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淡水资源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新形势、新变化下对公共部门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要快速提高政府的工作水平包括管理水平和用人水平。水利基层单位担负着水利部门的所有基础工作,它涉及人员众多,工种多样,专业种类繁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不同性质的单位对职工的资历和素质要求也不同。水利基层单位包括防汛、水文、水利工程、水资源、河道、农村水利、水土保持、质量监督、勘测设计等技术性质单位,为了发挥人员的最大功效,提升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就变的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中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的长期束缚,我国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仅限于工资分配、员工分配、晋升、培训等。没有将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员工进行统一的统筹规划,也没有对员工的选择、任命和激励制度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进行规范,以便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潜力。个别单位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却由于法律和制度的限制,放不开手脚进行改革,只能小打小闹。造成制度上刻板严格,管理上片面追求效率,领导和员工沟通不畅,员工工作压力大,各种能力发挥空间小,矛盾容易集中、升级,不利于单位的和谐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科学
近几年来,水利系统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努力加以贯彻执行。但从内容来分析,大都从工作规划、员工考勤、奖励制度等方面对职工加以限制,而非“以人为中心”,从如何充分调动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出发来规范单位职工的行为,以求职工的发展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尽管职工心存不满,但由于身居事业单位的事实,大部分员工愿意接受各种条件限制,听之任之。本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遇事能推则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面安排做什么才做什么,没安排就不去做,整个单位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活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目前的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三)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工资分配、职称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而且也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员工不满意目前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标准上没有加以详细区分,在总体上全部采用“德、能、勤、绩、廉”这些笼统的评语,没有一个明确可以量化的业绩指标来加以评价,造成现实考核中很难以操作;其次,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具体分析不同工作性质及职务内容,设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第三,业绩评估结果往往走过场,并没有与工资分配、职位变动和业绩奖励相协调。
二、提升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建议和对策
水利发展,人是关键。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立足水利行业的特殊和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人尽其才、人事两相宜的良好局面。清除水利系统原有人事管理中的惯性和惰性思维,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水利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认为,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宝贵、同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人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深刻认识在水利工作的展开中,人才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构建科学的管理理念,对单位内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充分的整体把握,并根据水利工作推进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细化和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源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不同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力度抓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队伍建设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二)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
近年来,水利科教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基层水利职工的继续教育,实际上员工的素质培训是提高单位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单位发展的关键。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发展科教事业,培养和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单位建设、保障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职工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力资源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力资源结构同各项事业全而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力资源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坚持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高素质的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岗位技能竞赛、能力考核、岗前培训等活动,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水利基层单位技能人才队伍,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较快地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建立一整套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薪酬体系
水利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是检验职工工作成效、评价其贡献度并作为个人获得报酬的主要依据。所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薪酬体系的关键是如何将绩效考核结果和个人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合理报酬分配,从而体现多劳多得,使个人收人与个人贡献挂钩。首先通过对行业、地区薪酬水平的调查,合理确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薪酬水平。然后根据职责、风险、绩效大小确定薪酬,合理拉开薪酬差距。达到既能保留、吸引所需的优秀人才,又能控制人工成本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技术水平低下的员工自发地学习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
(四)优化岗位管理
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分类管理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发挥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分配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效率,为人力资源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水利基层单位在人力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做到知人善用,积极稳妥地实现资源的配置管理,为水利系统人力资源的全面创新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基层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岗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模式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价值,为水利系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实现动态化管理
水利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坚持动态监控的基本原则,必须要根据岗位情况进行岗位的有效性分析,为水利基层单位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效率,为人力资源的动态化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职位分配的过程中要采取调配等手段,让个人才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的状态,为水利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水利基层单位管理者只有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才能将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探索实践符合单位特点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建立起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环境、时代特点和职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基层水利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
