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5:2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

篇(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5-02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学是中医理论在药学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所以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笔者提出并阐述了信息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将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

1.信息中医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中医学是以信息方法为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内容及其运动规律,扩展人类处理生命信息的智力功能的医学。  根据中医形气神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信息中医学把气血理论中气血的有形部分,诠释为生理学意义上血液和组织液。

信息中医学认为气血(血液组织液)是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天然载体,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丰度;直接从气血获取生命信息将减少信息失真;在日、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通过连续提取人血液指纹图谱信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框架,构建动态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体系即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来实现中医学的理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藏象信息模型充分的体现了信息中医学的内涵,克服了既往四诊提取信息方法信息量不足而且稳定性差、客观记录不便的缺点,充分证明了中医数学模型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对传统中医最充分的继承和创新。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不仅充分的实现了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创新,而且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充分整合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升华。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应用到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实现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 药性理论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以信息中医学和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为平台,根据每一味药物在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中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不同反应,可以实现对药性客观的定性与定量。

同理也可实现用药禁忌、品种鉴定等理论客观化和实现复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客观化,即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的客观化。

1.2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的建立,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和病理模型(病理模型即中医“证”动物模型),实现了以中医的方式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突破,提供了实验和临床的药效学及药代学研究平台。

1.3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 西医药普遍利用实验动物做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并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临床前研究的有效性。能否通过对既往临床研究药学研究与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可以实现这一理想。中医理论有对动物划分五行属性的内容,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在人和不同实验动物上一定有区别,而且是可以客观化定性定量的区别,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数学实验的开展也将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

1.4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相继有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药动学一药效学(PK-PD)模型、胃肠药动学、中药指纹图谱药动学、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等中药药理学新方法的提出和应用。

指纹图谱方法是处理海量信息的适宜方法,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拥有海量信息的复杂系统和开放式复杂巨系统。因此,信息中医学认为无论中药化学还是中药药理学,指纹图谱方法都是目前为止最适宜的方法。

综合以上内容和方法,信息中医学提出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其中指纹图谱包括中药指纹图谱和血液指纹图谱,证象包括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其中也包含着时间因素。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和药物整体信息层次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上对药和证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规律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方法实现了这一研究的方法突破。

2.创建信息中药学

2.1信患中药学的概念 传统中药学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信息中药学是以信息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根据信息中医学为理论,信息中药学解决了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的问题,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大大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信息中药学还将解决更多的药学问题,以下试举两例。

2.2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 岳凤先教授曾经多次撰文倡导西药中药化研究,信息中药学的提出和新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创建为这一倡议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对西药体系的包容。

另外,现代医药学中经常应用的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免疫用品和组织学组织工程学制剂等等,也因为以上原因,由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其的中药化。

2.3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 根据信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将以药物的信息属性为标准对传统中药和对被包容进来的西药体系进行重新分类。

篇(2)

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 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 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 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 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克恢,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1924;24(5)∶339

2 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 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 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 彭 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篇(3)

围产医学

什么是围产医学?围产医学是研究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在孕产期中所患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母亲(也包括父亲)本身的遗传素质,怀孕母亲所处的大环境和母体本身作为小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胎儿宫内诊断、宫内治疗及矫正手术;新生儿、早产儿的复苏抢救急救技术的改进等。

围产期是产前、产时、产后一段时期的总称.这期间的母亲和胎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孕妇而言,妊娠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变化是全身性的,涉及循环、血液、呼吸、消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包括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宫.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其间易受到许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的影响,使生理变化过程超出正常范围进入病理状态,严重时危及母婴安全,导致妊娠失败。从胎儿方面看,其生长发育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素质,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及母亲的健康状况。此外,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毒药物或放射线照射,其正常生长过程将会受到干扰,导致畸形儿的出生。那么,妊娠期母体的全身变化如何进行:从受精到胎儿出生这一复杂过程如何发生:内外因素如何作用于母亲和胎儿,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何种结果;如何及早发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如何有效地抢救、治疗。凡此种种,都是围产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由此可见,围产医学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临床医学的妇产科和儿科,且涉及基础医学中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等,并借助各种电子、放射、超声、光学仪器,以及动物试验、微量元素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可以说,围产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围产期保健

