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为普通留守儿童殊群体,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所面对的困境更加的突出,他们不仅要在心理上承受与留守儿童一样的孤独与无助,更多的还有物质匮乏的自卑感。目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性困境
首先,留守儿童是的原生家庭正是由于家境的贫困导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简言之,造成留守的原因其实就是贫困,因此贫困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的首要特征。作为贫困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物质条件方面显得更加匮乏。在近几年的留守儿童突发事件中可以得出,限制留守儿童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物质贫困。在2012 年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5名儿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中毒死亡,即是有这一困境导致的悲剧。匮乏的物质不仅使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儿童的发展。物质资源稀缺、家务及农活繁重、伪劣日常用品充斥是留守儿童物质性困境最突出的反映。其次,政府可提供的物质保障相对贫乏,社会各界对于特困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地方财政无法给予足够的物质性保障。
(二)心理性困境
留守儿童长期独守在家,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加之隔代教育的弊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被抛弃感”,内心极度的缺乏安全感。[1]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焦虑、心里脆弱敏感。同学或者老师无意间的话语会导致这些孩子心灵受挫,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或者性格的不完整性。第二,自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物质的匮乏及心里情感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三)社会适应性困境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等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随之改变,以实现对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2]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外出打工导致其家庭结构的异位,从而造就抚养模式的转变,社会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系统,这样的社会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偏差性行为,最终导致与主流社会发展脱轨。家庭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在对社会的认知方面,由于长期缺失家庭教育使得特困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偏差。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问题会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加的突出,加之无法享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特困留守儿童在面对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时,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行为。
三、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政策性的建议
(一)完善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留守儿童帮扶政策,并围绕其形成相关的制度
2004年,在教育部召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座谈会”之后,相关的政府部门开始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相继出台具体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帮扶性制度是依据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是保证帮扶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集合帮扶力。[3],其次,依据2013年国家首次由5部委共同制订《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意见》,转变以往妇联为主的帮扶结构,建立多部门协同帮扶的综合机构。
(二)建立与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保障制度
经费分配不足是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短板。不管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还是富裕的地区,在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层面投入的较少,有的地区对此并未关注。就此情况而言,需要建立一项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经费的保障制度,是帮扶留守儿童的经费落实到实处。首先,对留守儿童所需经费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建立以中央财政牵头,地方政府财政为辅,加之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的经费投入体制。其次,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根据其财政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财政帮扶。可以在地方的项目建设中增加留守儿童帮扶项目,同时在一些特困地区,依据国家政策,设立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专项点,近年来中央财政也通过设立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经费等来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3]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系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诱发了他们不良的人格因素,不良的人格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有些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强烈的倾向。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它不仅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农村教育将出现“塌陷地带”,农村青少年群体也可能出现“塌陷人群”,因此,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产生原因
人格发展是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以及有效的监控机制对儿童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而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弱化则是导致儿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其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人格发展的变化,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了一些不良特质。
从总体上看,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出现缘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事实上,在这个笼统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共同构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它们以特殊的功用与机制不仅改变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教育策略
1.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
