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1 16:48: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事务治理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共事务治理理论

篇(1)

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等人创立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并不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充满公益心的,相反他们和常人一样,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在缺乏控制政府成本的条件下, 政府组织拼命扩大预算,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机构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前,导致政府失败的产生,如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以及寻租和腐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割裂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对公共物品估价和评价的困难;其次,由于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致使政府运作低效率;再次,由于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所追求的并非经济利益,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最后,对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致使公共物品的提供既无市场的调节,也无制度的有效制约。为弥补现行体制的缺陷,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建立公私之间的竞争,通过外部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政府。政府将其不应该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给市场来完成,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解决公共物品提供低效率的较佳途径。公共服务市场化有三重含义:一是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 ,而不是“划桨”(执行) ;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发展;三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公众以个人选择的机会。在实践中可引进三类竞争机制,即公对私的竞争,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其竞争;私对私的竞争,企业彼此竞争,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公对公的竞争,政府促使自己内部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起的治理理论有机融合了各种竞争性理论,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一种较为权威性的定义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各国近年来正在掀起一场以公共服务市场化、地方政府分权化和执行机构自主化为特征的行政改革浪潮,其中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所谓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要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来改革政府的公共服务,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治理理论为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非划桨:“掌舵”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即政府做出关于公共服务的决策和制度创新活动;“划桨”是指政府的一些执行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就是政府的“划桨”功能。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只能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学上著名的“科斯的灯塔”告诉我们,公共灯塔制度(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政府可以从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生产供给服务中逐渐退出,让市场去生产与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政府不是代替私人经营,而是提供制度,对制度的实施予以监督,保证质量和效率。

(二)政府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主体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政府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治理和共同管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相应的多元化成为可能,而只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共同工作,才能提供满足公众需要“无缝隙的服务”。

(三)政府公共服务以顾客为导向:政府要实现良好治理,以“顾客”为导向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应打破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并具有较高服务效率的施政机构,善于倾听作为“顾客”的公民的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公民做出承诺并赋予“顾客”选择“卖主”的权利,以实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四)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治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建立一个竞争性政府。管理是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公共部门可以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公共机构和人员进行量化绩效评定,与工作人员签订短期就业合同,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等。

(五)对政府公共服务产出结果的高度重视:效果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传统公共行政注重的往往是投入而不是结果,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因此,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对政府公共服务实现的目标和结果进行系统的绩效评估,按照绩效评估的结果来有效配置资源。

(六)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有限市场化”: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缺陷,单纯的市场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仅仅依靠政府手段同样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就需要在市场或政府之间做出一定选择,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分类,推行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市场化措施。

概括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把市场理念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神话。新理论将公共产品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和生产,如国防、外交、国家机关管理、警察、国家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另一类是混合公共产品,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参与提供,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能源、公共服务事业等等。新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领域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市场化之路,依靠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通力合作,鼓励和支持非政府、非赢利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非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和私营部门三足鼎立的局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降低成本,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二、几点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对社会事业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形式。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这种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沉重,造成服务成本日益提高,服务质量日趋下降的后果,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社会事业服务的需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尽管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做法,但其经验对我国当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一)重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设立改革专职机构

从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改革成功必要的前提条件。多年来,我国社会事业一直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教育卫生成为当前群众最不满意的少数部门之一。但就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而言,理论和政策领域还存在许多和空白。这就要求学术界和决策部门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出发,大胆解放思想,借鉴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提出社会事业改革的指导性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思路,将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引向深入。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实践证明,由具体职能部门自行改革,各自为战,收效甚微。有必要在各级政府中设立专职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或由政府综合部门即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接负责,制定并监督落实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二)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实践形式,实行多元化分类管理

国外经验证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平衡。因此,一部分地区或部门侧重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一部分地区或部门侧重公私合作,一部分地区或部门侧重改善公营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搞一刀切。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

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资源有限,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公平效率兼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分类管理为主线,将社会事业领域划分为纯公益性、混合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明确界定和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在保证政府发展社会事业投资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化和多元化,扩大优质社会事业资源供给,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三)做好可行性论证、监督和评估工作,以点带面,逐步落实

篇(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个发展过程推动着政府不断变化和发展,政府形态也在不断转型?政府由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型,转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型,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公共服务型转换?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开始创建的标志?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而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的“自身革命”?

    在服务型政府定位的基础上,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实施方式,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实施模式?目前理论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笼统地讲对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管理服务和自然垄断性管理服务,是不宜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否则容易导致政府以权谋私和垄断经营谋取暴利?二是因为持上述观点者片面地理解了当代西方国家实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别是错误地理解了以美国为代表实行的“企业家政府”改革,把政府当成企业,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作为经营手段,以获取利润?三是因为当前我国政府改革中存在财政支出困难,于是某些人便冠以借鉴西方行政改革之名,将政府执法权力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一方面解决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将政府自身责任推给个人?

    对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实施方式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原则定位?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该是在支持和保障市场经济自主运行的基础上,对市场的失效或者失调部分进行调节,而不能替代市场的作用?第二,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监管,一方面严格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维护和保障正常合法的市场行为?第三,政府依法管理社会,而不是要主宰社会?政府要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实现公民自治?政府只有在社会不平衡,社会不稳定,市场主体和个人(家庭)无法解决问题包括市场主体及主体之间?个人及个人之间出现矛盾或困难无法自我解决时,才出面予以协调?解决?第四,政府主要职能服务于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一方面不能干预“私人”事务即个人(家庭)?市场主体(企业)自我能够解决的事务,另一方面不能把“公共事务”推向社会?个人?在此定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方式和途径,可以实行“四化”:即服务全面法治化?强制服务无偿化?服务有限市场化和服务部分社会化?

