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1 11:4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篇(1)

我校最突出的问题学生,就是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造成的心灵扭曲的孩子,新市民子女也同样是这种情况。老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下面我谈谈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专家多引领,师生共成长

1.让教育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为我校老师传经送宝

我校历来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邀请过曹国庆校长、周丽萍校长、德育带头人芮永红老师、班主任闵振宇到我校做班主任工作经验讲学,通过专家引领,提升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育人能力。

2.让育人有专攻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我校学生做心理疏导

上学年,我校初一(4)班有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有厌学情绪、叛逆情绪的学生相比其他班级多了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感觉压力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邀请了市少年宫徐彩萍主任对初一(4)班做了团体心理疏导,观摩的老师感叹徐老师心理辅导到底不一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效果好。

二、巧借社会力量,给心困生阳光

1.借林老师团队之力,使学生幡然醒悟

上一学期,我校初三一位学生有严重的叛逆和厌学情绪,班主任多次家访也无果,后来我就向林老师团队的徐彩萍老师求救,按照徐老师的指点把家长先带到徐老师身边沟通,帮助家长找到问题的症结,母亲的溺爱、父亲的暴力让孩子的心灵扭曲了,家长按照徐老师的指导和孩子沟通,挽救了这位学生。上学期心理剧的评比,我就以这个学生及家庭为原型写了心理剧《我该怎么办》,拍摄完成后我在每次的家长会上都放给家长看,告诉全校的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要注意什么?

2.借心理医生之力,帮学生拨云见日

在和心理老师的多次交流之后,我了解到不是所有的心困生都可以疏导成功的,严重的心理疾患需要医生用药物治疗,上学期,我校建议两位学生接受了心理医生的疏导或治疗,目前情绪稳定。

三、加强校内研讨,提高育人能力

1.利用校内心理咨询老师对心困生疏导、对班主任指导

我校心理咨询室由孙敏老师负责,她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肯钻研,帮助班主任对心理问题学生悉心疏导。同时在平时工作中对班主任进行师生谈话沟通技巧指导。

2.利用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加强育人能力的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他的好奇,他在成长中的各种尝试,他犯下的过错,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包容和接纳;教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呈现出来,指引学生形成良好心态。在班主任例会上,我们让班主任观看高金英、任小艾、魏书生的视频讲座,让班主任从他们身上寻找教育智慧。

3.个案研究,寻找规律

在班主任会议上我把全校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和班主任一起探讨,成功的案例中班主任是怎样做工作的;没有成功转化的,我们哪里需要改进和避免。班主任就发现有时任课老师过于急于求成,对学生的作业要求、纪律要求提得高了一些,导致学生在困难面前又动摇了,对于这些问题,利用教师例会,教育全体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班主任做好心困生转化工作。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育人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在社会还缺少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学校对家庭特别是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进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开家长会时,我们播放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等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的视频。很多家长看了以后深受启发,请教班主任怎么到网上寻找这样的视频。同时请身边优秀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经验。班主任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个别指导。

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坚信“爱心”能让每个孩子的心田都沐浴阳光。

篇(2)

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工作是繁忙、繁重、繁琐的。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的,面对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注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爱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

一、爱学生,使教育更有效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表现为知识传授上的无私奉献,又表现为心理上的沟通、正确的疏导和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曾有一位班任谈到:“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如:我班学生张xx同学平时自由散漫,说话没有礼貌,上课说话捣乱,又经常说粗口并与学生发生矛盾,属于小错不断,大错时有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进行多方面观察,多与他交流。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经常亮“红灯”的成绩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尤其在踢毽子时会玩许多花式。为了能使他转变,我抓住他这个闪光点经常在班上表扬他,激发他学习的上进心,平时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对待同学、老师的态度。通过努力,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了根本的好转,也慢慢努力学习了。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着学生们的爱。让我感到欣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作为班主任的自豪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教育的基础。

所以,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虽然无声,作用却非常神奇,鼓励和赞赏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大方自然又亲切的动作,有时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和劝说,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从而大大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三、管理要“疏导”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亲友。“留守”在家里的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他们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于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便形成了。据全国妇联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留守儿童易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性格孤僻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里,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但留守儿童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常的疏导,就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进而性格孤僻,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之间产生隔阂。

