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逻辑思维的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3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2-03
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是20世纪最卓越、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首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影响深远。罗杰斯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本质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人是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够持续不断地成长。那么,人类在进行自我选择的时候,他们为之奋斗的到底是什么?罗杰斯借用了哲学大师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成为个人真实的自我”来回应这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出而且永远回答不完的古老问题”[1]。在罗杰斯心理治疗体系中,“自我”占据奠基性的地位,而“成为真实的自我”则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逻辑指向。
1.真实自我的蒙蔽与失落:心理问题的主因。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来咨询。他们中有学业上一败涂地的大学生,有因婚姻问题困扰烦恼的家庭主妇,有感觉自己已经濒临精神崩溃或错乱边缘的成年男子,有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焦头烂额的家长,有感觉自己被黑色的抑郁情绪笼罩的时髦女孩……罗杰斯认为,尽管人们咨询的问题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纵横交错,涉及到我们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并且呈现出令人迷惑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但对于所有的当事人来说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问题。在所有这些具有表面性差异的问题背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的追问。每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谁?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所有表面行为底下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2]。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被虚构的理想自我所指引,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根据别人设定的标准或要求做出反应,以迎合外界的期待,讨得别人的欢心;他们躲在面具后面,害怕自己被别人看见,害怕自己被别人了解,他们忧虑的是一旦别人了解了自己,会否发现自己根本不值得交往;他们深陷“应该是”什么这种强迫性的想象,比如,“我应该是好样的”或“我必须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善良而服从的”,“我必须不能让父母和关心我的人失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发现自己渐渐无法自由而深切地体验属于自己的情感,思考、感受和做事的方式变得僵化、刻板、机械、防御,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纳入理性或预设的框架与轨道,内心经受着歪曲与冲突的煎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厚重的面具,总是感到一阵阵莫名的空虚,最终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他们前往心理诊所,诉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质上他们只是失落了真实的自我。
既然个体真实自我的蒙蔽与失落会导致种种心理问题,那么,真实自我又是如何被隐藏、被遮蔽、被放逐的?罗杰斯心理治疗如要帮助个体对自我进行恢复与治愈,自然不能绕过对这一问题的剖析。罗杰斯认为,自我的放逐主要是因为个体不能自由而充分地体验自己的情感态度。不能自由而充分体验情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的经验、基于眼前的情况,甚至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假如我们让自己的情感态度自由充分地表现出来,似乎太危险,具有太大的潜在的破坏性”[3]。罗杰斯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环境中长大的。个人最初遭遇的关系是与成人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婴儿是软弱无能的,他们必须仰仗成人的照顾,才能获得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大多数父母或监护人给孩子关心、爱和支持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只有满足了成人的期望时――比如乖乖坐下吃饭、不顶撞、考个好成绩等――才能获得成人的赞誉、肯定和认同。当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报以冷漠、疏远、否定、拒绝或者惩罚。很多成人照顾者会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啊”,爱变成了威胁、手段和控制。许多父母或监护人,甚至还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听到孩子哭时,不是去弄清孩子哭声背后的真实需求,而是武断地喝斥“不许哭”、“再哭我不管你了”。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听话、让父母满意,才能获得父母的照顾、关心和爱。他们慢慢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行为。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自己情感和行为的收敛、消减、压抑和克制为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开始抛弃自己真实的想法、体验、情感和行为,排斥和否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只保留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终,孩子关上了心灵的门扉,远离了本真的自我。作为成人,我们依然没有勇气袒露真实的自我,担心别人会对自己评头论足一番,会因此对自己失望,不喜欢自己。我们戴着面具,矫揉造作,取悦他人,只把那些可能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而过滤了源出我们自身但可能与文化、社会和父母抵触的那部分。结果,我们失去了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远离自己[4]。
2.在良好关系中逐渐发现自我:罗杰斯心理治疗的过程。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原本是什么,都会被接受,都值得被爱。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和孩子交流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父母总是会一直爱他们、接受他们的,父母不赞成和不接受的只是他们的某些具体行为。这样,孩子就觉得,他们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爱恋、骄傲;他们有勇气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无须隐藏、否认和排斥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
所幸,父母并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唯一来源。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提供类似的爱与支持以帮助个体修复自我。罗杰斯认为,所有理性方法――包括给当事人做出诊断式的说明或因果式的解释,给他列出理性而现实的行动步骤,教给他更加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的知识,迫使自己不得不承认“人的变化看来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经验发生的”[5]。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总体假设,即“如果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来访者就有能力自己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进而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6]。罗杰斯认为助益性的人际关系有如下特征[7]:(1)真诚透明。治疗师欣然表达源于内心的感受和态度,当事人也有勇气探寻存在于他内心的真实。(2)接纳,把对方作为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的人来接纳,而不论他的状态、行为或者感受是什么样子。(3)深入的共情理解。这种共情理解能使治疗师敏感地捕捉到当事人表面言语和信息下深藏着的内心诉求。