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地球水资源的概况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水,有水地球上的万物才得以生存、生长。据统计地球表面2/3被水覆盖,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仅占2.53%.冰川、积雪的淡水难以利用却占淡水总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气水,这些淡水仅占0.26%且最活跃更新最快。如果说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们可以用其他能源来替代,那么,如果没有洁净的淡水,没有干净的可饮用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孟加拉代表爱农。尼沙特在研讨会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为盛在一加仑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当于一汤匙——大约是总量的0.75%.”在21世纪的开端,地球上有10多亿人根本喝不上干净的水。大约24亿人得不到足够的可饮用水,每年大约还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有关专业人士预言:人类面临的下一个生态危机将是淡水资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联合国和斯德歌摩环境研究所报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洁净的水。2025年面临缺水困境的人将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洁净水。有些地区大水泛滥,而有的地区却因干旱而导致居民死亡——或者沦落成难民而举家迁移。加拿大有着与中国同样多的水资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国的2.5%,人均淡水量远高于中国。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资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纳,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货币。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自然原因中水资源全球分布的及不均匀,气候变暖改变区域降水的蒸发格局造成了大气环流失衡,使区域性降水造成了分布不均衡。其次,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不均匀。
两个原因当中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水资源需求总量正在急剧上升的现象这是不可非议的,相反人类人为造成水污染的程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今水污染是全球淡水资源面临的又一大威胁,清洁、充足的水是极其宝贵的。没有清洁、充足的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却把清澈、干净的水源作为废物倾倒场,每年向湖泊、河流和海洋倾倒数十亿吨的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同时海上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液体泄漏也给海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不当的淡水利用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无形的浪费。在农用方面,农作物的大面积灌溉使淡水造成了大量的流失,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水,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忽视水的重要性。这不是我们今天人类应该做的,相反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水质。
三、全球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及保护法取得的进步
20世纪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引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起战争的根源。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国必须对淡水资源的国际公平分享问题和淡水污染的防治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广泛协商并用国际条约巩固协商成果。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水事委员会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面临着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解决不了水源短缺的问题,结果将是粮食价格上升,缺水的国家不得不用昂贵的价格进口粮食,然而缺水的国家大多贫穷落后。”饥饿和干渴也与政治动荡和经济增长缓慢紧密相关。
关于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到全方位保护,从保护河流到保护整个水系的发展过程,从创设相对简单和直接的防止重大跨界污染的义务发展到建立广泛的保护共享资源的法律制度。
起初,区域性的或双边的国际条约构成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签订的《美加大湖水质协定》。《协定》的宗旨是“恢复并保护大湖流域生态系统
的、水体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完善性”。1998年通过的《保护莱茵河公约》,该公约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河流沿岸与河流冲击区域一起考虑。
随后,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了《赫尔辛基规则》是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的里程碑,在条约中提出了现代国际流域的概念,为国际河流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赫尔辛基规则”宣告国际流域利用的国际法一般原则;确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国际流域内的水资源;提出并界定流域水的自然分成结构水质;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关于国际河流利用产生的争端,应按联合国精神以和平解决。1997年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这一法典化文件。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2)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3)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4)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该公约的目的保障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保存、管理和保护,并为当代人及后代人而促进对国际水资源保护。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环境法在国际水资源保护制度上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原则和规则。对国际淡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对指导国内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四、国际淡水资源的保护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法在体系机构上所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渊源构成多样化,在内容上存在着国家与水道国际化之间的矛盾。保护法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已经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执行的不彻底。国际河流委员履行的职责有限,上下游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尚且存在,国际水资源争端的解决存在争议.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谁,人们的生命生产生活也离不开水。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地都存在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九十多个国家和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中。水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的走向,水资源如果出现危机也会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发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之一。
1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探讨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多元化的,这就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多样化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要从以下三点入手;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三个方向。
1.1在经济学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
在此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研究,主要就是对区域内开发、布置生产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物资平衡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将边际效益对科技贡献率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抵销和克服,这可以是经济学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世界银行中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及在莱布朗的《未来学家》之中,就有着非常直接的阐述。
