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6 16:56: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13-0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1 粮食生产形势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粮食高产量、收购量高和库存高量、且价格低。如果单纯从粮食“三高一低”的表面现象来看,似乎中国人吃饭可高枕无忧了――粮食那么多,又那么便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但是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一是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这主要是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以及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日趋重要。

二是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粮食增产途径单一。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2 粮食生产的要素

一是种粮意愿。农户种粮意愿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其对粮食生产收益的预期不高,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成本加快上升,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显现。

三是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极端气候频发、干旱问题日益成为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3 建议与对策

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将人类吃的粮食分为生产口粮与饲料粮。对于口粮和主要经济作物,在水资源较好的传统农业地区,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即生态农业的办法生产,达到国家要求的有机标准或至少绿色标准。提高优质健康无农残粮食与食品附加值,释放城市人群的购买力,解决“吃得饱、吃得好”问题。

二是就地城镇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我国还有一半人在农村,另外我国的土地一家也就十来亩地,与国际资本拼数量是我们的劣势,但发展高效优质的生态态农业是我们的优势。采取科学的生态种养措施,农药和化肥用量可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改善。围绕着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等等环节,粮食生产潜力会进一步释放。

三是育种要多渠道。保护传统的种子资源,育种要靠高科技。国家可通过让农民种植,国家高价回购的方法维护下来,并不断提高质量,而来年继续种植富裕的种子可作为粮食消耗。

四是适度鼓励种粮大户连片集中土地,提高规模效益,但其用途应以饲料和工业原料为主。当前的做法是借助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技术,利用大型机械,实现大规模生产,政府的各项补贴向大农户倾斜。好处是管理起来容易,缺陷是食物多样性和粮食单产出现不可扭转的下降。

五是建立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资金向环境友好型、粮食保障性的生态农业倾斜,鼓励固氮、固碳、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型农业。

总之,粮食生产问题不是单一的科技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是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如果做法得当,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学广,田华星,李前进,王海燕,靳中权. 河南省粮作区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种业,2012,03:20-22.

[2]张德华,周慧秋,娄厦.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4:411-414.

篇(2)

1.1科技支撑保障粮食产量显著提升

粮食生产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大了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及秸秆全量还田等一系列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单产水平的显著提升。2014年,盐城市粮食产量478.9kg/667m2,比上年增8.2kg/667m2,创历史新高,自2007年后一直保持增产势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0亿kg,连续9年超百亿斤;稻麦产量历史最高,达到1014.7kg/667m2,连续2年实现吨粮目标。

1.2生产方式由分散型逐渐向规模型转变

随着政府对土地流转、联耕联种、家庭农场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零散种植逐渐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据2012年统计,盐城市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2342户,经营耕地面积2.52万hm2;粮食生产合作社817个,经营耕地面积4.29万hm2。2013年初步统计,符合农业部统计口径的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082个。2014年,盐城市各地积极稳妥推广联耕联种,落实到田面积14.2万hm2,示范点2226个。

1.3粮食生产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建设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机收机种全程机械化管理得以实现,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威胁的能力增强。2013年,盐城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63.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9%,较上年增13.4%。盐城市农机总动力596.35万kW,近5年以每年4.8%的平均增长率递增。2014年,盐城市水稻机插率达到72.4%,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1.4%。

1.4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

国家实施种粮补贴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上政府的配套扶持,近几年粮食生产面积以稻麦为主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油菜、棉花等作物因花工多、比较效益不高等原因种植面积下降。从2003年开始,粮食生产面积逐年递增,年平均递增率达到3.2%,至2014年,盐城市粮食生产面积97.88万hm2,比2003年增加了26.92万hm2,增幅达37.9%。

2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粮食生产的实际来看,现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1补贴与种粮面积、主体不对应

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核定补贴面积比实际面积小,地方落实过程中存在打折现象,容易引起少部分农民误解,也存在粮田被承包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或者绿化造林,仍享受粮食补贴的现象。良种补贴存在增量上报及减少不报的现象,导致补贴面积大于实际面积。在补贴对象上,一些通过流转或者租赁的生产大户、服务组织等很难享受到种粮补贴。

2.2种粮补贴落实工作量大

由于种粮补贴种类多、环节多、主体多,加上年际之间变化复杂,造成每年的补贴发放工作量较大,而目前县、镇、村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偏少,其他中心工作任务重,且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导致补贴面积核实难、补贴落实滞后、发放不准确等现象。

2.3农业灾害救助资金落实周期长

一般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影响的时间快及恢复任务紧,而目前自然灾害补助资金落实,往往要经过灾情调查、汇报请示、安排资金、制定方案、资金下达及落实到户等一系列环节,周期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十几天甚至二十多天,救灾资金或物资落实到户时已错过了最佳恢复期。同时,农业灾害救助资金、物资还存在不能全覆盖的问题,造成基层落实困难大。

