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场体系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建设科学、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本文在概述何为交易成本等理论内容基础上,探析了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性提出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改进策略。
[
关键词 ]交易成本;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速农产品的交易和流通,对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还不能称得上完善,这也是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条件下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及交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达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目的,改进与完善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专门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导致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并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1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概念源于商品交换、交易活动的产生,随着商品交易活动的深入,经济学家们开始将与商品有关的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及生产效率等纳入与运用到交易概念中。最早提出交易成本概的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其在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成本就是“市场上发生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自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将交易成本概念运用于经济学分析之中。本文所探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农产品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与农产品交易活动有关的信息搜寻、交易谈判、契约签订、契约执行、交易实施、交易监督及保证必要交易秩序和相关制度变迁等的“成本”总和,交易成本伴随商品进入市场直至交易完成的全过程。
2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2.1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过低、谈判无话语权,导致交易成本高
农户、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市场主体。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普遍实施度以来,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规模普遍较小,逐渐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产品购销活动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等,由于受到落后经营方式、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到目前为止,还是不能解决农户“小生产”与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进行农产品交易谈判时无话语权,也就无法掌握农产品价格谈判的主动权,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始终不能摆脱低价格、高成本的压力。
2.2市场客体结构层次过低,服务功能单一,导致交易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客体结构,除了包括传统集贸市场外,还包括如批发市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这些市场有的是现货交易市场,有的则是期货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客体结构层次普遍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集贸市场,有价格决定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西部地区规模普遍较小,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基本不具备完善的采购交易、展示展销、物流配送、检测认证和信息等市场服务功能,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表现出辐射、带动功能不足,不能与超市无缝对接,加之流通环节数量的过多,农产品在竞争中基本不具备价格优势。
2.3农产品交易方式、经营业态相对滞后,不能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向订单购销、专业批发、产地拍卖、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等的过渡、转变;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产品交易中传统交易方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交易方式的应用是显不足;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技术、方式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应用率过低,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采用传统交易方式。经营业态方面,专门的农产品超市等新型经营业态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80%的农产品由农产品超市销售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5%。加之,农产品贮藏、运输所需要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和存储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0%以上,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能够控制在5%左右。交易方式、经营业态及高损耗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2.4农产品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搜寻成本、农产品损耗过高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农产品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谓农产品市场信息,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价格、产量和品质等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但是,受到我国农产品信息系统不完善、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的影响,导致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搜寻市场中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缺乏对组织化农户、运销大户、甚至是农产品龙头企业信息的快速、及时掌握,导致不能及时开展所需农产品交易活动;信息搜寻成本高也是农产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完善当前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有效策略与建议
3.1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提高主体谈判话语权
为了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提高主体交易谈判话语权能力,提高农产品交易定价能力,降低承担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相比较而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和发达,它们的农产品交易费用之所以很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因此,要有效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必须多措并举加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3.2完善市场体系客体结构,丰富服务功能,创新交易方式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农产品集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大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真正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生产、批发、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衔接作用,逐步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客体结构,逐步丰富农产品批 发市场服务功能,特别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交易方式,积极采用交易成本较低和交易效率较高的电子商务、期货、拍卖等交易方式,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时农产品信息系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对现有农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各农产品信息、资源的共享,逐步建立起实时、高效、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共享与交易体系;借助实时的农产品信息系统,让农产品市场主体更多的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交易信息。为了保证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的有效与过程的顺畅,有必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来做农产品及其交易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筛选等工作,旨在保证农产品及其交易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通过实时农产品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及时化解农产品交易风险,达到降低损耗、降低成本的目的。
4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F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01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突破了思想,认识到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不是判断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依据,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经济具有普世性,于是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必然具备一些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在分配制度上,实现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们国家采取了政府干预主导型的监管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监管,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适时采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政策手段对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与调控。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监管体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得以完善[1]。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这表明了,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是正确的,可以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合理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资源。
二、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时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矛盾逐步显现了出来: 最主要的是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进行干预,由此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相对低下;国有企业垄断,挤压民有经济发展;政府控制社会,阻碍公民社会发展,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或大政府――小社会的势态,离开放、自由、透明、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境界相去甚远[2]。
我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持续提高,我们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已经慢慢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继续依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相应的,中小企业遇到进入障碍以及其他发展条件的限制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国有企业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往往拥有行业垄断地位,这些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却因为行政保护而盈利,政府出于对产值、税收、就业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的考虑,不愿意做出让低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退出经营的决策,这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难以具有高的资源配置效率[3]。
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和结论
中国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地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2.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
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不再继续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撤销一些以前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也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3.建立适合的市场监管体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切实转变监督管理的指导思想,要从过去的直接监管思路转变为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的思路上来,转移到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上来,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市场监管工作的标准,积极推进市场监管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不过想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实需要进一系列的条件和制度环境。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佘源.中外市场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J].学术论坛,2010(11):111-114.