家庭是儿童人格教育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父母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引领者,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可以亲手辅导孩子社会化的进程,训练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而亲子关系淡漠、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和监控机制弱化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水准的降低,是导致儿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2.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于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籍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的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3.农村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风貌,创设有利于儿童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儿童心理的调适能力,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监护人员的宣传工作,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监护方式和教育模式,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于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孤僻、厌恶、焦虑、忧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将可能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与样本特征描述
(一)调查设计
据南京市有关部门做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南京市的留守儿童大约有10万多,主要集中在高淳县、六合区、溧水县、江宁区和浦口区这5个区县,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0%,部分农村地区达70%。相对于其他地区,南京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能够满足,但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本次调查在南京市六合区选取了横梁镇、龙袍镇两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了8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8~16岁之间,班级覆盖二~八年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80份,实际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样本特征描述
本次调查抽取了80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样本,其样本特征如下(如表1):①性别特征:调查的男性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其中女生36名(占总人数45%),男生44名(占总人数55%)。②年级分布:班级覆盖二~八年级,小学生主要集中于四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初中生的调查对象分布则相对均衡。具体分布为二年级5名(占6.25%),三年级11名(占13.75%),四年级18名(占22.5%),五年级11名(占13.75%),六年级10名(占12.5%),七年级13名(占16.25%),八年级12名(占15%)。③年龄特征:被调查者的年龄从8岁到16岁,主要集中于9岁、10岁、12岁、14岁留守儿童的调查。样本总体被分为三个年龄层次,分别为8~10岁32人(占40%),11~14岁36人(45%),15~16岁12人(占15%)。
表1 留守儿童的性别与年级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对于儿童而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研究从自我评价、是否开心、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见到陌生人的表现等方面调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情愉悦度较低,自卑心理较重
保持心情的基本愉悦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促进自信心的增加,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很开心的。虽然孩童时期应该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但是调查中只有11.75%农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一直比较开心,45%认为自己多数时间比较开心,却有27%认为自己多数时间不开心,更有16.25%认为自己一直不开心。而从自我评价方面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我评价较低,多数比较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在调查中,仅有11.2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做得很棒、很好,而有70%认为自己做得一般,甚至有15%认为自己做得比很多人差,还有3.75%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
(二)集体活动参与较低,人际交流能力较弱
集体活动是增强团体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将有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它将可以促进自我认识,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调查数据来看,非常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留守儿童占11.25%,比较喜欢的占25%,一般的占42.5%,不喜欢的占21.25%。由此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不高,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且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显现的更为随意。据调查数据显示,见到陌生人时,仅有5%的留守儿童是感到新奇,而选择感到一般的占73.75%,选择讨厌的则有21.25%。
(三)心理需求满足度较低,心理不健康倾向较多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留守的现状,留守儿童也是有着自身的需求的,他们渴望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在调查中,有17.50%的儿童认为自己时常被别人欺负,36.25%认为有时被欺负,20%认为很少被欺负,26.25%认为没有被欺负。而在被欺负的儿童中,有40%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他人的欺负,35.5%认为是因为自己胆小怕事,18%认为是因为别人挑衅,15%认为是其他原因。这显示出,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保护与关爱,但由于其心理需求无法实现,留守儿童将会对父母更加失望,甚至走向更大的误区,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相对缺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处于8~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帮助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增强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更多的孩子缺乏与父母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性格更加孤僻。在调查的80名留守儿童中(如图1),仅有21名儿童固定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更多的是一个月内联系一次或者不固定的联系,而问及其希望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时,有83.75%的儿童希望每天或者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也有5%的儿童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表明儿童们希望与父母沟通,希望父母能帮助自己解除困难。但已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这样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已逐渐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真切的情感经历,留守儿童形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性格特征。