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或者说,是为保证这期间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所谓保健,就是为保护健康而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英语的Health一词,除有健康的意思外,还有卫生的含义。而卫生一词的定义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由此看来,“围产期保健”的意思可理解为,采取各种医疗预防、个人和社会的综合性措施来保障围产期间母婴的健康。

综合性措施,亦即围产期保健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以及医院上下密切联系,分工负责,划片包干,互相协作,从组织上保证围产期保健的实施。同时,成立围产保健协作组,其任务一是定期就本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开展业务讲座活动,培训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以及对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二是组织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产科与儿科的协作,使儿科医师与产科医师一道,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监护抢救,提高母子统一管理的质量。

(二)定期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及早掌握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和过期产。加强产程观察,减少和正确处理难产。认真及时筛查出高危孕妇,进行高危监护和管理,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开展产褥保健指导和新生儿保健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监护抢救中心,接受一定范围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转诊,及时推广应用围产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有关诊断、监护和治疗的最新成果(产前诊断等),以提高围产监护质量.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围产医学知识,宣传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影响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有害因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方法,使开展围产期保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敏感指标,而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常常是危害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及时调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完整准确的医疗保健记录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卫生统计为资料的分析处理,保健工作质量邢效果的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此外,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亦是围产期保健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篇(4)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起源;发展

1 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首先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有关。他们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5 000年,是原始蒙昧向文明肇端的转型期,中华古文明的诸多源头发乎于此,而中医学之滥觞亦可追溯于此。

传说八卦出于伏羲的创制。由此生发出来的八卦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蔚为一片神秘哲学的原野,而作为八卦学说基点的阴阳学说,则居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神农曾遍尝诸多植物,进而发现了治病之药,并教人治病。“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活画出医药启蒙时代原始先民们艰辛求索的曲折历程。在文明起源的传说中,神农更大的功绩是创制了农具,教民农业生产,使中国原始时代由伏羲时的采集渔猎进步到了农业,而药物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也是与种植农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传说中的黄帝被奉为中国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而他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特殊。黄帝对医药颇感兴趣,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批精通医药的臣僚,古代史书中仅有名姓记载的就有七、八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岐伯,相传他是黄帝的侍医,被尊称为天师,黄帝经常向他请教医药方面的问题,现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他们相互问答的内容。因此,在传说中,黄帝、岐伯被确定为医学始祖,后世亦往往以“岐黄之术”或“岐黄”二字来代称中医学。

不难发现,“三皇”与医药的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即把医药学的产生都归之于某一先知先觉,这也是中外医学史上一度流行过的“医源于圣人”之说。当然,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显而易见的是,医药产生的整个历程不可能仅在某一人的手里来完成,也不可能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点上即告完全实现的事。其实,“三皇”或者其他与医药起源有关的传说人物,多半只是代表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医源于圣人”之说,只是反映了在医药产生过程中,人们对某些有着较为突出贡献的时代骄子所寄托的崇敬与缅怀。

医学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医源于动物本能”。无可置疑,某些动物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自救行为,这可以说是人类医药活动产生的基础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动物自救与人类医学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能从动物圈子中走出来,自立于天地问,本质上在于他具备了主动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没有这种意识与能力,动物自救行为永远也不会上升到医学的范畴。即使动物的自救行为,也是它们在生活中对自然条件逐渐适应的结果,也需要随着它们自身的进化不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

