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麻醉学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两种麻醉;术中应激反应。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上可分为舒张期高血压及收缩期高血压两个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年龄在60岁以上,收缩期血压大于21.3kPa(160mmHg),舒张期血压大于12.6kPa(95mmHg)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病。舒张期高血压为典型老年高血压病,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2.6kPa(95mmHg)1。这类高血压多在壮年或中年发病,到老年期有继续发展之势。因手术对于上腹部的刨伤较大,所以手术过程中要重视预防患者发生高血压危急现象,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应激反应,我院对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两种麻醉方式对术中应激反应的临床影响方面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有患者都遵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施行单纯全身麻醉,治疗组施行全身结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身体方面的因素不影响手术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此研究具有可比性。
2 麻醉方法:
2.1 麻醉诱导:
手术日期选定后,术前患者均服用降压药进行药物降压治疗,直到手术当天。手术时血液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内(1mmHg=0.133kPa),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内。所有患者使用同种麻醉诱导。治疗组在全身麻醉诱导之前先做硬膜外穿刺,位置选择在第八到第九脊椎间隙进行穿刺,向头部方向置入导管3cm后固定,待患者平躺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3毫升2%利多卡因,5分钟后测试麻醉效果,确定物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和血管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两组在药剂选择上均使用顺阿曲库铵0.10~0.15mg/kg,芬太尼2~3μg/kg,异丙酚1~1.5mg/kg,咪唑安定0.05~0.08mg/kg,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控制呼吸。
2.2 麻醉维持:
术前常进行血容量检查,如果患者血容量过低,则需分别使用500毫升6%贺斯和500毫升乳酸钠林格氏液(1:1晶体),确保血液流动顺畅,术中根据监测BP、CVP和术中出血情况,给予适当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麻醉维持药剂均选用异丙酚、顺阿曲库铵和七氟醚。对照组使用剂量分别为3~4mg/(kg·h)、3~4mg/h、0.4~1.3MAC;治疗组使用剂量分别为1~2mg/(kg·h)、2~3mg/h、0.4~0.6MAC,另通过硬膜外导管每隔1.0~1.5h间断输入7.5mg/ml罗哌卡因注射液。
3 麻醉结果:
3.1 数据采集: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数据采集时间分别于术前、切皮、手术一小时和拔管时4个时间段,通过测定记录MAP、HR、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含量来评判麻醉效果2。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进行t检验,P
4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一小时和拔管时两个时间段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5 讨论:
麻醉和手术创伤对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刺激,此时机体会本能的发生应激反应2, 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相对于青中年患者更难以控制,加上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已经老化,细胞活力低下,身体各器官组织功能也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也很差。皮质醇、肾上腺素、内皮素含量等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应激反应的强弱,老年患者血液中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内皮素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如果应激反应强烈,内皮素浓度会进一步升高,强烈收缩血管,导致冠脉痉挛。有效降低内皮素水平对调节老年高血压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十分重要3。所以针对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应尽量选择对机体器官影响小、作用时间短且易调控的和麻醉方法,争取在保证最佳麻醉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机体应激反应。
本院收治的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单纯全身麻醉具有保持患者呼吸、血液流动通畅、供氧充分等优点,但因全身麻醉而插入气管的强烈刺激会使交感系统非常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及心肌供血不足,不适用于老年患者。治疗组患者采用的全身结合硬膜外麻醉有效的降低了剂用量,利于患者迅速苏醒和对患者呼吸系统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消除了不良反应4。数据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全身结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避免术中疼痛而引发的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反应。但也有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治疗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取优补短。
参考文献
[1] 李撰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0-81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0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esthetic plans on hemodynamic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4 case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treated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cheal cannulation and Intraveno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and the changes of hemodynamic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t different operative time. Results The HR after filling with the bone cement, at the time of skin closure and completing the oper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2.5±10.3)times/min,(73.5±10.2)times/min, (74.3±15.5)times/min vs (82.5±10.5)times/min, (83.5±10.2)times/min, (84.2±10.3)times/min], the DBP and SBP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7.5±8.2)mmHg, (78.6±9.2)mmHg, (78.6±8.6)mmHg vs (70.5±7.7)mmHg, (70.4±8.7)mmHg, (71.1±10.5)mmHg], [(125.5±17.5)mmHg,(127.5±15.5)mmHg, (126.6±15.8)mmHg vs (115.5±12.5)mmHg, (113.5±17.5)mmHg,(118.5±14.5)mmHg](P
[Key words] Conclusion Different anesthesia; Hip replacement; Senile; Hemodynamics
y关节置换术属于老年群体的常见骨科术式,具有失血量多、刺激性强、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加之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弱,不仅显著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对手术麻醉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2]。为了完善骨科临床麻醉方案,2015年1月―2016年5月该院对84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分别应用了气管插管-静吸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4例。入组标准:具有相关手术指征;患者对该次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脊柱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以随机数字表将8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0~78岁,平均(70.5±5.3)岁;手术时间在70~140 min,平均(84.5±10.5)min。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0~78岁,平均(70.6±5.5)岁;手术时间在70~140 min,平均(84.8±11.8)min。