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0 14:55: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篇(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727

国内刊号:11-5334/R

邮发代号:18-9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科研外包,准确来讲是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是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即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学术性或商业性科学机构。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CRO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最开始主要指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 Organization,临床研究组织)。当时,随着美国FDA对新药研究开发管理法规的不断严谨和完善,使得药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也相应地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耗时且费用也更高,制药企业逐渐面对来自风险、时间、人力等方面的种种压力。

就一个全球性的期临床试验而言,其耗资至少1000万美元。在时间方面,一个新药从其发现到上市平均约需12年,而开发期的延长就使其上市后享有的专利保护期减短,延迟上市意味着销售收入的减少。制药企业要在这样一个管理愈加严格、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尽力缩短新药研究开发所用的时间且同时又必须控制成本和减少失败风险。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整个新药开发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研究和成功地把握每一个战略性的决策。

刘新民说,国际上CRO已经从临床研究扩展到包括新药早期发现、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实验,乃至新药注册申报等新药研发全过程的服务。CRO作为一种充分整合外部优势资源的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和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新药研发队伍,能最有效地分担风险、节约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促使产品快速上市,是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和风险平均化的产物。

市场前景广阔

CRO虽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本世纪却取得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倾向于从外部寻求技术资源以节省经济和时间成本。英国Visiongain咨询公司《药物研发外包:全球市场展望(2011-2021年)》中指出,全球CRO市场2010年为83亿美元、2015年约为162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300亿美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CRO在美国已多达300个,欧洲约有150多个。一些国际CRO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强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近年来由于IT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更加增强和积累了CRO在实施全球性试验方面的能力和经验。CRO市场重心正向印度、中国这样不仅拥有大批工资相对低廉的优秀科学家,同时还掌握丰富临床资源的亚洲国家转移。

在我国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第32条中规定:“申办者按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临床试验的申请,也可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

刘新民告诉记者,在如此丰富的机遇和广阔前景下,中医药领域却没有一家专业化的CRO。

当务之急是建中医药CRO基地

刘新民更倾向于将中医药科研外包称为中医药科技服务贸易。他解释道,中医药科技服务贸易是利用中医药理论、经验、资源、技术和知识,在境内外为境外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它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中最具特色、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同时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其主要职能包括为境外机构提供源自于中药/植物药的保健品、化妆品、新资源食品、药品等所需要的原料提取、样品制备、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药效评价、安全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在境内外提供中医药产品注册申报等服务,涵盖了中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等全过程。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日趋知识化、技术化和资本化,中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的现象长期存在。刘新民说,发展中医药科技国际服务贸易,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提高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当务之急,刘新民认为是建立中医药的CRO基地。

多年来走访世界各国的刘新民认为,我国中医药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水平并不低,特别是硬件设施条件相当好。但是国际有影响的传统草药/植物药生产企业却鲜少知道中国有能力承担草药/植物药产品科研外包的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77-02

高校教师发展起源于19初期,到20 世纪70 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逐步兴起。它是专门为教师个体发展而设计的一些发展项目,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实现系统化和综合化。目前实施的高校教师发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项目,这类项目为教师提供一些授课帮助,例如,在课堂组织、学生评价、课堂讲演技巧以及作为导师的指导、建议和纪律管理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咨询和学习服务;第二,提高高校教师作为学者和专职人员水平的项目,这类项目着重帮助高校教师通过基金申请、、学术兼职、行政管理等工作进行职业规划实现专业发展;第三,提高高校教师个人能力的项目,着重培养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建立信心能力以及对抗压力的能力,旨在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指数。其实施形式也从最初的学术休假发展到设立高校教师发展的专门组织机构。从高校教师发展的推进过程看,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方法随着时期、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各类高校应该根据文化传统、学校使命、师生规模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师发展活动。

