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6 09:46: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的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统计学的知识

篇(1)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这既是一个很具有趣味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从平常的百姓到研究技术人员,没有人不在使用着这门学科。它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学是一门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一门学科,它一般出现在教材的后几个章节,重视程度往往没有其它章节深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深入,统计学知识正在慢慢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统计图表以及平均数的简单介绍以及应用,让学生不断接触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数据信息。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开始更加深入的对统计学的知识进行介绍以及应用,增加了一些统计图表种类的应用,增加了众数、方差、极差等统计学名字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订,正在不断增加所占章节的比重,知识内容也更加的深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学知识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而且统计学也正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1.整体化。在过去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尽管有统计学知识的出现,但多数以零散形式出现,知识点不能穿成一条线,这不仅对于教师讲课有难度,学生进行理解消化记忆,也成了困难。对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长久研究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困难。近些年来,教育理念进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也越来越多样化,教材的改革将统计学知识进行统一,虽然统一的不够完善,但相对以往,已经进步了很多。这对于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的传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推进了统计学更加深刻化的进程。

2.实际化。近些年来,教育者越来越崇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里,解决社会生活的问题。统计学知识成为了首选。首先,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简明易懂,适合所有类型的学生学习。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可以被应用到各行各业,这促进了基础统计学的推广。稍微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在高中进行学习,这些知识可应用到更深刻的领域。

3.数量化。在过去,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知识不能被吸收采纳,被剔出。如:回归分析中方程形式过于复杂,而被一些省剔出高考范围,这是统计学的学习缺失。但近年来,教育水平进步,教学工具全面,学生学习工具更多,如可使用计算器,对回归分析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有效手段。

4.娱乐化。以往学习统计学时候,全部是课堂上进行,学习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在教育理念的进步下,提倡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这为统计学的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理解学习,寻找与统计学知识有关的生活问题。这既达到了将知识融合进生活的目的,也促进了统计学知识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像以往一般枯燥,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寻找快乐,使学习的过程更加娱乐化。结束语在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依旧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将会走出课堂,不断地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践调查,这也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沟通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可以在舒适的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统计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春国.小学数学统计知识教学初探.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2]马玉林,邹军文.初中数学统计知识及教学探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3]杨亦荐,张柔棉.谈中小学里的统计学知识新课程研究,2009年7月,总第155期.

[4]张敬书.对中小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再认识中学数学月刊,2002年9月,17-19.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03-02

一、前言

统计学作为高职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要包含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由于统计学数据比较繁杂,理论性比较强,而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又相对比较薄弱,就会让学生对学习统计学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很难将统计学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并最终应用到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在这一背景下,案例教学模式被提上了研究日程。

二、高职统计学的特点

1.结构繁杂,信息丰富。首先,统计学课程内容相比其他学科内容较抽象,且分类比较复杂。由于学生没有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因此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统计学中的理论概念和含义,缺乏对该类知识的积累。其次,统计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各种现象总体数量的关系,掌握其中的规律。对于统计学来说,每个原理的统计都有自身相应的现实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推导最小平方乘法计算公式时,需要借助偏微分的理论知识。虽然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只是熟练使用这类公式,对推导公式没有要求,但是也造成了学生对公式的不理解。在讲授每种指标时,一般都是通过公式教授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将各种指标作为数学公式去学习,导致学生很难正确的理解每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再者统计学各章统计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每一种方法有着自身独特的分析过程和应用条件等。

2.实践性较强。统计学是根据定量来认识问题的对象,是用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必要工具,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实践应用性较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管是企业、公司还是国民经济的管理、经营、决策以及科研等,都需要借助于统计学中的统计分析和数量分析,因此,统计学适用于各个领域。在现阶段的高职统计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其实践应用的成效。

3.专业性较强。在高职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自身价值,就需要将统计学和专业性的学科融合。针对高职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其教学和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并没有很好的结合。由于各个专业统计的教学都采用同一练习、教材,而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做出细化,再加上没有重视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讲述各个理论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应用等方面,因此,就加大了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理解的难度。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统计学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统计学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统计学教学中,案例一般都取自与现实生活现象相关的问题中,比较典型、真实,可以让人们在分析研究中,把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将统计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形象具体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加深了理解能力,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好地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案例教学将统计学教学形象化,让学生在体验场景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其中,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所谓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教学,即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实践、学习以及职业等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介绍,将学生指引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深入了解问题的内涵,并总结出重点数据资料;在对案例分析探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将所分析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知识的效率。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并不是过度的复制性的教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更看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让统计学教学更具有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实现学生主体价值,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学生自编案例和教师精选案例两种形式。

