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00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化学药品仍占主导地位,生物制品增速较快
生物医药产业8666亿元产值中,化学药品为4190亿元,中成药为1779亿元,分别占48%、20%,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0.65%和31.43%。
(三)利润增幅逐季回落,但依然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利润增幅虽呈逐季回落态势,但1--11月实现利润总额达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幅高居十二大工业产业的第二位。
(四)投资增长加快,产业发展后劲较足
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和市场环境改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创业风险投资趋于活跃。2008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055.3亿元,同比增长274%,分别比2006、2007年全年增速高18.68和15.95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第四季度略有回落
2008年,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制品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比2007年下降6.8个百分点。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出口增长有所回落,但全年仍比工业总体出口增长高近3个百分点。
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一)请费刚性和市场扩张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医药产品消费具有刚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健康方面的消费会越来越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二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进,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国家计划免疫范围扩大等,导致医药产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同时,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医药产品市场秩序,使生物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大幅降低。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08年,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仅为13.67%、7.53%,而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25.52%。同时,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4.86%,生物医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由2001年的14.01%提升到2008年的19.73%。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一)国内健康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将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是国内健康需求迅速扩张。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国内医药产品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专家预测,医改将拉动普药市场需求增加1600--1700亿元。二是医药产业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提高,产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随着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适时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等政策的实施,困扰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税负过重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据专家预计,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增幅将不低于20%。
(二)国外市场变化及国际产业转移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欧美等国际主流医药消费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进入低迷期,收入的大幅降低将使这些国家减少医药费用支出,为成本优势显著的我国医药产品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向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医药市场国家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我国国内医药消费市场扩张以及相关政策调整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使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服务加速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这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全国医药企业有45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10000余家,但规模普遍较小,且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生物医药产品95%以上为仿制药,普药多、新药少。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中片剂、胶囊、水针剂的生产利用率分别为45%、40%、50%,粉针剂的生产利用率仅为27%。
(二)生物企业触资出现“外资化”趋势
近两年,我国生物产业吸收社会风险资金有所增加,但主要是来源于境外创业投资,使我国一些为数不多、历经多年开发取得的成果最终落入跨国公司手中,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生物技术企业被外资控股、这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政策调整给企业发展带来压力
近两年,针对我国生物产品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出台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长远看有利于规范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但从近期看,由于药品审评标准等发生变化,许多企业反映,新药审批十分缓慢,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五、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制造技术水平,融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正在迈进国际市场的门槛,迅速提升医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医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加速我国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基础。国家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发挥企业积极性,促进一批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取得欧盟、美国及日本的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eGMP)认证,促进国产生物医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具有创新能力或市场销售能力的国际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医药生产集中度;大力倡导医药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引进海外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业务(CRO),加强与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我国研发水平,培养研发队伍。
(二)加强创新药物产业化,建立创新药物直接进入医保的绿色通道
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所以如此广泛地受到关注,根本点在于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出的集群效应,在医药产业领域,集群化发展更是各国医药产业首选的发展战略。
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问题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观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内部资源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集群内价值链网络协同优势。辽宁目前拥有的医药产业集群(基地)主要分布在沈阳(铁西、新民)、大连(高新园区、金州新区、花园口经济区)、本溪、锦州、铁岭及丹东等地,聚集了辽宁医药产业一半以上的资源和产能,是辽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比较国内其它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崛起,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区之间对国内外生物医药项目、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以往靠土地、劳动力价格以及其它优惠政策所形成的的区域比较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因此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内在的竞争优势来吸引更多医药稀缺资源加入以维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能力是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之一。
打造辽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工作:一是从政府角度,明确和突出现有产业集群的功能定位,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定位不准确、主题不突出、差异化不明显等问题,有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扶持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集群本身应突出特色,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聚集和协同作用,从全球产业链角度寻求竞争优势。三是集群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应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突出品牌效应,带动集群内部创新网络建设。
二、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问题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是集群中行动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行动时产生的一种效应,其强度大小取决于集群中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度与合作方式,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由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基于集群效应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如果这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和高效率分工合作,势必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大大增加,集群竞争优势下降和效率低下。因此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需要通过整合、优化产业链,强化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目的。
目前辽宁省内各医药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集群产业链协同效应。一是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效率低下。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完善的产业链条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各产业形态环环相扣,相互竞争合作,缺一不可,而目前省内各医药产业集群运作过程中仍无法做到高效率竞合,比如产业链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技术扩散缓慢,成果转化率低,很难做到信息共享,这些都阻碍了集群内部产业链协同效应发挥。二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因差异化不足而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形成技术模仿――套利――低成木竞争的恶性循环,盈利空间被挤压,集群技术创新投入和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削弱或丧失。三是核心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系统中作用不明显,整个产业集群处于松散状态。产业集群背景下核心企业往往通过对合作伙伴的不断选择来促成整个产业链效率的提高,整个产业链条就是一个动态联盟,联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间接地提升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核心企业一定程度上通过合作伙伴的优胜劣汰影响着这个庞大的联盟能否高效率地运作。因此应围绕集群主导产业,不断完善其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都很高,这些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只能获得外部经济性的集群效应,结果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此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要解决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问题。
三、集群创新能力问题
创新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医药产业集群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运用产业集群强大的创新网络协同优势可以使知识在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无论生物技术创新、新药发现,还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都需要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协同配合,但并非所有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都能做到这一点,它取决于集群创新网络系统能否做到高效率和资源共享。
