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洪涝灾害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5:29: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洪涝灾害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洪涝灾害知识

篇(1)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结束语

篇(2)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天气多变,暴雨成灾给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北京、武汉、重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遭遇暴雨袭击而致的城市内涝随处可见,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这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城市,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是滞后的排水系统。

2、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

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内涝问题的外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同时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暴雨的形成。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

3、城市内涝问题的内因

3.1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少

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城市建设的扩张, 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 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到地下,地下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多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

3.2城市规划缺乏远见

我们的城市规划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

就防涝来说,城市需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结合这些个性化因素,制定并实施与其先天条件相符的排水系统规划。然而,再科学的地下管网规划也不能做到一劳永逸,而必须是结合后期的细心维护,以及对城区湖泊这些先天优势的善加保护和利用。

3.3城市防洪以排为主,不符合地理水循环原理

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洪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传统的排水方式除了要建高标准的排水系统外,也将导致排水系统下游洪峰流量增加,使下游发生洪水的频率上升。同时,由于城市内蓄滞洪水面减少,降低了对洪水的滞洪和泄洪能力,即使在整个城市中花巨资修建了排水管网系统,防洪排涝风险仍然很大。而且传统的排水模式很少考虑把珍贵的雨水资源滞留在城市内并加以利用,即使在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绝大部分的雨水也是白白流掉。

3.4地下水过度开采,城市负担太大

一些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当地容易内涝的重要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面沉降,一旦遭遇暴、雨水极难外排,使当地防洪能力直降一两个档次。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矛盾、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的矛盾日益紧张。尤其是这几年的内涝和水荒,就显得非常突出。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

4、关于治理城市内涝的建议

4、1全社会都要重视城市排水问题

提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城市排水问题,并不是泛泛而谈,是有所指的,要真正重视。今年七月,部分城市被淹,专家学者纷纷议论,举一例,有人说:“《城乡规划法》对城市防涝标准都做出规定”。细看《城乡规划法》,对城市一般地提到防灾减灾、乡村规划内容提到排水,都没有提到防涝标准。这些专家是不是真正研究了城市排水问题呢?所以,提出要真正重视。在前述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为城市排水创造良好条件。要解决问题,需要专业的研究,可以考虑设立专题研究,聘请专家咨询等等。

4、2保留、恢复和增加雨水的入渗

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的径流系数0.9左右,是土质地表径流系数0.1~0.2的数倍。城市规划的时候必须规定保留绿化地应占的比例。已经违规占用的必须依法处理,加以恢复。寒冷地区的城市,花草难以生长,为了保留土质地面维持雨水入渗,在土层上面铺装碎石子也很美观,而且保护了表土不会扬尘。国外不少城市都用这样的办法。

还要采取工程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和地下保水的能力。有些城市研究建造地下水库蓄水,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水 又减少了排水量,值得提倡。同样,在规划和建设地铁、地下商场等建筑物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削减了雨水入渗和地下天然的蓄水能力。

4、3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

城市排水管渠设计的主要指标是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面积。一般设计都是分区排水,排水管渠设计的汇水面积都不会太大。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使原有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产生变化,但是没有重新调整或扩建排水管渠,势必造成排水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排水设计进行一次复查,从核实排水管渠的汇水面积开始,如果排水能力不足就要考虑排水系统的改建、扩建。以上海和北京为例,差不多近几年新建的下沉式立交建成后一遇暴雨就淹浸至不能通车,因为立交最低层的路面,往往低于原有排水管渠,作为应急或长期措施,都要考虑加设抽水泵站。

4、4重视排水管网的建设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因此市政建设部门应做好城市管网的建设工作,旧城区在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网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这期间, 该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网还是当初的管网, 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 虽然这些市政设施是当前老城区城市改造的对象, 但从中可以看出, 城市排水管网将运行相当长的时间, 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因此, 市政建设部门要重视城市管网的建设。

4、5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疏通、维修等工作

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雨季和暴雨时节的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可靠体系,也是平时城市生活规则运行的必要。城市要随时检查其排水系统,要经常注意疏通下水道系统,对于不甚通畅的排水街道路段要及时维修,特别是非雨季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查、疏通、维修等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5、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借鉴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篇(3)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篇(4)

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灾害情报向全社会公开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各级政府认真抓好洪泛区域的管理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结论及建议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条例》的内容包括:

1洪泛区的界定。

2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界定。

3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管理,包括防洪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

