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加大市区住宅密度。
为了增加住宅空间,房屋所有人和建造者通常会选择将多余的建筑空间进行填充,像是建造一些从属的单元住宅,扩充后巷(将房屋的后巷进行扩充与前面的主建筑连接),或者插空盖房填充空间等。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的年轻人群体和空巢父母、老人群体更倾向于居住在市中心周边,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便利发达的交通,他们在这里更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朋友伙伴。
2.开发绿色多家庭住宅。
在市区密度大幅度加大的趋势下,过去的一年内,环境组织EarthAdvantage Institute在美国西北部地区针对多家庭住宅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和信息收集。相较于以往,2011年房屋所有人和经营者对多家庭住宅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认知提高了17%,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期待绿色多家庭住宅的开发取得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在那些先进的地区。
3.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推动房屋的改造与重建。
为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小房子=节约能源花费),房屋的建造商和改建商开始在能源升级工作上下功夫。通过拓展服务范围或是直接创建系统的服务机构和组织,他们已经逐渐转入了能源审计和住宅重建市场。在美国西北部,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已经有所增加,也为相关的新兴公司和行业带来了升级发展的商机。房屋改建商一旦抓住这一机遇,就能带来更多的商机。
4.对于新型建材的开发和测试。
尽管建筑设计师和建造商都急于尝试着适应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相关系统以应对市场需求,但迫切之余,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新产品都应该经过仔细严格的测试以保证其产生的功能和利益能够延长建筑的寿命并不会产生相关的法律诉讼。有了这样的需求,国家实验室及大学研究部门就与一些建筑商联手成立了相关实验检测台,并在使用了相关新材料及节能系统的实验建筑里安装感应器,全天候监测其使用情况。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机械工程部门近期就与一家当地的建造商合作对一所房屋中所有用于保温的相变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国家实验室的Lawrence Berkeley也设计了一个检测台可以跟踪相关新材料和设备的各方面性能。
5.消费者居家耗能探测追踪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新引入的Nest恒温控制器及Belkin生产的节能监控器,能够跟踪家电等的耗能情况,它们也是众多基于传感器的能源及水耗监控设备里操作简便并节约费用的设备。大型电子生产企业如日本富士通和美国英特尔也在发展其他同类新产品。
6.对商业租户进行节能知识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商务大楼耗能公开的方法(如纽约、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这促使大楼管管理人员及操作员利用公用设施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教会租户们学会节约能源。所有的租户们都参与其中,新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才能发挥出作用。
7.家用市场趋向透明化。
当今社会,消费者都是十分智慧的,他们不仅在家里就能够及时获取各类信息,而且能够越来越广泛并熟练的使用智能设备。这同时意味着消费者不但更加注重自己的知情权,并且有能力看透任何隐藏的虚假索赔。基于此情况,那些能够给顾客提供清晰指导或建议的建筑师、改造师及房地产专家们才能够获取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8.对精准评估的需求提高。
老式的评估标准是基于对家庭场所的目测,估算大约的面积或长度,这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评估需求。销售员及购买者双方能够请银行作为一个绿色环保评估者(评估房屋是否符合住宅绿色环保的标准),意味着借贷方要完全接受房屋由于改造新评估而产生的额外价值及投资收益率的理念。
9.家庭场所广泛采用住宅能源标签系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1背景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经历了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直至当今社会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前,农业和农业时代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是农业林业畜牧业都是人们和原生的自然环境直接对话,这种关系是直接而单纯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的力量直接作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人类运用当地的材料依据适应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方式组织建筑。在人类对自然界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现实问题。
1.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建筑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生态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科技、生态科学,以及其他各类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高效、节能、无污、无废、自然气息浓厚、协调共生、健康安全、生机盎然的居住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人文、环保、经济适用等建筑原则。“生态”是生命、自然和活力的象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1.3建筑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浪潮推动下,建筑智能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智能化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晶,它是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在建筑系统中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把系统需求、应用、目标、功能,同系统相关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综合管理等智能化的总目标。
进入21世纪,人们通过反思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设计理念及文化观、价值观随之重新调整。对智能建筑而言,智能不是目的,而应是通过智能使建筑更加符合利于人居、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智能,而是功能、环保、节能、艺术和智能各个方面的统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建筑提出新的要求,智能概念扩展为生态智能建筑。智能和生态是今日社会对建筑材料的两大需求,在实际中必须配合互补,不能顾此失彼,智能建筑设计与同时具有智能、生态功能的建材的使用,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生态智能建筑。这应该是智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21世纪世界建筑与建材的发展趋势。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m2,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做好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二、生态住宅智能化的必要性
2.1生态住宅建筑需要集成设计需要智能化辅助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狭义来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友好的建筑,广义来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减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第三,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不同的生态技术往往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技术性能,它们之间的简单“叠加”可能并不会成功,而需要“集成”。集成设计可以整合各单项生态技术,使之成为~个有机系统,发挥各子系统的长处。在一定阶段,当各单项技术的提升已经很困难时,通过系统设计集成还可以提升整体指标。在实践方面,集成设计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快的应用。比如英国建筑科研究院的生态环(Environmental Building)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为代表的示范建筑。这些示范建筑通过总体设计,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生态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而非最长的那片木头,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表达出了集成设计体系和生态建筑之间地关系。多项生态技术的叠加,成本可能会翻倍,但效果却可能非常细微。引入了系统集成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将不再注重于设备和投入的攀比,而专注于有限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整合、集成。
2.2智能化生态住宅建筑的集成设计原则
1、集成设计需要系统思维,技术的叠加。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案要优于采用简单技术叠加的方案,即当各单项生态技术提升已很困难的时候,依靠设计集成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表现。依靠系统思维,建筑师解决问题的视野会开阔许多。在集成设计中,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去考虑可用的技术,因为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中,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渗透、互为联系的。