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均静脉注入10 mg地西泮(国药准字H41023115)+0.5 mg阿托品(国药准字 H12020385),入室后连接监护设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开放静脉能道,并静脉注入2.0 mg/kg丙泊酚(国药准字H20030115),0.2 mg/kg维库溴铵(国药准字H19991172),1.0 μg/kg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30197)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在L3~L4间隙进行穿刺,待成功行硬膜外穿刺后将针芯退出,之后置入腰穿针,向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罗哌卡因2 mL,完成输注后在硬膜外常规留置导管,根据麻醉平面变化追加1%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国药准字H14020817)及0.2%丁卡因(国药准字H61022993)。对照组应用气管插管-静吸全麻,方法:麻醉诱导后给予气管插管,持续泵入2~3 mg/(kg・h)丙泊酚、1.0 μg/kg瑞芬太尼,并间断静脉注入维库溴铵0.06 mg/kg维持麻醉。若患得血压降低在20%及以上时,静脉注入15 mg麻黄碱(国药准字H20010430);当心率低于60次/min时,静脉注入0.5 mg阿托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麻醉诱导前、填充骨水泥后、缝皮时、完成手术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血压(DBP与SBP)、心率(HR)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填充骨水泥后、缝皮时及完成手术时心率与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更为平稳,即HR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髋关节置换术主要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静吸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其中气管插管复合静吸麻醉可以保证术中呼吸道畅通,维持血氧供应[3-4]。然而,由于气管插管给患者舌根部、气管内感受器、喉咽部带来了较大的机械刺激,致使交感肾上腺素处理亢奋状态,血流动力学发生强烈变化,所以易累及心脏与血压波动[5-6]。腰硬联合麻醉通过脑脊液将局麻药物直接转送至脊神经根,有效完善了骶神经阻滞作用,它集合了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麻醉时间灵活及腰麻起效快速等优势,不仅可以提高麻醉作用,且并发症极低[7]。有学者研究指出[8],腰硬联合麻醉组完成手术时HR水平(74.2±14.5)次/min,较气管插管静吸麻醉(85.5±16.6)次/min更为平稳。该文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完成手术时HR(74.3±15.5)次/min,低于对照组(84.2±10.3)次/min(P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有效保证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诗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172-173.
[2] 蔡江林,杨微,陈其玲,等.不同麻醉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4):875-876.
[3] 付俊,肖昀,钟和英,等. 轻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4):385-387.
[4] 温习兵.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观察[J].河北医药,2013(20):3081-3082.
[5] 刘桂祯,孙玉川,刘斐.双侧股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6,35(15):13-15.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153-02
doi:10.14033/ki.cfmr.2015.28.075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不断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腹腔镜手术已经不仅仅用于附件手术中[1]。子宫全切除术是妇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但是由于传统手术为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出血量较多,并且住院时间较长,为患者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除(LAVH),将传统的子宫切除术由创伤较大的领域带入了微创领域[3]。但是进行LAVH术时采用何种麻醉方式,目前没有定论。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改良骶管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给予对照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情况,从而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61例患者,年龄32~55岁,平均(41.35±8.14)岁;ASA分级:32例患者为Ⅰ级,29例患者为Ⅱ级。对照组61例患者,年龄31~54岁,平均(41.56±7.93)岁;ASA分级:34例患者为Ⅰ级,27例患者为Ⅱ级。两组患者均无穿刺部位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均无全身脓毒血症;凝血功能均正常;颅内压均正常;骶管解剖均正常;均无上呼吸道感染;均无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前12 h均严格禁食,8 h严格禁饮。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为患者放置鼻导管进行吸氧,氧气流量控制在2~3 L/min,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舒缩压、HR、SpO2进行无创监测。开放患者手背静脉,滴注林格氏液,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01 mg/kg,在患者麻醉前给药。
1.2.1 观察组麻醉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予患者改良骶管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侧卧位,侧卧位时,患者髋膝关节应尽量保持屈曲,膝盖靠向胸腹部。为患者行大面积皮肤消毒。在骶裂孔中心,用局麻药做一皮丘。使用头皮针垂直进针,当头皮针穿过骶尾后,观察是否出现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0.15%罗哌卡因复合2 μg/ml芬太尼2~3 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10 min后,确认患者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和全脊麻情况后,可将剩余20 ml物注入。
1.2.2 对照组麻醉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进行诱导前,给予患者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5~2mg/kg以及芬太尼0.5μg/ml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诱导,当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在术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患者80~150 μg/(kg・min)和0.1~0.3 μg/(kg・min)静脉靶控输注维持。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静息10 min后(T0)对HR和MAP进行3次测定,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值;并分别记录诱导后20 min(T1)、头低足高位,CO2气腹后10 min(T2)、解除CO2气腹后10 min(T3)、会手术操作开始后10 min(T4)、手术结束前10 min(T5)、拔管后(T6)这6个时间点的HR、MAP。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所测得的T0值在HR、MAP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时所测得的两组HR、MAP有明显的降低,两组患者在开始手术后HR、MAP均控制在较为平稳的状态。观察组患者在T2后,在HR、MAP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LAVH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LAVH术手术途径较为特殊,传统的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的麻醉效果不太理想,很难满足手术镇痛和肌松的要求[4]。
此次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改良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麻醉方式都适应于LAVH术的快通道麻醉,并且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后,血流动力学都比较平稳。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麻相比,全麻时患者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仍然会发生,而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的对手术区域神经元兴奋作用进行抑制,从而使茶酚胺等浓度的增高效果减弱,使得患者在进行手术时,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5]。改良骶管阻滞能够有效的阻断相应脊神经根的疼痛传导,是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一种,具有有效、安全、渐变等特点,患者在进行麻醉时痛苦较小,麻醉后肌肉松弛较完全、范围较广,并且患者不容易出现毒性反应。但是由于骶管内有丰富的静脉丛,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刺入血管或吸收过快,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毒性反应,术后患者较容易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因此在患者进行麻醉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6]。
综上所述,改良骶管阻滞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都适用于LAVH术的麻醉,两组患者在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为平稳。
参考文献
[1]杨桂玲,刘慧锦.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肥胖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6):843-845.
