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素质教育自我评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2-01
音乐课程是人文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是对学习者开展美育的主渠道,而初中音乐课堂又是对初中生群体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面向全体初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亟待破解的问题。下面,将就此谈谈看法。
一、创设一流的初中音乐教学氛围
既然音乐教学属于美育范畴,那么布置好初中音乐教室就能够创设出一种优美的环境,让学生们一进入教室就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再加上悠扬的音乐,会让人感到爽心悦目。学习者能够极快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很好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音乐教师应当勤于动手与动脑,依据需要对音乐教室实施改造。比如,在座位设置上,可打破一贯以来的单一呆板的排列方式,设计出富有艺术感的圆形或者半圆形等新排法。在教室的墙壁上,还可贴出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也可贴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风景图片。比如,一次在让学生们欣赏《祖国颂》时,就挂出了一幅名为《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片,其中包含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初中生们顿时就被吸引住了,就如同置身于美景怀抱之中。可见,根据画面来加以欣赏与体会,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种代表美的艺术,而音乐教师则是美的化身和使者。音乐教师应当用赞美、肯定、微笑的神情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初中生们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均应予以充分地鼓励,为其带来勇气与信心。同时,要尽量让每一位初中生均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关心、帮助他们。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畅所欲言,从而让初中音乐课堂中展示出浓郁的民主意识,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有发表自身见解与上台进行表演的契机。在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后,其思维就会变得极为活跃,这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全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要依据初中生群体心理与思维特征,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出初中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学生们认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并且还能实现提升教学成效的作用。在新赏乐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们依据音乐与画面以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的力度、速度以及乐器音色等。所以,多媒体教学就能为初中生们欣赏乐曲营造出良好的情境,发挥非常强烈的感染作用。在每一段音乐欣赏好之后,学生们就能十分容易地区分出各段乐曲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与情绪,从而自然地产生出美好的联想。
四、充分拓展初中生的想象空间
初中音乐教材只是一种材料与资源,只是帮助学生们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工具,但是课后所提问题与作业设计均具开放性,其答案主要不是唯一和不确定的,如此做就是为了促进与发展初中生们的个性,鼓励其自身探索与思考。这与每一个个体对音乐所具有的理想与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初中生们的个性特征,赋予其以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发挥出初中生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让学生们欣赏民乐《百鸟朝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运用绘画、表演或者讲故事等方式展示出自身对于此首乐曲的深入理解,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画了百鸟鸣叫的欢快场面,另一部分学生走至讲台前生动地描述森林中鸟儿吵架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积极鼓励初中生实施自主性评价
笔者觉得,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于教学考核的标准应当不再进行统一地规定,考核的标准应当具有更大的弹性以及开放度,倡导自主性评价,让同学们在自主性评价过程中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以往,对初中音乐成绩的考核都是实施期末一次性考核的,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单一,考核的标准显得过于僵化。在考核过程时,学生们为了能够得到理想的成绩,只能一味地适应于这一考核的标准,这就限制了初中生的思想。音乐教师为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成长为实施自我评价的主人,从而展示出评价的自主化程度。比如,在音乐考试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在演唱完毕之后先依据评分标准实施自我评价,随后再由本班同学进行集体审评,最后再由教师来决定分数。因为每一位学生都会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评委,所以他们在考试过程中都能集中精力听取他人的演唱,并给予其他同学以公正评价。运用这一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气氛往往会十分活跃,同学们经常会为了某人的评分而进行交流、探讨乃至于争辩。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初中生群体的音乐表现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们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自身在音乐学习上需要加以努力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出其创新之欲望,从而推动了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
六、打造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
音乐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均具有难以低估的重要作用,甚至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决不能懈怠。各初中学校应当高度重视音乐教学,强化对音乐教师人才的培训,持续提升其综合素质。从方法上来说,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群体的音乐素养,进而提升初中音乐教师的总体素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育在我国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想方设法,努力培养与发展初中生的音乐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为他们其他各个方面的学习创设出良好的条件,以实现初中生群体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 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 中国音乐教育,2002(1).