1.学生自编的案例。学生通过自编案例,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其自编案例的步骤为:首先,进行问卷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一个标准案例包含的内容和设计方法等;其次,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切身体验选择相应的调查对象、方法等;最后,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能够区别有效问卷和无效问卷的特性,并归纳出无效问卷给数据分析结果和质量带来的影响。学生自编的案例一般都是依照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编成的,目的是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将相关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教师精选的案例。教师精选的案例主要是教师精选与统计学各章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关联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例如,公式运用、数据归纳总结、数据结果分析以及相关软件使用等方面。对于精选的案例,教师必须要紧扣章节的内容,当一个案例可以直接贯通章节的前后时,可以将相关知识通过这一个案例串联起来,反之,则需要教师准备多个精选案例。教师精选的案例可以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获得,也可以由同事提供,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自编案例。

五、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原则

1.与统计学专业相融合。案例教学要注意与统计学专业相融合。教师应该明确各个专业的教学目的,划分教学的难点、重点,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最终目的,并结合各个专业的性质特点来精心地挑选案例。例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变异指标来实现对投资风险的考察等。

2.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案例教学模式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来组织、编排案例;针对知识的复杂性、专业性,将其变得更加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案例必须和实际教材相结合,一旦选取一些与教材不符的案例,就会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丧失了教学的目的。因此,选择有对性、科学性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

3.理论与实践形结合。高职统计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统计学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将统计抽象的原理、概念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要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选择一些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案例,来讲解统计学中的抽样判断、方差等方面的知识。

六、案例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对于学生自编的案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自编案例的质量和实用性。如果学生自编的案例,没有可行性,就会让学生失去努力的动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师精编的案例要跟随时展的潮流,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理想结合;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混合分配,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全面地掌握学生接收知识的水平,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执行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积极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案例教学模式更加形象化、精美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实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由于统计学公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理论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清楚地展示出公式具体的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能力。因此,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

完善案例教学的考核体系。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可以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平时的案例作业占总比例的30%,期末考核的成绩占总比例的70%,进而实现知识应用和案例分析共同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统计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要想实现统计学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理论性、现实性以及与专业相融合的案例,将统计学中的原理、概念以及公式等具体化,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动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振,朱B,夏利平.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3,(21):148-149.

[2]张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2010,(05):52-53.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6-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势必要全力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要求: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统计学产生于应用,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在中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辅助功效。它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然而,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不断增强中职统计学教学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完成好的大课题。

一、统计学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统计学是一门学科交叉的方法论学科,它研究经济社会现象,具有数据量大、内容枯燥、要求学生系统性思维强的特点,而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压力大,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一些基本技能欠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弱,客观上加大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的难度。例如,统计学对于学生中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然而,部分学生要么有基础没兴趣,要么有兴趣没基础,要么没基础没兴趣,如何引导好这部分学生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充满兴趣地下大功夫来弥补学习基础的不足成为一个难度不小的工作。

(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

首先,中职统计学教材标准不一。统计是由原来分属于经济学科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分属于数学学科的数理统计学两门学科融合形成的。有些教材,只是将原来的这两类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没有新内容;有的教材,有新内容,但是对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不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

其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统计学教学是一门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例如,它所研究的数量分析方法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然而目前统计学教学的内容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课堂“灌输”,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三)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的中职院校统计学课堂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师生之间互动缺乏;教学模式法相对落后,教学手段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得到运用;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的创新发展而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得不到很好地掌握。

(四)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中职院校统计学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和方法稍显陈旧,实际效果不强,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出勤、课堂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考核评价模式,缺乏对学生统计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于学生提高统计实践操作能力作用不明显。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中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统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全面贯彻十“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崇高目标;其次,要充分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第三,要创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成为参与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统计教学的基础保障。作为中职院校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提高统计学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更新知识、进修、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联合培养师资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一味的“填鸭式”灌输不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创新是教师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手段,广泛应用项目教学、互动教学等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变的富有新意,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四)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