[2]张立冬.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2,26(5):233-235.
[3]黄献明.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25-27.
[4]吴熙文,郑燕国,许建军.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手术患者脑氧代谢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92-95.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2-80-02
临床上越来越多高龄、高危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麻醉与手术是老年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的不同影响,为此类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行妇科手术老年患者46例,年龄(72.4±6.1)岁,体重(46.3±6.5)kg。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37例有原发性高血压病8~12年,9例入院时体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随机分两组,每组23例。A组单纯全麻;B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手术前日A组SBP(140.1±26.4)mmHg,DBP(73.4±8.9)mmHg,HR (81.7±21.6)次/min;B组SBP(141.2±25.8)mmHg,DBP(72.1±9.2)mmHg,HR(82.4±20.8)次/min。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均服至手术当日晨。各组病例术前无神经精神障碍,肝肾功能正常,无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病史,均无硬膜外阻滞禁忌证,手术和麻醉人员基本固定。
1.2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术前均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1mg/kg;A组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3mg/kg和阿曲库铵0.8mg/kg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机械控制呼吸,调整潮气量Vt在(8~10)mL/kg,呼吸频率12bpm,呼吸比1∶2,术中维持呼末CO2分压35~45mmHg,根据病人临床指征调控麻醉深度,全麻维持吸入1.0%~2.0%异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微泵静脉输注异丙酚3mg/(kg・h),关腹时停异氟醚,缝皮时停异丙酚,术毕神志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吸入空气5min后SpO2≥95%、举臂>3s时拔除气管导管。苏醒延迟者用纳洛酮拮抗。B组先取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入硬膜3.5cm,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待出现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诱导用药同A组,术中以硬膜外镇痛为主,每40~60分钟硬膜外推注2%利多卡因4mL,间断吸入0.5%~1.0%异氟醚。以微泵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h),间断追加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条件同A组。
1.3监测指标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用Detex-Ohmeda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连续有创监测桡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搏和心率、心电图、SpO2及呼气末CO2分压,并计算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分别记录复合量和芬太尼、异丙酚及阿曲库铵用量,记录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及躁动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术毕至清醒时间
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插管及拔管时SBP、MAP、HR等指标比较
插管及拔管时,A组SBP、MAP、HR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择期手术前经有效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机体各项机能呈进行性退化,心肌张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其心血管储备功能及循环代偿能力减退[1]。围手术期任何伤害性刺激均可导致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及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2]。因此,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期防止血压剧烈波动、保持动态血压平衡尤为重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保证充分氧供,便于呼吸管理,但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所引起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即使静脉用量较大也不能完全抑制插管或拔管以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3]。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较单纯全麻组平稳,全麻药及辅助药用量明显减少,手术结束至清醒和拔管的时间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单纯全麻组,说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阻滞手术区域的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阻断该区域内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使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减少,有效降低全麻诱导及术中的应激反应,避免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引起心脏作功和心肌耗氧增加,减少手术并发症。另外由于复合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减轻对循环呼吸功能的抑制,使术后药物残留效应降低,病人苏醒迅速,术后躁动减少,利于早期拔管。术后可以利用硬膜外导管施行镇痛,改善呼吸循环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庆.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的临床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8):462-464.