[2]郑炎潮,卢晓媚.市场经济与发展主体转型―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转为民有制经济为主 [C].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11).
[3]蔡.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W].人民日报,2012(11).
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环节,是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高效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而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功能完善、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的支撑。近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经营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输服务质量不高、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行业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运输体系对促进道路运输行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道路运输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营结构不尽合理制约行业转型升级
经过近几年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威远市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程度大幅提升,但经营主体多小散弱、单打独斗局面仍然占据主流,货运经营主体结构呈“金字塔型”,行业龙头企业严重缺乏,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运力结构方面,大型货车(4吨以上)、集装箱以及厢式货车占车辆总数的40%左右,小型车辆仍占半壁江山;服务范围结构方面,“仓储+运输”仍是货运经营主体服务内容的主流,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加工、装卸搬运、信息服务等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企业非常稀少。虽然《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出台货运许可5部车的许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是由于其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和行业稳定等因素,法规仍存在与道路货运市场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之处,货运市场经营主体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道路客运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点比较多,集约化改造工作阻力很大。
2、市场运价机制不健全造成经营利润日趋萎缩
市场运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引发的竞争加剧,货运企业车辆燃油、维修保养、人员聘用、企业安全管理、违章经营处罚等经营成本的不断提升,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货运市场带来较大冲击,货运行业一直未享受到国家燃油补贴等优惠政策,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物流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同时由于市场运价缺乏应对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科学动态调节机制,物流企业经营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普遍处于艰难经营的运行状态。
3、物流管理职责不明确导致难以有效引导行业长远发展
货运是物流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环节,货运市场的建设是物流市场建设的关键,但政府层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度的领导推进机构。国家对发展物流业的牵头部门和机构无明确规定,造成了交通部门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上职责不清、目标不明、一头监管、孤掌难鸣,难以与公安、税务、工商、商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无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对货运市场的综合监管职能。在促进货运市场发展的具体引导措施上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如:税收)、法律杠杆(如:立法立规)对货运业进行引导和推进。
4、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内部管理不足、行业监管不力等因素影响,不按合同办事、拒载、倒客、甩客等各种非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对诚信运输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以货运行业为例,由于货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牵涉部门多、涉及范围大、影响群体广,虽然行业监管部门在道路货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驾驶员诚信考核等方面对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作出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权威性、范围、成效等方面来说离人民群众期望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货运市场货损货差、货物丢失等纠纷事件和投诉事件时有发生,制约着市场服务质量和诚信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道路运输行业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对交通运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交通运输部门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利、快捷的运输服务,成为一个摆在每一个交通运输管理人员面前的严肃课题。完成这个目标,必须从顶层加以设计、中层加以引导、基层加以实践。在法律法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已经过了近十年,但有些方面尚有欠缺,应抓住修订该《条例》或出台《道路运输法》的契机,对现有行业管理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全面清理修改阻碍运输市场发展的有关法规规章,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运输经营者等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和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针对运输市场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健全相关法规规章,适应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形势,对新成立的道路货运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运营条件核查。积极推进物流管理、道路运输等行业领域立法,构建法制化市场运营环境。
2、编制科学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和指导,特别是甩挂运输,要制定完善的规范和标准,组织省内甩挂运输试点企业结成甩挂联盟,逐步吸引全国甩挂试点企业加盟组织,完善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推动公铁、陆海甩挂运输,鼓励物流企业实现集团化经营,向仓储、装卸、信息咨询等服务环节延伸,形成较为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建议在现有物流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成立强有力的物流行业独立化主管部门,综合协调交通、铁路、航空、水运等业务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工商、税务、土地、公安等行业发展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在增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运输市场规划、用地、融资、税收,完善并落实运输市场发展优惠政策、标准及规范等方面做好监管服务工作。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和市场发展实际,制定运输市场发展规划并积极贯彻落实,有效引导道路运输市场健康发展、长远发展。
3、推进道路货运行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货运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货运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业户为补充的“橄榄型”结构。要充分利用营改增税制调整契机,严格贯彻落实《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关于货运许可的规定,积极引导货运经营者采取融资、合股、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经营联合体来做大做强;把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作为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筛选一批大型货运企业作为龙头骨干进行培育,研究制定规模企业在税收、融资、设备购置、通行等方面优惠补贴政策,逐步淘汰落后运输设施设备;推进货运企业联盟发展,选择一批自主合作意愿强、资源整合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成立发展联盟,根据业务实际选择企业联盟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竞争优势。