因为统计学注重应用,所以中职统计学的考试,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首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诚信考试等道德素养层面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等业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一个合理的评定。第三,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总之,中职院校统计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中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去自我改进提高,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常用和实用的工具,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来说,统计学基础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过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而统计的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使用统计工具,是统计教学的焦点问题。

一、强化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一些学生曾作为被调查对象,填写过各种市场调查问卷,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到洗发水、手机等类产品的调查表,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学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增强对统计学习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逐渐改变按部就班地讲解调查结果的方法,着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调查项目:如人口抽样调查表、动漫类型调查表等。全班同学参与调查表的填写,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描述的过程,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解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实践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掌握操作的方法。但对于中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模拟中教导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不是为统计而统计,而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统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多、内容讲授系统且可控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被动,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也是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在讲课之前,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题,阅读有关章节后回答,以《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节为例:

1.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3.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变量值?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这三题抓住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这一节中的难点和关键。让学生既要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又要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指导。提问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最后对全课要进行总结,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取得大量分散的原始资料,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此时计算机成为极好的工具。在统计调查数据时,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快捷而准确,通过一个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学生可熟练运用SUM、AVERAGE、MAX等功能,通过设置使用方差和标准差函数,使学生学会误差函数的设置,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统计结果。学生将计算出的统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计成为统计表或统计图,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造意境,启发想象

思维是离不开具体感性材料的,形象的直观材料在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结合画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启发想象。在讲概率分布之一——正态分布时,通过频数直方图作出正态分布曲线,引导同学直观地得出正态曲线象钟的形状,所以也叫钟型曲线,然后根据图形启发同学们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既要有教师积极引导和严密的组织教学,又要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对于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争取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篇(5)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篇(6)

统计学课程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要求,改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统计技能培养,以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目前高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来探讨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同于本科教育,其教育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不像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以系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围绕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有效就业而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知识—能力—应用”,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有效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的特点,教学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开发与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高职统计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统计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

高职院校在制订统计学教学方案时,由于受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统计学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性不强。这就让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只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烦锁的统计学计算,忽略如何教会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经管、会计、金融类学生,数学知识有限,对公式、原理、数据推理计算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听不懂、学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也就不重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只求考试过关,不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高职统计学实践性教材缺乏

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在使用统计学教材时仍然是偏重理论部分,统计技能应用教材的开发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统计学教材是对本科院校统计学教材的压缩和缩减,教材内容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应用”。虽然内容有所减少,但整个知识结构还是摆脱不了本科院校统计学理论教学的特点,缺乏实践应用性,这就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产生矛盾。由于应用型统计学教材的缺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计算,无法有效地通过经济统计指标案例分析、统计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以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统计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处于主动地进行知识传授的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教学信息主要是单向传递,课堂上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虽说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多,但很难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由于统计学教学资源的制约和课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时,只是按照课本内容,以统计学理论为导向,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统计方法展开讲解,填充式地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很好地贯彻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要求,即从统计学实践应用出发,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技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数据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围绕职业教育特点,加强统计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始终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进而从实际问题入手,以项目为载体,在实训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活动,应用典型经济活动案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及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对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行动的引导,而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指导。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情境设计,以任务驱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围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和改革统计学教学形式和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及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内容要丰富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以做和练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公式的推导和手工的运算过程。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他们的发散思维,变填充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在“做”和“练”中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数据、统计表转换成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形式,直观而简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经济活动统计指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景体验,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借助实际经济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应用型的高职统计学教材

对于高职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实用性原则,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开发出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践性较强的统计学教材。在高职统计学教材中,加大案例分析和情境教学内容,把统计教学与实际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偏重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统计信息实际的应用。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做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去除统计学教学中抽象理论和原理的讲解、烦琐的公式和方法的推导过程,强化统计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统计学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紧密联系当前经济与管理最新动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及在相关领域有效应用统计结果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现行经济运行状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正确理解和判断目前经济运行基本态势,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源鸿.统计学的普及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292-292.

