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时代的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9 09:44: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能时代的教育

篇(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步伐的加快,竞争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状况的代名词,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保证社会实现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不但需要充分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更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与心理承受能力,这对学校教育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学生要综合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有效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1、基本概述

1.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容纳所有学生的教育类型;其次素质教育旨在推动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再次,素质教育是有效保证并推动学生个体个性实现健康发展的教育类型。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在于保证每一个儿童均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给而同一个发展自己爱好与天赋的空间。

1.2 少儿图书馆的基本作用。少儿图书馆在培养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校、家庭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少儿图书馆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拓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少儿图书馆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担负着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职责,通过对书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来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另外少儿图书馆还是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少儿图书馆主要以中小学生及学龄前的儿童为对象[1],因此具备基本的教育职能与素质教育职能,这要求少儿图书馆要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受众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同时丰富的、能够有效满足受众兴趣爱好需求的多种图书资料,很好的将少儿图书馆区别于学校与家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激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少儿图书馆在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少儿图书馆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从基本的教育内容角度分析,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在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精神文化学习与宣传的重要场所与机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相对学校的教育课堂来讲,图书馆内的多种书籍资料更加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实际的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比如中国历史与国情,世界历史与国情等,感知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英雄人物传记,了解到历史伟人的生平与主要精神,进而激发其努力学习的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2]。少儿图书馆内部的图书与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分别善恶与美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2.2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素质教育时代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别,素质教育更多的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在课堂内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少儿图书馆内部有很多图书资料与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及情操,增长学生才干,还能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另外少儿图书馆内的资料还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搜索,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阵地,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养现代化全方位人才的作用。

2.3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如何有效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推动人才多样化的有效实现,才能顺利实现素质教育时代的基本教育教学目标。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养成读课外书、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少儿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少儿图书馆内部,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搜索自己需要的书籍,有目的的、有选择的阅读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读书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少年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

2.4少儿图书馆作为培养心理素质的基地,在素质教育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证少年儿童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压力的重要内容。读书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过程和手段,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自身精神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可以说读书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推动少儿心理身体健康发展。另外读书还能不断增进少儿的知识,改善少儿个人的行为,推动少儿自我心理调适。少儿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以有效掌握少儿的心理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书籍,比如选择一些有关人格心理塑造、心理障碍的矫治、心理开发等类型的资料,不断完善少儿图书馆的图书品种,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

3、结论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性格方面,也表现为更多的好奇心,容易出现难以辨真假、丑恶的状况,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因此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稳定青少年的基本阅读倾向。为了更加有效充分的发挥少儿图书馆的作用,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基本素质与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需要少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少儿进行阅读指导。积极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引导,比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会、报告会、读书心得、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3]。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有效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与读书习惯,另外还能充分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阅读和思维方法。同时,少儿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来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读书交流,使青少年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少儿图书馆还应该配合重大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展开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将教育融入到丰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及社会教育的价值,使少儿图书馆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时代青少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阵地。

【参考文献】

篇(2)

一、智能手机的冲击

随着中国通信运营商通信能力的升级、智能手机硬软件的理念突破变革,以及智能手机竞争降价,智能手机逐步在中学校园中普及开来。依附于智能手机的微信、微博等沟通交流平台,给学生之间的交流带来方便,也有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的范例。为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带来了便利,学生也可以更加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困惑。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学生们拥有一个与自己性格爱好相投的朋友圈,替代了以前的“笔友”书信方式。智能手机本身强大的摄像照相功能,更便于学生们记录自己的成长,让以后的回忆更加有声有色。甚至智能手机拥有以游戏方式展开的英语学习,为学生们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带来了便利。

将时间轴稍微拉长之后,就会发现,智能手机所有的优势与先进之处,都会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带来很大的伤害。