【关键词】麻醉方法 子宫全切除术 心血管功能
自二一一年一月至十一月,我们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两种方法,对子宫全切除病人术中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病人,年龄43~66岁,体重50~101公斤,ASAI~II级术前检查无心、肺、脑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险组,采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法。B组为实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两组间年龄、病种、手术时间、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
1.2 麻醉方法:入室前常规肌注苯已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通两组液体。A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针沿硬膜外穿刺针内行腰穿有脑脊,液流出后,从腰穿针中以1ml/5s的速度根据病人的体重注入2~3ml。(麻药配方: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拔出腰穿针,行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5cm成功后转平卧位手术。以后根据手术需要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B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7cm转仰卧位,试验量注入2%利多卡加3-5ml,观察5分钟无脊麻反应后,注入麻醉量2%利多卡因10~12ml.首次量40分钟左右追加维持量3-5ml/次,直至手术结束前.两组病人调节阻滞平面T6左右. 国产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术中呼吸、体温,spo2%变化,重点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分钟、15分钟、25分钟、40分钟血压、心率变化,资料统计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行X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前各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的组(p
对照组中11例进入腹腔处理子宫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减慢30%),经使用麻黄素后好转,5例有切皮痛,17例术中辅助芬太尼。
实验组2例出现牵拉反应,9例在关腹前从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2例出现血压降低(>30%)。 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3分钟,完善时间3~5分钟。 对照组,麻醉诱导时间5分钟,完善时间10~13分钟. 实验组、对照组、麻醉后5分钟时间点,血压不同程度升高,心率增快,可能于病人精神紧张、恐惧、麻醉不完善有关整个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术中血压波动明显,实验组则比较平稳。
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神经发症和术后头痛。
3 讨论
子宫肌瘤、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疾病是危害广大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常处于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异常状态,部分患者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麻醉医生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做好围术期各项准备工作,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身体状态于最佳,使麻醉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在麻醉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有利于患者安全,尽可能减少对循环,呼吸的干扰, 2)有利于手术操作,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良好的腹肌松驰,良好的镇痛效果,良好的术野暴露等。 3)麻醉和手术者的水平,科室医疗设备,选择最熟悉最有经验的麻醉方法和相对安全的局麻药品。具国内有关报道,硬膜外失败率9.55%[1],阻滞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由于其诱导时间长,部分患者肌松,术中镇痛效果不佳,牵拉反应明显,需使用静脉辅助药,由于术中须多次注药出现血压的上下波动和心率的变化而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 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具有腰麻和硬膜外腔阻滞的共同优点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如腰麻诱导快速,手术部位肌松满意,又不受手术时间长短限制。由于用药量小,阻滞完善,不良刺激轻,在大多数情况下,单次腰麻用药即可完成手术。术中血压、心率没有剧烈波动,相对平稳。当手术时间延长时可通过硬膜外给药,灵活方便。
椎管内阻滞后,因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小动脉扩张,阻力下降[2],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个人体会:保证术中良好的循环灌注,恰当的阻滞平面,避免和减轻牵拉反应,是预防术中血压、心率变化的有效方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具有效果可靠,阻滞完善,心血管功能相对稳定,术后发症少等优点。是子宫全切除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05
人口老龄化是高龄髋部骨折多发的最大因素,其病因与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的骨质退化及性激素减少所致骨质疏松有关[1],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常见的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类病例手术也呈增长趋势,高龄患者由于全身各脏器功能减退,受伤后卧床活动受限,心肺功能术前评估困难,且常伴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对围术期手术和麻醉耐受力差,风险大,因此,麻醉的选择及管理就更加重要。本组通过对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选择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探讨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年龄80~98岁,ASAⅡ~Ⅲ级,其中男28例,女3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检、手术时间、ASA分级、合并基础疾病术前控制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留置尿管,针对基础疾病予以药物控制,控制肺部感染,基础血压尽可能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血红白维持在90 g/L以上,术前均未使用镇静药,进入手术室后,低流量经鼻吸氧, 连接BeneviewT8型多参数监护仪,局麻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在CVP监测下输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6~8 ml/kg。A组患者取患肢在上方的侧卧位后,定L2~L3为穿刺点,采用旁正中入路,当硬膜外穿刺针穿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后,取蛛网膜下腔麻醉穿刺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缓慢置入,有突破感即成功刺穿硬脊膜,拔除针蕊见脑脊级流出通畅,然后缓慢注入等比重布比卡因5~8 mg(0.75%布比卡因2 ml加0.9%生理盐水1 ml取其混合液的1.2~1.5 ml),注药速度20~30 s,然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置3~4 cm,平卧后测麻醉阻滞平面,15 min后阻滞平面仍不足T12时,硬膜外追加0.2%利多卡因2~5 ml,平面维持在T10以下。B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静脉给予力月西0.05 mg/kg,芬太尼2~3 ug/kg、丙泊酚1.0~1.5 mg/kg、卡肌宁0.6 mg/kg诱导下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进行容量模式机试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2~14次/分,呼吸末二氧化碳35~40 mmHg。术中以瑞芬太尼、丙泊酚、卡肌宁根据术中情况微泵维持,术毕停药前20 min,给予曲马多20~50 mg静推,术毕待患者清醒,达到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术中MAP低于60 mmHg时加快补液,必要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10 mg,心率减慢(HR<50次/分)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 mg。
1.3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5 min(T2)、15 min(T3)、30 min(T4)及术毕拔气管导管时(T5)不同时点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数值变化。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点心率变化及比较
T1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见A组HR在T2升高(p<0.05),B组HR在T2下降(p<0.05)而在T5升高(p<0.05)。见表1。
2.2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变化及比较
T1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见A组MAP在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MAP在T2下降(p<0.05)而在T5升高(p<0.05)。见表2。
2.3不同时间点中心静脉压变化及比较
T1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见A组CVP在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VP在T2下降(p<0.05)而在T5升高(p<0.05)。见表3。
3讨论
高龄患者由于全身各脏器功能减退,常伴多种慢性基础疾病,且自身调节能力和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这些生理改变降低了机体心血管系统对应激状态的适应能力[2],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可诱发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因此,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保证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至关重要[3]。本研究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选择HR、MAP及CVP作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其中HR是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评估指标,MAP反映心室后负荷;CVP反映心室前负荷。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虽然能保持气道通畅,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加大了围手术期的安全系数,但全麻只能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无法有效抑制因手术中伤害性刺激造成的垂体及肾上腺激素分泌,难以完全阻断应激反应,而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剧烈,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并且术后呼吸抑制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率升高[4]。本研究中B组在麻醉诱导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而在术毕拔管时 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则明显升高。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药用量小,可控性好,镇痛完善,肌松满意,不受手术时间限制,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能有效抑制创伤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的传导,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又有硬膜外导管用药延长麻醉时间及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优点,特别是对原有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可保持患者清醒,避免因全身麻醉所致的苏醒延迟、苏醒时躁动、术后认知障碍、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术后中枢神经和肺部并发症[5]。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麻醉起效快,阻滞平面易于控制,效果确切,有效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保持内环境稳定,只要管理得当,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敦.髋部骨折高龄患者围手术期谵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12):24-26.
