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宏观经济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改革允许农用土地租赁、流转以增加农民收入,并鼓励农民迁入中小型城镇。最新修订的《预算法》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当地经济建设募集资金(需中央政府审批通过),代替过去地方对“隐瞒”债务融资的依赖。政府规章的合理化、人性化同样使创业变得更加容易。
看点一
当前实际经济增长或慢于官方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发电量、水泥和钢材产量等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更可靠的指标平均下滑幅度达8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仅3个百分点(图表1)。
看点二
预计2015年GDP增长将由2014年预期的7.3%放缓至7.1%。中央已明确显示出为推行长期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而愿意忍受短期增长放缓的决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需出台更多有力度的供给面改革措施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我们认为,其中应当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促进劳动力跨省份流动并提高生产效率;精简国企规模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如采纳并建立全国性的“不良投资”清单和将上海自贸区政策推广至全国)以重振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政府出台政策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渠道便利,目前已取得较大成果。“十三五”规划旨在为2016到2020年间计划施行的重大社会和经济改革制定目标,到2015年底,我们应能了解更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具体细节。
看点三
劳动力市场正显示出压力增大的迹象。近三年制造业岗位数量持续下滑,幸而服务业职位数量增长能够对整体就业岗位加以补充,但当前,形势发生了变化。据官方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业人员指数显示,2014年7月服务业就业率开始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从近期开展的企业调研与访谈中获悉,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盈利收窄,许多企业均计划2015年暂不上调工资。若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预计2015年初消费放缓将导致新一轮经济增长放缓。
看点四
通缩压力上升并对经济增长形成威胁。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农产品价格指数和我们测算的中国消费者支出情绪指数,我们预计2015年二季度CPI通胀同比涨幅将由2014年10月的1.6%放缓至0.5%(图表2)。通缩加剧将侵蚀企业利润,并因此拖累收入增长。我们预计2015年CPI平均涨幅将达2%。
看点五
贷款利率仍然较高,抑制投资和消费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名义GDP增长急剧下滑,截至2014年三季度名义GDP增长由2008年的22%降至不足8%。但同一期间平均贷款利率并未相应充分调整,仅下降0.8个百分点(图表3)。部分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据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显示,当前包含多项成本(如担保费、评估咨询费等)在内的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通常为短期贷款利率)已接近21%。
看点六
预计2015年人民币将温和升值,经常项目顺差小幅扩大。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疲软和政策立场放松,近期美元对人民币(USD-CNY)汇率或将维持区间震荡。我们预计人民币不大可能会出现大幅贬值,因为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引发资本外逃、严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终将削弱中国金融市场稳定性。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复苏亟须支撑,此时人民币升值同样不太可能受到欢迎。尽管如此,我们预计到2015下半年经济增长企稳后,人民币将趋于升值。预计2015年底人民币对美元(USD-CNY)即期汇率将达5.98,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将由2014年的2.3%扩大到2.8%。
看点七
楼市初步浮现复苏迹象。据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信息平台搜房网数据,自2014年7月以来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已逐步复苏这是定向放松政策及潜在购房需求得以释放的结果。尽管如此,由于房屋库存仍然较高且土地销售仍显疲软,我们预计在2015下半年之前,房地产行业新增投资和建设活动仍难以提速。
看点八
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助力中国长期发展。2014年绿色能源、医疗、教育、环保和基建领域投资有所增加。(图表4)中央将上述产业纳入重点发展和扶助对象,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向创新型、环保型和消费拉动性经济转型计划的一部分。目前上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15%,因而其规模并未庞大到能形成可观经济增长的地步。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仍然是支柱性产业,但这类传统产业的投资增长正在放缓。
看点九
中国股市发展的两个悖论
黄庭满在2005年5月30日《经济参考报》著文指出,中国的股市发展有两个悖论:“结果悖论”和“原因悖论”。前者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本该是经济晴雨表的国内股票市场却呈反向运行,中国股市出现连续四年熊市现象。2005年以来,中国股市仍以“速跌”为主调。“原因悖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从资金流视角看,在中国经济的金融体系中,经济发展靠投资,而投资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银行贷款,经济快速增长在过去往往表现为银行贷款发放量大。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股市的比重并不大,股市的融资功能在经济增长中似乎成实质性忽略部分。因此中国股市从整体上来说既不可能影响经济,也不可能反映经济。从股市主体视角看,一方面,持续多年强劲的经济发展催生了不少杰出的企业,但中国股市并没有把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全部涵盖进来,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也很难上市;另一方面,许多上市企业并不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来上市的,甚至背离主业和“以股谋私”现象普遍,使得中国股市仍然是资金推动型,而不是利润推动型,中国股市的升降主要不是由上市公司的利润来决定。这恰恰表明,“反映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独的股市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和发展中国股市不能头痛医头,而应从打造中国经济大格局的健康基础着眼一点一滴地做起。
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的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99-02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学,也是跟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入门,因此如何让经管类本科生学好、学会《宏观经济学》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在讲授《宏观经济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典和现代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和课外的衔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的思考
(一)开章明义
《宏观经济学》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讲授,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之后,学生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此背景下讲授《宏观经济学》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微观”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流派。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假设条件,除了“经济人”假设还有市场失灵、政府有能力调控市场,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从不同层面研究经济运行,但是“殊途同归”。
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理念,经济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假定”条件之下的,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假设”、“假定”条件下开展。“假设”、“假定”条件可以与现实经济社会相一致,也可以不符合现实经济状况,但不管“假设”、“假定”是如何的合理或不合理,只要得出的经济结论能够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或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就认为这些“假设”、“假定”是科学的。“假设”、“假定”没有对错之分,同时不能用“假设”、“假定”直接解释经济现象。如经济学研究中“经济人”的建设贯穿始终,在经济人的假设下可以得出通过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某人A爱钱,因为A是经济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应该这样解释,在经济人的假设下,A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钱越多,A的效用就越大,所以A爱钱。
(二)高屋建瓴
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要让学生明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框架结构、实现的目标这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网络架构,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分块分类学习。
明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经济萧条、失业、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展开,短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学习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四个模型,长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函数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三)按部就班