一、施行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应具有的本土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阶段,国家、社会、人民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需求提高。为了配合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国家、政府和高校投入很大力度开发新校区、扩充教师队伍、调整专业结构、建设课程和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师资队伍质量这个软件的建设对于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教师发展在欧美国家的实施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发展,在促进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保障教师活力以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教师发展项目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教师发展”这一起源于西方教育模式如何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现阶段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到高校的三级行政管理机构, 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了使高校教师发展发挥作用,我国的高校教师发展应具有本土特色,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发展形式应多元化

目前我国教师发展的开展仍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主,针对教学能力的培训较少且多针对青年教师展开。培训工作的管理多是自上而下,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培训进行统一管理,优点在于能够集中优势资源,但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平衡,较难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可借鉴于民间办学机构的运作方式,发挥教学发展中心的服务作用,例如,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并深入分析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统筹专业或者地域资源,开展工作协作、交流参观、交换访问等形式的相互学习工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教师发展更高效的实施。

(二)教师发展的服务对象应具有针对性

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多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刚入职时往往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技能掌握不够,对师德建设缺乏自觉性,迫切需要集中培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其他年龄和阶段的教师,仍然有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例如,随着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如何帮助职业中期和晚期的教师积极更新技术能力,如何帮助教师克服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的职业危机感,以及中年教师如何面对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等。

(三)教师发展评价体系需具有全面性

目前我国的质量评价体系过多强调了教师学术成果,表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目标,避免单纯通过教师待遇与职称评定体系使教师为了自身利益而被动发展;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发现乐趣主动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四)教师发展人员的专业化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一个专门的机构,需要具备优秀的演讲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熟悉学校文化、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能为教师的各方面发展提出建议,同时还需具有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能力,能够运作教学发展各个项目指导实践工作。目前我国在培养专业教师发展工作者方面还很薄弱,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培养专业的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者队伍。

二、中医药高等院校实施高校教师发展的特性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现代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又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中医药高等教育除了存在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有行业自身的问题。因此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实施教师发展,既需要面对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也要重视针对中医药高校的特点,进行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师发展。

中医药高校教师发展首先应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规划。为满足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通过促进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使青年教师发挥其掌握先进理念和语言学习快的优势,使老教师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鼓励教师通过互助合作开设国际化课程。对有临床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教师发展的施行,研究并帮助教师解决医、教、研多重任务的平衡,使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中医药高校教师发展应体现中医药特色。中医药高等学校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传播中医药灿烂文化,因此,要求教师对中医药理论及其深厚内涵有深入的认识。中医药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多关注自身领域的研究,对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培育缺乏主动性。在中医药高校教师发展中,不仅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还要陶冶教师的情操,培养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教学队伍。

中医药的继承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为实现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各方面能力有更深厚的功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教师发展提升高校师资队伍质量需要有积累的时间和过程。中医药高校教师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实现方法上除了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理念,还可以使用我国现代教育早期的听课制度、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老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等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中医药高校教师发展仍然在探索和不断改革,虽然其道路可能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不久的未来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C04-1008)。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3JYA010)。

参考文献:

[1]王春玲,高益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2]徐延宇,李政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 概念、变迁与理论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

[3]董玲,彭代银,乔延江.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医教育,2013,(32).

篇(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篇(5)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

康养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目前,康养旅游发展主要来源市场是欧美国家,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地区等非传统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医药旅游的背景和养生理论基础

养生理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来护理人类生命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或根据人类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心理护理活动。随着人们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医药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兴起。

(三)全国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共有450多个景区、度假村和酒店等机构开设中医药康养旅游,90多家中医药机构从事中医、足部护理、按摩、水疗、药浴、美容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

二、甘肃省中医康养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甘肃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冰川、沙漠、戈壁、绿洲、石窟、文物、草原、马场、森林、高山、峡谷、瀑布、天池、沼泽、梯田、黄土、雅丹地貌、革命圣地、神话传说、魔鬼城、民族风情等等。甘肃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样地之一,完整保留了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政治文化等多种文化遗迹,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八千年历史。甘肃省所拥有优越的中医资源优势,被称为千年医药乡,全省主产将近300种中药成为国家重点医药品种,拥有1600多种药用资源,是重要的药材产区。

