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中医的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60―01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笔者更加意识到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如何从高一开始就把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中去,增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值得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探讨。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地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这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忽视乡土地理导致的结果之一。其实,“地理不是地理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如果能让学生接触些乡土地理,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施开放性教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 学生对家乡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乡土地理,可以使学生通过地理环境的真实形象,直接感受家乡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最为生动具体的美育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激发他们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按照《标准》描述的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要求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例如,在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正方体,再想象它的展开图,并把脑子里所想的图形画出来,然后再来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充分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一第二学期第二章有关“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教学中,我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因为这是老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会把老教材中的要求带过来,重视概念、图形的性质及判定,而忽视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过程。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几何是不可替代的,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通过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以丰富数学活动。
在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中,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测量、拼图、折纸和设计图案等,给了学生充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在应用课本情境时,也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变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第七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利用那位老人讲述的故事,而是带去了一个被压过的易拉罐,几根细钢丝和一团线。我说我很想知道那个易拉罐上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两个不能用刻度尺量出,又不凹在里面的点)让学生想办法。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争论一番的,可你不得不相信现在小孩子的聪明,经过几次设计方案的被否定,很快有同学从我带去的材料上想到了利用全等来测距离。他们用刻度尺找出两根钢丝的中点,再用线把它们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把一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A、B两个点上,让另一个同学量出另两个端点的距离就可以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很爽快地回答: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全等三角形,所以我就想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更是创新人才的时代。教育的核心是获取应用知识尤其是创新知识的能力,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为此中学音乐教学应树立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思想,发挥中学音乐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并主张因材施教提倡发展个性的教育方法,主要特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新形势对高科技经济时代的挑战,应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素质高、能力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各类人才。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的这一核心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能,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参与中学音乐倡导重在参与的精神,参与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的落脚点。中学音乐教学以集体练习为基本方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大都通过参与练习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练习,参与交流,推进教学进程,保持课堂旺盛的生命力。
(二)自主中学音乐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而学生自主是创新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培养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探索的欲望及其成功的内在喜悦感,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三)合作创新教学的基木特点之一就是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创造合作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二、中学音乐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思想创新中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终身受益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方法。
(二).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学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音乐教育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构建适合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的教材体系,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学生喜受的、难度小的题材为教材内容,以变革传统中学音乐课的枯燥和单调。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创新。
(三)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会学习是教育终身化的要求,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学习。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音乐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探索适合现代化培育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打开桎梏音乐教师发挥、修正、发展、创造的枷锁。同时,从多年的目标、计划、结果的统一标准等一系列教学详尽指令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学科,只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争鸣,不同的创造,才能推陈出新得以发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应改变过去教师占主体地位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的诞生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营造“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其想象力+增强学生创造意识等新的教学理念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研究、创造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讲清课堂的目的要求,学生可在课下自编、自导教学内容,在课内的自由练习时间,可以自定规则,组织小型多样的比赛,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课外以多种形式参加学习活动,不但对音乐课起到了延伸作用,而且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得到了消化。课外活动,主题鲜明,形式灵活,有广泛的参与性。这些音乐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发展了全面素质。音乐教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中的创造因素+创造性地教学+就会培育出创新人才。
(四)考核的创新