篇(7)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本文由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转贴于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篇(8)

关键词: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n

bsp;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转贴于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92―04

一 引言

学习监控是指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1],包括学生的自我学习监控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它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而教学管理层次的教学监控(如教师考评、教学效果评估)等不在此范围。教育研究表明,监控学生的学习是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措施,是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学习监控的缺失是造成网络教学质量低、辍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监控机制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诸多网络学习障碍,如,学生在课程知识空间中容易迷航;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而使学习动机难以长期保持;缺乏恰当的教师指导等等。因此,远程教育者需要寻求必要的措施来实施学习监控,一个有效的网络教学系统则需要提供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生状态的途径,并可以采取恰当的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从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高质量的远程学习得以发生。

课堂教学中,学习监控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学业结果和访谈等渠道来获取学生学习信息、感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适应性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自主学习。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非正式的监控渠道因为师生分隔而变得不太可能,因此,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计新的渠道来实施类似的学习监控,这些渠道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挖掘、信息呈现等若干信息处理过程。因此,本文拟将信息处理领域内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引入到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从信息处理的视角,在多维学生行为数据和网络教学用户(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搭起一个信息理解和交互的桥梁,使教师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监控成为可能,并且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监控,为提升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思路和实践路线。

二 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处理

网络教学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中往往汇集了大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学习的补充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学习者信息、学习结果信息等。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面授教学系统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教与学的活动都通过数字化信息流动,这些数字化信息即构成了网络教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处理和呈现,使其对教与学双方产生作用,可能是网络教学系统研究的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但是现有的网络教学对LMS中大量数据的利用和洞察是有限的,虽然一些LMS系统(如Blackboard、WebCT等)提供了学习行为的跟踪和诸多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但其目的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层次,如统计学生登录学习平台的频次;对用户访问课程的总体情况可视化呈现;通过可视化图表如柱状图、曲线图等显示学生学习成绩等。这给网络教学管理会带来更多支持,但尚没有深入到学习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层次,比如,学生对某个概念的掌握程度、知识点的难度、学生的学习障碍等,因此对教与学决策的支持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就已经提供的部分数据分析统计功能,也未能被教育者和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来监控学习,网络教学系统更多成为一个静态课程库,呈现的是主要功能,交互、管理、反馈等功能往往作为摆设而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人力成本投入的局限,例如,LMS中反映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跟踪性数据通常以日志文件、表格文件呈现形式,庞杂而混乱,对于教师而言太过麻烦,需要专业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知识,教师很难直接利用。

因此,如何增进人们(尤其是教师)对网络教学中各类信息的理解?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使其能够支持教学决策?情报学近年来的热点和前沿之一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则提供了洞察信息、支持决策的工具。

三 信息可视化为学习监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

信息可视化是在计算机的协助下,对数据的可见的、交互的表示;其目的是洞察数据、发现知识、作出决策或解释数据,如图1所示。

信息可视化的关键是,将数据用有意义的图形表示出来,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这个信息日益丰富的社会,可视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表示和理解大型复杂数据的方式,引导我们获得新的洞察和有效的决策。信息可视化可用于知识发现、决策支持、信息理解、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界面设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文献信息表示等。目前在如下几个方面涌现了较多的应用成果:(1)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即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和挖掘大量数据背后的知识,如油气勘探、气象预报、股票分析、电子商务等。(2)知识域可视化(KDVis),以可视化技术为手段,描绘某个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一组知识)的发展轨迹,动态形象全面展示领域知识的总体结构,揭示知识单元之间的本质关系[3]。工具有概念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等,如英语视觉化词典Visual Thesaurus。(3)动态知识呈现,提供信息及其相关信息间关系的全貌,允许用户与之交互,增进信息理解。如集成于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检索中的ConceptLink系统,集词汇共频、动态概念映射关联于一体的可视化系统,揭示数据库文献的内在特征,揭示某个领域的信息之间的关联[4]。(4)数字图书馆,围绕大型文档集合的可视化应用展开,如用可视化揭示信息的分布;用可视化显示检索的结果;用可视化为大量的信息分类;用可视化帮助用户浏览等。如美国Berkeley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人员开发的文献检索结果可视化系统TitleBars,可视化查寻条件与检索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英国皇后图书馆(Queen Library)的图书检索系统提供与查寻条件相关词汇的概念关系图,引导进一步搜索[5]。

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到网络教学领域来加强学习监控,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方法。网络教学中的学习监控首先依赖于对LMS中大量数据的洞察,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自我监控都必须建立在学习状态信息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据理解和洞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信息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可以支持和促进教师/学生对大量的多维的课程教学信息和学习行为信息的理解和洞察。国际上,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新的课题。研究者一般的结论有:信息可视化技术可用来图形化处理复杂、多维的学生行为数据;可视化技术易于表现网络教学中的社会特征,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在线论坛中的交互关系;教师能够灵活操纵可视化图形,多侧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课程方面的特征,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者以及监控在线课堂。国际上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是CourseVis/ GISMO系列项目[6]。