图1 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实际周期和期望周期比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另外,在其仅有的交流中,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生活等物质需求,心理关注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如图2),有63.75%的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17.5%的家长更多的是交流吃穿住等日常生活,16.25%的家长谈及到身体健康方面,仅有2.5%的家长会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这说明了家长关心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等其他情况,而非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使其性格不能健康发展,从而难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道德品质,而在正常的情感道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时主要交流内容分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关注度不够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集体,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和稳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则更是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在所有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如下:只有父亲在外打工的占42.5%,只有母亲在外打工的占12.5%,父母亲都在外打工的占45%,其中还有5%的离婚率。父母外出打工的连续时间也是清晰可见的。23.75%的父母为1~3个月,35%为3~6个月,36.25%为半年至一年,而5%为一年以上。这样的外出打工现状,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缺失,且暂时无法改变。而农村家庭的离婚情况也将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其临时监护就尤为重要。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5%与母亲一起生活,13.75%与亲戚一起生活,3.75%与其他人一起生活,还有2.5%自己生活。由此显示出,其临时监护人的重要性,他们关系到儿童整个成长状况优良程度。然而这些临时监护人也有着本身的局限性,对于年纪较大的(外)祖父母们,他们普遍自身科学知识匮乏,仅能用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己子孙,且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与此同时,部分不完全留守的儿童中,多数也只是母亲留守,而在农村地区女性在家庭中的威望普遍不高,且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农村家庭中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于母亲来说略高,总体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阶段。因此,儿童一般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有时甚至会与其发生口角和摩擦,母亲的管教作用几乎难以得到发挥。对于那些与亲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也多数只能得到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心理问题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那些自己生活的儿童,更是缺乏各方面关心与照顾,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表2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三)心理教育缺乏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而在心理教育这一方面农村教育略显匮乏,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不够,也缺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据调查显示,仅有6.25%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课,而在仅调查到的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中,仅有1人喜欢,1人一般,3人不喜欢。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缺乏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说明其教育方法、教育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农村家庭中,儿童的父母多数在外打工,学生的教育问题(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学校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关心与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心理变化和突发状况,是学校特别需要关注的点,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学校不能与其取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使得留守儿童所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所无法避免的障碍。
(四)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引导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工业发展相对较快,而农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上经济条件的各种限制,使得农村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置家中,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由于社会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善,社会上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少年,他们是一些不良风气的携带者,整日不做实事,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管教,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沾染不良习性,从而带来价值观念偏差,最终误入歧途,产生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各种媒体的有效管理,传播出不适宜儿童了解的信息(如:虐待儿童、城乡歧视等),致使众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心理,使其更加孤僻、自卑;互联网的不正确传播与引导,也使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
(一)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医生。父母的言行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工在外的父母更需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持较为畅通的联系与沟通,多关注其生活细节、情感变化,完善整个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临时监护人,也要多关心小孩,避免粗暴式与自由式教育,保持与其父母的密切沟通,将其情况告知其父母,帮助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整个家庭,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学校应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首先,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必要环节。其次,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强化其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再则,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了解其想法与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三)社会应更多关心与引导留守儿童
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作为社会人,应当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下转171页)(上接50页)习环境。除此以外,还应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发挥舆论作用,杜绝不良思想及行为的传播,呼吁更多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四)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
心理疾病是21世纪的常见病,需要更多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帮助。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发挥媒体作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农村人民了解心理健康疾病的严重性,从而使他们开始重视其子女的心理教育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于政策实施,应该设定明文规定,让有关部门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同时针对此项目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负责,并对每个留守儿童资料进行存档,确保每项政策具体实施到每家每户,保证工作的有效、透明。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2010-10-20.
[2]江苏新闻.南京留守儿童调查 留守孩子成长过程危机重重[N].金陵晚报,,2007-6-28.
[3]南京新闻.在农村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组图)[N].南京日报,,2011-1-19.