4、进一步完善市场运价形成机制
加强市场运价与燃油价格、人工成本、市场物价等相关因素研究,制定货运价格与成本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市场统计、样本分析等手段确定货运指导价格,为市场运价调控提供依据;鼓励行业协会、运输联盟、货运站场等行业组织制定市场行为规范和自律措施,有效防止恶性杀价竞争、垄断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稳定,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积极淘汰黄标车等老旧运力,适当减少过剩运力,同时通过投资、出口、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供给,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稳定市场运价。
5、建立健全市场诚信评价体系
(1)国家层面应尽早研究出台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将道路运输企业诚信经营情况划分相应等级,并制定配套处置措施,将企业诚信经营情况与申办业务、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等相挂钩;(2)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建立完善道路运输诚信考核评价制度,根据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制定诚信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周期等,建立完善道路运输行业分类考核评价机制。(3)加强诚信考核评价监督管理。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诚信考核评价,逐步建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权威性。(4)开发运输市场诚信信息系统,将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驾驶员诚信考核结果、举报投诉处理情况等企业信用信息录入,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将经营信用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国债市场交易的规范程度得到了很大了提高,国债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通过改革国债流通管理已逐渐趋于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的国债流通市场相比,我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许多制约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债流通市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结构呈现出相互分割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国债市场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又分为上交所和深交所,场外市场又具体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和银行柜台交易。国债市场的分割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各市场的交易、清算系统并不相同,国债在各市场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自由流通,人为地分割直接导致了国债筹资成本的增加;其次,整个国债流通市场被不同功能、不同制度、不同监管办法分割开来,使得对国债市场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公平的缺失;此外,国债市场相互分割产生了时滞影响,使得央行通过国债流通市场传达的货币政策信号,严重影响了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央行进行宏观调控。
(二)国债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不少,但总体仍然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参与者行为趋同,国债投资者的债券持有比例严重不平衡,降低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二是国债期限结构不够合理,债券品种期限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不仅使得还款期限过于集中,也不利于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三是质押式回购交易占压现券资源,现券交易相对不足,由此阻碍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四是做市商制度不够健全,准入条件过于严格,行政审批程序较为繁琐、效率不高,使得做市商缺乏“做市”的积极性。
(三)信息不透明、不对称
提高国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是有效发挥信息功能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仍客观存在,表现为:一是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够多,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只能够获取债券的价格和交易量等方面的信息;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只有少数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三是国债流通市场还存在一些虚假信息,造成债市波动,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各交易主体自身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层次不齐,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此外,我国《国债法》等规范性文件目前尚未出台,有关部门对国债等金融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也严重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
(四)国债流通市场监管不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债市场各职责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监管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缺位与管理重叠并存的问题,由此造成了管理上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一是监管主体欠明确,究竟由谁来监管国债市场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二是监管规则不固定,监管力度时松时紧,使得被监管对象难以适应;三是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不严;四是监管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目前关于国债流通市场出台的法律层级较低,难以规范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三、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建立全国统一、多层次的国债流通市场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仍然采用的是分离交易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功能的发挥及国债市场的流通性。因此,在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推进债券市场的互通互联,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具体来说,第一,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交易系统,逐步实现债券市场中国债的审批、交易、登记等环节的整体统一,以促进全面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第二,进一步统一国债交易的托管、结算机制,不断健全各国债托管、结算子系统之间的联网工作,从而实现各国债子系统间的统一互联;第三,根据银行间国债市场回购制度的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的资金额度内进入交易所国债市场,并逐步取消标准券制度,改成现有债券相对应的方式,以改革国债市场回购制度。
(二)均衡发展场内、场外两个国债市场
目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出银行间国债市场逐步扩大、交易所国债市场不断萎缩的局面。具体来看,银行间国债市场实行的是做市商制度,而交易所国债市场采用的是指令驱动的交易制度,这两种交易制度各有利弊。但从各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两种交易机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兼容并蓄的。因此,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债市场交易机制,也应积极探索混合型的交易方式,发挥两种交易制度各自的所长,均衡发展场内场外两个国债市场,以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三)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
首先,完善现有预发行制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国债价格发现的功能,应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国债的预发行,以扩大国债预发行的期限长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预发行制度的不断成熟,可以考虑逐步取消该制度在交易规模方面的限制;其次,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可以考虑通过让更多的投资基金加入到国债的持有者队伍,适当放宽对境外政府及合格投资者进入我国国债市场的准入条件,以优化和活跃国债的流通市场;最后,健全做市商制度。逐步简化做市商过于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做市商的准入条件,通过相关机制来刺激做市商的做市积极性,促进其活跃市场作用的发挥。