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对中学生身体发育带来严重危害。长时间低头看智能手机屏幕,严重影响学生的颈椎、腕骨等骨骼发育;智能手机整体比传统信息传输媒介体积小,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靠近眼睛,文字图片与背景色彩的亮度反差等,都极大地增加眼睛负担,损害学生的视力;智能手机随身携带的便处,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们佩戴耳机听游戏背景音乐、视频音频的时间,造成学生耳蜗受损,听力下降;电子产品本身的辐射危害,虽然暂无直接证明其产生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造成学生反应迟钝、头痛头晕、精神恍惚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中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黄金时期,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对中学生心理发育带来严重危害。智能手机方便的微信、QQ、微博等即时通信功能,占用了学生们课堂外的交流时间,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碍,喜爱虚拟交流排斥面对面交流。很多学生因为贪玩智能手机,而造成上课不听讲,脾气也变得敏感古怪,更加不愿意与师长交谈,加剧青春期敏感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也增大了中学生“早恋”的机会,偶尔传一下的纸条变成了无时无刻的微信视频,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智能手机迅速方便网络的功能,甚至可以将其看做一台随身携带的“小电脑”,家长老师可以较为直观地控制学生去网吧和玩家里电脑时间,但是很难控制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学生甚至可以通宵在卧室宿舍被窝里玩游戏。

中学生处于花季雨季的年华,智能手机增大了社会上违法犯罪分子危害中学生的机会,一再发生的悲剧让人痛心。微信微博等社会交友功能,更加便捷接触社会陌生人,学生们出于好奇新鲜等想法,与网络好友见面,进而造成被偷被盗甚至被绑架敲诈的案件。智能手机网络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对高端智能手机追求的虚荣心,造成学生的攀比心理。在部分省份,学生“”竟然成为公开的秘密。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疏导引导为主。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认识极其不成熟,也处于青春期叛逆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因此,平等耐心的疏导劝说,为解决智能手机所带来新冲击的主要方法。教师也应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了解学生们使用的拓展功能,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们的困惑。当发觉学生的情绪异样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主动干预学生心理。

中学生的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紧张的。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参与,调节学习氛围,减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认识。学校的教师也要起到榜样的力量,除了上课期间严禁使用智能手机外,在学校的其他时间,也要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使用。

篇(3)

[关键词]古代教育政治功能社会意义“嵌入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22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选录了韩愈的《师说》一文。韩愈在开篇便提出了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将教师的作用归纳得很全面。因为他说到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用简单的几个动宾短语便概括出了“教师”的全部职能。

一、关于“道”的真正含义

问题是,韩愈在这里所说的“传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一定要讲清说透。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准职业人”,我们的文化课教学应为其将来的就业、创业夯实基础。为此,我们一直倡导“嵌入式”教学,即在语文教学中要“嵌入”有关专业知识、社会常识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得讲清讲透。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对《师说》的教学中,对“道”的具体含义的分析讲解必须到位。

对于“传道”中的“道”,课文注释说是“指儒家的哲学、政治的原理、原则”。这个注释显然比普高课本的“道理”注释得要详细得多,但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具体分析其含义,从而更能认清作品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里的“道”是指儒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孔孟之道,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韩愈在其《原道》中说:“博爱谓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政治主张核心是“仁”。那“仁”的核心是什么呢?《论语・里仁》里,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见,仁政的核心在“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论语・雍也》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简而言之,就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要推己及人。所谓“恕”就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说来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既然不是人人都能办到,那么这就有了大力宣传之必要。

其次,“道”还指儒家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这理想就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思想端正了,然后才能进行自我修养完善;只有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将家庭整顿得井井有条;家庭整顿好了,才能使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才能出现太平盛世。――这就是千百年来儒家传统思想中最为知识分子所尊崇的人生信条,也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苦苦追寻的最高理想。

自古以来,能够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国家进而平定天下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呢?就连孔孟两位先贤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在现实中也总是要碰壁的。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处世哲学。作为儒家的门徒,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洁身自好,积德行善;若飞黄腾达身居显位,就更要为普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应当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从容的处世态度,也是儒家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之服务政治的功能

篇(4)

1 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根据高级中学教师职责技能培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按照《地区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2 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2.1 微格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2.2 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2.3 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2.4 说课模式: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3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篇(5)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研究的今天,教育的主体性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理论,被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教育的主体性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反映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伟大精神,这点也正契合了教育本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中心观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性和思想方法的技术手段,可以为主体教育的实现提供助益。在同学生的互动中,要将互动的主要目的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活动来营造出一种平等、活泼、生动的活动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的去调动自身的活力,继而使学生喜欢参与师生互动。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在改变当前的一些教育方式,从体系上去改变教育模式。