[2]马松梅,黄伟华,肖晓山,等.Proseal型喉罩与气管导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3,12(13):34-36.
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方针是:调整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1,2]。随着社会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医科大学本科培养的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应具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等综合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目录已经过了几次调整,许多专业早已在医学专业中单独设置课程。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医学生的知识面和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在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单独设置《麻醉学》课程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麻醉学》单独开课不仅是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补缺,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校院两级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月对2008级和2009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开设《麻醉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座谈会及任课教师座谈会的形式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设计问卷,在学生中对课程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麻醉学》课程对丰富其知识结构有帮助,对其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
资料与方法
在我校2009级本科护理专业407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4份(设为A组),对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378名学生于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295份(设为B组)和305份(设为C组)。调查数据,见表1。结果
对于2008级护理学专业的学生,《麻醉学》开课时间为第7学期,他们在第6学期已经学过《外科护理学》,仍有61.4%的学生不了解麻醉学基础知识,与2009级没有学过《外科护理学》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提示《外科护理学》中的有关麻醉学的内容和知识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通过《麻醉学》课程的学习,C组学生对麻醉学知识比前两组有大幅度的提高。
C组有55.4%的学生对麻醉学知识感兴趣,分别比A组和B组提高8.3%和3.5%。提示通过对《麻醉学》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有内、外科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做基础,对麻醉学知识更加易理解和接受。
C组有82.6%的学生认为《麻醉学》对丰富其知识结构有帮助,分别高于A组和B组15.8%和7%。这一比例的提高显示即将进入实习的学生更重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能够认识到《麻醉学》知识是对其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
3组中有意向毕业后成为麻醉科护士的比例与《麻醉学》课程的开设没有必然的联系,B组和C组学生相对于A组有较稳定的专业思想。
讨论
麻醉学的发展自1846年乙醚成功临床应用至今仅150多年历史。近30年由于社会的需要、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近代麻醉学已迅猛崛起。它从其自身实践中汲取并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与麻醉有关的理论、专业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技术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的二级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中国医疗不断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专业目录已经过了几次调整,许多专业早已在医学专业中单独设置课程,各家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具有优良品质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强化开课意义的教育,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等医学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不只存在于部门之间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麻醉学》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多疑虑: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已相当繁重,是否有必要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如何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是每一个《麻醉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和责任,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对C组进行问卷调查时,将第一个问题改为“您是否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需要具备基本的麻醉学知识,”有78.6的同学选择了“是”,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对于《麻醉学》课程在护理学专业的单独开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朝着医学教育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现代
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培养的目标医生应具备多种素质、具有宽泛的专业基本功能力、与国际化标准相一致。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为此调整医学教育课程计划,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基计划,将《麻醉学》纳入本科护理学专业选修课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这充分表明开设《麻醉学》课程是对医学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高等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初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ead and the initiative dose of local anesthetics in the epidural apace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epidural puncture. Methods The number of dermatomes blockade at the level of epidural puncture were obtain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initiative local anesthetics dose in 2050 patients undergoing epidural blockade anesthesia. The required dose of local anesthetics to get analgesia per dermatome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nesthetics dose and the number of dermatomes blockade. Results The number of dermatomes blockade towards the cranial and caudal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iddle epidural blockade, but the number of dermatomes blockade towards the cranial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towards the caudal in low epidural blockade. The total number of dermatomes blockade in middle epidural blockad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compared with that in low epidural blockade. The dose of local anesthetics per dermatome was (1.31±0.53) ml in middle epidural blockade, which was significant more than (1.14±0.50) ml in low epidural blockade. The dose for per dermatome was decreased with downward of epidural puncture. Conclusion The dose of local anesthetics per dermatome in middle epidural blockad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in low epidural blockade. The drug spread towards the cranial was not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towards caudal in the epidural space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itiative dose of local anesthetics.
