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低碳旅游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0 14:55: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低碳旅游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低碳旅游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

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

1.2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参考文献:

[1]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篇(2)

二、大兴安岭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旅游生产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

大兴安岭旅游生产方式低碳化。大兴安岭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低碳理念,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编制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旅游项目从规划开始就注入低碳元素,在景区、宾馆、家庭旅店中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如北极村景区、观音山景区、寒温带植物园景区在道路照明、廊道建设等均就地取材,采取低碳化建设,普遍使用环保电瓶车、太阳能照明灯和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的透水透气材料等。

大兴安岭旅游消费行为低碳化。首先在旅游管理工作中践行“低碳化”,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不良现象。其次是鼓励游客乘坐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交通工具,限制提供和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旅游消费“碳排放量”。在北极村景区,鼓励游客徒步进入参观游览区,以减少景区内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在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中,采用电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使来到大兴安岭的每一位游客真切体验低碳绿色旅游。

三、大兴安岭旅游消费的低碳化建议

来大兴安岭旅游的旅游者,虽然大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也知道低碳旅游一定会有好处,但是对于低碳旅游这种新鲜事物,很多旅游者还很陌生。对如何贯彻自己的行为却不知如何入手,那么我们有必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教会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低碳旅游。

(一)帮助旅游者形成低碳旅游的意识

对旅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的各个环节中自觉实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

1.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样不但可以使大兴安岭的旅游业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另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法规对旅游者来说也起了很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加强宣传

强化整体宣传促销,塑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整体形象。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宣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大兴安岭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了解低碳旅游。

3.旅游中的教育作用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导游是旅游团中的灵魂人物,导游人员在带团的过程中要有意向游客宣传大兴安岭的低碳旅游,在旅游中,对旅游者渗透降碳、节能、减排理念,使他们理解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并付之于实践。这样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旅游活动中实际上践行低碳

在大兴安岭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全程参与,是旅游者的选择与践行。只有旅游者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才能把低碳落到实处,大兴安岭旅游业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所谓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是指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1.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以下几点:食用大兴安岭本地生产的食品,尽量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选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餐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性物品使用对环境的破坏。

2.低碳住宿

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尽量做到低碳住宿。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应把舒适、方便、经济为首要原则,尽量少选择高档豪华的大酒店,因为越豪华酒店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而选择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省钱耗能低,而且还惠及本地百姓。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尽量自带洗漱等生活必需品,少用宾馆饭店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因为饭店基于成本虑,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质量一般不高,而且一次性洗漱用品的使用将产生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同时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控制室内温度、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3.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低碳化的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低碳旅行,即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来大兴安岭旅游的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这样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尽量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旅行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4.低碳游览

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 生态旅游 相关利益者

作为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旅游行业责无旁贷。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特别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刘笑明,2011)。作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何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低碳旅游的内涵界定

国内学者在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时,首先注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别是通过与生态旅游进行对比来界定低碳旅游。

黄文胜(2009)从旅游目的地、旅游规模和概念的内涵上对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旅游目的地来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不存在目的地限制。从旅游规模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以免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而是强调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生态旅游的定义已经泛化了,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理论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消费者随时都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通过对比分析,黄文胜(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刘啸(2009)认为由于生态旅游迄今都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而多数学者又都是基于自己的研究需要,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不断扩充,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态旅游定义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对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的理念正好可以克服生态旅游的弊端,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避免所谓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

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首先,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具有“旅游发展环境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这一思想属性。其次,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又具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生态旅游着眼于“生态”,即“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发展中“资源的原真性”,倡导通过更少的人为干扰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则着眼于“低碳”,强调“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革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从这点来看,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史云(2010)将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低碳旅游和绿色旅游虽然都是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都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原则,目的都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在旅游目的地、游客主体、参与主体、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并认为低碳旅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低碳旅游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二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是低碳旅游在保证公众旅游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同时,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这是低碳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显著特点;四是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引领健康时尚的旅游潮,彰显高尚文明的生活理念。

关于低碳旅游相关利益者的研究

低碳旅游是一个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利益者,需要相关利益者共同采取行动才能有效推进的系统工程。低碳旅游的相关利益者主要涉及政府、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消费者以及旅游社区等。

(一)政府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篇(5)

(一)低碳经济促生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篇(6)