考核的创新,关键是研究出中学音乐考核的方法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不是忽视正常的考核,关键是怎样与素质教育相吻合。既不能压制中学音乐特长生个性的发展,又要看到中学音乐差生的进步。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要具有赏识性、激励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因此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中学音乐成绩,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进步幅度。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充分体现出学生中学音乐能力的各个方面,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贵在教育创新,也是素质教育扬弃后的具体化、深入化。中学音乐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的音乐教学改革要在理论认识上去旧呈新,在实践活动中勇于突破,要充分利用中学音乐学科的独特、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重视教学内容的革新,提倡教学方法的创新,强化考核体系的变新,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起到中学音乐教育应尽的作用和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从礼仪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修养和风度,增强个人的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礼仪言行,更是提高自信心、重塑健康人格、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1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明
中国有着优良的文明传统,重视和加强礼仪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礼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优良品质
人的礼仪、礼貌、礼节受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支配,而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仪、礼貌表现出来的。可见,道德蕴涵着礼仪,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有效载体。礼仪讲究细节,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通过可操作、可实践的礼仪行为教育及相关的实践训练,在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良好行为的方向发展,把抽象的、概括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深入化,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使学生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 自我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3)形成和谐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学生就能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封闭、自卑、情绪激烈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甚至有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不良情绪体验,他们更需要借助礼仪的学习、应用,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并凭借它去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心理问题。此外,礼仪实践能指导学生塑造良好形象,讲究仪容仪表之美,并在外在形象的改变中获得精神上的振奋,久而久之,自卑心和羞怯感会逐渐消失,自信心则逐渐增强,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职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行为举止符合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标识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则难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才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良好的礼仪也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礼仪规范要求也是现今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学习和运用礼仪,已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尤其是中职生这样面临直接走上社会的群体,良好的礼仪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应用礼仪有助于他们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使其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形成良好校风
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养成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大力开展礼仪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见证。而一个处处可见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校园,必是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因而说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确不为过。
2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校应当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校本课程―礼仪教育的根基
①制定《学生礼仪常规》
我们以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制定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礼仪常规》、《学生礼貌用语》,其内容涉及礼仪的诸多方面:着装礼仪、进校礼仪、课堂礼仪、环境礼仪、交通礼仪、公共礼仪、课间礼仪等,便于学生按照礼仪规范行事。
②创编《礼仪操》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和行业职业要求,我们将日常礼仪、职业礼仪、航空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中的礼仪肢体动作提炼出来,以基本礼貌礼仪态势为基本元素,创编《礼仪操》,并配备了音乐,让学生通过做礼仪操,改变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形体状态,培养其良好形象和健美身姿。
(2)礼仪进课堂―礼仪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礼仪的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我们在礼仪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法改革、师资培养与配置等方面加强研讨,并且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礼仪教育。
①专业课程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
我们的专业课程开设有《礼貌礼节》、《公关艺术》、《礼仪修养》、《市场营销》、《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风俗,宗教要求等知识,了解礼节礼仪的要求。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坐姿、站姿、走姿等肢体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塑造姿态美,优化气质风度,强化内在修养。
②在基础课程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
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旅游历史、英语、地理等课程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3)礼仪活动―礼仪教育的强化
我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如开展 “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 “校园礼仪之星”比赛,通过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形式,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达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4)礼仪考核―礼仪规范的落实
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促动是不可少的。
学校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立学生礼仪示范岗、教师礼仪督导岗,对学生入校仪容仪表要求进行示范和检查,各专业部设有礼仪部,每日进行礼仪督导、检查评比,把学生在校的礼仪表现与“星级班级”、“星级学员”、“奖学金”、德育学分等各项评比挂钩,对学生礼仪养成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5)礼仪实践―礼仪思想的深化
实践是深化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礼仪实践过程中有了直接体验和感悟,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礼仪要求,使礼仪思想进一步深化。
学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情景育人模式中,专门设有礼仪岗、校长助理、处室服务等岗位,使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有参与礼仪接待工作的机会。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感悟礼仪的魅力。
(6)礼仪表率―礼仪教育的引领