2、集成设计体系,集成设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集成平台生态建筑的集成设计模式对于建筑师的工程学知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集成设计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的各系统、子系统需要随时容纳各项新技术、新产品,并对它们进行梳理整合。系统内各子系统或技术体系的更新、优化为将为系统扩展和改进提供可能性,并随时保证了集成设计体系的“版本”更新升级。可以说,建筑师并不需要去创造各项新的生态技术,但是需要吸收各项新技术,并将它们放到集成体系中去,以供不同项目去选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框架的建构生态建筑集成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了从材料与构件生产(含原材料的开采)、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从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目标出发,为了便于建筑师设计生态建筑,我们用系统整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初步提出了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六大系统:建筑设计优化、能源设计优化、材料节约及废弃物处理系统、环境优化设计、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经济平衡系统,其中每个系统中又包含不同的子系统、技术体系和具体技术手段。
三、小结
依托集成设计的模式,建筑师可以有更全面的视野,能更合理地运用各项生态技术、生态材料和设备,使生态建筑能在全寿命周期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建筑。集成设计将使生态建筑变得不再神秘,不再奢侈,也将使建筑师能更主动、有效地进入生态设计。由上海市科委立项的崇明生态示范住宅的设计是我们应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一个实例,它高度集成了生态住宅优化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清洁能源与系统节能技术、建筑节水与污水处理技术、3R建材与固废处理技术、周边绿化及景观应用、住宅室内环境优化及模拟技术、E―home应用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等多项技术,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具体实施阶段。
参考文献
李明海 鲁娟.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罗国杰 原著 孟宪海.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家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传统建筑行业弊端大、耗能高、浪费资源,造成资源短缺现象。同时施工过程中大量排放给环境带来严重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人民幸福感普遍下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产生解决了传统建筑带来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减少污染,释放环境压力。
1对绿色建筑的解读
绿色建筑并不单指“绿色”,而是一种观念和意义上的健康h保象征,它是指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建造一种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无害的一种新型建筑。这种建筑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危害,给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空间。在绿色建筑过程中,低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污染,对雾霾、全球变暖都有一定积极影响。
2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2.1地理环境、材料选取的设计要求
首先是取址问题。在选址之前,要测定土壤成分,是否存在有毒物质,地下水含量、纯净度,地磁强弱等;其次是材料选取。要尽可能选用天然材料,加工过程少,添加成分少,人工材料要经过检测,确保对人体、环境安全;最后是地理方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考虑地形、地貌、主导风向、正午太阳高度角、水源、绿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尽可能采用可再生资源,减少耗能。选址后要进行实地勘探,做好测量,结合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进行分析,避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总之,要做到自然和谐,绿色环保,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友好结合。
2.2对建造单体的设计要求
建筑物的形状会影响建筑耗能。进行单体设计要设计好建筑外形,减少外形面积,减少楼层高度(楼层过高易形成热岛效应,不利于污染物的排出);决定门窗走向时要根据通风通光情况而定,室内采光条件好也可以降低耗能(减少光污染,节能环保);外墙要选取节能效果好的材料替代泥土砖,比如导热性好,增加墙内保温材料的使用,冬暖夏凉最佳。注意在单体设计前要做好设计方案,建筑结构和设计要尽可能多,可变性强,弹性空间大。
(1)建筑形状与建筑耗能。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体积比对于建筑的热工性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曲面建筑的热耗要小于直面建筑的热耗,分散的布局比密集的布局热耗大。表面形状、楼层高度对耗能都有影响,最好采用规则的形式建造。
(2)采光条件与耗能。现代化家居设计对室内明亮度有较高要求,将室内光线调置好会减少对灯光的依赖度。需要注意的是,房屋建造外墙要满足采光、通风良好,减少对家电的依赖,利用墙板采光控制室内温度。
(3)增加设计弹性。增加设计弹性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可通过建筑结构和设备增加灵活性提高住房的可变性。比如在厨房留出充足的管道空间,利于排水或其他设施安装,方便户主入住后的装修;增加楼梯的可生长性,比如预留量、楼板承重、周边预留地等;延长家具的可变性,包括管道空间等。
(4)资源节能设计。多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光能等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煤、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资源。
(5)科学智能设计。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涌现了大批智能化建筑,其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等情况自动调节空调量,正真做到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2.3建筑户外植被空间的设计要求
前面说到在建造时要考虑到地形地貌等自然综合因素,除了对于建筑物单体的设计外,还要对户外进行一定的勘探考量,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户外土壤要肥沃,有利于大面积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通过植被水分蒸发形成湿润、凉爽的环境。周围增加乔木的种植量,减少路面吸热,提高空气含氧量。目前最常见的环境绿化主要有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对于小区周围,用草坪和石子替代水泥路面,辅之乔木,还原一个原生态住宅区。多数小区采用水泥铺路,其不利于净化空气和雨水排放,渗透性极差。立体绿化是引入“土地空间化”概念,主要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常见的有在强烈阳光直射的墙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通过植物来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持室内温度稳定。丰富的植被有利于净化空气、愉悦身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给住户带来亲近自然的享受,尤其对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Abstract: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mount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1970 s from 10% at the end of the rise to 27.6%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tal energy about 25% ~ 40%. In the worl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energy problem increasingly urgen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growing today, the energy saving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of indoor and outdoo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房屋能源消耗又占我国能源消耗的很大比例,建筑节能的呼声在不断高涨。但我国对建筑节能研究的认识和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指标是发达国家的2-3倍,而我国的人均能源占有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能源应该更加珍惜。但我国也有着传统的节能经验,如依山傍水选址建造房屋,北方建造四合院房屋以避风保温,南方建造阁楼式房屋以通风散热,这样最大限度地遵循了自然规律。这种冬暖夏凉的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理念,也是凝结在房屋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智慧结晶。建造节能房屋是一项技术复杂、又跨越到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科学,它既贯穿于建造过程中的各个实施阶段,又受到一定的地域性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才能体现节能效果、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建筑节能建造技术措施和使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节能目的。