辽宁目前医药产业领域创新基本集中于各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如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立了中国药都研发中心,打造链式新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两大平台,在两大平台的拉动下,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集聚。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2005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已累计获得14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形成了“高端企业优势明显、整体发展环境优越”的集群式产业格局。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差距很大,比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区创新基础设施完善,聚集了大量的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人才,研发实力雄厚,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亚太一流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产品制造集聚区。先比之下辽宁医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显然差距很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集群内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相关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和信息交流机会和频率不够,孵化器、研发平台利用率不高,风险资金介入度不够,研发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高,甚至有些成果和专利跨省区转化,可以说集群化虽然对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整体创新优势不明显。
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是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集群创新网络视角,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层面,在人才引进与留住人才、研发资金筹集和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二是充分聚集生物医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各种资源,提高创新和研发效率。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他们构成了医药研发、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相对于单纯企业间的互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更有价值。通过集群内部高效率的创新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三是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等筹资方式可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更专业的CRO、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为集群创新提供从研发、信息提供、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到风险投资、管理经营等涵盖整个产业发展链条的高效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四、集群内大企业效应问题
产业集群包含大量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彼此之间通过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资本等要素交换,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在集群内多元化行为主体中,核心企业(focal firms)处于集群结构的核心位置,居主导地位,在集群竞争优势各要素交互作用中,核心企业对集群竞争优势要素整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集群成长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已经为国内外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
2012年国内医药工业产值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年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2647.79亿元,现有六大产业基地26个医药产业集群,汇集了全省58%的药企,13家药企入围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其中扬子江药业产值超百亿元,恒瑞制药也超过50亿元,大企业带动了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江苏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梳理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发展经历,几乎所有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大企业的核心作用,下表1为2007年以前设立的部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经营特色及龙头企业一览表,由此可见一斑。
工信部2013年的全国药企百强排名中辽宁两家企业入围,分别是东药集团和大连辉瑞制药,但是与江苏、山东等医药大省差距很大,因此从推进辽宁医药产业发展角度,也需要尽快形成几个具有这种增长极效应的超大规模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以及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促进集群内资源共享,把大企业的关联效应和吸附能力转化成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资源。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摆脱国内长期以来园区发展靠外部优惠政策和政府主导的初期发展形态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模式,而集群发展需要借助集群协同效应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对辽宁医药产业而言,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核心企业在集群产业链条上的主导作用,加强集群企业间分工合作,创造与维护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是破解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必须思考的问题。
(注:本篇为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2BJL015。)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国家竟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孙科: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及其借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产业发展依托条件及现况
(一)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研发和生产创新药物的生物医药类产业。例如:“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海洋强国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规划区》等。
(二)资源可得性优势
首先,海洋科研实力全国领先,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28家,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7家等。其次,海洋药物研发基础雄厚:青岛市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天然化合物库和全球首个海洋糖库,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年产值约占全国的18%左右。最后,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青岛市所辖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总长816.98公里,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三)园区规划与配套建设
集群发展是目前最适合新兴产业的组织形态,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规划总占地约165.6公顷,包括孵化区、主产业园区及配套商住区,已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各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
(四)交通条件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部创新岛群核心位置。园区濒临胶州湾,三面临水,交通便利,距青岛港约18公里,距前港湾约25公里,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8公里,车程都在20分钟左右;园区的公路交通业也十分发达,紧挨胶州湾高速公路、204国道、济青高速、同三高速、海湾大桥等,形成了“四横两纵”的交通线路。
(五)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目前青岛市最大的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十亿元,不及全国全省最大企业的3%和6%,规模较小;我国海洋药物开发只在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科院所研究开发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6%,其中本地产业化率为4、3%,成果产业率偏低。
二、创新性探索与尝试
回首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历程,每个园区的成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本身这三者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政府发挥着指导性的杠杆作用,企业本身发挥着前提性、基础性作用,金融机构则相当于一个纽带,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性的政策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只能起到杠杆性的引导作用,需要进行政策性的创新性探索。首先,创新金融政策要引入竞争机制,以科技创新基金的形式提供支持,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发挥了财政支持的作用;其次,政府要进行间接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对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进行资助,充分利用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注入资金。
(二)政府引导做强金融机构,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金融业贡献率
金融机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合理使用的力度,加大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度,充分利用闲散资金。金融机构还应探索发展新金融产业模式,如投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整合金融资源,从生产资金投入、生产程序中期投入、产品销售、资金收回等整个生产销售过程提供链式一条龙服务。
我市应秉承“政府引导+政策优惠+行业聚集”鼓励金融机构开拓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网上信贷等新型模式,盘活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流动性与周转速度。如P2P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能够较好地解决短期融资问题,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这种模式的存在为产业中期资金融通提供方便。
(三)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政府―金融机构―产业三方模式)
担保过程中,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担保公司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加剧了融资的难度。由此,可以通过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共同协作的担保模式,弱化融资难题。
在抵押担保、质押担保过程中,考虑到生物医药产业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可以适当放宽质押物的标准,即不仅仅是以股权等有价证券,还可以以专利、在期研究项目为质押物,加上政府的担保人的角色,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促成资金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注入。这样政府的牵头作用就通过这种机制传导到金融机构,完成了三方融资模式的第一大步。同时,重视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大量闲置资金掌握在中小金融机构手中,与中小机构长期稳定合作能够保证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实现三方模式的第二步。
(四)投资资金引导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参考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家的政策性扶持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研究发展,目前我国各个省份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设立了专项基金,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基金的份额和数量;另外,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金流向,鼓励投资者在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增加产业的资金注入量。
从产业自身来看,融资可以趋于多样化。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措施,降低生物医药等高兴技术产业的上市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并且,在资本市场融资门槛低,方便快捷,不需要一些繁琐的评级程序,节约了时间成本,更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需求。
(五)建立科技银行、科技保险金融机构等专业性机构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的高要求性,人才的严格性。相关金融机构在处理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业务时,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专业性知识的匮乏,更容易出现惜贷的现象,这就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因而政府可以引导并支持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性银行的建立,以专业性的角度对相关信贷业务进行分析支持。面对非融资性问题,如保险问题,也需要有专门的海洋生物医药保险机构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险细节进行专业高度的分析,从而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六)加强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信息管理
在做一些担保性的业务时,银行需要对国外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及评级,此时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加大经营成本。为此,园区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基于这一点,金融机构就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完善,在信息获取方面完善自我。比如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共享一些对企业的信用评级等。其次,要做好信息甄别工作,在泛滥的信息库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尽量避免因信息错误传达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调查发现,一些相关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息保密工作表示担忧。一些从事海外出口的制药业在与保险公司限定合约时,应保险公司的要求,会提供一些自己公司的相关信息便于签约前工作的开展,而这些信息会涉及到公司的财务状况等,因此他们会担心保险机构的保密工作不够到位。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的管理,做好内部监管,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取得相关企业的信任,开展更深一步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金融与经济,2012.