从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人们逐渐积累了较多的医药卫生知识。这时,原始宗教对医药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集中表现在巫对医药活动的控制上。巫最初是一些能干的智巧之人,后来逐渐演化为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者。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鬼神崇拜观念达到了鼎盛,巫术也大行其道,医药活动几乎全为巫所垄断,以至后来还出现过“医源于巫”这种颠倒事物发展时序的说法。不过,这其中有一班偏好治病的巫,亦即巫医,实际上是最早的职业医生,他们以占卜诊病,进而以祭祀、祈祷、巫祝之术加以治疗疾病,这在甲骨文中有着充分的反映。然而,由于实际效果的感召,一些巫医也采用药物治病,“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2],《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记载了10位如此热衷于采集药物的巫医的名字。

2 历史转折

医学当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奴隶社会晚期,医学开始摆脱巫术的影响,医、巫逐渐分业,医学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趋势。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前中期,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小。这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医生,著名的如医缓、医和等。后者已把疾病的原因从唯神论手中解放出来而移交自然现象的本体论手中,认识到气候异常、不节等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成为中医学病因学说的萌芽。酒的发明和汤剂的诞生则是药物运用手段上极为重要的进步。这时的皇宫中已设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医药行政官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各有定员,前者负责医药政令与疗效考核,后者则分别归属于内科、外科、营养科等,分科治疗病人,并建立了初步的病案记录、存档制度。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两汉时期。在这800年间,以往漫长岁月里所积累的经验得到了第一次理性而系统的总结,由此构建的基础理论体系框架,又成为其后两千年里中医学发展的瑰然基石。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医学发展水平的无疑是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本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上古医家集体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全书可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约14万字。《黄帝内经》成功地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早期哲学观念引入了医学,它对疾病的认识和所采取的对策,对治疗和预防的关系的见解,在当时可谓独具慧眼,这些都体现在它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理、预防及养生等方面博大精深的论述之中。两千多年前如此系统而深入的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当称得上是独步天下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它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渊薮。

中国医学史上所谓的“四大经典”,全都产生于这一时期。除了《黄帝内经》外,还有《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后者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组成)。《神农本草经》亦非一人一时之著作,其书名与《黄帝内经》一样,也是尊古托名之风的反映。本书是中药知识的首次系统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后世临床医学的进步。《伤寒杂病论》则是一部集中总结临床经验的专著,书中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临床诊治的圭臬,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书中的处方也被称为“众方之祖”。本书作者张机(字仲景)因在此书中所取得的成就而被后世医家推奉为“医圣”,成为中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临床医学家。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医家还有扁鹊、华佗等人。扁鹊周行列国流动行医,是一位精于诊治的全科医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他就鲜明地打出了“信巫不信医不治”的科学旗帜,与巫术作了艰难的抗争。《难经》则是托名于他的医学著作。华佗以精湛的外科手术及其神秘的麻醉方药“麻沸散”而闻名,他还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此后,中国古代医学顺源而下,不断发展和壮大。在继承发展的洪流中,既有冲破束缚的开拓创新,有时也难以避免地有停滞徘徊的局面。

3 全面发展

其中,系统整理、全面发展是其主线。例如公元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隋唐时期,呈现出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医学教育及临床各科的全面发展,涌现出以孙思邈为代表的不少著名医学家。孙氏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对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都作了全面论述;巢元方等的《诸病源候论》是我

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对内科诸病和传染病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王焘的《外台秘要》,是汇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的力作;《新修本草》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颁布的药物著作;太医署也是历史上最早由政府开办的颇具规模的医药院校,这些对后世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又如宋代,由于国家对医药事业的重视,医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宋政府创立了校正医书局,集中著名学者和医家,对宋以前的医学经典及基础理论、临床、诊断、针灸、方书等各类重要医籍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并刊行,为中医文献的整理、保存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政府还组织专人编撰刊行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宋代的药物学成绩斐然,本草著作除政府组织编撰刊行的《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外,民间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流行了500余年。政府建立的官方药局,则对推广和发展中成药起了极大的作用。

及于明、清,中国传统医学更向纵深发展。临床各科的细密探析,对《内经》和仲景学说的深入研究,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入门书的编撰等等,均取得了丰富成果,并且产生了众多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