1 前 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和父母是否长期在场监护和照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泰顺县九峰乡小学部分留守儿童的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人物:泰顺县九峰乡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九峰乡全乡总面积40.3平方公里,属于山地地区,辖7个行政村,6154人(2005年),耕地面积2296.3亩。乡政府驻西地村,辖7个行政村(新和、九峰、半岗、西地、头、前坪仔、石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教育程度不高。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使用少儿心理健康量表(MHS-CA)。少儿心理健康量表是在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的,从24个方面去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过程,也反映他们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归属于5个领域①认知:包含感知觉、注意、记忆、智力、学习与工作5个条目。②思维与语言:包含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5个条目。③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3个条目。④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⑤个性特征:包括自信与自尊、安全与信任、责任感、活泼性、仁慈心、需要满足6个条目。
此次调研分发了100份问卷,回收经整理后有85份数据可用,有效率85%,其中男生43人,女生42人。
2.3 问卷的信度指标 健康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13,5个领域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认知(0.517),思维与语言(0.633),情绪(0.466),意志与行为(0.611),个性特征(0.477)。全量表的a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学生与父母报告的一致性分别为认知(0.785),思维与语言(0.835),情绪(0.627),意志与行为(0.717),个性特征(0.750),总分的一致性为0.874[1]。
3 数据分析
3.1 九峰乡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健康状况特征 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2]简言之,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认知维度即从多方面认定认知水平。如图1,疾病状态所占比例为0,高健康状态为12%,一般健康状态为48%,较好健康状态为36%,亚健康状态为4%。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处于中上水平,可能由于国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认知维度并未出现明显缺陷。
3.2 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状况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而思维维度=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2]。在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情况如图2,高健康状态12%,较好健康状态28%,一般健康状态44%,亚健康状态12%,疾病状态4%。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分别为12%和4%,留守儿童在思维维度方面的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3]。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导致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学校优秀老师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3.3 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情绪维度健康状况 所谓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在调查中(图3),疾病状态占4%,亚健康状态占16%,而较好健康状态仅占16%,高健康状态为0,说明在情绪维度留守儿童的缺陷也较明显。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14% 有焦虑心理,27.16% 有抑郁心理,24.15% 有恐惧感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57.16%有过失行为,35.12%有说谎行为,71.4%有偷窃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4]。王良峰指出学习成绩和学习困难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差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可引起恐惧、焦虑、激越等不良情绪[5]。
3.4 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意志行为健康状况特征 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在此次的调查研究中(图4),一般健康状况占本次调查的76%,亚健康状态占20%,疾病状态占4%,而高健康状态与较好健康状态却占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留守的意志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6]。
3.5 九峰乡留守儿童的个性维度健康状况特征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而个性维度就是人在其性格方面所表现的程度。
个性研究对于学龄儿童的培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发育都有重要意义,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个性关系也较为密切[7]。
就此次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在个性方面上,留守儿童没有一个是处于疾病状态的,更有多数达到了高健康状态,可见,学校对于儿童的个性方面培养是有不错的成效的。不过,虽然如此,亚健康的留守儿童也不少,说明对于留守儿童的个性教育仍不可放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由统计可得,泰顺县泗溪镇九峰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思维,情绪,意志行为三个维度上较为严重。可能是(1)由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2)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子女身边,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与子女联系,缺乏交流和沟通,缺少应有的关爱。
4.2 建议
4.2.1 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歧视性政策。虽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无力承担,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等就学待遇,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使得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
4.2.2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使教师队伍和学校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村学校要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学校应开设各种娱乐活动,增进各年级,各班的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修建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开设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4.2.3 加强家庭教育。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需给子女足够的物质基础,就是对孩子的负责。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二是尽可能的与子女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在沟通中,尽量全面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8]。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编:《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版.
[2] 认知 思维 个性 百度百科.
[3]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 留守子女0 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13-165.
[4]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5]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39-640.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六盘山西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辖5镇13乡,全县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占93%。有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庄浪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村劳动力22.0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8.87万人。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匮乏,偏远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本地农民长期的贫穷落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脱贫致富。据统计,截止2013年,庄浪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出10万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2.3%,占农村劳动力的48.4%。而由于城乡体制及国家政策等种种原因,他们无法或者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致使子女留守在家,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二、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已经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由于自制力不强、内心空虚寂寞、家庭监管不力和学习成绩滞后等原因,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地成了“留守儿童”消遣时光的最佳场所。而一些黑心老板受利益趋使,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这样极易使“留守儿童”沉溺其间而不能自拔,厌学、逃学、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下降,他们开始逃学、旷课,甚至沾染了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不读书也可以挣钱,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
