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2 15:29: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代园林构成要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代园林构成要素

篇(1)

1布局艺术上的相通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向往自然,_自然相融,融铲山水之间,达到“物我两忘M的境界,并且把这一精神融于造园当中,因此古典的园林构造中总是把山水相结合起来,并与实地环境相得益彰,使其够诱发人的愉悦感和实现人精神上的享受,要实现这样的园林建造就要有赖T园林布局,圃林布局中涉及到多方面,其中园林的造型要素、构图法则、顏林景观布局等是为主要方面,而《园林艺漱第二章从园林构成要素人手,到园林造型要素、园林构图艺术法则的分析,再到园林景观布局手法与园林视景空间艺术的逐步阐述,系统的展示了我国独有的园林布局艺术,为我们提供有关园林布局的基础性原理和实践指导,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布局也有很大的启发性。

园林的构成要素主要大概可分为五—是山水地形,它是园林的地貌基础,水更是“园林的生命%尽管发展到今天它仍然是在建造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二是植物,用于园林维护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同时园林绿地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去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其三是园林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交通、休息、供应耑求,还以特殊的形象成为园中的一种标志;其四园林小品,最体现园林装饰性和生动性的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其五是园路广场,是园林的脉络所在,是各地的纽带,即可延伸空间又可闭合空间,而这些要素或成点、成线、成面排列于园林之中,也就我们所讲的_林造型要素的形成。任何一个园林创造都离不开园林造麵要素,因为创造出一个实际的园林景物形象要通过各种造麗来实现,常见的造型要素有点、线、面、形、体、质感和肌理,这些造麵要素优化了园林布局,给人以更加形象立体的园林整体感。:从园林构成要素到园林造型要素都是园林构图的基础,國林构图是指依据要素功能要求和美学法则做出统一安排的技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多样与统一的原则、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对称与平衡的原则、比例与尺度的原则、韵律与节奏的原则,以求达到最好的平面布局,实现园林不管从小部分来看还是整体来看都是具有美感的,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

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地形、植物材料、建筑物、铺装、景观构筑、水体设计等,从这些要素可以看出现代景观设计在布局中也绕不开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等物质要素,与园林布局要素也有着很大的共通性,并福林艺术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已有千年,其中的底蕴与独特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设计行业可以从园林艺术上获取经验,从传统古典國林艺术基础上进行观念与设计的创新,实现本土化景观设计。

2造景艺术上的融合

《例林艺术》一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大方向为我们讲解完园林布局之后,编者更是具体的进一步讲解布局之中的造景艺术。编者主要在书中第-:章介绍了地形地貌艺术、理水造景艺术、植物景观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艺术、园林与广场艺术等造景艺术,为实际学习实例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一不同的地形、地貌反映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影响着园林的布局和园林的风格,其中主要的地形有平地形、凸地形、凹地形,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N林耑要根据一定具体情况进行地形改造,即地形的改造和置石,以实现ft间的多层次化,体现较深的意境@但在处理地形这一过程中,并不是随意布置的,编者在书中强调到,地形处理应该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_地制宜,顺应自然,满足园林的使用功能、园林景观要求,符合园林施工要求,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为现代园林创造和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二水体自古以来都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人以明净、亲近、清澈、开怀的感受,还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古今中外的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编者在介绍水体造景时首要掌握水体的形式和不同形式水体作用特征,在这基础上进一參分析园林的水,讲究源头,曲折分布,妙在分隔,要有清音,从而使人在其中得到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篇(2)

一、生态园林优先原则

当今的园林设计包涵着很多种意义,赋予着时代的因素,比如生态、经济、社会等,我们在园林设计时,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出发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结合,更大程度的发挥生态园林的生态功能。彻底改变只看重经济效益的做法,完全忽略当代园林综合发展的要求,在生态园林设计筹备之时,就应当考虑到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合理的设计生态园林的蓝图、正确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二、因地制宜原则

从古至今,在我国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原则需要遵循,例如,因地制宜—通常对因地制宜这个有两个非常常见的解释,一个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采取适宜当地情况的办法与措施。合理的使用现有的土地,根据当地本身具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另一个就是当我们人类设计园林作品时,必须要把园林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的考到自然环境在整个园林设计中起到的作用,尽力使园林作品与自然合一,最后既满足日后人们居住、观赏的需要,同时也获得天人合一的效果。