[2]杨子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战略研究.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2011.
[3]李靖宇,任┭.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入导向.海洋经济,2011.
[4]刘明.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1.
[5]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1.
[6]姜哲青岛财经日报.2011.9.
[7]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城市金融论坛,2000,1.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7-05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医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规模稳步增长,效益表现良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在2006年医药政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均增15%左右;2007年医药行业经济恢复时期均增长20%以上;2008年增幅最大,均增长30%左右;2009年平稳发展,在上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均增长20%以上。2009年,江苏省医药实现利税居全国第一,医药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位于全国第二。江苏省医药经济发展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整体素质,为江苏该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 相关理论及其拓展
2.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产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还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要素。由此构成了一个国家产业“完整的钻石体系”(图1)。
2.2六因素钻石模型
钻石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提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正处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全面转型的变革之中。结合医药产业的特点,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创新将作为核心要素构建六因素模型。组成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政府;创新。机会是一个辅助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述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六因素钻石模型(见图2)。
六因素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
3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3.1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
3.1.1先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工农业的兴盛之地,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统计,共有各类中药资源种类1600余种。但是中药资源储量不够丰富,属于中药资源小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中药行业的发展。同时,江苏省沿海地区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为海洋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证。在基础设施方面,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发达地区,毗邻上海,省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和运河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3.1.2外资医药企业相对集中
目前,江苏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省,为该省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全球500强的13家制药企业中,落户江苏省的有10家:惠氏、礼来、普强、葛兰素史克、百特、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此外,还有法玛西亚、碧迪、卫材、华纳一罗伯特、通用、西门子等一大批公司相继落户江苏。全省纯外资企业有40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和泰州。近几年,江苏省外资利用总额增长迅速,2007年完成利用外资73.15亿元。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新批准的外商项目投资共有25笔,累计投资额达40077.01万美元,居全国首位。
3.1.3人力资源丰富,科研机构、院所众多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截至2008年,江苏省科学研究机构达77家,占全国的10.3%;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148人,占全国的10.07%。并拥有代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82人。江苏省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新药临床、药理试验基地以及省药物研究所、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一大批医药科研单位。这些都为江苏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众多企业纷纷引进人才,建立实验平台和实验中心。目前,全省重点大型医药生产企业扬子江、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康缘、先声等都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与国内外医药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了医药创新研发的实力。
3.2江苏省医药产业的需求条件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巨大需求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江苏省2008年年底老年人口达1218万,占户籍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到201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占全国老龄人口的7.54%,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17%以上。而到202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约占全国老龄人口的6.65%,老龄化系数将达21%。人口老龄化则会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80元,增长14.1%。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增长1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市场的启动与进一步开拓,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95元,增长15.3%。2009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08元,增长16.3%。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3.3江苏省医药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群)
3.3.1南京“药谷”
江苏省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中心、药效学评价中心、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药物提取和合
成技术研究中心、医药知识产权申请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面向全省医药企业,形成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集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南京“药谷”。
3.3.2泰州中国医药城
泰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三角和沿江开发的重要板块。2009年,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销售收入达272.70亿元,同比增长20.78%;利税35.37亿元,同比增长4.89%;利润19.55亿元,同比增长12.23%。至此,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连续7年、经济效益连续10年居江苏省首位,占全江苏省医药行业份额1/5以上。
2010年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与江苏省共同建设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城着力打造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六大功能区。目前,该医药城已集聚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200多家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并取得200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创新成果。
3.3.3省级重点医药产业园
江苏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和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把生物医药作为发展的“拳头产品”,目前已有先声东元、赛尔金、中脉科技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现代中成药、医药包装材料、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现已涌现出恒瑞集团、康缘制药、正大天晴、中金药包、豪森制药、千樱医疗设备等一批骨干生产型企业,建成以新型合成药和新型中药为主体,医药包装材料、医疗器械为两翼的特色鲜明的火炬产业基地,基地企业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治疗药物以及中药新剂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苏州工业园以吸引国际医药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无锡新区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产品。常州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心血管类、生物技术类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品。
3.4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3.4.1产品与子行业结构
江苏省医药行业以制剂和原料药产品生产为主,是化学制剂的大省、强省。2008年,全省有化学原料药生产品种781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520个品种,占全国的1/3。生产化学制剂17个剂型(2840个品种),生产中成药21个剂型(792个品种)。全省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中西药和医疗器械产、供、销相结合的医药行业体系,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医药市场繁荣的医药大省。从规模来看,化学制剂行业最大,资产和收入占到该省的一半左右,盈利能力也最强,占有绝对的份额和优势,多项指标排名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有良好的化学制剂基础,但仍需注意的是,该省的化学产品结构仍然有待提高。国际上先进的缓释、控释剂型以及靶向制剂等,江苏省生产还较少,且水平较低。中药产业虽然盈利能力较强,但是整个行业较为混乱,标准、规范不健全。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扩张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着重复生产严重、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的情况。另外,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3.4.2企业结构