1.2在社会学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
在此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就是要对社会的发展、物质分配、利益平衡等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其本质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效益与公正经济的互相结合,这是在社会学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向,在联合国颁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之中,对此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论述,这也是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1.3在生态学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
在此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就是从生态保护、自然平衡、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方面的工作作为主要内容。其本质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护环境不受影响。在此方面,挪威的布伦特夫人以及巴信尔等权威人士人发表的文章中就有体现。
1.4在系统学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探讨
在此项理论的内部系统之中,有诸多的支持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发展、协调以及持续等等原则,三点也是可持续发展耦合时空制约和促进的方面,其最主要的就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有着具体的判断规则。
2在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的危机问题
一般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都是指淡水资源,也还包括大气层以内的水汽。淡水资源可分为三种,空中、地表以及地下三种淡水资源。在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之中,使用的往往都是地表以及地下的水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说当前人类可正常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两种。水资源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但是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还是相当匮乏的。地球被人们称作是“蓝色星球”,水是肯定很多的,但是地球上97.5%的水是盐含量比较多的咸水,人们如果使用这部分水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之后,才可以使用,造价成本高昂,除此之外,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配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部分地区存在非常严重的水资源匮乏情况。当前,全球的淡水储量大约有3400万立方千米,并且88%是固态形式的,储存在冰川、积雪以及冰帽之中,其地理分布也主要趋向于地球的南北极,除此之外的淡水资源14%都是地下水。地表冻土、沼泽等等也占据了1%的淡水资源,人们生产生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与江河、湖泊和浅层的地下水等等,因此,当前能够通过简单处理就能使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当前淡水资源总量的1%左右,也就是说只有35万立方千米,另外,蒸汽也占据了其中一部分。淡水资源的匮乏现状以及地区上的分布不均衡情况,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口的增长和淡水资源也呈现非常矛盾的现象。一个成长人身体60%以上都是由水构成的,缺乏食物人可以生存几周,但是没有水资源人只能够生存几天。同理,在城市之中,能源的匮乏还不至于使得一个城市彻底崩溃,但是如果没有水资源,一个城市就将彻底荒废下来。人口的增长、城镇增多、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等等,都使水资源的消耗被大大加剧了,随着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此项问题也会更加的尖锐。除了此项原因之外,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根据文献显示,收各种化学肥料以及工业有害物质排放的影响,在当前可以使用的水资源中,约有33%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全球每年要排放工业废水将近5000亿吨,这其中有大部分是没有经过相关工艺精华和处理。在当前的传染病中,约有一半是因为水资源污染的影响。
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相关对策
3.1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社会节水性
在我国,加强社会节水性能够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所谓加强社会节水性,就是人们群众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节水意识。在进行关于水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也能够融入相关的节水理念,逐渐的使得水资源的各种浪费现象消失,使。得能够使用最小的水量,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人民和国家创造更加多的物质财富,反之推进更加完善的水环境建设。
3.2在立法中融入相关的节水观念
在法律部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水资源保护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法律,也要为循环水资源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污染现象的的发生。结合水资源的发展循环理念,建设相关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此外,国家也要对此颁布相关的政策,鼓励关于水资源保护机制的平稳进行,采取这种方式,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社会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增长。
3.3鼓励生产清洁、降低工业废水量、加强农业节水
在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就需要加强城市污水收集以及净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工业废水的回收在利用,城镇用水和工业废水要相互结合,争取实现零排放,在城市居民中,要推行各项节水用具的使用。在进行农业的灌溉过程中,也要尽可能使用新型的节水灌溉用具,使农业用水节水效率大大提升。
3.4加强跨流域水资源的调整、以及水源的开发工作
各个地区都需要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储存工作,积极的对劣质水源进行优化并利用,沿海地区还要加强对海水的淡化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将雨水补充地下水工作的进行,此外,将洪水资源改造成生态水的工作等等,都是开发水源非常有效的措施。跨流域进行水资源的调整不仅能够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水资源不均衡带来各种矛盾问题,在我国,南水北调工作就是跨流域水资源调整非常成功的一项例子。跨流域水资源的调整也能够优化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国家的农作物收成的稳定性、社会的稳定性等等也会得到保障,可以说跨流域水资源的调整是我国在水资源使用上非常有效的举措。
3.5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职能的使用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各行各业发展、各种产业优化以及循环经济整合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发展水资源循环体制经济,建设全新的水资源使用观念和制度,都需要政府先行推出相关的制度框架,明确水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所占领的地位。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要确认在一项工作过程中各机构的具体责任,使公平和效率能够同时实现。总之,在推进水资源循环使用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政府的职能使用,政府业绩和循环经济发展,将政府建设成为水资源循环体制发展的重要保障。
3.6加强科学技术在水资源循环中的作用
发展水资源循环体制经济,除了要按照相关的原则之外,还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勘察工作,采取此方面的科学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开放和利用,使此方面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手段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将污水、废水降低到最少,使得浪费现象消失。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推行绿色工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就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问题。同时也利于我国经济朝向好的方面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寻新的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各项模式。循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污水和废水的清洁问题,争取实现零排放。不容置疑,只要在我国水资源能够处于得当,对保护和利用做到最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丰,郭怀成,刘永等.湿润区湖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02.017.