(二)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1.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2013年11月,甘肃陇东南地区启动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创建。2015年11月,甘肃省推介五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并与省内外旅行社签署了合作协议。

2.建设养生旅游产业园。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基地的首要保障就是省内生态环境多样性,中医药历史文化和中草药种植等优势。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园、产业基地。

3.形成特色的保健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开发出类型丰富、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品牌。

三、甘肃省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几乎空白,因为没有完善的消费标准作为参考,旅游消费者只能从旅游供应商提供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挑选,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进行虚假宣传,而消费者跟风消费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时常发生消费者投诉,消费争议频发,消费者满意度低,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中医药康养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产业完整性尚未达到行业标准,由于前端产品设计的形式相对薄弱,以中医药康养旅游为主题的体验服务,产品推广和营销网络发展跟不上步伐,中医药康养旅游终端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链三端缺乏有机的整合与联结。

(三)基础条件薄弱以及品牌特点缺乏

当前甘肃省的中医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无法像发达地区一样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农业基础薄弱、高寒阴湿的六盘山、秦巴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由于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中医药康养旅游和健康旅游企业的品牌特点不突出,导致旅游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产品差异性触觉相对较弱,缺乏全国性、地域性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

四、促进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加强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

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涵盖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规则、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体系、康养旅游市场准入制度等,形成规范中医药康养旅游自律发展的完善机制。强化中医药康养旅游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的储备;确立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的规则,包括:产品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基本要求等。

(二)行业促进康养旅游系列产业链完善

在宏观层面上,行业通过引导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等元素到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中聚集,发挥产业链的规划和导向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区域财税政策改革和区域财税政策优惠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康养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的投资与支援。

(三)景点挖掘自身特色大力构建品牌体系

景点需挖掘自身特色,建设健康体验观察基地,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进行珍贵中草药栽培,发展田园生态和休闲旅游健康体验场地;同时注重中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展医疗浴、沙疗、泥浴等系列养生项目,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体系。

篇(6)

④《黄帝内经》第一次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识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病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为后世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黄帝内经》之外,在战国后期,中药学领域也产生了一部巨著,它就是前文提到的《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不同的是,《神农本草经》是一本完完全全的药学著作。此书中没有对中医的医理进行阐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各种草药药性的总结上。《神农本草经》共对三百六十五种(一说“三百四十七种”)草药的药性和疗效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直至今日,中医临床上仍在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规定制作和使用很多中药,其对后世药学的影响可见一斑。到了东汉末年,中医界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中医学著作和医学观点。这些新的中医学著作和观点的产生主要归功于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

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医学巨著。在这两本书中,张仲景将哲学思想运用到中医学理论中,并提出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六经辩论”。同时,张仲景在这两本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方剂学”这一概念,而且在《金匮要略》中记录了三百多个药方。这些药方中有90%至今仍在使用。此外,张仲景还在《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血瘀”等中医概念。在汉代,除了张仲景以外,还有华佗、淳于意等世人皆知的名医。其中,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对后世人的养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发明的麻沸散则是现代医学中的前身。总之,从战国时期到汉代是中医药学理论形成的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医药学已经拥有了独立的指导理论。

2.中医药学的快速发展时期

篇(7)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16-02

“中医坐堂”起源于起始于东汉名医张仲景,其后历经风雨,最终形成一种固有模式,广布于全国各地的城镇乡间,长期在我国基层医疗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一些零售药店的经营者开始通过中医坐堂开“大处方”,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高价高利润的药品。以至于在2001年,有关部门对药店中医坐堂采取了“一刀切”的无奈举措。“中医坐堂”从此进入业界的广泛争议之中。2007年,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1],宣布“中医坐堂”重出江湖。但其试点工作开始两年多来,药品零售业内从刚开始对其的新奇和兴奋的态度,到如今的平静和观望的心态,这前后巨大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中医坐堂”的发展现状。难道“中医坐堂”真成为药店的“鸡肋”,落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场?本文对“中医坐堂”的前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对“中医坐堂”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中医坐堂”符合国家新医改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领域,它对建设创新型医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与当今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趋势是一致的,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2009年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医改意见”中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其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加注重“防重于治”的原则,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和保健知识。而“中医坐堂”则会有利地促进中医在全社会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1-3]。