2009年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有477家,大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制剂为主。江苏省化学制药优势明显,有扬子江、恒瑞等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销售收入达180.3亿元,占到全省销售收入的14.3%,实现利税22.06亿元,企业纳税总额在全国医药制造业中排名第一位,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江苏省有16家,在全国居第一位。但是与河北、山东的骨干企业相比,江苏省的骨干企业作用明显不足。河北拥有华北制药和石家庄制药两家大型企业,前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后者则是由石家庄多家制药企业强强联合而成,产业集中度接近70%。山东规模以上企业有587家,医药大中型企业占14%,销售收入占56.53%。
3.5创新
江苏省医药行业依靠技术进步,以科技为“龙头”,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此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据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企业申报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共60个品种,上报审批的新药有168个品种。同时,江苏省的医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全省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是制药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幅大于医药工业产值的增幅,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6.52%,其中,创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3.07%。二是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93%,其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03%;同时,创新产品销售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全省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占全省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3.9%。三是创新产品盈利水平增幅加快,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利税同比增长15.32%,其中,创新产品利税同比增长29.00%,创新产品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比重达43.89%。
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在医药创新方面有不少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从总体看,江苏省医药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的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江苏省虽然是教育大省,有着很好的科研优势,但是与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在R&D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申请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技术引进经费,科技机构等创新指标上仍落后于其他有关省份。
3.6政府政策方面
江苏省将医药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一起作为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立足本省具体情况,积极制定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中指出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至2012年,形成10亿元产品5个以上,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100亿元企业3家。达到2010年全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目标,不断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上,江苏省虽然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措施和扶持上,与其他有关省市相比较,还是不够的。例如《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可以按照
不超过实际投资的10%支持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产业基地所在区政府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对获得市级基金扶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给予自与奖励。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影响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政府、创新这六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仍有很多机会和空间。结合六因素钻石体系中各要素的互动及相互强化关系,就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4.1必须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政府要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中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方面为产业提供有效保障。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需要政府实行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鼓励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各项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上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尽力协调解决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2突出技术创新,加大企业R&D投入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产品产值、利润、获证新药等几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新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江苏省医药产业2008年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江苏省要大力提高医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尽快制定自主创新的战略计划及实施规划,不断加大用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从基础上保证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扶持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海洋药物和药物新制剂的创制基地,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4.3优化江苏省产业集群模式
包括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抱怨“中药大国”的中药业发展不尽人意,转而全盘肯定日、韩的中药业的“斐绩”,这完全是因为两个数字的原因:一个数字是“中国中药产值仅及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另一个是“日本中药出口占世界中药市场70%-80%”。
事实上,笼统说我国中药只占国际植物药市场3%是没有厘清中药和植物药两个概念原因。其实我国中药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份额超过50%,是中药头号强国。那些认为中国中药产值仅及国际植物药市场3%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那是因为不把中国市场置于其中。如果从中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份额来看,中国大陆中药总产值超过493亿元,约60亿美元,就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1/4,而绝不是3%。如果从我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的份额看,则更是超过50%。因此,目前为止我国乃是世界中药研发、生产、应用和出口头号强国。
另外,据日本厚生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显示,日本中药产值1992年为最高峰,仅为17亿美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1999年降到10亿美元,只占我国内地同年中药总产值的1/6。即使日本中药全部出口也达不到所谓30%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中国中药工业年总产值已达900多亿元,比2003年增长10%以上,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10%以上,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中药业在发展道路上虽然不能令多数人感到满意,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路径应当是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分析最近几年中药业可以发现,中药工业是国内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2003年平均净利润率11%。中药工业与其他41个行业相比,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近五年来中成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税平均年增长24%。
目前祖国大陆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而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独具高速成长性的中国中药、植物药市场也引起了跨国医药企业的关注。例如OTC排名世界100强的德国马博士是以生产天然植物药为主的企业,它刚把一个具有排毒养颜、治疗便秘作用的新药“艾者思”投放我国市场,预示着原本由日本、韩国企业垄断的世界天然植物药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而瑞士诺华中国公司总裁刘贞贤也表示,由于国际市场对植物药的认可营造了巨大商机,所以早在2001年诺华就投入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希望在我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启动该项工作。三年前,国务院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随之,政府及社会各界形成了推进中药业发展的合力。如科技部设立了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通过国家攻关、973、863计划和公益性研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等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中药基础、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发改委也设立了现代中药专项并支持4个国家中药工程中心的建设;商务部在实施“科技兴贸”和建立医药出口基地过程中,把促进中药出口创汇作为重要内容;卫生部、教育部在所属医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大学中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制定与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开展了中药技术标准的研究、中药企业GMP认证、中药材质量管理GAP认证、中药饮片文号管理等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快审查速度、扩大专利培训等具体措施,促进中药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支持了中药研究方法、中药生产共性技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投入专项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并在上海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的实施推进,中国中药产业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订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在目前世界天然植物药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的趋势下,相信中国中药业已经步入了一片茵茵绿地。
