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化学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校是典型的民族院校,基于相对多元化的生源情况,化学工程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将专业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划分为第一次层;将专业知识基础一般但是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划到第二层;将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划为第三层。学院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同一实验项目对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一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原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寻求不同解题途径,培养发散思维,挖掘潜在能力;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则制定相对低一些的教学目标,B组层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完整顺利地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相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C层学生要求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完整完成实验步骤,达到专业实践学习的基本目标。同时实验室次用递进的方式,鼓励下一层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逐步进入上一层的学习目标。
1.2以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学院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其基础实验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其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培养,另外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考虑到一些学生语言(如: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等各种障碍原因,我们合理增加最新化工学科动态和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自身体验式的学习,避免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而对于基础扎实过硬,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则提出“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学习化工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为满足社会发展新的需要做好储备。
1.3层层细化,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口味”
我院在基础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又根据学院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以环境、高分子、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为试点,基于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只是作为这两个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验室开设了环境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化工原理的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身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分层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分层的标准也是灵活的,会随着学生的进步程度而变动。同时分层也是递进的。分层教学不是为了拉开学生学习起点,而是协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地修正学习目标,持续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基础好与坏、能力强与弱,都可以在自己的原有程度和能力上有所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针对工科实验特点,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内评估体系
当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开展高校绩效评价的,但对于工科实验课程用这种“投入-产出”的二次化分析的评定方法仍旧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我们对西北各高校实验教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高校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都是也一样的,即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百分比简单结合,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室课来说,卷面考试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的考核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而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评定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障碍,结合专业共同体理论,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院内评估体系。
2.1立足于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实验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的实验教学理念。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敢于大胆放弃,尝试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2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作为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工业化学、石油化工等多个化工衍生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因此,建立具有化工特色,能够兼顾基础和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对化工院校来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
2.3促进创新,以学生创新求学院整体发展的需要,大胆改革传统守旧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部分专业设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学生兴趣实验室。设置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着“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的原则,由学生自发组员为创新团队主体,专业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参与的前提下,确定若干科学、可行的实验创新项目,再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分析和撰写总结。
生产实习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工厂的生产任务等都跟效益挂钩,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骤增,企业难以承受;对于教学单位,花费了大量的实习经费却实习效果甚微 [1]。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使得生产实习发挥真正作用,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生产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主要场所,务必要做好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问题。
首先,生产实习基地要对口。学生自身所在学校必然在化工的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如我们学校的化工原理和精细化工专业在广东省内享有盛誉,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会与相关单位进行联系,利用学校的名气,老师的关系,同校已毕业同学的介绍,就比较容易找到接收单位。
其次,对有意接收单位进行“公关”。对于有意向接收生产实习毕业生的单位,要主动出击,直接找单位主管领导进行洽谈。在洽谈中,要注意多站在实习单位的立场考虑问题。
第三,在工厂生产实习过程中,要首先教育学生懂礼貌,对各个工段的工人师傅要虚心求教,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大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做小学生,同工人师傅保持融洽和谐关系。
2生产实习各项目的实施问题
生产实习一般由实习动员、工厂实习、撰写报告等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一定要衔接好,这就要求实习带队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多花一些心思,安排好各项实习任务的衔接,考虑实习如何能让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多学到知识,能更有效果。具体做法是,在确定好实习单位后,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做报告和参观,然后我们就安排学生去查阅实习单位的相关资料,做生产实习预习报告[2]。接下来就是工厂实习阶段,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完善的现场实习记录。灵活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对实习内容加深掌握和主动联系书本知识。工厂实习结束后,为学生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阶段。
