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在生活中诱发创作动机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歌德已经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确,绚丽多彩的生活就是激发学生浓厚写作兴趣的根源。因为,只有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会鲜明、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情绪与体验。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自觉作文的能动性,要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他们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与写作上,并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教学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进而乐于写作文。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鲁迅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由此可见,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写作内容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教室,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他们生活的世界。这样,他们的写作“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清如许”的“渠”才会引来更多的欣赏者。
1、在观察中探求新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给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机会。为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大自然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是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观察能力还不仅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还是人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边观察边联想,对观察对象要努力探求,找出新意。当然,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由无意性、情绪性观察向有意性、目的性观察发展。这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并通过内化形成自己要说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2、在实践中打破思维定势。
实践活动较之理论学习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学生只要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他们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就会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并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形成自己特有的看法和认识。这样,他们就会时常打破思维定势,积累很多他们需要的知识和写作材料。于是,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产生“灵感”,促发写作动机。
3、把握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时机。
好文章贵在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这就是说,学生写文章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为此,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迷信”前人的定论――不仅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还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事实上,学生只有对所写对象和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不会落入窠臼。有人说,学生是否具有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好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在头脑中产生激烈碰撞,进而形成自己的新主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40-03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文明的发展水平。基于此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正如有人描绘的:“如今,我们的教师仍然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因此儿童只能拥有最单一的知识、最单一的观念,把受教育者的精神变得非常单一,这实际上就是精神。一个人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就遭受这样无情的,精神生命哪里还有发展的余地。”[1]因此,从探讨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入手,寻找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无疑是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最终使学前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
一、幼儿创新精神的界定
通过文献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发现目前在理论界关于创新精神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宏观上把握,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创新素质的一切因素,即指人的全面的创新素质。秦虹[2]等(2006)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另一种则从微观上来界定,认为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主要指人的创新勇气、胆识等。颜晓峰[3](2001)指出创新精神是指人类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包括自身)的关系中,不重复,不怕风险与失败,不拘泥于陈规,勇于开拓新的世界,表现出不受束缚,不断探索,奋发有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更有学者将创新精神具体化为包括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综观国内学者的绝大多数研究,持后一种看法的人较多。而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教授对创新精神的看法是:“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具有心理辐射功能的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与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或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问题意识、动机因素、情意因素、态度品德因素、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精神及其能力、善于反思的能力、求异求新求最佳的标新立异精神及其能力、灵活与变通能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4]
二、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
幼儿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幼儿创新精神是成人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动态的、发展的。成人的创新往往可以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去评价,更多地强调创新的结果即“产品”,强调创新产品的社会价值;幼儿创新精神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价值。因此,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更多地关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和依据这些特点:
1. 过程性。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重在对过程的评价,在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兴趣,并萌发创新的热情,而不在于去关注和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在注重过程的基础上自发而又积极、主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去做出一些形式化、功利化的表现,更不能搞短期的突击强化。
2. 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而记忆表象又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产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又由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知,表象的出现不需要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打破幼儿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加概括化,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对幼儿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从而实现幼儿从具体感知到思维的良好过渡。
3. 愉悦性。学前儿童创新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玩”——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玩”中萌发的。在游戏中,需要处理不确定的问题,并探求新的东西;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捏泥、剪贴、折纸、画意愿画、根据故事或歌曲的内容画想象画,体验创造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组词、看图讲述、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等;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水、纸、磁铁、家用电器等,列举物品的用途和特征,做科学小实验,培养幼儿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游戏、美工、口语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中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这是潜在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表现。
4. 生动性。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知,幼儿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培养不能太组织化、教条化和死板化,而应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生动、活泼与生活联系密切,为幼儿喜闻乐见,尽量避免太严肃、太深奥的主题,且活动中不能有太多的组织规则和太复杂的活动要求,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营造出一种放松、宽松的氛围,这样才能为幼儿所接受。
5. 外引性。幼儿在组成创新精神各维度的某些因素上具有内在的表现力,例如好奇心、求知欲、冒险性、挑战性等。由于限于知识水平和活动范围与能力,且幼儿的人格特征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创新精神的发展具有外引性特点。就其中的人格因素而言,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此为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证。[5-6]
三、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
1.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过程性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个体行为重要、持久的推动力量,对创新行为具有激发、指引、维持作用。创新意识体系复杂,包括从创新需要到创新信念五个阶层,各阶层的创新意识都能指引人们去创新,越是高层级的创新意识其表现力及其自觉程度越高,表现出递进关系。因此,在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的特点,在游戏中提升创新能力。由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及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主要学习模式是在玩中学、玩中会、玩中悟、玩中创造。幼儿主要是在玩中、在游戏中,获得认知的发展。而游戏以观察、想象、创造性为基础,具有操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构千变万化的童心世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因此,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重视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增加幼儿的记忆表象;并在游戏的组织、开展过程中营造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和提问题,并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游戏形式来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求新求异求最佳的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
3.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外引性的特点,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创新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反映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个体的精神面貌,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创造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保证。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因此,幼儿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外部导向作用。可见,在幼儿创新精神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制约着幼儿人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 必须正视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这样,我们才会有更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才不会埋下扼杀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天分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秦虹,张武升.创新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4(2):7-9.