(四)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针对性
关键词 优秀文化合唱比赛;幼儿师范专科院校;音乐课程体系;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48-02
作者简介:郝光,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师资培训工作日益进步,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也有所提高,但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深深渗入学前儿童学习生活。许多学前儿童已在学习器乐、声乐、乐理等课程,对幼儿音乐教育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待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如何使幼儿师范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内容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变更,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造成现今社会出现少子化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对于幼儿教育重视的程度也逐渐提高。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向与潜能,若是在年幼时接受良好的正式与非正式的音乐教育,这种潜能就能够维持。雨果曾经说:音乐、文字、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关键所在,尤以六岁幼儿为正式学习音乐的黄金学习时段,因为该阶段幼儿的创造力与学习力最为丰富,因而研究者认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音乐灌输,而应该让音乐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份。音乐也不应以填鸭的方式教学,而应该提供许多接触音乐的机会,让幼儿体验音乐,并使其成为日后学习的基础,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启发孩子的音乐智能。
通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的形式来开展幼儿师范专科院校音乐课程教育,是当前推广学前教育的一种趋势,这其中也反映出合唱比赛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很多幼儿教育专家都强调文化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幼儿的世界是个游戏的世界,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且具深刻意义,是一种“自发性的自我教育( spontaneous self-instruction)”。由此可知,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智慧的一种方法,换言之,游戏是儿童的学习方法之一。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限于时间、经济及人力等客观因素,本研究有下列研究范围与限制:
1.研究对象与时间。本研究以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个案研究,访谈对象为音乐科老师及文化课老师。访谈时间为每周三,自2014年7月23日起,至2014年10月15日止,为期十一次,每次访谈一小时。
2.活动观察次数。本研究的合唱活动观察次数共有3次,观察的范围锁定于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合唱比赛时老师与学生的整体表现能力。在教学观察期间,研究者以数码摄像机纪录,便于事后观看并纪录。
3.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在合唱比赛程后的感受与观点,进而探究其对于幼儿师专音乐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这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际现场中观察,才能深入了解合唱比赛是否对于个案班级学生创造力有所影响。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为本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法”的同时,辅以教室观察、访谈、问卷、创造力测验施测与分析等方式,以期能了解个案班级学生在合唱比赛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全貌。
三、研究发现
1.合唱比赛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影响。一是合唱比赛对学生音乐创造力有显着的成效。经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后,学生在音乐创造力指数的表现有显着差异。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提供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表现。
二是合唱比赛对于学生的“开放性”“变通力”“精密力”等方面有显着的教学成效。研究对象在“开放性”以及“精密力”等方面的表现有显着差异,然而在“变通力”以上虽无显着差异,但是在平均数来看是有进步的趋势。因此,合唱比赛对于幼儿师专学生的“开放性”“变通力”“精密力”有显着的教学成效。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有助于增进学生产生出多元且独特的想法,更进一步地对事物产生兴趣,以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探索教育世界的种种经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进而培养音乐教育创造力的潜能。
三是合唱比赛对于学生的“流畅力”并无显着的教学成效。研究对象在“流畅力”的表现无显着差异,且在平均数上也无进步的趋势。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未能有效提升研究对象的“流畅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个案研究对象在研究前的流畅力表现前测分数就已经很好,所以才会没有进步的趋势。
2.幼儿师专教师对于优秀文化合唱比赛方式持正向的看法。经由研究者观察与访谈幼儿师专教师可得知,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正向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且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①使教学活动更为多元化与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自我表现空间;③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培养其音乐的美感经验。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1.配合学生的能力发展与需求,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从研究中可发现幼儿师专学生较为喜欢优秀文化合唱比赛类型的活动,因此,多变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且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进而引起其深入探求知识的兴趣。借助比赛时的音乐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创意,所以幼儿师专教师在课程规划与安排上应要考虑每个阶段的学生会因为身心发展不同,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在规划教学活动前,应根据学生的发展与能力,再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借助让学生参与、探索、尝试、表演等方式,发挥对音乐想象力以及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2.进行合唱比赛时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表现。教师在进行合唱比赛后,幼儿师专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合唱比赛,营造出自由思考、允许学生出错、容许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当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才能有助于音乐学习与吸收,老师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勇于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
3.教师要充实自我能力。从本质上而言,教师就是表演者,总是不断地自我挑战,为的是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中的表现,教师能够与学生互相学习,进而有创新的想法与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与学生一起成长,多去参与创意教师培训的课程,从中吸收外来的知识与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教学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牛吉荣,于曦.信息时代下的高校保卫工作探究[J].中国市场,2011,(27).
[2]薛波,王莉,冷军,刘思麟.校企合作“生泰尔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3]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4]颜世华.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朱春娟.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探究——谈名曲欣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J].科教文汇(下旬),2009,(1).