1.1变结论式在当前环境的应用。传统的教育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忽视了事件的变化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例如:在人美版第十册第九课《我的牙刷》教学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牙刷的简单设计图画法,既不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创作之中,也不能让学生深刻了解牙刷的设计理念。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牙刷实物图片以及牙刷结构功能说明,使他们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牙刷造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就很容易让学生了解牙刷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教育技术主要是将一些形像具体化,通过这个具体化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和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学习体系,达到深入理解。

1.2改变传统讲授教学转换位启发式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为以下几种:(1)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情景再现,方便学生理解,从而让学生和老师达成共识。相同的问题,没有相同的认知的话,对该问题的讨论将无法进行,一味地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必然会出现抵触心理,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2)运用多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同过对事物的具象改变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认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一些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事物简单化、具体化,通过转化过程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这类事物,进而结合所学理论去理解所学知识。在传统理论教学中一些事物通过语言无法让学生从本质去理解,甚至产生误解,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让学生认识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先播放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然后以文字方式出示物体透视的原理,使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直观地了解透视基本原理和规律。又如,在教学《偶戏》一课时,教师的讲解或图片的展示往往力不从心,而运用动画的演示,却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自主的发现新知。由此可见,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将事物的全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高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3)通过多媒体进行情景再现。例如:在学生创作绘画时,播放一些柔和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消除课堂的沉闷,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让学习有了多种的形式,在多种信息构成的情景中,没有了传统的枯燥以及灌输式的抵触,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提升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1.3变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为双向传播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可及时的进行“面批、面改”,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大的减少,通过老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与讨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局面,进而让学生有了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互动式的、个别化的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2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人们指理解力、判断力、解决问题能力,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非智力属于在智力之外的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了,需求力、动力、好奇、情感、意志力、个性。这两种因素在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非智力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是让很多教师关注,只有对两种能力共同开发,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1通过简单化教程中的难点来发展学生智力。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部分教学难点很难通过语言的形势去讲清楚,将一些无法用语言去简单化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直观的表达方式,通过多方面的传达让学生从根本去理解问题,将整体化为具体、宏观化为微观、瞬间化为漫长,从而让学生的理解变动简单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2.2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展现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的让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如在教学《海底世界》的时候,学生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穿梭于海底的奇异的鱼群与美丽的珊瑚丛中,犹如遨游于水底龙宫,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篇(6)

(一)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

在今天这样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成正比。教师需要将各种信息转化为学科知识,并融合到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当中。英语学科有其显著特点,一门语言的背后是其特殊的语言环境,是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那么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把语言和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单元为单位的英语课讲授之前,或者之中,在合适的时机加入地道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着过硬的文化背景信息收集,整理,融合能力。

(二)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将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扩展,英语作为世界最流行?Z种,每年更会产生大量新词,新意,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紧跟时代脉搏,注重语言的时效性,及时准确的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另外,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对于其他地区国家的实事都能及时的掌握,那么英语教师经常应该经常观看新闻,了解其他国家的实事动态,把这些及时有意义的消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有趣性。

(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有效总结,是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英语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不断开发新课程,整合现有课程,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的课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在听说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突破,网络上已经出现大量训练学生听说的课程,尤其是网络外教的听说课程,使当下的学生能够足不出国就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的经验。还有一些口碑较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像口语100中英语教科书课文的听读,跟读,评价,过程与环节已经相对很完善,深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与青睐。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注册登录这个学习软件,能够在这里听到最地道的教科书中的音频,教师通过留作业的方式,检测学生在口语方面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对此软件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留的口语作业中去,系统通过即输入即输出打分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练口语的积极性,这很好的体现了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85-03