在让学生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架构之后,“按部就班”进行各章节的讲授,在讲授各章节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各章节的假设条件、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讲授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到数学分析或边际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学生意识到逻辑推理或因果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学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把理论讲好、讲透、讲明白,理论就是理论,是马虎不得的。
“按部就班”并不是讲死书、死讲书,让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各章节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置的,比如收入-支出模型是IS-LM模型的简化形式,而IS-LM模型是AS-AD模型的基础,AS-AD模型认为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需求,而且也取决于供给,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师基于IS-LM模型。
(四)循序渐进
在本科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也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就需要先把概念、理论给学生讲透彻、讲明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在两个课时的授课中,在第一个课时当中要让明白“是什么”,在第二课时中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或者质疑,然后再进一步进入讲授。
(五)双中心、两手抓
在讲授课程中,不能仅仅以“教师”或者“学生”为中心,要建立“双中心”,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心,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教学是在两个主体或者两个中心的碰撞、交流、耦合的过程中传播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采取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课堂首先是“教师”的课堂,在把知识传播给学生之前,教师是中心,在把基本的知识传播学生之后,通过互动、提问、质疑、练习强化,进一步强化、深化、广化知识,这时学生是中心。本科教学中要“课堂”、“课外”两手抓,宏观经济学课堂讲授以教科书知识为主,课外必须加以习题强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强化。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外与课堂同等重要。
(六)脚踏实地
宏观经济学讲授课程中普遍存在以讲授理论为主,枯燥乏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顶天立地”,把理论讲授好的同时,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或经济政策,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领略到宏观经济学的魅力。如在新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而后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让学生明白政府出台的这两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或政策,这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或经济增长是有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需求侧的改革,目的是增加总需求,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供给侧管理,目的是向消费者尤其是国外的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就是更好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尽快的走出低迷期。
(七)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
在我国经济学课程中,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从“滞胀”的魔咒到“货币的非中性”,质疑与矛盾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中,因此也诞生了各种经济学流派。由于在宏观经济学讲授时学生未开展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因此无法引导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反驳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宏观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明白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学逐步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通过实践不断的验证、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保证充足教学时间
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生课程一般选取高鸿业版本,共十章内容,设置学时为48学时,总体来说学时偏少,在讲授过程中部分章节会选择不讲,或只是做简单的讲解,这对学生理解和认识宏观经济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建议要扩大宏观经济学的学时设置,延长至64学时,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全面、深入、详细地的讲解,因为这是经管类学生最基础的基础课程,也是以后继续深造的基础。
(二)讲授中级宏观经济学
在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设置中仅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是不够的,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在211高校,建议在经管类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使学生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掌握宏观经济学,尤其是模型、公式的推导,理论的推理过程,一方面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毕业后的保研或考研打好基础。建议中级宏观经济学课时设置为36学时,必修课。
(三)由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高校中在推行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一哄而上”,也就意味教学方式的“一哄而散”,建议新的教学方式先试点,再推广。同时,不同的教师适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教师手中发挥到最大功效,应允许教师自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理论教的很透彻很形象,而无需案例,就不需要非要案例教学法,给教师一定的自,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只要把知识、思想传播给学生的效果实现就可以。
(四)“顶天立地”讲授
宏观经济学要把理论讲好,更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高鸿业版本的宏观经济学在案例设置上偏重于西方的案例,对中国的案例涉及较少,也有中国数据不存在或不公布的部分原因,如失业率,但在宏观经济学讲授中应以中国的案例为主,西方案例为辅,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要“洋为中用”,毕竟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是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宏观经济政策,或者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让我们读懂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五)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应逐步降低考试成绩占比,提高其他方式考核占比,比如分小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课程作业,甚至可以规定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发表了相关的课程论文可以免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考试内容上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增加主观题型、开放题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财务困境风险,要想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就风险影响因素作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因素这一非财务变量成为企业和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安全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均是在大的经济背景当中,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财务健康程度和财务困境风险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首先通过理论层面的假设论证和分析。
对于整体经济环境而言,如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则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企业的业绩也就相应下滑,且银行放贷难度加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假设整体经济环境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看,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
首先,就贷款利率来看,如贷款利率越高,企业在相当的市场基础和条件下,其借贷成本也就同步上升,债务负担也就更加厚重。在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无法进行及时的资金偿还,财务困境也就同步来临。基于此推断,可假设出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应为正相关;其次,如GDP增长越快,则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较高水平,收益较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更强,财务困境风险发生率越低。由此可假设,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理论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实际GDP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两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产生巨大影响。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确保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