[2]刘蓉. 关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商,2008(20).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5-02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的新发展,它是以落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反映初中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素质和综合素质
广义上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综合素质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付旭明认为综合素质指的是凡通过学生学业考试不便、不能测试的,但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核心的素养。这些素质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通过考试不能或者不便测试的,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素质。[1]
(二)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
陈玉琨在其《教育评价学》的书中指出,“评价”在我国的文字中是评定标准的简称。从本质上来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2]
综合素质评价个人认为就是主体从多方面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从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进而为个体以后发展和进步提供依据。
(三)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是各地区使用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维度有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合作沟通、审美情趣、体育与健康等方面。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能促进初中生在德、智、体、美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001年,国家教育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强调教师对其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分析,主要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随后,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关于中小学生的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而且对每个方面的范围都作了说明。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唯分数论”的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落实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初中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一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身心健康等非学业考试课程的发展;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各方评价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与态度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等。(1)自我评价。即学生写出自我描述评语,并提供荣誉证书等可作评价依据的参考材料。自我评价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的能力,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由于当前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宣传和实施的力度不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和发挥不足,大多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体系没有具体落实。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属于初步阶段,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评定教师根据收集学生的资料对其评价,教师评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由于目前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致使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偏向,仍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进行综合素质评价。(3)家长评价。家长评价可以使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而现实中,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仅属于表面现象,而且认识的途径仅仅是通过学生、教师的言语对其有所了解。
关于各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无论是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大多数都是赞成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的。当然,仍有一部分家长和教师不支持该做法,他们认为一方面学生在中考期间,没有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另一方面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步骤比较繁杂,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二)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问题
1.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评价各主体的质疑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或教师评价,因各自所处位置与各方关系的局限性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家长、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有待提高。“分数论”已在人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关心不足。当前由于广泛追求升学率、趋同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标准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
学生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受到社会的质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活动大多数都以考试为主,导致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不够广泛,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造成学生的许多过程记录、资料证据不能真实地获得。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高利害性的,公平、公正能否得到保证。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被应用到高中招生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决定了众多初中毕业生的前途,恐有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随意记录的举动。
2.对评价结果的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具体行为进行评价。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考试的依据之一,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命运,这使家长和学生,有的甚至是学校本身都十分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评价成绩,各种走后门或学校走过场搞形式等现象络绎不绝,这就导致了综合评价的信息会失去它的价值作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得不到保证。
目前,初中生的教学依旧围绕着中考这个中心展开活动。这样的根本原因导致了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没有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向学生提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学生没有接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也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发展这项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三、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体系
1.加强培训与宣传
培训的对象包括各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人员、各班级综合素质评价人员。通过各层次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意义以及方法,提高评价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以及责任感,确保评价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提高各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过程监控和过程管理
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所有参与评价的相关人员应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的评价工作人员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为了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
3.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作为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必须加强学校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和完善学校评价组织,培养一支良好素质的评价队伍,并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其次,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无论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是在具体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诚实守信教都应成为首要的指标与原则。同时,建立有效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制约制度和诚信制度。
4.加强对家长的宣传
综合素质评价也要面向家长和社会,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1.确定合适的评价内容
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规定的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具体化,在坚持科学性、适应性、全面性原则下,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可行性。
2.确定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价标准是整个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需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在确定评价标准的同时应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发展性、合理性原则,既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也要注意终结性评价。要合理地做到对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的评价。
3.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都是以班级作为单位进行,由于综合素质的工作量及复杂程度比较大,大部分主体实施的方法都是主观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质疑,因此,为了确保公平公正,提高评价的工作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我们应该积极将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
(三)合理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用等级还是用传统的综合性评语来评价各有利弊,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四)创设综合素质评价的环境
1.基本保障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要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力和物力各个方面到位。各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和社会人士要积极组织宣传和培训的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操作程序,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及时反馈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教育部门应对各学校的硬件设备采取定期检查,以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
2.公平与诚信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开是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措施。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公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学校应建立诚信保障制度、监督人员,层层签订诚信协议书,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宣传、监督和评价并及时反馈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