三、学校管理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地农村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区分年龄层次、不考虑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学校主要于在校时段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顾及很少,对那些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和指导,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品德等方面产生差距。
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互动来进行的,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互动的性质、特征、结构、过程等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年龄特征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早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随着升入中学,儿童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一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容易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同时,因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自觉性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因此,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个性心理品质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厌学、逃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夏为菊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功能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特征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很少或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虽然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监管,但由于监管人的文化程度低、教育不当、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1. 任性、放纵
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管的居多。祖辈对孙辈比较娇惯,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其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结果助长了其任性、放纵的性格与心理特点。
2. 委屈、自卑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看到身边其他同龄同学有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时,更加思念远在他乡的父母,内心不免产生一种委屈感。由于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和父母诉说心里话,想得到父母的爱护等愿望不能得到实现,导致产生自卑心理,畏缩抑郁,冷漠、孤僻,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运用体育教学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倾注全力,把关心爱护的工作落实到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关注。而体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选择教学内容,培养留守儿童提高自制力
篮球、足球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具有张扬性、刺激性、宣泄性和冒险性等特点。通过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他们讲规则、守纪律,承担好各自的角色,消除他们的膨胀骄横心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
2. 优化教学组织,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
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技能特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灵活安排,既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又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增强自豪感。如:随机分组,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练习,能在一定公平性前提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同质分组,即把体能和运动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培养学生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异质分组,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差异不大,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型分组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教型分组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勤于学习的良好品质;友伴型分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 利用游戏比赛,促进留守儿童团结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不管是一场球赛,一个游戏还是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都很难取得胜利。通过练习,不仅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同学之间的敌视感、排斥感,更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细心观察留守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想方设法督促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以此促进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结合作的快乐。
二元经济体制是关键历史时期的特殊政策,该体制对于特殊历史时期发展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正是这种体制,造成城市和农村发展存在严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差别――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从体制发展的历史时期来看:
建国初期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自由流动,具体表现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困难,国家将大量的优惠政策给予城市,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其中,国家基础工业的发展力量也来源于农业生产,这种体制下的工业与农业“剪刀差”,导致农民在收入和产出环节相比与城市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各项政府福利保障很难覆盖农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结构不平衡矛盾日渐突出,加深了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程度。城镇与农村发展结构不平衡、社会阶层结构不平衡、城镇与农村组合结构不优化、社会文化结构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引发社会结构动荡必然出现,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链条被打破,各生产要素间的对称关系丧失,城市和农村原有发展结构和阶层结构将处于失衡状态。从发展结构来看,发展不平衡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起源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引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产生并不断催化,城镇高费用让外出人员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各种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严重不足,户籍制度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难、升学难矛盾凸显,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进城难。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性更加明显。外出务工的农民失去原有社会关系网,需要重新确立和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行业特征的需求,导致他们很难自由发挥,生活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有所增加但生活负担较重,迫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对孩子的关注度日渐下降。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外出就业政策导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穷则通变”,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大多会选择其他增加自身经济的新途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就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必然造成城市资源的紧张,导致农民自身压力巨大,迫使农村留守儿童不流动,这是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的基本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入与流出,农村是留守儿童选择生活的第一区域,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和谐程度,当农村发展条件利好时,农村社会整个链条处于优良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得以改善;农民是主体,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关键。可见,“三农”问题的衍生效应影响巨大。只有“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增加社会和谐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