选取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将该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对象,并选取该公司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作为预警指标。财务变量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非财务变量则为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增长率和M1年度增长率、加权平均一年其贷款利率。综合面板数据,以面板Logit模型作为分析和计算模型。经过模型估计结算,最终得出了非财务变量中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
就非财务变量中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而言,二者是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年期贷款利率在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值为正,置信水平为5%时十分明显,由此得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存在相关性,且相互关系为正相关。在研究当中,实际GDP增长率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为负,同时其置信水平在1%时十分明显,则其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综合可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总结出,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显著,且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策略
(一)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贷款利率变化情况,当利率提高,则相关贷款业务应进行适当延缓,从其它途径实现资金的筹措。关注GDP增长率,如增长率较高,则在应在分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和销售。同时,将宏观经济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为确保经营的安全性,防范财务困境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注重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的同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建立起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基于市场调研和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财务状况,并针对危机因素制定及时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财务困境。
(三)重点关注关键性指标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指标,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上能够把握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关键指标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和资金回收利用,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后,可知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有着巨大影响,且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上。为了避免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除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抓住关键性指标,才能将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走上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永艳.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53-58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生活中经济活动迹象,采取的分析方法一般是总量分析。在研究经济总量关系的问题上,总量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宏观学发展今天这个规模已经有了70多年的时间,在经过各个经济学派系之间互相的渗透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现代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并且对指导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宏观经济学的不足之处
传统宏观经济学因其存在着较大缺陷因此在实践效果上一直不理想,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体系中最明显的缺点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够稳定,没有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在分析宏观调控的问题时只能分析浅层次问题,对造成问题的原因无法进行深刻的剖析。许多经济学家试图只选取几个微观个体作为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代表,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微观世界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绝不仅仅是几个微观个体可以代表的。因此,微观世界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传统宏观经济学还存着第二个缺陷就是它的分析方法依旧是总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的分析视角较为局限,过于关注一些总量指标的同时过于简单。脱离了微观基础的总量分析不可避免地出现研究面窄的问题。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光环下,总量分析法显得十分科学、严密,然而获得的研究效果却每况愈下。不可忽视的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微观化与现实化而不是靠数字的虚拟与空泛来堆积出虚伪的泡沫。
二、创新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提出
在对传统宏观经济学调控的缺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新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首先,在进行宏观经济学分析之前我们要确定国民经济的运行轨道,确定四大产业之间的地位关系。其次,对能够引起经济波动的产业进行确认、分析。再次,既然明确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偏离轨道这个事实之后就是找到偏离轨道的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新方法论的提出,在新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的总量分析方法与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量调控思路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应对金融风暴以及经济衰退上,传统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一般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在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到经济衰退的源头企业才能查明原因并且加以解决。
三、创新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探索
因此目前对总量调控以及局部调控的选择在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我们只能从表面上来观察国民经济的波动,在这个方面有着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认为总需求是带来经济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种观点在系统角度是不成立的。整个系统的紊乱往往源于子系统的紊乱,同时子系统的紊乱也造成了整个系统的不协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宏观经济学调控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因反而去寻找子系统以及分系统的原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解决表面问题,釜底抽薪才是解决方案。在根治经济风暴时必须要依靠两个政策工具,一个是财政侦测,这个政策用来控制政府的投资。还有一个是货币政策,用来控制货币的流通量,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刺激人们的消费。扩大货币的流通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国民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多,总的货币流通量会超过商品的总价值,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然,即使货币政策会引发通货膨胀,我们也不能放弃这个方案。对经济衰退不能听天由命,进行消极的态度。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干预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从从良调控转变为局部调控。在调控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消费需求不同采取相应的政策,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重工业阶段,在消费类型上主导以住房为主的消费品需求。换个角度说,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传统经济学,他们都停留以及漂浮在宏观层面,离开宏观经济学的中观以及微观基础,这两个理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随着国民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面一般都是从肤浅的表面深入到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由表面的情况专业到实质的请款,由幼稚的开头到成熟的本质。一步一步走向完美、完善。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层面,与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结合必不可少,被并称为宏观阶段、中观阶段以及微观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宏观经济调控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而后期则过度到传统经济学时期。因此在宏观经济学调控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这回使得宏观经济调控陷入困境之中。只有中观发展才能给宏观发展带来出路。本文也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尝试,希望能够起到指引作用。而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想要达到第三个阶段,就必须督促我们的政府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大量浩繁的工作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同时建立起坚实、系统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国际经济体中站稳脚步。