三、地域特色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地区特色,不仅仅是地理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风情、传统工艺等因素的存在,同时文化观念和审美趋向以及伦理关系等都有着重大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园林设计时,一定要把以上提到的因素充分的、全面的考虑园林设计中去,否则,将不会得到社会和人们的认可和接纳。充分尊重和汲取一些由来已久和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一些我们经常在设计会遇到的建筑样式、主从位置、内容安排、生活礼节等。地方独特的文化特点是园林作品有利的竞争要素,但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适时的保护本地拥有的特色,注重改革创新。

四、兼顾效益原则

生态园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三个因素的统一,我们可以称为综合效益。生态园林设计最终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认识自然、改变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园林建设必须考虑到经济、资源、产业结构、教育、文化等;不论是生态园林的设计者还是园林作品的受益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不仅要注意生态园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注重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有机的统一。

五、开拓创新原则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创新,要真真切切的落到实处,使创新真正的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在园林设计的创新中,有下几点需要我们给予重视,一是在园林设计整体规划时,就要有创新的思想,不能只是对现有的园林建筑作品的翻新和维护,要深入的理解创新的含义,要在园林设计创新内涵上下大力气。二是在园林设计中要避免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力争屏蔽成本高、投资大的园林设计。三是作为园林作品的经营者或是使用者,都需要经过沉淀过程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品格。四是在园林设计中,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的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来,使园林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当代园林设计的新理念。

六、生态园林设计方法

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不同区域,按照园林设计的惯例,功能分区通常会有原始区、自然区、史迹区、休憩区、服务区等5个分区。以下针对以上提到的5个分区,进行概略的论述:原始区—所谓原始区,就是原始的没有经过任何干扰的区域,保全原有的生态系统,保护濒临稀有的动物;自然区—尽力使区域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小范围的开发,使其自然景观占主导因素;史迹区—针对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区域,要给予人文的关怀,以保护、修复、看护为主,避免后来的设计增添和装饰;休憩区—这个区域在所有的园林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正因为人们需要它的存在,经过我们设计人员的设计加工,这个区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会为园林作品增添人文气质;服务区—园林作品中服务区的设计应在不破坏整个园林设计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存在园林作品中,为所有经营者和使用者提供服务。

七、景观构成要素

篇(3)

1 城市记忆相关理论基础

1.1 城市记忆的定义

综合各学科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笔者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的记忆。分主体与客体2部分,主体即为创造城市和历史的人,客体即为给主体留下记忆的城市记忆载体,包括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

物质性载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空间环境、遗址、建筑遗产和代表性现代建筑、历史园林、古城、传统街区、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标志构筑物等。

非物质性载体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政治、政策法规、城市荣誉、经济体制、综合实力等。

所以,城市记忆也是城市人对城市记忆载体的历史认识,这个认识是城市人对城市的各种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形成,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成为城市主体――城市人自身记忆的一部分。

1.2 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

上述定义中笔者将城市记忆载体分为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所以相应的,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也分为由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物质性记忆要素,以及由非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非物质性记忆要素。

1.2.1 物质性记忆要素。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显性表达,来源于城市i己忆载体的物质性载体,有形,人可以从外部触及。笔者根据物质性记忆要素的来源的性质(即物质性载体的性质)将物质性记忆要素分为自然类和人工类。

1.2.2 非物质性记忆要素。非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隐形表达,来源于城市记忆载体的非物质性载体,无形,人从外部无法触及。可以概括为文化类、政治类和经济类。

2 风景园林设计延续城市记忆的方法

2.1 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1)对于自然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保存:不做任何改变,采取将原始生态面貌直接保留的方法。例如为保护长白山地区原始风貌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②模拟:模拟自然形态,在有限的场地采取将大尺度自然形态等比例或相似比例缩小,例如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③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抽象地域自然形态或自然特质,以此来暗示需要表达的记忆要素。

