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1 11:41: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

篇(1)

为了迎接全球范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需进行改革,使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接轨,提高自身层次,否则便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迅猛发展的形势。为此,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应在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外理、应用、管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所以,目前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中都开设了制作网页的内容,充实加强了因特网的应用。而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研究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顺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断普及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却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所以,在高校阶段,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目前的教学手段并非以前的粉笔和黑板的时代,是多媒体信息时代,集音频、图形、图像和视频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创新。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目前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

随着目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课堂时,已经具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初步认识,但是并不是很扎实。据我对刚入学新生的了解,简单的打字、发邮件、浏览网页等这些操作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日常的文字排版、段落格式、表格应用等操作,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EXCEL表格应用的掌握是最差的。前者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男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阻碍,后者,则会难倒一大片学生。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想讲授一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准备充分的课件演示、案例展示等,所以务必保障教师备课设备的齐全及演示条件的具备。而我们教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也必须保障学生的实践课程能够顺利施行。对于那些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以先进、办公环境欠佳的状况应及时更新设备和条件,紧跟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否则无法改善教师的授课条件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绩。

四、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目标不能只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我们应该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大纲相一致。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必须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可以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目前各个大学基本都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教学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针对性,才能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来。

(二)教学内容需细分优化,教学过程多样化,把握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而且一定要与社会接轨,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挖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各种单位企业的数据、文档拿来举例或分配给学生来完成,这样的实例教学要比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要主动地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项工作,在工作完成之后由实例单位来考核此项工作完成的质量,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再者,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制作相关主题的电子版报、贺卡、相册等,规定相关的版式、制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种用设计作品的形式也可以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三)制定严格的课程考核制度和测试要求

教学评价是一个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考核分为课堂平时表现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又可以分为随堂考试和试卷考试两种,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将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此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这一考试作为考试命题来考试也就是试卷考试部分。而平时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定单之类的作业,教师需根据企业单位对学生的作品给出的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的综合评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给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00-02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ZHENG Fu-dan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national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uter, 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blems in public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2013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调整全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通知,在该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3年9月份开始,全国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大纲,由之前所要求的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熟练应用Office 2003办公软件,改为要求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下熟练应用Office 2010办公软件,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考试中,新增了熟练掌握Photoshop CS5操作的要求。同时,新大纲中还提出“MS 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的要求。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仅要顺应计算机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而且在掌握的层次上也需有所提高和深入。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发展的日趋完善,独立学院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已经发生了各种改变,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推广,但全国各地的信息教学水平各不一致,城市和农村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尤以动手能力更为明显。

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最新大纲已经,但是一些独立学院仍然来不及调整,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尤其是如果相应的练习和考试软件没有更新,便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此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地停留在Office系列的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上。但对于文科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Access或Visual FoxPro,或理科类学生需要掌握的Visual Basic等,却较少涉及。

3)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多的仍然为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为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2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所在独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分层次进行学,势必会使水平较好的同学缺乏兴趣,水平较差的同学失去信心,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他们分层次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免修考试。免修考试的内容和重点、难点都依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设置,难度亦相当。免修考试未达到75分者,便视为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仍未熟练掌握,则应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修考试为75分以上,便视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须再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开设如《MS Office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应用》、《FoxPro数据库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等选修课程。

2) 教学内容改革:

一方面,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最新大纲,将教学内容从原有的Office 2003(包括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 的教学内容,更改为Office 2010(包括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 2010) ;将Windows XP操作系统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更改为Windows 7操作系统;增设多媒体技术基础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这门课程着重于实践,其主要目标是学生对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应避免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解传统的、应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上。因此,在教学学时上,增加相应的上机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练习操作技能。

针对上述两个内容,确定新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及其实验教程。

3) 教学方法改革:

① 案例驱动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按照章节的知识点逐一讲解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样陈旧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也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因此,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办公需求为案例,以案例来贯穿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即采用“案例驱动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总结案例知识点和方法步骤”这一系列的步骤[1][2],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当中,去寻求解决办法,去记忆解决办法,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② 竞赛驱动法:可以采用“竞赛驱动法”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文本输入技能”,可以举行打字比赛,针对“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举办“Office操作大赛”等,以赛促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 引入练习及考试软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及考试软件非常重要。这类软件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提出各种操作要求,让学生进行相应设置,并自动打分。学生可以根据系统打分及评析的结果,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欠缺部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模块的练习。

3 结论

国家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公共基础改革非常必要。该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以上各个改革环节已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收效良好,希望能给各独立学院的同行们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42-02

一、研究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经过传统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中讲授的软件掌握不够灵活、创新和创作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与自身专业结合不足等问题。围绕“大学计算机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社会就业及专业本身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大学计算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以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第一学期信息基础课程,面向全校,不分文理,讲述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第二学期信息技术课程,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学生的能力拓展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向,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第三学期计算机综合实践课,在已掌握了一些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或生活背景,设计完成一个计算机作品。计算机综合实践课以学生自身兴趣和基础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竞赛。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累计开设教学班级147个,教学对象涵盖除计算机专业外全校各专业学生,修读人数约9300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教改目标与内容

1.教改目标。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科、文科等多个专业,是一个探索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通识课程,也是一个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为目标,探索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建立起广泛适用的课程大纲、内容规范及评价系统,并提供灵活的在线资源支持。

2.教改内容。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填鸭式讲解,而是以“优秀作品赏析、教师引导设计、学生成为主体”为主线,带领学生从优秀作品赏析入手,总结实践作品设计的方法,再引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作品任务。引导学生按需学习,反刍式学习。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和瓶颈时,寻找解决方法和寻求突破的渠道。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采取合理的技术,进行多种平台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具备结合专业自主选题、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在使用中调试修改、完成作品的能力。能够撰写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和文档资料;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与人交流;在团队合作时,要能够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协同。②以竞赛促进教学,配合计算机实践课程,我们引入了多个计算机应用能力赛事:校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海峡两岸信息素养交流赛和创新活动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大赛,以大赛要求提高计算机作品的质量,在参赛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完善考核方式等教学资料,课程的教学考核成绩通过实验报告、计算机作品和源文件提交检查以及演示答辩三方面综合而成。实验报告是对作品的全面介绍,包括作品简介、运行环境介绍、制作过程、作品效果图、本人分工、制作感想体会等。撰写实验报告,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计算机实验文档,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体验软件工程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开展计算机项目的研究和学习。表1列出了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报告。

实践作品类型可参照上海市和全国计算机设计竞赛,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制作。常见作品类型包括:电子课件PPT、电子杂志、多媒体、Flas、Photoshop图像、视频(指定视频文件大小及时长)、网站、程序设计等。作品评判主要从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艺术性、创意与应用、运行环境等指标来考虑,并在制定标准时注重指标的量化。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作品的工作量、难度、技术先进性、是否易于使用推广等方面,能够对作品做一个综合的、较科学的评价。作品的演示答辩,是展示作品特色、介绍创作思想、表现制作技巧的一个重要场合,也是锻炼口才、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同组学生的分工和团队合作情况。

3.丰富实践作品类型,让计算机新技术走进课堂。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如物联网、云计算、3G应用、智能终端等,传统的计算机设计类型已不能覆盖新技术、满足新形势。同时,上海市和全国竞赛的作品类型也在不断增加,更注重新技术的运用和自身专业的结合。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作品类型,在实践作品中引入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配套调整。

4.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为自身专业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其他各学科、专业的基本工具。根据“一体两翼”的理念,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本身这“一体”的基础上,再添加强有力的计算机与外语这“两翼”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才干。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引导设计。