4洪泛区内开展洪水保险的基本原则。

5流域机构、地方政府、社团、个人在洪泛区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

6洪泛区内安全建设及管理资金的分担。

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流域管理法》应由国家制定,并授权有关部门针对各流域的特点,制订分流域的《补充说明》。《流域管理法》应包括的内容有:

1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性质。

2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3流域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的制订。

4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流域专业规划的协调,包括农、林、水、土等资源发展规划的协调。

6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内地方政府的协调。

7流域管理机构与其他流域间的协调。

8流域管理机构的经费保障与管理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专家点评:

洪水灾害往往表现异常凶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我国过去的防洪抢险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设,依赖专业队伍和的力量,忽视了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行动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社会行动,有序地完成防洪减灾行动。作者建议

(1)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流域管理法》

全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与现行防洪保障体系的不同在于:

(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

篇(5)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

一、防洪减灾人人有责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下转第89页)(上接第87页)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篇(6)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 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应有预案对策, 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 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 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 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 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 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 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 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 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 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 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 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 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 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 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 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 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 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 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 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 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 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 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 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 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 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1 前言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贸易中心,人口密度大,财富较集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深入研究城市防洪体系,提出城市防洪减灾策略,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特点

2.1 城市暴雨频发、强度骤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加快了社会文明的步伐,但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也显著增加。一方面,我国城市遭受突发雨袭击的频次明显增多。另一方面,原有绿植、草坪等透水面积大范围缩小,不透水路面的增加使得雨水下渗量锐减,地下水不能得到及时的补给,也使得路面汇流量增加,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城市产汇流过程发生变化,将导致雨洪径流增加,洪峰流量增大,而形成洪峰时间减短,洪水总量及强度增加,洪水过程线呈现峰高坡陡的特征,如图1。城区雨洪汇流速度加快,远远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容易形成内涝灾害。

2.2 洪涝次生灾害多、损失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许多企业大厦、金融商场、居民住所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汇集了水电供应、能源、通讯、交通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密集、关联度高,增大了城市应对暴雨洪水的不可抗性。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往往会导致连锁反应,发生水电中断、交通瘫痪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容易造成大规模损失1。

3 城市防洪体系中现存问题

3.1 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防洪标准偏低,与城市发展进程不相符合。据初步统计,有防洪任务的城市639座,其中仍有80%的城市不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近60%的城市不足20年一遇的标准;还有一些中小城市至今还处于不设防状况。2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城市等级与防洪标准如表1,防洪工程标准低,病险多,抗洪能力弱。

3.2 河道障碍物多、过水能力弱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各种工业废渣、生活废品等垃圾,许多工厂及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将生活废物倾倒进河流,加重河道堵塞,减弱河道过水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安全。

3.3 分洪、滞洪、蓄洪实施难

许多防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位于经济发达地带,公共基础设施密布,且人口相对集中,一系列因素均使得分洪的影响及损失很大,不能淹也淹不起。而且由于部分城市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造成群众思想麻木,人员撤离困难,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能满足建设,运用难度大。

3.4防洪意识薄弱

群众自身避险自救意识淡薄、且缺乏相应的防洪宣传教育。居民防洪防灾警惕性不高,缺乏相应的避难、自救、互救常识,如洪水爆发期间,尽量选择待在地势高的地方,不要行走于涵洞、低洼地带,否则遇突发暴雨情况极易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4 防洪减灾策略

针对洪涝带来的一系列诸如冲毁房屋、公路等的危害,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城市减灾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1 选择最佳的防洪标准

不同的城市依据其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等因素被划分为不同的防洪保护区,应结合自身防护的重要性、洪灾损失情况及可能采取的防洪策略,选取合理的国家防洪标准。如果防洪标准偏低,一旦发生洪水则无法抵御,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制定城市防洪标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排水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

4.2 疏浚、整治河道及调蓄洪水

河道在混杂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拓宽、疏浚河道,消除阻碍水流的障碍物等,对河道进行整治,以适应防洪、供水、排水等要求,提高洪水河床的过水能力。为了减少某一河段的洪峰流量,使其控制在河床安全泄量以下,应进行适宜的分洪、滞洪与蓄洪,防止因洪量过大而危及城市的安全。

4.3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

城市防洪规划是解决洪涝、台风及暴潮等灾害的有效性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城市防洪工作的核心依据。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的防洪工作,应科学的制定城市防洪规划,明确各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责任,建立分级组织系统,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真正将城市防洪规划工作落实起来,加强城市防洪、抗洪能力。