[3]颜晓峰.论创新精神[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17.
首先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师角色的作用,而且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来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论来武装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优化育人环境,创造理想育人氛围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要创造理想育人的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办好家长学校,密切联系渠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变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形象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地进行创新。
2.这是由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
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深刻的历史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通过形象思维发展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司马迁写事令人有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八年之间,项羽骤起骤落。他兴于巨鹿之战,亡于垓下之围,其间的过渡则为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这三个场面作了绘声绘色、情调不同的描写。巨鹿之战充满了壮烈,垓下之围弥漫着悲凉,而鸿门宴却在紧张肃杀、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描写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惊慌惶恐和张良的临危不乱。这些生动的史实若配之以娴熟的教技,就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当年马鸣风萧的古战场和悬念迭起的鸿门宴,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对梯也尔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下一番刻画:
梯也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人矮小肥胖,肚子圆鼓,上衣的扣子总是无法扣上。他平时总是装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却无法掩盖两只眼睛毕露出来的凶光。这个被马克思称作“侏儒”的政客,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老手”,卑鄙奸诈的“巨匠”。当他刚逃到凡尔赛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无论如何,我决不派军队到巴黎去。”但当麦克马洪保证说很快就能打进巴黎时,他便挥舞着肥胖的小拳头气势汹汹地叫嚣:“我是不会留情的!”这番刻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为下文凡尔赛匪徒的罪恶活动作了铺垫。
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故作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俱属通俗之作,但却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同时提高语言修养,从而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创新精神可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培养,这也就是说,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获取的。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较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实现对创新精神上的培养;其次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开发想象力,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激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只有对某些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去进行钻研和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12.3÷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质疑习惯
创新精神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群体或者社会生活的需要,对某些前所未有的观念或者是事物进行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设想、愿望和意向,这是人类一种较为积极的精神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精神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解决办法上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疑问,并提出问题来进行主动探究,而这就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上的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呢?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注重学生发散求新思维的鼓励
这方面需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带头作用,注重问题多样化挖掘和解决上的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中解题思路,尽可能的寻求自身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解题方式上进行发散,并不断追求新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便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遮住三角形的其他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然后让学生去猜笔者手中是什么三角形。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露出的角是钝角或者是直角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容易猜到笔者手中的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但如果露出的那个是锐角,学生一般就很难确定是哪种。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去思考,如果已知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如果再给你一个什么条件你就可以对三角形的类型进行确定呢?有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露出的这个角是顶角,那么这一定是个锐角三角形”,理由是因为在等腰三角形中两底角是相同的,而一个三角形不可能出现两个钝角和直角。这就是学生在思路上的一种开拓,属于一种简单的创新实例。
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如在PEP BOOK1的Unit 5:Let's eat中教了cake,chicken,bread,French fries,hamburger,hot dog和句型Can I have a……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Can I have a cake/hamburger/hot dog……please?”“OK,Here you are.”“Thank you,”“You're welcome.”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摸教师的意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这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民族的振兴更有不可估量的效应。民族素质的提高关键由创新发展而决定着。因此,我们坚信创新是不能停止的一个进步音符。学校是肩负着培养人类知识传承的阵地,人才的培养是靠学校造就着。因此,学校是创新人才的关键地方。我们作为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为初中英语来说,它不是母语,教学中有很多难点,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创新精神培养问题的见解和尝试。
一、营造氛围,鼓励求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思考,只有当有了疑问的时候,人们才去思考它,探究它。当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就含杂着创新的成分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多时候是发问质疑,很多教师却把学生的质疑熄灭,这样做是非常可悲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尽量去营造这种思考问题的创新氛围。鼓励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打破固有的定式,敢于“say No”,由此会引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比如,我在讲完“THE MOONLIGHT SONATA”一课后,我就问学生:“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text?”有的学生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建议公平、平等的想法。并且还有其他的一些想法,我当场就表扬了这名同学,并且鼓励大家要向他学习,要有思想,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学生为主,展示个性
创新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坚决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在课堂中“一人堂”现象,学生的个性难以展现。要坚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种心平气和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辅导员和服务员,不能搞师道尊严,要和学生交朋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如此做法,学生就会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就会展现在课堂上,他们也会进行讨论、辩论和争论,这样思想火花自然就会点燃。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33-01