(编辑:郝婵)
教育部成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将有专门的委员会予以指导。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决定成立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工作委员会。
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德国、日本的技能人才迅速成长,社会经济迅猛回升,他们的民族很快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能够把一体化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来解决。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迄今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较为完善的一种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且以企业培训为主。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职业技术院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生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育部还把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而一体化教学是更能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实习实践环境资源相对紧缺,再加上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的提前等因素,过去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当前,企业急需有较高营销专业学历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营销人才,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大多脱离实践,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是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慢是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大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求每一个岗位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2. 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理论,实践课则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两类课程相辅相成。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营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以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为主,教师的物质待遇取决于授课量和科研量,致使广大教师往往只注重本专业理论教学的研究和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导致教师仍愿意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知识技能要求更高,甚至是用挑剔的目光来审视。他们对学习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概念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尤其是厌恶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的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形成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三、构建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1.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积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绝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一方面,一体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为此,在教师层面,我校首先展开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教学要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体化教学的方向性与适应性。特别是最近几年,学院鼓励、支持每一位老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教材参编,鼓励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并且制定了学院教学改革、科研新成果奖励制度。通过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科研立项等的参与,老师们很好地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教学改革方向,能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院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层面,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创业培训及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想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2. 建立与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教学基地实习、课堂案例分析讨论、课外案例策划、实验模拟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如何评价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举办或参加营销大赛是最好的方法。
近几年,我在院、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精心选拔学生报名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熟悉生产、营销等各工作岗位,让学生逐渐融入企业中去。营销大赛是对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学生在背景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运用营销原理分析本企业实际的营销问题。通过分析本企业成功与失败的营销案例,从而进行市场调查策划、企业专题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广告创意策划等市场营销策划。就是说,创作一个参赛作品,除去要把市场营销专业所学的主干课程全部认真地复习巩固、融会贯通外,还要参阅大量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同时学会和企业领导的有效沟通、换位思考。一部参赛作品,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核心内涵贯穿始终。
通过大赛,很好地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融合;通过大赛,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协作能力、拼搏精神、创作激情;通过大赛,很好地定位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和老师的指导、顾问角色。
3. 以互动教学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职业教育以互动为基础,就是师生之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产生共鸣感,即做到“三动”――心动、口动、手动。心动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要沟通,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口动不仅仅是教师在授课时慷慨陈词,而且是学生在围绕教师的授课内容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师生之间要形成热烈而融洽的商讨氛围;手动是指教师要率先体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只有做好“三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悟性,才能教学相长。
近年我校实施的“导师制”,依托产学项目,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实际能力,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寻找勤工俭学、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等项目,组建自主创业团队,并将所有实践活动或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丰富了教学内容,活动或项目实践的体会、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上分享,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增强、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一年又一年地为企业、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与“缘分点火”的谈话从南京的春天开始聊起,再到玄武湖的柳树、秦淮河的桨声、夫子庙的小吃……他看起来是个心细的男子,我们聊的话题都是如此细腻微小,原本以为只有我这样写文字的女子才会去留意这些,他却能说出玄武湖的柳树是哪天开始发芽的,我每天必然经过的热河路沿街的法国梧桐上总共有29个鸟窝。我明显感觉他近在咫尺,甚至闻到了他的气息,心底不由自主泛起一股久违的温情。
“你在南京什么地方?”我终于忍不住问。
“河西××大厦26楼×座。”他的回答让我心中怦怦狂跳,因为这也是我的办公室!