民族药迎来井喷时期
一年多以前,陕西老三届企业集团挥师苗药,控股贵州民族制药厂,组建了老三届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三届集团拥有7个控股公司、2个参股公司、2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公司组成的大型集团公司,总资产为5亿元。按照老三届集团的战略布局,5年之内,逐步对贵州乃至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区的经营不善、或未能通过国家GMP验收的药厂进行收购、控股,扩大充实新组建的苗药产业集团,从而最终进入资本市场运作。
事实上,全球每隔3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1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一个新药,而且需要投入5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疾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化学药在杀死病毒、病菌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痛。中药、民族药则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这就为传统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药已经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省已把发展民族药列为优势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
中国民族药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以奇正藏药、仁福药业、盘龙云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成为市场的生力军;而继蒙药、藏药等民族医药之后,维吾尔医药以其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迅速崛起,目前已有很多企业相继研发维药,青岛健特生物、武汉人福科技、新疆天地集团、新银宇集团等企业的纷纷加盟,形成了一股维药研发的热潮。同时彝药产业也得以起步,仅云南楚雄州的彝药产业目前已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亿元,成为继藏、蒙、维、傣、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民族药,如今全国专门研制生产彝药的企业已发展到40余家。贵州省作为中国民族药产销大省,近10年来,该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正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贵州益佰制药负责人表示,贵州中药、民族药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低廉和价格优势;国际天然药物及传统药物市场开拓的空间较大,要面向世界,企业就必须向产业化迈进,上下游产业链一旦相连,贵州医药发展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在医药类上市公司中,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公司数量虽少,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投资热点。但是西藏药业和青海三普是两家较早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企业,两家公司均背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物资源,开发前景十分诱人。这两家公司在新产品研发和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优势将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157家,县以上独立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5家,民族医药生产企业120家左右,生产国家标准的民族药近千个。但民族药和中药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都存在药理不清和工艺落后的缺点。民族药欲有所作为,需经历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要在药理、药效及工艺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但民族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资源,未来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民族药做得较好的是藏药、蒙药,近年发展较快的是苗药。但许多民族药在国内的销售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国际上就更不用说了。鉴于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正在筹划成立中国民族药总公司,以协调全国民族药的营销和外贸工作。
生物医药市场新贵
以生物经济为主体的“第四次浪潮”,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以生物经济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显然是因为生物产业成长性好,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生物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人力资源;生物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_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____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____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____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____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__—2020年)》将____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44;F832文献标识码A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及金融支持指标的选取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政产学研企各界广泛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绝非是历史的偶然,如何评价其发展水平,不能只用简单的产业产值、增加值等作为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较为短暂,发掘其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及影响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观察时间.现在国内外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普遍接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1,2\],由于本文研究重点不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因此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标的内容只是简要地分析.本文研究重点是我国金融市场、金融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决定了其发展水平指标只能简单化,无法挖掘过多的评价指标,因此本文依然选择传统的指标对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描述.传统的产业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产业产值、增加值、利润值以及科研指标等,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阶段还是初创期,其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产业增加值、利润以及科研投入的约束,因此这些指标不能很好地描述其真实的发展现状.产业产值所涉及的内容却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产业的发展阶段,另外,产业产值更能体现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企业迅速扩张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促进企业迅速增加产业规模和发展产业的能力,因为初创期的产业其资金除了自身较少的自有资本外,基本上来源于不同的金融市场.因此本文选择产业产值(记为IGDP)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描述指标.
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支持主要指证券市场和银行资本市场的支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同样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经济需求开创了不同的专业范围.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指标的构建,Goldsmith提出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FIR)指标,FIR指标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是一个描述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3\].King 和Levine运用四个指标描述金融发展,即LLY、BANK、PRIVATE和PRIVY,它们分别体现的是金融深度、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体系分配国内资产情况以及金融体系配置私人企业信贷资源比率\[4\].陈晖将金融发展分为金融中介发展指标和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分别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指标包含金融抑制、金融中介结构体系和金融深度三个子系统,而其金融市场主要考虑的是证券市场,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效率和市场国际化三个子系统\[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创期特性决定其融资能力有限,如何融资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途径只剩下政府政策性支持、银行贷款市场、证券市场以及我国新兴崛起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中银行贷款和证券融资是比较具有传统意义的金融融资途径,产业的发展初期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已经完善的创业板市场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融资平台.另外,目前正在筹建的新三板市场也正在逐步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属性决定其适合在新三板市场进行融资,其门槛相对于创业板而言更低.政策性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国家政策支持范畴,不应将其全部纳入金融支持范畴,另外国家的政策支持有非经济性质,不易衡量.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作为一个不完善的市场来说,其作用尚未被发掘.一方面市场刚刚兴起,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掌控者,势必审慎投资,因此过多的考虑了风险权重,造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信用、高风险评级;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市场,其规模较小,还不能像证券市场和银行贷款市场一样满足大量的资金需求.