5.提供在线资源支持。通过网络提供优秀作品集锦、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并支持网络互动交流,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1.教学总结。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各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提高课,学生动手实践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利用本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钻研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的锻炼与选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竞赛。笔者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累计已取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在连续多年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反映良好。针对本课程,我们还编写并出版了教材《计算机实践课程导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通过网上问卷和课堂调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也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教改展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结合累积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本课程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①进一步调研同类课程的国内外现状,优化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总揽设计,理顺本课程与其他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系。②探索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新技术、新技能,使课程带有前瞻性。③对课程大纲和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完善和规范,完成教材的补充。④依托学校校园网建设和微课程建设,完善与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行恒,刘.计算机实践课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20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20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716-02

Th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

WU Xiang-lan

(Wuhan Marine College,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computer foundation" is to be placed in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fore the important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higher vocational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namely in the gradual building of full-time teachers under the premis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standardize teaching content, to carry out targeted teaching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teaching.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t different levels; project teaching; standardize teaching content

大学阶段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工作中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高职计算机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怎么改,是摆在高职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且差距有扩大局势

自2001年始,普通高中都陆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职业高中更是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部分人取得相应证书。目前进入大学的新生不同程度的接受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高职计算机教育已不是“零起点”。但是新生入学时“会用”到什么程度则异很大。一是来自中职和普通高中的差异,中职新生普遍受到良好的训练,而普通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基本是“零起点”。二是生源地域差异,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好,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偏差。三是个人兴趣的差异,文科学生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知识的接收能力普遍不如理科学生。

1.2 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重视程度不一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高职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差距,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态度。比如2005年的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文秘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并取得证书,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效果好。但是有些系没有要求,学生亦不重视。近几年,有些专业不顾学生意见,甚至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这种现象有扩大的趋势。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基础课不同于其他的基础课,课程内容新、更新快、实践要求高、对设备的依赖性强,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调查中发现,各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依据课时随意设置教学内容,有的按照个人喜好特长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与实际应用脱节。

1.4 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需要改进

调查中发现多所学校从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人员,部分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部分是外聘在校大学生或者本校行政人员。其中在校大学生或者本校行政人员并不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对计算机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照本宣科和随意教学是两种常态。同时由“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很多老师还是老一套教学方法,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1.5 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以是否取得等级证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以等级考试或者类似的考试作为课程衡量标准,而对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取得证书,但是简单的实际操作却不会。

2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考

2.1 面向应用,规范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而作为工具使用的计算机技能也必须是以应用为目标,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是面向应用,这一点要落到实处。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是学生在工作中不需要,而是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没有和专业很好的融合,学与不学一个样。《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首先必须依据专业大类进行计算机应用调研,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和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协商确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在合适条件下,自编更实用的教材,我校于2008年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实验指导》,有效的针对了我校一些专业的特点来规范教学内容。

2.2 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针对性教学

针对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应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老师在整体上对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是采用滚动教学法,将课程分成多个独立的模块,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通过每个模块的测试,测试没有通过的模块,学生必须选择该模块进行学习,并最终通过测试。其次根据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测试系统,学生可以多次参加测试,只计成功,不计失败,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为最终结果。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灵活性,有效解决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不齐的问题。同时应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我校2006年建立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涵盖了计算机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的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

2.3 倡导推行“项目开发式教学”

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流于形式,效果欠佳。“项目开发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突出项目驱动,问题引导,实训为主,讲练结合。通过展示实际的案例,打破传统章节教学的特点,以项目覆盖知识面,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将知识介绍给学生。这种“项目开发式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具体的和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联想和应用载体,并在训练中体现出来。将无形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结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看得见,用得上,热情高,效果好,教师也有成就感。

2.4 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分层次教学

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分成两个层次(1+X)。

第一个层次(第一个“1”)是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Windows和Office为主要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办公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个层次(第二个“X”)是结合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这个层次应该是专业和计算机相结合,像船舶专业开设的CAD、物流专业开设的单证操作等都属于第二个层次的课程,该层次的教师应该是熟悉计算机的专业老师或者是熟悉专业的计算机老师。

2.5 打造专职的师资队伍

计算机能力的好坏是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计算机教师质量和数量不落实到位,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是空谈。外聘在校大学生或者本校行政人员上计算机课程现象应该遏止,要想计算机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打造专职的师资队伍是首要任务。

3 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要想将计算机教学落到实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呼声高,但是怎样改,是我们每个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应该思考、摸索和实践是重要课题,我们将继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义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实验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阮建丰.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5):84-85.