3生产实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创新思维不强。工厂生产实习脱离了书本的范围,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合和机会。改变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精心设计实习教学过程,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习教学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习教学实践中,将实习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潜移默化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3,4]。
3.1 生产实习内容的改革我们首先对生产实习内容进行改革,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岗位所承担的任务、原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本岗位采用的化学、化工方法进行评价和讨论[5],学生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其他新的疑问进行自查自解,或同实习小组人员交流、向指导老师或工厂师傅请教。另外,指导教师也应有意识的主动布置一些项目,让学生通过实习来完成,将实习内容与本专业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相联系[6]。
3.2 改革生产实习考核方式改革以往的生产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成绩分为四部分,其中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师傅现场考核各占20%,答辩式考试占40%。答辩式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4人答辩组,每个学生既参加答辩接受考核,又当评委,和指导教师一起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考核,按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给其他同学相互打分,他们的分数和教师的分数各占一半,记为每个学生答辩式考试的成绩。
3.3 营造创新氛围指导教师应在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努力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举办各种活
转贴于
动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把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实训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内很多普通高校还没有那么多的财力购置一些大型的设备仪器,即便有,也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因此有关仪器分析方面的理论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让每位学生尝试亲手造作大型实验仪器。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很感兴趣,老师可以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章节,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flash等。然而我们有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并不熟悉,甚至未曾使用过,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抽象的理论问题简单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气相色谱和高校液相色谱这一章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色谱分析过程以解决很多学校没有昂贵的色谱仪器的问题。当前常见的色谱辅助教学课件有HP公司的GC and Training Software和Chem SW公司的Interac-tive Training软件包。它们可以将复杂的色谱分析理论用简洁的图形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色谱参数的改变观察分离效果,用动画展示色谱仪内部的工作过程,利用图形和动画给出检测器、进样器、高压泵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等。这类软件对分析原理、操作模拟显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适合多媒体教学。重要的是多学生的技能训练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教学过程的反思
化学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本人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作业布置的反思。传统的作业大多是课后固定的习题,而且基本上都是客观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会就是不会,也就不愿意做,无法按时完成。我们应该摈弃传统的“布置作业”,寻找更适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布置作业”的方法。经过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老师应当利用现代学生的兴趣所向,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不再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自的想象。例如:关于“醛和酮的化学性质”这一节知识,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查阅相关资料,说明甲醛是如何使人中毒的?”。首先,学生肯定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甲醛是比较我们生活中敏感的话题;其次,大部分学生是不会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了,但是他们可以利用一向痴迷的网络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子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因此,作业的布置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非常的重要。
公开课的反思。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本人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社会化实践的必要性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的特性,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许多基础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以及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014年,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以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整个市场年营业规模约为38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1.5%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整体稳定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大和人才专业化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高校现有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大多囿于课堂,走出去的时候比较少,课程与社会接轨程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关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融入度,加快授课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已经成为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一个地方高校的实践改革样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传媒与设计学院开设的公共关系学课程,面向新闻、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的大三学生。授课对象在接触公共关系学内容之前,已经接受了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吸收起来没有太大难度。那么,如何将概念和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上困难重重。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常常并无能力为数目不少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因学业负担也很难抽出较长时间参加实践活动。[2]为此,笔者在多年公关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学生特长和本地具体情况,尝试着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社会化教学探索。
(一)“社会化”的界定
鉴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性和具体的实践条件,笔者将此处的“社会化”涵义具象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尤其是业界的专家学者请入课堂,就具体公关议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带来业界新颖的想法和操作实践。二是将课程实践推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实战演练对象,能够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帮助,哪怕是最微小的帮助。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相对容易操作,现实中也为众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所采用,第二个方面有一定实施难度,需要教师在合作方的联系接洽上投入大量精力,因而往往被高校课堂实践放弃。
(二)社会化教学探索过程
在“社会化”这个总体思路指引下,笔者从课堂内外入手,借助业界专家和本地企业的力量,在连续两个秋季学期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
1.课堂内探索:
以专家辅导配合教学内容改革公共关系行业横跨管理、传播、营销、广告等数个行业,优秀的公关人才必须懂管理、会策划、能传播。这对高校公关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美国高校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完全是一个指导者和答疑者,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指导以及答疑解惑。”[3]为此,在两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笔者改变原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顺序,在课程概述和公共关系概念导入之后即采用公司制教学方式,将学生组成若干家公关公司,以公司业务培训和业务实践的方式部分替代讲授式教学。之后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公关公司的实际运作来进行,从公司组织结构到公司服务内容,从公众关系处理到日常传播活动,从公关工作常规四步法到特殊情况下的危机管理,依次展开。学生组成的公关公司类型不同、各具特色,每个公司可以根据成员结构设定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业务范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讲解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相应性质的公关公司完成一次业务解析。在进入具体教学单元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公司中进行了小型的公关活动课堂实践,如模拟新闻会、制作公共关系广告,或现场处理公关危机等。这种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大量文献查阅和PPT资料搜集,使学生在正式授课之前即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这种公司制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公关公司的内部架构和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公司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几个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化”之前的小型“练兵”,为学生面向社会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每学期的课堂都组织了一次业界专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来自罗德、迪思等中外知名公关公司的专家,结合各自特色对公关公司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的具体模式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有关公关公司、公关从业人员、公关传播与公关管理部分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来自家乐福、通力电梯等企业的公关事务负责人则从公关主体的角度,阐述社会组织需要怎样的公共关系传播,并结合各自传播案例,针对如何做好公关策划进行了具体的专业辅导。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正好与公司制教学改革相配合,不仅让学生的课堂知识与业界现状相互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公共关系行业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对公关公司和公关传播的浓厚兴趣。另外,这两次专家活动的策划、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全部都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完成。活动本身为学生们带来了更鲜活的业界动态、操作前沿和专家视点,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公关运作的一种实践。
2.课堂外探索:
以定向策划实现实践“入”社会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知识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为实现这个终极目的,社会化教学探索不仅要将“社会”引进课堂,更要将课堂带向社会。为此,笔者主动与宁波本地企业广泛联系,寻找到两个合作方,连续举行了两届校园公关策划大赛。第一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公关公司,由对方命题举办了第一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公关策划大赛。参赛者以传媒专业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围绕主题自行搜集资料,完成创意和策划方案。第二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专门吸纳心智发展障碍人士为员工的公益性烘焙企业,当时正面临知名度不高和盈利困难的问题。第二届公关策划大赛没有限定主题,学生以品牌的公益性为核心,结合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品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策划,或为品牌制作全年传播计划。同时,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赴桐乡市石门镇调研女鞋产业,并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提交三份公关策划传播方案,为石门女鞋的品牌化出谋划策。三次定向策划活动从命题到评审均由合作公司或主办方主导,充分因应了市场需求,体现出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主旨。
三、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教学探索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摸索,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体现出了一定效果。在两次校园公关策划大赛中,合作公司对每份策划方案都予以了认真评审,并给出较为详细的点评。这些点评反馈到学生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讲授内容,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关主体的真实需求。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上,由于有较为扎实的调研基础,三个参赛团队全部获奖,获奖方案也得到石门镇相关领导和石门湾鞋管会负责人的肯定。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兴趣和公关实践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二)思考与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某些成果,但从长远和整体看来,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深化或改进的地方。
1.与业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由组织、公众、传播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信息传播。[4]要深入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探索,相对固定的、大型的公关公司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虽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的主体都是著名公司公关负责人,但这具有偶然性,并非常态。两次校园策划大赛中,合作方一为本地小型公关公司,二为本地小型公益性企业。两次社会化探索的合作方类型不同,涉及到了公共关系三大要素中的组织和传播,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公关市场的运作。但是两家合作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公共关系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就省内而言,杭州公关公司相对较多,宁波公关行业的规模则比较小。如何寻找到固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外合作方,比如跨国公关公司或本地大型企业,这是后续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单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学院和学校资源,与条件适合的合作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为实践性课程的社会化探索提供长期支持。
2.保护或回馈创意结晶
两次校园策划大赛共产出402份策划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创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但毕竟每一份方案都是学生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应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后续研究或教学探索中,需要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与合作方就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事先约定,比如可以根据合作方和课题组对方案的质量评估,划定一定标准,由合作方对每一份接收到的方案予以相应的创意报酬。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意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规范创意行为。
3.拓宽实战演练领域
公共关系工作包括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部分,就这一轮社会化探索而言,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公共关系策划这一块。当然,在完成策划方案时,学生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文献或实地调研,但这种调研是自发行为,教师难以控制和管理。至于实施和评估两块,因为条件限制较多,则基本不涉及。如果后续要展开更持久的社会化教学探索,除了继续开展策划实践外,还需要加强对实施和评估尤其实施的实战演练,比如在校内开展小型公关传播活动,或让学生参与到公关公司或公关主体的具体传播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对整个公关活动流程有更实质性的体验,同时也能检验策划方案的有效性。
4.激励教师社会化探索积极性
在这次社会化教学探索中,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改革,还要负责专家联系与邀请、合作方联系与沟通、策划大赛的宣传与组织,并挑选和全程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级比赛,投入精力较多。虽然从教学效果出发,教师愿意主动开展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探索,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或扶持措施,单凭教师个人力量恐难以长期支撑。因此,高校应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从人力、物力或精神鼓励方面给予教师相应支持,激励教师对公共关系学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展开社会化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共关系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EB/OL].