[2]潘淑萍,屈国栋,夏新华等.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金华市人口和城市化进程预测[J].科技通报2011.04.026.
[3]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
[4]杨廷锋.贵州岩溶石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4.08.066.
[5]李理,张兴文,李付林等.海水利用: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2008.24.023.
[6]高云,谢莉.甘肃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0.01.131.
缺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世界许多大城市地下水已经枯竭,缺水还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世卫组织的统计表明,缺乏洁净饮用水,极易引发霍乱、痢疾及各类肠道传染病,水污染是全球7%的死亡和疾病主要原因。缺水同样严重制约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实施。联合国发展机构的调查显示,每年投资113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带来840亿美元的收益。因此,投资水利建设就是投资健康和发展。
今天是第13个“世界水日”,也是第18个“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昨日,针对我市水资源的现状以及今后全市水资源建设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水利部门。
现状——缺水水污染环境恶化
当前我市水资源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我市年均用水量32—34亿立方米,而全市年均可利用量是22.4亿立方米,年均缺水10亿立方米左右;全市城乡年排放废污水约5.83亿立方米,入河废污水3.71亿立方米,而达标排放量仅1.45亿立方米;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环境用水来维持。目前,我市市区年均超采地下水1.1亿立方米。水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对策——多措并举合理利用
面对我市的水资源现状,水利部门在积极做好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构建覆盖全市、“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网的同时,合理确定了全市水资源的分配方案,以实现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四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市水利局局长梁立安介绍,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说,今后我市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节水技术改革,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突出以下两个加强:
加强水源的保护。对岗南、黄壁庄地表水水源地、滹沱河、沙磁河地下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用水和排污实施有效控制,按照“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原则,在农田灌溉、河湖水景、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冲厕、消防、工业冷却、洗涤等方面大力推广利用再生水。对地下水超采区要严格取水许可,实施总量控制。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重点搞好地广人稀、水土流失轻微地区的生态自然修复,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增加雨洪资源利用量。同时,积极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尽快建立国家水权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水资源建设,我市于昨日举办了纪念“世界水日”、以“努力解决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专题的专家座谈会。来自省、市的有关专家,分别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市政协副主席李屏东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建议,于1993年1月18日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希望通过此举推动全球对水资源的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缓解日趋严峻的缺水问题。
转动地球仪,虽然可看到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是蓝色的水面,占70.8%,但必须指出的是,地球的淡水资源相当有限。在地球全部水资源中,淡水资源仅为2.5%,其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淡水资源少,是地球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是生命之母,她不仅孕育了生命,更是延续生命的保证。也许正是出于这一考虑,联合国将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生命之水”。
淡水资源分布不合理,是地球的又一特征。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近10个国家。同时,全球又有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世界人口的40%生活在那里。据联合国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的生活缺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在严重缺水的地区,因争夺水资源而导致的村民械斗、部落冲突乃至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屡见不鲜。