一、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概况

开展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变中职教师教学理念,完善中职教师能力体系,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借助文献分析和对受训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培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清楚;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关注度不够高,缺少深入系统和持续性的研究。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参考标准。尽管中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参考这一标准进行,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较强,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性明显,教师知识和能力体系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时,很难依据《标准》制定出非常适合中职教师特点需求的培训方案。因此,引入新的理念,探究适宜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能力本位”的含义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六七十年代,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1972 年,美国师范教育协会组成“能力本位师资培训委员会”,专门从事能力本位分析,并以此改进师资培训。从抽象、理论的教学引向直接地处理教学,使其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课堂情境之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不断纵向分析,在整体上掌握实际教学和教育的能力。[1]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即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能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2]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都是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实践形式。能力本位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3]

2.“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构想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 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 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在信息化环境下,在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努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构建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结构。[4]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能讲会教”,更要“能教会做”。因此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构建“能力本位”理念下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是开展适合中职教师需求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有益探索与积极尝试。能力本位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 对受训教师进行“教他如何更好地教”的培训。基于能力本位的培训开展的出发点和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三、培训实施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笔者所在单位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均承担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近几年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进展情况和反馈效果,笔者在最近一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尝试开展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培训对象分析

本批受训的55名教师来自于全省4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各县市职业教育中心,覆盖全省9个城市及其下辖的县区,从事教学的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可能会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几个变量中,受训教师职业背景相近,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大部分为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差异较小。专业特点和年龄范围使这些受训教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处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大多是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2.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开展的流程模式参照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制定。纳德勒(L.Nadler)在从事培训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短期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重要事件模式(The Critical Events Model)。他认为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应由八个重要的事件组成。这八个重要事件是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确认学习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课程、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实施课程。纳德勒模式十分重视学习需求的分析,整个模式中第一到第三个事件都在强调学习的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等。整个课程模式八个重要事件都强调随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促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以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5] 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

参照纳德勒培训课程模式,在“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和确认学习需求”环节,我们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开展培训之前,受训教师和培训者及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座谈与沟通,充分了解受训教师的需要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确定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确定目标、建立课程环节”,由管理人员和培训者根据教师的需要和该领域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最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需求反馈,本着“提高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培训内容的确定采用预先设计的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动态方式。

在“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环节,鉴于本次培训时间相对集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了分类设计,培训内容“模块化”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评价及时、个性化。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内容,课时比例按照1∶3∶5分配,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衔接,由普遍共性知识的学习到个别化问题的解决,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由理论到实践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设计如图3所示。

3.培训的实施

在培训过程中这三个模块的内容按照箭头的顺序展开,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模块——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性对职教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体现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因此该模块主要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相关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等几个专题理论。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和讨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个模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部分:结合本次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师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在此部分的学习活动中,受训教师通过实践自己所设计的具体方案掌握网络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并在此过程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大部分教师发现自己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数字化资源创作技能方面比较缺乏,特别是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的创作方面欠缺,且没有掌握有效的创作方法。比如,网络学习环境中许多学习内容需要交互式动画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面对这些问题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面对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困难,大部分受训教师表示难以逾越。

第三个模块——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部分:本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互动式动画教学资源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方面的教学。讲解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学习摄影、摄像、计算机屏幕录播等视频采集的基本操作方法,讲解非线性编辑等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基本技法;并对个别教师特殊的案例需求讲解高级使用技巧。培训过程不是采用泛泛讲述数字化资源的一般制作方法,而是根据教师在上一个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及时提炼和总结出数字化资源制作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师所掌握的技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

四、培训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此次培训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受训教师反映的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应用缺乏联系、对实际教学指导性不强方面的不足。培训过程进展顺利,受训教师积极性较高,参与的深入与广度也随着培训内容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加大,培训效果良好。通过教师的反馈,我们发现本次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本次培训也存在着不足,有些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评价环节比较薄弱,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需求,力争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虽然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整体感觉较好,但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与量化方面做得不够全面,主要通过考察受训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技术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培训是在暑假期间进行,时间较短而且比较集中,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后续实践教学的持续性支持,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尽管可以借助博客、邮件和QQ等多种沟通形式向培训人员寻求帮助,但缺少系统科学的长效支持体系,这也是后续培训应该积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

(10):21-23.