(一)低碳经济促生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篇(7)

辽西地区古代文物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辽西地区虽然文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受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文物保护意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辽西地区的文物古迹保存情况并不理想。1.现存文物破损较大,亟须修复。据调查,辽西文物资源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不力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需要尽快加以改变。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但从现有对旅游业的投入来看,相对于“三农”、工业、城建、环境治理等行业的投入,近几年辽西地区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增幅不多,尤其是重点景区的专项投入不多,从而导致辽西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在总体投入不足的同时,辽西各地还存在投入不平衡、不配套的情况,很多城市在完成旅游基础设施之后,没有相应配套信息化等软件建设,导致旅游服务设施不到位。3.缺乏品牌营销。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等于旅游商品。辽西古代文化旅游恰恰在旅游资源变为产品上没有形成规模,产品变为商品上没有形成市场效应,特别是在宣传、包装和促销方面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的手段和措施,更谈不上听觉上的吸引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4.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辽西古代文化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有些旅游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受其自身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历史知识、人文修养等方面存在缺陷。景区的导游讲解员更是量少而质弱,与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极不相称。

发展辽西地区文物旅游的几点建议

如选择部分文物景点让市内一些大公司、企业捐建捐修,既扩大企业知名度,又恢复修缮景点,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要完善文化旅游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建立文化旅游业发展奖励基金的形式奖励先进,促动后进。同时,对旅游从业机构及人员也要给予鼓励,可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外溢效应明显的旅游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增强旅行社主动招徕游客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体制建设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要理顺旅游事业行政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应从主“办”文化向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调控”等方式,把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实现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财产权、监督权分离,从而明确投资主体与产权的关系,形成政府支持文化发展,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局面。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和相关中介组织建设,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旅游规划方面的建议。针对辽西地区古代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要抓住有利时机,全面做好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等文物保护工作,通过申报工作带动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制定涵盖整体、突出个体,易于操作的旅游规划,在这个规划中,要将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要把辽西各市的古代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形成集群优势。要立足整合辽西优势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化、国际化品牌。品牌营销方面的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辽西古文化之旅的特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媒体、网络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全面加大辽西古代文化之旅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通过整合辽西地域内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精心推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旅游景点。

作者:王天白

篇(8)

一、引言

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管理层仅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态下的一种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事后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只会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增加成本负担等等。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危机管理固然会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长期而言,它不仅能规避危机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快目的地危机后的恢复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二、旅游危机管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危机管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危机预防、危机应对、目的地重建或恢复(危机救治),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旅游游危机管理中的开端,主要是构建预警机制,尽可能做到危机规避,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许多竞争优势。

1.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竞争力。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不管是对目的地的生产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有裨益。预警机制除用来防范危机,还可以将其用做保障环境质量和保障产品质量等用途。

2.危机预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竞争优势的保证。所谓附加利益就是指对度假的满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则附加利益竞争优势就是指通过附加的和持续的情感利益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它很难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这使得附加利益竞争优势成为目的地竞争取胜的一个法宝。

3.危机预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顾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就体现在该地的“体验”和“享受”两方面上。危机管理在预防阶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预见且可控制的潜在的危机毒瘤,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拥有居安思危的领导和职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使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顾客体验和享受等价满质的服务,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游客对某目的地有较高的满意度,他就会产生重游或重温该目的地,并且向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荐该目的地。结果是,该目的地不仅与游客建立了长期关系,而且还能增加该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顾客。

(二)旅游危机应对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危机事件发生不可避免。这就有必要做好危机管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减轻危机事件的危害度,还能在其中寻找机会。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说过:“每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精髓”。Faulkner指出:“依据混沌理论,危机管理实质上被看作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减轻危机负面后果,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危机冲击,都可视为“创造性破坏”。

2.危机事件促进旅游目的地管理更完善。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能暴露目的地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如,SARS的爆发,就暴露了中国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危机方面,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这可以使目的地地管理者更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地看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地战略分析更全面,战略制定与选择更加准确,战略实施与控制更加到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目的地的战略管理水平,为培育与保护目的地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可以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创新的勇气和思路,在目的地内部达成创新共识,为目的地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切实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恢复