    1服务全面法治化

    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法治化,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法治社会里,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根据国家的法律规章提供的,都必须有法可依?2004年4月我国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公共服务全面法治化?从法治化的程序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依法合法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政府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程序正当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具有强制性的管理服务,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之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3)权责统一服务?政府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政府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4)诚实守信服务?政府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5)高效便民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总之,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2强制服务无偿化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从性质上划分属于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营利性等特征,但从方式上划分还可以分强制性与自愿性?不可选择性与可选择性?直接有偿性与间接有偿性等特点,其中具有强制性?不可选择性?间接有偿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属于约束性的“公共服务”,其他的属于交易性的“公共服务”?约束性“公共服务”包括以强制力作后盾所开展的公共服务诸如国防?治安?社会稳定等服务,以及只有政府才能行使的服务诸如行政许可等?

    政府约束性或强制性的公共服务不能实行收费服务,或直接收费服务,而应该无偿服务,政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由政府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如果政府的强制性公共服务诸如公共治安?刑事案件侦破等服务,或者只有政府才能行使的服务诸如政府许可性盖章?办证等服务,都实行收费服务,或直接收费,或设一个特许公司间接收费等,就容易产生“权力产业化”?以权谋利甚至以权谋私等严重问题?

    3服务有限市场化

    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要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有限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

    我们认为,政府公共服务中具有“非强制性?可选择性”?可替代性的公共服务,就可以采取市场化,例如垃圾回收?卫生清扫?部分社会保障等服务?但是具有强制性?不可选择性,不可替代性的公共服务,则应由政府提供,不能实行市场化,例如国防?外交?公共治安等服务?因此,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类型和程度,要根据政府公共服务的具体性质和类别进行选择?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合同承包?政府通过合同形式将政府公共服务某些服务的部分或全部承包给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由这些承包者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为公众提供服务,政府按照承包合同给承包单位以财政支持,或政府根据承包服务项目的实际成本测算服务收费标准,给予承包单位按标准进行收费服务?由于政府发包项目是一定的,而承包单位数量是众多的,因此承包单位要想获得承包权,就必须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最终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都会提高?(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契约承租形式?特许经营的范围一般界定在自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行业,政府通过对经营者的资质?条件等进行规定,确保经营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特许经营公共服务可以进行收费,但政府一定要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制定特许经营收费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符合政府特许经营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政府切忌与特许单位同流合污,把消费者作为获取高额利益的榨取对象,政府从特许单位获得高额税收,特许单位从消费者身上获得高额利润,这样违背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本质,也背离了特许经营项目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特征?一般认为,适合于特许经营的服务项目有电力?天然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废物转化为能源的装置?电信服务?港口?飞机场?道路?桥梁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

    (3)凭单制?

    凭单制是指围绕特定的公共物品而对特定消费群体实施的补贴?对某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同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或较强的消费选择性的服务,政府不直接进行生产和公共服务,而由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进行生产和服务,政府根据公共服务责任和要求向服务对象提供可以自由使用的“服务”,即政府部门发放一种“服务券”,消费者持“服务券”到特定市场进行自由消费?如政府发放教育券,补贴给特定的消费群体,他们再拿这些“教育券”到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购买所需要的特定教育公共服务?

    (4)参照竞争式?

    当直接竞争或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不起作用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同行业的业绩进行比较对比,形成一种压力,同样一种公共服务,为什么别人服务很好,我们做得不好,这就体现一种竞争?以城市自来水行业为例,因为各个自来水公司经营范围通常都局限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局部垄断依然存在?参照竞争式实际上对自来水的零售价格进行比较参照,各公司的零售价格的上限取决于所有公司的平均单位成本,而不是本公司先前的运营成本,或自定的成本,避免其凭借垄断性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5)内部竞争制?

篇(3)

目前制糖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化法和生化法,由于制糖废水的可生化性好,国内外对此废水的处理常采用生化法。生化法主要有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厌氧—好氧处理法等。

1物化法

物化法主要用于对废水进行预处理,该方法包括:混凝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扩散渗析法、电渗析法等[7]。近年来,对物化法的研究涉及到一些新的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为制糖废水的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钟福新等[8]的研究表明,La/Fe共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对甲基橙和制糖废水具有催化降解效果。光照时间和pH是影响La/Fe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降解制糖废水的主要因素,在强碱性条件下,La/Fe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对制糖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光照20h时可达97%以上。