Key words: anesthesia, epidural; initiative dose
传统认为,在硬膜外腔麻醉时穿刺点的高低对局麻药需要量和扩散范围是不同的 [1-4],在早期文献还陈述以穿刺为界向头侧扩散大于向尾侧扩散 [5],胸椎(T)注入要广于颈椎(C)注入[6],近来有不同的报道[7,8]。为此对近十年205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在临床中硬膜外穿刺部位对药物扩散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取材于我院1999,7-2006,6使用的电子版“麻醉登记薄”,检索条件:年龄≥18岁,中位穿刺点(穿刺部位在T6- 12之间)和低位穿刺点(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2],复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不全或失败病例除外,硬膜外阻滞2050例。男1058例,女992例,年龄18- 94(平均41. 56±16.10)岁,其中老人(≥65岁)238例,体重37-108(平均63.39±10.96)kg,身高1.45-1.89(平均1.65±0.07)m;急诊手术237例,占总数11.56%;手术种类普外科892例,骨科388例,妇产科437例,泌尿科258例等。
麻醉方法:全部病人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钠、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入室后持续无创血压、ECG、SPO2监测,开放静脉通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收缩压降低不大于20%。。硬膜外阻滞方法:常规操作,病人侧卧位,采用侧入法,以阻力消失、气泡搏动等指征证实进入硬膜外腔,全部病例均向头端置管5cm(21例向头端置管失败时,改向尾部置管),操作毕改平卧,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试验量3-5(4.51±0.74)ml。再根据试验量后用针刺法测得痛觉明显减退的范围,病人血压波动情况,初步判断出病人的耐药量,后分次或一次给药,达初量(即硬膜外阻滞开始直至阻滞范围满足手术要求为止用药的总和,也称首次总量)[2]。阻滞范围为手术前再次用针刺测得皮肤痛觉消失的界限,局麻醉药为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
采集数据 详细记录硬膜外阻滞的穿刺点、初量、阻滞范围以及以穿刺点为界向头和向尾扩散节段数,并计算每节段需要量(D/S)。根据不同穿刺点将病例分为中位进行数据处理。
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的数据均以x±s表示,应用spss11.3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t检验,P
结果
中位穿刺病例硬膜外阻滞时,初量和扩散范围少于低位穿刺病例,而前者D/S大于后者,分别为1.31±0.53 ml/节和1.14±0.50ml/节,均P0.05。低位穿刺点病例向头和向尾扩散达7个左右(分别为6.58±1.98和7.50±2.90)节段,前者少于后者1个节段,P
讨论
硬膜外穿刺时导管的放置方向影响平面扩散几乎已成共识,硬膜外导管向头侧插时,药物易向头侧扩散[2,5,6],通常的解释是置入椎管内导管本身的长度产生的向头端扩散大于向尾端扩散的现象。也有报道导管方向对平面几乎没有影响 [7,9]。本资料中导管几乎均是向头侧插,无论是中位还是低位硬膜外阻滞都未发现有易向头侧扩散现象,在中位穿刺时是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向脊柱两端,低位穿刺时向尾侧多于向头侧扩散1个节段,可见置管方向对扩散的方向性影响并不明显,与一些动物实验和影像学以及尸检等资料有一定的差异[5,6]。在硬膜外阻滞的作用机理中仍不排除系蛛网膜下腔阻滞[2],造影剂的粘滞度较大(16.4mPa.s,200C时)[10],是水液的16倍(水近1 mPa.s,200C时),在行硬膜外阻滞时未见蛛网膜下腔有造影剂的报道,而局麻药则可进入蛛网膜下腔产生“延迟”性的阻滞作用,尽管向头侧置管达一个椎体(3-5cm),而中位穿刺点以下的相应部位椎体要高于脊髓节段2个以上。
转贴于 传统认为硬膜外腔阻滞中相同容量下穿刺点越高阻滞范围越宽,D/S越小[1,3]。有资料提示在骶管、胸段和腰段每节段平均D/S需2%利多卡因分别为2.0、1.0-1.2和1.2-1.5 ml [3]。我们也发现硬膜外阻滞在不同穿刺部位D/S不同,但随穿刺点下移,阻滞范围越来越宽,节段用药量越小,中位穿刺点反多于低位穿刺点,分别为1.31和1.14 ml。显然Visser也发现在不同穿刺点用相同试验量(3ml)产生的阻滞节段数不同的迹象:T3-5和T7-8穿刺前者D/S大于后者,但他又发现C7-T2穿刺时D/S小于上述部位穿刺[7]。这种临床现象难以解释,最可能的解释是骶段的解剖特点和神经节段计算有关,一块骶骨是由5骶椎溶合而成,骶尾合起来加上尾神经按6个脊神经段计算,它的厚度和间距远短于胸、腰椎,长度只有一个至2个胸、腰椎,但其中含6对神经,局麻药扩散距离短、 D/S大从而影响整体D/S的计算。但这不能解释本资料中的中位硬膜外穿刺时,位置越低阻滞每节段需药量就越少的现象。可能还涉及下例因素:①硬膜外后隙是阻滞麻醉的主要部位,越向下其间隙越大,在颈段、上胸段、下胸段、腰段的宽度分别为1-1.5、2.5-3.0、4.0-5.0、5.0-6.0mm[1],在注药时间隙大的缓冲作用大,利于药物的扩散,即要达到与间隙窄的同等压力,就必须有较多的药液充填,因而有人在C7-T2穿刺时注入局麻药液几乎不向头部扩散[7]。②穿刺点越接近胸部,其负压就越大,这种负压在颈胸部系胸膜腔负压主要通过椎间孔传递而来,腰部则可能是穿刺过程硬膜被推开的后果[2],负压限制着药物的向头尾扩散。③与药液流出椎间孔(即横向扩散)多少有关,在胸部负压大,可吸引更多的药液流出。在犬胸腰脊椎段硬膜外腔注入美兰,30分钟后解剖可见多数在T4-9脊神经根部沿脊神经向两侧扩散[5]。④在骨性椎管内脊髓的腰部膨大以及腰部较大的髓鞘限制了胸部药物向尾端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罗爱伦.椎管内阻滞麻醉.见:赵俊,主编.新编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9(556-573).