旅游目的地恢复是旅游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危机管理的建立健全能加快旅游目的地恢复。著名旅游经济学家科恩曾言:“一个为危机做准备的组织,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没有做准备的组织要快两到三倍,且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也明显的减少。”

当今,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异常,谁在危机中先恢复起来,少受危机事件的影响,谁就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时间就是优势,是一种营销成本。目的地恢复时间越短,它消耗的时间成本就越少。旅游危机管理除了在旅游目的地恢复过程中产生时间成本优势外,它还能正如科恩所言的那样,减少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所以,危机管理创造了恢复后的旅游目的地成本优势,增加了它的竞争力。

三、结论

危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常规管理的延伸,是目的地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不仅是目的地规避危机,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进行危机处理救治的主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还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做好危机管理首先就得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地管理者才会对危机管理开怀接受,才会投入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继红.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理论探讨.东南亚研究,2005.

[2]李树民,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西北大学学报,2004,(5).

篇(9)

一、吐鲁番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与历史名城,吐鲁番享誉国内外,其古文化遗址与独特的景观,吸引着无数的人。自吐鲁番发展旅游业以来,当地旅游收入不断增长。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吐鲁番全年旅游消费达到了51亿元,景全门票收入突破了1亿元。旅游收入增加,为吐鲁番兴建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支持,并进一步提高了其旅游服务质量。然而理性来看,吐鲁番在发展旅游业进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资源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

吐鲁番文物主要集中在聚居区边缘地带,有些处于完露状态,受气候、地形与资金等影响,对这些文物开展保护的难度系数较高,如高昌故城,其处于室外原野之中,受风蚀雨淋等影响,故城一些地方已出现了较多破损,虽然经过了修缮处理,然而修缮与加固,弱化了历史文物的价值。加上当地农民与游客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对这些文物资源带来了一定损坏。

(二)淡旺季鲜明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吐鲁番在发展旅游业中可以深刻感触到旅游淡季与旺季的区别。在每年的7月--9月期间,属于该地区旅游旺季,约占全年游客的80%,然而到了其他季节,则游客十分稀少,宾馆入住率低,餐饮行业营业额显著下降,甚至在一些景点,也少有人去参观。这种鲜明的淡旺季差异,不利于吐鲁番旅游业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吐鲁番而言,季节与气候差异并不显著,如吐鲁番冬季寒冷期很短,在春秋时节,也属于旅游的黄金时期。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制约,才出现了这种淡旺季鲜明现象。

(三)旅游纪念品开发薄弱,宣传力度不足

吐鲁番作为世界闻名的瓜果之乡,带一些特产回去是每个旅游者心中的念想。然而,吐鲁番在这些特色产品中,多没有重视包装问题。旅游纪念品开发薄弱,导致旅游商品长期处于低档次层面,无法形成经济优势。在旅游宣传上,没有突出区域特色,缺乏深度推广,且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果不佳等。此外,缺乏专业、高素质旅游人才,也是制约吐鲁番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因素。

二、吐鲁番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分析

(一)强化历史文物与生态环境保护

吐鲁番的历史遗迹是其发展旅游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加强历史文物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吐鲁番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无论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都可能会对历史文物构成损坏,考虑到历史文物的不可再生特性,需要切实加强历史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可以通过编制旅游发展政策,对于破坏历史文物与生态环境等问题给予惩处,发动群众与旅游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从意识形态上引导人们保护历史文物与生态环境。

(二)缩短淡旺季周期,提高旅游效益

为缩短淡旺季周期,吐鲁番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在淡季旅游。如聘请旅游策划专家,开发高水平的冬季旅游项目,将吐鲁番冰雪风情与传统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依据节假日休假等情况,开发短期化旅游资源,如特别推出一日游与两日游等产品。重视旅游服务,特别是为游客提供完善舒适的住宿、交通与餐饮等服务。推出淡季旅游优惠项目,如可以向淡季团体旅游提供消费折扣或赠送特色纪念品。

(三)重视纪念品开发,打造旅游品牌

特色产品的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营销活动来实现,高度重视纪念品开发,让纪念品销售成为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整合措施,引导企业专注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重视产品内在价值与附带价值的包装,深入探索与挖掘具备区域特色的产品。强化旅游宣传,打造旅游品牌,以更大范围地吸引游客,这也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任务。