(2)对于人工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完整保存:不做任何改变,将古建筑等直接保存下来,例如对历史遗址的保存。②选择性保留:选取特色片段保留,其余拆除。例如北京路步行街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古遗址中典型的砖块瓦片保留并用玻璃保护起来。③修缮:对现状进行结构性修复,修补性修复。④新建:根据原有面貌进行新建。⑤有机更新:在保留的较完好的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区的格局和空间形式的前提下,修缮受损的部分,局部改造建筑立面,扩建部分历史建筑,重建危房或置换为绿地。⑥功能转化:保持记忆载体外观形式上的原有风貌,重新定位建筑功能并注入全新的功能。一种是外部保留,内部更新;另一种是内部更新结合外部改造。⑦提炼:提炼建筑语言,将建筑细部直接截取或抽象,例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元素提炼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青瓦、白墙及窗棱等的色彩、形态或结构。⑧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进行暗示和烘托,例如美国富兰克林纪念馆。

2.2 非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篇(4)

13年10月份,河北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小分队赴苏州拙政园及北京颐和园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考察调研。采用对拙政园与颐和园管理处的采访、对游人的问卷调查等形式重点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

1、多种构成要素的完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有山石、水体、建筑、植物。

自秦汉就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叠山理水模式。园林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在传统园林中,山和水一样重要,水是流动的,与山的固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说法。

明.计成的《园冶》中“掇山”章节包括了池山、溪涧、瀑布等,所以,掇山与理水不可分。

在传统园林中沿水而置的为各种各样的建筑,如厅、堂、馆、斋、亭、台、楼、阁、榭、轩舫等,根据其功能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廊、桥用于联系交通、联结景点,园墙、园窗、园门用于围护、分割空间。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园林建筑有着不同于别的建筑类型的特点,如宫殿、寺院等,出自不同的要求或雄伟或严肃,一般不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但是园林建筑在设计师的创作中就凝聚了很多的内涵,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颐和园的设计就是这样的,仁寿殿前院由正殿及南北配殿围成,呈长方形,气氛较严肃,连接仁寿殿与玉澜堂的夹巷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过玉澜堂前院至西配房,即可透过隔扇窥见昆明湖与玉泉山塔影,出西配房至昆明湖岸,视野突然开阔,昆明湖及西山一带自然景色全部呈现眼底。

植物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植物在园林中有多种功能,本身可构成景色画面,可以围合空间,可以陪衬山、水和建筑等各种园林要素,也可以体现寓意,代表了园主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品格。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建筑与植物完美搭配体现出诗情画意的例子,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完美演绎出“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2、造园手法耐人寻味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不胜枚举,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些局部景观的效果,颐和园中的佛香阁,作为大型皇家苑囿的制高点,呈八角多层的楼阁形式,并耸立于重重高台之上,自下向上仰视,气势磅礴,巍峨壮观。

3、融于自然的空间分割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空间分隔力求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等关系。

除了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之外,植物用来围蔽和分隔空间也是很好的。颐和园谐趣园,以游廊连接建筑而形成的界面,尽管绕湖一周而呈闭合的环状,但毕竟由于湖面过大而建筑的高度又有限,空间感仍嫌不足。为了有效的增强空间感,以参天的乔木进行围合,在建筑形成的比较密集的界面之上又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

4、南北互融

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规模大,充分利用天然山水,显现出气势宏大的帝王气概,在色彩处理上主要采用辉煌艳丽的红黄等颜色。南方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地域有限,显现私家园林的小巧、活泼,在色彩处理上主要采用淡雅的黑白为主调颜色。南北园林在意境、总体风格、平面布局、空间尺度、色彩处理等方面有着很多的不同,但是这也不妨碍南北园林的互融,将艳丽与淡雅、粗犷与柔美和谐统一。在清代,江南一带的自然美景成为皇家园林设计的创作蓝本,在北方大量运用江南的堆山叠石方法,但是材料以北方的青石为主。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就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营造出西提一带微风垂柳的自然景色。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的风格而设计。承德避暑山庄的文人狮子林仿苏州的狮子林风格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事业。

参考文献:

篇(5)

1、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 迄今已十不一二, 而时代的变迁引导人们思想情操的变迁, 亦已斗转星移。但是, 当我们设身处地于这十不一二的遗存, 流连光景时, 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实与古人的诗文歌息息相通, 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 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2、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沿革