宝贵、有限的淡水资源被蚕食、被污染,是地球的第三个特征。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排放的污水高达4000多亿立方米,有5万多亿立方米的水被污染。每年有数百万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得病丧命。水污染不仅大量蚕食饮用水资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正是鉴于上述考虑,联合国第58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5年至2015年为国际行动十年,主题是“生命之水”。内容包括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加强淡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减少污染,通过谈判解决水资源分配等。
许多国家对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早有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的通过立法来保护水资源,加强对淡水资源的管理;有的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有的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入手,降低水耗;有的增加科研投入,将目光投向了海水淡化……
改变了的水循环
人类强加了许多新的水循环因素,从而使水的自然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强加的水循环因素如下:
攫取河水和地下水作为城镇和农业用水
处理后的和未经处理的污水返回到河流
回收污水作为有益的再循环使用
淡水短缺的地方对盐水进行脱盐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地下水是主要的水资源。对地下水的开采速率经常严重超过回灌的速率,所以地下水水位正在不断下降。由于地表引水用于灌溉引起的中亚地区咸海水面的下降可以作为极端的例子说明水面下降带来的问题。这个地方曾经是繁荣的渔业区,而现在咸海已缩小为原有尺寸的一小部分。先前的海边城市现在距海有几千公里远。可见这个问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严重的。
城市的发展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城市供水取水减少了河流流量,同时,携带有大量污染物的雨水和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水水质下降。在其收水区内城市高度发达的河流水质下降的更加严重。
暴露的水源短缺问题
世界范围内的淡水供给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水资源的分配竞争。在许多国家,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已经受到重度开发,有些情形下或许是受到过度开发。为了避免水源危机,许多国家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Hinichsenetal1999)。例如:
在阿斯旺水坝下的尼罗河谷,目前的需水量超过了阿斯旺水坝的最大供水量。短缺量通过污水和排放的灌溉排水的回用进行补足(Croce1998)。
缺乏足够的供水是二十一世纪南非社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现有的计划表明2020年后需水量将要超过可利用的供水量(Odendaaletal1998)。
水回用满足世界水需求
回用水是有价值的水资源。水用完之后不再是抛掉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得到回用即二次使用,这样就会减少对高质量淡水水源的需求。水的回用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只用较少的淡水就能满足人类更大的需求,从而减轻了人类生存对世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旧的"一次使用然后排放"的方法转换成新的可持续的"保护、合理使用和再循环使用"的节约水的方法将造福于整个世界。
FeliciaMarcus是美国干旱的西部地区的前任环保局地方执行官,他说:"水的回用是管理我们的水资源的关键因素。通过水的保护和回用,我们可以满足环境的需求,而且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及成功的经济。"
TomHannigan是加利福尼亚水资源部的首席执行官(CEO),他把回用水描述成满足加州未来水需求的"最闪亮的明星"。
可持续的水源管理政策的发展
澳大利亚的用水改革计划是一个水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政策的例子。对河水水质降低的问题的忧虑导致采用可以实现澳大利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公共政策措施。联邦采取的措施包括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于减少水中营养物质的排放,如建造墨累河-达里河流域的一套新灌溉系统和满足各州引进环境处理流程的需求。州政府还引进了水改革措施。最新引进的是新南威尔士州的用水改革一揽子计划。此计划包括:
在每一水域设置健康河流委员会来管理水质和水量目标。
在每一水域制定相应的体现水质目标、河流水量及用水户与环境之间对水的分享的水管理计划。
在市区制定体现水资源保护和回用措施的水发展综合计划。
合并现有的水资源立法以形成新的NSW水管理条例2000。主要目的“实现新南威尔士的水资源的保护、保存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例包括:
为了环境需求储存水资源
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珍惜淡水资源吧!
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是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珍惜淡水资源吧!为题目的演讲稿。
众所周知,我们地球的水资源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但是能够食用的淡水只占百分之二点五。在我国六百多座城市中,有四百多座城市缺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严重,一些山区连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为了解决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我国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我国南方淡水资源还十分充足,可就是因为南方淡水充足的原因,才使南方各省人民的浪费水的现象是随处可见,但他们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年的习惯,难改噢!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的人民能够珍惜淡水资源,不能让它白白流掉,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