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内各民族医学间的交流与中外医学的交流,从来都是促进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4 革新与因循

在中国古代医学不断生发和壮大的历程中,更令人注目的是其自身闪现出的开辟新径、鼎力革新的一面。惟其如此,一门科学才能保持其生命之树长青不衰。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的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受重实际、主务实的哲学思潮的影响,面对疾病谱的某些改变,为了提高疗效,打破了因循守旧、一味崇古的束缚,开展积极的学术争辩。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亨的相火论等,均属独具灼见,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他们先后在学术理论与临床实际中独树一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此外,他们的学说还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如刘完素在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偏重于火热立论,倡导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在伤寒治疗上以用寒药为主,突破了以往外感热病初起时一概用辛温解表和先表后里的习惯治法,成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开端,而刘氏可谓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其后复经明、清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著名医家如吴有性、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等的发展、完善,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学科――温病学说,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际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又如学宗李杲的王好古、罗天益、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张璐等人,学宗朱震亨的戴思恭、王履、汪机、王纶、虞抟等人,均为中国医学史上有名的重要医家,他们的医药实践与学术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另一具有革新精神的巨子是公元16世纪时的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历经27年搜罗群书与亲历考察所撰写的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系统记述了1 800余种药物分类法,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和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并在医学的诸多领域以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都留下了富有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料,从而享有很高的世界性声誉。

当然,科学史上的多数情况表明,革新之花往往需要冲破某种因循守成、停滞不前甚至严重压抑的桎梏才得以绽开。有清一代,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禁锢和封建礼教的压抑,使医学发展不时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思想文化的禁锢,造成医学因循守旧,满足于取类比象、思辩推理的方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实际;而封建礼教的压力,甚至迫使清廷在1822年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3]为由,下令在太医院中永远停止针灸一科。然而,也正是在此期间,注重实践、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学家王清任,力图纠正前人在人体解剖中的错误,怀着极大的勇气冲破重重束缚,多次亲往墓地及刑场观察和研究人体结构,历经40余年终于写出《医林改错》一书,为长期弥漫在中国解剖学和实验医学的沉闷氛围透进一丝新鲜空气,其医学革新精神及益气逐瘀活血的学术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医、巫分业的时代算起,中医学已走过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今之际,中医学辉映着云蒸霞蔚的新世纪曙光,置身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正期待着一个超越过去的新的腾飞。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另一位朋友的老父亲患心脏病,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一位医生接诊后,先让病人去做个核磁。病人说,刚在外地做过核磁,片子也带来了。医生冷冷地说:“我不看外院的片子。”

两件事情,看似不相关,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冷漠成了医疗界的“流行病”。面对病人的痛苦,两位医生麻木不仁,一个不看“儿童病”,一个不看“外院片”。这样的举动,不仅违背了职业操守,也令人感到阵阵心寒。

医学技术在进步,人文精神却在滑坡,这是当下医疗界的一大通病。如今,医生越来越关注医学证据、技术指南、核心期刊,却忽视了活生生的人。病人来到医院,就像进入了工业化流水线,从一台机器走到另一台机器。他们看不到医生的笑脸,听不到医生的呼唤,只能感受到冰冷和恐惧。很多医生看病,既不问病史,也不触摸人,只是低头开单。病人还没说完病情,医生已经喊“下一个”了。

医学是一门人学,本应是温暖的科学。除了客观的诊断和治疗之外,还应包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温馨的祝福、热情的鼓励。一个好医生,既是“工程师”,也是“艺术家”。然而,人文精神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条“瘸腿”。在医学生的必修课中,几乎没有一门医学人文课,人文教育流于形式。由于“重技术轻人文”,很多医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钙”,在临床上往往“见病不见人”,导致医患的“情感鸿沟”日益加深。

曾有一位美国学者到中国讲课,他给每位医学生发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从医学的角度回答,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们的答案都是“细胞”。美国学者又发给学生第二张纸条,上面也写着一个问题:从医学的角度回答,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们的答案还是“细胞”。后来,美国学者在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加了一个词:权利。可见,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社会属性。一个不懂得尊重患者权利的医生,与兽医有何区别?