篇(6)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实验内容既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视实验课教学,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改革意识,摸索出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摆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现状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很多高校都是重视理论课教学,而将实验操作课作为补充,甚至减少实验课时。调查显示,74%的学生反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足50%,有68%的学生反映他们在实验中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教师从来不批改他们的实验结果。

第二,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自身综合素质及实验教材内容的限制,依然秉持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缺乏弹性,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三,实验的设置不合理与不完善。

多数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基本上仅是以验证教材的内容为主,综合型与设计型的实验较少。在实验类型设置方面,学生反映大多数安排的是基本操作型实验,只有少数的学生反映安排了综合运用型实验,安排设计型的实验就更少。在实验内容设置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设置实验内容过于容易,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方法

第一,转变旧的实验教学理念。

更新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意识到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对等关系,不可偏颇。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出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技能,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第二,科学设置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设置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验内容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科学地设置实验内容,以实验操作练习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应根据实验的难度及实验目的的不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目标功能不同的三类实验:一类是基本操作型实验。基本操作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二类是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某一模块的功能,一般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实验。三类是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设计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好地表现个性和进行创新的机会,通过特色实验项目的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许多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均通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将每次实验内容、实例与任务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自己下载,并将做好的实验操作结果上传到系统,教师及时评价。若学生在实验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在网络上及时和教师沟通,实时交换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而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另外,为了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增加学生课外自由上机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三、结语

实验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柴欣,史巧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6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83-122.

[2]柴欣,武优西.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M].6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33-87.

[3]徐立新.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6-22.

篇(7)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项目介绍[EB/OL]. [2011-03-10]. .

[6] 曾妍焱. 非学历证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硕士论文,2008:20.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做好201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11-03-10]. .cn/common/newsDetail.jsp?newsId= 1299659431046.

[8] 三江学院教务处. 关于我校从2007级开始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须考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问题的通知[EB/OL].[2011-03-10]. /s/7/t/75/3c/bc/info15548.htm.

[9] 中华考试网. 2011年计算机一级考试B考试大纲[EB/OL]. [2011-03-17]. /ncre/dagang/128534/.

[10] 丹. 关于高校普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0(20):2-3.

[11] 凌翌.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21):138-141.

[12] 刘安明. 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几点思考[J]. 电子商务,2009(8):55-56.

[13] 周新丽.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66-69.

[14] 姜漓. 计算机等级考试负面影响之我见[J]. 大众科技,2009(1):181-182.

[15] 李晓磊. 浅析计算机等级考试督导功能的弱化[J]. 考试周刊,2007(37):8-9.

[16] 王涛. 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课程教学联系的思考[J]. 当代经济,2010(3):92-93.

[17] 徐斌忠. 微软今起停售Windows XP技术支持至09年4月[EB/OL]. [2011-03-17]. /20080701/n25784 5925.shtml.

[18] 程向前. 计算机应用基础2011[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23.

[19]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 信息技术基础[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1-3.

[20] 顾刚. 大学计算机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

[21] 冯博琴.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

[22] 互动百科. Certiport [EB/OL]. [2011-03-17]. /wiki/certiport.

[22] Certiport IC3考试大纲[EB/OL]. [2011-03-17]. .cn/new_certificate.asp?n_id=208.