4.4 积极开展公民防洪、防灾教育

洪涝灾害发生时,很多公民由于缺乏基本的防灾自救经验,遭受了重大伤亡。提高公民的城市防洪意识,对城市防洪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政府方面,可制定相应的防洪法规,依法防洪救灾,加强公民的防洪观念。学校方面,可以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洪意识。同时可以在高校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日积极开展防洪减灾知识讲座,普及水法规及防灾避险知识;各研究院所可加强对防洪相关课题的研究,创立与防洪知识相关的学术性强的报刊杂志。社会方面,可利用各大网站、报刊、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大力推广防洪减灾教育宣传,全面提高我国城市防洪水平。

5 结语

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合理的采纳、完善,以便系统且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问题。防洪减灾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靠大家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才能保障城市防洪建设体系的长久运行。

篇(8)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46-01

1 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干旱灾害

通过对吉县1961―2011年间的降水量进行分析,得出了吉县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为543.2 mm,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温度逐年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田间蒸发的速率,因此吉县的年平均降水量根本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的生长需要,在近50年间吉县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还达不到平均水平,水资源相对短缺,再加上年内的降水比较集中,降水的年际、区域以及季节的变化比较显著,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容易出现干旱灾害。吉县在春季出现干旱灾害的情况比较常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直接对冬小麦的返青以及秋作物的播种产生影响,如果春旱比较严重再加上前期缺乏底墒,将会使土壤湿度无法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需求相适应,造成冬小麦减产,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绝收。

1.2 暴雨洪涝灾害

吉县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即在每年6―9月出现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大。其中6月和9月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是全年洪涝日数的18%,而7月和8月是全年总洪涝日数的80%。洪涝灾害经常出现在夏季,并且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多于平川,北部高于南部,暴雨洪涝灾害多出现在下午至傍晚的时间段内。

1.3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性天气出现时会使农作物的枝叶、茎秆、果实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冰雹天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近50年来,吉县的冰雹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每年的3―9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天气出现,其中6―8月出现冰雹的概率最高,是全年冰雹次数的61.9%,其次是秋季,冬季没有冰雹灾害性天气出现,一旦出现冰雹天气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大风灾害

吉县大风灾害多发的季节是冬季和春季,尤其是春季大风灾害造成的破坏较大。春季是万物逐渐复苏的季节,此时的温度逐渐升高,土地开始解冻,而此时土壤表层的蒸发速率也开始加快,加速了土表失墒的速率,直接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在大风天气出现时往往伴随有扬尘或者沙尘暴天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风天气刮起表层土壤造成的。吉县出现大风天气最多的时间段是在每年的4―5月。

1.5 干热风灾害

吉县通常在每年的5月中旬或者6月中旬出现干热风,这个时期正是小麦乳熟期,此时如果出现“热风”或者“干风”极易使小麦出现“高温热害”或“低温干旱”,干热风天气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水分平衡以及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小麦籽粒出现干瘪的现象,会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1.6 低温冻害

所谓的低温冻害是指在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一种天气现象。低温冷害有4种类型,即冷害、寒害、霜冻以及冻害。小麦冻害主要是由于天气条件超过了小麦的抗寒能力造成的,小麦的冻害程度要受到低温持续时间以及降温强度的共同影响,同时也与小麦的品种、播种时间、播种量、土壤类型、水分含量以及营养成分有关,小麦一旦遇到低温冷害将会影响小麦的产量。

2 防御对策

2.1 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建设水利工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多,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开始乱砍滥伐,造成气候变暖现象加剧,使吉县地区极端灾害性事件频繁出现。因此,要对吉县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政府部门应积极倡导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平衡,应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了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应不断提升人类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1-2]。

2.2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为了提升对干旱、大风、暴雨洪涝、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气象部门应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气象科技两者进行结合,建立起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强度的预报精确度[3-4];不断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气象灾害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气象为农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政府部门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3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

受农民接受知识教育水平的限制,使农村成为了防御气象灾害的脆弱区,因此气象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将气象灾害信息及时向农村进行传递,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大。由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防灾减灾能力都比较薄弱,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还不能完全掌握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再加上防御气象灾害的组织保障体系还不甚完善,很容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长生产。因此,对气象部门来说应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从而提升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参考文献

[1] 段永生,周元懿.喀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5(12):179-180.