1 幼儿创新精神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我们都知道幼儿是一张白纸,而正因为如此,幼儿就很容易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很多的幼儿园都在提倡创新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从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的创新潜质是于生具来的。3-6岁的学前儿童精力是很充沛的,对事物拥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知识很渴望,同时也是一张可以塑造的优良钢材,所以这个时候的幼儿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去适应时展的需要,从多方面去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这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谨慎探索的。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听到许多幼儿提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喜欢去刨根究底,而正是有了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更让我们看出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室多么的重要。但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像一个小的火苗,如果我们不注重去培养,那这个小的火苗总会被风熄灭的。
2 幼儿创新意识该怎么去培养
2.1环境对幼儿创新的影响
幼儿所处的环境是幼儿接触的最直接的一环,周围事物对幼儿的生长与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另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的、充满爱的环境里,这两个孩子都会有创新的机会与可能吗?答案呼之欲出,面对周围全是不信任的目光,成天接受的都是粗暴的对待,精神压抑,胆颤惊心,那这个孩子只会变得忧郁,痛苦,创新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或许孩子可能在家长看来很乖巧,但是明眼人都能知道他们只会成为傀儡般的存在。而另一个孩子则会很幸运,面对周围的理解,正确的对待,在一个理性的氛围里,他们能收获很多,懂得思考,懂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去有自己的想法,创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的很大的积极影响,这对他们的人生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们不难想象着孩子以后的道路,必定会走得很远很远。
因此,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氛围必须是民主、宽松、愉悦、充满爱与和谐的。幼儿只有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发自真心得去创造属于他们的乐趣,去进行创新活动。幼儿在游戏生活,也会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积极与老师互动,学习并了解创新精神。
我们究竟该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1)教师首先学会尊重孩子,这不只是包括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也要求教师去亲身接触孩子,不要一切教师说了算,要适当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2)适当地表扬,适当的鼓励,适当的批评,适当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创新过程中的乐趣,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自己解决。这个时候,教师最切忌的是批评幼儿,去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做不仅不会给孩子什么教育,而且会让孩子养成一个想法:只要遇到困难,都有老师。教师要学会参与,学会深入其中,让孩子自己去积极探索,积极寻找原因,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感受到创新的甜头,自己以后遇到问题就会举一反三能自己去利用创新的意识解决问题。
(3)当孩子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但是教师这时候千万不能沉不住气,不要直接否则他们,我们可以曲线得去引导,去开渠,去扩大他们的伟大思维。
(4)老师要做的不仅是抓紧,有时候放开反而能取到更大的效果,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扩展。
2.2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
许多幼儿园往往会踏入也误区,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老师去讲,孩子去听……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他们以为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但其实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最难能可贵的创新能力,将孩子看做一个木偶,这是对孩子天性的抹杀,我们不应该做孩子的保姆,而应该去做孩子的导师。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肯定他们所做的尝试,多多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幼儿去尝试,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心理语言暗示,激发孩子的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热情,让幼儿展开想象翅膀,积蓄他们的的精神动力,让幼儿在内心深处树立“我也能创造”的信念。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会对既定的规则产生不解,甚至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解为什么太阳是圆的,为什么轮子是圆的,为什么要睡午觉?虽然孩子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脱离了实际,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看到的不是表象,我们要做的是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探明为什么太阳轮子是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鼓励幼儿探究出原因。当孩子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了一个错误但却是很有创意的答案,不要直接否定,表扬孩子肯动脑筋,花点时间去探索探明他们的创新小火花,激发孩子的热情与灵感。
2.3正确的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样的道理,教给孩子多种创新方法,让孩子有创新的意识,重要的是让他们能有自己的主见,产生自己独立的性格,去敢于创新,能举一反三,这样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很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让幼儿主动去思考,想问题,鼓励幼儿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积极和教师讨论自己的感受,用各种不同的活动去激发孩子的创新智慧,这是一个很棒的方式去让幼儿成长。
2.4做有创新精神的幼儿教师
幼儿要引导创新精神,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我们也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也必须成为一名创造型的幼儿教师。
奈比斯说过一句话“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用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为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努力。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无疑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得以体现,设计课堂演示实验是很好的表现形式之一。
课堂演示实验的设计,既可以是教师自己去独创,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将教材中没有的,对教学确实有帮助的实验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其中包括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都可以看作是教师的创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同样的作用。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课堂演示实验,将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1,用实验导入新课――设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初中政治兴趣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高三政治备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我对创新型的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
“乐学”的核心是“学”,打开“乐学”大门的钥匙是“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学习单词“short hair,long hair,straight hair,curly hair,thin,heavy”,他们的兴奋点被调动了起来,为学习句型和课文扫除了障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自主性,教师就应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充满情趣、竞争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中,当单词、句型讲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描述班内同学,其他学生猜。游戏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游戏中来,并从中体验创新的成功。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的权威不应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才能激起创新的火花。如,改正下面句子:I can brushing my teeth.通过观察,发现句中有两大线索:“can”和“brushing”.大多数学生的结论是:I can brush my teeth.这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也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一个问题:“‘teeth’为什么不加‘s’表示复数,而是把原来的‘oo’改成‘ee’?其实加‘s’也挺好的,我们都能看明白。”面对这大胆的质疑,勇敢的幻想,我没有讽刺、讥笑,而是耐心引导、鼓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只米老鼠,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诙谐音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米老鼠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 try once more!”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创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