生活中,许多人都感到自己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个人能听你诉说衷肠,从各种角度和各种层次上向你询问、澄清、确认以保证能够准确地理解你,他不试图对你进行分析、评判或者诊断,尊重你哪怕再荒唐无羁的情感,他不打算改变你,不试图替你做决定也不会替你承担责任,那么,你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安全和尊重的氛围,一种感人的真情和一种愉快放松的感觉。治疗师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反应、准确的表达和对你的信任都能使你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治疗师在治疗伊始就努力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可以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关系,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当事人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8],在这种助益性的关系和自由气氛中,当事人开始一层一层地拆掉对付生活的防御、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逐渐尝试表达那些萦萦于怀的情感。他可以自由而安全地体验人所能产生的一切情绪,他可以愤怒,可以脆弱,可以恐惧。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于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咨询者似乎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阻挡他自由呼吸的面具背后究竟是什么。他开始敢于对他人说不,不再奢求讨得所有人的欢心;他开始敢于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哪怕这些想法和情感还很幼稚;他开始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观赏花蕾,眺望落日,而不是漂浮在抽象、概念和理性的虚幻中,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9]。
而在本质上,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也常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指导。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常常被一个文化透镜所过滤。罗杰斯认为,个体价值观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接受自别人或群体,几乎未经检验或认真地核查就被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固定的概念[10][11]。如果我们反应、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根源和出发点不是基于自身内部,而总是以他人提出的标准评价自己,寻求外界的赞许或认可,结果将使我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和不安全感。因此,在真诚、自由而安全的助益性人际关系氛围中,治疗师还要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矛盾,即他所接受的来自别人或社会的价值观与他自身的真实体验之间的根本性差距[12],促使来访者将评价、反应、判断、决定的基点从外控转向内控,把分裂的自我整合协调起来,更加全面、开放地体验生活,并且更愿意感受这样的体验过程[13]。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就更有能力做出更令自己满意的选择,促进个人成长,这也是来访者中心治疗的最终目标。
3.成为真实的自我: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愿景。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也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抛弃一切防御性的掩饰,以本真模样面对外界。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其机能。治疗的目标是要推动这样一种趋向,“即让个体充分地体验其所能够拥有的任何一种情感――不论是破坏性的愤怒、敏感的脆弱、深沉的绝望,或是无以言说的喜悦――使之达到意识的自觉。一旦个体以自觉而且开放的方式体验自身的情感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正面的喜爱,一种对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充分发挥机能的个人的由衷的欣赏”[14]。
咨询者由于跟治疗师建立了充满热情和谅解的、富有益处的关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他逐渐学会扔掉盔甲,自由地呼吸,自由地体验,没有了理性的抑制或告诫,没有了框架的束缚和控制,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罗杰斯指出,经过治疗抛开面具之后出现的新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倾向[15]。
(1)对经验开放。他不会再以防御、戒备或刻板、僵化的态度生活,他能充分体验他的全部的机体经验,如实地接纳感官所报告的一切,而不是过滤、抵制或歪曲与自己原本的自我意象不一致的经验;他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而不是以一种预定的分类框架去先入为主地一味硬套;他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愈发信任和喜爱外界的新鲜、独特、丰富和变化。
(2)信任自己的机体。如果当事人对自身的经验保持开放,不再将遭遇的经验硬塞入一个预设的框架或概念中,他就会开始更加信任他的有机体。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情感反应不再那么害怕,他不再充满恐惧地防备着这些冲动、情感和想法,将它们锁进牢笼,严加监视和控制,而是相信自己能够非常令人满意地管理它们。
(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当一个人由于治疗而向真正的人转变时,另一个明显而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他评价性判断的源头,即评价源(locus of evaluation),存在于他自身内部。他能够决定什么样的反应和方式对自己有意义,他愿意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他逐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并能够从错误的结果甚至是别人的批评和敌意中学习和成长。
(4)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些为发现自己和变成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具有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他们越来越乐意成为一个变化和生成的过程,而不愿做确定的成品或固定的实体。他乐于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川流不息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物质或实体,也不是若干固定特征的简单汇集。这意味着人应该是一个流动和实现的过程,是一条奔流不停的江河,是潜能不断变化实现的集锦。
参考文献:
[1][2][3][5][6][7][14]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154,100,103,30,30-31,32,83.
[4]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80-181.
[8][9][15]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99,306,306-315.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电脑网络已逐步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需求,手机开始取代了电脑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以手机网络的植入加上WAP协议与互联网相连为起点,一部智能手机足以支持使用者流畅地浏览网页,使用网络工具聊天及分享实时状态图片等等功能,可以说,携带便捷的手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口袋里的新媒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特别的年龄层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手机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这一群体,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极大地影响。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一、手机网络相对于传统网络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的互联网是次于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大媒体,而手机上网除了能拥有和传统的互联网等同的功能外还展现出了传统网络所不能达到的优点。首先,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体积问题和网络连接的繁琐性突出了手机的便携性特点。只要拥有一部有上网功能的手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中,都可以打开手机浏览网络信息。其次,优惠的手机网络套餐相对于价格稍高的互联网网费也成就了手机网络成功攻占互联网的主要地位。除了手机的便携性和手机网络的优惠性,手机还具有更好的私密性。手机的小屏幕使人们可以在人群中自然地交流秘密,释放压力,不必考虑到周围人对其隐私的威胁性。手机网络的上述优势加上其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越来越多应用程序出现,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正在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收新事物的群体,逐渐成为手机上网消费的主力军。