2厌氧生物法

废水的厌氧处理在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很适用。由于厌氧处理时,污泥产生量少,对营养元素要求低,同时产生的甲烷可作潜在的能源,可消除气体排放的污染,投资成本一般较低,运行管理费用也大大低于好氧工艺[9]。在制糖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是厌氧处理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形式。在反应器中,废水从底部均匀进入并向上运动,反应器下部为浓度较高的污泥床,上部为浓度较低的悬浮污泥床,一般情况下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容积负荷可达到20.7kgCOD/(m3•d),COD去除率为82%左右[10]。河南某厂[11]建成1700m3UASB厌氧系统处理制糖废水,在近中温(30℃~35℃)条件下启动运行,当进水COD浓度平均为8000mg/L时,工程稳定运行,日处理废水近1000m3,COD去除率80%以上,UASB有效容积负荷为5.0kgCOD/(m3•d)以上。运行实践证明,采用UASB工艺处理制糖废水,具有有机负荷高,HRT短,无需填料、污泥回流装置及搅拌装置,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同时UASB工艺也存在以下缺点:①三相分离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设计方法;②颗粒污泥的培养较困难,初次启动和形成稳定颗粒污泥用时较长;③大多数UASB反应器需对进水悬浮物浓度进行适当控制,以防止堵塞和短流;④耐冲击负荷能力不强,出水水质还达不到传统二级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为了解决UASB颗粒污泥培养的问题,可以在厌氧启动过程中加入惰性物质,加速颗粒化的形成。韩洪军等[12~13]的研究表明,在系统中加入颗粒活性炭,可以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Yu[14]等人向反应器中投加150~300mg/LCa2+,提高了生物量的积累,加速了反应器的启动。新型的反应器是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它综合了UASB反应器的优点,属于分阶段多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技术。该反应器借助于废水流动和沼气上升的作用,反应器内污泥上下运动,污水在折流板的作用下,水流绕其流动而使其流经的总长度加长,再加上折流板的阻挡及污泥的沉降作用,污泥在水平方向上的流速极其缓慢,生物固体被有效地截留在反应器内[15]。与UASB反应器相比,ABR反应器具有独特的分格式结构及推流式流态,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灵活,工艺简单,投资少,固液分离效果、耐冲击、对毒性物质适应性强,良好的生物固体截留能力等优点。ABR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如反应器结构的创新[16~17]、水力学特性的优化[18~19]、反应器启动及颗粒污泥的形成[20]、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生理生态[21~22]研究等方面,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对优化ABR工艺的措施:①减少降流区宽度,使主反应区的升流区内聚集更多的微生物,有利于厌氧污泥停留在上向流中,使每个小单位UASB优势更加突出:水流方向与产气上升方向一致,不仅减少了堵塞的机会,还加强了气体对污泥床的搅拌作用,使微生物与进水基质充分混合,有助于形成颗粒污泥;②增加了折流板角度,有利于进水向上引向流室中心,实现了布水的均匀性,同时还可增大水力搅拌作用;③接种污泥用几种不同来源的厌氧污泥混合而成,采用好氧曝气法启动。ABR反应器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目前国际上关于ABR反应器的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实例还不多,国内报道的工程应用更少。因此,在ABR反应器实际工程进一步推广之前,需要通过大量中试寻求合适的设计参数,结合机理分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ABR的工艺特性,为生产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3好氧生物法

好氧生物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生物处理法,其实质是以存在于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培养基,在有氧的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通过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沉淀等过程去除有机物的一种方法[23]。李鑫华等[24]研究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甘蔗制糖废水,工程规模日处理量Q=14000m3/d,经过多年的运行,出水符合标准,且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技术要求低、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是,活性污泥法也存在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系统稳定性差,易发生污泥膨胀等问题。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主要构筑物是SBR反应池,在该池中依次完成进水、反应、沉淀、滗水、排泥等过程[25]。该工艺相对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有处理构筑物少、污泥好氧稳定、抗冲击负荷强、氧利用率高、污泥膨胀的概率低、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与其他工艺联合使用,邯郸市某生物技术中心[26]采用UASB—SBR工艺处理淀粉制糖废水,SBR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容积负荷为1.2kgCOD/(m3•d),运行结果表明,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对BOD5的去除率达90%以上,对SS的去除率达85%以上,处理出水优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且该工艺处理效果好、技术成熟可靠、运行稳定。但是SBR因其序批操作的运行方式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①对自动控制设备的依赖性强,但是这些设备的故障率较高;②反应器的利用率偏低;③单元进水是间歇的,在污水厂来水和排水要求连续时需要把系统划分为较多的的单元才能保证整体的连续性,或者是设置较大的进水水量调节池;④间歇运行曝气器容易堵塞。针对SBR的缺点和不同的使用目的出现了很多变形工艺,其中用于制糖废水处理的工艺有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即CASS工艺。该工艺在运行方式上采用循环进水,反应器分为选择器、缺氧区和主反应区三个区。该工艺完善了活性污泥选择器的设计,并且设计和运行方式灵活,既体现了SBR的流程简单、建筑物少等优点,又克服了SBR的一些缺点。有研究表明,CASS工艺用来处理制糖末端废水具有明显的优势。林传松等[27]的研究表明,用CASS工艺处理制糖末端废水,对系统的CODCr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91.96%和73.77%,同时对营养物有明显去除效果,省略了剩余污泥处理装置,降低了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通过控制工艺运行条件可以优化CASS工艺的处理效果,邓超冰等[28]的实验表明,在曝气时间为2h,曝气量0.375m3/h,污泥浓度4000mg/L左右,沉淀时间60min,排水比1/3的条件下,工艺条件最佳。各因素对COD去除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是:曝气量>排水比>沉淀时间,故在实际工艺运行管理过程中可优先考虑调节曝气量。CASS运行过程的控制一般由可编程序控制器来进行,主要根据进水量、DO、进水水质(COD、pH等)、出水水质等进行实时控制,自动调整各部件的运行状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及最经济的运转[29]。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关键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工艺设计方法及研究其设计的有关参数,同时提高自动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及运行和操作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更加符合国内制糖废水处理的实际情况。