二、 节能建筑的设计关键所在
(1) 设计是贯彻节能技术标准、规范的关键环节。
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前承业主建设意图,后接具体的施工建设,在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通过图纸表现出业主的建设意图,又系统化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后续施工最为关键的依据。工程实践证明,项目功能是否实现基本取决于设计,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或考虑不周,必然造成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的各参与方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是按图施工、按图监理;业主单位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业主单位一般对相关节能设计的各技术标准、规范知之甚少。因此真正能理解并贯彻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要求的非设计单位莫属,这为发展节能建筑提供了先天条件。
(2) 设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节能建筑发展观。
要树立正确的节能建筑发展观。工程实践证明,基于我国国情,相当一部分的低技术策略也能取得很好的节能效果,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关注那些替代的适宜技术与方法、有没有花费必要的精力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等。为此英国著名建筑师邓斯特认为:节能住宅的关键之处在于“智能设计”,即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他所强调的“智能”也意味着“挖空心思”寻求简单有效的节能方法。虽然节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能产品、节能材料的应用,但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没有相应的工程需求,就不能促进节能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节能建筑与节能产品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而且工程实践也不断证明,不少项目的特殊需求却成为节能材料、节能产品研发的推动力。
三、 房屋建筑实施过程中的节能知识
房屋建筑节能既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自然科学中多学科知识的汇集,同时又贯穿于建造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实施阶段。只有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措施,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1) 选址过程中的节能知识
房屋的选址是节能技术的首要条件。选址时主要是从地理位置、区域位置、方位、气侯特点、地质条件等几方面来加以考虑。一般是选在地质条件好、土层较厚、地下水充足、靠近湿地湖泊森林的地段。应尽量避开西北主导风侵袭的地方,夏季宜面临西南主导风的方向,以便室内通风散热换气快。而地处土层厚、地下水深、森林湖泊湿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节小区的局部区域室外气候,降低污染,净化空气,减小日温差和年温差的变化,是最理想的节能房屋建筑地质条件。
(2) 规划阶段朝向、间距布置的节能知识
规划阶段也是房屋节能的必要环节。首先朝向要选择当地的最佳朝向,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一般在北方,朝向是正南偏东15℃为最佳。要依山傍水,要依物傍绿制造人为绿地植被,少规划硬化的场地,多规划绿地场地。居住、办公的地方应布置在主导风的上游,房屋间距要符合采光通风设计标准。要远离易污染、易爆、易辐射物,不得宜间距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室外的场区应多设计成绿化或种植灌木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室内空气的影响,例如:美国白宫草坪广场采用绿化广场来调节室外空气质量,从而影响调节室内空气温度质量。
惊艳的建筑奇迹,不再只是想象中的情节;创新思维的推进,俨然让传统的标准式建筑成为过去式。线条流动、造型梦幻的建筑,代表着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观念。而面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先锋居住的要义更在于,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让居住与自然更和谐地统一。当然,构筑先锋生活的,还有对未知的探索。开发新的感官体验,营建增进感官的空间,是迈向未知的第一步。
先锋的居住要求突破自我的界限,挑战自我的想象。所以,先锋的定义永远是复杂的。它是多意、立体、乃至无穷解的,因此,我们对先锋居住的解读,要经过N次方程才能回答完成。
先锋N=前卫×数字×未来×节能×移动×环保×互动×智能×……
先锋1次方 前卫建筑
前卫已经结束?
在世界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在隐匿山间湖畔的乡居别墅中,总有那么一些建筑在挑战我们的常识和认知。对于这些建筑,我们很难一言以概之。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解构派、高技派、立体派、生态派、有机派……一部分人还在研究派别,另一部分人则开始探讨建筑表皮、热敏技术、交互式墙体 ・科研在向前走,试验建筑在诞生,概念规划走得更远,究竟如何定义“前卫”?
有著名建筑设计师雷蒙德・亚伯拉罕甚至表示,所谓的前卫在现在看来已经结束。的确,正如其所说,“前卫就是突破自我,不断的突破自我的界限,挑战自我想象的一种极限。”因此,诞生就意味着结束。再看看75岁的建筑大师矶崎对前卫建筑给出的更详细定义:“当时所有的存在对于现在都是一个目标点,并且都在朝这个目标前进,站在目标的最前端。站在这一点上的东西被称为‘前卫’。”也许,“前卫”就是一种姿态,衡量它的不在于时间的先后或者某个特定的标准。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建成于19世纪初的作品,依然让人感觉魔幻而前卫:弗兰克・盖里的最新作品JAC总部大楼虽然已收敛起疯狂的线条和解构的体态,依然不妨碍它成为2007年的全球十大建筑。
在这个科技为先的时代,前卫更应该代表一种新的精神,一种对未来的预示,暗含着未来有成为主流的可能。举目望去,现在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的建筑师也多是前卫派的先锋人物:扎拉・哈迪德、雷姆・库哈斯、斯蒂文・霍尔、伯纳德・屈米……无论是哈迪德的流动线条,库哈斯的疯狂拼贴、屈米的趣味狂笑,他们都勇于作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为现代性提出新的视点。超越形体框架的限制,从不可能之处创造新颖,跳脱制式专一的模式,这就是前卫的进步意义。
然而,每一种进步都会带来牺牲。当北京这座充满历史色彩的城市,在大胆引入各种前卫的建筑和建筑思潮时,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的确,过分追求一种外在的变化,起不到对建筑、对文化的一种更大的推荐作用。内涵应当成为前卫的基础,人本则是前卫的内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文一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中国的前卫建筑应该是从本土文化里面生长出来的。”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前卫建筑才是真正的先锋建筑,才能营造出先锋的居住方式。
先锋2次方 数字技术
数字建筑离我们多远?
任何建筑和任何居住方式都有前提,这个前提是我们的时代背景,文化溯源,今天,这个前提中最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一“数字”。以二进制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在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席卷而来的同时,开始影响到我们的建筑和居住方式。数码建筑打破了传统三维模式,在欧美已由实验性阶段转入实用层面。它极大地解放了人活动的空间,对传统建筑美学形成革命性冲击与颠覆,同时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已达到了实践层面。
看看数字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基于一种精确的数理逻辑理论,数字建筑师可以把建筑的动态美学的特质演绎至极。数字化的工具与媒介也进一步改变了设计的行径,使得建筑师可以运用繁复的曲线与形式来模塑近似生物的建筑物。各种复杂的表皮形式被赋予建筑体,可变动调节的薄膜埋藏着数位与机械化的网络。甚至几层薄的材质面经过折叠、弯曲、或者注入空气之后,成为可承载重量的结构。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建造中,数字还可以在资源的有效控制和有限分配中显现出无穷的潜力。
“互动”在数字建筑中随时发生。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永远变化中”的房屋。KOIJIVlACI作室“升起的摩天大楼”(RESI-RISE)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出不规则的楼房骨架,使其看起来像一个用复合材料建成的金属梁架。其上许多移动的住房单元,则像一个永恒的生物躯体。骨架随居住者的流动而被充满或者清空,新个体的进驻或是离开,内体都会随之改变。
再来看看数字建筑离我们有多远?在最近的200B Expo Zaragoza展览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就设计出了一座“数字水墙亭台”。该建筑是用水建造的,液体幕墙不但能够展示图像或信息,还能感知到靠近的物体,自动分开让其穿过。亭台所有的墙体都用数字水墙构成,屋顶用很薄的水层覆盖,如果风太大的话,屋顶可以降低。安装了传感器的水墙能够感知到人们的靠近,设计者Mitchell说:“就像摩西走出红海一样,水会分开一条道路,让人们进入,这与固定地点的门是完全不同的。”水墙是首次梦想成真的项目,由于管道和电子设备并不贵,回收的水也是源源不断的,因此水墙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如今的数字技术也绝非仅停留在对建筑设计的修饰和渲染中,它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元层面和及其技术之外的文化复杂性,已远远不是技术本身所能掌控。它在建筑的功能性、文化性和建造可能性上的探索,以其设计过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超越了传统建筑学而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它与社会、经济、政治、心理和伦理等多元文脉的有效融合,注定了这将是一场颠覆传统建筑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革命。
先锋3次方 未来之城
谁在竞争未来之城?