CourseVis是瑞士Lugano大学的信息技术学院研究并开发出的支持远程教学的可视化工具[7]。其中信息可视化应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进行可视化呈现;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过程和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对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可视化揭示。GISMO是CourseVis的研究继续,基本延续了前者的功能[8]。与前者相比最大的改进在于平台技术上。CourseVis是一个WebCT的外挂工具,而GISMO无缝集成于Moodle远程教学平台,为在线教学的教师和课程指导者提供操纵界面。因为Moodle的开源和免费特性,将可视化工具整合进网络教学平台变为可能,而且GISMO还宣称留有API接口,可以整合到其他LMS中。

GISMO项目是直接面向网络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而设计的整体可视化解决方案。而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的某些具体方面也有一些应用,如InterMap视觉呈现课程参与者的交互情况[9];France等研究的学习阶段的交互性活动图表[10]等。

事实上,可视化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经验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例如,有很多研究着眼于应用IV技术来分析在线论坛;采用IV分析电子商务中的用户行为;可视化技术管理电子邮件等等;可视化知识管理;可视化信息导航;可视化知识分类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网络教学中的可视化应用提供思路。

四 面向学习监控的可视化机制

我们认为,信息可视化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面向学习监控,致力于建造学生、教师和课程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理解的诸多通道。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从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学生的自我监控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需求和相应的可视化学习监控机制,如表1所示。

1 学习者特征可视化。学习者特征可分解为认知特征、社会交往特征和行为特征等三个子特征。认知特征,通过整体的学习者学业水平、知识点粒度的掌握水平、知识单元(主题)粒度的掌握水平、学生认知难点、学习者的相互比较等来多角度来反映;社会交往特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师生交互,学生和系统之间等若干交互来映射,如在讨论区中的参与情况,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等;行为特征,则反映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客观活动情况,如课程参与度、学习习惯、媒体习惯、学习进度等。借助于各种可视化技术,可将各个子特征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可以勾勒出学习者的整体特征。其结果将为学生模型的构建提供直接依据和方式方法。如图2可视化呈现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水平[7]。

2 群体特征可视化。群体特征也可分解为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交往特征等三个方面。认知特征侧重从群体(或小组)认知水平的展现,如呈现学生总体学业水平、各知识点学生的总体掌握水平,如图3所示[7],揭示的规律可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策略选择;也可观测到一些学习小组认知风格,用于指导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行为特征则揭示群体行为规律,如学生群体对课程知识和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学生对课程网站的登录情况等,揭示的规律对媒体选择和平台技术优化等都有直接指导意义。社会交往是群体特征中最有活力的特征,在社会科学领域群体交互可视化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例如,对在线论坛的可视化,用生长树的形式展示论坛中某个话题的讨论情况[11];以活跃球的方式呈现讨论区中某个话题的活跃程度以及个人参与情况等[8]。图4呈现了CourseVis平台讨论区的可视化的界面[7]。呈现交互信息,在提高交互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便于教师发现交互障碍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3 课程特征可视化。基于课程知识和资源的视角,对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得到关于课程特征的全局性认识。可分解为诸多子特征:课程知识点难度特征、资源访问特征、媒体使用特征等。例如,对课程某知识单元的学生访问情况,可以反映该知识点的难度;结合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可了解该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教师据此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干预。另外,从课程资源角度,可以了解那些课程资源更受欢迎,哪些媒体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4 教师特征可视化。远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跟踪教师的行为,通过教师的登录行为、交互行为等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的教学参与度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内容,教师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可促进其控制教学行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5 课程知识域可视化。借鉴知识域可视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可视化技术为手段,描绘某个知识领域(相互关联的一组知识)的总体结构,揭示课程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相关的方法有:概念图、语义网络、认知地图等。例如,以树状图的方式布局知识点,可缩放、折叠。点的大小表明重要程度,颜色标识某学习者对此掌握的程度。点击某个点,可直接进入该内容单元。可能的应用方式有:由教师或课程开发者预设的知识域的概念图或语义网络;动态生成的学习者动态认知地图。每个学生的认知地图都是不同的,可反映学生的认知路径和认知水平。