古代造园的萌芽期出现的比较早, 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汉阶段已有堆山、开池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了初步的形成。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造园由狩猎、生产为目的向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的过渡。隋、唐、五代可看作是传统造园的成熟期, 文人造园也已形成气候, 这使得造园无论在手段和意境上都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到了宋朝, 中国传统造园进入了阶段。造园艺术与文学、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结合, 对传统造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 兴建园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3、谈古论今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1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经营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则,因为空间关系是环境设计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调整空间关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实践过程。比如,在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太多建筑物,由此产生的密集的世俗气氛就会破坏景观环境中应有的闲适之美:如果缺少诸如回廊、亭、榭等附属设施的话,人们必然又会觉得不够舒适。同样重要的是各个基本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因地制宜因

地制宜的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 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 也是体现园林特色

的主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讲中国古代园林的因地制宜。

首先我们从基址现状开始考虑, 《园冶》中称相地, 即园林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 划分多大的空间范围。一般地说。只有“相地合宜”, 才能“构园得体”。相地常常从卜邻, 究源, 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在选择园址时, 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包括地

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 察地是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

卜邻: 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 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 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 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 可谓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究源和察地: 造园讲究随曲合方, 得景随形。只有顺乎自然之理, 才能自然合宜, 故对基址的了解非常的重要。

苏州虎丘之拥翠山庄, 是一组院落, 依山势而建, 人工台阶与自然山石巧妙衔接, 空间有起伏, 疏密的变化, 视景也有高低, 俯仰的变化, 并且时而观园内之景, 时而观园外之景, 步移景异, 变化多端。虽然建筑密度较大, 但山之旧有地形、树木、岩石、使此园仍具有自然、古朴的气质。。

3.3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题和各景点创意皆可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如一些小区从太阳、露珠、星河、自然水体等自然要素入手,体现到整体设计中,居住区园林景观显得生动而有灵魂。而局部景点的设计,更是易于从园林文化着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画主题,或利用有特色内涵的植物、有一定符号的园建小品等,精心刻画,将文化融于自然。

3.4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居住区园林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和景点、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部分一层或下沉小院的设计,尤其需要小中见大,尺度适宜,而一些别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则又需要适当分割整体划分,不可以显示出空旷和单调。

4、结束语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园林水景的构成要素

构成水景的要素除了水之外,参与构成水景的还有很多景观要素,如水边或水中的堤、岛、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动物、(鱼、水禽)等等。

(一)水色光影――美景要素

园林水体空间中的光影有三种表现:一是水面的波光。水在流动中或被 风吹时,由于天光的照射,都会形成波光。在天光辉映下的水面,涟漪阵阵,波光粼粼,水景显得光华灿烂,景色迷人。二是景物在水面的倒影,尤其是夜色 中的水景倒影,由满池清水托出,让人领会到“虚阁荫桐,清池涵月”的意境,沁人心田,又怡人情怀。三是波光的反射,这是水面独有的特性;光通过水的反 射映在水边建筑的顶棚和墙面上,具有闪烁摇曳的装饰效果。在近代建筑中,光影手法也广泛应用到室内庭院空间。第一种情况如秋夜月明高空,秋风送爽时湖光粼粼;第二种在园林中创作典范不少,如桂林七星公园内花桥之倒影、两江四湖中榕湖玉带桥之倒影、柳州中华园中芙蓉榭之到影等;第三种情况在现代高级宾馆酒店环境设计中经常采用,如北海香格里拉酒店就是很不错的设计。

(二)堤岛与山石 ――实体要素

用园林中的水来构成空间的下垫面,是园林空间构成的一种常见形式。而这种下垫面本身的构成,则常常需要通过堤、岛、礁石、园桥等的布置来加以引导和制约。水边的山,可以作为水面的背景景观,也可以作为倒影而直接加入到水景 的构成之中。山景在水景的创造中有时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植物与动物―― 生态要素

植物是园林的最基本要素,当然也是园林水景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园林中,常常还可以利用一些动物,来增加生态景观的份量。南宁人民公园阴生植物园是公园内的园中园,设计十分经典,水曲自然,植物点缀得体,很有岭南之韵味。植物选取大有神来之笔,极花功夫,上层以唐棕、大王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为主,中层采用较为阴生的高灌为多。下层以阴生植物如绿萝、龟背竹、合果芋等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生态意蕴强的园景景观。