2)生物膜法。生物膜处理法的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和生物流化床。其中用于制糖废水处理的有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工艺。该工艺是一种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传统流态化技术相结合的生化处理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传质效率高、负荷高、去除效率高、能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占地少等优点。田雪莲等[30]利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对CODCr和NH3-N质量浓度分别为350~580mg/L和7~12mg/L的甘蔗制糖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进气量为40L/h,水力停留时间为3~4h的条件下,CODCr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和86.5%,出水CODCr和NH3-N稳定在60mg/L和2mg/L以下,表明采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处理制糖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制糖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但是传统生物流化床工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流化床的流态化特性十分复杂,给设计造成了困难;②以沉淀原理为基础的三相分离器中,泥水分离靠重力作用,以致分离效率依赖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而由于沉淀时间短,固液分离效果不理想,出水中SS含量可能很高,影响出水水质;③载体易流失。针对以上传统生物流化床的缺陷,将其与膜分离单元有机结合,可解决传统生物流化床出水悬浮物浓度偏高、载体易流失的问题。

3)生物膜/活性污泥联合工艺。该联合工艺是把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它一方面具有生物膜法负荷高的特点,因而减少了构筑物体积,降低了投资;另一方面也具有活性污泥法固液接触充分的特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良好[31]。郑育毅等人[32]的研究表明,采用联合工艺处理淀粉制糖废水时可使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同时比单纯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工艺启动要快、运行也更稳定,且基本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等问题。

4)好氧工艺存在的问题。好氧处理技术有较多优势,如降解工艺的投资较低,操作条件简单,所以是有机污染废水处理的首选,但是对于像制糖废水这样的含高浓度有机物的情况,好氧处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原理和工艺上的限制条件,因而在实际应用上不如厌氧处理普遍,如运行期间的污泥系统的规划与治理,如何较好地防治污泥的膨胀等都成为学者的热门研究问题[33]。

制糖废水处理工艺总结

篇(4)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概述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既指实体质量,即工程符合业主需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如基础的坚固,主体结构的安全以及通风采光的合理等,也指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即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参建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质量控制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将工程质量管理贯融合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里。一般需要经过规划质量、设计质量、招标质量、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不同的操作环节,从而达到整个项目的控制作用。

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要进行适应性创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把质量管理作为施工阶段的重中之重。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应立足于工程的质量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2.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要重视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施工质量的予控教育和素质教育。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目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对钢筋或混凝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不清楚,就仓促上岗,有的技术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检测标准很不了解。因此,重视质量管理,必须将加强人的专业素质教育落实到放到第一位。

3.施工单位应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

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质量控制的实施,要建立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其次,建立和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再者,从工程调研和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8个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结构,并使之有效控制运行,旨在严密控制建筑产品质量。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

4.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做到“三控制”

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5.建设好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5.1质量责任制度

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5.2技术复核制度

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5.3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6.房屋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素

6.1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应根据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通过项目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6.2设计单位质量管理

设计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设计任务,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完整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复核、审查、会签和批准制度。

6.3施工单位质量管理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6.4监理单位质量管理

监理单位应根据承担的监理任务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和设备,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同时还必须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把关验收,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场使用。

6.5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

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的有机结合。

6.6社会监督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要完全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7.结束语

质量是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没有质量的工程就无法创造出理想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工程单位对于质量控制严格把握,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我国在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后,房建工程采取的质量与管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应对各个环节的质量工作进行考察管理,结合投资人项目设计经营战略,对开发项目质量计划负责编制,且安排各个人员落实到不同的工作里;结合质量计划规定内容,检查项目质量计划具体情况;只有每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管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书良,陈红领.土木工程质量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2]林,夏云.浅析房地产工程质量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篇(5)

中图分类号: TU83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技术的进步,燃煤区域性供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锅炉热效率达到70%以上已经是现实,这就促使我们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做到量化管理,科学管理。重视安全,重视环保节能,发展技术队伍,达到高效、洁净、环保的效果。

1管理队伍的设置

1.1组织机构

设置主管供暖工作的副经理、车间主任、代班长、其它岗位。副经理负责管理供暖的全面工作,进行整体调控,工作考核,各项方案的确定。该岗位应具备管理知识与设备基本常识。车间主任直接对分管经理负责,该岗位应有供热的专业知识,能清楚设施的构造原理,具有管理能力,能够把握关键岗位及关键设备,监督抓点准确,有具体实施的组织、调配能力。代班长对车间主任负责,直接落实执行车间工作目标,日常管理、运行维护、夏季检修、材料计划、人员考核。其它岗位包括司炉工、电工、化验员、灰渣工等均对代班长负责,完成各岗的具体工作,特殊工种必需持证上岗,所有人员应培训后上岗。

1.2岗位制度

制定完善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如安全运行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制度、交接班制度、运行记录制度、水质化验制度、防火制度等,各项制度要简明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1.3制定约束机制

供暖单位燃料费占成本的30%左右,节约潜力较大。公司应根据供热面积和本地消耗平均值制定出用煤量,由公司向车间下达用煤指标。但车间应有用煤质量与数量的验收权。由车间根据化验结果折算成下达指标时所依据的用煤参数,对不达标的煤种有权要求退换或增加用量。

2供热运行的管理

2.1热水供热系统的调节

热水采暖运行管理尚没有达到量化管理,大多由司炉人员凭着经验达到某个出水温度后压火停炉。虽然也达到室温16℃的要求,但运行起来温度波动较大,室温最高时可达到20℃,最低时只有14℃~15℃,既让人不舒适,也浪费了能源。如何解决这种问题?供暖理论中已给出四种调节方式:即“量调节”、“质调节”、“阶式质量综合调节”、“间歇调节”。使用流量调节容易造成供暖系统严重的竖向热力失调,而且较难管理,因此常采用“质调节”、“间歇调节”。这两种调节易于实现又便于调节。一般在秋末采暖期用间歇调节方式,在12月~2月份采用质调节。