作者:宫松杨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7-03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专科生、本科生《初级经济学》和研究生《高级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国外一般是致力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必修课程;国内则对《中级宏观经济学》安排各不相同,在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如“211”和“985”高校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师资力量一般,但拥有硕士点的学校通常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这一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中文版的国外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大多没有在经济学专业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现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中级宏观经济学》是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校经济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尽管在教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之前,经济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初级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考虑到学校经济学专业属于文科和理科兼招专业,而且生源较广,不同的背景的学生对《初级宏微观经济学》的体会不尽相同,因此中级宏观成为了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经济学、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经济学直觉的核心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基于《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中级宏观经济学》定位为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后续高级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先导课程、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以及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笔者就《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经历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做一个总结,谈谈《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当中定位的体会,希望能为随后本校将要进行的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们编撰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确立的理论体系、章节构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点也相似。一般认为《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重点在于经济学理论的传授、解读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之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严格且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有较强的数学化倾向。《高级宏观经济学》一般直接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985”高校针对本科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数学校的这一课程是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开设,选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为英文原版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除了有系统性、连续性强的理论外,还有若干的宏观经济学学专题问题的研究。因此,《高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完全不同。《高级宏观经济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注重学科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授课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课方式上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多样的,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中级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从具有“基础理论”到掌握“系统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初级宏观经济学》是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认知宏观经济现象,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让学生获取一种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该现象的合理解释。相对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逻辑更加严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弥补其理论完整性的不足;《中级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现实意义更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直接明显;《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比较简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经济学过分的“贵族化”。如果说《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多数经济学本科生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低调的奢华。
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譬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缺乏现实经济背景的融入和经济学内涵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既可能有复杂的数理模型,又可能有论证严密且极其抽象的理论描述,也可能有复杂实证分析,还可能有充满争议的案例。学生若没有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若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经济学修养,一般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了解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或对经济学的真实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时也容易被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降低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数学生对自己过度自信,在解读问题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知识应用上的偏误。
三、《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科研是本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给予奖励,并专门针对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计划和奖励办法。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由兴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兴趣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涵盖的内容上,《中级宏观经济学》比初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为广泛,《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密切的关注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虽有深度,但太难问题也比较专一。其次,从《中级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供给来看,要远多于《中级宏观经济学》。再次《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结合更为密切,留给学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间要大于初级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解释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不需要运用到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是又并非初级经济学理论知识轻易能够解释清楚的。若忽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已经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分析和研究实践之中,这样的脱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经济学专业招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多数为理科生,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相比《微观经济学》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微观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基本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出发,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一思路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宏观经济学》则不然,在其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认知,意见分歧大,争论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这些学说基本都无法做到同时具备逻辑一致性、与事实保持一致和成功预测的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困惑,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就能够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更为深入地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更细致地了解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纳、演绎、经验检验和历史的分析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学习、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五、《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还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层次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就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必然选择。