(四)建筑物与构筑物―― 点缀要素

水中或水边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如亭、廊、楼、榭、舫、桥、汀步、观景台、水坝等等,都是水体造景的常用要素。而且,风景建筑还常常担负着水边景点核心的作用。以建筑为主,以水面作前景,结合布置一些树石作衬托,就可以造出一个风景如画的完整景点来。水中的亭桥、廊桥、石舫等等,也都能够成为某一局部水区中的主景,与水面一起构成优美的水景。

二、水景表现要素的基本应用技巧

(一)处理好两个基本应用问题

1、注重水的尺度和比例问题

水景设计中水的尺度需要仔细地推敲所采用的水景设计形式、表现主题、周围的环境景观。小尺度的水面较亲切怡人,适合于安静、不大的空间,例如庭园、花园、城市小公共空间;尺度较大的水面浩瀚缥缈,适合于大面积自然风景、城市公园和巨大的城市空间或广场。无论是大尺度的水面,还是小尺度的水面,关键在于掌握空间中水与环境的比例关系。水面直径小、水边景物高,则在水区内视线的仰角比较大,水景空间的闭合性也比较强。在闭合空间中,水面的面积看起来一般都比实际面积要小。如果水面直径或宽度不变,而水边景物降低,水区视线的仰角变小,空间闭合度减小、开敞性增加,则同样面积的水面看起来就会比实际面积要大一些。对大空间可利用堤岛进行湖池水面的分区。

2、推敲水的平面限定和视线问题

用水面限定空间、划分空间有一种自然形成的感觉,使得人们的行为和视线不知不觉地在一种较亲切的气氛中得到了控制,由于水面只是平面上的限定,故能保证视觉上的连续性和通透性。另外,也常利用水面的行为限制和视觉渗透来控制视距,获得相对完善的构图;或利用水面产生的强迫视距达到突出或渲染景物的艺术效果。水面控制视距、分隔空间还应考虑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倒影,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和丰富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景物的构图更完美。利用水面创造倒影时,水面的大小应由景物的高度、宽度、希望得到的倒影长度以及视点的位置和高度等决定。倒影的长度或倒影的大小应从景物、倒影和水面几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视点的位置或视距的大小应满足较佳的视角。

(二)水的景观表现技法

1、亲和与象征

亲和指通过贴近水面的汀步、平曲桥,映入水中的亭、廊建筑,以及又低又平的水岸造景处理,把游人与水景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水景与游人之间就体现出一种十分亲和的关系,使游人感到亲切、合意、有情调和风景宜人。

象征则是以水面为陪衬景,对水面景物给予特殊的造型处理,利用景物象形、表意、传神的作用,来象征某一方面的主题意义,使水景的内涵更深,更有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藏幽与暗示

体在建筑群、林地或其它环境中,都可以把源头和出水口隐藏起来。隐去源头的水面,反而可给人留下源远流长的感觉;把出水口藏起的水面,水的去向如何,也更能让人遐想。将庭院水体引入建筑物室内,水声、光影的渲染使人仿佛置身于水底世界,这也是水景的暗示效果。

3、渗透与迷离

水景空间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水池、溪流在建筑群中留连、穿插,给建筑群带来自然鲜活的气息。有了渗透,水景空间的形态更加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形态则更加舒敞,更加灵秀。

迷离指在水面空间处理中,利用水中的堤、岛、植物、建筑,与各种形态的水面相互包含与穿插,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景观层次丰富的复合性水面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水景、树景、堤景、岛景、建筑景等层层展开,不可穷尽。游人置身其中,顿觉境界相异、扑朔迷离。

4、引出与收聚

庭园水池设计中,不管有无实际需要,都将池边留出一个水口,并通过一条小溪引水出园,到园外再截断。对水体的这种处理,其特点还是在尽量扩大水体的空间感,向人暗示园内水池就是源泉,暗示其流水可以通到园外很远的地方。所谓“山要有限,水要有源”的古代画理,在今天的园林水景设计中也有应用。

收聚时,大水面宜分,小水面宜聚。面积较小的几块水面相互聚拢,可以增强水景表现。特别是在坡地造园,由于地势所限,不能开辟很宽大的水面,就可以随着地势升降,安排几个水面高度不一样的较小水体,相互聚在一起,同样可以达到大水面的效果。

5、开阔与隐约

篇(7)

Abstract: eastern architecture art major is the art of combination group, the group that constitute the rich space order, the spac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courtyard.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space, element and structure mode to clarify the east building culture essence. And by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modern courtyard architecture community how to reference to traditional courtyard space form, reflect the east building verve.