(四)关注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吐鲁番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缺乏高素质旅游人才,成为了制约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吐鲁番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发展专业人才,也可引入旅游行业中的高精尖人才,推动旅游基层人员培训,推动在岗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以提高吐鲁番旅游形象,为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篇(10)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以利用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业市场的繁荣,旅游业一度进入了辉煌时期,然而,伴随着产业繁荣的是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目前,有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呈现出各种服务问题和旅游资源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以环境的利用为基础,为了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保为行业经营的第一理念,因此,低碳旅游成为了目前我国旅游业经营的主要方向。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旅游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 《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 “低碳旅游”的概念,随即得到各国响应。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多种解读,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统一的: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

(二) 低碳旅游的主要特征

低碳旅游以旅游行为中的节能和环保活动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低碳旅游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旅游行为的一些特征。首先,从旅游价值上来看,传统的旅游以享受自然山水为主题,人们认为“花钱”的目的是为了“购买旅游资源”,而在低碳旅游模式下,旅游本身也成为一种促进环保的公益行为;其次,从旅游的契约履行方面来看,传统的旅游业是单纯的买卖行为,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非常明显,而在低碳旅游模式下,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企业,都以环保节能为主要行为目标,二者在利益分配上的方向更加一致;第三,低碳旅游并非对旅游业应用自然或人文环境的产业发展行为进行禁锢,而是要求旅游业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如此一来,旅游业在产业发展上的投资方面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寻求资源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比占有旅游资源更加重要。

(三)低碳旅游发展需要的资源和技术

低碳旅游以节能和环保为基础,这意味着旅游业需要更符合这样的行业发展目标的资源和技术,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旅游行业内部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高效的利用,白包括政府和游客对节能环保型的旅游发展的支持。例如,国家政府和当地旅游部门以推动低碳旅游为目的进行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以及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等。可以说,低碳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旅游意识进步作为先决条件的,在低碳旅游时代,任何一个公民和相关组织,都有责任、有义务对环保型的旅游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

二、我国低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旅游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模式,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相关旅游资源的提供和旅游设施的建立。从小处讲,景区载客车辆的尾气排放量降低是低碳旅游的一种行为;从大处讲,将旅游资源进行立体化开发利用,使一个景区能够满足游客的多项旅游需要,也是低碳旅游的一种发展方式。然而,无论是景区服务还是旅游资源供给方面,都存在着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的现象,每到节假日,我国著名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与古城,都遍布游人,游客似去看人而并不是看景;名山大川日产垃圾量超过一座小城市,代表着旅游区并没有提供给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充足条件。

(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主动程度不强

低碳旅游以旅游行业提供的具有低碳特征的旅游资源为基础,而实际上践行低碳旅游的是游客。但是,我国国民环保意识普遍较低,国民素质决定了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主动程度不强。许多游客出行喜欢选择自驾的方式,认为方便,这就给景区停车场造成压力,还直接污染景区环境,与低碳旅游的目标背道而驰;还有些游客将旅游与物质消费直接联系到一起,虽然这种行为能够刺激景区消费,给旅游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游客在消费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也是与低碳旅游不相符合的。

(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冲突

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高效应用直接相关,这就意味着旅游区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旅游技术和旅游管理发展方面,而这方面的投资对旅游业带来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显示出来,甚至还使旅游企业担负了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而旅游业作为盈利性产业,以利润的获得为经营的首要目标,在长期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短期经济价值之间,很多旅游产业选择了后者,减少了对低碳旅游的投资,这使得我国旅游业整体还在粗放发展的轨道上。解决旅游业经济效益实现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冲突,称为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式应用

要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旅游业就有必要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使游客能够体会到低碳旅游的乐趣,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式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旅游区可以针对“低碳”这个话题对景区资源创新,即将景区旅游活动设置为一场低碳环保活动,例如,将景区餐饮业进行营业形式创新,改为“厨艺比拼擂台”,请游客作为厨师展示厨艺,这样即节约了餐饮供应的资源,又能够使游客之间的交流更丰富,而游客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直接提高休闲类景区的服务水平;又如,在清明小长假、端午小长假期间,举办主题型的旅游活动,由景区提供花草和树苗,以为亲人植绿植、命名树木等方式,寄托人们的思亲之情;也可以将观赏性的赛龙舟和祭祀活动,设计成为游客参与型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景区的废物产生量,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旅游资源。