(1)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增多,农民工常年外出务工,与子女的交流长期缺失,最直接结果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危机和亲情危机,这些都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城市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权衡带领与留守的经济成本条件,农民工会自发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不仅不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的忽视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爱和母爱的呵护,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孩子生活认识偏差;孩子对于监护人的疏忽或者是过度依恋,导致孩子的个性、心理发生扭曲、变形,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脾气古怪、心浮气躁、自信不足等情况,心理越封闭,孩子的心理问题便会不断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转移谋求新的工作,以增加家庭的收入,改善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老一辈抚养,其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据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1],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儿童处在身心发育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除了家庭的照顾之外,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并非我国独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问题更为突出[2~7]。在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尤以全国妇联课题组[1]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这个研究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其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1)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比2005年增加242万。(2)年龄结构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增大。学龄前儿童(0~5岁)为342万,占留守儿童的38.3%,比2005年增加47.73%;而大龄儿童(15~17岁)规模缩小,比2005年减少19.68%。(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其性别比分别为111.77和111.25,但不同年龄段性别比存在差异。(4)分布地区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5)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同住,10.37%与他人居住,而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单独居住的。(6)未能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在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居住的留守儿童中较之在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居住的儿童为高,分别为5.12%和3.13%。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祖母的年龄多在50~59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约有8%~25%未上过学。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在抚育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
2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做了一些调查,但由于调查的人数和地区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一致,其结果也可能受到影响[8~22]。段丹辉等[8]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278名2~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对照儿童1273名为调查对象,采用3日膳食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谷粮类和蔬菜类为主,其肉禽水产类、水果类及零食类等食物的摄取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在能量、三大营养素及部分矿物质(钙、锌、硒、钾)和维生素(维生素A、B1、B2)的摄入量方面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农村留守儿童能量摄入不足率达50%以上,蛋白质摄入不足率达80%以上,而上述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率达90%以上。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仅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35%,而植物蛋白质占65%。植物性铁的摄入比例达87%。表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能量和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蛋白质和铁的来源不合理,膳食营养状况有待解决。牟劲松等[9]为了探讨7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择7585名留守儿童和7557名对照儿童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单亲、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4.9%、17.9%和16.3%;低体重率分别为7.2%、8.3%和7.6%;消瘦率分别为3.1%、3.4%和3.3%;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8.9%、20.6%和18.7%。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高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留守儿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留守儿童生长迟缓有关因素主要为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散居、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每周吃早餐次数、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主要看护人类型等;与留守儿童低体重有关因素主要为儿童年龄、低出生体重、每周吃零食次数、看护人意愿、佝偻病等。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并不乐观,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庞培等[10]为了了解农村1~4岁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对安徽省12个行政村各选取212名双亲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和双亲均未外出的留守儿童,使用自编喂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和评价,对其外周血血红蛋白、锌元素进行测定,检测尿碘,并检查神经精神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在儿童健康的理解、部分重要食品(如奶及其制品)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烹饪方法对食品营养成分影响方面的知识,对儿童膳食结构、健康状况和进食行为方面的态度,为儿童提供多种食物、经常查找喂养孩子知识方面的行为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营养性贫血检出率、锌缺乏率、碘缺乏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留守儿童的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低分组”的儿童其营养不良和营养性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结果表明,农村儿童监护人喂养知识、态度、行为与儿童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我国农村儿童监护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存在问题较多,祖父辈监护人更为严重。此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小范围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发现了上述问题[11,12]。
3干预措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陆青梅等[23]为了探讨综合干预对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对100名留守营养不良儿童及监护人实施综合干预,比较综合干预前后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综合措施包括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对儿童进行解说;结合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用方言对监护人和年长营养不良儿童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合理膳食对儿童的好处;指导监护人婴儿食品制作方法等;定期做电话随访;一年后上门随访了解监护人对食品选择与制作、纠正儿童饮食不良习惯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结果显示,实施综合干预后,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程度明显改善(P<0.001),营养不良性贫血明显好转(P<0.001);监护人对综合干预方式满意度为95%。表明通过合理的干预可以帮助儿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此外,常芳等[2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实施信息干预,帮助看护人了解预防和治疗贫血的知识,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贫血状况也有正向的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干预对父母有一方在家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显著优于父母都外出的学生;与父母都外出的非住校生相比,信息干预对至少有一方在家的非住校生身体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至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的报道尚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研究并获得确实的效果,必须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国家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切底改善这种状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地区分布,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地区家庭收入,不同地区的民族生活习惯等。然后,了解影响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均需要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甚至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个工程是巨大和长期的。此外,应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研究,除少数研究外,大多数是小样本,局限范围的研究,其代表性有所欠缺。再者,研究中要注意所用标准的统一;对留守儿童界定的范围也应统一,以便于进行对照分析。
作者:林如娇 冯荣钻 农善 谭毅 单位:天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门诊部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2-34.
2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1):36-43.