Keywords: east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essence; Courtyard Spaces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东方文明很可能是人类文明转进中的主要形态——“连续性形态”的典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到近代,保持其基本结构和模式大致不变,并在历史上影响了包括日本、朝鲜等整个东北亚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所代表的这些地区的文明是比较纯粹的东方文明,其建筑是比较纯粹的东方建筑。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作为国人,对中国古建筑的喜爱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了,而我恰巧又是一个建筑学的学子,用我的目光去审视中国古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秩序。木结构的房屋多是底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就是庭院。因此,我尤以 “庭院”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

1、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内涵

“庭院”二字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庭者,“堂”前阶也;院者,“周垣也”,“宫室有垣墙者曰院”。这里我们理解庭院空间就是由墙垣围合的堂下空间,与建筑实体相比它是一处虚空间,是借助其他建筑形式围合形成的一处对外封闭、对内开敞自成天地的空间模式。

从古代一系列文献对于庭院的解释和表述中可以看出“庭院”二字构成了中国古代以院落空间为建筑核心的基本概念,这种基本概念导致了中国古代以房屋建筑围绕院落向心而筑的基本建筑模式。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式中,装载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由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中国庭院里,不仅有花草树木四季变化带给人的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中国庭院表现中国文化中家庭血缘、伦常道德的情感空间,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方式中,庭院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是家庭成员活动起居,沟通交流的理想所在。从某种意义而言,庭院就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2、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

传统民居庭院,多由房屋和墙围合而成,建筑单体被大大弱化,建筑在面对院的一面以大尺度的门窗隔开,使得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得以充分的交流。

2.1 单体建筑要素

单体建筑一般位于庭院中最显著的位置,是庭院的主建筑。主建筑的功能、规模、性质决定了整个庭院的功能、规模、性质,制约着庭院空间构成的形态、景象和气韵。

2.2 围合要素

墙作为最明确的围合要素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庭院中,墙是一种连续的面要素,它与廊庑、建筑共同围合成了庭院空间。通常用的是实体墙,形成庭院的界面,既隔断院内外的人流交通,也切断院内外的视线联系,是一种封闭性很显著、限定性很明确的围合手段。

廊是一种“虚”的围合要素,廊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庭院的空间构成,并且形成了从院到廊,再到室内的空间私密化的过程。

2.3 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主要指的是庭院空间中的建筑小品要素和自然要素,它们的存在极大丰富了庭院的空间层次和情境。建筑小品在庭院构成要素中充当了庭院的设施和点缀物,如石桌、石凳等,虽然体量不大,却有着鲜明的功能属性或象征意义,可以起到刻画庭院功能个性的作用,有着很强的标志性。

3、庭院空间的构成方式

庭院式布局以院为构成单元,同时它也是单体建筑的连接纽带。庭院空间起到了栋与栋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得同一庭院内的各栋单体建筑在交通联系上、使用功能上联结成一个整体。

这种布局形式适应了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需要。庭院式布局可以说是木构架建筑体系适应宗法制家庭形态的最合适、最自然的组合方式,具有“原型”意义。

庭院空间的构成方式,明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一种是规则型的构成,大体上沿用程式化的布局模式,有串联、串并列和串并联以及重围和护围三种类型的布局方式;另一种是活变型的构成,一种是在规则型庭院布局基础上的适度活变,另一种则是不拘一格的自由式布局庭院布局。

4、现代庭院建筑群落实例

4.1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作品,2006 年 10 月开馆。馆址位于苏州古城的历史街区中心,毗邻拙政园(16 世纪明代)和忠王府(19 世纪),有着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把中国建筑引入现代建筑语境的一次成功尝试。

篇(8)