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教师,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做讲礼仪的表率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学校通过为老师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与学生一起做礼仪操、在师德要求中纳入礼仪的相关要求、实施“尊重的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让全体教师做礼仪教育的引领,全校形成师生讲究尊蕈、强调沟通、力求互动的礼仪文化氛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作为联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更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是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极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01-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良好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实践活动、审美教育、现身说教等形式,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一、通过培养审美观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身份,完全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融入可亲可爱的孩子中去。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引导行为,想方设法融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创、乐创,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结合现实生活,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给予点拨暗示,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且相处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指正。如:培养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待人语言行为习惯;养成刻苦认真、交流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判断是非对错、辨别真假美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总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选准渗透点,研究渗透术,增强渗透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目的,从而达到德育渗透,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着黑”、“蓬生中麻,不扶而直”,这些故事都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校园环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理解、抑恶果扬善的集休舆论环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小学生共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
三、通过教材处理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如在《过零丁洋》中学习闻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满江红》中学习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在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思想单纯,缺少社会阅历,要注重他们开拓意识、自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外知识的整合,用典型而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例,教会学生通过自我修身、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通过语文课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内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要学生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身教重于言教。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深受教师、父母及社会的影响。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请学生帮忙时“Excuse 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完后,不忘对他说“Thank you”;不小心碰掉了学生桌上的物品,说声“Sorry”;当学生取得喜人成绩时,说声“Congratulations”;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可以安慰“Never mind. Think over .Try again. ”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制订公约,自我规范
在英语课堂上,制订一套有班级特色,有英语特色的班级公约,大家一起来遵守,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如:1.做小绅士、小淑女,轻声细语,有风度。其他学科,可能往往要求孩子回答大声,朗读大声。在英语课堂上,笔者要求孩子们1.Read/answer it with the beautiful voice.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公约的要求,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音量,课堂上,甚至于下课后,都不大声喧哗了。当孩子们走进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所,也都会自觉地放低自己的声音。笔者相信,有了这样的德育渗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大妈式”的“高声语”,恐怕就再也听不到了。再如2. 礼貌用语长挂嘴边,please,sorry,thank you. 句句经典。3.上课不迟到,进门喊报到。在英语课上,笔者要求孩子们做一个守时的孩子,不迟到,早退。万一有意外的事情耽搁迟到了,应说Excuse me. 得到老师许可后,方可进入。当然在要求孩子们做到守时的同时,笔者也是努力践行。每节课都是提前进入班级,早早地做好准备。当然下课时,同样做一个守时的老师,听到铃声,就下课,不拖堂,不影响孩子的休息。班级公约不光约束孩子孩子们,老师同样适用。孩子们由这种规则的约束,逐步变成了一种自我的行为规范。
三、把握特点,培养品质
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如今的孩子,娇惯任性,怕吃苦,受挫力差。在学习上表现的不够勤奋,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拼搏精神,学习的自觉性、坚韧性不够,这就导致了学习质量不高。在英语学习中更是如此,它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词汇难记、语法难懂、阅读难理解、遗忘率高,很多孩子因为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而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成为了英语学习的“困难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а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挖掘因素,丰富内容
纵观小学英语教材,我们会发现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是英语课堂教学应掌握的主要原则之一。如,译林版,二下,Unit 8 Keep the water clean. 六上 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Unit 8 Protect the earth. 虽然是不同年级的教材,但他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环保教育,要求孩子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译林版 三下 Unit 2 In the library,六上 Unit 5 Signs,六下Unit 4 Road safety讲的都是规则教育,要求孩子们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素质,有素养的公民。译林版 三下 Unit6 What time is it? 四下 Unit 3 My day,五上 Unit 7 讲的都是时间的管理,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周末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做时间的主人。还有很多单元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如五上 Unit 8 At Christmas,五下 Unit 7 Chinese festival,Unit 8 Birthdays 等。特别是从五上以后,每个单元还特别设置了Culture time这一板块,让孩子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各自文化中的精妙。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同时能放眼西方,开阔眼界,了解世界。
1.当前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中职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2.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在走入中职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中职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2.3 自身修养的缺乏。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中职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学校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3.中职生礼仪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中职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中职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4.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中职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学校为加强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4.1 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中职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中职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中职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4.2 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4.3 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中职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笔者认为:
4.3.1 以素质教育为本,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公关礼仪素质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中职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中职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档案工作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持久地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结合实际,领导带头学,做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带头人,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参与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学校各科(处)室都设有兼职档案员,建立综合档案室,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各科(处)室做到职责明确,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这就在细节上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制定,促使各科室人员都重视档案工作,认真研究落实本部门的档案工作任务,使学校档案工作保质保量限期完成。
三、强化业务,提高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求档案员,真正做到“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理念。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建设,一方面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建立档案工作网络,选拔年纪轻、懂电脑且热爱档案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担任学校专职档案管理员,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档案工作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因此,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
四、稳定干部队伍,改善工作条件
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一支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专职档案干部属专业人员,与教学、科研、图书管理人员同等对待,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或任命)工作。档案干部中的骨干,一般不要轻易调动。档案部门的经费,应列入学校预算,统筹解决。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对与本部门关系密切的归档材料、设备,从学校经费中给予支持。要为档案部门添置必要的设备,以便于开展工作。档案馆(室)的库房建设,应列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逐步改善工作条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五、注重收集,加强管理
学校档案材料是领导正确决策、研究工作、处理重大问题的依据,搞好文件材料收集是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直接反映本单位工作实绩的有力证明。学校文件材料收集能否齐全完整,一方面,要根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要求,抓好上级单位发给本校的文件材料的传阅和归档,定期对文件材料进行清理检查,确保材料齐全;另一方面,强化文书管理,抓好学校活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使“帐外”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有请示没有批复或有批复没有请示等有联系的文件材料,档案人员应及时查询,保证这类文件材料的按时归档。利用复印的机会收集。档案人员在复印文件材料时,对有价值,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当即留下原件,以备日后归档。
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即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标,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懂得不同形式的语言结构可以表示同一种功能。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议做某事时,在非正式场合可说:Let’s… What about…?How about…?Why don’t you…?在正式场合则可说:May I suggest…?Would you care to…?If I may/might make a suggestion…同时,他们也应该懂得同一结构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祈使句可以表示请求(Please be quiet)、建议(Try the smoked salmon)、邀请(Come around on Sunday)、指引(Turn right at the corner)。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多熟记一些固定结构、重点句型和特殊用法,多阅读一些英语文章,多通过英语电视节目或电影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还要适当地教育学生注意英语语法使用的规范和恰当使用交际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为学生以后具有丰富的交际语言知识和准确的口语表达活动提供前提保障。
二、通过恰当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学生交际的得力保障
1. 运用说唱(chant)技巧
Chant是指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整合连接起来,使他们长短一致,对仗工整,并按诗歌押尾韵的形式去朗诵。Chant节奏感很强,声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极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激情,朗读时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语音方面的错误,而且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养成开口说话的良好习惯,掌握高超的朗读技巧,且效果极佳。
朗诵时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当作鼓点一句接一句地练习,他们配合默契,气氛热烈,连许多平时不敢张嘴的“差生”也大胆开口争相媲美。这样的练习,不仅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起到了铺垫作用,而且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达到了同学间相互交际的目的。
2. 播放动感音乐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语言接受能力很强,但是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枯燥的语言操练极易使他们产生疲劳感,从而导致注意立分散影响课堂质量,更有甚者会使交际课堂的进行变得死气沉沉,黯然失色。在这种情况下,唱唱歌曲或插播一段音乐,不仅可以使疲倦的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而且通过音乐的播放可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差异,对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语言训练目的的,而且能使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可以说,凡是需要配以音乐的课文,笔者都千方百计地设置情景,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欣赏、陶醉、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寻找话题、回答问题、共同讨论、达到交际。
3. 巧设课堂游戏
苏联教育家科罗寥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多。”课堂游戏是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服务的交际媒介,所以说课堂游戏对于初中生来说很有帮助,也很有必要,它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智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语言规律,学会了用语言进行交际,它是变“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为“开口英语”、“快乐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经常采用的游戏种类有:
(1)单词接龙比赛:把前一个单词的末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或根据所给单词的词性或类别说出其它的单词。
(2)Buzz:教师或学生随意指定一个数字如three,然后让其他同学来数数,数数时注意要省略去这个词和其所有的倍数,仅用一个单词Buzz来代替。例如:0ne,two,Buzz,four,five,Buzz,seven…。
(3)Simon says:让学生听到Simon says,“Sit down!”等时,大家就要根据命令执行,反之,如果只仅仅听到Sit down/Stand up!等时,学生什么命令都不执行,出错者被淘汰出局,坚持到最后者为胜者。
(4)幸运碰碰车:教师先准备充足的写有英语单词的卡片,然后每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参加竞猜,其中一个同学根据卡片内容表演动作或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让另一个同学看着动作和简单的介绍来猜测单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者为胜,加以奖励。
(5)猜字游戏:电视中的“SK状元榜”是一个很能锻炼口语的节目,它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英语解释某个单词的含义。这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6)猜谜游戏:值日生想出一个人或物,但不告诉班里的同学,然后学生们提问题,只能问一般疑问句,让值日生回答Yes或No,最后看谁能先猜出这个名词。这个游戏也可以反过来做,即由班里的学生想出一个名词,由值日生去猜。
4. 模拟角色表演
语言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进行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模拟角色表演既是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交际实践应用当中的新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笔者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进度,经常设置一些真实有趣、比较贴近学生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情景,如“Shopping”, “Seeing the doctor”, “Asking the way”,“making a telephone call”,“Traveling”,“Searching on-line”等,或从课文中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角色,把讲台变舞台。这种模拟角色表演,学生很容易进人状态,在活泼愉快、自然有趣的课堂气氛的陪衬下,他们凭借适宜的道具、得体的肢体语言和真实有目的的、有感情的对白去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思想,从而有机地促进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对培养他们观察、注意、记忆、联想、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坚持每日播报(Daily report)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填鸭式”语言知识传授,很少注重口语交际的应用,而现代英语要求教师必须用英语组织教学,创造适当的环境,让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通过边听边说、学习与模仿,在猜测语义和运用中习得英语。