2.4产业发展项目扶持标准不高

目前各类扶持粮食产业发展的项目还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提出的目标很多,有的目标较高,但扶持总体标准却不高。如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要求实施666.67hm2,扶持资金高的水稻达40万元,而低的大豆只有16万元,平均扶持分别只有40元/667m2和16元/667m2,因此项目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5地方上扶持粮食生产没有扶持高效农业发展政策多、力度大

盐城市每年安排高效农业以奖代补专项资金300万元左右,但是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不大。亭湖区除了对规模高效农业设施有扶持政策外,对土地流转发展连片高效农业与新注册发展设施农业6.67hm2以上的家庭农场都有资金补贴,但是对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粮食生产以及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却没有资金补贴。

2.6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奖补标准轻考核验收

各地扶持政策文件都详细列出各项补助标准,但是对考核验收办法和资金下发程序等一带而过或者只字不提,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不尽如人意。粮食生产季节性很强,如不及时进行考核验收,有可能符合政策条件的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等就享受不到补贴。

3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扶持体系的建议

3.1完善种粮补贴政策体系

坚持种粮得补贴、不种粮不得补贴和谁种粮补给谁的大原则,提升粮食补贴的精准性。要提高精准性,就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补贴面积核定办法,如建立农民种植情况数据库,分区域、分经营主体、分作物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掌握农民种植布局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发放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补贴,进行整合,减少基层工作量,明确工作经费;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增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3.2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及时性

建议建立灾害救助自动响应扶持机制,将受灾程度分级,充分考虑救灾扶持财政预算和常年灾害发生特点,根据不同分级制定不同救灾补贴标准,明确救灾扶持自动响应对应的灾害等级,一旦达到一定等级灾害,可由当地财政按照制定的补贴标准先行抗灾救灾,以最快的速度救灾,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损失。在落实补助的过程中,中央或省加强灾情调度和核查,严格审查受灾地区补贴发放是否与受灾程度和范围相符合,经核查无误后下达相应补贴资金。同时,建议关键环节物化补贴如小麦“一喷三防”能做到全覆盖,减少基层工作矛盾。

3.3强化产业项目实施效果

对这类政策项目,建议根据项目设计初衷和项目扶持资金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内容和考核指标,不能将项目建设的内容和标准等要求提的过高而无法实现,要突出重点任务与关键环节,确保取得实效。

篇(3)

陆良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是滇东的粮食主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陆良县粮食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粮食适度规模生产渐成气候,种粮大户不断显现。为全面了解我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研究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全县开展了种粮大户有关情况的调查。据调查,陆良县种粮大户总的特点是:大户不大,装备不足,扶持不够,效益不高。

一、种粮大户现状

1.大户不大、大户不多

据调查,我县共有种植大户170户,共种植6373.5亩耕地,户均35.32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2010年共产出粮食317.96万kg,户均1.87万kg,亩均498.88kg。其中100亩以上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共541亩,户均180亩,三户共产出粮食32.753万kg。50~100亩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171亩,户均57亩;产出粮食81225kg,户均27075kg。30~50亩种粮户164户,占97.6%,种植面积5661.5亩,户均34.52亩;产出粮食277万kg,户均16893kg。

种粮大户中,耕地属自有承包地的1020.5亩,短期(5年内)流转来的耕地3916亩,长期租赁的耕地660亩,属其他情况的750亩。坝区7户种粮大户平均亩产达650kg,其中中枢镇黄涛见2010年粮食单产达816kg,在所有种粮大户中属最高水平。

2.装备不足,设施落后

这次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物质装备能力差,农田基础设施落后。170户种粮大户共有农机具154台(套),多为拖拉机等小型农机,户均不足一套。我县种粮大户中位于坝区的仅有7户,其余163户均位于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交通不便,排灌设施差,机械化作业困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精细化生产受到制约,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3.投入不足,扶持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种粮农民的关注不多,关心不够,针对种粮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少或没有。随着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及农机具下乡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170户共获各种补贴79.8925万元,各种补贴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但种粮户普遍反映,用于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据调查,由于农民手中结余资金较少,170户每年约需310万元的生产投资大多需贷款或借款,农户反映贷款需要主要是5万以内的小额度贷款,27.3%的农户需要5-10万的支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和灌溉水源建设。而农村的支农信贷体系不健全,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额度小、贷款利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部份农户转向民间高息贷款或赊欠的办法开展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产出比。

4.生产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我县的种粮大户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原因是:其一我县的种粮大户96%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土地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单产偏低。其二种粮大户农机农具持有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投入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不高。其三种植结构单一、老化,品种更新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其四粮食营销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窄、少,销售不畅,市场效益不高。

二、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建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多树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陆良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根据全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特点及县情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外部大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根据上级政策,制定适应我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并落到实处。一是争取国家增加粮食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农民补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粮食营销专业组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中央政策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二是在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培育种粮大户,保护和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物质装备能力