篇(7)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篇(8)

杰伊・奥利昂斯基是著名的人口学家,供职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他的同行兼朋友史蒂夫・奥斯达德工作在爱达荷大学。前不久,他俩商定每人拿出150美元作为投资基金,约定到2150年时由赢家的亲属获得这份赌金。根据约定,奥斯达德的后代获取赌金的条件是,那个活到150岁的人必须符合一定的健康标准,并能证明他的年龄材料准确无误。双方每年往基金中各添加10美元,到2150年,300美元的投资将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的寿命不断地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的人口平均寿命差不多是每50年增长20岁左右。在美国,出生于1900年的人的平均寿命在50岁以下,如今,人们的平均寿命为78岁。日本的妇女是我们所知道的寿命最长的人,她们现在的预期寿命为85岁。中国的近五十年的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个数字,1949年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岁,50年后增加20岁,就目前不断增长趋势,很接近奥斯达德的观点。全世界目前有明确详细生卒日期记录的最长寿者名叫让娜・露易斯・卡尔门,法国人,六年前去世,享年122岁。尽管如此高寿的人还很罕见,但超过百岁高寿的人正在剧增。现在,美国有10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万。而在1950年,美国100岁以上的人瑞只有2300个。法国1950年有百岁人瑞200位,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15万人。

在德国罗斯托克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从事老年学研究的詹姆斯・沃佩尔说,如果这一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下去的话,到21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寿命将达到122.5岁,活到150岁并没什么了不起。

难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前,曾向国民许诺让21世纪出生的人幸福地沐浴到22世纪的阳光。

奥利昂斯基的观点

奥利昂斯基与奥斯达德的打赌趣闻,在美国的相关学界轰动一时,很多人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来。为了区别二奥的观点的差异,奥斯达德被称为乐观派;而奥利昂斯也就自然被称为悲观派。虽然是悲观派,但他理论严谨而有说服力,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注。

他认为从1900到1950年,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再加上电冰箱的使用、对污水的治理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促成了上个世纪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这是人类历史上比较特殊的50年,不能作为今后比较的蓝本。这半个世纪中让年轻人受益最多的是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大大减少,而这些都是危害婴儿和少年儿童的主要疾病。每挽救一个青少年的生命就使原有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0年,因为在上世纪之交,如果一个人能够活过童年时期,那么他就很可能再多活几十岁。

他说,到了1950年前后,这种模式倒了过来,许多医学成果在延长老年人寿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的发展抑制了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心脏病这个头号杀手。但是,挽救已经进入晚年的人的生命只能在他的寿命计算表格上增加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所以奥利昂斯基深信,即使是老年人健康保健取得了巨大发展,人的预期寿命也不会超过85岁,至少我们现在活着的人达不到。

斯达德的观点

在过去的十年中,动物研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能提高寿命的基因。例如,线虫身上的一种基因变异就足以使其生命延长600%。这些基因包含蛋白质的遗传密码,它们控制着能量消耗、生长节律和细胞分裂等基本生理活动。

然而,在人类基因组中还没有发现能延长生命的基因。“我们知道许多能使人缩短生命的基因,”奥斯达德说,“但我们不知道有哪种基因能使人长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种基因,保守的估计也就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一定能找到人类的长寿基因,到那时再利用基因的修补、移植技术,使人类达到长寿的目的,不是很难的事情。”

一种观点认为,动物新陈代谢的速度对其生命有制约作用,这是大约一百年前提出的有关寿命的理论。所以说,乌龟等冷血动物的寿命比野兔等热血动物寿命长,而那些生长迅速的动物则易于早亡。