[2]中国CBE专家考察组.CBE理论与实践[Z].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印制,1993:12.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因素之间的两两关系的探讨,如刘在花川对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唐芳贵等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调节作用。以往对于教师的研究主要从一些消极和负向的维度去考察教师的某种品质或行为,如职业倦怠会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工作上呈现出一些不良表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现在越来越重视从积极性、正面的视角去研究和建构教师优良品质,如教师胜任能力和敬业精神等。针对同样的问题,消极视角下的研究采取的干预的策略,积极视角下的研究走的是主动防御的路线即注重品质的建构。我们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应该是两种路线的整合,本文拟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正反两个侧面以及社会支持维度来全面考察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揭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内部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重庆市特殊学校教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11所区县特殊学校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这274份有效问卷中,盲校教师32人,聋校教师153人,培智学校教师89人。其中男教师132人,女教师142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86人,31—40岁121人,41 - 50岁51人,51岁以上16人;专科以下文化程度6人,专科文化程度121人,本科文化程度137人,硕士以上文化程度10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的克隆巴a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 77 ,0. 74和0.54 。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 = 0. 92(p

3. Malas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MBI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MB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克隆巴赫a系数来表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三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900. 79和0. 710。

(三)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完毕,剔除无效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录人数据,采用SPSS15.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效能总分、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一般教学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人格解体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成就与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倦怠总分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

由表2可知,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情感耗竭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进人回归方程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小于或等于0. 05,自变量被方程排除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大于或等于0. 1。由表3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情感耗竭程度。以第一次回归发现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两个变量为因变量探寻影响它们的自变量,方法同上。表3说明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且都是正向的,即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分数越高则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支持利用度可以预测主观支持。由表3绘制了情感耗竭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由图i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的一阶因子是个人效能和主观支持,高阶因子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因变量情感耗竭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五条: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第三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四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蝎;第五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人格解体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可预测人格解体。

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表4绘制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从图2可以看出,因变量人格解体受到显著影响的三条路径: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三那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

(三)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回归、路径分析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5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可以显著地预测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客观支持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支持利用度进人模型。由表6绘制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路径分析图如下:

从图4可以看出,因变量倦怠总分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四条:第一条是客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三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四条是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倦怠总分。

四、讨论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职业倦怠总分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可以从反面折射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黄喜珊等的研究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由上可见,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支持利用度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间的负相关,暗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遇到职业倦怠时更多的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社会支持,反映了高效能感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自尊,这一点值得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注意。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路径分析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路径分析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一般教学效能、支持利用度。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个人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都通过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影响。支持利用度主要考察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问题烦恼时主动寻找支持的能力且大都偏向于情绪发泄和调节等方面,所以可以解释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支持度。综上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可以通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度来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涉及特殊教育教师很深的负性情绪,既需要建构在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效能的来抵制,更需要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的心理关怀,另外特殊教育教师在产生情感耗竭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平时多参加一些团体组织活动。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分析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路径分析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一般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直接影响是个人教学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是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即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通过个人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影响。该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则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水平也越低,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有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56-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网络模式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其教育职能的内容、方法与途径,也伴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转变和延伸。新形势下教育模式的演进,逐渐成为图书馆界学者研究的热点,图书馆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高等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1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内涵

根据于鸣摘、何善祥、王涛等学者的引申研究,以及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国家教育部给出的权威定义,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内涵可概括为三点:①高校图书馆培养用户寻找、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承担了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②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它的优雅的读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气质;③高校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

2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

2.1 网络环境图书馆面临的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由因特网(Internet)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网络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使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它融文字、声像、动画于一体,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获取各种信息。借助于网络,大学生既开拓了视野,又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网络还将教学由课堂扩展到图书馆乃至宿舍,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使整个资源的传播由校园延伸至社会。传统理论把认知行为看作一种个体的心理行为,网络环境改变了知识的处理与接受模式。利用电子文本处理手段或使用搜索引擎所形成的模式,使人们形成了新的习惯。网络化、数字化深深影响了诸如图书馆、研究所、档案馆这些机构,如今的认知活动越来越像电脑辅助的程序,传统的记忆中心的运作开始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2.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成为一种知识的综合系统,就高等教育而言,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一种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教育成为贯穿人生的活动,推动着真正的学习型社会的产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使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社会变化,在高等教育内部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教学手段与日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迅速发展,素质教育与通用技能教育渐成规范,它们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有这些变化,都在呼唤高校图书馆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自己丰厚信息资源、专业化管理方法、高素质馆员队伍,更直接地介入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增强竞争能力,激励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创新。