二、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情感会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积极与他人聊天或参加集体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排解精神压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交往方式会让他们感受到他人和集体对自己关爱、提升自信心及荣誉感,所以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生活的充实与完善。第二,大学生的情绪受人际交往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精力旺盛的人群,情绪波动较大,个人情绪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想法的影响。多个实践案例表明,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与他人交谈自己想法的学生可以有效地排解压力与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受到人际交往的影响。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并且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多有着合理的心态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生活中的磨难及挫折可以积极地面对和解决。所有这些影响都充分说明了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人际交往的大学生活是残缺的。
三、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手机网络的普及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低头族”。它是指随时随地拿出手机低头上网的一类新型群体。在一项关于“低头族”的研究调查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离不开手机,在与同龄人的社交场合中会不经意的拿出手机上网,属于“低头族”这一人群。八成以上的大学生会用手机登陆社交网站或聊天工具与他人交流,平均上网时间在3到7小时不等。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之一便是大学生对手机进行人际交往有依赖性。一方面,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在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习惯甚至是一种从众心理的反应。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迫切需求、对获得他人认可与关注的渴望,对这种依赖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大危害是,手机网络降低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当大学生感到无聊或不受关注时,用手机上网聊天或浏览信息成为他们排解无聊的最好方式,正是这种便捷的方式替代了他们主动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过程,对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也是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危害。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人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学生刚踏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往往都有人际交往经验技巧不足的问题,而现在手机具有的QQ、飞信、微信、人人等强大的人际交往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平台,这些沟通方式降低了他们与他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从而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与人交往。所以手机上网社交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退化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手机网络对人际交往危害的对策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一,要充分发挥手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为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占领手机网络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创新途径。加强校园手机微博等交流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其成为向学生传播主流价值理念的平台。教育者与管理者可以利用手机校园微博一些可以供学生学习的关于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或者关于手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个人全面发展的不利的文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间接的了解手机网络作为虚拟的交往空间相对于现实交往的不足和缺陷。使他们既能在手机上获取信息,又能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正确指引他们远离手机,参与到现实生活的交往中来。
第二,在心理健康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高校育人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避免很多心理问题思想化处理而产生的教育不当。利用网络,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制作心理宣传短片,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服务。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对话和辅导,回答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开展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交往能力及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心理宣传活动,以活动的方式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交往的重要性,避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第三,开设手机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课程与讲座。高校可以对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与锻炼。作为一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手机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课程与讲座,可以迎合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与抗拒的双重矛盾心理。邀请有知名力有权威的主讲人,增加课程与讲座的可信度与吸引力。通过讲解手机与现实生活交往的对比实例,让大学生懂得锻炼自己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讲授人际交往技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利用这些课程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核心便是做人的工作,思政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采取有效的、贴合手机上网这一新问题的创新性措施,才能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刻走在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的前头。(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26-02
引言
中国古人往往有着浓郁的山水意识,他们或借山水以传情、融情、诗、山,水于一体;或借山水以品藻人格,在山水之中安顿一生,追求精神超越;更有甚者,则赋予山水一种深厚的哲学意蕴,借山水而表达自己的形上之思。特别是道家者流,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的过程更是与山水、自然紧密缠绕,息息相关。魏晋玄学家们更是将这种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构建自己的哲学本体。“玄学家们还由追求精神自由,进而实现对玄理的体认和领悟,叫做‘以玄对山水’”[1]。