新千年伊始,一个个宏伟的造城计划就在各国开始酝酿。当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摆上日程,各国的新造城计划中就增加了很多想象力的色彩,由此让这些在一两年或十几年以后即可实现的城市居住梦想,变得大胆而富有梦幻色彩。迪拜――每一个建筑都吸引眼球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商业城市迪拜以极高频率推出的城市和建筑计划一个比一个大胆。迪拜之所以不惜重金建造前卫建筑,目的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迪拜品牌。有众多堪称奇迹的建筑构筑起来的迪拜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未来之城”。即将
完工的世界第一高楼的迪拜塔,为了防止被对手超越,至今仍对其高度保密。这座高度成迷的迪拜塔耗资约10亿美元。与此同时,迪拜还有以人工填海方式建造的3座棕榈岛、由300座小岛以世界地图形状组成的世界岛等,其想象之大胆、设计之有气魄,为世界瞩目。
即将动工的“旋转公寓”则可称作奇迹中的奇迹。这座摩天大楼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能做360度旋转,是世界首座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整体旋转大厦。因此,这是一座公平的大厦,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段内的视野范围都一样,没有哪个房间视野最好。
坐落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大厦,则是对传统高层建筑施工和结构局限的挑战。这座大厦由五星级饭店、酒店公寓、住宅楼和办公室组成。它的外形酷似两条性感漂亮的“腿”,弯曲交错在一起。一条“腿”高330米,饭店位于其顶部。两条“腿”的中部用一座天桥连接,将上层的大厅也连接起来,形成结构上的辅助支撑。看上去这两条“腿”伸向了天空,好象摆脱了重力的束缚。
莫斯科――世界最大的建筑
新经济城市愿意从形象上寻求突破。莫斯科已经规划立项的一个建筑――水晶岛,将成为“全球最大建筑”。这座外形宛如圣诞树的玻璃材质建筑将凭借约25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跻身吉尼斯世界纪录。设计师诺曼・福斯特认为,“水晶岛”无疑将成为俄罗斯重新复兴为世界大国的象征。
造价40亿美元的“水晶岛”不是世界上最高建筑,但建筑面积却总计有250万平方米,相当于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面积的4倍。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楼中之城”,将有900个公寓和3000个酒店房间,可供3万人同时居住。 “水晶岛”里还将建造一所国际学校,多个电影院、博物馆、剧院、医院、体育馆。如果一切顺利,水晶岛将在6年内顺利完工。
韩国――蜂巢一样聚集
韩国的宏图状志是未来在首尔市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摩天蜂巢城”,由此创造一个更适于未来人类居住的环境。首尔市南部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命名为“首尔公社2026工程”的蜂巢城计划正是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和环保问题提出,有望在2026年建成。
蜂巢城占地40万平方米,由15幢16到53层,被称为“绿塔”的塔楼组成,这些塔楼个个都酷似硕大无朋的巨型蜂巢,而且全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每幢“绿塔”直径达75米,每隔数层塔楼就会向外部隆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球”。“圆球”将按照功能不同,被划分为公共区、私人区和商业区。
“摩天蜂巢城”将严格按照环保节能的要求而设计。每座“绿塔”表面全都是巨大的六角形窗口,这些窗口将使用光电玻璃、墙体玻璃面板等高科技材质的玻璃打造,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能源。在“绿塔”表面玻璃之间的骨架上,将种植各种各样的攀缘植物和花草,不仅使塔楼内部保持清凉,而且令居住环境更加健康,让塔楼本身就成为一个垂直方向的“公园”。
先锋4次方 节能房屋
适应气候变化的房子?
住宅本是一种遮蔽物,但1902年开利博士发明空调技术之后,建筑的表皮却开始异化为“时装”。当人们抱怨我国城市的无特色时,本应回归建筑的本源去寻求答案。通风,遮阳,保温――这些建筑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无疑是这个绿色环保占主流的年代,建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先锋的居住,更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能量。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立面,将是最有市场,也最非空谈的一种节能方式。让建筑的表皮呼吸,这是双层皮幕墙的构思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建筑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热水瓶,在冬天,除了保温,它还应该充分吸收阳光以实现被动式采暖,而在夏季,它又必须有效地防止热量进入。双层皮玻璃幕墙可以动态地调整建筑对冬、夏季节相互矛盾的要求。在冬季,阳光照耀下的双层皮玻璃幕墙可以形成一个温度缓冲层,有效地减少建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热损失,而大玻璃立面为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在夏季,可调节遮阳百叶因其置于双层玻璃之间,从而得到了保护。流动的空气足以带走金属百叶吸收的热量,减少热量进入室内的概率。
由仿生学获得启示的外墙材料在建筑立面上的应用,也将极大改善节能效果。普通外保温墙体的设计目标很单一,即防止热量外逸,而新型节能墙体的设计目标则是双重的,在保温的同时还可以高效地吸收太阳能,也就是只允许能量从外到内的单向流动。德国建筑师赫尔佐格教授设计的windburg青年旅馆和慕尼黑普拉赫住宅在南向局部使用了THI作外墙,可以让室内外温度温差相差十几度以上。
先锋5次方 移动生活
采购单里还有一所房子?