(二)鼓励游客积极践行低碳旅游

游客的旅游行为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最基本方式,他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使用含碳产品、选择低碳旅行路线和低碳的旅行消费方式、积极参与到低碳旅行的活动当中实际上就是低碳旅游实现的标志。除了旅游区提供给游客的与低碳相关的旅游活动之外,游客也应该积极践行低碳旅游行为。能够鼓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升环保意识,选择低碳旅游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景区和旅行社联系,在满足游客自助游的基础上,提供环保型交通工具,并提高私人停车的费用,刺激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第二,设置低碳旅游勋章,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践行低碳环保的行为如使用步行的方式在景区游览、自备生活必需品和餐具、主动将饮食产生的垃圾清理到制定位置等,一旦达到某个标准,就颁发低碳旅游勋章并赠予旅游景区代金券或给予免单优惠等;第三,在景区内部多处设置低碳旅游宣传标语并通过短信通知和wifi登陆广告等形式,提醒游客哪些行为符合低碳旅游标准,为游客时刻践行环保行为指出方向。

(三)以环保技术应用优化旅游业产业模式

旅游业盈利和低碳旅游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优化旅游产业模式的方式解决。首先,景区可以以旅游产业链条的拉长提升竞争和经济优势。如种植区、养殖区、宾馆、沼气池等进行有效地链接,合理布局,实现景区与共伴生资源在产业链条上“再利用、再循环”。每一种上游景区的废弃物都是下游景区的原材料,实现了从资源产品到废弃物,再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可以采用相关技术对景区资源进行重复利用。景区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要强化对景区资源的循环利用,特别是景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轻度污染的水源可以直接用来冲洗厕所、花木的灌溉和景区的喷水,对于重度污染的水源,经过过滤、净化之后可以作为轻度污染的水源继续使用,有机物质作为肥料用于养殖区和种植区。以上两种行为都依赖于环保技术的应用,也都可以大量缩减景区的开支,使低碳旅游和景区盈利同步发展。

四、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发挥全社会的环保组织力量推进低碳旅游发展

低碳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与全社会息息相关,游客作为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其个人能力有限,只能靠自身的行为去践行低碳旅游,而要使低碳旅游的理念在全社会推广,使低碳的景区开发模式被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所接受,还需要环保组织加入到此项事业的发展当中。环保组织能够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使地他女友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强的动力。

(二)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

为了实行低碳旅行,政府部门需要提供政策、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倡和鼓励人们或者旅行社进行低碳旅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组织提供行动支持和方法指导,避免在实行低碳旅行的时候出现政策、决策和管理方面的失误。政府部门还要对实行低碳旅行作出相关的规定,使低碳旅行能够统一的发展和规范实行,以便对实行低碳旅行进行统一的管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以旅游资源的高效、可循环绿色应用为基础,以游客和旅游业共同在旅游行为中履行节能环保责任为基本目标。旅游业需要对旅游资源应用形式进行创新并鼓励游客践行低碳旅游、优化产业模式,才能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下去,最终形成旅游业发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培松.基于旅游者偏好的低碳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2014(10):115-116.

[2]李亚男.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6):120-121.

[3]泮晨晓.低碳视角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外资,2012(02):125-126.

[4]高丽敏.中国低碳旅游发展驱动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01-102.

篇(11)

一、博弈论

博弈论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及相应结局。作为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它最早来源于数学研究中。它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类理的通用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为清晰完整地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冲突与合作的形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博弈,是指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学术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成果或收益的过程。简单地说,博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追求各自利益,而没有一方能够单独决定结果的竞争状态。博弈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即参与人、策略和支付。博弈分析的目的是运用博弈规则来预测均衡。当参与博弈的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更高的收益时,则被称之为达到了一个纳什均衡。