篇(4)

现阶段,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粮食市场由原来对数量与价格的关注,正在转向对质量与品牌的重视。黑龙江省作为老牌的商品粮基地,虽然存在一部分知名的粮食品牌,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远远不够。为了应对市场中出现的新需求,黑龙江省应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提升黑龙江省粮食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黑龙江省粮食品牌建设的现状

1.拥有全国知名的粮食品牌。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得天独厚的耕地资源与优越的水资源成就了黑龙江省在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黑龙江省每年生产出的粮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供给全国其他地区,甚至出口。多年的粮食生产历史形成了黑龙江悠久的粮食品牌文化,五常市的大米、九三集团的豆油等品牌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推崇。

2.政府重视品牌推广活动,积极推动品牌发展。2011年11月,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为了加强品牌文化的发展,提出“打造知名品牌,实施品牌牵动战略”,举办“2010~2011首届黑龙江品牌节”,虽然此次活动未冠名粮食品牌,但是至少意味着,黑龙江省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建设对企业增强在市场中竞争力的重大作用,所以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黑龙江省粮食品牌的发展速度将会有质的飞跃。

3.黑龙江省粮食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非转基因大豆、玉米为主。2011年粮油市场报针对中国粮食市场评选了中国百佳粮食企业,本次上榜企业分别来自24个省(市)份。由表1可以看出,知名的粮食企业多数出现在传统的产粮大省,黑龙江省虽然以较多的水稻知名企业暂居排行榜前列,但是在整体水平上,黑龙江省的粮食品牌能力还与河南、湖南、安徽等粮食省份有很大差距。2011年“中国百佳粮食企业”统计表见下表1。

(注:混合制造指企业以水稻、大豆、玉米等多种粮食产品生产或加工为主营业务。其他指企业以非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生产的粮食产品的生产或加工为主营业务。其他省份指重庆、浙江、新疆、、天津、四川、上海、吉林、广西、广东,以上省份均只有一家上榜企业,共计11个省份,11家企业。)

二、黑龙江省粮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具有高品牌价值的粮食企业数量少。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黑龙江粮食品牌“北大荒”以品牌价值276.88亿,排名第42位。本排行榜共包含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传媒、信息技术、家用电器、汽车、能源等在内的25个相关行业的品牌,“北大荒”的品牌价值居农产品类第一,但是中国的农产品上榜品牌只有5家。这样的排名情况充分说明黑龙江省粮食品牌建设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黑龙江省每年的新增粮食企业逐年增多,但是品牌企业的存活期较短,附加值小,品牌没有实现其应有的品牌价值,仅可以作为商标。

2.缺乏对品牌粮食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意识。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缺乏有实力的粮食企业。黑龙江省粮食企业实力薄弱,直接影响品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凭借其健康环保、品质优良的特点成为消费者争相选购的粮食产品,但是黑龙江省粮食企业对生产绿色食品、严格把关粮食质量、对粮食产品进行绿色认证的积极性不高。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生产优势就是其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而黑龙江省粮食企业普遍忽视了这个优势,我们应该利用优势,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对人身体有益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粮食品牌宣传缺乏整体观念。一直以来黑龙江五常市凭借其品质上乘、口感醇香的五常大米而闻名世界。黑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一直都缺乏建立粮食品牌的观念,普遍存在以区位命名粮食品牌的现象。以五常大米为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市场出现无序竞争,很多企业为了牟利将自己企业的大米都打出五常大米的旗号,在市场上鱼目混珠。五常大米缺乏品牌文化建设的整体策划,使市场上五常大米的品质与来源缺乏保证与监管,截止到2011年末五常市大米加工企业有400多家,而已注册大米品牌仅为14家。所以黑龙江省应加大对各重要粮食产区品牌推广全局规划的力度,建立各地区因品牌知名而非区位知名的粮食品牌。

篇(5)

传统的对策类试题是根据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如:2011年国考市地级综合类申论第三题。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明确。

让我们根据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依据原因制定对策盘活农村教育资源。这种传统的对策类试题在2010年下半年9月18日联考中发生了新变化。

“给定材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由传统的分析原因,由有因制定对策;变成了给出相应对策,然后根据问题和给定的对策寻找制定对策的原因。

二、对策判断分析

传统对策题是依据原因,制定对策,解决问题。而对策的判断分析类试题则是直接给出一个或多个对策,让考生判断对策的正误并谈依据或进行修改。如2009年国考第三题的第二问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让考生对“四点对策”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政策对比分析类

政策对比分析是让考生将两个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现实工作中的政策还是申论中的对策,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对政策的比较分析,其本质也是对对策的判断与分析。如:2010年河南省政法干警申论考试中依据给定材料4、5,比较广东、重庆户籍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异同。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99-02