[2]梁桂军.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案例教学——以在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公共关系教学为例[J].现代物业,2013,(12):80-81.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要求。由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是常规工作,往往是任务量重,而人手少,从而导致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有些学生工作者在主观上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不注重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内容方面的改变大多不是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工作流程的优化将会成为改善并提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最佳方式。
一、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优化的意义
业务流程管理(BPM)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哈默博士提出来的业务流程再造(BPR),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较为温和的思想――流程管理。目前,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全部学生工作具体包括学生会工作、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各项评优、学生处分、学生请假销假以及学生住宿管理等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各方面的事务,各项工作繁杂而重要。大量宝贵时间以及精力被无谓浪费,部分工作在不同事项中重复进行,学生资料反复录制依然不能及时更新同步,更多的规章制度变成纸上空谈没有得到落实。
运用流程管理的方法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可以深入梳理、描述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发现当前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优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优化可以找到在当前条件下的最好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使学生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运用流程的思想对工作进行分析能使工作流程更加优化和固化,从而有利于新进工作者快速熟悉工作任务;有利于对工作进行评估,对工作者进行量化考核。
二、湖北经济学院请假流程调查
湖北经济学院先后出台过两种请假管理办法,办法一为学生因故请假一天,由辅导员(班主任)批准;请假两至三天(含三天)者,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批准;请假4天至7天(含7天)者,须报学生工作处批准(本科四年级学生请假3天及以上,还须报教务处批准);请假7天以上者,须由学生工作处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批准。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或6周)以上者,须办理休学手续。学生上课期间因病、因事需临时请假,可直接向任课教师申请,任课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假。
沿用多年的请假管理办法一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可以伪造。因为一天的请假条只需班主任签字且不需要院系盖章,再加之任课老师和查课人员因对班主任不熟悉也辨识不出字迹的真假,学生便可以轻易模仿班主任签字并伪造请假条。其次,此种请假制度耗时较长,消耗的人力也较大,若请假较长,学生就需找3位老师或领导签字,如遇老师不在则还需等待更长的时间,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不便也无形中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反映,学工处报备这一流程也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往往只是把假条置于一边,经常会有假条漏掉报备。学校出于管理考虑细化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规定因为其繁复的手续反而成为学生不愿意请假销假的理由。这样一来,学校出台的请假管理办法成为一纸空文,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又进一步增加。
为了简化请假流程,减少老师工作量,学校近期出台了新的请假管理办法即将请假权利下放到任课老师手上,学生直接向请假期间的任课老师请假,然后再到所在院系报备。
此种管理办法看似表面上简化了请假流程,但实则增加了请假的重复环节。根据规定,学生需要向请假期间所有任课老师重复请假,既加大了学生的工作量,又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在上课期间才能见到任课老师,但往往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将假条批好,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联系并预约多位任课老师签假条;若学生请同学在上课期间代批则会出现未请假先走人的情况,请假的意义就名存实亡了。从另一方面来看,任课老师并不是对每位同学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因此无法判断请假理由的真实性,且时常处理这种学生日常工作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从以上分析来看,将批假权利下放到任课老师手上不仅增加了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双向负担,而且使请假的流程更为复杂,请假的真实性、有效性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对湖北经济学院请假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一)流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以流程管理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流程优化,有几个必须的步骤:
1. 现状调研:组建流程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参加,确定决策负责人;明确团队的目标;了解现有的工作模式、体系和成功经验,找到存在的问题。
2. 管理诊断: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业务优化:关注客户需求,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或者设计新的流程。
4. 部署实施:设计良好的流程还需要良好的执行力。
5. 评估反馈: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分析业务流程的质量和运作情况。
(二)流程优化的分析方法
时间分析法就是寻找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时间陷阱,找出陷阱在流程中浪费的一种方法。实施流程优化中的一个步骤就是对原流程的诊断分析。本文把时间陷阱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结合,通过搜集每个业务流程中各个活动环节花费的时间,找出流程中的增值环节和非增值环节,并计算其所占总流程时间的比重来发现时间陷阱。时间陷阱分析法能够把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与定性的分析方法比较具有优势,也使结果更准确。与价值分析法结合起来用于诊断分析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时间陷阱分析法应用于流程诊断分析中的结果见图一。
(三)优化结果
由以上诊断分析表可以看出,管理办法一和管理办法二都耗时较长(此表计算的时间不包括老师领导出差不在学校的情况,若包括时间会更长),且都存在着非增值作业,其中,管理办法一还存在着非增值不必要环节。为简化请假流程缩短请假时间我们加入了信息系统来帮助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具体流程如下图二所示。
优化后的流程描述:学生请假首先要登陆系统,填好请假表,如是病假还需上传病历及病休照片或证明。因故请假一至两天,由辅导员(班主任)批准;请假三至七天(含七天)者,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批准;请假7天以上者,须由学生工作处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批准。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或6周)以上者,须办理休学手续(图中省略未画)。在学生提交请假表之后系统会自动根据学生所填请假天数信息将假条发送至相应老师的个人系统中并提醒查看,假条层层递进审批,若一级批准则自动进入下一级,不批准需写明未批准理由并终止递进程序,若各级均批准则假条生成,系统自动通知学生查看并打印,若未获批准,系统将未批准假条返至学生个人系统并通知学生查看未批准信息。
优化后的流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信息系统,这使请假这一流程信息化,缩短请假时间,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此系统并不需要重新开发,只需在学校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增加一个请假板块即可。通过系统来完成请假流程使请假信息更为透明,避免伪造假条的情况。由于系统对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是开放的,查看相关信息只需用各自的账号登陆信息系统,所以这个信息渠道更为便捷畅通,同时也确保了请假的真实性。由于信息系统的先天优势使得报备这一环节自动完成,系统在请假批准之后会自动报备至学工处和相关部门的系统中。将信息系统加入到请假流程当中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互通,也为提高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四、结语