1 江南园林现代意义发掘的必要性

综观各类研究,大抵都是从哲学、文学、美学、风水学、园林学等方面分析、品味和鉴赏江南园林,主要涵盖园林史、造园名家及造园理论、园林景观物质构成要素、园林特点及造园手法等方面内容。随着时空的变化,江南园林原有的本义有所改变,为了保值园林,继承园林精髓,现代实践意义需要被发掘。只有寻找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古典园林才能在现代社会继续闪烁光芒,才能持久地存在与发展。

2 江南古镇园林景观要素在现代居住小区中的导入

2.1 “山石、水体、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要素的导入与转换

锦绣江南家园景观主要体现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有“黑、白、灰”的民居色彩,有“轻、秀、雅”的建筑风格与“情、趣、神”的园林意境。锦绣江南家园是“山石、水体、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北靠吴中路,南临蒲汇塘,东依新径港,西接虹井路,总占地面积约40hm2。该居住小区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文化为首位的观点,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注重创造绿色生态,突出了园林文化主题。

2.2 生态理念的导入与转换

江南园林的山水构架、植物配置与建筑组合都具有生态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融合。作为现代人居经典环境典范的锦绣江南家园,引入了园林的生态理念和现代仿古的处理方法。它依照我国园林的绿化手法,摒弃常见的大面积草坪,结合季节因素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根据植物的特性合理安排植物群落。

2.3 空间布局形式的导人与转换

江南园林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一般由几个景区组成,而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主题景观,各显特色。如在江南园林中,蕴含课读与耕作功能的课植同由厅堂区、假山区、同林区3大部分组成;由表示时空序列的春夏秋冬4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组成的严家花园;由历史不同的凝霞阁、桃花潭、邑庙、清镜塘4个景区组成的秋霞圃;由戏鹅池、逸野遣、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组成。这种采用透景、映景、对景的手法,并采取数个层次视点构成了节奏空间,使景观视觉流动起来,因而实现通透、简洁、自然、和谐的效果,达到中国泼墨山水绘画的旷然境界。

3 江南古镇景观要素引入现代居住小区的策略

3.1 丰富现代表现手法

要用蕴含古代景观元素的现代造型来沿承传统文明,以实现景观和功能的双层需要。可以采用现代技术表现自然山水。对于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有助于居家休闲和陶冶性情,也可以增强审美景观效果。而现代居住小区则运用假山现代造型手段来构筑,让其更有动感、活泼,更具现代造型的抽象简约之美。对于现代居住小区来说,空闸分隔既要继承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又要考虑现代人居的功能需要。

3.2 加强空间区划,适应现代生活

江南园林多为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因而以隐贵为特色,仅供一家一户独享的同林窄间。因而现代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要有所扬弃地加减相应的功能空间,以使其能充分满足不同住户和不同年龄居民的使用要求。可以分门别类地打造免打扰户外活动空间。现代居住区在引进江南古典园景观要素时要作相应调整,需分门别类地设置形式各异,更多地掩映在绿树丛中大小不等的户外活动场地。还应促进交往的随机接触邻里空间。在现代居住小区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各类半公半私的邻里间设置。这种空间应结合凉亭、迂回曲折的游廊、水榭等林中常见的建筑小品加以设置,可以现代造型再现。

3.3 增强文化感染,丰富宜居内涵

人类在寻求理解生存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它有着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惯性和积淀性。园林是一种建筑活动,而建筑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总之,从改善人居环境角度对江南古镇园林景观要素进行开发利用,就要充分利用好江南古镇园林的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采用新科技、新材质、新工艺,将其融入到现代小区中,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环境与家居的“天人合一”,真正使融人古典景观要素的现代化小区成为现代人养生、休闲、居住的好去处。

篇(9)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篇(10)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转贴于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篇(11)

1.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1.1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及人对自然的改造,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意蕴。如“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中的“君权至上”体现了维护社会各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被用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古代统治者在建造园林时讲究雄壮巨丽,“非壮丽无以重威”、“不睹皇居壮,不知天子尊”都体现了君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中的“比德思想”强调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以植物等自然景观为载体,赋予其人性,借喻对美好品德和高尚精神的追求。