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力推进下,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近2年的粮价下跌,难免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异常现象,农村土地流转和粮食生产就会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或更能加速土地流转,或将发生土地“退租”的现象。为此,为探索土地流转的动向对兴化市缸顾乡农村土地经营与粮食生产现状作深入调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 缸顾乡土地流转现状

1.1 流转面积

缸顾乡共有耕地面积1 936.38 hm2,其中大田面积1 555.66 hm2,垛岸380.72 hm2,截至2016年7月,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 477.46 hm2,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6.3%。

1.2 流转方向

在全部流转耕地中,流转入农户面积1 121.9 hm2,占75.9%;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176.1 hm2,占11.9%;流转入家庭农场91.4 hm2,占6.1%;流转入其他经营主体面积88 hm2,占5.9%。

1.3 流转土地用途

农户流转出的承包耕地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838.3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6.7%;用于种植露地果蔬及水生蔬菜面积476.1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发展设施农业面积70.4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7%;开发旅游休闲面积92.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6.2%。

1.4 土地流转价格

农户流转价格变幅在0~12 000元/hm2之间,平均价格为5 700元/hm2左右;合作社、家庭农场价格为12 000元/hm2;其他主体价格为15 000元/hm2。

2 土地流转与生产经营实例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目前粮食种植效益低下,“农村土地流转目标在哪里?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转给谁?流转后的土地应该怎么种?流转后的土地究竟种了些什么?”都成为了农村土地经营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全面了解全乡土地流转情况,对不同类型的粮食种植户进行深入调查,现举3个例子。

例1:缸一村村民顾某,49岁,在本村种植了自主承包地及本组转包土地共计1.47 hm2,2014年在本乡夏广村流转土地11.53 hm2,合计种植13 hm2,2015年种植水稻12.2 hm2、小麦12.2 hm2、玉米0.8 hm2,顾某流转土地的年租金为1.2万元/hm2,1年2季庄稼,上年水稻生产成本约12 285元/hm2,水稻产量9 825 kg/hm2左右,出售价格2.7元/kg,产值26 527.5元/hm2,减去成本收入14 242.5元/hm2;小麦种植成本7 350元/hm2,产量5 700 kg/hm2,售价1.9元/kg,产值10 830元/hm2,收入3 480元/hm2。两熟收入为17 722.5元/hm2,减去土地年租金1.2万元/hm2,纯收入5 722.5元/hm2,全年粮食合计收入为7.44万元左右,这种收入如果在生产上管理稍有不慎,或遇到特殊不利天气,将会造成减产而亏损,再加上年生产成本19 635元/hm2,按半年折算,1年至少要投入12万元左右,利息也在1万元左右,收入并不高。由于流转合同一订5年,没有到期,加之缺乏好政策、好行情的支持,顾某对土地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他认为生产有风险。

例2:缸四村李某,54岁,种植粮食面积8 hm2,2015年水稻平均产量9 225kg/hm2,销售价2.56元/kg,收入23616元/hm2,生产成本13 005元/hm2,小麦产量4 200 kg/hm2,收入7 560元/hm2,生产成本6 990元/hm2,两熟收入11 181元/hm2,减去土地租金4 500元/hm2,纯收入为6 681元/hm2,如果按租金12 000元/hm2计算,生产亏损,对下步打算,李某感到迷茫,如一旦土地涨价,便弃田不种。

例3:西旺村村民沈某,53岁,粮食种植面积2.2 hm2,土地来自家族及农户间的转让或转包,平均土地租金2 250元/hm2左右,2015年水稻单产8 400 kg/hm2,销售价2.66元/kg,生产成本12 150元/hm2,收入10 194元/hm2,小麦单产5 850 kg/hm2,销售价为1.9元/kg,生产成本为6 300元/hm2,收入4 815元/hm2,两熟收入减去租金纯收入12 759元/hm2,总收入28 069.8元左右。沈某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如土地租金在7 500元/hm2以上便不种,保留自己口粮田便可。

3 导致当前生产经营问题的原因

一是国家长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把粮价限制得很低,“谷贱伤农”。当地的粮食管理部门名存实亡,粮贩压级压价,如2016年小收购价为2.36元/kg,而老百姓最高质量的小麦只能卖到2元/kg。二是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年龄结构老化。当今农民既不能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又不能扩大生产,勉强维持种植。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至今为止,缸顾乡尚有近666.67 hm2的农田不通路,生产困难。全乡还没有一套粮食烘干设备,粮食收获风险隐患较大[1]。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向

综合全乡调查状况,当前全乡土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的动向从表面上看有3种。一是农户以及家族之间的承包田转让,生产成本小,种植者不愿流转,其年龄都在60岁左右,种植面积在0.07~2.0 hm2之间,这部分人目前对土地还是依赖的,也只能再种3~5年,随着年龄的增加,便弃田不种。二是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到期,硬着头皮去种,而且精耕细作,他们的动向是到期观望,期盼好年景、好政策[2]。三是廉价土地租金种植户,流转土地广种薄收,说是规模经营,实是生产粗放,这些田块大部分以低荒田为主,其动向很随意,土地涨价则不再耕种。