2 曾邦雄,彭志勇.椎管内阻滞麻醉.见: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7-1094.
3 庄心良,张莹.硬膜外阻滞及并发症防治.见: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主编.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942-951.
4 王国林.椎管内麻醉.见:徐启明,李文硕,主编.临床麻醉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6-138.
5 童传耀,庄心良,陆椎俊,等.CT观察药液在硬膜外腔扩散的实验研究. 临床麻醉学杂志,1990,6(2):81-84.
6 庄心良,童传耀,徐国辉,等.药液在硬膜外腔内扩散的实验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1986,2(3):132-135.
7 Visser WA, Liem TH, Egmond J, et al. Extension of Sensory Blockade After Thoracic Epidural Administration of a Test Dose of Lidocaine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Anesth Analg 1998;86:332-5.
8 Yokoyama M, Miyazaki M, Koyama Y, et al. The spread of contrast medium in the epidural space and the analgesic area in epidural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 Masui. 1996 Sep;45(9):1067-73.
9 Hendriks GWH, Hasenbos MAWM, Gielen MJM, et al. Evaluation of thoracic epidural catheter position and migration by using radiovaue catheters. Anaesthesia 1997;52:457-9.
10江学成,文晓兵,张育才,等.硬膜外持续泵注和推注伊索显时硬膜外腔的三维影像.徐州医学院学报.1995,15(4):335-337.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032-04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年患者中较常应用, 而在小儿手术中应用较少。研究发现,小儿手术中外周局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 不仅静脉物使用减少,而且患儿术后能更快清醒, 从而提高了围麻醉期的安全性[6]。
纪钦泉等对腹股沟区斜疝手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发现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组和全凭麻醉组中MAP和HR的变化均不明显,但是前组清醒时间(6.8±1.3)min明显短于后组(16.7±2.2)min,且丙泊酚和氯胺酮用量更少,躁动评分更低[7]。刘建树等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认为全麻复合外周阻滞组氯胺酮总用量较全凭麻醉组明显减少(P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间段进行MAP、HR、SpO2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相当,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组患儿清醒时间明显缩短,丙泊酚和氯胺酮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并发症方面,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组患儿术中术后躁动仅2例,远少于对照组的27例,恶心呕吐9例,少于对照组的24例。这与上述研究相似,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明显优于全凭麻醉方法。但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时,要注意穿刺针精确定位,指向髂骨方向,避免垂直进针损伤肠管,严格控制穿刺针深度。
总之,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汪祖来.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方法的改进[J].右江医学,2009,37(4):482483.
[2]王绍宇,杨 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6B):1920.
[3]薛 飞,张小洺,杨 东,等.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779780.
[4]胡利国,方 才.氯胺酮不良反应国内资料回顾性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1):935936.
[5]崔旭蕾,徐仲煌,郭向阳,等.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8):702.
[6]叶欲锋.基础麻醉复合单次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257.