经济数学第 30卷第1期
吴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在选择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察指标时,经过反复考量,本文认为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研究当中,选取了股市的证券融资指标和银行贷款指标,研究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以及融资效率.
2面板数据模型及有关检验
2.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关于变量y的N个不同对象在T个不同时期所观察的二维结构数据,对于每个所观察的数据记为yit,其中t表示T个观察期,i表示N个不同对象.随着经济现象的变幻多端以及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运用传统的数据模型来解决经济问题、研究经济规律和预测经济趋势会存在很大的误差,面板数据由此应运而生.
我国规划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因此只有选择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说明金融市场对七个产业的支持情况,才能更好地分析金融市场的支持效应.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是社会和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要模型,不仅可以建立静态计量模型,还能建立动态计量模型\[6\].面板数据的静态模型通常包含六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确定系数面板数据模型、随机系数模型、平均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的一般形式为
4.2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由于面板数据建模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体对面板数据所产生的信息影响.因此,在建立模型时需要从单个个体所产生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处罚,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个体经济信息所累积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系数.如果不进行模型的选择,会对经济问题的解释和预测带来极大困难和误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固定系数和变异系数进行检验,筛选出最佳的计量模型.
1)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选择,以便选择最佳的实证分析模型,使得实证结果更加真实.为此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得出Hansman检验结果,见表3.
4.4结论与对策
4.4.1 截距项效应
从表5回归的结果来看,七大产业构建的模型估计结果中,截距项都为负数,新材料产业为-16.788 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5.797 34,新能源产业为-13.437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19.836 7,新能源汽车产业为-0.062 55,生物医药产业为-95.641,节能环保产业为-25.255 8.其中生物医药的幅度最大.
截距项的负数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一方面,在没有银行存款和证券市场的资金支持下,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外部主要资金来源,企业无法改善自己的生产技术、科研资金投入逐步减少,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产品更新换代滞后,长期停留原地,因此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初创期,本身并没有过多资金积累,企业的利润要么被用于企业发展,要么没有利润.在初期没有流动性资金作为日常开支,企业很难维持生产,因此,时间一长企业就将举步维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最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来源于生物医药产业对科研的依赖性最强,如果缺少科研资金,药品更新换代滞后将从市场上淘汰生物医药企业.
4.4.2银行贷款效应
银行贷款方面,目前只有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银行贷款增长系数为正数,分别为1.807 4和0.122 1.因此新材料产业而言,银行贷款每增加1%,产业增长1.807 1%,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才0.122 1%.其他产业中,当产业银行贷款融资增加1%时,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分别下降了0.498 9%、0.222 9%、0.235 6%、2.289 2%、0.226 7%.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的降幅最大.表5表明,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贷款效应大部分为正,但是银行贷款效用的变化不明显,并没有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出现相应加强效果,与理论不一致.
我国融资市场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银行贷款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传统的银行贷款只针对资历较老、信用度较好的大企业,例如央企、国企.因此对于正在发展期或者是创业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成本太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需要融资的情况下,首先寻求的是银行贷款,但新兴企业规模小的特征决定了其融资能力弱,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相当不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少又不明确[8,9].因此一方面是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是在政策不清晰的情况下,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增加贷款要求和提高利息,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样的,生物医药产业基本上是依托于某项生物技术或者专利而发展起来的产业,若缺少后续研究资金,一方面难以进行科学研究,无法突破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减少了新产品问世的可能性.
4.4.3股票融资效应
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股票市场融资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促进作用.七大产业在证券市场每增加1%的股票融资额,产业增值基本上大于1%.新材料产业增加1.348 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1.260 5%,新能源产业增加1.945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2.178%,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1.077 9%、生物医药产业增加7.628 2%,节能环保产业增加2.506 2%.其中生物医药的增幅最大.表5表明,随着股票融资规模的增加,其作用效果为正,但是股票融资规模效用的变化不明显,并没有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出现相应加强效果,与理论不一致.
股票市场融资是发达国家企业选择的最佳途径,比如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其上市门槛较低,成就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IT企业,最著名的就是微软、戴尔等.股票市场融资吸引企业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0\].一是企业上市融资可以融入大量资金,壮大企业实力;二是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进一步提高运营能力;三是在证券市场上融资,需要接受市场监督,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四是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其成本较小,而接下来再融资的过程,其成本更小,不会像银行贷款一样要付利息,企业分红只在有较多利润剩余才进行,初创期可以避免.因此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最想采取的途径,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最佳,特别是科研资金前期投入加大的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但是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言,其相对短暂的发展期导致很多机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出完美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62-67.
\[2\]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8-683.
\[3\]W Raymond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R G KING, R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91(1):1-32.
\[5\]陈晖.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8.