2.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中“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超过1/3。在孩子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监管或教育方法不当,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

3.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

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对策。但在我国科学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强化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尽量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1.学校要善于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为留守儿童支起情感的港湾,从源头上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同时开设“家长学校”或创建书信交流平台,“家长学校”让家长明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敢于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还要偏爱,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彻底摒弃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简单、粗放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能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保姆”,就要既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要善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升到制度化管理层面,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远离缺失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环境的影响,为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当要改变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分评价学生,而应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挖掘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让留守儿童有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凭学校是不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战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就一定能越来越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提升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关注的课题。学校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战场。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学习习惯、知识迁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存在困难,继而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与教学目标差距越来越大,慢慢的,这些学生就会从学习略有障碍走向学习困难――成为学困生。而且数学学科领域的学习困难表现最为突出,比例最高。因此数学学习困难成了阻碍学生健康,困扰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软肋。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得出数困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探索其形成原因及疏导对策。

二、目前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座谈中,大多数数困生对数学不太喜欢,对数学缺乏兴趣,因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肯思考、不善于思考,不敢于克服困难,依赖性强,困难一多,如得不到及时指导就会放弃。这些都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思维的惰性,对老师存有依赖心理,在知识的运用、概念的深刻理解上没有多动脑筋,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大多数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

2.对数学学习存在较强的自卑感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数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感,而且这种自卑感明显高于数优生。这应该是阻碍数困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数困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常常会缺乏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不成正比,渐渐形成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也不敢问教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轻视。而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常会发生连续反应,如导致考试失败增多,自信心逐步降低。

3.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定势心理

调查显示数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强烈的定势心理。而定势心理过强往往不利于数学学习,反而阻碍数学学习;因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发散思维,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仅凭经验去学数学,在综合运用方面就会碰壁,不会成功解决开放性问题,导致解题失败,久而久之会挫伤学生积极性,降低自信心。

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恐惧心理

调查显示,数困生由于自己数学成绩不理想的事实与家长对学生数学成绩期望过高相矛盾,所以害怕家长问及自己的数学成绩。且不少父母知道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时又常持批评的态度,甚至奚落,更有甚者会打骂孩子,这些情况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教育不当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学生由于害怕挨骂、挨打,加上自己学习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成绩长期不理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引导初中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呢?我认为应从学生主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几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防止与疏导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在实践中应坚持防止与调适相结合的原则,以疏导为主要策略。

1.防止与疏导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主体因素对策

要防止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学生主体应在教师与家长的指导下运用积极的自我调适方法,增强自信;正确面对挫折,提高自我认定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对数学的了解,认识数学的价值。

2.防止与疏导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对策

家长坚持温暖理解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创新心理素质、人格与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在温暖与理解式的教养方式熏陶下,孩子的个性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孩子在宽松与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会逐渐形成对人宽容友好与和善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既不会唯唯诺诺,又不会粗暴蛮横。温暖与理解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有充分的民主,孩子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这就促进了孩子的思考,活跃了孩子的思维,也促进了思维批判力的发展,从而有效防止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或消除数学学习心理问题。

篇(5)

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这部分学生在听力和语言方面存在着障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且由于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会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聋生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在教育实践中碰到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感觉迫切需要懂得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青春发育期的聋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他们肤浅的知识和阅历又难于分辨出身边的是与非,缺乏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他们常为父母、老师一点小小批评或指责而感到心理难于承受,或离家、离校出走、抽烟、喝酒或以损坏东西、图报复来发泄心中不满。对于这些学生如不及时引导容易走向歧途。

一、了解聋生存在心理问题是心理疏导的前提

当前中学聋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性格品质方面:情绪不稳定,心胸窄小、自私、自卑、多疑、急躁、任性、孤僻、冷漠、不合群、偏激、盲目等。

心理能力方面:认知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不能将自我正确定位,看问题片面,合作能力差,人际关系难协调、自控能力差、辨别能力不强,易受他人利用、引诱,情绪调适能力不强,难以融入社会等等。