1.2 “中医坐堂”符合人们追求中医健康保健的需求

目前,我国医药体系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体系两大体系,其中,中医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只是近代以来,在西医药的冲击下,使得传统中医实践不断萎缩。尤其在现代,受“科学”观念影响,人们更加难以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中药现代化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相比之下,西医药凭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医疗体系中占据了上风,并成为世界医疗体系的主流。但随着世界疾病谱的迅速发展,西医注重局部的治疗理念和过于借助器具和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仅易造患者的损伤,同时也极大地推动治疗费用的上升,给各国医疗保障体系带去沉重的压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必将越来越高,而中医药追求整体治疗和简易的治疗方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中医坐堂”这种模式,通过聘请合格的中医师在药店坐堂,利用他们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为患者开出的中医处方,这种治疗模式既符合中医的行医模式,同时也为药店带来顾客,增加零售药店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为中医药和药店零售模式联合提供了完美结合点。

1.3 “中医坐堂”提高了药店跟医疗机构竞争的技术含量

在新的医改方案中,我国药店在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增强,这跟药店没有储备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人才存在一定的关联。虽然国家逐步推行执业药师制,这将会增强药店技术人员的层次,但是由于在短时间我国医药无法实现真正的分业,而且药师法律定位的不明确,药店的发展空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但如果“中医坐堂”能够真正在药店迅速开展起来,把中医药的特色跟药店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使之构成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重要组或部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中治疗保健作用。这不仅解决了中医药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药店人员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了其竞争力。

2推动“中医坐堂”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

本次医改方案提到,“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议国家将“中医坐堂”纳入到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作用中。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严格规范并监管药店中医药坐堂的行为。

2.2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的作用[4],让大众正确了解、认识中医药,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3药店提高经营服务水平

尽快提高药店的服务水平,如增加中药煎熬等服务项目,以方便顾客服药。同时,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勿借诊所之名,实施非法行医或推销药品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Z].国中医药办发(2007)51号.

[2]新浪网.卫生部”全国十市(区县)试行药店中医坐堂制[EB/OL].] news.省略,2007-11-07.

篇(8)

此次药膳热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日本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成人病、生活习惯病等多为慢性病,现代医学尚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手段或药物,长期的服用化学药物又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其原因之二即西方国家一些医学机构已经开始重视食疗药膳研究。药膳食疗在北美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设立了替代医学研究办公室,对药膳等进行评估。中国药膳研究协会与新加坡、美国、韩国、德国等进行食疗药膳方面的讲学和交流,这些都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膳食疗的优势,并结合本国国情,开创日本化的药膳食疗文化。中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天人合一”“药食同源”“取法自然”的药膳食疗思想深入日本国人人心。如每年正月初七是日本的人日,是日本的5大节日之———七草节。当天,日本人习惯吃“七草粥”。所谓“七草粥”是用芹、蓟、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和白萝卜等熬制成的粥。日本的新年被说成是从喝屠苏酒开始的,新年喝屠苏酒是从中国传来的习俗,屠苏的正式名是“屠苏延命散”或“屠苏散”,采用10余种的草药,用日本酒和甜料酒浸泡制成的。配方多为山椒(さんしょう)、白术(びゃくじゅつ)、防风(ぼうふう)、桔梗(ききょう)、陈皮(ちんぴ)、桂皮(けいひ)等药草,处方因家庭和地域不同而异。日本许多主妇都有自制药酒的习惯,用枸杞子、人参、肉苁蓉等药草配以清酒和冰糖,可以防治高血脂,保护心脑血管。再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中国引进药膳学和药膳烹饪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成立了100个健康村,村村有“中医药膳”,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卫生部的派遣,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赴日本传授中医药膳食疗学和烹饪技术、开办中医药膳餐厅、中医营养学培训班,输出的中医学专家同时也会参加日本健康村养生保健活动,与日本专家交流,也受到日本各界人士欢迎和好评,日本国内还有许多药膳餐厅,采用中医药膳理论,把传统药膳方和现代日本料理加工技术相结合,做出了地道的日本药膳。许多注册的药膳指导师会定期为主妇们举办“药食会”,到野外去登山采药,教主妇们如何识别原植物药,讲解药性并进行现场药膳烹饪。