注释:
[1]付旭明.对综合素质评价几个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5,(04):14.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62―01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学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见如何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人文教育,是新世纪教师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 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进而积极地适应环境。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到不包干,不替代,不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一些失误。面对学生的失误,教师要积极引导,使他们具有直面挫折的乐观态度。教师要做到注重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一种新行为、新态度形成之初,教师及时的评价可以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建立适度的评价标准,要对学生们的自我评价进行评价,以引导他们掌握自我评价的正确方法。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已经能够基本明白是非曲直,所以在教学时要具有针对性,及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
二、 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认知程序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理性。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点。所以,在设计和实施教学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幻灯、录像、教具等,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从而丰富数学内涵。
三、 开放探索性原则
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性分析来发现问题,进而处理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教师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求异性原则
所谓求异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不能满足于常规和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改变现有状况的机会,是一种在异中求新、新中求变的原则。创造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
(一)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二)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极为复杂,有其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21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体育学生不仅要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并不容易量化,单靠定量的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必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老师的自我评价。因为任课老师工作在第一线,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清楚教学质量的优劣。但由于评价时的心理压力与主观因素,任课老师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还需他评,由同行教师评价,结合任课老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这样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不易外在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制定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青少年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教师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至关重要。例如,在评价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作纵向比较,设立各种激励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表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等等。
三、体育教学中应强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客体教育观向主体教育观的转变。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宗旨来组织,才能培养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主体性具有两层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主体性;二是指体育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既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
四、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实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对实践课的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体质,同时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如田径项目有跑、跳、投,特别是长跑项目,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可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某些能力素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练习,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质培养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起着激励、调节和指导的重要作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施的有效信息反馈。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领域,应该实现合理化和多元化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将选择性评价转为激励性评价
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往往带有“选择性”的有色眼镜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测和判定,这一盲目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同样也会在教学课堂质量上大打折扣。创新的教学批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反思缺点后能积极、勇敢地改正,并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二、将横向评价转为纵向评价
片面的教学评价把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能力作为唯一标准,将学生机械性地划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陈旧的教学评价观念,应将横向评价变为纵向评价,关注学生每天的学习进步情况,学生在昨天、今天以及可预测的明天都会有不同的学习进步情况,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实际的衡量和评价。
三、将单一化评价转为多元性评价
素质教学强调注重一切孩子的发展、发展孩子的一切,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评价也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同进行多元化改革和创新,数学学科的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数学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单一化的计算形式和结果,更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领悟、联想、记忆以及后期的提取运用能力,而这些方面更应作为有效评价的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和检验。
教学评价对于每门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数学教学评价中更是这样。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标准,才能将评价理论转变为评价实践。
初中生自主教育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践尺度不同就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标状态。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自主教育,都要依托于学校的实践。所以,学校才是初中生自主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结构。从初中学校的自主教育实践来看,融合式自主教育、权变式自主教育以及统分式自主教育是最常见的三种实践模式,但是,不同的自主教育模式具有不同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式自主教育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1]。在学校的实践中,融合式自主教育通过学校层面的驱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初中生自主教育的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自我建构的相互统一。1.学校顶层设计整合目标、计划、投入与评价的全过程初中生自主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为具体目标,助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为目标,制定统一又具体的初中生自主教育任务清单。其次,根据初中生自主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计划,分年级、分阶段、分主题进行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的教育。然后,加强学校在初中生自主教育中的投入力度。投入程度决定产出效果,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班主任教师,在初中生自主教育中的精神投入都必须聚焦、专注,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主评价做好服务工作。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评价。初中生自主教育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自由空间,在长时间的自主探索和学习中,肯定有得有失,在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反思。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确保初中生自主教育回归“育人本质”。2.教师、学生和家庭等开展自主性探索初中生自主教育除了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教师、学生、家庭也要尽可能地进行“自下而上”的“独立探索”。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自主教育是学习者自己主宰的教育[2],这种自主包括三方面:一是事先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二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调节、修正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解决学生“我主”的需求与“他主”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方面,除了学生的自身之外,还需要教师、家长等主体的帮助。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机制,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下而上”的放权和鼓励调和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化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冲突,学生自主性明显增强。在心灵自我做主的地方,学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从而获得健全人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行自主教育,帮助学生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排除了成人对自己的束缚,能够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3.构建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机制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棍棒底下出状元”“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等传统一直让学生处于“被压迫”和“被控制”的状态。不仅中国如此,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都是如此,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充分说明了教育中“自主”与“压迫”的矛盾无处不在。所以,初中生自主教育实践机制和环境并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还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事实上,融合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就是理论和经验的主导,而“自下而上”的“独立探索”则是经验与实践的尝试。因此,融合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化解了学生教育“丰富理论”和“贫乏实践”之间的矛盾,使国内外优秀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出类拔萃的“教育名家”的教育情怀,影响巨大的“教育名著”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在成功的实践范式的引领下,践行了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先进理论和实践机制的一体化,助推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权变式自主教育