我沉默良久后发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给他。
他接下来的话几乎让我晕倒:“是的,我们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要不我怎么知道你的MSN?你不觉得在这样的季节里应该发生点什么吗?”然后是火热的“吻”!
我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全身发麻,什么也不敢说了,我能预感对方是个“高手”,他有预谋而来,我显然难以招架,特别是对于正徘徊在情感死亡线边缘的我来说,脆弱得不攻自破,我只能立即下线逃跑。
我那一整天都在偷偷观察公司里的每一位男同事,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找到那个网名“缘分点火”的人,但全公司包括老板在内的男士一律是严肃谨慎正襟危坐。
“你很不快乐,对吧?”第二天我刚一上线,“缘分点火”就迫不及待发来信息。
“你怎么知道?”非常奇怪,似乎有种什么力量吸引我继续与他聊下去,我在一步步接近他精心设置的游戏中。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我仍旧无法抗拒。
“不快乐就需要一个欲望的出口,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疗伤的方式。我建议你试试。”
这算什么?调情吗?但我居然继续跟着他的意识往前:“是吗?那你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欲望的出口呢?”
“我来帮助你找,你下班后留下。”他说完这句后,发了个让我脸红心跳的激情缠绵动漫便下线了。
我是决定要拒绝的,下班后背起包走出了办公室,但又折了回去,鬼使神差般静静坐回了自己的格子间里,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回去后又该如何面对心头冒起的伤感,似股股猛烈涌出的地下水,仿佛随时都可以将我淹没。也许我真的需要从身体上来找一个突破口。
窗外天空的光亮在逐渐隐去,城市的灯火随着黑暗的加深缓缓凸显。我将百叶窗拉下,窗外绚烂闪烁的灯火便在顷刻间变得隐隐约约,然后独自坐着,很长时间办公室里都听不到任何声响,我甚至怀疑他只是开玩笑,他也许早已离开。如此想着,竟然有失落感荡漾开来,我只能自嘲地抿抿双唇,然后准备离开。
就在要站起来的那一刻,我的身体突然被一双手臂完全拥在了怀里。
我想去开灯,他却用力将我按住,然后用唇堵住了我的嘴。窗外远处的霓虹灯隐约闪烁,有些鬼魅,但从26楼的窗口看起来很遥远。我没有挣扎,甚至在瞬间消失了对他的好奇心。我闭上双眼,我们彼此都悄无声息。他的气息如此陌生,我根本猜不出他是谁。久违的激情却再次熟悉地包围了我。他的激情与技巧让我渐渐绵软,缓缓绽放,完全盛开的瞬间,我听到自己心头有什么东西剥落的声音。
引言:移动通信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长期以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行业内部竞争压力较小,全行业没有形成居安思危的市场开拓思维,导致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落后。探究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达12亿以上。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已由之前单一的营业厅营销,迈入营业厅、商场专卖及网络量贩等多种营销渠道相配合的轨道,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品牌忠诚度较低,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体系和长远的品牌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发展机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从行业外部来看是囿于移动通信行业垄断地位的影响,导致其发展源动力不足;从行业内部来看是因为企业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切实掌握市场营销的专业技能。
二、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的管理模式分析
从工作实践来看,移动通信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当在因地制宜与因需制宜的基础上形成经纬交错的战略格局模式,从而覆盖更大的市场范围,收获更多的市场效益。
1、因地制宜。我国移动通信的市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因而市场营销的方式也须因地制宜。简单来讲,移动通信市场营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征、消费趋势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山区城市,推出产品要充分考虑民众经济承受程度,适当降低费用。因地制宜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能够提升营销业绩额,而且有利于形成局部区域的营销网络,便于管理。
2、因需制宜。移动通信的市场营销具有需求导向性,需求管理可谓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所在。因需制宜地进行市场营销布局,能够获得最大化的营销效益。负、无、下降、过量以及有害需求都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拓展。
三、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根据社会发展实践来看,健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是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应当从人员管理、环境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格局化构建。
1、加强营销知识培训,强化营销人员管理。营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杂学问,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磨练出实践技巧。而营销人员不仅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代言人,而且还是客户的顾问与参谋,其道德素养与营销技巧的多寡关乎营销业绩的高低。因此,移动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首要构建策略,一是要加强对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使其兼备实用的营销技巧和优秀的人文素养,为提升营销业绩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二是要从基层开始打造企业营销文化,在行业内部大力灌输营销理念,促使市场营销成为移动通信行业内部的风向标。
2、丰富营销手段方式,强化市场环境管理。移动通信企业试图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利用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方式要随着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例如,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通信企业就可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广告投入或者公众号推广,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3、制定长远营销战略,强化市场组织管理。制定长远的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是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有利于统筹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实现阶段性营销目标。在制定长远营销战略的基础上,移动通信行业要强化市场组织管理,对营销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事项进行及时交流与疏通,在加强计划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监测反馈,逐步形成市场营销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