6 可视化学习导航。能将学习者已访问的课程页面动态生成一个图形化的浏览历史地图,当学习者从一个课程页面进入到另一个页面时,系统会自动地将页面添加到图中,可以在最小的屏幕空间中显示整个浏览历史地图。通过可视化学习导航,可以得到学习引导,避免信息迷航。具体应用方式:生成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路径;实时查看教师推荐的学习导航路径;查看某个学习同伴(高手)的学习路径。可参考的相关研究经验有:Maryland大学计算机学院的Bederson研究的PadPrints技术[12];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院开发的Hy+技术[13]等。

需要区别的是,课程知识域可视化,往往是教师或课程开发者预设的静态的知识语义网络,对学生自主学习更具有监控意义;而课程特征可视化是在学习经验基础上聚集起来的课程使用特征,从课程角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其特征对于教师教学和课程开发更具有监控意义。

五 结语

总之,面向学习监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其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可视化技术,反映远程课堂中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出的交往特征、认知特征、行为特征等凸显出来,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特征、教学策略特征凸显出来,增进教师和学生自身对学习状态的洞察,达到学习监控和决策支持的目的。

信息可视化在网络学习系统中应用的相关工作很多,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而可视化并不是一个最终解决方案,而仅仅是应用领域需求的一种体现,本文如能传达出来自网络学习监控的可视化需求亦达到目的了。

参考文献

[1] 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1):8-14.

[2] 曹梅.网络学习监控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 2002,(7):47-49.

[3] 张芳芳,周宁等. 知识域可视化初探[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7,(2):16-24.

[4] 林夏.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Z]. 2008年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讲义.2008.

[5] 英国皇后图书馆主页[OL].

[6] 项目介绍[OL]., GISMO软件下载.

[7] Mazza R, Dimitrova V. CourseVis: A graphical student monitoring tool for supporting instructors in web-based distance courses[J]. Int.J.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7,(65):125-139.

[8] Mazza R, Milani C. Exploring Usage Analysis in Learning Systems: Gaining Insights From Visualisations[C].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AIED).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5, 65-72.

[9] Romani L A S. InterMap: Tool for Visualizing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 Web[D]. Master’s thesis, Institute of Computing, State University of Campinas,Brazil, 2000

[10] France L, et al. Help through Visualization to Compare Learners’ Activities to Recommended Learning Scenarios[C].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5, pp. 476-480.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22-03

1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基础配备介绍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是南园小学2014年引进的一套设备,该设备最具特点的是即时反馈系统(IRS),上课时学生每人手持一个按键器,每当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点下按钮,它就会将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即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即时统计学生的回答情况,绘制统计图表,也可以通过翻牌等功能查看每一个学生的选择,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该系统配备的互动电子白板,应用人可以在白板上以手指或笔来操控电脑或写入资料,结合系统自带的互动工具,及时抓取课堂的生成。

实物提示机也是系统的一个亮点,它可以立即抓取图书、照片、3D实物等多种媒体材料,并能一次呈现多幅学生作品,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是课堂教学中最简便的教材(教学)展现工具。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构成图如图1所示。

2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对于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的优势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自带便捷的互动工具,简单易操作,为教师开展互动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包括对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也带来积极影响。

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促进了师本互动,让教学内容的呈现互动性增强

1)教师使用多媒体媒介的频次增加。适当地插入音频、视频以及Flash等多媒体,能让情境引入更直观、生动、有趣,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比如“平移和旋转”一课,插入一些Flas,让物体的运动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观察与模仿体会平移运动与旋转运动的特征。同时可以在同一个页面中放多个Flash,方便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类过程可以通过拖拽、叠加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又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插入一段视频,使学生体会到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

通过课题组对实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由于“智慧教室系统”中能更快速便捷地应用各种多媒体媒介,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师本互动变得活跃,教师更愿意将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媒介的频次因此增加,如图2所示。

2)教学内容的呈现更灵动和自由。以“有多少点子”一课为例,书本呈现的只有一副2×3的点子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希望能有更多的由学生生成的资源,即能由学生摆出更多的点子图,并呈现其操作过程。使用“智慧教室”系统自带的互动工具,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准备一副点子图和两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色块,学生可以利用拖拽功能现场生成一副新的点子图,并以此为资源展开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完整呈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问卷调查显示,使用“智慧教室”系统后,教师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合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意图。因此,教师自制课件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如图3所示。