从分析情况来看,流程优化后的请假流程缩短了87.7%的请假时间,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仅减少了学生请假的工作量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量。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快,通过信息系统的辅助,流程的优化与固化将有利于新人快速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请假流程的优化效果可以看到通过流程管理的视角分析日常事务工作能准确有效地发现工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对于解决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有着重大的意义。总的来看,以流程为导向实施信息系统的方法对于组织的成功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使用者和受用者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加强此方面的思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理解清楚,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总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每章一个总结”,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补充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毒馒头,毒油条,瘦肉精,辣椒中的苏丹红,毒木耳等等),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相应探讨,期望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给学生能力培养带来实质性帮助。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同时,市场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源市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入口环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运行环节;就业市场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出口环节。市场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市场变化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化学工艺学科特点分析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以及培养高素质化工职业劳动者的要求,化学工艺课程立足化工工艺岗位操作工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在介绍化工生产原料、阐述化学工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可体现化学工艺特点的工艺,讨论工艺原理、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他们走向生产岗位奠定了化工职业基础。
三、如何改革化学工艺学教学
1.改革思路要以市场为基础。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结合地方工业的特点对化学工艺课程内容及要求进行定位。首先,课程定位必须要实事求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依靠市场办专业,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那么课程定位就是无源之水。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删减,应着重介绍与实操和就业企业紧贴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2.基本方法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材中,化学工艺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以一些相对完善、通用的一些工艺作为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化工行业的资源、人才需求和生产工艺不同,现行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被企业、教师和学生认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本地具有代表性、基础性的工艺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将化学工艺中的工艺学基础知识融入核心工艺完成教学目标。如我们济源地区以树脂生产、煤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教学内容就应当与企业合作制定以树脂生产、煤焦化、煤气化和化肥生产的工艺作为主线,将工艺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工艺相结合为内容的校本教材。
3.实施化学工艺教学的几项措施。一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到当地相关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当地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 二是要针对岗位特点使用特殊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 三是工学交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科教育模式针对化学工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实训、实验、现场管理教学进行针对性训练。将地方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化学工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要在实践、实训时进行强化和讲解。将实际操作所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理解。如在聚氯乙烯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部分安全和理论知识后到企业观摩学习。在理解工艺和实际操作后回到学校重新对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学习和反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4.关于专业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法。一是现场实训考核,以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为标准,占总评成绩的60%。二是对工艺认识、理解的考核,以在企业现场进行提问及考核为方式,占总评成绩的30%。三是工艺基础知识笔试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四、在了解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可以有哪些就业路线
1.技术型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和积累的行业,很少有“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初毕业的我们可以做些技术类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能获得比较好的机遇和地位。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作,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的发展基础。所以,若要走技术路线,对于刚毕业的我们,必须在寂寞与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技术和经验是化学工程师的资本,基本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有技术在手,想有高薪或者是创业,都不是问题。
2.销售型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所以,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贸易人才的耐心细致,语言表达能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若你具备以上的素质,那便在你涉足该行业做销售时,努力地工作。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好的销售人才永远都不用发愁企业或行业的不景气,因为销售技能的通用性,跳槽转行都是非常轻松的。
总之,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若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型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跨专业开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景是广阔的,为了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偏硬开足马力,加紧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53-020 引言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体育意义;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效用。
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及分类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手段是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体育知识,它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1]。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 根据文化学观点,人们根据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三个层次[1]。意识文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见图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构成要素,在培养校园团体,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能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我们从这种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实现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将这种校园体育文化中人文意义浓厚的体育精神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进而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在其中[2]。
3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3.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差异,如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年龄的学生等。首先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会能增强自身体质,还能把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及锻炼方法等带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为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做出贡献[4]。
3.2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很好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要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培养个性化管理理念、体育精神和运行效度[5]。
4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途径