总而言之,移动通信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排头兵,其市场营销密切关系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设,须以长远的战略规划为基础,以崭新的营销体制为依托,以强化营销人员管理、市场环境管理和市场组织管理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进程,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价值。
参 考 文 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于“教”,更要求学生善于“学”。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
导入巧妙化,使学生想学
别致独特的教具,巧妙新颖的导语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不但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迅速燃起想学的热情。
比如,数学课上,在学习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时,为了能使其直观、形象,笔者特制作了一个只有时针、分针的简易固定时钟(时针、分针成异面直线,间距约15cm)。时针、分针既不相交又不平行,转换视角,让学生感觉到:成异面直线的时针、分针的确形成一个角度。不但引出异面直线夹角的概念,自然导入新课,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应用(有关利润问题的计算)时,笔者如此设计导入语:“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生意之人,南来北往,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那么,如何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呢?是不是具备精明的经济头脑,就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呢?”几句感染力很强的话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的探索之中。
教师学生化,让学生愿学
我们常看到一种现象:不少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新旧衔接,游刃有余,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行如流水。但奇怪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学习激情来,而是懒洋洋,不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没有用学生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问题,没有顾及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情绪的接受程度。通俗点说,就是教师没有学生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问题。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1887~1985)也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很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千倍重要。因此,一名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将要学习或正在学习的内容,思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纠学生之所错,解学生之所难,享学生之所乐。只有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体现人格上的平等,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学生才能呈现出愿意接受、愿意与教师合作的状态。比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经常转换一下角色,对于一些问题的方法、思路,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尝试着分析讲解,教师作为“学生”听。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
例题习题层次化,让学生爱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所吸收,旧知识又从中得到改造和发展,从而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只有在自己学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例题或学生训练的习题,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使它们具有一定的梯度,像台阶一样,由低到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学生根据所需,听得懂,做得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学有所得,从而爱学。
例如,在复习椭圆时,笔者针对椭圆的离心率,按照由低层到高层的顺序,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
再如,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可概括为10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可总结为四个字:“左加右减”。
因此,把数学概念、规律创编为口诀,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业开放化,让学生好学
所谓作业开放化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内容,让学生从教学角度对某些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它需要学生对课堂上讲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并能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进行运用。
比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后,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归纳方法的精髓,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作业题:请根据你对数学归纳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举一例,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它的实质内涵所在,并给以简单的逻辑推证。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学生都能在经典例子“多米诺骨牌”的基础上,从周围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贴切熟悉的事例。
再如,学习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时,在学生弄清分期付款及复利计算含义的基础上,可把开放性作业题设计如下:在当今的商业活动中,分期付款的运作方式日益广泛,那么,哪些实际问题采用分期付款比较划算?在分期付款的多种方案中,哪个方案最好?实际问题中的分期付款和课本介绍的分期付款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等等。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走进了商场、银行、保险公司,通过现场询问、考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作业开放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场所,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不但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交际、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等),而且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教师若能不断学习,经常更新知识结构,经常改变教学模式,经常探索教学方法,经常思考教学语言,也都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