曾经,预制房的概念曾一度和某种歪歪斜斜、脱皮破败的房子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令人讨厌的东西。许多社区还想从法律上禁止它们在城市中的存在,因为在人们的概念里,活动房一般都被建造得很脆弱劣质的铝片,墙壁很薄,一点灯就呲啦呲啦响。而且,老旧的活动房几乎只是“停靠”在某地,没有固定的地基和栓锁系统。
今天的预制房设计在全世界却前所未有的活跃,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移动式的生活方式,更以产业化的方式为建筑的经济环保性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预制房屋一般在三维模型中制做,具有很强的设计灵活性。预制建筑系统的模件可结合起来,建造一层、两层或三层的住宅,还可用于多家庭复合住宅的建设。当模件抵达建筑现场时,可随时在地基上组装。除了一些内部装饰,包括板墙、镶边、地板和橱柜已完成外,隔热障壁、管道、配线、壁板和其他建筑细节的大部分也已完成。预制房屋的现场完工根据房屋的大小、风格和特点,由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
对预制房屋在工厂统一加工,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工艺和质量,也保证了成批生产的低成本。基本构架和组件生产完毕,就可以用卡车运输到我们希望居住的地点。预制房屋往往在抵达现场当天或几天以后就可以搬进去住。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预制房屋可安装在表面地基如支柱上,还可以在新址重新安装。
先锋6次方 环保之家
何不废物利用?
环保是21世纪最时髦的话题,这一点,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在如今最新的家居潮流中。在2008年初举办巴黎家居展上,环保成为最大的亮点。设计师们纷纷绞尽脑汁,以各种手段,诠释着家具的环保理念。
收集家里的破布头、旧衣服、废罐头,这些原本废弃的材料,却成为设计师们手中最有价值的物品。用环保得不能再环保的废旧材料制成的家居,无疑可以称得上最环保的家具了,而这一点,丝毫不会损坏家具的美感,相反,还由此产生出另一股另类时尚风潮。
看看这些“废物利用”的宝贝吧:鸡蛋纸垫做的矮凳质地结实而不乏舒适性;完全由纸板制成的办公室家具,可谓百分百无毒无污染;旧报纸做的插花也可以很艳丽婉约;罐头瓶盖、镜框等无数种杂物组装拼贴在一起的吊灯,一样令居室富丽堂皇。
先锋7次方 互动感官
第六感空间?
先锋派的设计师,无时无刻都在通过作品表达其对未来住居
时尚的预测。每年,科隆家居展的“理想之屋”展厅,都会邀请最前沿的设计师,通过作品,从商业、文化和设计思维层面,表达其对未来的居住形式及设计整合的跨领域方面的前瞻见解。最近一届的科隆家居展,邀请来国际级首屈一指的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札哈・哈蒂德,与纵横日本各大国际级制造品牌设计师深泽直人,分别打造一座理想之屋,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与作品呈现,让两个空间散发截然不同的创意氛围,然而,它们的共性却直至未来居住的方向――更为诗意的感官体验。
“轻飘的线条,流动的空间”成为哈蒂德设计主题,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几乎看不到任何一处垂直水平线条,有的只是充满着流畅曲线的空间韵律,不论是家具、灯具、橱柜、盥洗设施……所有的对象,全都在一个纯白的空间场景里连成一气,在里面的生活,就像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空间,整个空间经验将是陌生新奇的。
“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这是哈蒂德对未来的批注,她相信未来世界里的所有接口、所有对象,包含建筑本身都应该跟人的身体直接呼应,更应该是自然有机生命的一部分,而未来的生活空间将不再会是由当下艰涩的几何线条、充满敌意的尖锐角度以及不连续的独立元素所支配而成,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物质本能及机能几何意义的形式融合所产生的连续有机体。
另一座是来自日本商业设计大师深泽直人的理想之屋。深泽直人认为,未来将是电子产品、数字家庭大行其道的世代,生活中将充斥着许多对象,而每一件对象,无论是在造形上,或使用机能上,都必须协调运作才得以获致生活的平衡,因此,在深泽直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一种关于形式与机能的互动平衡。
这位日本大师所打造的未来之屋全部保留建筑体最单纯的直线面貌,开放空间里随意摆放可站立的家具。他认为未来所有的家具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追求便利的过程,从原本占有的空间位置慢慢脱离而跟着人们移动,或被安置在空间的墙壁里,就如同现今的空调、照明设备、电视等都慢慢往壁面移动,家用电话和音响也被可随身携带的无线电话、手机、椅及随身听、MP3所取代,如此来空间会有越来越多的留白。
从深泽直人的作品,我们彷佛看到了比尔・盖茨不断倡导的数字家庭原型,在极简的造型背后,其实蕴涵着复杂的机能关联,在空旷的居住空间里,其实交织着无数的无线连网,生活的简单表面背后永远是由复杂的精确设计所成就的。
哈蒂德是一位建筑师,她的作品呈现的是未来的流畅空间型态,而深泽直人是一位产品设计师,他的作品呈现的则是对象造型的整合。
先锋8次方 只能家居
做个幸福的懒人?