1.2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追求万物和谐的主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审美体现了道家思想,通过人工建造效仿自然,效法自然的内涵即庄子所谓的“物化”,主与客、人与自然二合一,把人格和精神追求融入到自然之美中,使园林艺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精神境界,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和园林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

1.3佛家文化的影响

佛教初次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禅宗思想”源自佛法和儒道的结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禅宗的精髓,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从而感知宇宙之浩渺。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种浑然天成、无生硬之感和刻意雕琢的自然美,禅宗思想更加深化了这种追求意向,如“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将草木之画境升华为自然之意境,体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里之峻”以小见大的禅意。

1.4隐逸文化的影响

隐逸文化体现在文人园林的发展和兴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摒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渴望平凡的田园生活,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富有自然气息、远离尘嚣的居住环境,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隐逸文化的兴起,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隐逸文化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园林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步入了成熟期,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建构,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艾术中。

隐逸文化对中国占典园林的影响可以从园林建筑命名上体现,例如,苏州明园网师园之“网师”,暗示了园主人史正志的隐逸之意,沧浪亭体现了园主的江湖情怀,祸园、拙政园则表达了园主的归田之意,“招隐堂”、 “桃园小隐”等园皆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情趣。

2.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要素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筑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通过对山水、建筑和植物等造园要素的合理搭配,在造园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另外再加入造园者的思想,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2.1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文化内涵

孔子《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论述,自然界中的山或雄壮浑厚或俊秀挺拔,象征了志士仁人无畏无惧、刚正不阿或泰然自若、无欲无求的品格,造园者通过用玲珑通透湖石和厚重粗犷的黄石来堆砌形态各异的假山,象征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

水景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不仅因为它是生命之源,也是因为水的形态美和意境美,更是因为园林中的理水手法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水无形无色却能反映出形形的景物,我国古代哲学观认为:“虚”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然而它可以倒映四周的山石、草木、建筑和广阔的天空,虚而不空,无却胜有,延伸了人们的视线,无形中扩大了空间,同时丰富了园林意蕴和内涵。此外,“水惠及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景简单却能变化莫测”都体现了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和水景不可替代的作用,“园不在大,有水则灵”体现了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

2.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有三大类型:北方型,江南型和岭南型。北方型多为皇家园林,其建筑气势恢宏、色泽华丽、体态端庄,重在体现帝王风范。江南型多为私家园林,其建筑规模小,讲求精致风雅,其建筑玲珑活泼,曲径通幽,明媚秀丽,广泛吸取了我国山水画的意蕴。岭南型既有北方型的华丽和稳重,又有江南型的潇洒和素雅,并采用了国外的手法自成一派。

我国园林建筑归结起来有四大特点:多曲、多变、空透和雅朴。园林建筑在布局上注重迂回曲折、参差错落,和风景环境达到和谐,通过对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的灵活布置,使园林充满无拘无束的情趣,如此通过引导、曲折、暗示、掩藏等多种造园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空间感,达到“以小见大”、“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2.3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花木作为人们情感的载体,是人们托物言志时的媒介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了在严酷环境考验后忠贞不变的友谊,松苍劲古雅,不畏严寒,挺立于雪山之巅;竹高风亮节,纵凌云处亦虚心;梅高洁清雅,刚直潇洒……又如,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兰柔条独秀,无矫揉造作之感,亦无媚俗之态,幽香清远,四君子中为最雅;陶渊明独爱菊之不畏风霜的君子品格,其诗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这样的生境、画境和意境构成了园林景观的精髓,也是值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承的珍贵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应用

中国古典的园林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文化不断的沉淀出璀璨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新的流行性的元素,而中国的园林也必然的与这些新元素相互结合,并且随着我国的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也不断的接受着国外的新兴文化洗礼,所以的这些都共同的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已经引发了“新中式”的成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4.结语

古典园林既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园林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两个层面。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等构成了园林物态文化的主体,而透过园林物态构成要素所反映的心理意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等原则是园林心态文化的具体内容。 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作品很多在设计思想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询问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营造,必能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以指引。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形式、某些观念可能己经不符合今天的要求,但作为一门艺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高超的艺术涵养,是值得现代园林借鉴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1]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园林设计,2013 (6).

[2]王洪军,项波.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作家杂志,2013 (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