\[6\]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三位;保健品总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份额。作为广东省属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入贯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技术创新和学科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办学特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 发挥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特色优势,把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大力发展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在中药新药、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领域集中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致力解决医药产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在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强大的产业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学校的认知力、创造力,生产力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共2100多项,获得研发经费近6亿元;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CNAS认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唯一的1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5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原创论文在影响因子高达51 296的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先后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1类新药心脏微球超声造影剂和第一台国产x线刀等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拥有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五大学科领域分别获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 以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保健品研发为突破口,深化中西医结合,助推广东中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医药产业领域首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先河,“一体两环”办学模式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委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来校总结经验。学校曾先后创办了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康臣制药厂、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洁银牙膏药粉厂、东方药林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2004年,三九集团的“999”品牌以83.6亿元的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药品品牌榜首。
在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学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与侨鑫集团合作投资1亿元,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清风胶囊、益妇灵胶囊、颈锥舒颗粒,都梁软胶囊保、骨灵片、保肝宁胶囊等十几个中药新药品种,将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健康保健品研发领域,研制的无限极口服液系列产品,其品牌评估价值达80.83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品牌研制的参芪含片等系列保健品被选为军队特需专用保健品。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健康保健品研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保健酒、益身元口服液、护甘宝口服液、中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等,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近20个,为下一步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3 以大型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为龙头,深化理工医结合,助推广东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理工医交叉与融合,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点,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先后组建了医疗器械、医学图像、医学物理、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工医交叉学科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位,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
以解决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通用核心部件和关键算法研究。研发了第一台国产“x线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功能化PACS系统,成果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已在全国1 家大型医院推广使用: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破解了磁共振国产化和产业化中的瓶颈问题。
以研发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售后服务方便的基础医疗器械为目标,先后研发了三维脑电地图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便携式x线机,心脏DSA减影系统、截瘫康复步行器,骨伤治疗仪、创伤急救系列器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目前正在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展康复与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生化检验仪器关键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医院信息化与远程会诊系统、应急与救援医学设备、手术仿真培训系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可望给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批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推动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先后组建了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用天然植物开发中心、医疗仪器研究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一批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能够把技术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辐射到产业领域,先后与东方药林药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和佳集团共同组建了“肿瘤治疗设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惠州九惠制药厂共同组建了“中药新制剂和剂型改革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目前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目前在着手制定广东省“十二五”该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发展了全省近40个医疗合作单位,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该中心结合基层医院创伤救治需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急救医疗器械和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学科技园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广州和东莞松山湖建成2个园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研究公共平台、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平台、代谢病药物及治疗研究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人才等扩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孵化,有力带动了地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
5 培养和引进中西医、理工医结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与“定向培养”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2009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培养的高质量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青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3.89%,部分专业毕业生早早被企业预定一空。
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研发技术人员,从美国整体引进了创业领军人才惠宏襄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世界代谢病研究与应用最早最著名的单位美国UCLA胰腺病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打造“国际代谢病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有望经过5年~6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相当规模的国家代谢病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
学校多次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到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重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邀请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到学校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使专家教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广东省各地市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5。余家企业派驻了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6 下一步助推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举措
6.1 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历史契机,按照《纲要》指引和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定位,发挥学校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争当广东医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排头兵和示范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为服务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2 拓展产学研结合空间,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空间,以南方医科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做好发展规划与计划。选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研发项目,配备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同地方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筹建园区;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延伸到广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广东医药产业科技辐射网。
6.3 面向珠三角产业升级,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生物芯片,反恐技术、创伤救治,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关键技术等六个研究中心,在医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j全力打造好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技术等三个共性技术基础条件平台,为医药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科研保障:实施生物医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四个科技专项,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
6.4 多科性向理工科拓展,培育产业急需学科专业
坚定不移地走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发展道路,根据广东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向理工科专业方向拓展力度,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零距离:精心准备,科学论证,适时开辟生物医学材料、医用设备制造、制药器械技术、医学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化工、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业自动化等产业应用前景极强的专业领域,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
《目录》包含产业具备明显专利优势
据悉,本次公布的《目录》包括信息基础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效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计8大产业,涵盖48个国民经济中类行业。其中,信息基础产业包含5个中类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含6个中类行业,现代交通装备产业包含4个中类行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包含7个中类行业,生物医药产业包含7个中类行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包含6个中类行业,高效节能环保产业包含10个中类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含3个中类行业。
