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阅读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阅读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那么多的“渴望求知的学生”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培养他们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学科阅读的培养,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学生理解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美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感受数学的奥妙,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阅读。相对语文阅读的直白,新一轮新课程的教材由传统教材的以单纯的文字为主的呈现形式转变为图、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题时不光要读文字,更需要从图画中获取信息、概括数据,从而进一步进行描述、表达。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也尤为重要。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
1、 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与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
2、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重新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怎样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由转化到推导的数学思想过程,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让学生学会会读的习惯
A、“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五年级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主要是阅读的语文作品比较少,这是由于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条件差异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不同造成的,使得小学生接触到的语文作品偏少。另外一个原因是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枯燥和单调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身心特点表明他们对一些语文作品没有接受能力,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因此,会让小学生认为阅读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让小学生对如何学习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抵触和排斥,而阅读本身也就无法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当前的小学生学习负担重,课后作业繁多,再加上家长为了给孩子“开小灶”,要不就是请家教,要不就是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者补习班,大量的上课时间和训练时间占据了小学生几乎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予以阅读的时间无法保障,而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因此,在无法保障小学生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阅读又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对小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有着基础作用,所以,如何保证小学生语文有效的阅读时间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二、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学好阅读的推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阅读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量来实现,这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帮助小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锻炼小学生良好的气质。一旦小学生具有了阅读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阅读机会和语文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心灵以及能力上的满足,从而对阅读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反过来,小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能力以及内心获得的愉悦的知识体验会增加小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会让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受益匪浅。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萌芽的关键期,因此,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非常浓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对求知的欲望,同时,家长也应该支持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鼓励小学生独立自主地寻找课外书,获取阅读的满足感。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善于精选出适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读物,并且适当地引导小学生阅读。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的阶段,面对各种类型的书籍,小学生往往会难以取舍,无从选择,比如,他们会对冒险、神话、勇敢和童话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 水平,向学生推荐或者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经典语文阅读书籍。尤其是对于一些弘扬正义、善良和美好的、具有正能量的语文阅读读物要大力提倡,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语文阅读方法。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一是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本为出发点,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课外阅读,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阅读书籍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对不同的阅读类型进行阅读的指导。比如:小说、寓言、科普等类型的书籍,哪些适合精读,哪些适合粗读都要给小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给小学生传授阅读的技巧,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小学生高效的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52-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主动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 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2.2 教会学生选书与推荐
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的受到限制,为此,老师有责任针对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欢、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特别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积极向上影响的适合学生口味的书籍。老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
3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表见解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自然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例如,学生读了《当代小学生》上的一则寓言《“公正”的狐狸》后,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狐狸欺骗了小猴、小熊,独自占了一碗水,太狡猾了;有的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用智慧在大旱之年为自己争得了一碗宝贵的水;还有的认为小猴和小熊如果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不会让狐狸占便宜了……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先予以鼓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交流。
4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5 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
(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
1 激发阅读兴趣,在于勤鼓励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就会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要从阅读的三个阶段来着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前,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如读课题猜课文、带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而阅读中再提出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愿望,使他的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始终鼓励学生,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会阅读方法,在于善引导
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而真正能有效的阅读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乐于阅读,而且要善于阅读,即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教师作为学生读书的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2.1选读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我们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法布尔,可以有目的地阅读他的巨著《昆虫记》一书。
2.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而是快速浏览。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2.4摘批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3 营造阅读氛围,在于巧创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在优雅舒适的环境中“悦读”。
首先,学习场所的氛围创设,诸如张贴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由于它们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教育和激励。其次,阅读资料的氛围创设,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除了学校开放图书室外,各班都要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并让不同班级之间实现漂流,实现资源共享。激励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最后,阅读时间的充裕创设,既要班级制定读书计划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好习惯,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平时还可以举办一些读书知识竞赛、故事会等活动。