A View of the Impacts of National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on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in Universities

CHENG Xiangqian

篇(8)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当今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部立项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因此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区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讨会不断地在召开,研讨的内容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改善。

其次,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全国已经取得成效,最近几年当中,全国多数高校在按照之前的改革文件进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其中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体系,即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和文化基础以及技术基础,并根据这些课程体系设置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有着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并在此方面取得了让人自豪的成效。

再次,虽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这个时代中也有其局限性的问题存在并不断地发生。这也给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者摆出了很多困难。其一,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上存在问题,教师的备课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一味地在上课中按照电子屏幕来讲课,降低了沟通机会,使得上课气氛没有活力。而这种乏味的理论课程和上机课程的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就是由老师造成的,他们没有注意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其二,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大量招生,造成了教学师资方面力量的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更高的学习。有些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基础教学的课程要求出,而对后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应能力有所降低。其三,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仍然是在按照很多年前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而计算机的更新速度特别的快,导致很多计算机的性能很多大学生不会使用。其四,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落后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现实生活的实践水平,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在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创新水平的人才。其五,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等级的考核,这主要是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手段

首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阶层进行改革,使新媒体教学的发展更加完善,对计算机教学设备等进行专业人士管理和保护。领导部门要积极协调各个计算机设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工作;领导也要解放自我思想,大力发展和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有力的条件。

其次,由于计算机硬件设施更新速度快,使得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更新后的硬件掌握程度偏低,这就要求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而后通过自身水平来建立具有活力的课堂气氛。为了使教师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能够赶上更新速度,就必须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深入的培训,主要从现代网络信息对基础教学的帮助和计算机基础教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改革。要做到让老师能够愉快地接受培训,就要激发老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育的信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多鼓励多赞颂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稳定的向前发展。

最后,高校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研究项目,研究目的是怎样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果的改革;怎样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对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选择具有专业性的课程;是怎样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背景下,对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等教学形式的结合运用;是怎样引导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学业,对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效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对策

首先,确立明确的计算机更新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并且实践能力也很强。根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性质和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要求高校必须培养计算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其次,开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公共课堂,发挥其互动交流的作用,这比在上文化课的课堂更为有趣和达到教学目的。很多高校教师在同一专业的课比较多,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堂能够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其他专业老师也可以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进行解决,这样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调高,保证了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再次,建设互联网教育空间,随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促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所学专业的最新状态和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大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困难等信息返回给网络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也可以在网络查找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网络教育平台。

最后,设置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培养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能力。高校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实践机会,可以使大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10).

篇(9)

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省之间的差别,在步入大学校门时,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着很大差异。面对这样的问题,很难从现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大纲》中找出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很难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此外,大部分学生自主性不强,一些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或脱节 由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的约束,大部分高校很难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两类教学也往往是分开实行。分开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如果将理论教学排在实践教学的前面,学生则会很被动接受长时间乏味的知识学习过程,而且学生也会质疑所学知识的可用性,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果将实践教学排在理论教学的前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持,他们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问题本质的研究方面,而这方面将是理论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考评模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本质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现有的考评模式还是更多地专注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了笔试和上机的考试形式,以丰富期末考试的多样化,但是考试内容仍然局限于以前的题库;而且这种模式化的期末考试形式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学生的消极备考态度,即通过记题背答案的方式来通过期末考核。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能真正验证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以及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这种考试模式无法判断学生在接受《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之后是否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水平,而且它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片面的,把考试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

改革方案

开展分层次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开展分层次教学。具体实施时,首先要对新生进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评估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据此将学生重新编排教学班级,以方便此后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班级,重点是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其它教学资源独立自主地学习,尽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计算机水平中等的班级,则注重整体水平的提升,教师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课程深度和难度。而对计算机水平差的班级学生,就应该着重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讲解知识重点,进行实例演示,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安排教学课时的时候必须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一定要将理论教学安排在实践教学之前,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给予充足的实例说明;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过程,并将理论教学中的内容放到实践教学中去讲授。另外,还需要更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间隔,换句话说,就是要避免出现理论课与上机课之间间隔太久的情况。最好的情况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就立即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社会上计算机培训班的授课方式,即直接在计算机机房里面上课,教师在讲台演示的同时,学生同步地进行相应的练习。