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笔者倡导学生坚持每日一次的新闻播报。对于新闻播报,笔者十分重视,因为这是学生学以致用、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也是学生进行相互交际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差异,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电视或上网查询英语国家地理概况、文化习俗或摘抄一些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和新闻类的东西,每天安排一位同学在英语课时进行5分钟的现场播报(尽量使用英语,也可以使用汉语)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6. 采用活动途径
随着新课标的开展更多的老师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有了新的认识,将教学定位在“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向课堂要效率的过程中都非常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简单
尽管已经进入了中学阶段,但是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却还在发展的时期,初中数学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知识有些抽象,因此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能学会并且真正的会运用,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一教学的模式,把抽象的原理能生动、形象的讲解出来,并且能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掌握。而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的现象明显,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有的学生觉得初中和数学相比,难度太大,而其它科目更有吸引力,从而在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上产生了惰性。
(二)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改善教学模式的讨论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很多是流于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贯彻执行,很多教师在还是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题,学生就能有较大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比较落后,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学生的整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也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途径
(一)转变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在教会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真正的接受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自己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初中数学中的“一次性函数”,在教授其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利用应用题的形式出两道问题给出学生解答,学生解答过程中,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学生的总结归纳,引出“一次函数的定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但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总结,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因此能有效的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注重合作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有差异的,要想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必须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创设互相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与讨论等方式开动脑筋,并且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有关正方形的集合问题的时候,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不仅仅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而且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小组合作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个性,可以进行搭配,让学生之间有一种互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叠出正方形,然后小组互相讨论,进行归纳老师提出的问题。(1)利用新折的正方形进行探索归纳;(2)从边角、对解线等方面进行思考;(3)可以测量、计算、验证作各自的结论。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荣誉感,中学生也如此,为了让自己的小组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会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互相合作中较好的完成任务,并且能将要掌握的知识在互相帮助下很好的进行掌握。
(三)推进分层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分层教学方法使用恰当,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小结
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每一位教师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结合课堂实际进行多种模式的灵活教学,数学课堂效率才会越来越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真正的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化学史的内容,比如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的事迹等等。这些化学史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因素,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意义的。如:在《化学研究些什么》一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并连续两次(1966年、1979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的史实,同时介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王应睐的事迹。学生听后,必然精神振奋,充满自豪感。而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又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 感知化学美,在化学审美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多数学生眼中,化学学科是枯燥、沉闷、乏味的,似乎只有美妙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毫无人文关怀可言。其实,化学学科从来就不缺乏美学元素,从知识内容到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都能让人感受到化学的美。
化学美更多的是表现在化学实验美,首先是仪器造型美,U形管、酒精灯、锥形瓶等,造型优美,让人惊羡。其次是仪器的性能美,看似普通玻璃棒,却能扮演引流、搅拌、转移极少量液体等多重角色。第三是实验现象美,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就变成了“游泳健将”,时而“潜泳”,时而“仰泳”;铜丝放入稀盐酸中,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者,不为不动;金属钠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随手就把红色“油漆”撒入滴有酚酞的无色溶液中。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并能使其从美学角度欣赏化学、学习化学。从而保持对化学的持久兴趣。
三、 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于潜移默化中融入人文教育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未来不是在初中阶段就能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但当前的化学教学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具体而言,在课堂上不要将知识点讲透、讲死,应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水平相协调,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培养出的学生就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人”。如在讲解NaOH和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知识时,教师很容易落入既定的结论(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中而不能自拔,有学生的实验现象与既定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味的回避,显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有益的探究,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当然也不可将高深的理论肆意的向学生灌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四、 关注社会“热点”,在生存环境等知识的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