“玄”,这个概念首见于《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这里的“玄”,用以形容道的特征,有深远幽奥之义,是用以表征“道”的“有”“无”一体的性质和本质的一个概念。
一、魏晋时期“玄对山水”的阐释
西汉末期的严遵著《老子指归》一书,它是汉代的代表作,它在解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思想时指出:“有虚之虚者开导禀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无之无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不能存也;有无者纤维玄妙,动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者,无之无者生无无者,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可知,这里所提出的“虚之虚者”“无之无者”“始生生者”“造存存者”等,说的就是天地万物赖以生成的本体问题。所以,这里的“虚之虚者”等就是“玄”。
到了魏晋时期在扬雄《太玄》篇中,“玄”就具有了宇宙本体的性质,被作为宇宙本体的名称而使用。“扬雄认为,“玄”是超越一切事物、无形无象的绝对,是天地万物最高本原。”[3]“玄对山水”观是魏晋玄学家们对自然、人生、社会宇宙做以哲学思考的概括性表征。这种思想的表征,渊于《老子》的“自然”本体论观,承于《庄子》的个体超越之思,而随着魏晋有无、言义之辨的展开而渐趋形成。对“玄对山水”观形成的过程做逻辑分析,亦可大致反映出隋唐之前道家主体论思想发展的大致进路,并由中可以进一步揭示出道家价值观念的转换特征。
二、“玄对山水”的致思取向
《老子》五千言,以道立德,以德彰道。在其思想体系中,对道的论述虽大都没有直接用“自然”此范畴规定之,但通解《老子》思想精神,其对道的论述无不脱透着一种“自然”气息。可以认为,“道”和“自然”在《老子》学说中,往往在同一哲学层面被使用,即皆体现了《老子》对宇宙本体的思考和体认,并在这种思考和体认中,显现出老子“自然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相融通的特征,是就其整体运动特征而言的,就某一具体的哲学发展阶段而言,对两者相融通的方式,程度的认识,具有时代性的差异,在“老子”的哲学观中,“自然”作为本体论的存在,更多地倾向于对“宇宙本体”客观属性的反映,而对主体反面,价值精神的融摄,并未得到较为直接的体现。直到《庄子》那里,个体性、主体性、精神超越性的特征才被凸显出来,使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融通性特征,逐步显现出价值本体化的倾向。在“老子”思想学说中,尽管主体性的本体化特征尚未展开。但是《老子》中所蕴含的世俗批判意识,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回归”意识,独运造化、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人生自由意识,却并未被“自然”所遮蔽。这种价值倾向,在《庄子》那里被发扬,在玄学论辩中,则被逐步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地位。其哲学意蕴虽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哲学地位却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异,大致体现了一个由宇宙本体向价值本体,由自然之性向主体之性发展的过程。《老子》的“自然”论观,成为“玄对山水”观继承的思想渊源,也是“玄对山水”观致思取向的逻辑起点。这样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不同于儒家在社会关系中立德立功的德性进递路向,包含着对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世俗价值观的强烈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蕴含着后世道家超凡脱俗的主体性情节。
《庄子》哲学精神,异于《老子》之处,是经由将《老子》辩证法思想推向极致,以相对主义的运动观将主体性置于虚无之境,以求达及无我无物,无欲无求的精神逍遥境界。《庄子》的哲学世界,更加透达脱体地张扬了生命自由的回归意识,个体精神的超越精神,以及审美想象意识。这种相对主义哲学观,一方面,将《老子》的“自然”本体论逐步转化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法则,从而逐渐确立了人在自然,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对《老子》本体论思想由外向内,由宇宙向人生的转换。另一方面,《庄子》哲学的主体精神,又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魏晋玄学家们对本体问题的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逐步突出了人在宇宙,人在自然状态中的地位。《庄子》的人生追求与精神风尚,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最直接者,即影响到魏晋人物对于“放达的追求”[4]。尽管《庄子》更多的是借助于这种哲学精神来描绘庄子眼中理想世界,但从道家思想发展演变视角看,却是道家思想由天道向人道,由自然向人生逐步演化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环节。这是一个由外向内,有天道向人道,由应然到实然逐步转化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魏晋玄学而言,是人的生命价值精神,主体性超越意识在哲学地位上的提升、发展过程。“玄对山水”观所折射出的主体空灵心境,恰是对庄子逍遥游之境的本体论回应。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构架的基本思路是天人合一,魏晋时期“玄对山水”的主体性情操是玄学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对天人合一精神做出的时代性诠释。这种诠释意境,具有本体论和人生论上的双重指向,反映了玄学家们对先秦老庄思想的理解和发挥。
在本体论层面,老子以“道”论天,以“道”宏人。作为宇宙的本原,老子的“道”具有最高的抽象性和最终的统一性,对“道”的理解,既要在各种人生、社会现象中来体认,又需要借助于诗意的直觉思维来进行。玄学家们寓情于山水,借山水以明对“道”的理解,“玄”境就是“道”境,就是体道、证道,与道合一的本体之境。以“玄”论“道”,使“道”的宇宙本体性进入到生命本体论之中,化“道”的自然性为个体生命的解脱之道,精神超越的理想之路。山水在这里作为无限宇宙的载体,以自足自适的地位作用于生命个体的价值实现进程之中,成为生命自我反观、自我实现的一面镜子。玄学家们以山水为镜,品藻人格,在浮离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清扬一份自我闲适的心境。
在人生论层面,由对本体论的契悟而感通人生论的超常,是其安顿人生的逻辑进路。这样的致思方式,使个体生命的存在,由于具有了“道”的支撑,而具有了世界根本的高度,人生精神由之而释放,也因之超拔而出!魏晋时期,政治社会秩序与道家所景仰的理想蓝图格格不入,时下学人在学术义理上崇空谈,在人生精神上求超越,“玄队山水”是这种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思想产物。玄学家们的人生价值观,继承了先秦时老庄的批判精神,发展了它们的意酝旨趣。
三、“玄对山水”的逻辑进路
魏晋玄学的哲学问题,包括有无、一多、言意、名教与自然等等。魏晋玄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不像两汉经学家那样在枯燥的教条中去探析儒家的微言大义,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欣赏自然景物中去思考哲学的问题,从而就将关于天人的最高学问与人生的生活内容相统一、相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融人生的虚然之境于宇宙本体之境之中。从而在人生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架构起了一座基于生命实践基础之上的桥梁,这就赋予了山水自然等外在的、客观的事物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底蕴,同时也赋予了个体生命价值的宇宙论的客观性制约。这种致思特征,一方面以价值的方式融通了对自然的认识,并认为价值之识高于真理之识;另一方面,对价值的强调又是以自然、宇宙的无限性作为诠释的内在张力,其以艺术美的形式解答了人生在世的必然和自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忧乐互济,悲致双修,不是厌弃生命而出常,不是冥冥祈祷于来世。魏晋哲人的人格意识、精神向往,既传承了独运自然的价值追求,但更强化了在生命与自然的一体性中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玄对山水”的致思取向,在其终极意义上,当归化于对人生之道的证悟。“由本体论引申出价值论,道家于是主张人应该像宇宙本体那样生存,从而,“自然”也就成了标志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价值态度的概念”[5]。“玄对山水”观表达了玄学家们借山水以游艺人生的情感倾向,借自然以品藻人格的价值主张。特别的是,玄学家们更是寓山水之中,寄托着对形上之道的景仰和追求。他们不仅是满足于在山水之中托情寄怀,他们更力求借助于山水这样的诗意图景,表达出他们对难言之道的体悟,并最终将这种体悟上升成为他们反观世俗,安顿人生的智慧之门。这样,一方面,山水具有了人的价值情怀;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在于山水的交融中进入了天地人我一体的本然之境。
参考文献: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6.
[2]老子译注・第一章[M].辛战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3.