2.2调节的修正

(1)温度修正

天气温度的变化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动态过程。而在热负荷计算时室外温度是按设计温度选定的不变化温度,因此在使用质调节公式计算供回水温度时,对室外温度值的确定应该用当天最高与最低温度的平均值如表1。

(2)风力修正

在2001~2002冬季供暖时,哈尔滨供热办,哈尔滨气象局及哈尔滨供热公司联合搞了气象节能的课题,目的是研究气象变化对燃料用量,供回水温度的影响,方法是选定一些区域性供暖对象分楼层、分部位安放记录仪器,每天分时段记录室内外温度、燃煤量、供热时间等参数。我们在小区也做了相应的测试,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刮四级以上西北风时,供、回水温度需提高2℃左右。

(3)供回水温度对单管系统竖向热力失调的影响

在供热实践中小区习惯采用间歇供暖,即指在最冷的日子里每天也只供若干小时,设备的输出能力高于设计工况,此时燃料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造成浪费,且室温不均衡,感觉不舒适。为克服上述现象,好多单位提出低温常供,即在低于设计供回水温度的工况下连续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实质也属于质调节的范畴。由于散热器的传热系统K=A(■tp)B(A、B为实验确定系数,■tp=tp-tn、tp=(tsg+tsh)/2是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平均值)当tsg+tsh降低时,K值降低,散热器散热量减少,单管系统每组散热器不同层高的进出水温度是沿流动方向变化的。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最低层散热片的平均温度小于所需散热量的要求,造成室温不达标。有住户增加好多散热片来增加散热量,但在立管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该环的流动阻力,使该环更加不利,达不到增温的效果。因此低温连续供暖的供回水温度仍要按质调节的相应温度运行。

(4)供暖时间的确定

目前设计热负荷的余量较大,室外温度较高时连续运行必然造成浪费,因此建议在北方1~2月份或12月中旬至2月采用低温连续运行,而在其它月份仍采有间歇调节方式。

3设备的管理

3.1锅炉的维护

锅炉是供暖的核心设备,必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使其传热处于原设计状态。这就要求锅炉内不结垢,1mm厚的水垢增加热损失3%~5%,因此要求水处理必须跟上,化验员认真负责,通过水质处理实现不结垢,或微量结垢,根据水质状况定期排污。夏季检修时一定要检查锅筒、对流管结垢情况。如果结垢较重要酸洗,并分析结垢原因,予以消除。检修时要仔细检查炉排、炉梁、烟道,保证完好、畅通。

3.2辅属设备的检查

主要检查转动设备的轴承,风机叶片的磨损,电控原件的触点、接线,水处理设备出水滤网等。如有损坏必须更换或修复。供暖系统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虽然供暖管理人员想了好多办法,制定了好多制度,但仍没有根治。主要是现在供暖系统用的阀门密封件多使用盘根,开启次数一多就产生滴漏,难根除,必须采用新型阀门。目前柱塞阀能很好地解决滴漏问题,虽然价格是普通阀的几倍,但使用可靠,寿命长,维修量小,还是经济的。

3.3新产品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暖通新产品,供热单位该逐步地应用起来。比如好多供热区域内的各管网分支、各建筑物的供热量没有量化,冷热不均现象较多。如果在各建筑物供暖入口处安装流量控制阀,按需供给,按设定流量调节,能够很好解决平衡问题,据介绍可节煤15%左右。另外诸如变频控制设备已经是完善的技术,但供热单位应用的还很少,这有待于国家政策的引导。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房屋开发的飞速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也迅速诞生并壮大起来。在北方,物业公司除承担着小区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外,还承担着至少半年的供暖实施工作。就目前采暖方式主要以燃煤区域供暖为主,就要求物业公司有一个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效的整体配合来达到供暖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24]Li Shuang,Gan Qiaolin,Liu Wangbao. Tourism public services syste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0,(5):8-15. [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15.]

[25]Li Shuang,Huang Fucai,Qian Liyun. Plural supply of tourism tublic services: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gattern choices[J].Tourism Tribune, 2012,27(2):13-21.[李爽,黄福才,钱丽芸.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13-21.]

[26]Denhardt R B,Janet V 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0,60(6):549-559.

[27]Xu Jufeng, Xing Xueyan, Tang Lihu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upply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public service across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A]. //:Huang Xiankai, Zhang Lingyun. Resarch Report on Beijing’s Tourism Industry[M].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3- 88-124.[ 徐菊凤,邢雪艳,汤利华.国内外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比较研究[A]. //:黄先开,张凌云.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88-124.]

[28]Xu Jufeng,Zhao Xiaoy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ls of urban sightseeing centers in China[J]. Tourism Science, 2009,23(5):44-49. [徐菊凤, 赵晓燕.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5):44-49.]

[29]Chen Zhenming. Introduction to Public Service[M]. Beijing:Pei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4-5;41-42.[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5; 41-42.]

[30]Zhang Qingxiong.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Positivism, Hermeneutics and the Transition of Wittgenstein[M]. 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10-88-90. [张庆熊.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8-90.]

[31]Wang Xingbin. Is tourist product public product?[N]. China Tourism New, 2008-12-19(6)[王兴斌.旅游产品是公共产品吗?[N].中国旅游报,2008-12-19(6).]

[32]Dou Qun.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ory to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2,27(3):5. [窦群.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J],旅游学刊,2012,27(3):5.]

[33]Xu Jufeng,et al. Tourism Public Service: Theories and Practices[M]. Beijing: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13-1-8. [徐菊凤等.旅游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1-8.]