信息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家环境。
几年前,比尔・盖茨花费巨资在华盛顿湖畔建造的智能化豪宅,曾一度吸引了众多目光的聚焦。如今,智能化家电、智能化照明系统、智能化保安系统,乃至智能化小区的各种提法早已见惯不怪。在静谧的晨光中,主人公正在卧室酣睡。这时,时钟指到7:00,起床的时间到了。突然,音响、电视自动启动,洗手间的灯光由弱渐强,窗帘自动拉开,咖啡壶自动开煮咖啡;在声光的提醒下,主人起床了。在盥洗、用餐之后,主人公出门,回头一按手中的遥控器,家中的安防系统自动启动,电视、音响和家中的所有电灯全部关闭……以上场景曾作为智能化家居的美好生活画面而广为传诵。
今天,伴随着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对智能化家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的基本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的或者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新的智能化挑战在于,如何将传统的有线传输扩展为无线传输。因为无线传输的移动性和可扩展性是有线传输方式所无法具备。而无线智能模块最大的优点是安装方便,可拆分性强,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环境的需要。每一个智能模块都是一个无线接入点,彼此互不干扰。
事实上,与普通的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为各种能源支出节约成本。
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是指该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它在建筑时不污染和破坏环境。与以往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智能是指该建筑物可以在不借助电力等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调节室温和室内光线,安全检测和监督等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它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是当今工程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它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建筑用材,能够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等。
二、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特点及功能
智能是指通过使用科学且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建筑提供了大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高效性。它为人们在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下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满足了人们更高的功能需求。绿色则使建筑成本降低,使建筑材料更环保,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环境。
1.高度结合的系统从技术的角度看,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信息等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的系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绿色智能建筑和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区别。
2.节能减排传统建筑中是通过空调,灯光照明等达到调节室内气温和亮度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现在的贸易大楼内全营业时间都需要照明,夏季与冬季也需要空调来调节室温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智能建筑则是通过借助自然光和自然风来达到调节室温和室内亮度的目的。
3.节省维修系统的费用据统计,一座大厦从建成到使用寿命结束,它的运营费用和系统维修费用是它建造成本的三倍。可见,传统建筑中系统维修费用之大。而智能建筑技术是完全借助自然光来满足顾客需求,大大降低了成本。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世界绿色组织和我国绿色组织的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建筑标准,评估它是否符合绿色智能建筑的方法,在哪些方面评估,评估指标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各有其特色。但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目标都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力,让人们生活更健康舒适。在我国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每年建筑项目的增多,我国人民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减排必将是以后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世界的其他国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保障。同样,在我国要想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发展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重视,从思想上认可。因此,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2.加强经济发展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基础,所以想要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以发展,我们首先要发展我国的经济,通过发展经济来为技术发展提供条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相当雄厚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经济跟得上,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虽然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便利,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没有想要去了解或居住的欲望。人们对他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环保绿色方面,对它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制造财富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所以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优点,其对环境的好处,对人类生存环境所达到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让人们认识到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通过宣传技术知识,将强文化教育,激励人们去接受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增强人们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欲望。
4.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本身的限制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航海航空各个领域的建造技术突飞猛进,但对于新技术以及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还是有所欠缺。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不一致,人才分布较不易集中,在技术方面的人才不易寻找,因此集中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使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得到显著的提高是我们应在技术上实现的突破。
5.缺乏系统的支持及推广机制发达国家在三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研究,从提出研究到现在已有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也有了对应的推广机制。在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提出相对较晚,因此现阶段技术不算成熟,再加上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推广机制。因此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制约。
6.能源种类不合理在我国,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能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在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些大公司大厂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浪费也随处可见。
作为项目管理者,学习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国内外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等变得十分必要。学习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方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装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思想状态千变万化,差异较大,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尊重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实施阶段精益求精,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引言
智能化建筑实质是建筑电气系统的智能化,是在土建系统,装修系统和电气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增加的信息化楼宇控制系统,对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的中国来说,智能是手段,节能才是目的。我国对高层智能建筑的节能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研究平台的智能软件一般还处于购买国外软件的阶段。但如我们及时组织力量投入智能建筑节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赶上并局部超过国外先进水平还是有可能的。
一、 智能建筑节能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已经受到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刻影响,行业中提到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优化组合,获得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及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物。智能建筑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蓬勃发展。1984 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旧的金融大厦引入信息技术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后来,日本也引进智能建筑的概念,近十多年来,相继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NEC 总公司大楼等。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此外,印度也于1995 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舒适等突出优点,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智能建筑的发展形势可谓是如日中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也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化高层建筑。仅上海一地,已竣工及在建的智能化高层建筑已达3000 幢,其中极大部分为商用办公楼,拥有智能化设施。作为未来高速信息公路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智能建筑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的是,高层建筑能耗及维护费用巨大,是一个大的资源消耗黑洞。据统计,一幢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建筑年耗电费用达78.5 万美元(采取节能措施前),即12 年内的能耗将等于整幢大楼的全部投资(900 万美元),包括土建结构、设备管道和防火装置。21 世纪是一个能源匮乏的时代,研究高层建筑的节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智能建筑作为高层建筑节能的监测工具、研究平台和实施手段,其与节能的关系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智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升
智能建筑节能,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因为再好的节能建筑、节能设备与节能技术,如果物业管理、维护人员的节能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而不利用这些设备、技术,建筑节能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只有充分重视节能,并且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主动发掘、创造与运用这些节能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在对12幢智能建筑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物业管理与建筑节能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因此,提升建筑节能水平首先需要进一步增强物业管理机构的节能意识,其次需要在建筑设备管理的技术与评价指标上创新来引导建筑节能,第三是通过引进节能技术与设备进行工程改造以降低建筑的能耗水平。
2-1增强物业管理公司节能意识
