度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使企业境内外投融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企业外债资金可以意愿结汇,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门槛更低,提升跨国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厦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促进总部经济集聚;拓宽金融机构外汇交易业务服务范围,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主要创新点:一是在自贸区内可兑换限额内资本项目,探索境内个人跨境投资新路径,实现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二是实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

三是创新拓宽金融领域服务实现新突破。提高现代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改善民生。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和互联网支付业务,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业务,支持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电商跨境本外币支付结算服务;创建金融电路卡“一卡通”示范区,加大移动金融在自贸区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主要创新点:一是扶持自贸区内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二是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实施跨境本外币结算业务;三是创建金融“一卡通”示范区,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