笔者所在的学院经济学特色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学习积极主动也卓有成效,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要保证这一研究生录取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如《初级宏观经济学》必不可少。当然,《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和学习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指定的教材直接为中级教材,还有一些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与现实关系紧密,如果不系统地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难以在专业课程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2,(1).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01
我国的宏观调控以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需要运用准确、及时、安全、可靠的经济信息来提供有效的资源。经济信息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最终有效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
一、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概念
1.宏观经济管理。所谓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为了达到预期发展目标,运用人为的方式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给发展微观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2.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是一种对所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消息、资料、情报以及指令等方面的总称,主要包括计划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控制信息以及统计信息等内容。宏观经济管理包含很多经济信息,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进行接受、传递和处理,进而对各个方面的经济情况进行反映,最终对生产管理进行调控,加强各个管理环节的联系。
二、经济信息的作用和功能分析
1.经济信息的作用
(1)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经济信息能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给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对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制定经济目标方案,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后,选择出最佳的方案进行决策,并进行实践。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能够使决策者了解所有经济情况,并有预见性、科学性的对经济和管理政策进行制定。
(2)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是对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协调与沟通的重要纽带,对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3)推动社会迅速发展。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往往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均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其他有限物资相比,具有投资少和见效快的特点,进而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经济信息的功能
(1)开发功能。开发功能主要指的是技术开发,运用技术情报,技术与经济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
(2)预测功能。运用经济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能够使企业很好的适应未来的环境,进而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3)增值功能。运用经济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4)选择功能。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运用经济信息能够确定各个方案,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
(5)控制功能。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或者营销活动中,虽然制定了计划目标,但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计划目标发生转变,因此,通过运用经济信息,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有效实现目标。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1.健全完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有效的做好经济信息工作,需要通过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并且对相关的经济信息进行计划性、目的性、重点性、针对性的收集,避免出现盲目性,导致主次关系不明确。因此,所构建的经济信息系统,不仅要对经济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对经济信息的兼顾性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信息的最优化,为促进经济的建设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
2.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效益目标是为了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因此,其整体发展必定会和局部发展出现冲突。虽然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局部的提升不一定能够促进整体的提升,其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减问题,而且还是整合问题,其中存在的矛盾,需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使其达到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信息不只给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给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信息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施。在实施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时,在实施目标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计划,做好部署工作,并对事成变化进行关注,找到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将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并发挥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化整为零,真正落实责任目标。实现各个阶段、层次任务以及整体管理的互相协调,真正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例如传输经济信息、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协调工作等;在实施后,注重对经济目标实施后的评价、反馈信息,做好收集工作。在目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赋予承担目标任务的各个部门宏观调控权力,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总之,经济信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的方法手段与依据主要根据经济信息确定。因此,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信息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于保证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情况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将统计学和经济学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发点却与两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存在和作用。
在计划经济阶段,单纯使用统计学就可以衡量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当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统计学就不能准确地衡量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原有的统计方式也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方法,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2.综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综合,是指宏观经济总量、结构、经济关联度的综合;二是数据综合,是指总括性数据、结构性数据和关联性数据的综合;三是方法综合,是指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综合。
3.假定性
从现实出发进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微规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一般把微规因素作为条件假定不变,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个特点。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和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它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前进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其次国民经济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想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分析,是一个很困难的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