教育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学生也是复杂的。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学业基础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异,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还必须采用权变式的自主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实施不同类型的初中生自主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初中生自主教育。1.分级而教:不同阶段完成不同阶段的事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要按照动态的观点来设计和实施。一方面,初中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群体,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首先要考虑学生年级的不同,根据年级实施分级而教,在初一到初三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水平和类型的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教育。另一方面,虽然初中生自主教育系统在一定阶段和时间范围内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持续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初中生自主教育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交换的开放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能够发挥最大优势的综合系统。因此,初中生通过设计、学习、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调整自身,并表现出一种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在不同阶段学会不同的自主教育。2.因材而教: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施教教育的复杂性除了时间维度的发展变化之外,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个体的差异之上。仅仅就初中生的群体而言,即使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也会有各种各样家庭背景、缤纷多彩个人性格、优点特点各异的智力水平的学生。因此,面对这么多性格各异、特点不一的初中生,学校实施自主教育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施教。成功的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中,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从孔子对子路、子夏等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批评教育开始,因材施教就被奉为重要的教育信条。到了近代,开始提倡自主性教育,以民主、科学为两面大旗,倡导教育的“自由、包容”,尤其是倡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这与初中生自主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3.分级而教+因材而教: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无论是分级而教,还是因材而教,权变式教育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归根到底,权变的初中生自主教育既遵循了学生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又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差异性、规律性的教育服务,还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杜威认为:“教育最大的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教育的中心……其改革的办法是把教育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身上,依照儿童长进的程序,使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可以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因此,权变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也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思考,实质上就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
三、统分式自主教育
自主教育就是“负责自身教育的能力”[3]。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是层级性和贯通性的统一,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五个维度的层级内容,每个层级内部都有自己的结构体系,而各层次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上需要“专题突破”与“整体推进”。
一、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农村初中生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有些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及简单说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
3.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农村新生代的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喜欢赶潮流,加之分辨能力不强,于是对新事物就会模仿甚至全盘吸收。
二、德育现状堪忧及构建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1.学校德育工作滞后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在传统的做法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
2.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改革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①增强育人观念。“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首先抓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的运作机制。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培养学生良好意识行为习惯”德育研讨会,真正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齐抓共管。②加强班主任工作。健全班主任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班主任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将班级德育状况作为评价班主任工作及评优的首要依据。(2)转变德育观念,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①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学校强调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②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改变以往德育局限于课堂,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的状况,要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培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加大实践环节。(3)注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①优化校园建设,使校园成为理想的育人环境。校园环境的规划力争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学校的公示栏精心设计,内容丰富。②成立多个社团、兴趣小组,创建文化氛围。由校团委负责开办的“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两次播放。学校成立“绿原”文学社,吸纳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入会。
三、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相结合,更新教育观念,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在课堂中直接总控着教学进程,直接控制着学生的思维,直接掌握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我校坚持每周组织教师集体理论学习,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2.注重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1)严密课堂组织,严格课堂管理长期坚持抓课堂纪律,学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逐步内化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务处则对此采取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课堂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监督。(2)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学生自然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达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课堂教学中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最终帮助这些生活在山区农村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高洋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班庄中学
一、柔性管理的概念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班主任如果能正确的运用管理策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班风、学风,学生将会更加刻苦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管理是一门艺术,初中班主任管理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技巧和方法等都会影响到管理的效果。在探索初中班主任管理的道路上出现了柔性管理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柔性管理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主要标志,强调和谐的组织内部氛围[1]。
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主要是指在班级内部艺术性的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对于班主任而言,班级柔性管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班级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柔性管理是初中班主任管理的新发展,班级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人本性。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班级刚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班级管理的需要了,班级管理也开始强调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班级柔性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保姆式教学,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将学生看做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
第二,情感性。初中生正处于情感不稳定时期,情绪不够稳定,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班主任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等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是班主任顺利展开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级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班级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进行感情投资,使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形成人人爱家、人人报家的和谐氛围。
第三,层次性。受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文化素质、个性特征、道德水平等都会有所差异。班主任柔性管理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性,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满足班级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三、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的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实施班主任柔性管理就是要班主任细心观察和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初中班主任柔性管理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树立柔性管理理念