此次调研的12幢甲级智能建筑都具备有智能化系统。这几年的实际运行的事实证明当初的系统设计比较合理,采用的技术也比较先进,满足了整个大厦的功能需求。在大厦的使用与运行中,智能化系统为物业管理人员简化操作、方便维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物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建设智能化系统非常必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学习、掌握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也有个别物业管理公司对智能化系统认识不足,以为建设初期选择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安装了超前的软件系统就足够了,忽视了对智能化系统后期的维护保养。例如,有的维护人员对空调机组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不去及时更换,存在检测误差也不去校正,导致BA系统因为得不到准确的现场数据而运行异常。传感器对于BA系统所起的作用犹如人的眼、耳、鼻对于大脑所起的作用,没有前端的正确反馈,大脑就不可能下达正确的指令,因而整个系统就不可能正常工作。久而久之,有的物业人员干脆把部分设备长期置于手动档,使BA系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造成能源浪费。智能化系统功能的体现与物业管理息息相关。在良好的使用、维护过程中,物业人员能够不断地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改进,从而提升系统功能,更好地为大厦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是大厦节能的执行者,只有物业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节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节能的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被使用。节约能耗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能源,更减少了运营成本,对物业管理公司而言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个别物业公司的节能意识淡薄,凭借自己财力雄厚不把建筑节能当回事。对此需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能源相对紧缺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发展中的一对重要矛盾。作为建筑节能的最终执行者,物业管理机构更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通过设备改造进行节能
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现在节能的主要手段。在调研的智能建筑中,节能设备的引进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常见的节能手段是变频技术的使用。一些楼宇对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控制增加变频器,还有一些大楼对风机加入变频器,这些变频器均由BA系统进行状态控制。对于风机和水泵设备,其风量与转速的一次方成正比,风压H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N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采用变频器进行调速,当风量下降到80%时,转速也下降到80%,而轴功率N将下降到额定功率的51.2%;如果风量下降到60%,轴功率N可下降到额定功率的21.6%,因此采用转速控制方式来调节风量,在节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如果对一个额定75kW、50Hz的风机进行变频控制,当它的频率降低到40Hz的时候,所消耗的功率仅为额定功率的53.3%。也就是说,采用变频技术把风量降低到原来的80%的时候,所消耗的风机功率仅占原来的53.3%。物业管理机构了解了变频技术的这一优点,纷纷在楼宇中采用变频技术对风机水泵的控制进行改造。有不少建筑物的能源系统在建设时存在缺陷或不合理的问题,在能耗费用的压力下,物业管理机构不惜花大代价进行改造。除了油改气外,还有一些大厦新置一台小容量的冷冻机来配合大容量冷冻机工作,使得冷冻机组群可以处于满负荷状态从而使运行效率最高,在低负荷运行时减少了大型机组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智能建筑节能的途径
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智能建筑节能,首先应该纠正错误的认识:建筑节能系统就是节能设备的组合;建筑节能系统就是开发了一系列的节能管理系统。上述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较为恰当的建筑节能的定义是:从建筑的设计阶段开始,每一步都考虑到节能减排,同时,在管理方面开发节能管理系统及相关硬件软件,对整个建筑的节能模块进行运行维护,最终达到高效的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方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建筑体的节能。这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节能。是否使用了节能的材料,如建筑体外墙加入隔热层,使用隔热保温性好的空心砖等;建筑设计的节能。是否考虑了节能的因理念,如通风采光的合理设计及合理的围栏结构;建筑施工节能。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节能标准施行,如空调循环管道与其他电气化管道的安装是否合理。②电气节能。这里面包括设备级的节能。是否使用了相关节能设备,如节能灯等;系统级的节能。是否安装了BA系统;管理级的节能。是否将BA系统与其他系统相结合来综合管理,如BA 系统可以和物业管理系统相结合,能源监测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节能管理。考虑到智能建筑的特点,即建筑体的运行及维护是基于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具体的节能手段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硬节能:硬节能如同硬件,相对较易实现,容易量化,硬性规定,包括墙体和屋面材料,通风采光比率,设备选型等,这些部分在建筑体完工后就基本定型,成为节能的主体。②软节能:软节能应用范围较广,技术含量较高,应当集成在智能建筑的整体管理维护系统中。如公共照明的感应控制、中央空调的集中控制、能耗分析、自控系统的合理设计等。总体来说,智能建筑节能的方法和技术是向着优化与集成方向发展。将节能的理念应用到智能建筑建造及运行的各个环节,开发及优化更为高效的智能管理系统,在更为集成化的平台上实现智能建筑的节能。
结束语
建筑物建成投运后,其能源的消耗量是巨大的。目前,大多数建筑存在缺乏完善的节能技术措施,节能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我们的调查数据反映,完备、规范的物业管理可以有效节省能源消耗,提高服务质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BA系统的作用,增加建筑设备的优化控制措施,能够快速地把一部分浪费的能源降下去。
参考文献
[1]陆伟良.智能化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数字化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是大型全产业链钢结构专业集团企业。公司在总结近年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钢结构行业的管理思路,多次进行不同范围的需求调研和思路分析,提出了钢结构全生命期的工位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把传统的项目管理转变为工位管理,做到管理重心的下沉和精细化,并配套地建立了明晰的钢结构生产制造管理流程,赋予完整的、可追踪的编码系统,为实现数字化钢构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的实现需要在基础硬件方面——特别是在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加大投入。公司通过新设备的引进(如引进了数控三维钻床、数控切割机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数控设备),对已有设备的改造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措施,具备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化加工条件和能力。同时开展了数控机床联网管理的研究,逐渐由单一的程序传输演变为集数据管理、生产信息监控等功能的扩展体系,实现了多个工序协同、连续作业,自动采集制造数据等管理过程,不仅可以提高数控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促进了诸如智能制造等先进管理模式的发展.对多样性、复杂性构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公司立项了焊接机器人研究、构件自动转运传输等一系列科技创新课题,通过自主创新进行设备和技术改良。并分别在广州东塔、天津现代城等项目进行了焊接机器人试验,在华东制造基地进行了自动变位运输装置试验等,为下一步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传统管理难题找到了新的解决途径,成为钢结构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信息化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面对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钢结构建造过程中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映到管理层,跨区域、跨阶段、跨部门的集成管理能否实现,直接影响了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是衡量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建钢构通过主营业务、办公管理两个角度,分制度流程规范、信息化落地实施、智能化集成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两化融合建设。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系统的流程再造工作,打造了一套适应公司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的新版管理制度,以分类分级分层的原则做指导,对公司各职能模块制度流程进行了修编梳理。并进一步根据新版制度流程的实施情况及公司发展需求,开展了信息化落地及集成管理工作,促进公司持续向管理数字化、产品工业化迈进。同时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施工流程、构建自动控制生产线、搭建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钢结构建造过程中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的问题。
目前,公司百余个项目的施工数据采集、传递、存储、处理等需要新的思维和技术:一方面,商业智能的普及,让企业对数据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另 方面,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企业原有价值链的围墙,需要借助大数据战略了解更为全面的运营及运营环境全景图。而云计算为物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很好的存储空间,使实时在线处理成为可能。
近两年来,公司依托钢结构工位信息化管理理念,自主开发了国际首个全过程SD管理平台——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解决钢结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问题,在增强管控力度的同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起到倒逼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数据采集层下放的各个工序,利用条码标签解决方案实现施工信息的提取,经过采集、传递、处理、展现等,从事不同岗位的工程管理员可以从BIM模型中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既能指导实际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成果更新到模型中,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共享,建立起了一整套钢结构施工无线传感系统解决方案和全方位追溯管理体系,智能化工程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实现了可视化的工程管理。也是将工业化的管理理念首次应用于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管理成果。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强项目管控力度,为企业运营以及决策提供支持服务,提升钢结构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智能制造是钢结构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在以使城市更便捷为目标的全球“智能城市”建设大潮中,日本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呢?面对潜在的超过3000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日本应该怎样制定l展策略呢?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全球各地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情况。目前,“智能城市”建设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在世界各地展开的各项建设计划达到100项以上,但仅2011年就有近1000项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国,项目总数似乎约达500项。
全球“智能城市”建设热潮始于2005-12006年。2006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推出一项名为“马斯达尔城”的计划,该计划预计使当地的能源可再生率达到100%,二氧化碳排出量为0,废弃物排出量为0。
荷兰在2006年提出建设“智能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构想,并于2008年正式启动该计划。中国国务院也于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城的概念,并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JSCA)”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约有100家公司成为智能关联机构