“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让探究结果的呈现互动性增强

1)探究过程被看得见。一个探究活动结束,留在明面上的通常是探究的结果,怎样将探究过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向下平移一格?这个问题答案可以预设,用课件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但这时的人机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也可以利用“智慧教室”的互动工具,请学生上台操作,这时学生是主动去思考的,在人机互动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他的思考过程会很清楚地呈现,此时需要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系统抓取与展示的特性,充分了解和诊断学生真实的起点状态,深度解读和把脉学生的各种信息与思S状态,捕捉和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源,并适时结合IRS即时反馈工具,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与示范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2)探究过程更开放。基于“智慧教室”系统自带的互动工具,教师能设计更为开放的问题情境,并及时抓取学生的表达与表现,使学生持续被吸引,更专注于持续的学习活动。以“图形的分类”为例,在课件中只需提供基本图形,由学生制定分类的标准并形成多样的、差异的解决问题方案,从而为师生有效互动提供丰富的互动性资源。

3)探究过程更有序。在探究过程中,适当使用系统自带的互动工具可以让探究过程更有序。比如“计时器”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时间,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更为紧张,参与讨论更为充分,探究活动的效率也相应提高。又如“小组奖励榜”的使用,方便快捷地建立起奖惩制度,大大刺激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利用IRS即时反馈系统票选最佳方案,巧妙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和更踊跃的回答,让探究过程更有序、更高效。

“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让教学进程的推进互动性增强

1)课堂教学推进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是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答”的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教师凭教学经验推进教学进程,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下意识寻找合适的学生,回答教师所期待的答案这一情况,另外,教师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反馈。“智慧教室”系统中的IRS改变了这种师生单向互动的局面,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每名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由此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合理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周长”一课,从预习作业中发现,学生对边线不理解。针对这一情形,我们找出典型错例,通过学生投票了解学情。第一题,准确率高于85%,表明学生已经理解到描边线必须紧贴图形边沿,此题简单带过;第二题答题准确率低于85%,高于35%,这就需要教师妥善结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与示范教学,突破重点难点。最后再进行第二次投票,检验讨论效果并根据反馈结果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题的答题率低于35%,那么这一题就需要引起重视了,是不是出错题了?或者对学生来说真的太难了。

2)课后辅导模式改变。“智慧教室”系统具有较强的后续诊断分析功能,一节课结束以后,系统自动生成若干报告。这些报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补救。教师无须再对全班学生进行大面积大规模的重复练习,只需找出一堂课中回答准确率较低的几位同学,在课后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这样既节约了大部分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关照到了小部分掌握不到位的学生,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的IRS评量系统,搜集整个学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进行记录与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将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让展示交流汇报的互动性增强 展示汇报r,教师可以一次提取多位学生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或分析比较,或分类整理,或总结概括,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师生的交互作用,丰富学生对知识、经验内涵的认识和体验,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同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发展和提升,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利用IRS即时反馈系统,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即时评价,激励学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确高效。

“智慧教室”系统的使用,让练习巩固环节的互动性增强

1)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待遇不均衡化现象明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回答问题的往往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学生。借助“智慧教室”系统的IRS投票器,一个提问,所有学生都可以同时作答,真正实现了“一问百应”,且每一个学生的答题进度都可显示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督促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翻牌功能,学生的答题情况被直播出来,学生答题态度也端正起来。前测、课堂练习、后测时均可用,真正实现“一对一教学”。

课题组在实验对比班级做了一个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从图4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远远高于传统模式,师生交流更加频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互动效果更好了。

2)不同方式、自主选择。抢权和挑人都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使用这两项功能,学生的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挑人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模式,在题目较为简单,让学生掌握较好的题目常常会用这种模式请学生上台展示,一来好玩刺激,二来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因为被选中而高兴,更因为正确回答问题而增强学习的自信。抢权则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参与形式,在题目较难时用这种方式,肯去抢的学生一定是心中有数的,活动为他展示自己提供了舞台。

3)操作体验、眼见为实。使用智慧教室系统做练习,部分题目不仅可以给出答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上台操作体验,满足他们“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

3 结语

“科技是一把创新的钥匙,要合理掌握才能打开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这一年多的研究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利用HiTeach智慧教室的IRS评量系统有效地搜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进行记录与分析,并找出数据中蕴含的教学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待于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题库的建设与研究,加强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不断完善对基于智慧教室的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体系,并加入游戏、在线教学等元素,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图5)。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