面对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继续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才能运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更佳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对于进行更全面的国民经济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大数据,就必须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做起,必须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让这一个数据基础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基石。一旦数据平台搭建完善,全国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准确地衡量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统计分析
2006年,我国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这就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以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科技统计如何融入经济统计并且让创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经济体系中成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发展上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3.产业结构分析和金融统计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核心内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将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统计分析也十分重要。因为金融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统计分析,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当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充分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样才能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考察,抽象化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顺畅,社会资源才能实现合理配置。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不仅研究了生产需求即投资需求,也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在社会再生产即社会总需求中不能忽视消费需求。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增长理论,蕴含结构优化的思想。在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并且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追加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经济增长。马克思还论证了,在相同的价值总量下,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者之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总量增长。
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凯恩斯抛弃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将经济系统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包括总收入、总利润、总产出、总投资和总储蓄等,对其进行了宏观经济总量分析。在政策上,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质性内容。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在内容上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由于这三大规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在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上,凯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观点。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立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简单模型。他认为收入=产出的价格=消费+投资,而储蓄=收入-消费。因此,储蓄=投资。这一模型的理论寓意在于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提供了一种公式分析。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现:(1) 国民收入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2) 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3) 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显然,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凯恩斯的总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逻辑起点的分野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为线索,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逻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即发生经济危机进行强制平衡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较为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分配理论,始终没有构建好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出现了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对立与割裂。这也成为国外反对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强力武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传统凯恩斯主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趁机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的逆转,凯恩斯主义由此进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构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动态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描述。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持总量不变的社会总产品生产,扩大再生产则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他还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通过对c、v和m的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为经济增长理论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也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更多的强调横截面的静态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分析。
在内容构造上,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更为系统完整。以宏观平衡为例,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包括价值平衡,也包括实物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凯恩斯在《通论》中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宏观平衡理论,只是在价格形式上分析总量的平衡,而忽视了实物的平衡。在实际经济过程中,总供给是否等于总需求,不仅取决于等号两端用货币计算的价格总额是否相等,还取决于等号两端的商品在实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对方需要。如果在实物形式上不符合,单纯的价值平衡也难以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凯恩斯的宏观平衡理论也缺乏结构平衡分析。如果投资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违背合理化发展,即使投资在总量上等于储蓄,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真正平衡。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对于当前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要注重消费需求管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既研究了生产需求也研究了消费需求,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商品(抑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积压,最终影响生产的发展。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引起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努力方向,且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文化消费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消费需求领域,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投资需求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在出口需求领域,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宏观经济平衡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一、“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与内容特点