醉麻醉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的研究的方向是临床医学麻醉,并且麻醉学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麻醉学的运用帮助人们在治病的治疗过程中最大成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1]。随着现代医学麻醉学的不断完善,麻醉学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再单纯的以手术镇定麻醉为主,而是成为了一门包含危重急救、麻醉护理、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新麻醉学,而麻醉护理学则是麻醉学实践应用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1对于麻醉护理学的认识
由于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医疗思想的作用下,麻醉所关注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手术过程,而是要考虑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情况以及术后的恢复状态等等,所以麻醉护理学将术中麻醉与术后护理两方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麻醉护士作为手术全过程的护理人员,享有高度自由的操作空间,同时他们也肩负着重要的麻醉责任,麻醉护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医学技术,包括在解剖、生理、病理、化学、物理、药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美国,CRNA是最专业的麻醉护理人员,要成为一名CRNA要通过严格护理教育资格培训。可以肯定的是,麻醉护理学在随着现代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成为麻醉学新的实践应用。
2麻醉护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1手术前的麻醉护理
在手术前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了解患者手术的主要内容并且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同时准备患者的病历资料,将病理资料由主治医生进行手术前确认,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对手术中的内容没有过敏情况。由于手术内容的不同,所以在手术前,患者会对手术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具体的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坐立不安、出现头晕、精神紧张等,麻醉护理不仅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内容,同时应对患者关心的麻醉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配合麻醉的过程,使手术更加安全的完成。在手术开始前的设施准备方面,品是受到国家严重控制的药品,所以在手术前的准备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品的储存、使用进行完全的控制,明确手术所需要使用的麻醉品种类,并且严防品与其他药品的遗失、混乱。同时,医护人员应选择性的根据手术的部位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通道的同时应当尽可能的避开手术区域,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下肢静脉的建立主要是用于上肢或腹部的手术,同理,上肢静脉的建立主要是在针对下肢进行的手术中。
2.2手术中的麻醉护理
在手术中的麻醉护理过程中首先要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手术姿势,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内容与主治医生进行讨论,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时,保持患者侧卧在手术床上,并且使其背部尽可能的向前弯曲,将整个背部贴近于手术床的边缘。在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时,保持患者尽可能的平躺于手术床上,帮助患者仰起头部,抬高其双肩。其次在手术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患者的状态包括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上,局部麻醉的患者会在手术过程中产生心理波动,恐惧、激动的情绪严重情况下会影响手术进行,危及自身安全。麻醉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安抚患者的紊乱情绪,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生理方面,由于品影响的是患者的神经系统,所以在麻醉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当关注各项仪器的指标显示,及时的向主治医师汇报病人的生命体征,并且对突发的各种事件,例如呼吸、心跳骤停等做出足够的准备。最后要保证患者的血液流通,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稳定对于手术来说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手术进行的程度与患者生命体的状况对输液过程进行准确的调控,维持速度、容量的稳定,并且对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过敏性反应做出及时的应对[2]。
2.3手术后的麻醉护理
手术的结束并不等于麻醉的结束,尤其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手术结束之后,患者由于自身的情况可能会需要一段的苏醒时间,这时候就要求麻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具体观察的指标有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伤口渗液、脉搏、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等,手术后应当保持患者身体平躺于病床之上,并且对患者身体进行保暖,提高患者身体内的血液流速,加快术后恢复。同时对于手术后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做出全面的准备,对于情况危险的患者,应及时送入重症患者观察室进行治疗。对于手术后的麻醉护理来说,最主要的是与患者进行沟通,观察出麻醉和手术对于患者的影响,由于患者身体情况各异,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质量的护理技术,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3]。
作者:王金福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036-01
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或在硬膜外腔置管过程中,患者出现“下肢电击样放射痛”的主诉或“下肢不自主的抽动”在临床操作时出现的几率并不少。我们筛选了其中40例有该情况出现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4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除需手术治疗的疾病外,无其他的严重并发症,且于操作过程均发生“下肢电击样痛”感。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高78岁,最低18岁。手术包括疝修补术、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单纯胆囊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常规的硬膜外麻醉,其中2例老年患者脊上韧带钙化严重采用侧路法进针,另有13例患者因穿刺过程中受的影响造成穿刺困难,其余患者穿刺都采用正中法穿刺。穿刺中有5例患者出现“下肢电击样痛”,随后退出穿刺针,改变方向继续穿刺成功,有35例患者于硬膜外置管过程中出现异感,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下肢不自主抽动”,迅速改变穿刺斜口方向,使其朝向脊柱正中矢状线穿刺顺利。
2 结果
在临床上观察到,在出现“下肢电击样放射痛”的40例病人中,只有1例病人有明显的暂时脊神经损伤综合征(INS)[1],其余患者并无任何后遗征象。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穿刺或置管过程中出现“下肢电击样放射痛”,提示针尖已经触及脊神经,而术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可判断为穿刺针或导管的前端仅仅触及脊神经干的“脊髓膜支”所致[2],由于脊髓膜支很细,分布范围局限,即使损伤所产生的征象也轻微,易被忽略,或仅遗留穿刺部位轻度不适,短时间内即自行消失。在硬膜外穿刺或置管过程中出现明显电击放射感,而术后遗留明显的后遗症[3](例如腰背、臀部、会阴区、股前侧、膝、小腿外侧、足外侧等部位的散在性、小范围的“疼痛敏感区”或“麻木区”),界线比较明确,有时伴有相应的轻微肌张力减退,有时伴有短暂的泌尿排便障碍,提示穿刺针的刺入方向已偏离脊柱中线,征象的轻重取决于穿刺置管的力度大小,可判断为穿刺针或导管前端刺及了脊神经的背侧支,多数仅触及脊神经鞘膜,并引起了脊神经损伤,其征象可遗留1~6个月,且有一个逐渐减轻到完全消退的延续过程,但不致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
在治疗上应重在预防,针尖对准脊柱矢状面的正中线刺透黄韧带抵达硬膜外腔,针的皮肤刺入点可以稍偏离脊柱的正中线(旁正中法入路),但在刺透黄韧带前,一定调整针尖向脊柱的正中线,然后刺透黄韧带,就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刺伤脊神经干,或刺中脊髓膜支。在发生此情况后也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4],早期应卧床休息,口服一般止痛片,营养神经药,稳定病人的情绪,明确告知多数能恢复原状,3 d后再结合透热理疗,静待自然恢复,期间要将皮肤上的疼痛高敏感或消失区,用龙胆紫标出,每天检查以观察其范围大小的变化,以判明损伤的复原过程。
[参考文献]
[1]北京麻醉组.硬膜外麻醉严重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65,13(2):498.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