实际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除了以上3种经营情况外,在当前的生产形势下,农村土地总体走向是土地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上的,从事粮食生产基本不再扩大生产;而在部分土地流转比例小、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村,租金为4 500~7 500元/hm2,是个好的流转契机,但开始很难连片种植,1~2年便能成方成块。整个农村如不完善好土地流转机制,3~5 年后农业种植矛盾更为突出。

5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建议

一是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建立粮食的目标价格(以稻谷、小麦等粮食的生产成本加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确定价格)制度。二是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补贴,降低土地租金,同时要不断加大种粮大户补贴力度,培育稳定的种粮大户队伍,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地经营农业,夯实国民经济运行根基,如以10 500元/hm2租金为基数,每增加1 500元/hm2补贴20%等。三是创新流转租金结算方式,土地流转租金以稻谷的一定数量计算,按每年的国家挂牌价格折算现金,使租金随水稻行情变化而变,从而达到土地经营权者与种植者双赢[3]。四是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田设施投入。改造发展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加强水、电、路建设,提升机械化水平,减少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主体用工成本。五是加强农业服务组织化建设,促进各项生产服务之间的融合,以使服务效果更大化。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力度,要建立一种有机体系,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信息少、用工难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4]。

6 参考文献

[1] 刘琴.土地流转下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75-77.

篇(7)

20xx年,**城区计划水稻种植面积180.5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减去白鹤山乡),计划总产稻谷76万吨,比上年增加5.8万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进一步壮大**城的粮食产业,必须针对**城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稳定和完善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是继续稳定国家现行的各项惠农政策,打消群众担心政策变化的疑虑,让广大粮农吃下“定心丸”,放心投入,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对现行的有关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要真正补贴到种田人,真正发挥惠农政策对促进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大对农业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认真规划和建设机耕道,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农田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病险水库、山塘、机埠维修,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四是全面推行水稻生产种植保险,减轻稻农的灾害损失。

2.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切实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作用。一是要配齐配足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建议乡镇按8000~10000亩耕地设立1个农技推广岗位,配备一名农技人员,由财政全额供养,享受乡镇其他财政供养人员的同等待遇。二是要强化农技推广职能,把农技人员从目前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站,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使其更好地发挥农技推广作用。三是进一步延伸农技推广网络,每个村配备一名农技推广助理,协助乡镇站搞好本村的农技推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使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

3.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稻米协会、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协会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粮食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一是在全区现有的优质稻协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发展更多的优质稻协会,把更多的稻农吸收到协会,增强全区粮食生产的整体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扩大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范围,通过宣传发动,使更多的农户自觉参与,更好地促进粮食增产和节本增效,20xx年全区计划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31万亩,每亩节本增效70元以上。三是发挥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扩大优质稻订单生产、加工规模,打造**城优质稻米品牌,20xx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计划115万亩以上,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64%左右。

篇(8)

(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因此,保护和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有多个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存在,要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就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文

章主要对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粮食 生产能力 影响因素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

一般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

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主要包括耕地保

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政策保障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这五

个方面。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抱括两个方面:第一,它是

由土地、资本、物质、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所形成;第二,粮食综合水平的高低是

通过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产品的产出量来体现出来的。

二、粮食生产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的作用

1、粮食生产经营收入始终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省特殊的地理位

置、冷凉的气候条件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壤条件等,适于大宗农作物的栽培和

生产,农民长期生产经营形成了种植习惯,三大主栽作物不仅成为具有比较优

势的栽培品种,而且形成了农民栽培不可替代的品牌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粮食收入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0—80%之间,粮食作物收入

一直是农民收入不可替代的主导财源。

2、粮食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省主要粮

食品种综合加工率可达到75.0%。我省粮食资源的优势带动了食品工业和医药

工业的发展,医药工业也成为了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3、粮食过腹增值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我省畜牧业基本属于农区型畜牧业,牧区所占比重较小,全省牧区食草动

物畜产品产量只占全省畜产品总产量的10.8%,畜牧业发展主要依赖粮食转化。

从近几年我省情况来看,畜牧产品产量得到大幅的提升,有效地带动了农民收

入的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省畜产品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五分之一,

粮食过腹增值显然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投

入总量依然偏低;多头管理造成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小型农田设施

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要采取有利措施:

一是设立农业建设基金,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二是加强农业

规划编制管理,按照职责统一的原则,扩大农业资金统筹使用试点,优先在优势

农产品产区实施。三是以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我省还必须要加强农

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资金建设有效性、建立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提高耕地基

础能力和抗灾能力。

2 、提高地方农机化水平

农业机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工具,也是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农