“《目录》包含的产业具备较为明显的专利优势,依赖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目录》的,是对《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任务要求的细化落实,有利于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向,并可作为有关部门及地方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胡文辉表示,未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会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对《目录》进行科学动态调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指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离不开对产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基于该《目录》,我局将建立针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统计监测机制,利用目录动态可调整的特点,实现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的动态及时科学监测。”他表示。
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品创新力巨大
《报告》显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拉动能力强,极具市场竞争优势和创新活力。2010-2014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为26.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0%,年均实际增长16.6%,是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速度(8%)的两倍以上,虽然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只占全社会的3.4%,却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GDP;从产品竞争力来看,专利密集型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0.7%,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是19.3%,分别是同期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2.5倍和2.2倍;从创新投入力度来看,专利密集型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3%,是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2.6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与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面临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让人们看到了化危为机的曙光。中国经济也恰好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调整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旨在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大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是在新兴技术驱动下快速兴起的产业;其次是符合国家战略取向,有助于获取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第三是体现了我国产业发展新思维,即不再简单依靠低端比较优势的发挥,而是积极打造高端竞争优势,力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高位。
二、钦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钦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了初步基础。卓能新能源、众森医药、富仕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产,慧宝源生物医药建成,宇欣电子、盛和电子加快发展,医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钦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跨境、跨界产业,争取前沿产业重大项目布局,打造北部湾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用新的思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要有对立统一性的思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全局的发展。以引进华为为契机,重点突破电子软件产业,兼顾发展生物医药、海洋药物、新能源、智能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新区、港区,兼顾发展县域园区。2)要有辩证转化性的思维,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后发优势相统一。哲学提出了事物的对立面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思想。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钦州是后发地区,要主动作为、抢抓机遇,转变成后发优势。这种转化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汇集的资源特别集中,政策优惠特别到位;二要挖掘比较优势,借助中马园区、保税港区及钦州学院这些产业和研究平台,挖掘比较优势和潜力。3)要有超越性的思维,坚持常规发展与超常规发展相统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举措,需要长远的眼光和精准判断,在常规发展基础上,在某一阶段尤其是初始时期需要在产业规划、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上超常规发展。4)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坚持单个产业突进与系统协调发展相统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单个产业的突破与引领,需要某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带动作用强,从而能够成为支柱性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其成长过程体现为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既要有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也要有关联技术的系统支撑;不仅关注产品本身的成型,还要积极推动配套设施的完善;光有技术创新不够,还需商业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的跟进,最终才能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成型。单个产业,要成大气候,带动大局发展,需要系统思维,需要协调统一。
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
1)依托高新区,做好孵化培育工作。从钦州现有发展格局来看,要大力发展高新区,将港口和城区连成片,真正做到港产城联动。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是主战场。钦州高新区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及1家自治区级和2家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要升级转型。服务中心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并重,以高成长企业为核心,提升企业的成长速度、保持其快速增长的持续性、稳健性,成为资源组织者、服务提供者、中介连接者及环境管理者,成为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政策工具。2)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重大技术突破,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撑。一是依托市内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搭建内部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内部发展所需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直接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搭建联合型的技术创新及共享平台。人员可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形式,专职人员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兼职人员可以运用与外地平台、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借调或者兼职。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支持,但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需要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充分激发社会资金的活力。首先,创新商业银行贷款抵押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属高风险高回报,相比传统产业,无形资占比多有形资产少。商业银行可以改变以实物为主的贷款抵押方式,在对贷款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和发展能力评价时,应更关注管理者的道德素养和知识产权价值。其次,创办科技银行,开展与科技有关的融投资服务。相比其他银行,科技银行可拥有更多的利率自主定价权,存款利率也可高于其他银行,主要吸引有高回报需求且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单位及个人投资。4)大力发展新兴生产业为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尽快发展与之配套的新兴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生产链提供价值增值、信息服务、知识咨询等创新。如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就要建立配套发展的物流业,并逐步实现与高端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2薄利多销的广告策略,扩大理事单位规模
在理事会组建和运营过程中,可以深入到行业生产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选择与期刊联系紧密的企事业单位,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根据“薄利多销、广覆盖”的原则,在实行年度广告费用最低额度机制上,尽量给出优惠价格,并将期刊版面与网络空间进行组合,推出网刊组合的网刊套餐广告形式,在网站上提品信息、企业新闻等免费服务,以吸引更多企业申请加入理事会。《生物产业技术》理事会模式运作4年来,理事单位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25家;随着理事单位数量的增加,刊物的广告宣传信息量也大幅增加,由理事会成立之初的每期刊登不足6版广告宣传页,增加到目前每期刊登20余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做好理事单位的宣传、推广工作
理事单位加入理事会是对刊物的信任和支持,刊物应积极回报理事单位的信任,发挥刊物的媒介窗口作用,为各理事单位提供切实有效的宣传策划方案。4年来,《生物产业技术》编辑部主动与理事单位取得联系,为理事单位设计、制作彩页并在优质版位刊登宣传。当然,单纯的广告对企业的宣传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应适时提供其他有创造性的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如为各理事单位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通过采访、报道来推广理事单位的成功经验、发展愿景、创新理念等。编辑部在具体策划、组稿、采访及编辑过程中需更多地考虑理事单位的需求,将刊物的内容策划与理事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生物产业技术》针对理事单位的需求开辟了人物访谈及企业战略类栏目;人物访谈类栏目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采访,主要围绕负责人发展企业的创新理念、先进做法等进行探讨和介绍;企业战略类栏目图文并茂地介绍和报道企业发展历程、发展愿景以及各项成果等内容,从而使宣传更有感染力和渗透力。这些理念和举措得到了理事单位的信任和好评,《生物产业技术》理事单位的续签率达70%左右,成功实现了经营的可持续。
4通过行业会议与理事单位共谋行业发展
定期组织召开行业交流会议,邀请理事单位参与,共同研讨行业发展问题。理事单位参加《生物产业技术》定期组织和召开的国际国内会议、国际交流和高层研讨活动,优先获得行业及各成员单位的有关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本单位的决策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生物产业技术》搭建的高端技术交流平台——“生物产业技术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形成了自己的会议品牌,会议邀请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领导、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作行业发展战略和学术专题报告,理事会组建4年来,该系列会议邀请理事单位如杜邦工业应用生物科技事业部、无锡新和源生物制造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技术主管或总监作技术推介和交流,共同探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涉及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企业在行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和共性的问题,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5积极促成理事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行业期刊还可以积极为理事单位搭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行业科技期刊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连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和桥梁的责任[4]。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研发壁垒需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共同解决,而科研院所更多的科研成果需及时地通过企业实现转化,行业期刊理应搭建这方面的平台,积极引导理事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如《生物产业技术》以理事单位的科研内容为选题,不仅助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使企业在科技研发、拓展经营、把握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科技信息支持和品牌传播等方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