同时,现存的和新生的信息机构已经瞄准了高等教育市场,如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远程电子文献传输系统等,直接挑战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中心的地位,这些机构向终端用户提供着与图书馆服务内容重叠的服务。此外,参与进来的还有出版商、发行商、电子图书馆提供商等等,商业化数字图书馆已经能向用户提供随身携带的图书馆,这种危机感激励了高校图书馆为强化自身而进行的探索与创新,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保障功能已有被网络商业服务所取代。

2.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创新的基本条件

2.3.1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很久以来,国内高校图书馆还仅仅是个教育的辅助单位,在高校整个教育机构系统内部中并不占据重要的位置,人事方面,图书馆常常被当作稳定教师队伍的安置所,其他部门拒收或“优化”出来的人员或被引进师资的家属,经常被安置在图书馆,图书馆工作比较出众的人才却经常被调离;经费方面,许多学校随意划拨或拖延图书馆的各项经费,无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的相关规定,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存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受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和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受学校教育制度和观念的影响。建立以学科馆员制为基础的管理服务制度体系是突破传统管理制度壁垒的有效途径。学科馆员制是以学科为对象建立的高级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己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学科馆员。但在中国,学科馆员制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创新服务举措。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其角色职责是: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知识的管理者;科学研究者;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

学科馆员制度从岗位设置的角度,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使命;它缩短了图书馆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之中,将图书馆服务引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8-02

一、引言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由原来对英才教育的重视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通才教育转变,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是受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到我国长期传统文化教育和漫长的历史背景制约和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其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做为中心,以学生就业需求的市场为导向,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以此配置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德国理工科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工程师”做为其培养目标,但两国有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面向工程实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其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文化、重书本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而应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为市场培养适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一般本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多定位适应生产一线高技术人才,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各种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拓宽专业教育的途径,由传统的单纯对知识进行讲解向提高素质和能力上转变。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基础知识是外层、载体、基础;能力是对个人素质的提高;素质是升华、核心、本质。而“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知识的传授贯穿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创造、工程设计、表达能力、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主要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传授,同时,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重点对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与工程实际有着紧密结合的课程由实验室、企业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来完成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以往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导向,鼓励和启发学生以生产实际的问题,自设标题,由教师正确指导和交流,使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拓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设计为主体,教师辅助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向创造新产品的领域发展,最终使学生设计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达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就是要将课内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在执行专业计划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结合实际实现课本内容、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学体系。要将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结合,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注重课内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工程中的结构和原理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学的课时数。在课堂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上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完成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在实验操作上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要结合实物模型和工程案例,增强学生对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兴趣。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先导,使命题和考核方法多样化,将学生的能力考核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体现出来,以建立好试卷库为重点,将教学和考试进行结合,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以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不定时间等方式进行。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设备,实现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积极建设训练产所,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举办丰富的创新活动,以专业为背景,定期举办以学生为主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小科技成果展示会等。

以国家各科技协会举办的竞赛活动为载体,在知识竞赛、创新活动、实践操作、科技竞赛、市场调查、力学竞赛等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培养。将科技活动中论文、创造、发明等成果进行展示,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利用好校内外工程实践场地、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发明创造场地,学校在经费方面要给予支持保障。

四、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合作

辅导员的工作是负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学校和学生练习的重要枢纽。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结合,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思想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目前,各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保姆式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专业知识学习全权负责,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精力。因此,应该在不同专业的班级中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各种班集体活动进行负责。学生在大三时以双向选择的方式配备专业导师,可根据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将导师的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通过导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要低于十名,还可以对一两个组进行指导,每组4-6个学生。导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制定的学生培养计划查实现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按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引导作用,请专业的导师担任顾问,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在对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和党员的工作进程中,可主要参考专业导师的意见。及时分析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政治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要及时调解。

五、综合考核知识、能力、素质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包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包括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的挑战的应对能力,对提出的新问题能自主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有能够与其他同学顺利进行合作、善于沟通的能力;素质则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