心理动力方面:兴趣不广、需要层次低、目标不明,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上进心不强,内在动力缺乏。

心理健康状态与同龄正常人比较,显得幼稚。

以上问题在不同个体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因素,其比例(左右)比正常青少年(左右)大得多。

二、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

1、溺爱心理。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了残疾人,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便溺爱孩子,但由于不能和孩子沟通情感,只知道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放任、迁就孩子,导致孩子骄傲、自大、自私心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小偷小摸就随之而来。

2、放任心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残疾人,给自己造成负担,便对孩子放任自流,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情感贫乏、对人不信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动荡心理。溺爱偶加以教育,由放任而施行粗暴惩罚,易导致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文化层次不高,随着聋儿的成长,沟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难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家庭教育跟不上这一普遍现象,让孩子在许多具体事情中失去心灵疏导的时机,这对聋孩很重要,因为在具体环境中得到指导,更便于他们领会、纠正,效果会更好。

(二)学校因素

为了聋生安全起见,聋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生交往范围缩小,对社会和人情事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偏颇认识。其次,对聋生的教育手段传统、单调,聋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资询和指导 。

(三)社会因素

在社会上,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遍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

1、难找工作,既使找到了,也是苦、脏、累的工作,并且收入

菲薄。

2、难找对象,不愿娶嫁聋哑人;

3、难受到重视,而往往是嘲笑、可施舍的对象,这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产生不满、怨恨、怀疑并否定一切和敌对的心理。

三、中学聋生班主任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聋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相反聋生在自己的集体经常遭到白眼、被歧视、孤立在老师和同学那里经常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时间长久,他的心理会被扭曲,不仅自身难于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为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干扰。因此,班主任应在班级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班主任应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办学宗旨“一切为残疾孩子的生存奠基”,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做一个有能力生存的人,让他学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班主任要关心、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喜欢

入学前的聋生得到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同学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近亲的人物,聋生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青春期的聋生,班主任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和尊重,他们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情通则理达。情通,是心育的前提,情通,心育才更有成效。这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上的爱,能帮助班主任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而及时帮助聋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带着厌恶之感,成天对他们虎着脸,那么学生每天都会面临新的苦恼,特别是差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包袱、负担,师生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鸿沟难以填平。

(三)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

1、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感染力和教育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我先后开展多次“身边的故事”活动,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共同参与班规的确定等。在活动中,由于这部分学生受到个别的照顾,他们受到感染后,开始变得热情,开始注意团结,开始互帮互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变得积极而温暖。

2、在班级中建立“聊天角”、“发泄角”等。

学生在“闲聊”中不经意地谈出自己的苦恼、忧伤、愤怒等,班主任可从中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苦闷、焦虑等。在“聊天角”,不分师生、男女,大家都是朋友,彼此平等,真诚相待。学生在聊

天角除了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外,还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接纳、相互建议。这样就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敞开心扉。发泄角里可设置沙袋、跑道、橡皮人、纸笔等发泄工具。学生在发泄角可以对发泄工具采取砸、摔、涂、画等方式,也可拼命运动、大喊大叫等。发泄是一种物理排解法,适合攻击性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学生在发泄角充分宣泄了自己的苦闷、愤怒、无助等情绪后,心理辅导教师再对他做咨询辅导。

3、笔谈是对聋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聋生手语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单靠手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沟通心理交流感情,架起心理的桥梁。有一定书面语言能力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聋生积极正确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一些聋生隐藏在心里不愿张扬的悄悄话,易于从笔尖流入纸上。用书面语给聋生开展以心理辅导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日记谈想法,教师作认真地批语;学生用以书信、三言两语的字条等进行交流,教师都及时回复决不要怠慢。但无论哪种书面语言进行交谈,教师都应给予对方以信心,鼓励以理解,同时帮助谈话,指出问题,提出希望。

(四)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不能一味从自己的感情出发,还应从理智出发,借助心理学中的理论,客观地考虑学生实践体验的需要,更科学地去引导他们自主摸索,帮助他们自主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关键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公正无私的品质、乐于奉献的美德、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饱满的情绪,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以美好的形象。发挥榜样力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小结