日本也成立了很多学术团体,举办各类学习班、交流会来传播药膳食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如日本神奈川县生活俱乐部与中国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二年制的药膳函授教育,各县市还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药膳研究会,很多大学也设立了药膳专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分校设立了药膳专业,名古屋国际综合中医研究所开办了中医营养学讲座,日本在认识到药膳食疗的优势之后,大力宣传并弘扬药膳文化,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药膳知识与技巧的人才,并结合本国风俗习惯、历史因素、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本国的药膳食疗文化与技术。

篇(9)

一、引言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最近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关于养生旅游,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夏威夷养生旅游组织提出:“以追求身体、感情、精神、灵魂平衡和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我国学者周刚(2008)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在世界养生旅游繁荣发展的同时,在差异化特色化与市场的认同原则的作用下,我国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养生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为中医药养生旅游。

关于中医药养生旅游,田广增(2005)认为中医药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群(2006)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的中医药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与中医药为一体,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张春丽(2009)对杭州中医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康保苓(2009)对浙江省疗养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中提出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多样化。孟晓翠(2011)认为河北省发展养生旅游的重点在于结合中医药理论中的四季养生。笔者认为中医药养生旅游应以传统中医药养生学为依据,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感应、整体恒动观等,由温泉、森林、海滨、盆地、草原、民俗资源、医疗医药资源等构成吸引力载体。在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研读相关中医养生基础著作后,总结在做《米易县健康养生产业规划》时的一些经验,笔者提出一些自己关于发展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看法。

二、中医药养生基础理论与旅游发展

1.以情制情理论与旅游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根据情志之间存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激发相应的情志来制约、克制、借以协调情志,恢复或重建精神平和的状态。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阐述了这一方法:“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侮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试听。”据此,我们了解到: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肺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的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根据不同旅游者最近的情绪状况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比如思虑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参观岳飞墓,了解秦桧与岳飞的故事让他产生怒气,又比如最近易怒的人,我们可以带它游览汨罗江,了解屈原的故事,产生一种悲伤的情绪,再比如最近高兴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游览鬼屋或者参加蹦极、坐过山车等刺激娱乐,产生一种惊恐的情绪。这样,情绪的调整可以使游客恢复一种健康的状态。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情绪会对不同脏器有所伤害,根据不同游客的情绪,我们在搭配游客饮食的时候也可以有所注意。

2.四季养生理论与旅游

篇(10)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篇(11)

基本医疗服务注重基础性和全面性,目的在于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1.2中医药与基本医疗服务

中医药特有的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医占据强势地位的现实情况下,为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应当注重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医药服务人才匮乏、中医药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中医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医,导致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未能彰显其应有的地位。

2科斯定理概述

2.1科斯定理的内涵

科斯定理是由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命题,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科斯本人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有关学者根据相关内容推导出一个定理组,为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权利的初始分配无关紧要,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会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在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权利的初始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2.2相关概念说明