修改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 一是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课堂作业的分数比例。可以通过每次实验课的随堂作业的完成程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理论课中可以给出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二是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考察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类活动及比赛,对积极参与者和成绩优异者采取不同的加权积分,作为期末总成绩的重要参考项,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兴趣。三是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与等级考试的关系: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绝不能单纯依靠等级考试。等级考试可以在高层次上实行教考分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好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等级考试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应该随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随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应试问题应该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方向,而不应该将等级考试和基础教育等同起来。可以说,新的考核方法应该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学习的负担。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的应试学习转为主动的素质提升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这门课程时,能够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和实用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进行改革,不要重复设置中学计算机已经教完的内容,教育改革应该使大学与中学同步进行,使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各有所侧重,仅将计算机平台能力教育作为大学中的一门起填平补齐作用的计算机补习课,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以三个层次为基础,实施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以三个层次课程设置为依托,按照学生水平、专业需求进行改革。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1]。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硬件的性能指标及装机步骤、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日常生活软件(如图像处理、电子杂志、视频编辑等)的功能使用、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如网络连接配置、如何ghost等)。第二层次是程序设计基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对问题的抽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化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课程主要包括VB、VF等。第三层次是结合专业需求学习专业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实现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处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专业方向、学习重点的不同,结合各专业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差异化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达到与专业紧密结合,为专业学习服务,互学互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较全面地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提高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通常不能切实执行。多数高校在第一、二层次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对第三个层次关注较少,通常仅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的公共课程,其余学年出现计算机教学的断层,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相关的课程,造成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能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相关问题[2]。这造成当代大学生通常都拥有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却不会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而这种专业性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水平,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三、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77-02

Discussion on the New Organization and Mode of Computer Cultur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ZHANG Huai-x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of Soun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already come true. So, mastery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courses is an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present age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he methods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will fit the need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and applicable talents.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Teaching quality; mode; application ability; network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我国本、专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多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 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学生们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主要表现为:

1.1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每个生源地的师资力量、经济条件,以及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每个生源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有些地区中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家庭计算机的日益增加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计算机学习环境,这些都使得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后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对于学生,因为起点不一,就难以实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如果起点偏高,有些学生会因为基础差而难以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而起点偏低,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好而感到内容太浅,不肯继续学习,导致知识能力不提高,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能前进,缺乏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1.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学生仍有一定缺点。首先多数学生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最后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特点和学时减少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散、操作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如果仍按照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将各知识点零散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完整性,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基础水平,有针对的、合理的组织教学。

1.4 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高校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实践环节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的基础学科。一般都是全校材,学进度,期末统一组织考试。一方面,容易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是为了对付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对于计算机操作较熟练的一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该课程很简单加之平时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可能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而且,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一次考试,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组织模式的单一和存在的漏洞使其严肃性和真实性打了折扣。

2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的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使用,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高校和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考虑与国际竞争和接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基本素质之一。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于这一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2.2 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由于生源地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同的等因素,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所谓分级教学,就是针对入校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定准线,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编制不同的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1)任务为主线;2)教师为主导;3)学生为主体。

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围绕课程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绕各专项能力开展教学,从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等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提供引导、提供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料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4 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途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一个开放、沟通、平等的氛围,架起教育信息化教与学的桥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较好的师生互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完善的课外辅助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效的辅助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1)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授课老师的课件、视频等;2)自主的学习方式,如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自我小测验,模拟考试等;3)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卓有成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5 注重实践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开放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辟了既动脑又动手,接触新技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2.6 增强考试的灵活性

建设网络平台的考试管理系统。实施以能力训练考核为核心,以试题库平台为支撑,以网络考试系统为工具,命题、考试、判卷、成绩处理、考试结果分析,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在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实现无纸考试。试题根据知识点组织,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彻底实现教考分离,节省了人力物力。由于试题的随机性,考试作弊减少,可以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水平。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现象,体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2] 刘光蓉,周红,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