二、原因探析

(一)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

首先假设两个实力规模相当的乡村旅游企业A和B,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两方企业都可以独立选择自己的决策,且A对B做什么决策完全了解,同样B对A做什么决策也完全了解,即双方为完全信息博弈。企业面临两种选择,适度开发和过度开发(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开发,会使乡村公共资源遭到破坏)两种经营模式;短期内,企业 A、B进行适度开发的收益为 R,进行过度开发的收益为 R+I(I>0)。企业 A、B的完全信息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显然,进行适度开发时,由于要开发可持续性的旅游产品,所以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保证发展的长期性而使成本增加,同时过度开发会由于短期内客流量增大而使收益增大,这样就使得短期内进行过度开发的直接收益大于进行适度开发的直接收益,即 R+IR。短期内,如果企业 A进行适度开发,企业 B的最优决策是进行过度开发;如果企业 A进行过度开发,企业 B的最优决策也是进行过度开发;同理,无论企业 B如何选择,企业 A的最优策略也是进行过度开发。所以,企业 A与企业 B之间的纳什均衡为(过度开发,过度开发),这就形成了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公地悲剧”现象形成的原因[3]。

(二)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

面对乡村旅游企业的过度开发行为当地居民是否会干涉呢?这就涉及到居民(这里的居民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民)之间的博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设定为两人之间的博弈。居民A和居民B他们可以选择干涉和不干涉两种行为。假设他们联合起来干涉所需的干涉成本为P,干涉给他们带来得收益为Q,他们之间的博弈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我们来分析居民A和居民B的决策,假设居民A选择不干涉,若居民B也选择不干涉,那么他的收益为0,若选择干涉,那么他的收益将从平均收益Q/2中减去干涉成本,所以此时的最优策略为不干涉。假设居民A选择干涉,若居民B选择不干涉,那么他将搭便车获得收益Q/2,若选择干涉,其收益将减少P/2,所以居民B的最优策略为不干涉;同理可知,居民A的最优策略也为不干涉。此时得出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不干涉,不干涉。

居民之间的博弈表明,对于旅游企业过度开发导致的公地悲剧现象,当地居民会选择置之不理。事实上,当地居民参与到此旅游活动中来,由于居民之间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会互相争夺公共旅游资源,不仅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会带来积极作用,还会有不利影响。例如,有两家农家乐同时排放生活污水,假设最大的环境承载量为A,那么这两家农家乐能同时排放污水的最大量为A/2,但是一家农家乐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使排放量大于A/2,同理,另一家也会做同样的决定,那么此时总排放量大于A,这样就导致了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综上所述,此博弈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利的,为了避免公地悲剧现象,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三)乡村旅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乡村旅游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政府部门需制定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制度,对于这一制度,旅游企业有执行和不执行两种选择,若旅游企业不执行,则政府可以进行相应的监督惩罚(如罚款),假设短期内旅游企业不执行相应的制度(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比执行所获额外收益为M,政府的监督成本为C,政府给执行制度的旅游企业的补贴为F,对不执行制度的旅游企业的罚款为N,假设NC,H为资源成本,在这一假设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博弈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如果a代表政府监督惩罚的概率,b代表旅游企业执行相应措施的概率,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令f(1,b)= f(0,b) 解得:b=1-(C+F)/(H+N+F),即如果旅游企业执行相应措施的概率大于1-(C+F)/(H+N+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旅游企业执行相应措施的概率小于1-(C+F)/(H+N+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旅游企业执行相应措施的概率等于1-(C+F)/(H+N+F),政府随机选择监督或不监督。事实上,由此均衡解可以看出,政府的惩罚力度越大,企业执行的概率就越大,反之越小;同样政府的补贴越多,企业执行的概率就越多,反之越小。

令g(a,1)= g(a,0)得出a=M/(F+N),即如果政府惩罚的概率小于M/(F+N),旅游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执行,如果政府惩罚的概率大于M/(F+N),旅游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执行,如果政府的惩罚概率等于M/(F+N),旅游企业可以选择执行或不执行。

事实上,当不执行比执行增加的收益越多,即 M越大时,政府监督惩罚的概率越大,因为越多的利益意味着越多的旅游企业倾向于不执行,所以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反之,如果M越小,政府监督检查的概率越小,因为不执行增加的收益少了,旅游企业就会倾向于执行,政府监督检查的概率就小。

此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1-(C+F)/(H+N+F),M/(F+N)】,即政府以M/(F+N)的概率监督惩罚,旅游企业以1-(C+F)/(H+N+F)的概率执行相应措施。但是从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的补贴很少,惩罚力度也不够大,这样就使旅游企业不执行的概率增大,最终导致乡村旅游进入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也是“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结论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