总之,在聋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聋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小事做起,坚持从整体着眼,提高全体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姜宽飞

篇(6)

【中国分类法】:G4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以及周边的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地学校学生自杀、坠楼、校园暴力、学生害事件频传,这是学校无法避免且被迫面对的现实。我校在近几年来周边环境也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我校是一个有着1300多个孩子的寄宿制学校,尤其是2012年以来食宿综合楼的落成,在平时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又多了近300个孩子平时的食宿管理工作,这无疑又增加了许多工作的难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预防为主,强化师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得到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件安全事故,往往由一些不经意的安全隐患引起,所以校园安全教育不容小视,在平时教育中将危险苗头及时扑灭,这是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最为有效的方法。每个学期,我校都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以及利用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师生进行安全宣传;同时以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小广播、国旗下讲话以及学科渗透等途径,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交通、用电、防火、防溺水、预防食物中毒、反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安庭安全、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通过每学期的各种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此外,我校还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让孩子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调动他们自我保护的主动性。如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师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演一演生活中如何过马路和骑车,在情景活动中让孩子亲自找一找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并讨论怎样想办法来消除这些隐患,使孩子们很快知道过马路和骑车应注意的事项;又如有的孩子经常流鼻血,在情景演示后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如果他们再遇到这样的事,自己能很好地处理。

二、狠抓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我校在安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严密措施,给全体师生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学期之初,我校对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都要进行全面补充,做到制度全面、合理,责任明确。我校完善了四项制度,一是门岗制度。坚持门卫按时交接班,认真巡视,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严防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做好上课期间师生外出登记工作,以免有人员在上课时走失或发生意外,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二是校园日常值勤制度。要求值周领导提前半小时到校,每天都有两名领导和三名校警全程负责课前、课间的安全巡视检查,放学时间有两名领导负责放学秩序的检查工作,课间操、放学时间教学楼东西两侧楼梯口都有两名老师负责学生的上、下楼安全,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校园安全工作在时间和空间的管理上没有死角。三是点名制度。要求教师每天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席点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与家长联系。四是建立学校安全意外工作预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校内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在预案中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程序科学,实施便捷。

除此之外,我校又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增加安全工作内容。针对近期中小学事件频发,我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定期进行自我保护辅导;针对近期校园踩踏事件频发,我校每月开展2次学生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5级地震,我校震感强烈,当时学生正在教室上课,这是对我们安全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由于我们平时对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常抓不懈,仅用1分40秒便实现了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集合,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学生紧张有序疏散,保证了师生的安全,这正是我们对疏散演练扎扎实实、常抓不懈的结果。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生都因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杀和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极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们对未成年人不仅是“身”的保护,更多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减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很早便设立了心理疏导室,由专职校医和相关领导担任心理疏导员,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对各班报上来的近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比较异常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在对一些学生心理疏导时,我们发现家庭中缺少关爱的孩子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他们的叛逆和仇视心态特别强烈,与同学打架以及在班级中种种格格不入的行为便是他们这种心态的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别建立了心理障碍儿童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与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在每逢儿童节和其他节日时对他们进行帮扶和送温暖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篇(7)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四年级一位李同学,父母离异后,她和父亲生活,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爱。父亲再婚,后妈添个小弟后,大家重心转移,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她为了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校期间不断违纪犯规,制造事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睡觉,学习成绩大都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单亲学生,我们对她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她,让她走出阴影。因此,我找她进行谈话,举出了她身边老师、同学与其有类似的经历。同时,我更加地关心她、安慰她,以减轻她的内心痛苦,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自我,而且告诉她,以后碰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就主动地来找我们,这样解开了她的思想包袱。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我们老师应尽的义务。在实施策略中,我们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主办方向家长赠送了《家教常识》小手册、家教音乐光碟、家教知识展板等,并邀请了内江师范学院离退休干部处处长张德给家长讲解家教常识。张德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讲起,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家长理解到怎样在家庭中教育好一个孩子。

本次活动获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观念存在许多误区,这次活动让自己收获颇多。

(内江市关工委)