产权指一个人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对物品、服务或人所行使的选择能力。但是产权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受约束的,它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等因素的约束。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患者有权自由选择中医药或西医药服务,但这种选择权在现实中受到一定限制,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直接限制了产权的归属和行使,即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影响了产权的分配。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扩大中医药所占比重,有助于增加产权的选择范围。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是与产权相互依赖的,交易成本事实上就是为了确立和保持产权而花费的成本。本文中交易成本指为增加人民就医产权行使的可能性,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的地位和比例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或代价,即达到相应效果所提供的供给,包括金钱、设备、人员等。

3从科斯定理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定位

现实中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地位低、作用发挥不明显,但从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中医药优势角度出发,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理应享有重要地位。

3.1从基本医疗服务自身需求出发

3.1.1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的需求

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指大力发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层分级医疗服务重点强调基层、基础的医疗服务,医改强调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各级各类医院的功能、职责,尤其要不断加强中医医院发展,使中医医院作用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产权的初始分配对于最终效益的取得至关重要;同时,产权范围的大小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法律等因素的限制。在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文件强调提高中医药地位、加大中医药比例,发挥中医药作用。由此对人民就医的产权即对中医药或西医药的选择权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人民选择中医药的可能性,这有利于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以及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

3.1.2是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需求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现实中交易成本为零的事物并不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交易成本均不为零。在此种情况下,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将产权归于中医药还是西医药,重点发展中医药还是西医药,所产生的效应、收益必然会有所差异。而要比较效应和收益的大小,则应当对两者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从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效应的实现程度上看,中医药可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需求。与西医相比,中医预防保健作用独特、诊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式,无需复杂仪器设备。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西医。魏建认为交易成本小会获得更好的效应,根据这一原则,中医交易成本低于西医,所取得的效应也会比较显著。

3.1.3是基本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需求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情况下,产权界定是产生更优效益的基础,对基本医疗服务中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两者产生更优效益的难易程度。人才队伍建设是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一环,所以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师与西医师培养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基本医疗服务最终效果的实现。所以,应从中医药人员培养角度来分析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例的分配以及充分发展中医药对于产生更优效益的可能性。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我国培养基层中医师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我国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多数中医师服务在基层,可知基层中医师比基层西医师更容易培养;其次,与西医师相比,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望闻问切,此种诊疗思想更容易与患者沟通,中医师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更符合医改发展基础医疗的趋势。由此可知,培养基层中医师更为容易,同时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也需要更多的中医师。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保证中医药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花费较少代价而产生更优效果,有助于基本医疗服务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3.2从中医药自身优势出发

3.2.1中医理念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丰若非等认为科斯定理提出的收入效应指消费者收入或财富变化导致其消费结构变化的现象。收入效应有正负之分,收入效应正负区分的标准是对某种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例如在生命质量与单纯延长寿命之间,若患者重视生命质量则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若患者重视延长寿命则延长寿命的效应为正。中医理念对于效应的正负区分标准做了很好的诠释。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诊治的理念,强调将疾病与人的情绪、生活方式等联系在一起,注重人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包含了多种沟通方式;中医提倡“治未病”理念,其内涵在于预防疾病、病后康复、防止反复,对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及保健起积极作用。因此,中医强调通过整体辩证、有效沟通进行诊治,通过“治未病”来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随着医学观的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变化,对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以某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为标准可知,中医的多种沟通方式收入效应为正,提高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单纯治疗疾病的效应为负。而若不考虑收入效应,则中西医没有明显的效益差距;若考虑收入效应,则收入效应为正者效益更高,由此可知,中医药基本理念在预防、治疗、保健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好、效益高,能够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3.2.2中医优势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科斯定理指出,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产权配置导致的交易成本越小,该制度的效率越高。由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交易成本不同,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比例分配是否得当关系到该体系取得效益的大小、目标实现的快慢。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使中医药的交易成本较小,具体体现为:“简便”,中医诊疗方法简便,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无需繁琐的检查程序,符合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机构设置和诊疗水平;“廉”,中医药价格的低廉符合多数人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的目的;“效”,中医要治标治本的功能可以弥补西医治标不治本的不足。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可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也使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应当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