4 养成阅读习惯,在于多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练习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语的理解关系到整篇文章大意的把握,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阅读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不能准确把握词义,读完文章不知所云。小学生在阅读别是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当然在词义理解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适当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二)预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预测的过程。(三)学会快速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法是指人们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它强调阅读速度要尽可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关键词、句、段中,用较快的速度,边阅读边理解边记忆,使阅读处于一种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四)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使用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训练阅读方法之一。新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默读。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课文,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二、整体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碰到生词、难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思考,其结果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应养成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越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攻克难关,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上。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三、阅读后——语篇的有效延伸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延伸是补充。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技能的发展。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拓宽丰富知识。
四、带着任务阅读
许多实践证明,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让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给孩子课外拓展语篇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任务,如:(1)给文章取个小标题。(2)回答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3)联系上下文猜几个生词的词义。(4)判断与文章相关的句子。“倒读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即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五、要掌握阅读的规律
无论是培养基本技能,还是为了应试,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为了确定阅读方法,因为,不同的体裁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而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小说因其特定的情节制约而给人以“不到结尾不见分晓”的感觉。议论文的特点是作者往往“开诚布公”,一落笔就点明话题或观点,读议论文要注意文首也就不言而喻。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地出现在段首或段末),要抓住主题句,发掘每一个主旨,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便更加详细地预测文章的内容,吃透整篇文章的表层及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使他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应慎选阅读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春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自学法
教师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孟子曰:“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些都有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受用终生,这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2.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刊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阅读,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的基本的手段之一。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的读物: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报刊如《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语文报》等。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读书笔记还可以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阅读内容。读书笔记的形式有许多,如摘录式、剪贴式、手抄报式、提纲式、质疑式、体会式等。
3.指导写读书心得
新《课程标准》强调“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是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是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对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都应该记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四、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场所。
2.班级办好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位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亦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要避免误解个性化阅读的误区,例如随意解读文本,放任个性化阅读,缺乏教师引导等问题。
1 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2 读文品情,强化语感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环境中去。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的感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情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的停顿我是这样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的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有的地方适当地打破联系比较紧密的词或词组,在词或词组中间加上较长的停顿,来表达深沉、真切的感情。让学生在教师朗读的感染下,沉浸在无限哀思的气氛中。有的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寄情浓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才能强化语感。
3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4 在阅读过程中设疑解难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他们智力,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学习中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的或不懂的地方,随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疑问促使他们开始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质疑问难有效地触发了学生求知欲,动员了他的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内部诱因,他们在探索中尝到了好处,就这样一天天地聪明起来了。
5 真实地交流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重复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断地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条件,为新知识向旧知识进行转化提供基础,这种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另一位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也提出过学习要充分发挥“自求自得”精神的学习原则,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悟性、主动性,积极的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她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把握阅读课教学特征,改革偏离阅读教学目标、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自主阅读”教改思路,就是要改变那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自主阅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进行教学,从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几方面入手,扎实训练。
1 自主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语言
阅读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要求和训练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要求还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根本方式是自主阅读,只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语言,在理解语言的反复阅读中积累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语言:这里提到的自主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为追求自主目标而主动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提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找答案,而是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鼓励学生有目的的、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能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各自确立不同的阅读目标,并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
(2)在自主阅读中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并非阅读课的终极目标,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反复多次入情入境地阅读,使课文中的书面语言成为学生朗朗上口的有声语言。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丰富词汇、规范语言,从而达积累语言的目的。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阅读学习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让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一、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努力追求真正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
1、突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个性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注重引导,培养个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探问引导法。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我将各种动物的头饰带到课堂上,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各自喜欢的动物角色,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以探问引导他们身临其境,轻松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学袋鼠当大王时,我探问:为什么动物们都议论纷纷呢?开始,学生有点语塞,我微笑着说:“别急,让我们扮演森林中的动物依照袋鼠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过日子吧。”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自主表演。当孩子们的表演不够入味时,我就马上用自己无声的体态语,来提醒他们。不一会儿,“大象”开始叫苦说:“我这样的庞然大物整天跳来跳去,不摔死也会累死的。”“蛇小姐”也跟着抱怨说:“我没有脚,只能靠身体来走路,我怎么跳呀!”其他动物也纷纷跟着埋怨,大家都在互相诉说着自己的苦处。
于是,我紧接着探问:“如果让你来选,你会投谁一票?”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使学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体验个性化阅读,学习效果当然不同一般啦。
二、有效阅读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 转贴于
1、创设良好氛围,激发阅读的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