4.1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能更好的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这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要从严治本,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
4.2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体育目标、体育行为及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锐意进取。因此我们要把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核心,积极弘扬体育精神,培养更高水平的团队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体育精神,并将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体育意识文化建设[4]。
4.3 加强高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基础。通过实际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培养体育意识文化。各种体育场馆、运动广场、体育用品(包括运动服装、饮料等)、艺术雕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因此,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场馆建设、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合理使用、体育设施规章制度等对大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6]。
一、创新管理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就要在管理理念上有新的认识,有新的突破。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转变、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彻底转变过去那种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而把“人”视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的管理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放在管理活动的主置上,并以之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管理。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管理理念―――人本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最高理念。要牢固树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一切发展中的人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理念,立足于成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持续有效的管理创新,尽力创造、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条件,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尊严,注重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达到个人发展与组织、社会发展同步,个人尊严维护、价值实现与社会文明进步同步。规章制度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的高校成教学员管理规定确实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对此在制度设计上要贯彻人性化理念,做到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既要合法又要合理。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思想,要顺乎学员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而不能走向反面,即压抑学员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可扩人制度设计的参与而,充分听取学员的意见,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修改。
二、把握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一切管理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管理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管理目标展开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首先要深刻认识时展的总趋势,把握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明晰自身的现状,从而适时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发展远景,制定可行的、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其次,要冲破惯常的静态战略规划思维,倡导“战略思考”,即管理人员在对现实环境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想法与经验,由洞见与创意来预见未来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把握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质与特点,确定全而的、富有战略特点的管理目标。再者,要以时展为导向,规划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自身发展目标,坚持教学质量为先的原则。虽然接受成人教育的口的各有不同,但对学校来说,构建先进的学科体系,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成人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任何急功近利。不追求教学质量。不进行严格管理的做法均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应组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章,并使这些计划和规章得到实施;另一方面,应组织优秀的教师为成人教育承担教学任务,有效调配其他物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教学力量。此外,还要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的监督。
三、注重管理过程
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创新,主要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动态管理和积极管理。所谓依法管理,就是管理行为要合法,应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管理活动,以法律为准绳来调整校内外各种关系,并要善于用法律来维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使法律和规章制度在管理实践中真正发挥其功效。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平等协商、调查研究等各种民主管理制度,着力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引导教职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民主意识。尤其是涉及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和重人方案,更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审议通过权。所谓动态管理,就是要求在管理决策方面,要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所谓积极管理,就是要转变以往认为管理就是解决问题的陈旧观念和为了管理而管理的消极心态,积极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树立全而管理的新观念,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及时对管理内容和形式进行更新。在加强成人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应该突出一个“管’,字,尊重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学生主动接受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才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优化管理手段
制度化管理本身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鲜明的目的性,与传统的随意性很人的“人治”管理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制度化管理至少具有以下儿个优势:一是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身份,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规章制度的规定。在规章制度而前人人都享有同等地位,从而排除了个人偏好或专断的影响,减少了管理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加强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是制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管理者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不拘人情的管理体系。三是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度化管理可以使组织行为做到高度统一,出现整合效应,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从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成人教育立法工作方面着重要做的工作:一是将成人教育立法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一是对全体人民进行成人教育法制教育,并注意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法规的作用。科学化的管理应该能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开而不乱、活而不乱。特别是要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办法、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纪律规章等,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及学业学习。