[34]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the 3rd Edition)[M]. 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7-256. [尼尔·利珀. 旅游管理(第三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6.]

[35]Davidson T L. What are travel and tourism: Are they really an industry?[A]. //: Theobald W.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the 2nd Edition) [M].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01-28-29.[托马斯·李·戴维森. 何谓旅游:它真的是产业吗?[A]//:威廉·瑟厄波德. 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8-29. ]

[36]Ju Hua. Range of applications of contracting out for public services: Contras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China Administration,2010,(4): 51-55. [句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适用范围:理论与现实的反差[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51-55.]

篇(7)

1.1管理体系不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可是目前却并没有构建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不具备健全的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的许多质量问题很难被发现,尽管这些质量问题最终会在工程完工之后被发现,可是很多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日后会对人们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对监督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来说,也没有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筑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2施工中影响因素众多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十分复杂,不仅工期长,而且工作难度也大于其他行业,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因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操作并不容易。建筑材料、建筑设备、施工人员、地质条件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另外,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偶然事件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施工技术落后、施工设备出现故障等,这些因素加大了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

1.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整体较低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主要由农民工组成,而农民工在学历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导致施工过程的纪律性、规范性以及技术性都不高。另外,工程的管理者忽视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很少对其进行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甚至很多施工单位招人之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就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工作,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1.4施工建筑材料不合格如今,建筑材料生产商数量不断增多,部分生产商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不惜在生产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建筑材料的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而且现在很多工程都采取分包制,这为项目管理人员谋取个人私利提供了可能,施工人员可以用于建筑工程的资金远远低于使用高质量建筑材料所需要的费用,施工人员只能选择质量较差的建筑材料来保证工程目标的顺利完成。由于建筑材料达不到先关标准的要求,建筑工程质量必然难以保障。

2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只有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施工单位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案,构建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单位一定要在准确分析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提前做好工程项目质量计划书,并将工程质量责任分配到每一位施工人员,贯穿于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位相关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逐一检查、监督;一旦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将问题汇报给上级,并根据问题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2.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力度在整个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环节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如果施工人员能够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那么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否则,工程质量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之前,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分析研究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还要检查施工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设备、仪器。另外,专门的技术施工人员还要从各个角度细致检查施工质量,每隔一定时间就要检查一次施工设备,避免施工过程出现故障。重视监测管理施工现场,监测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将质量问题上报、解决。

2.3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但要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建筑技术,而且还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但当前很多施工单位都忽视这一点。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综合素质较低,忽视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导致某些建筑材料被过度使用,增加了材料成本。另外,由于施工人员不重视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性,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必须重视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同时还要提高施工人员待遇,以便留住高素质的建筑人才。

2.4努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材料是房屋建筑的基础,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将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要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施工单位要挑选出专门的材料采购人员,该采购人员必须了解建筑材料的质量差别,同时也要了解建筑材料市场,不但能够区分不同质量的建筑材料,而且也要懂得材料的报价。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材料也不断出现在市场中,因此,施工单位也要深入考察新型建筑材料是否适用于建造房屋,当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新型建筑材料。

篇(8)

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和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工程,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项目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则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所以,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树立建筑工程外部形象,获得外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相关要求和具体现状,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建立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和各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实现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这样,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就能有相应的依据,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在房屋建筑的质量管理中,建筑工程的项目部门一方面要积极的贯彻执行《质量手册》中的规范要求,实施对工程项目的严格要求和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从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自身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它一般包括质量考核、现场督察以及质量管理责任制等诸多方面的规范要求。当然,建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不能仅仅成为一个文字约束,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和落实,切实做好质量的管理督察,只有这样,工程质量的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二、要重视建筑工程中的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我们知道,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房屋建筑质量管理的关键。如果建筑企业使用的是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材料,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在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保障采用和引进材料的可靠性。相关的采购监管部门必须要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做好引进材料的质量监察,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而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原材料的的采购和质量控制监管,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对材料进行相应的审核,选择质量可靠,信誉好的材料和品牌,和有完善保障机制的供应商取得联系并建立良好的供应机制。其次是对进场的原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它包括对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材料外观的相关检查以及理化方面检验的检查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检验,在保证检查合格的前提下,进而保证进场建筑原料的质量。在目前的建材市场,依然存在着复杂的情况,对建材以及相关配件和设备的鉴别和采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对施工项目所规定的材料要严格按设计进行选材,同时要有符合要求,达到标准的质保书。与此同时对于进场材料还要按照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对质保书中存在问题的,要进行有效分析、监察、鉴定,一旦出现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坚决不能使用,同时追究相关责任。

除了对材料的检查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对采购专员的选择,要选择一批责任心强,具有较高材料鉴别和政治素养的采购人员,从而保障采购材料的安全可靠。另一个方面要紧密结合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采购,避免出现差错和失误。

建筑施工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原材料的使用和消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对原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原材料的妥善保管,同时严格的按照工程进度要求进行使用,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当采购完相关的材料后,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原材料进行管理,比如做好材料场地的选择、仓库以及道路等设施的准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按照进度规划的要求及时的保障供应,同时对于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试验仪器以及相关测量仪器的运行状态也要按照要求,随时的进行相应的管理检查,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正常进行,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与控制

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因为施工的过程是工程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工作。只有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严格监督和检查,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督察,同时可以掌握适时的材料,及时的对其适时控制,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予以解决,避免问题的积压甚至进一步的恶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一般情况下要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从而增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查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同时通过对一些工程的抽样调查进行标准的贯彻和落实,保证相关行业的规章、法律和法规具体的得到落实,从而有效的实现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工程管理的程序以及技术管理监控,而对技术的管理和监控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工作,它们通常包括:一是对施工现场相关质量保证条件以及环境的检查与评价,二是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实施检测,然后对相关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价,三是在工程施工现场,对质量保证资料的相关检查评价,四是对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后续效果与质量的整体评价。