事实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柔性管理要求初中班主任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树立柔性管理理念,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班主任应树立柔性管理理念,在充分理解初中生的年龄段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得到初中学生的认可和爱戴,班主任也更容易准确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管理班集体。同时,柔性管理要求初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政治思想工作就能起到“公生明、廉生威”的实效。
(二)在班级活动中实现柔性管理
实施柔性管理要培养得力的班干部,班主任要谨慎选择,定期换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选择班干部的时候,可以采取民主选举,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选拔。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都是顺应“民意”的,全班学生都会自觉服从安排和管理。
同时,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班主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实现自主管理的外部环境,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约束自身行为,管理自身事务。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班主任不可能事事管、时时管,所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其实现自我管理是班主任管理的一大突破。初中班主任可以将自我评比机制引入到班级中,定期评比学生在学习、卫生、人际方面的行为,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便全面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三)在情感激励中实现柔性管理
对班级实施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刻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感需求,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达到柔性管理的目的[2]。
初中生十分渴望得到情感上的认同,渴望理解和被尊重。初中班主任要充分把握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其实关心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尤其是当学生遭遇情感困惑时,不要一味的指责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道理,帮助他们早日走出情感困惑。班主任只有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四)实施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柔性管理
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家长与班主任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是实施柔性管理的重要途径。
家长会上对于前段时间以及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做出一个比较细致的规划,对于学生教育问题与家长达成共识,并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成功的经验,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还可以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立了家长互动QQ群,将每天的作业和基本教学状况公布到网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双重柔性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将柔性管理引进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证明,柔性管理是一种符合现代化理念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班级柔性管理能够使班主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学校是每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搞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新课改下如何对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2、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紧紧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最新时代,为适应数控的发展而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为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关注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新课改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1、更新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队伍的成立,使学生明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保障,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懂得思考,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2、加强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基础知识教育。
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知识的制约,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也必须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学生的人生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加强素质教育。
校园网上要开设素质教育的专门栏目,组织一些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案;开设网上学生心理测试和咨询服务;开设网上电子精品书库;虚拟网络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而鲜活的各种多媒体素质教育资源;编制、开发系统的素质教育软件等来开展素质教育。
4、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的效果,也注重教学的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也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也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要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统编教材与本土教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要探索启发式、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顾名思义,自主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习者有目的、有信心、有毅力、有方法。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学习者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把这两种当代最好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称为自主探究学习。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探究”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主学习探究,掌握课文语言文字的运用,思想内容的表达技巧,通过小组、班级内相互交流,发现并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初中生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具备相当的语文功底和基础。从语文课文本身的构成看,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的,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看,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相当能力。这些为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探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初中生的成长特点,“自主探究”兴趣比较浓,这就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搭建了非常有利的平台。
当下,深化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和大趋势。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型功能,寓教于乐,则初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将把初中生培养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一、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便捷性,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形象,从一般到理论。初中生的年龄正处在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具体、生动性,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只要我们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初中生可以依据自身具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因此,对初中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能只进行抽象讲述,而应与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借助多媒体,从而快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动力是问题,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外国专家在我国某中学听课后吃惊地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提问?学生没有疑问,他们到课堂学什么东西?”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让学生在比较、整合中发现问题,在相互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便捷性,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根据“百度百科”对能力的解释:能力,是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如,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呢?
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出的适时地调整。新课标的内容,无疑是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它是充分考虑学科性质和学生的心理机制而提出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也应该是阳光的教育、人道的教育、科学的教育、长久的教育,可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进行。
一、精心选择活动素材,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素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为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还没有真正为素质教育所取代,所以,很多学生为提高数学成绩,做试题,钻研试卷规律和答题模式,将数学简单地理解成了试卷,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教材的阅读,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方式忽略了根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稳固、不牢靠的。
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积极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将课本资源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相关环节和教学方法等等教学细节。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其树立起数学阅读的意识,同时,在师生共读、教师领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领略阅读数学的方法和要领。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所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如图像、例题、课前导语、课后问答等,以期实现初中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过渡,实现“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的完美结合,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的完美转化。
三、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这样一个注重人权,讲究人道、人性化的社会,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判断,既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要实现师生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的条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四种评价方式,旨在通过他人和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以使更好地教育与学习,实现师生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