五、改革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管理组织创新的口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强化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构建扁平式的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特征是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最人可能地将权力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同时,由于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也少,还可以节约管理费用,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工作,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各成人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更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在职攻读学位等方面对管理人员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包括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树立和增强团队精神。在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强调精干、高效的原则,强调干部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54-02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每个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各专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这就为理工院校对大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大一学生即奠定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还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高等数学课程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一、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分层次教学的班级特点,分别制作不同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首先在不影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条件下,适当地减少、削弱理论性与难度,对高等数学课程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要在保证学时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层次A:学时分布调整为概率36学时,统计24学时,实验4学时,使该层次侧重理论的推导、数学思想的产生与拓展,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技能。层次B:学时分布调整为概率32学时,统计26学时,实验6学时,使该层次侧重理论的应用,使数学技能得以提高,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从直观性、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角度来引进有关微积分起源的经典案例,同时增加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例如与差分方程有关的教育投资问题、与微分方程有关的追击问题等。
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要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异想天开,勤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独辟蹊径,乐于新的组合。
二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解一道难题时,先对其结果作一种大概的估量和猜测,而不是先动手计算、论证。有些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步一步的,喜欢跳跃,这跳跃就是猜,教师千万不要和懒惰联系起来,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加强培养。
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目前的数学教学忽视或压缩数学过程而偏重于数学结果。其实被忽视或压缩的数学过程正是突出数学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素材,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建立、推广、发展过程;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等等。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科学史,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产生的根源,前后的继承与发展、思想的演变,把数学家们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和成功经验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是教师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让学生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精细化教学设计
(一)向课堂教学艺术要质量
教学中善于把个人的情感转移给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鼓舞其学习的斗志;对知识方面要给学习者建立一个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最适应学习的桥梁,教师本身要具有语言表达清晰、形象,声音大小适中,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善于观察学生,边教学边收集来自学生的各方面的信息,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基础上,使那些“开小差”,“搞副业”的学生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向课的结构要教学质量
分析课的结构是属于以下哪种结构:检查知识的课的结构,巩固知识的课的结构,培养技能的课的结构、还是传授新知识的课的结构,分别针对具体的知识结构创设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向备课环节要教学质量
备课的过程中主要考虑所教授内容的知识体系是什么,他们可分成几部分,教学大纲对该部分是如何要求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学生学习的新概念旧概念与生活的概念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如何区别它们的相似之处。例如一元函数中的最值与多元函数中最值的求法和实际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之间的关系。更要准备以下方面的内容:本节课最适合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怎样架设认知桥梁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最省力?考虑教材为学生铺设的认知桥梁怎样?结合教材增加一些科技史、学科发展中的内容,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实施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向课程引入要教学质量
可以用事例引用、直观引入、意义引用、设疑引用等方法使引言起到导出课题、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教学情境、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用热锅上的蚂蚁问题引出方向导数。
(五)向讲授例题要教学质量
例题的设计以优化教学为目的,设计那些具有巩固作用、桥梁作用,具有训练性和启发性、指错性的例题。而且例题的选择多要偏重于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数学思想鲜明的习题。例如鲨鱼的捕食方向是血液浓度升高最快的方向与方向导数的问题紧密联系的,如积分的过程可以理解成变化的高度在直线上的累加过程。
(六)向板书要教学质量
利用良好的板书有利于对教师威信的形成从喜欢板书到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板书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感知存在的强度律、对比律、差异律、组合律和协同律。
(七)向总结要教学质量
总结是去粗取精,把书从厚变薄的过程,授课结束之前可以对每一节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总结、讨论总结、练习归纳或者直接总结。例如讲解导数的定义时就可以采取对变化时间上位移的分布情况进行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一、从企业成功案例分析营销策划的重要性
营销策划是在对企业内部环境予以准确分析,并有效运用经营资源的基础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核心,对企业产品、服务、创意、价格、渠道、促销进行设计和规划,从而提高产品销售,获取利润,最大化提升品牌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以加多宝凉茶为例,在与王老吉的商标之争后,2012年的销售额竟能逆市上扬,超过200亿元。这正是由于其精心的营销策划才得以实现品牌重塑,完美转身。
1、让消费者从本质上感受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差异
为了让原有消费群体能不知不觉地从王老吉过渡到加多宝,并能够同时吸引更多的新消费者购买加多宝,加多宝提前对凉茶的配方进行了改良与深加工,口感和功效都更胜从前,从本质上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稳固原有消费群体,更吸引了新消费群体。
2、通过渠道控制,抢占市场占有率
加多宝深谙销售渠道是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核心,所以丝毫没有放松对已有渠道系统的维护,而是在巩固其渠道的同时,通过渠道商掌控终端,避免渠道商投向王老吉,从销售渠道上毫不留情地打击对手,与此同时,更积极开拓新的渠道商以填补失去的部分渠道商的市场空白。
3、采取立体传播策略,发动360度品牌传播攻势
加多宝在即将和广州药业集团分道扬镳之时,利用红罐印有加多宝和王老吉,让消费者知道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关系。加多宝在打官司时利用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重新拍摄广告,请来凉茶创始人王泽邦先生的第五代玄孙王健仪,声明已将祖传凉茶秘方独家传授给加多宝,除了运用广告、会等传统营销传播方式外,也同时注重通过微博等热门社会化媒体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投入巨资,密集推广,全方位阻击王老吉的消费导向。
4、借势《中国好声音》,实现完美转身
《中国好声音》以其超高的收视率,无可争议的成为近年来选秀节目的翘楚,加多宝集团成为其特约赞助商,是经典红罐凉茶更名为加多宝凉茶之后的重大举措。《中国好声音》一直强调其秉承《THE VOICE》正版的原滋原味,严格按照节目版权手册制作节目,并接受版权方派专家现场监制,与“山寨版”有本质不同,也与广告词中屡次提到的“正宗好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主持人以47秒说完350个字的广告词,不仅引发了公众挑战最快语速的热潮,也使得广告词中提到的加多宝凉茶,更加让人耳熟能详。《中国好声音》的超高人气为加多宝带来的蝴蝶效应,使其在更名后用很短的时间便建立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提及率。