目前,学生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改革后应按照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定期开展中期考试。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要多样化,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专业导师主要负责能力考核,根据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创新和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考核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完成,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等。知识考核在所有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可参与到实践活动规定的必修学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学分的比重要逐渐加大,逐渐转变重知识轻实践、重文化轻科技的传统教学模式。

六、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可发现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四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和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5):98-101.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篇(11)

在如今的高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中,高职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是教育模式的中心内容,各不相同的高职教育模式必然体现课程模式之差异。高职教育模式是不是能够切实有效地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是不是能够贯彻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而且又能符合高职教育之特点,完全取决于其是不是具有正确的课程教育模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资助的中加高中后职业教育项目第一次把能力本位教育引入我国。其后,能力本位高职思想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同时,核心能力理论在商业领域的极大成功更是让全球职教界高度关注,英、美、德、澳等国均提出要将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作为本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护理高职教育中核心能力分析

具体到护理教育领域,全球多个国家对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实施了相应研究。其中,美国对于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研究最为深入,在美国的护理职业教育领域中早就用到了核心能力理念,并以此培养与评价护士。近些年来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的Loring教授对护理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护理核心能力主要应当包括八个不同方面的能力:一是评估与干预能力,二是交流能力,三是评判思维能力,四是人际交往能力,五是管理能力,六是领导才能,七是教育能力,八是知识综合能力。国内外进行的研究成果发现,护士核心能力理念的研究,为护理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虽然全球各国对于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界定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也有一些是各国共同认可的能力,比如,解决具体问题之能力,和他人交流合作之能力,应用与处理各类信息之能力,规划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用技术能力等。笔者运用调查问卷对131名高职护理专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护理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主要有:健康促进方面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直接护理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病人管理能力等。而护理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可以运用文献查阅、专家访谈、专家咨询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界定。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白玫等全而总结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的各项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了批判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评价能力,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创造力,学习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临床应用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护理高职生作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对其核心能力加以界定十分必要和重要。此外,研究者李淑花等人运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应包含科研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评判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专业潜在发展能力等。吴霞兰通过研究,提出高职护理人才核心能力之培养,主要可以从建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打造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能力,改进信息素质能力等四个不同方面实施。

三、护理高职教育中核心能力教育理念带来的几点启示

1.核心能力课程开发的启示。依据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之内涵,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把所界定的核心能力翻译成为高职生们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作为指导所有课程编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准则。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朱海利等提出要把护理学这一学科划分为一级学科,其培养的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的,应当围绕临床培养高职生的科研、教学及管理等能力,设计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并且强化国际间合作,申请相关的重要课题,成立相应的导师组,不断加快建设临床护理专家队伍的步伐,从而健全完善护理高职教育及其用人机制。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可划分成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加上若干与论文有关的课程。基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主要是在学习者入学后第一年完成,基础必修课程一般包含了护理理论、护理专业角色以及护理论文写作等,而选修课则可安排心理学、循证医学等内容。专业必修课应当结合高职生的教学计划,各项具体知识可以在实践场景中学习,比如,临床实习需要掌握的相应知识等。各学科的完成形式可依据不同要求分别划分为考核、论文、演讲以及答辩等。护理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相互结合的方式,应当在参考教材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护理专业文献资料阅读,从而弥补当前高职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滞后之不足。高职学生可以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依据其自身所选课题分不同的阶段完成论文写作。

2.教育教学方法的启示。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施核心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实施合作学习、互动教学、情境模拟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方式。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研究者Tai尝试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高职生们的核心能力加以培养。该模式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是成立发展委员会,通过日常讨论、文献回顾以及实证研究等实施,主要内容涵盖了考试准备、情境模拟、考核结果评价等。第二阶段则运用团体辅导等方式完成该模型的练习,从而检验其信度以及效度。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的研究者Lenburg则设计了能力效果与绩效评价模型,其建立的护理课程模式倡导运用各类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主要有合作学习法、互动学习法、情境模拟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等。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依据以下步骤开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要依据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的目标。二是要明确教学计划。要依据护理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状况,师生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三是要认真实施好教学计划。四是要对教学效果实施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