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

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13%。根据我省农业

部有关部门测算,通过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加深土壤耕层,减少径流,防止水

土流失,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可使粮食增产15%。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

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利用,平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增加土壤蓄水

量17%,粮食增产5%以上。水稻产区推进水稻机械插秧,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

产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目前,我省地方农机水平还有待提高,只

有不断提高农机水平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 、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呈正向相关关系,这就说明我省通过施用化肥来提

高粮食产量还有一定的空间,从而将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

要素来投入其中。但是从目前看,我省的化肥施用还存在着不合理,浪费严重的

现象,甚至有部分地区已引起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化肥施用比例和

产品结构,积极改进化肥施用技术,推广科学施肥,从根本上提高化肥利用率,

最终进行区域化肥优化配置。

4 、保护耕地资源,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众多因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最主要的影

响因素。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

损毁和非农业建设占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稳定耕地面积的难度越来越大。由

此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我省就要优化结构与布局,加快开发后备资源,加大耕

地保护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话语权”,把耕地保护

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行有机肥补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和耕地质量。

5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首先,产业劳动力数量与粮食产量呈弱负相关。一方面我省农村有知识、有

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就业,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弱病残人士,整体素质

较低,农村缺乏有思想、有技能、敢创新的示范带动人才,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

在农村的应用。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因此,

应采取技物结合的办法,加大力度培养科技示范户,使他们首先掌握和运用新

品种、新技术,再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另

外,培训机制要市场化,加强培训监管。培训后形成有效的资格,并在政策上鼓

励。总之,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及培训,

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业进步。

6 、加强粮食贸易

我省现有的粮食贸易政策还不细化,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在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中的作用。所以,我省面临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理顺机制,提

高效率,切实提高调控水平。建立完善的粮食生产、流通机制,对粮食生产的数

量、品种及节奏进行调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省内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的分析

和预测,从而对数量和品种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张海华、李雪《试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农业科

技》2013年06期第43页.

[2] 姜爱林《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问题》2011年11期第106页.

[3] 郭静利、王秀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现

代化研究》2013年06期第81页.

[4]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5] 车明诚、田德斌《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

济问题》2013年19期第131页.

作者简介

篇(9)

1南阳粮食生产现状

南阳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市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品质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均单产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1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49公斤。

2南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外,主要表现为:我市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非均衡化突出,防旱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当前我市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47%,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仅66.59%,低于全省水平;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到8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3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9.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6.32%和36.12%;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比全省低33%和40%。;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小麦外,其它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全市机耕占96.1%,机播、机收仅分别为38.7%和32.4%;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全市农技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为37‰,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为1.7%,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

3加快南阳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

围绕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两大瓶颈,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三个提高”,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目的。实现南阳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3.2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粮食绿色生产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组织体系建设,粮食生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信息服务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

一要完善粮食生产资金财政投入机制,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信息、预警和扶持各地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二要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从事粮食生产、加工、购销,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各产业链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市场化的良好局面。

3.4加快信息开发

解决粮食生产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要把农民的需求视为粮食生产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要尝试多种信息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

3.5引入社会服务

为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力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合作社或协会为龙头,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有信誉的优质企业进入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充分调动企业在南阳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运营机制。达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目标。

3.6注重人才培育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起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快速通道,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技术研发,为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提供智力保障。三要强化农民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宣传,着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10)

各地干部群众到底对“**”模式认不认可,推广得怎么样?这一问题无时无刻挂在我心上。 4月2日 ,我抓住区学习实践办统一开展“蹲点调研周”活动的良机,选择一个有种植早稻习惯且面积较大的村--全旺镇**村蹲点调研,调研的重点是了解“**”模式面上推广情况,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扩粮增收的有效途径。

上午,我和粮棉站、植保站的同志一起来到**村,全旺镇的责任农技员、**村的村干部陪我们去看了该村的早稻示范片,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谈,通过交谈,使我对该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全旺镇**村共有19个生产队,农户386户,总人口1408人,以粮食、柑桔为主要收入来源,20xx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低于全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全村耕地面积共1376亩,柑桔1010亩, 去年早稻面积760亩、单季稻350亩。今年,通过宣传发动,该村落实早稻种植面积1500亩(包括从附近村承包种植的面积),比去年翻了一番。目前,已成立了“衢江区新粮农粮油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随后,我又邀请村干部以及种粮面积较大的农户,在村会议室召开了以“多种粮、种好粮”为主题的民情恳谈会,倾听种粮农户的想法和要求。通过座谈,了解到村民们都比较认可“**”模式,认为“**”模式是节本增收的好法子。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地方政府扶持和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实现了节本增收。农户加入合作社,接受全程社会化服务后,可比散户增加收入277元/亩,增加的收入包括早稻订单补助、政策补贴资金以及规模经营后节约生产成本等。二是减少了耕地抛荒。农户可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流转托管、全程、部分托管的服务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和无力耕作农户空闲田的季节性抛荒的问题,又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管理成本。三是提高了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五”(代耕、代育、代管、代收、代订单)、“十统一”(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统一保险、统一订单、统一测土配方和统一农资采购)等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所解决不了的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问题,使耕地经营权和耕作服务逐步向合作社流转,既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使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合作社掌握更多的耕地经营权,促进粮食生产逐步向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的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都能稳定在较好的水平上。