一、前言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高的,近年来,网络媒体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的学校开始通过运用微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趣味性,进而使大学生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对微网络载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
广义地说,微网载体是网络载体中的一种新型的媒介模式,微表达、微博以及微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网路传播开始走向微时代,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可承载和传输多种网络信息的通信工具。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流方式,促使信息传播的更快更便捷,增强人和人的互动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中Socrates的“助产士”教育思想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及其他的教育思想是该概念的理论根基。在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一位教育家尝试着将隐性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并指出:“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以及思想道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并且迅速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应用,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对该课程概念进行研究工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实践,根据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微网络载体视野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大部分的高校都是通过丰富的创新活动或大学生愿意接受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在大学生生活中潜伏校园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扩充其知识范围,传统的教学课堂、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的方法因素都涵盖在其中,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关注。同时,这种教育模式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最后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增强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抽象性和单一性,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目前,课堂教师只讲授相关的考试内容,不考虑知识的使用与大W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习。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和高等教育来吸引大学生的活动和意图,使让学生在主动的过程中被培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出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一步升华和内化,并且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它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通达、宽阔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是这种环境下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性的发挥者,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站在同等的位置上与老师讨论问题,可以独立的做出价值抉择,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讨论,在思想摩擦中得到升华,捉住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增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性
通过正确的判别媒体网络信息和作用,进而去适应新媒体环境与社会关系就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在21世纪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应包括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图片处理能力、组织信息能力、道德素养及其他的能力。然而,这个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学生只有具有优良的媒介素养,才可以准确地判别这些网络信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但是媒介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促使大学生掌握判断、评估、抉择以及反思这些媒介信息,降低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构建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二)提升教育工作者运用微网络载体的能力
此种教育模式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多种微媒体在德育中的灵活运用。然而,尽管现阶段的多数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具备有相对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他们对于微网络载体的认识还不够,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应定期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和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帮助教师理解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增强教师在网络信息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能力,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媒体议程
媒体议程是指在道德教育信息输送的过程中,经过合理安排议程并引导舆论,例如电视、杂志、报纸及其他的传统媒介。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或事件放在黄金时间或报纸的头版,进而增加更多的关注量,增加曝光度。微博和微信作为21世纪新型的媒介物,其互动性和开放性更高,人们能够浏览到更多的信息并且具有更强的选择性,高校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建设科学和合理的媒体议程,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以便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制度及其他的主流思想作为媒介议程的核心内容,例如我国一些优秀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德素养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语
平面空间与空间感的区别
空间感是画布这个基面之下的空间,可以理解为picture box,这个box可以无限的深远。
平面空间是画布基面之上的空间,是个更薄的空间,并不会像空间感那样无限的厚重,劳申伯格这张具有实物拼贴的画就是平面空间的代表,实物贴在画布上就是跟颜料物质上处于同等的空间,但比颜料要更有力量,强调了平面空间的范围。
最早也是最明显地对平面空间有推动的画家是伦勃朗,伦勃朗在他的时代里是相当先进的,他的画达到了最大化的空间,就是平面空间和空间感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兼顾。当然现在单就平面空间而谈,我认为在美术史上,从库尔贝开始画家们更注重画面的平面空间了,带着主动意识去主动处理绘画的平面空间,随印象派之后的画家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也越来越多,到立体主义时期就已经是把这个问题视为绘画的真理,现代主义者在幻觉和真理间选择了真理。
弗朗西斯卡,在早期文艺复兴阶段,他的壁画就很深入的刻画出很多人物的内心状态,壁画的不同颜色保质期并不相同,所以产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斑驳的画面效果,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空间差别,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元素,最后都用到自己的画面上了,弗朗西斯卡的画作为平面空间的开端来理解并不难,毕加索的粉红色时期就是明显地受了这方面的影响。
伦勃朗的自画像,在题材上有着开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代表性,突破了画家描绘他者的习惯性思维,也突破了一张画以定制方式的存在,画可以是在没有雇主出钱的前提下产生了,相信当时不会有人去出钱买画家的自画像吧。当时的画家大多数充当着照相馆的作用,有着记录视觉和宗教传播的功能,在这样的时代,伦勃朗留下的大量自画像无疑会成为历史上的代表艺术家主体最初意识形态,画家通过自画像开始自我审视,有浓厚的艺术家自我觉醒的意味。在题材上伦勃朗是超前的。