震后心理疏导帮下一代走出惊恐

“4·20”芦山地震后,雅安市名山区关工委与区教育局关工委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疏导活动,努力消除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学教授陶来恒、川大附中心理学老师何平先后来到新店镇中心小学和名山区实验小学,对学生进行震后心理疏导。

专家们深入讲解了地震常识,以及如何科学理智应对因地震造成的各种心理负担,并耐心解答师生提问,组织表演小品等,使大家放松、愉悦心情。

(雅安市名山区关工委)

关爱残疾儿童 帮助实现梦想

5月17日,由筠连县关工委牵头、筠连县残联和共青团筠连县委发起的“关爱残疾儿童,爱心圆梦活动”在筠连县聋哑学校举行。

篇(9)

后进生往往是不被同学们欢迎,甚至令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多表现为孤独、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强,而且常常心灵封闭。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是多么的渴望与人交,他们更需要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在增强后进生社交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研究。

一、案例:李玲,女,16岁,学习成绩很差,上课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个性胆小、自卑、不擅言谈。在学习上常常撒谎,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家庭生活背景:父母务农,靠做点小买卖谋生,父母平时几乎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训斥与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案例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她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我认为形成该心理的原因主要是:

1、父母在学习上对他的期望值太高。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李玲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李玲的成绩很让父母失望。为此,家长通过请家教、找亲戚帮忙等种种方式来弥补,但仍不见成效。父母的打骂使她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性格。

2、同学的排斥

因为她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多的错题改正,考试常常不及格。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李玲一直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

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她谈心,给予倾诉机会,和相应的社交心理疏导。关心、爱护,帮助她树立健康的自信心,同时教授他一些社交技巧,让她有机会能自由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社交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更加健康。

三、注重疏导

(一)疏导父母

我主动利用傍晚及星期天与张松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并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建议家长在生活中多抽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多一些欢笑,多赞扬孩子身上的优点,例如:忠厚诚实、细心体贴等等,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要一直打骂,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交心理。

(二)疏导同学

在班级里告诉同学要平等友爱的和张松相处,不要随意的欺负、取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耐心细致的关心他,如果张松有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态度要耐心,不要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帮他树立信心,让同学们真心想一想他的优点,例如:忠厚诚实、细心体贴等等。并且和班主任沟通,给他安排了一个活泼爱笑的学生作为同桌,为他建立良好社交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疏导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才能使他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交心理。

1.发现“闪光点” 学会赏识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正如一位老教育家讲的那样:“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我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十指有长短,各有各作用。天上有月亮,也有星辰,甚至有一些我们根本看不见。可是,它们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我不仅让她在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优点,而且我还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写下她的优点,并在班上读给她听。开始她很惊奇,很害羞。后来她的眼中开始闪现光芒,腼腆地绞着手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优点,这么多……”我鼓励他发现优点,赏识自我。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入学前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落差和受歧视、受排挤及入学后面临社会、家庭的压力,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控制心理,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一、中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大诱因。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断,家长很少与学生交流,且期望过高,容易给中职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心理又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逆反心理。

2.学生方面

首先,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生理上的发育逐渐成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应该具有与成人同样的权利。但他们并不具备履行成人义务的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落差,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自卑感会导致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自尊心也很强,神经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的学生爱指责别人,批评别人,喜欢用各种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会采取说反话、出洋相、打断老师的讲话等方式来反抗老师和家长,以此显示特殊性或者用这种方式让老师记住自己。

3.教师方面

教师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言行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良的言行会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部分教师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渲染,导致中职学生对社会现实更加不满;个别教师不良的行为使学生对教师整体的尊敬度、信任度、亲和度下降,这些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对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沉重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因此,家长、教师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疏导。

1.家长般的关爱

家长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最后,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利,与孩子谈话应用平等商讨的语气,耐心教育。

2.教师的教育疏导

首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产生厌倦情绪并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除了内因外,与师长的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和简单粗暴也有关系。教师要注重及时了解中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对症下药,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便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消除对抗心理。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调整师生关系根本的方法,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敏感,会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为此,要使学生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要尊重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也是正常的人,教师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最后,合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多方面鼓励,大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学好文化知识的坚定信念。

总之,我们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还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疏导,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进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进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使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篇(11)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