同时,村民们认为,当前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种粮面积扩大。一是农资成本高。今年,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相对于原油价格的下跌,降幅过小,农资仍然偏高。二是土地流转难。目前,村集体早已将土地分到家家户户分散经营,要从每家每户承包土地的难度较大,影响大户连片承包,增加大户生产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发展有顾虑。对国家早稻扶持政策的连续性没有把握,大户不敢与农户签订长期的承包合同。

在与村民座谈过程中,我了解到村民遇到了直播稻栽培的草害难防治、油菜田种植早稻季节紧张等难题。对直播稻栽培的草害难防治问题,我要求区粮油蔬菜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周爱珠当场给予解答,详细讲解直播稻草害防治的技术。并且,粮棉站已于近期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对粮食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进行先进适用的种粮技术培训。对油菜田种植早稻季节紧张问题,我安排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双季双抛栽培技术,告知村民可以通过塑盘育秧技术解决油菜田种植早稻季节紧张的问题。

蹲点调研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依然触动很大。在走访座谈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农民有多种粮、种好粮的愿望,也很希望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实现增收,毕竟农民有种植粮食的传统习惯,只要粮食种植效益上去了,农民还是很愿意多种粮食的。今年,市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各县(市、区)把早稻扩面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而要实现早稻面积大的突破,彻底改变目前粮食生产的被动局面,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粮价,大幅度增加种粮的经济效益。但粮食价 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粮价受到国家严格调控的前提下,只有采取宣传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一步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完善考核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实现扩粮增收。为此,在粮食生产发展上,我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模式要全面推开。实践证明,“**”模式是扩粮增收的好法子,各地群众对“**”还是模式比较认可的。对于“**”模式,各级领导都给予高度评价。茅临生副省长批示:请农业厅将各地好的做法在面上推广,送新闻单位宣传。衢江区的这一做法贵在抓得实,既服务了农民,早稻面积有望增两成,也把政府的扶持资金用在点子上。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区长蔡晓春也都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大力推广“**”模式。为此,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大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凡早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要逢村建社,或几个村联合建社,着力扩大国家种粮扶持政策的受益面,尽量将省市种粮补贴政策用足用活。当然,也要避免仅仅为了套取补贴资金而建社,各种粮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二是督查考核要动真碰硬。当前,我区的粮食生产指标考核办法主要采取年终一次性考核的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缺陷。因为粮食生产是有季节性的,早稻、晚稻有不同的收割时间。而水稻一旦收割掉,要检查种植面积也就无从谈起。为此,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考核应该注重平时,早稻、单季稻及连作晚稻都要采取季节性实地抽查验收的方式,以真正发挥考核的监督约束作用,改变各级政府目前对待粮食生产普遍存在的“喝个口号、开个会议、下个计划、填个报表”搞数字游戏应付了事的现象。同时,粮食生产考核办法要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实际,科学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可以分为硬性指标和目标指标,简单地采取“一票否决制”并不科学。要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将粮食安全工作与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的年度奖金、人事任免等相挂钩,通过直接的经济或行政手段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08-02

Research on Grain Subsidy Policy in Henan Provinc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Rural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in Henan Province

Zhao Qi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Rural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rom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 that problems in grain subsidy policy,and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Henan;Grain subsidy policy;Questionnaire

1 引言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连续几年粮食产量突破千亿斤,用占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农业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匮乏,劳动力人口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对粮食增产增收有了很大制约,为了调动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为了刺激粮食生产,政府主导,河南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2]。河南粮食主产区补贴政策有:1个支持,1项奖励,4种补贴。2009年后,对小麦、玉米、水稻的良种补贴在河南省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河南粮食补偿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农户生产行为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包括购买种子、农田灌溉、购买农机等等,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3][4],为深入探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的执行效果与改革利弊,是否与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匹配等问题,笔者于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对河南种粮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粮食补贴实施和效果。

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笔者选择了郑州师范学院农村大学生家庭为研究对象,遍布于河南全省。为保证调查农户提高对问卷理解度,就问卷的作答情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培训和解释,使其能协助家人进行真实情况反映。此次调查对象涵盖了河南省所有的行政地市,涉及到54个县,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比为91%。问卷包含24个问题,涵盖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收入现状、种粮现状、土地流转情况、粮补的了解情况、对粮补的满意度等方面。