篇(9)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篇(10)

1、引言

自然界有许多灾害,自然灾害按孕灾环境可分为大气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岩石圈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天文灾害。水文灾害是其中之一,水文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可危及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能力在加强,措施在规范,应对不同等级的突发性灾害需要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以提高防灾抗灾的服务效率,拓宽水文学的发展。

2、水文概况地球上现有约13.9亿立方公里的水,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称为水文现象。水文现象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在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上都显得十分复杂。 水文现象的时间变化过程存在着有周期而又不重复(概率、重现期)的性质,一般称为“准周期”性质。水文学研究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领域十分宽广。

水文科学不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质,不仅研究现时水情的瞬息动态,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在与洪涝、水旱灾害的斗争,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考和研究水文现象的规律等等,现化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兴利除害、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防灾减灾增效以及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灾害情况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20%, 地震和旱灾各占15%;其他灾害占10%。

4、水文灾害情况从古至今,天气、气候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天气、气候和水循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亚洲备灾中心执行理事Bhichit Rattakul博士表示:“水文气象灾难会对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干旱、洪水及暴风雨可危及人类的生存,破坏重要的生存系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龙卷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近百年来有增无减。尤其最近几年,这些灾害的强度前所未有。过去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然灾害是气象和水文灾害。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4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约400亿美元,其中气象和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5%以上。

5、水文灾害与和社会关系我国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受灾国土面积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交替频繁发生,给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文科学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水文灾害问题日受公众关注。

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为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相应建立灾害类别等级制度,对不同灾害区域、等级分别进行建档归类,使各个灾害点的资料规范系统,有据可查,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

同时,人们注意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水文工作是基础、是前题;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2002年有近20条涉及水文工作的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及2007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6、灾害等级的 划分

6.1等级划定设想水文的自然灾害深受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有必要纳入管理化、规范化、进程化。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水文灾害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决策,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来划定水文灾害等级,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状况,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文灾害等级划定设想是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把涉及水文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这样可以从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入手。可归类为三种灾害,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水旱灾害主要指水少,即水资源缺乏或水旱,可以降雨、径流、蒸发等洪水水文要素的出现概率为标准,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还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指数为标准;水质灾害为水脏、水浑,合称水资源质量问题,以水质综合指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6.2几个说明划定水文灾害等级,可操作性强、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能警示水文灾害动态:洪涝、旱灾、水质污染的程度状况。(1) 在防汛中,推进我国水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高洪涝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用相对等级增强预测洪涝灾害的中长期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的效率(2)在水资源管理上,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各类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水资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条例,以及水文灾害的风险评估机制。(3)能满足防御灾害的公众需求和公众意识,及掌握水文灾害的知情权、水文灾害的警惕性。

篇(11)

1 城市概况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5 °18′25″~25 °51′45″,东经119°3′41″―119°40′41″之间。福清市全境东西宽46.5km,南北长53.3km,总面积2429.76km2,其中陆地面积1518.24 km2 (包括耕地面积44.9万亩),海域面积911.52 km2。海岸线总长345km,有大小岛屿141个。

全市现有17个镇、7个街道、447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总人口为123万多人。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约50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综合改革和农村城市化试点县(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是海峡两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随着外资企业的发展,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引进福清,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纺织、塑胶、玻璃、金属制品、建材、气配、食品等行业为骨干的外向型企业,以电子、玻璃、塑料为龙头企业。2006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达691.6亿元。

福清城区辖7个街道,面积为244.5 km2,人口为45.8万人,是福清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内有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宽工业村,其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47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68%

2 洪涝灾害成因及特点

福清地处东南沿海,临近海洋,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0℃,年均日照时数1778小时,年降雨量809~2346mm之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自东南向西北递增,3~10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境内多山地丘陵,绝对高度都在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平原为龙田平原、城关平原、渔溪平原、五龙平原。主要河流有龙江、渔溪、大北溪、凤迹溪、一都溪、迳溪,大小河流总长280km,大部分发源于西北,多属于独立入海水系,河床浅,流程短。龙江是福清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62km,在福清境内共35.51km,流域面积474 km2,年降水量在1110~1850mm之间。注入龙江的较大支流有四条,流域面积为231 km2。

福清的洪涝灾害多因梅雨和台风所造成的,特别是雨季强盛的年份,洪水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威胁水库及堤防安全。福清是台风多发地区。在每年7~10月有3~5次台风影响福清,在台风活动期,由于台风影响带来暴雨酿成灾害,再遇海潮顶托,灾情尤为严重。并且洪涝灾害多出现在沿海平原地区,因多数溪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海港河流,上、中游陡,下游平缓,易受涨潮顶托,洪水流速缓慢,水闸排水不及,则洪水泛滥,下游两岸受淹,地势较低的田地也屡受洪涝灾害。尤其在台风暴雨季节,如遇东张水库排洪及龙江下游海潮顶托,则福清城区必然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风暴潮洪水是福清城区灾害的主要成因。