不论在日本还是全球,围绕智能城市的l展都将越l活跃。其市场规模或超数千万亿日元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除去水资源,仅抓住能源关联市场就有望在20年间累积3000万亿日元的资本(如下图所示)。无数企业都希望能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美国IBM和美国通用电气等公司。十分重视铺建社会基础设施的日立和东芝等企业的动作也很快。目前,仅日本就有100多家的企业设立了智能关联机构。其涉及领域之广包括重型电机、IT、汽车、房地产、建筑、金融机关、广告、资讯等多种产业。几乎所有产业都卷入智能城市的热潮中,开始了市场规模达3000万亿日元的智能城市争夺战。
但是,智能城市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IT产业,那时,雅虎、谷歌都还没有出现。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的商业规范。归根结底,智能城市到底是什么,每个国家,地区,每个政府、企业对它的定义都还不同。
虽然智能城市还没能形成一种产业,但又确实有很多成果可说。反复进行的各种试点实验正在拉近智能城市与其最大的受益者一一居民之间的距离。世界各地都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智能城市蓝图。
重新认识智能城市
日本以此次的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开始关注智能城市。目前为止,都还“尽是些小规模的试点实验”(美国IT业管理人员说),但此次大地震后,人们开始考虑以智能城市的概念推动城市重建。除了提高能源利用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安全,防灾等问题。宫城县的“震后重建计划”中,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提议正是如此。
此外,通过城市重建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以“蓄电”为中心的概念浮出水面,同时也诞生了“为普及蓄电池、形成蓄电产业而成立的议员联盟”。
中国要在13座城市建设“生态城”的计划众所周知,但这之外的“知识城”、“低碳城”、“智慧城”等计划也在各城市展开。目前中国将近500个城市都在筹备着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计划。
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智能城市本身的意义。最初开展这些计划的城市以建造住房、完善交通网、调节能源环境等项目推进,并尝试制造就业机会。
电费飙升引l诉讼案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普遍很重视,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由加拿大发起的GBC、我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无疑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首先,从内容上看,条款中定性的比较多,而定量的比较少,这样一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而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必然影响最终评估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对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建筑的经济性及舒适性的评价。但经济性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种缺失导致了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认识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当然,想要进行指标的计算,所需参数都只能从大量实际工程的数据中得到,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毕竟还比较有限,可供使用的数据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数国家的评价体系中都缺少经济性评价。但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国的推广,实际数据资料会逐渐完备,这将给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存在误区。
a.高新科技的误区。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单纯的在建造时使用过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得建筑造价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样也很高,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区。当前的绿色建筑,应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尽量减少工程成本和环境代价,营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一些节能技术,使用一些节能设备、智能系统等,但使用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减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装空调主要是为了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的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如果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设备,一旦阳光强烈超过某一温度时,室内的遮阳帘能够自动关闭起来,这样就能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的成本也比较小。再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实现用手机来控制家中供热的目的。出门以后,可以利用手机关掉家中的供热系统,在回到家之前的半个小时,利用手机开启家中的供热系统,这样回到家时,家里已经很温暖。这种智能系统,节省了家中无人时的供热,能省近1/3的能源。像这些花费不大,却能极大减少能耗的智能系统才是符合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能耗将绿色建筑的未来定位于大众化的层次上,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层次上是无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误区。目前市场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沾上“绿色”,建筑的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将绿色建筑的成本估计的过高,有的甚至可能高达300%。这是目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约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来抵消,绝大部分由消费者来买单。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目前我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风险会较大。所以,即便是开发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会考虑有意识地避免建设绿色建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大众目前还比较缺乏主动节能的意识,又没有迫切的需要去购买节能住宅,所以消费缺乏动力;第二,绿色建筑的售价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这个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每年需要为物业管理与设备维护支付更多的费用。所以在我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少数的精英阶层,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共识。事实上,绿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着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只需要适当的做些内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为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再比如,新疆当地有一种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制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屋顶,进行简单改造后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也不高。
2对策
1)正确认识增量成本。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整个建设过程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两个成本之间的差值。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来设计的方案为基准建筑,以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定价的产品为基准建筑的成本,项目实际设计中因为采用了更先进技术、更高效设备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实,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内,绿色建筑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因为:a.运营期节约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用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大致估算,这些绿色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极大的节约能源和费用,能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一项建筑对外墙、门、天花板进行改造,对供热、智能化和水循环等系统也进行改造,每户总投资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户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开支;b.绿色建筑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c.经过估算,其实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够负担的,因为大多数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静态回报期都小于10年,而绿色建筑寿命期是远远大于这个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到增量成本,还要考虑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开发商或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对于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难以量化,可以暂且忽略。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资金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整个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四个阶段。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一方面引导市场正确而全面的看待绿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资增加的同时,也能看到全寿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减少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哪一栋建筑更经济、更划算;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生产,也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更好接受这种新型产品,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快速长远的发展。
3)奖励措施和税收政策。
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开发需要众多参与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广。又因为初始投资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到,所以,对这些技术研发进行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a.财政补贴。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开发商成本,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减少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计算补贴值时可以依照某些指标来进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色建筑一般这两个值相对较高,可以按照这两项指标来计算补贴值。b.税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对绿色建筑来说,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对建设普通建筑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征税,促使他们向绿色建筑转化。国家征税的数额应该不小于该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例如对普通项目可以征收能源税,其数值可以不小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费用。又或者,对固定征税的项目,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少征税费,而对普通建筑项目适当多收取税费,这样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期间的费用,引导市场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c.奖励政策。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评价的星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直接奖励;也可以对达到一定绿色建筑规模的城市给予直接的资金奖励,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资,减少风险,极大的鼓励开发商去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