3 问卷结果分析

3.1 种粮家庭基本特征、家庭收入和种粮目的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种粮面积主要集中在0.33hm2以下、0.33~0.67hm2,分别为67%、27%;劳动力年龄在40~49岁的农户比例为75%,其次为劳动力年龄50~59岁的农户比例为21%。有男劳动力的家庭为180户,所占比例为85%。小学初中劳动力比例为83%。有55%的家庭收入在1万~3万元。种粮收入占家庭收入50%的农户比例不足50%。

数据统计显示,家庭单位的种粮面积大多数少于0.33hm2,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种粮户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比例大,家庭收入50%左右在1万~3万元,50%以上家庭不以种粮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满足自家需要、增加家庭收入的比例占了73%。

3.2 土地流转与种粮情况 近几年,种粮家庭30%进行过土地转包,表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较为普遍,这与农村目前外出打工者较多的现状相符合。近5a来,种粮面积不变的家庭比例63%。种粮面积增加的家庭仅为12户,5户家庭选择增加种粮面积的原因是因为无其他途径收入,只能种粮增加收入。种粮面积减少的家庭为72户,所占比例为34.3%,其中有30%左右家庭分别因为种粮成本高收入低和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减少了粮食种植,因粮价不稳和种粮补贴少而减少种粮面积的各2户,有8户家庭因有更好的收入途经选择了减少种粮面积。

当被问到如果分配的耕地面积增加的情况下时,31.5%左右的农户还是愿意增大种粮面积,37%左右的农户家庭选择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有10%左右的家庭因有更好的收入途经,选择放弃种地,因劳动力缺乏需要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有2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粮食种植现状不容乐观。

3.3 种粮补贴情况 当问到上一年的种粮补贴金额时,有约54%的农户不能告知所领补偿款的具体数额,只能给出大致金额。从农户给出的大致数据看,300元以内粮食补偿款的家庭占了43.7%,300~500元补偿款的家庭占了28.7%,500元以上补偿款的家庭约20%,多集中在500~700元范围带内。当被问及如果粮食补贴提高1倍,有51%的农户表示愿意扩大种植面积,有45%农户表示愿意保持不变,仅有5%左右家庭表示会减少种植面积,表明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有更高的要求。

3.4 对粮食补贴政策的了解 关于对粮食政策了解这个问题,农户最了解的粮食补贴政策是种粮直接补贴,其他依次是良种补贴、粮食最低价收购、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其中仍有30%的农户表示对粮食补贴政策不了解。由此可知,粮食补贴政策精神并没有被所有种粮农户所理解。数据分析显示,村干部、亲朋好友、电视报纸媒体等途经是种粮农户了解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渠道。

3.5 对粮食政策的评价 当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对增加家庭收入的效果评价问题时,占调查农户68%左右的家庭选择了:该政策对增加家庭收入的效果一般,有10%的家庭觉得该政策对增加家庭收入无用,可以看出粮食补贴的金额对改善家庭收入的作用微弱。进一步对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户积极性提高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与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的评价基本一致,同样有68%的农户家庭认为粮食补贴对刺激种粮积极性的效果一般。同样的,普遍农户也认为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作用效果一般。针对农业补贴政策,有1/4成农户选择不满意,有3/4农户表示基本满意。

3.6 种粮补贴的落实情况 至少60%左右的农户表示不清楚是否有非种粮者冒领粮食补贴,认为该现象普遍存在的农户占了5%的比例,近20%左右的农户觉得冒领补偿现象比较少,15%的农户认为完全不存在补偿款冒领的现象。当面对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时,仅有1/5的农户写了具体的建议,绝大多数农户的建议为增加提高粮食补贴力度,有20%的农户希望能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来增加家庭收入。

4 粮食补偿现状及对策建议

4.1 从调整补贴角度着手 适度调整补贴标准 由调查问卷反馈可知,每户家庭补贴总额约500元以下,该数目在大多数家庭收入总额3万~5万元的里面所占的份额很少,在人均土地面积不能增长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要从调整补贴角度着手,适度提高补贴额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

4.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鼓励农村青壮年创业 调查结果数据统计表明,目前农村种粮劳动力明显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也是造成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在考虑调整补贴标准的同时,着手进行农村产业生产结构调整,鼓励青壮年在家乡创业[5],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逐步改善外出务工造成的劳动力短缺现状。

4.3 切实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发挥惠农政策作用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补贴标准过低、补贴款有冒领的现象,逐步进行修订和改进,加强监督,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途经多角度的实现家门口谋财富[6],让真正种植者获得收益,获得合理的收益,尽快缩小在家种粮的收益和外出打工收入之间的差距,真正提高农户家庭的种植积极性,实现我国农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奇,郭运宏.河南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6-7,17.

[2]韩红梅,袁小琨.粮食主产县粮食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J].知识经济,2011(20):50,46.

[3]潘刚.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