⒈“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宏”1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的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建的第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交换、主要宏观经济管理业务领域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将对宏观调控与协调机制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其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经过4年时间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部制改革要求发改委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同时,要求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改委的基本职能。地方统计信息与数据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金宏”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地方“金宏”工程建设脚步没有跟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宏”工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对政府的监督过程中,他们要求开放更多的资源以增强政府的透明性,更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大量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
为了推进“金宏”工程的地方建设,各地发改委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小金宏”工程建设,为本地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其建设过程以宏观经济管理建设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共建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推进共建部门之间相关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撑,为用户及时提供动态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经济信息资源。
⒉“小金宏”工程内容与特点
⑴“小金宏”工程内容
“小金宏”工程是在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各省市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执行国家发改委下放到地方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主,协调地区相关部门协同建设,通过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搭建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必要的业务系统,以提高地方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为实现与国家“金宏”工程的配套和衔接打下基础。
“小金宏”工程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由各地方政府与发改委统一规划,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实施。通过统一宏观经济数据平台和技术业务标准,共享数据资源,利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手段,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权限的相互制约,促进地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催生新的地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于:依据国家现有“金宏”专网和地方政府内网搭建基础网络环境,构建一个应用支撑平台;围绕地方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构建地方宏观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地方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地方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等;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计量模型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1]。
⑵“小金宏”工程建设特点
①强调地方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突显地方特色。“小金宏”在各地发改委的支持下,围绕本地宏观经济情况对宏观经济进行预警与监测,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与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急需的业务信息系统。与国家“金宏”工程相比,“小金宏”工程以地方经济为基础,从地方宏观经济特色需求出发。
②办公自动化先行,关键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的模式大致是:以各级发改委内部OA系统建设为起点,依据现有网络基础建立有关的业务系统,目前集中于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系统等与经济相关的重点业务系统。
③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目前“小金宏”建设重在整合资源,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整合各级发改委内部的办公系统及资源,实现各处室资源共享;其次,整合省、市、县三级发改委相关资源,实现发改委垂直应用系统资源的统一与共享;最后,整合地方发改委与其共建部门的资源,实现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协同与共享。
二、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市级以上发改委都已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协同办公程度与水平不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相关专业数据库建设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较低,本地范围内还未实现对接;各地“小金宏”业务系统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等几个项目上(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其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较低,缺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析工具。下文以北京、上海和浙江为例,对其“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⒈北京市
2006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市信息中心启动北京市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2006―2007年实施一期工程,2007―2008年实施二期工程。一期工程重点实现对统计局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成对发改委内部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建立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期工程实现对其它主要委办局业务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善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图,建立规划计划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系统。目前北京市“金宏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建立了一套数据资源体系(即共享机制)、两个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四个主要应用系统(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形势分析预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发展预测系统)2。
⒉上海市
上海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系统”的想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年后提出了面向上海市发改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和解决方案,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先进的OA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政务、事务、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辅助决策系统,还包括其委内信息、委外信息、地理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用户与系统安全管理等11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原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市信息中心还合力建成了市内外资项目确认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价格听证会旁听在线申请、企业投资企业备案申请、外商投资项目采购设备退税确认书办理等多个业务系统。
⒊浙江省
2005年,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省信息中心开始建设浙江省“小金宏”工程。浙江省“金宏”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共享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共享信息数据库建设三大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金宏”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实现:在省电子政务网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平台,研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浙江省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网上办公系统(改版和升级)、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系统办公门户等应用系统;建立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数据库等一系列数据库。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形势分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社会发展协调度研究、平安浙江长效机制研究等功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一个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竣工、投产、终结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由价格监管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由省发改委直属局――省物价局负责建设,后者主要依托省测绘局已有资源,两部门之间已实现了资源共享3。
三、“小金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盲目模仿国家“金宏”工程