脑门和皮肤是画面中比较厚重的部分,有些高光处已经有堆积出有厚度的颜料,把伦勃朗的暗部调亮了以后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画中有太多的地方露着第一层有色底子,同时代的画家都还在追求有如镜面一般平滑的油画表面。伦勃朗的画面薄厚差距极为悬殊,有的地方还露着油画的有色底子,有的地方也有着堆积出来的颜料,这个悬殊的差距即是绘画平面空间,也是油层的不均匀处理,而且这个不均匀的画面是符合人视觉的,在亮部和空间的近景,人眼感受到较多细节和肌理会觉得很舒服,在暗部和空间的远景背景,人眼感受到简略的笔触也是对的,非常符合视觉规律。伦勃朗用强烈的光线制造了深邃的空间感,同时也用不均匀的油层制造了当时最大化的平面空间又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画面的空间感加上平面空间,这样绘画的空间就达到了最大化。伦勃朗是全能的,从题材、空间感、平面空间在当时都是很有建树的。
平面空间的逐层加厚,雕塑家贾柯梅蒂的绘画在画面空间上的运用也是很本质的把画面空间理解为图层,涂在画面上的每一遍颜料都是一个图层,这样就有了多个画面图层最后叠加在一起给观众最后的画面印象,图层与图层之间的关系就是画家的思考,这个关系也会体现画家的思维高度,思维高度决定了画家们的层次和地位。
伦勃朗的自画像,在题材上有着开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代表性,突破了画家描绘他者的习惯性思维,也突破了一张画以定制方式的存在,画可以是在没有雇主出钱的前提下产生了,相信当时不会有人去出钱买画家的自画像吧。当时的画家大多数充当着照相馆的作用,有着记录视觉和宗教传播的功能,在这样的时代,伦勃朗留下的大量自画像无疑会成为历史上的代表艺术家主体最初意识形态,画家通过自画像开始自我审视,有浓厚的艺术家自我觉醒的意味。在题材上伦勃朗是超前的。
脑门和皮肤是画面中比较厚重的部分,有些高光处已经有堆积出有厚度的颜料,把伦勃朗的暗部调亮了以后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画中有太多的地方露着第一层有色底子,同时代的画家都还在追求有如镜面一般平滑的油画表面。伦勃朗的画面薄厚差距极为悬殊,有的地方还露着油画的有色底子,有的地方也有着堆积出来的颜料,这个悬殊的差距即是绘画平面空间,也是油层的不均匀处理,而且这个不均匀的画面是符合人视觉的,在亮部和空间的近景,人眼感受到较多细节和肌理会觉得很舒服,在暗部和空间的远景背景,人眼感受到简略的笔触也是对的,非常符合视觉规律。伦勃朗用强烈的光线制造了深邃的空间感,同时也用不均匀的油层制造了当时最大化的平面空间又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画面的空间感加上平面空间,这样绘画的空间就达到了最大化。伦勃朗是全能的,从题材、空间感、平面空间在当时都是很有建树的。
步入现代主义之一:端倪
显现题材中的隐喻,从库尔贝开始,绘画开始语言简化了,去题材化,不再试图去制造一个美的画面,去掉古典审美。美术史上一般定位库尔贝为现实主义画家,其实还是有些偏颇的,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有时候去表现当时人认为最不具备美感的排水沟等等。而且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照相术,画家也有可能开始画照片了,这些都增加了他的神秘感。他的确有过现实主义那一面的探索,但更多是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画饱含特别意味和隐喻的画作。
库尔贝是对题材和平面空间都很有颠覆性的画家,单看库尔贝的画面,他的画当然都还是写实的,真实感很强的画作,曾经被贴上现实主义标签,但是不同的是他的趣味就产生在对空间感和平面空间之间,与伦勃朗不同的是,伦勃朗通过平面空间来加强空间感,平面空间的薄厚与空间感的空间前后是一致的,画面空间后面的薄画,前面的厚画,但是库尔贝这里就产生了相反的情况,画面空间后面的可能厚画,前面的也可能薄画,根据的是画面处理的需求,而不是空间感的需求。库尔贝算是现代绘画的端倪,绘画的平面空间和空间感碰撞出来的结果是平面和立体之间产生的趣味,这是具象绘画最大的魅力。
步入现代主义之二:发展
逐步脱离绘画的文本描述,或呈现生活和眼睛所见。
马奈开始把绘画中文学描述和意义表达逐渐去掉,他的画全无意境,从无主题化到生活化,画中看不到要表达的主题,看不出画中人物之间的交流,在非宗教祭坛画中,也常有画中人物在看着观众,像是在拍照,技法上是直接画法,薄厚不均,画面趣味开始转向。由于去掉了绘画中的文学性,绘画的趣味点变得相当纯粹了,完全感觉不到雇主对画家的定制要求,更纯粹的随着画家所想的去表达。脱离文学性是现代主义进入绘画语言探索的重要标致,从中世纪开始绘画题材无非是围绕着圣经、祭坛画、劝诫,神话传说,文学插图等题材展开的,如果库尔贝的题材还饱含隐喻和叛逆,那么马奈就是坚决地切断了绘画对文本的依赖。到此绘画被进一步解放,马奈的画作现在看都还很是让人为之惊艳的,很多方面绘画意识特别的超前,比如他画了很多像是人物全身像摄影的画,人物在画布的正中间,眼睛看着观众,背景里如真空一般空无一物,这样的画在当时应该是很特别的,完全无视买家感受和肖像定制原则。
德加
我们能直观地从德加的画中看出德加对安格尔严谨造型的继承和对色彩的直接表现。德加与印象派的关系也很曲折,后期德加已经成为一个反印象派者,已经不认可印象派的理念,所以需要把德加与印象派分开说,德加画中的人物开始出现无所事事和精神涣散,绘画主题性不再是第一位的,表现未加修饰的日常人物状态是德加的重要题材,主题不再是画家去预先设定的,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题材,德加的画中呈现的多是生活中无意的一瞥,固定的主题但是更注重生活化。
印象派
步入现代主义之三:定调
印象派的色彩与光影为主导的绘画,真正做到了与人的视觉不一致的突破,可以说彻底拆分了古典主义,更片面的呈现画家的某一种感受,并且直接表达,成为画家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从描摹自然到超越自然。
印象派成员坚持户外写生的习惯也推动了绘画朝向纯粹语言方面发展,户外写生有即兴倾向的方式,不在画室里精心安排,所以画面几乎没有面面具到的把油层搞得很均匀的情况,前所未有的直接的方式去表现色彩,平面空间层次上的不均,才带来绘画语言的趣味,这些都是绘画平面空间的推动力,印象派是推进现代主义的又一次革命,色彩和光影在印象派的作品中表现效果远远强于自然在人眼中的视觉效果,这个特点也是在印象派之前的绘画所不具备的,绘画历史中,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从引人入境式的模仿真实到富于张力的超越真实转变,艺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被逐步地剥离出来,孤立出来,艺术也越发纯粹,绘画越发属于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手段。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
步入现代主义之四:建立
塞尚首先不是在绘画样式上要结果的,面对一张塞尚画了三年还没有把画布涂满颜料的画,当然并不是每天都画这一张,画这张静物的时候一定是他有饱满精神的时间段,一张正常尺度的静物画,是什么原因迟迟画不完,他在追求有如希腊柱头一般完美的比例结构,反复的修改制定每根线条的方向,最后的画面结果果然让每一个看到画的人感受到了,每一块颜色,每一根线条组合在一起的力量,对各个元素的精度追求之高,对形而上的追求。这样的画面完成时,会给人精确的完美之感。他的画没有给人感官上的刺激,却是一种精神上的针灸,分寸把握的精道才是他的追求。
1998年7月31日上午8时许,洛玻集团职工原告晁长保之妻孙玛瑙因患感冒发烧到被告下属内设机构职工医院就诊。在该医院门诊输液、用药治疗中,孙玛瑙于当日13时许猝死,死时出现全身青紫现象。孙玛瑙门诊病历显示曾有多种药物过敏史。原告对其妻死亡原因曾向该医院领导质疑,被推诿去找主管医生。当晚,原告将尸体运至殡仪馆。8月3日,原告向洛阳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书面申请医疗事故鉴定。8月6日,职工医院对孙死亡做出如下鉴定结论:1.诊断意见:高热原因待查,猝死原因待查。2.非医疗事故。原告对此结论提出异议,向洛阳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由于治疗的药品、残液、器械未作封存,且48小时内未做尸检,丧失鉴定条件,故原告的鉴定申请未被受理。8月14日尸体火化。孙死亡时50周岁,花去丧葬费1650元、交通费180元。后原告向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我妻孙玛瑙因感冒发烧到被告的医院治疗,病人在用药后出现危险,加之抢救不及时,致人猝死。我要求医院对事故作出结论,医院却故意销毁所用药品、残液,并推诿扯皮,故意错过尸检时间,拒不提供有关治疗材料,致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无法鉴定。故诉求被告赔偿102115万元。
被告答辩称:孙玛瑙就诊出现病危时,我方采取积极措施,虽未抢救成功,但并无不当。患者死亡后,我方询问原告有无异议,原告未提出异议。8月4日,我方才接到原告书面异议,但此时已超过尸检规定时间,并非我方故意拖延错过有效解剖时间。故我方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审判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之妻到被告下属职工医疗就诊治疗,双方之间形成医患关系。被告所属职工医院在为孙玛瑙输液、用药治疗中,患者出现异常并导致猝死。在死亡原因不明情况下,被告应当预见可能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本应妥善封存保留治疗所使用的药品、残液及器械,并在原告对死因提出质疑的情况下,及时申请提出尸检,但其却未采取相关措施,导致丧失鉴定条件,且在庭审时仍拒绝提交相关原始材料,故对本案纠纷负有主要责任。原告在其妻死因不明并存有疑问的情况下,亦应在48小时内提出尸检要求,而未提出,也负有次要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的规定,该院于1999年5月21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赔偿原告之妻死亡补偿费23646.07元。
二、被告赔偿原告抚慰金7000元。
三、被告赔偿原告之妻丧葬费1650元,交通费180元,共计1830元(该项被告已支付)。
四、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评析本案原告因被告医院在对其妻诊疗中发生其妻猝死后,被告医院未采取相应封存、尸检措施,致鉴定条件丧失,而向法院提起医疗赔偿诉讼,法院应如何处理,主要涉及下列三个问题:
一、关于医疗事故鉴定是否为医疗赔偿诉讼的前置程序有人认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对此医疗事故或事件鉴定申请不予受理,当然无鉴定结论,并已丧失医疗事故和司法鉴定的条件,因此,法院不应受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行)函(1989)63号《关于对医疗事故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复函》指出:“当事人仅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民事案件立案受理。”可见,提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是选择性的,而不是必要性的。本案原告仅要求赔偿损失,并选择了民事诉讼,那么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法院就应当受理。如果在申请鉴定不予受理时,强调必须经过鉴定法院才能立案,将鉴定作为前置程序,则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医疗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和责任认定医疗赔偿案件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极强,加之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又规定,“对于在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记录,病员或其亲属无权阅查”,所以,患者一方处于举证的劣势状态。同时《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八、九、十条又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各种原始资料;封存保管现场实物,以备检验;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医疗单位或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拖延尸检时间超过48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一方负责。由此医疗单位负有举证的主要义务显而易见。因此无论从双方的职责、义务,还是从双方举证的难易程度和客观上处于主动和被动状况看,医疗赔偿案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和推定过失原则,即承认医疗过失行为属特殊侵权行为,应由医疗单位承担主要举证责任。此案原告之妻在治疗中猝死,死因不明,亲属已提出质疑,被告医疗本应封存保留现场实物,申请提出尸检,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但其均未采取,甚至庭审中拒不提供原始资料,就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推定其存在医疗过失,必须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当然,原告未及时书面要求查处和申请尸检,也负有一定责任。
三、关于医疗赔偿的法律适用和赔偿范围及标准最高人民法院(1992)民他字第13号《关于李新荣诉天津市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事故赔偿一案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参照《天津市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该案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但实践中,民法所确定的赔偿原则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确定的补偿原则,存在实际给付金额上的很大差异,适用补偿原则显然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悖于保护公民健康权和生命权的法律精神。我们认为,既然此类案件按民事案件受理,就应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为实体处理的依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可作为衡量双方责任的准绳。本案在赔偿范围和标准上,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参照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确定赔偿范围及标准的意见》,判定被告赔偿原告死亡补偿费、死亡慰抚金、丧葬费、交通费,具体金额按双方主、次责任分担。
逻辑思维是合理、正确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对相关事务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的能力,通过科学的逻辑方法,能够有条理、准确的展现思维过程。它和形象思维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征,从培养思维能力出发,保障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一、逻辑思维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不只是数学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是灌输知识,增强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教学方法上,通过逻辑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当前的教育方法来看,它能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并且生成综合性人格。在初中学生思维培养中,思维方式作为领导组织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学不断深化的环境下,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逻辑思维培养对提升教学水平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逻辑思维作为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训练思维是各个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逻辑作为想象与联想的守护神,虽然它不能事先告诉人们,但是只要众多表象显现,就会拒绝和已经确立的科目相对立的运动。也正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生成统一的变化图形,并且得到科学的结论。从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来看,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完成统一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
(一)强化各环节相扣
历来,数学都被作为高度抽象的学科,它含有大量定理、公式、概念,所以很多学生都将数学视为晦涩、枯燥的学科。新旧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数学老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内在联系,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个步骤,在知识环环相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和规律,进而生成有效的知识网络。这样在新知识出现时,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就能找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并且转换、改组,生成对应的知识,确保各个知识点顺利完成。
例如:在“冥的乘方”法则教学中,可以从冥的意义入手,掌握冥的乘法法则;在旧的知识体重,得出冥的底,并且由此得出推理过程和乘方法则。又如:在正方形面积公式中,通过矩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得出三角形与梯形面积公式,最后得出梯形面积公式。这种知识点延伸的方式,就能很自然的将各个知识点构成知识网,并且扩展原有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
另外,在教学中必须整合学生思维方式,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各个知识点。例如:在一次式同类项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帮助学生分解,巩固加法和同类项法则,在有目的的教学与顺序思考中,帮助学生发展逻辑记忆和思维能力。
(二)注重引导和启发
从对逻辑思维构成影响的因素来看,老师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学中,老师只注重结论,忽略了思考,那么学生在解题中大多数都会是机械模仿,缺少解决问题和旁通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仅要学生学会,更要会学,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努力启发学生推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且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进行探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活用逻辑思维,精心设计相关提醒,从各方面启发学生逻辑思考问题。通过长期综合、比较、概括、分析,学生就能从一般的演绎、归纳中,推进逻辑顺序实施,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一直保持学习兴趣。