四、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人制度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必须落实责任,保证责任的明确化,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在出现问题时查找出原因所在。项目的负责人一定要制定出工程建筑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关职责。落实责任人制度对于保障工程的质量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进行质量责任落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责任与惩罚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很好的对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反过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然积极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工程项目的实施,除了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更需要一大批严格监管和执行的管理人员,有效的管理和责任落实才能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实现项目工程的优质建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关系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意义重大。所以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制度和规范要求,达到安全和规定的标准。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多层次的管理活动,所以在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个环节实施很好的把控,避免出现管理的漏洞。我们相信,随着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筑工程的发展必然迎来不断革新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林轶红、李远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5,(5).

篇(9)

1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有混凝土构件裂缝与屋面渗漏等。

1.1 混凝土构件裂缝。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房屋建筑的质量通病,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因为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其严重者将会威胁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主要原因是温度原因、化学反应原因和干缩原因等。高温季节施工是造成混凝土构件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夏季温度高,水泥水化反应加快,混凝土凝结硬化快,和易性降低,易造成蜂窝、麻面等病害,降低了密实度,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易出现干缩裂缝。

1.2 屋面渗漏。屋面渗漏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屋面渗漏不仅会损害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而且给生产、居住带来不便。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刚性及柔性防水两种做法。刚性防水由于温差应变,易开裂渗水;柔性防水,多为沥青,油毡等有机材料,易老化,寿命短。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型防水材料相继问世,但由于价格较高,缺乏施工经验,且耐久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等原因。因此,目前还是采用较为廉价的材料为主。民用建筑的防水屋面一般由结构层、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防水层等组成。

2.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出现问题的因素

据调查统计,我国21.2%的建筑工程都存在各种质量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对于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后,得出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不能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对各个环节的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工程问题的主要方面。

2.1从工程设计方面分析,设计不科学。房屋建筑设计能够为后面的施工操作进行指导,这是保证工程作业有序进行的基础。屋面防水的设计时,常会观察到带女儿墙的屋面存在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的问题,设计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时安排不当,这些都是设计环节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此外,部分厨房和卫生间设计采取空心楼板,没有考虑到防水层上下水管道穿越楼板加套管设计,给房屋的渗漏带来隐患。对于楼地面的设计多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预制空心板上先抹找平层而后作面层,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作业则会给地面和天棚带来裂纹问题。

2.2从工程造价方面分析,造价偏低。很多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而不断抑制成本投资,但过度压低工程造价往往会适得其反。房屋工程的质量问题与工程造价大小存在直接联系,工程造价过少则会给施工方造成很大的作业压力,施工企业受到资金限制而难以购买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在管理经营方面的工作无法全面到位。房屋建筑工程中,其材料成本消耗比例很大,工程投资过小则直接影响了使用材料的质量、性能,这些程序的缺少会对后面的施工带来影响。此外,在施工进度上也会受到工程造价的阻碍,缺少足够的施工人员导致了房屋建筑工作不流畅而延长工期。

2.3从工程施工过程分析,施工人员素质低。施工时房屋建筑质量影响的重要时期,施工因素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体现在多个方面。施工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当前很多工程单位在人员采纳上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多数工程施工人员没有参加专业培训或未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则上岗就业,这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一旦作业人员操作时不按规程顺序完成任务,则就无法保证施工环节取得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特别是很多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农民工参与建筑施工,大大降低施工作业队伍的作业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时缺少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方法、操作设备、人员安排、操作工艺等各种问题都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前道工序难以达到指标,则后道工序施工者将无法处理问题,影响了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有的施工单位管理出现混乱,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使得施工场地秩序遭到破坏。

2.4从工程监理分析,监理工作不到位。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缺失是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的另一因素,没有专业的监理团队将使得工程施工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给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不便。少数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超越资质承接监理业务,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配备与建筑专业不符。有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不全面,监理人员对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审查环节把握不当,这些都给工程管理添加了难度。而少数项目监理机构在工作上没有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导致很多质量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

2.5从工程原材料来源分析,质量不高。材料选择不当会影响到房屋工程的质量。从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情况看,因材料及设备质量低劣导致的质量通病尤为多见,其对建筑质量带来的影响也很大。例:选择防水工程沥青的品种时,很多方面都会给建筑施工质量带来影响,油毡的质量和品种、抹灰用砂含泥量控制等,木门窗木材品种的确定,这些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甚大。

3.强化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3.1要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强调建立施工现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该体系由质量检验和工序管理两个方面组成。质量检验包括对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检验,工序检验和竣工单位工程质量检验。做好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即施工准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控制。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应强调质量目标责任制,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都有质量保证职责,任何质量工作都有标准和专人管理。

3.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要建立“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消灭质量通病措施”等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3.3要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的质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要保证工程优质,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

3.4要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管。要监督检查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是否齐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要监督检查各级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正常;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是否到位,有无更换现象;工程款是否挪用,是否有转包和未经业主许可的分包现象;是否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对工程质量隐患和不合格工程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并认真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对质监通知的落实情况。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项目进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巡视检查。