加多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创造了一个品牌的成长奇迹,无疑与其精心的营销策划密不可分。世界500强中95%以上的企业都聘用了高级策划顾问,而中国的这一岗位缺口总量达数百万人,几乎有90%的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企划人才。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这些求贤若渴的企业培养高质高量的营销策划人才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进行高校营销策划教学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市场营销学的认知阶段,到2001年至今已进入了本土化阶段。为普及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大部分高校几乎都设立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但是仍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述概念、理论等,将学科架构的介绍作为授课的基本流程,甚少关注学生真正的营销能力,以及日后步入职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把作为市场营销学灵魂的营销策划课程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泛泛而谈,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难以提交新颖的营销策划方案,甚至都不能提交合格的策划框架。为此,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和改善,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策划能力。
1、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编写营销策划案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教育结果的关键性因素。而营销策划教学难以全面开展,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教师本身都没有丰富的营销策划实践经验,在授课的过程中只能讲述基本概念、理论知识,自然就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商场亲身体验营销过程,并大量阅读国内外经典营销策划案例,组成研究小组,集思广益编写切合实际的营销策划案例,这些案例既要有成功树立的典范,也应包含失败引发的启示。结合自身体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与实际相联系的,让学生感兴趣的觉得有用的知识。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对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加深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案例进行类比、拼图、组合、创新,进而形成自己营销策划的思路。同时,教师也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密切关注学科动态,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时刻保持热情积极的心态进行教学,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传统注入式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独角戏,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所接受的知识本身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就很难提出问题,更无法找出解决方案。而营销策划恰恰是一门需要学生的发散型思维的学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采取PBL教学法,即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以分组形式成立策划小组,明确此次策划目的,其策划目的可以是提升某产品销量,也可以是提高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亦或是为某个品牌宣传,打响知名度,比如某产品销量在这个月提高30%,或是某产品市场份额提高20%,也可以是某品牌提及率达到50%,总之其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好,便于策划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然后开始进行市场调研,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料,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整理好这些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实现策划目的所存在的问题,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切忌在无关的信息上浪费时间,同时锻炼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确定目的、找出问题之后,要开始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注意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比如销量上不去,是产品质量问题,是消费者取向问题,或是竞争者物美价廉的原因,还是销售人员能力太差造成的,从哪个方面着手能够让销量迅速攀升,立竿见影。如果是同等作用,那解决哪个问题的投入更低,是提高产品质量,还是走低价策略,或是用招聘、培训的方式提高销售人员整体素质,要善于组织所有现有有限的资源进行无限的发挥。设法制定一套方案,在用最低投入解决问题的同时,防止竞争对手跟进,并引导学生为所做的策划作一个预测,并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如果策划失败后,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补救。
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模式,完成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上演个人秀,而是在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的策划方向,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锻炼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并提高今后步入职场所必备的团队协作能力。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优秀的营销策划案必定建立在对市场和消费者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把握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引起市场共鸣。所以,高校应加重营销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真正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心理,从而做出切合实际的策划方案。
学校应与本地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策划、市场调研、销售、售后服务等实际工作中,亲身体验整个营销过程,可以得知其营销策划的主题、概要及目的,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
除进入企业实习外,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以营销实训基地,模拟真实企业,每周定期公布营销策划主题,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所获利润将成为实训基金,以此形成良性竞争。让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训练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扎实掌握日后步入职场所需的实际本领,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学生。
学校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比如二手书店、饮料店等等,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为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创业项目的策划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业的过程深刻理解营销策划的作用、方法,锻炼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经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由于是学生自己创立的店铺,一定是最大限度满足了大多数学生需求的,也就在自己创业的同时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方便。学生通过创业过程,提前走入职场,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步入职场后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理论知识的传授走向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由掌握营销策划专业知识走向能够制定优秀营销策划方案。
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以高分论英雄,而是以能力论高下,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哪个企业的营销策划方案高人一等,哪个企业的利润就可能遥遥领先。一个好的营销策划方案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一鸣惊人,也可以让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绝地逢生,还可以让一个畅销企业更上一层楼。而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培养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做起,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授课内容,着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策划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建:中小企业营销策划力浅析[J].当代经济,2010(7).
[2] 毕明辉:企业营销策划的误区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3] 曹印革、孙小会:浅议开展营销策划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市场,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