这种寿命模式让人们产生了一些简单美妙的想法。比如,这种模式表明,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能证明这一设想的另一证据是:正常新陈代谢对能量的消耗能生成一种叫做自由基的反应分子,这些分子会对DNA、酶和细胞膜造成伤害。日积月累的伤害会增加机体对癌细胞的易感性,减弱机体对阻塞血管的修复能力,直至加速衰老的速度。自由基模式是当今最具影响的衰老理论,它正好与寿命节律理论相吻合,即,新陈代谢速度越快,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速度就越快。

在实验室中对老鼠、果蝇,酵母细胞和线虫的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可以显著地延长寿命。例如,严格喂食低热量食物的老鼠,寿命可延长40%。放入冰箱中的果蝇的寿命是未放入冰箱中果蝇寿命的6倍。被过的猫、狗、甚至比人的寿命都要长一些。

破解更多的未知

篇(9)

1临床中药学及其三个桥梁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中药是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基源,以主产于中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类药物”。而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包括临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多种分支学科”。临床中药学,属于中药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但又明显有别于中药学其他分支学科内容。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中药性能、功效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用药禁忌等为主要内容,并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历经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为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临床中药学双栖于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中,既属于临床基础学科,又具有药学基础学科性质,是一门医药交叉的二级学科。其在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药学科中发挥着三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第一,是中药学与中医学密切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临床中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理法”为指导,又是方剂学组方配伍的药学基础。因此,临床中药学也属于中医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成为中药学联系中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与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以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药性能理论、功能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以及用药方法、配伍禁忌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其理论为临床组方、防治疾病奠定基础,是中医临床各科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因此,也就责无旁贷地发挥着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三,是中药学各分支学科联系临床的纽带与桥梁。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密切相关,既是中药“资源学、鉴定学、药理学、炮制学、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与之共同完成研究中药的科学任务,又极为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学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

2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

为了充分体现《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基础性质,紧密围绕其中的三个桥梁作用,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总结本学科多年来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经验,制定如下建设目标:将《临床中药学》学科,分别在中药性能、中药应用药理、中药临床毒理、中药配伍、药材药效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发展和建设。

2.1中药性能方面主要研究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理论,以及各个药物性能特点、变化规律等内容。中药性能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而来。其中,四气五味和毒性理论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而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则形成于金元时期。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步深入,其理论更加丰富,如毒药使用原则日益完善,四气五味理论的药学基础正在得到进一步揭示等,将为更好地正确认识药物,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2.2中药应用药理方面主要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治病药理机制。几千年来,随着临床疾病的变化,尤其是复杂疑难疾病的日益增多,中药学者研究发现,探讨药物的治病原理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若秦汉唐宋时期本草学还主要侧重于用药经验总结,而到金元时期则已开始重视探讨治病原理。尤其是近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深入和扩大,治病原理研究已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相关研究也已涉及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药理,明显提高了中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开拓了中药防治新的疑难病疾病的应用领域。