国家与地方经济管理职能的不同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地“小金宏”建设大都是遵循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路径,从部门内办公自动化入手,在提高自身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关键业务信息系统,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但是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味模仿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盲点。
宏观信息是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总体情况的信息,它是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考查;微观信息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具体情况和特征,则是从局部角度进行微观考查。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做大一个国家宏观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国民经济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建设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和市场价格监管信息系统;而各省、市、自治区“小金宏”建设的重点是省级宏观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建设,国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的建设。如果地方盲目复制国家“金宏”工程建设模式,忽略了适合地区发展业务系统的需求,其结果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⒉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多已建成功能较齐全的业务系统。以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以及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信息化、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社区信息化已逐步走出低谷,进入平稳发展期,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及“小金宏”工程建设也均取得比较快的发展。而经济较落后的省市,特别是众多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其“小金宏”工程建设仍停留在内部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基本信息公开阶段,业务系统建设尚未启动,在线服务和在线互动还存在较大距离,地方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极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的信息基础有优有劣、起步有早有晚、水平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导致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⒊资源难以整合,延伸性和扩展性较差
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独自进行,并以强制性行政指令推进,其结果是不同垂直业务系统之间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条块分割[2],导致“小金宏”建设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其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其在数据库采用以及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常出现相关业务系统端口不一致、难以对接的困难。早期建设一般采用的是note数据库,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例如天津市政府使用的仍然是note数据库,而天津市发改委及其它多数委办局目前大都使用Oracle数据库。这样,市政府与下属各部门之间要实现无障碍公文流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两种数据库的对接需要极大的投入,这不仅仅加大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成本,而且导致许多重要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横向上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小金宏”建设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建设,缺乏纵向垂直与各级发改委资源共享。虽然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目前在重要商品价格共享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共享数据库和经济文献共享库,价格监管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将地方“金宏”工程纳入其中,其影响还仅限于国家宏观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小金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但尚未统一于国家发改委共享信息平台整合资源,省以下连网又难以达到一定覆盖面,国家、省、市三级还不能做到纵向上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国家无法了解地方政府网络建设现状,地方政府亦无法充分利用国家已拥有的政府网络资源。信息化的潜能不能完全释放,导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统一与规范化。
⒋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资金保障难以制度化
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渊源不同,所以工程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主体多集中于各地信息中心,但也有部分地区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北京、天津、浙江三地的“小金宏”建设均由各级信息中心负责,而上海则主要由信息委实施。信息中心属于各地发改委下设的事业单位,而信息委是市政府专门管理政务信息化的机构,两者在性质和职能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执行决策;后者是国家行政机构,其职能为制定决策。同时,大部制改革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化主体的复杂化,在大部制改革中,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下属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办公室今后的职能可能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变化,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地方“金宏”工程建设的混乱。目前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的问题使得各地区“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不清。国家层面上,发改委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财政部负责电子政务资金的拔付,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政策标准的制定。到了地方关系更加复杂,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方发改委“小金宏” 工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小金宏”工程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其宏观数据库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运行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因此其建设周期和资金链较长。目前各地的“小金宏”工程建设往往是短期投资,没有将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制度化保障。
⒌注重单个业务系统建设,忽略流程再造与宏观经济职能
一个好的业务系统并不是机械地把所有的数据、硬件和软件放在系统中就得以实现了。目前“小金宏” 工程建设的业务系统往往只是考虑了本单位、本系统员工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受理单个业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业务之间分割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其整体效能没有体现。虽然公众办理单项业务的效率提高了,但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的业务办理并没有体现效率和便捷,反倒进一步固化了传统分割的体制,进一步加剧了分散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混乱的情形。这样就难以实现从各业务处室根据不同需求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运用――发展到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系统集成整合――再发展到以数据中心形式实现的数据共享;不利于实现电子政务从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向以集中的、整体和无缝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3]。
此外,各地“小金宏”建设还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与机构间的业务,将基于部门内职能的业务系统建设看成是自身工作手段的改良,缺乏整体上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全流程的变革和创新的理念[4]。宏观经济职能是国家发改委的核心职能,它是“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的逻辑前提。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态势下,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目前只有北京市建立了专业、实时的经济信息网,提供权威的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数据,而其它各地都缺乏有效的经济数据分析与预测,无法完善本地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2006-2007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况[M]//王长胜,张新红,于施洋. 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6-131
2.赵仲明. 动态善用政务与技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条块结合”[J]. 电子政务,2007(8):24
3.蔡立辉. 电子政务应用中的行政流程再造[EB/OL]. [2008-10-25]. 省略/article.asp?id=64
4.陈拂晓.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J]. 电子政务,2008(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