3WickramageK,SiriwardhanaC,VidanapathiranaP,etal.Riskofmentalhealthandnutritionalproblemsforleft-behindchildrenofin-ternationallabormigrant[J].BMCPsychiatry,2015,15:39.
4WangL,FengZ,YangG,etal.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epressivesymptomsintheleft-behindchildrenandadolescentsofChongqinginChina[J].JAffectDisord,2015,177:36-41.
5TomsaR,JenaroC.Childrenleftbehindinromania:anxietyandpredictorvariables[J].PsycholRep,2015,116(2):485-512.
6ChengJ,SunYH.Depressionandanxietyamong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systematicreview[J].ChildCareHealthDev,2015,41(4):515-523.
7TanC,LuoJ,ZongR,etal.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s,behav-iour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non-parentcaregiver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under7yearsoldinChina[J].PublicHealthNutr,2010,13(10):1663-1668.
8段丹辉,朱明元,罗家有,等.中国部分农村地区2~7岁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4):326-330.
9牟劲松,罗家有,李艳萍,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9-443.
10庞培,苏普玉,胡传来,等.农村1~4岁留守儿童喂养状况与发育偏离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1-3,134.
11刘焕英,胡桂崧,温爱娣,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06-307.
12叶立娜,李文芳,郭慧,等.汉川市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6):2565-2567.
1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14于冬梅,刘爱东,于文涛,等.中国贫困地区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3,42(3):429-432,441.
15岳莉,李佳樾,何莉.甘肃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40-42,46.
16龚正涛,.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配对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4):37-40.
17郝刚,张瑞,张莎,等.资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宏量营养素和钙摄入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44-645,650.
18潘池梅,陈心容.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08-711.
19陆青梅,林娜,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71-172.
20黄春兰,陆青梅,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64-165.
21彭俭.学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异及干预措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52-53.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留守儿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外出就业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由于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长期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行为失控、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给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虑、孤独、恐惧、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思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适应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际交往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而且还要承担过多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在处理事情上,思考较少,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建议,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负、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这些现象对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3〕研究者们认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排斥。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这个群体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个人处于孤独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儿童则采取“早恋”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4〕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加上亲友的放任,留守儿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钱”。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虚荣心,很难形成正常的友谊;互相攀比,比谁穿的好、谁吃的好。在同学面前摆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二) 情绪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寂寞、抑郁等症状。〔5〕黄爱玲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男生存在强迫、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适应不良、焦虑、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6〕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羡慕、嫉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们。
同时,也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出现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时常与同学吵架,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较严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自己。与他人交流时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敌意。喜欢与别人对着干,经常抱怨,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适应社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打架、旷课和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等违纪行为。〔7〕这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观念较淡薄,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甚至辍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常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代管,大部分农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留守儿童本身学习观念淡薄,外在的动力又逐渐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厌学的心理趋势。
据调查,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而只有10%的学生成绩较好。留守儿童中学习障碍的约占20%。〔8〕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厌学的心理,外在动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
(四)人格特质
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得分较低;而在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静、言语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数是埋在心里不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胆小;缺乏信任感,有被遗弃感和自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管理各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应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完善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和关爱。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商店、录像室的监管,净化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善委托监护、寄养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设1~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效能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访制度,与孩子所在家庭积极联系,使父母及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及监护人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途径。设立家长热线或QQ群,保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密切联系,出现应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及时与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9〕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经历,了解自己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
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担当起教养孩子的义务,及时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要学习儿童教、养、护等知识,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10〕
(四)社会层面
基层社区应积极开展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使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儿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组织监护人、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监护人、学校老师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青少年和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妇联或团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留守儿童在社区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团体的归属感。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层面,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发挥自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06):30-34.
〔2〕 刘霞, 张跃兵 ,宋爱芹,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6870.
〔3〕 杨勤, 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校长参考,2006,(05):40-41.
〔5〕 李晓敏, 袁婧.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92-93.
〔6〕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5):351-353.
〔7〕 张德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2006,(0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