(三)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初中数学训练中,逻辑思维作为长期性工作,它需要老师不断加强训练,并且将其贯穿到各个环节中。不仅新知识、新概念要学,在复习、练习、考试中也必须培养。在拟定教学计划时,就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为了推动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进程,在逻辑思维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工具进行教学;通过操作、观看,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生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减小培养坡度,促进逻辑思维稳步发展。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培养作为一项系统、艰难的工作,对提高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符合学生发展的层面,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数学教学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高效地学习数学,遇到数学问题时可以灵活地解答,在数学的海洋里驰骋。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中,基本的概念和法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很多数学概念都很抽象,加上学生数学学习经验不足,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概念和法则,这时教师联系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圆柱、圆锥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具了解这些图形,使学生对概念和性质认识的更加清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给学生指引了数学思考的方向。
二、联系旧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多知识之间都有着联系,而且可以互相类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然后举一反三的解决数学问题。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有学生将知识都联系在一起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和发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给学生安排旧知识的复习,然后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会在新旧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大问题化成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地跟着老师的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初等数学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考虑到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对部分学生给予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具备逻辑思维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一、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分析思维指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推理的形式与方法上,分清命题条件与结论,推论时要有理有据,符合因果关系,掌握基本论证方法等。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是构成判断和推理至关重要的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没有概念就无法构成判断,也没法进行推理参照。概念教学的基础是要求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其中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叫这个概念的外延;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共同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反之亦然,此种关系对从属关系的概念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种有先决条件的反相关关系,避免造成学生概念混淆及以偏概全的逻辑混乱状况发生。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哲学中,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是制造和实用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人类特有的意识,随着意识逐步强化,渐渐出现思维。人类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思维已经跟随数学这一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各处,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涉及的逻辑思维现象、事件,并以此让学生自行推断,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并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并且具备逻辑思维问题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积极投入事情中,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进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教学不是填鸭式地一股脑把知识倒给学生,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在基础知识清晰明确后,才能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有目的地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时明确数学不只是逻辑,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融会贯通。
(三)如何在思维基本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学会和掌握思考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中数学大多数概念都需要理解、想象,是构成判断推理的主要因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其次,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先有直觉判定,并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之后才有策略。所以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判断能力的关键。
结语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作为一个个体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素质。素质教育观下的素质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79-01
传统数学认为,数学有三种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大能力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需要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代数式以及几何知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使用具体性思维,而是需要将其进行抽象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初中生真正地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以后相应学科的知识。由于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几年的学习之后,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或者强化,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利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例题或者方法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课下让学生们进行结组训练。只有让学生时刻进行训练或者练习,他们才能够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多做题中练训逻辑思维
加强数学的推理证明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巧做习题,特别是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数学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推理证明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