结语:我们从以上对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施工人员都要树立质量意识,采取较为科学的应对措施,努力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1.1施工过程中质量意识不强在具体的房屋建筑施工阶段,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不严格根据图纸要求和规定,盲目相信自己的经验,违反操作规定。甚至一些施工人员由于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私自偷工减料,购买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致使房屋建筑质量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下,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1.2建筑材料存在问题建筑材料质量合格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也不断扩大规模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一些商家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而以次充好,造成建材市场上建筑材料好坏掺杂。施工单位的采购人员若因利益诱惑而购买这些不合格材料,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必须规范建筑材料市场秩序,保证建筑材料质量合格,从源头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1.3施工管理系统不完善施工单位有效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员管理、材料管理、质量管理和验收管理。房屋建筑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有效地监督机制。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无证上岗的现象,致使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也不到位,建筑材料应根据具体材料的存储规定进行保管,但在施工现场建筑材料胡乱堆放的现象十分严重。不规范的材料保管可能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给建筑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所以施工单位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使工程项目施工能够有序进行,从而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建筑使用安全。

1.4施工单位盲目超赶进度由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点,施工单位的作业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在一些情况下施工单位不得不加快施工进度,压缩工期。但是压缩工期就很难保证施工的细节工作的质量,一些施工细节被直接跳过。这种过度压缩工期,加快施工进度的做法使房屋建筑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所有的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原则,房屋建筑工程也不例外。首先,在进行施工质量管理时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质量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每一项任务完成都有具体的质量标准描述,确保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都是合格的。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防止在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时,出现制度上的漏洞,致使施工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时要遵循这些原则,使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3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很大一部分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不仅带来资源的浪费,还对建筑的安全使用产生威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所有施工管理人员面前的问题,根据目前的施工现状,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3.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做好勘探工作,明确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和地下城市管网的布置状况,避免在施工时出现突发事件,使施工成本增加,引起工期等方面的影响。在施工之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要和施工人员做好沟通,施工人员直接参与施工活动,他们对施工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会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执行,是施工工程质量合格的关键。所以要重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针对在施工项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做好预备方案,一旦在施工项目中出现突发状况,可以及时解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2做好人员培训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质量,所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培训工作有效进行。同时注重施工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召开技术研讨会,对于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惩罚制度,对于违反施工规范,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同时也要对专业技术好的施工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励其他人员对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上述方法,提高施工人员队伍的技术水平,努力创建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管理工作,建立统一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从采购到保存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都是合格的。采购时,不能只考虑材料的价格,要对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综合考虑。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建筑材料质量得到保障。为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合格,在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进行检验,质量合格才可以进入现场。同时还要注意对建筑材料的保管工作,仓库保管人员要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材料要按规定进行管理,确保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不受影响。

3.4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施工单位要做好隐蔽工程的自检工作,如果发现隐蔽工程的质量存在问题,要立即停止施工,召开技术研讨会议,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进行解决。若是由于施工技术不到位而引起的质量问题,要重新制定质量标准,明确操作要求,继续进行施工。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增加自检和互检的次数,确保房屋建筑无质量问题。

3.5做好竣工验收工作竣工验收作为施工阶段的结尾,也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最后阶段,是施工单位最重视的阶段。进入工程结尾后,开发单位会委托相关检测单位与施工单位展开全面的施工评审工作,这样会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到开发单位的要求。检查部门要对验收的工程的质量负责,在验收时严格按照之前制定的验收方案进行验收,杜绝出现验收形式主义的现象。对于验收时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篇(11)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04-02

基于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必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明确要求“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提出了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的具体目标。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是指激励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规则和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明确提出“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的要求。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者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所提供的理论框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拓展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思路。为此,本文将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主张对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的要点及途径进行新的探析。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承认责任并不简单;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从其核心内涵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强调公民权。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公共服务的着眼点是人。只有在充分尊重人,尊重人的公民权,并且努力满足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的各项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公共服务活动才能取得成效。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追求公共利益,强调政府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家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试图控制人类行为的理性做法在组织成员的价值和利益并未同时得到充分关注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失败。

2.强调公共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当代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相互作用涉及多重群体和多重利益集团。政府的作用在于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特别在确定社会远景目标或发展方向中,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至关重要。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把人们聚集到对话环境中,共商社会应当选择的方向。为公民通过对话清楚地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民权的主张,构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应当充分关注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需要和利益。只有在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公民权,并且努力满足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各项合理需求的前提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必须以体现多重利益需求、体现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为重点。

1,推进继续教育与人事制度的相互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激励制度与机制。要着力加强继续教育激励制度建设,特别是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人民生活与生命安全的专业和行业领域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实施继续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沟通与衔接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定期更新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将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作为各类证书定期注册的重要条件,把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经历和成果与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

2.推进继续教育与财税制度的相互衔接。《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以及继续教育学习者学费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设立继续教育发展基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继续教育的捐赠支出,准予在缴纳所得税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我国香港在推进继续教育与税务制度的相互衔接方面值得借鉴,我国香港在2002年5月50亿港元持续进修基金,从1996年起,我国香港税务局实施“个人进修开支扣除”,扣除的数额由12000港元逐步增至2007年的60000港元。推进继续教育与财税制度的相互衔接有利于继续教育经费的筹措,更有利于调动继续教育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进继续教育与教学制度的相互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学分是衡量课程教学量和课程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学校、不同教育形式间的学分认定,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探索建立不同学习系统的资格对接和不同学习系统的等值互认标准,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学分认定机制尚未健全,缺乏互为兼容的课程标准及其转换对接办法,学分认定壁垒仍然是沟通衔接各类型教育的主要障碍。通过建立劳动者培训个人账户、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等教学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的制度“立交桥”,使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能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成果互通互认,对激励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