篇(10)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性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免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在免疫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不同专业医学生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免疫学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快,涉及学科广,是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柱性学科,并且是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并掌握好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免疫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免疫学实验课的开展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开展并安排好免疫学实验课,对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现阶段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免疫学实验。各专业学生均采用统一的实验课教材,缺乏对医学生专业不同的针对性实验课设置,无法很好的调动起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导致了免疫学实验与将来的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因此免疫学教学迫切需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课方案,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让各专业医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学实验课调整,可以将实验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课时的1/3用来安排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免疫学实验,使新学者对免疫学的经典理论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验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2/3的课时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使不同医学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更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一、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是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要尤其重视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专业的学生特点,免疫学实验课应多设计完整的系统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开展一个小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实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老师进行探讨,选择几个可行性方案,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同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可以设计抗体的制备实验。第一步,选择佐剂开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弗氏完全佐剂(CFA),铝剂,蛋白佐剂等;第二步,动物的免疫,可以选择小鼠,大鼠,兔子等实验动物;第三步,血液的采集,可以有尾静脉取血法,眼外眶采备血法;第四步,血清的分离;第五步,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抗体的亲和力等。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之间获得的结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抗体的制备原理和特点。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将免疫学实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相关联,对他们而言比单纯掌握一种实验技能更有意义。实验教学中应以具体的临床疾病或相应的动物模型为例开展,不但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疾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上的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对本专业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的实验。以钥孔血蓝蛋白(KLH)为致敏原,首先皮下免疫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7天后,在小鼠脚掌以KLH冲击免疫,通过测量小鼠脚掌厚度来检测小鼠二次免疫应答引起的超敏反应的强度。以此为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超敏反应原理的理解。三、医学检验专业近年来,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依赖性。因此,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对实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设计临床上最常用到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实验,让学生综合采用ELISA,金标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来检测阴性标本和不同数量级的阳性标本。由于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的异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同时还了解了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四、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的重点应该安排在如何预防疾病方面。预防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因此,疫苗的研发和制备应该在本专业学生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占有绝对的分量。可以设计蛋白质疫苗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与免疫效果分析实验。让学生从引物的设计开始,到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蛋白质诱导表达与纯化,进而免疫实验动物以检测蛋白疫苗的效果。考虑到实验周期长所带来的具体实施上的问题,可以根据课时对实验课方案进行调整,先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实验线路,再对其中的具体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五、药学专业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药学专业学生正是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免疫学实验课设置可以将重点放在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达不到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课内容,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方案,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免疫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子志,2011,27(5):468-470.

[2]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84-85.

[3]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73-274.

篇(11)

1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研究的首要条件,中药,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其方法和物质基础都不同于西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可通过多个途径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药效上也呈现多样性,而中药药效的临床特征以及药效的研究技术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中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1中药药效临床研究特征 ①中药药效临床研究要以中药理论为依据。中药药效是要根据中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对病症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的配伍以及复方制剂必须要经过临床验证,并且有明确的功效以及适应范围,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针对性的药效研究。例如中国中医自古讲究以"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强调证、法、方、药之同的严格联系及辨证分型,所谓"方从法出,法因证立",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用的处方配伍。②中药药效必须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且具有多方兼顾,调理周全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药的复发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稳定性差,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而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对中药制剂以及复发的改进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药的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药药效也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基础,治病看病症是中医首要条件,中医的"证"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症状、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及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1~3]。

1.2 中药药效研究技术的发展 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在中药药物学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效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在动物或是其他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础上,或者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整合而成,多采用整体和个体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实验,来表明中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对疾病的防治疗效,从而不断扩展中药的应用空间。

随着世界医学的融合和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相关的现代仪器设备开始应有于中药药效临床研究中,如生物学,化学,病理生物学,电泳技术、血清药理学、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开始于中药药效学相互渗透,中药药效学正由宏观开始走向微观发展。

2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2.1中药药效研究可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中药复方是我国中医用药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临床中药药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寻找能代表中药的总体药效最佳成分以及气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药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组方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可赋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以当代科学的内涵,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2.2中药药效研究揭示中药临床多样性应用 中药药效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焦点,中药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基础和西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都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其物质群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的科学配伍,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参因含有人参皂甙类、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糖类、黄酮、维生素、核苷及其他碱基等物质,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靶点)功能,这不是单一的某一药物的成分所能够达到的。

2.3有利于发现中药新用途及优化中药制剂 中药药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动物或者是人体的全身,如果用药周全,实验合理,往往会发现一种中药对人体的多个系统有疗效,不是单一的只针对一个观测指标,这对于临床研究发现药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优化中药复方和制剂都是非常好的启迪,如果将这种临床药效实践加以验证,那么,一种药物多种用途便可应运而生,而且由一种处方可以通过不同制备工艺研制成要,临床效果也会大大的不同,因此,药效的临床研究是优化中药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辩证看待中医中药学的重要方法,药效也是检测中药疗效的唯一标准,中药是药效的基础,药效临床研究是中药的延伸和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检验中医药学理论,这也正是中药药效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实践,才能对中医药学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