3 历史洪涝灾害

根据1960年~2006年资料统计,共有150多次台风影响福清,其中严重影响福清的有50多次。由于台风带来的影响常引起局部性洪涝,而海啸或大海潮也造成水灾。据城区统计,自1960~2006年的47年间,出现暴雨190多次,其中大暴雨61次。洪涝灾害给福清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略举二例:

(1) 1960年8月7日~12日,第8号强台风袭击福清,过程降雨量达369.4mm,城区降雨量达167.7mm。狂风、暴雨、大潮交加以及东张水库超汛限水位相继开启4扇闸门泄洪,泄洪量达9333m3。山洪暴发、海潮顶托、东张水库泄洪,给福清特别是龙江两岸造成了重大损失,14.37万亩农作物被淹,690间民防倒塌,冲毁小型水库11处、山矿305处、海提299处、桥梁14处、渠道289处、渡槽16座,吹倒电杆287根,冲走船只17条、渔网6310张,打落未成熟龙眼523吨,死亡3人,受伤9人。城区顿成泽国一片,被淹最深处达1.7m以上,时间长达9小时。龙江两岸的宏路、音西、城关、海口低洼地居民35000多人被转移。

(2) 1989年9月20日至24日,全县连日普降暴雨,城关降雨265.4mm、阳下345.4mm、东张水库325.1mm。9月23日下午1时半、城关地区上游山洪暴发,洪水猛涨,龙江南门桥水位迅速猛涨到8.1m高程,比洪水警戒线6.5m高出1.6m,城关东门街道、龙江两岸房屋及农作物均被洪水淹没,出现了东张水库建成后罕见的洪水。

4 城区防洪现状

4.1 工程措施

(1) 福清市城区防洪堤工程位于龙江干流、太城溪支流、虎溪支流沿岸,首起太城溪的清荣大道,经冠捷电子厂、元洪路、古墩村、太城溪与龙江交汇处,东桥村、园中村、茶亭村、虎溪与龙江交汇处,南门桥、瑞云桥至倪埔桥头,按三十年一遇标准建设,全长13.38km,保护范围为:西起宏路桥,东至猪母湾的龙江干流及区间纳入的三条支流。待配套的泵站建成后,将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三十年一遇,大大提高了城区抵御台风和洪水的能力,缓解城区防洪特别是内涝压力,为城区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龙江上游的东张水库,集雨面积200km2,库容1.9亿m3,有效库容1.55亿m3,为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库,原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经加固后设计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东张水库在做到蓄洪拦洪的同时对区间洪水进行有效的错峰调节,已对城区的防洪起着重大的作用。

(3) 龙江支流上游的鸟仔底、占贝、梨庄、西溪、墓亭等五座小型水库,总控制面积19.9 km3,总水容1122万m3,对龙江调洪作用甚微。

4.2 非工程措施

(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先进科学的福清市洪水预警报系统。我市投资450多万元在市防汛指挥中心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录音电话、海氏卫星电话、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还增设了局域网、连接因特网,实现了汛期卫星云图下载以及通过网络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同时还建成了三座中继站、三座潮水雨量站和15座水位雨量站,完善了福清市洪水预警报系统。实现了运用计算机进行洪水预报,为科学调度和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使我市防汛工作由“经验防汛”逐步迈向“数字防汛”,对城区的防洪调度、抗灾抢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福清市已先后制订出台了《福清市防台风工作预案》、《福清市防洪工作预案》、《福清市城区防洪应急预案》,多年来,在指导我市城区防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市城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5 城区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 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旧障清除新障又起、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执法力度,下大决心清除违章占地与建筑,保障引洪河道的正常运行。

(2) 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建议城建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对下水道进行清淤疏竣与整治。

(3) 加强对城区上游水库工程的管理,由于上游五座小(一)型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认真做好汛前检查,严格汛期水库水位控制,合理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病险水库要及时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4) 目前,福清市已出台了防洪、防台及城区防洪应急预案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防洪工作的责任、任务、程序,形成有序有效的指挥调度方案。同时,必要时在汛前、汛中进行实战演练,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成员单位,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