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香 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1、教师观念
学习环境
幼儿个体差异
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途径探索与思考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提供给孩子适合个性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幼儿在学习中努力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排一排》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串珠水果放到一个封闭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幼儿们猜里面是什么,进行各自演示,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卡,让孩子们动手按照一定的规律模式对这些串珠水果的颜色、形状等进行排列,试验有几种排列方式。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例如,为什么排列最前面一个的是橘子而不是苹果呢?为什么这样排列不一样呢?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排列修改等。引导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引发孩子兴趣点,让教学活动充满各种乐趣,使孩子愿意去参与,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最终促进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结构的游戏教学中,教师让幼儿用积木来设计建筑楼房,有的孩子搭建了很大,说是让爷爷奶奶亲人们一起住进来;有的搭建的很高,有20多层,原因是想让更多的邻居住进来,但是设计的20层高楼却没有电梯设计。老师引导孩子,“这么高的楼梯该怎么上去呢?”于是幼儿开始考虑电梯的设计。老师又问:“如果没有电,电梯用不了,邻居们怎么回家呀?”幼儿又想了想,于是就把楼梯加了进去。在搭建的过程中积木不够了,孩子们就开始联手搭建其楼房。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幼儿不仅仅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培养,而且也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怎样团结互助的完成游戏、怎么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实际困难,最终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幼儿时期大多数是通过直观形象进行认知的。教师可以就这一特点结合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意识。例如,在幼儿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可爱的形状:家里的门窗是方型的,房屋的顶是三角型,碗是圆形的;小朋友吃的饼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有趣的图案;幼儿自己的玩具有各样形状的;老师有针对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充分的感受生活中各种空间形式。通过时钟,电话号码,公共标示,商品价格等等。在生活中树有高低品种之分,动物有大小之分,月亮圆缺会出现不一样的形状之分等等。生活中的这一切都能让幼儿直接地感知到,这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增加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为幼儿学习数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进行幼儿教学中材料的选择是一种软环境,一种教材,对幼儿数学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使用的活动材料要使孩子的各种学习相结合起来,让孩子的语言,科学,美术等学科相关联起来。
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横向地发展,把知识编织成一种网状结构,让孩子在教学中各个学科之间横向获得知识。材料的投放要具有方便性,让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得到。投放的材料要多元化,让孩子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间,变平面的东西为立体的,变单一的东西为多样的,让单纯的视觉刺激,启发孩子感知其中数、量、型等数学知识和各种数量变换关系的认识。在幼儿游戏中投放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通过让孩子动手摆摆、连连、拼拼、画画、剪剪等,来让孩子真实地感知:学习操作事物的方式,熟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特点,并用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和同伴们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践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数的概念学习;在活动室外在场地上设计各种数量关系的图形组合,为孩子游戏创 造有利的游戏环境,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感知排序,数量、图形、数字等数学的知识。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我们应重视开发每一个孩子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孩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创新的思维习惯和态度,积极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爱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笔者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加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吗?”……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比如《摩擦起电》一课学生们拿着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吸起了很多小纸屑,课堂气氛正活跃时,一个同学喊道:“老师,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也能吸引小纸屑!”我对学生的发现加以肯定,随后同学们接二连三地汇报新的发现,教室里炸开了锅,而且这些发现最后都被一一证实。二.给孩子想象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科学发明需要丰富的知识,机敏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又因为一个人的事业往往奠基于儿童时代,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首先应给孩子异想天开的权利,放飞想象的翅膀。一次我同女儿一起看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忽然对我说:“孙悟空本领真大,我也要变成孙悟空。”“猪八戒真贪吃,吃人参果连味都没吃出来。”“妈妈我们也种棵人参果树,我吃人参果就慢慢吃。”虽然孩子的想法不能实现,但我仍给予了鼓励,并趁机教育孩子,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此以后,孩子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颖。假如断然否定了孩子的想法,以后就不会有月牙像镰刀、豆角之类的创新,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更不会成为对人类有大作用的人。
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动脑,而且在于动手,只有手脑并用,创新意识才能更有效的得到培养。学校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动手,让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眼光盯在孩子动手的直接结果上,而要把目光盯在孩子动手所引起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上。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发明小制作活动”,一次学生制作的“垃圾桶”还获了奖。最近我校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出发,在基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法,课外教学辅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全面改进,开启了青少年益智的大门,培养了青少年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此项活动,变得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创造思维和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在学生脑海里迸发创造的火花,取得了显著成效。
“智慧出在手指上”,由于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进行思维,而且数学又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兴趣。通过摆一摆,摸一摸,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操作,去感知,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去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只靠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画出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用剪刀把两个圆剪下来,然后,有一个圆折出它的二分之一,用另一个圆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想一想,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各是什么意思,在比较一下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一谁大谁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有低年级学生的训练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动手中,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体会倒学习的快乐,才能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评定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果,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是否找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并让学生掌握这些难重点。如今,小组教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难重点的重要方式,但如何根据这些难重点设计小组教学,还需要教职人员更深一步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处在一个乏味单一,只重讲解不重学生接受程度的模式之下,导致学生自小就对数学失去兴趣,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优良的小组教学会迫使教师对教学的难重点进行多方位的分析,迫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相互交流,通过和同学一起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或者亲手制作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理解数学的使用价值和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
1.小学生基础差,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是一个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情感认知、辨别是非等多方面意识的过程。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对许多事物和感情的认知能力都还相对薄弱,接受知识的过程也相对缓慢,接受知识的范围更相对有限。数学是一个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职人员在教授相关课程的同时,还不得不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点和必须要教职人员加强关注的重点。
2.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出生背景、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相同学生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不同。有的学生有一定认知能力,但是无法将认知能力有效地拓展,产生丰富的想象,导致数学学习中所需要的思维拓宽能力不足。简单举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就是一个圆,但有的学生会认为那是天上的月亮,是地上的大饼。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其它的学习时段,数学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在多数小学生心中,无非就是加减乘除不停运算的一门学科,不仅难学,还枯燥麻烦,无聊至极,从而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不得不学的情况下,也只是被动学习,被迫学习,基本没有积极的主动意识。
三、依据小学数学教学难重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小组教学,丰富教学技巧。其实小学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难点都是因为教职人员的教育方式匮乏而产生的。小组教学是教职人员丰富教学技巧的重要方式。设计小组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会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设定与之对应的分组。在这过程中,教职人员不仅能更加系统确切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对不同的学生加深映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为其讲解。
2.创造情景教学,因材施教。学习氛围是学习过程别需要教职人员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学习氛围的不同带来的教学成果也截然不同。小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户外教学等情景教学来带动学习的氛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进而因材施教。例如:几何图形面积求解课题。教职人员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分组之后,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要求以组为单位,寻找校园中的存在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其找到数量的多少对其加以奖励。通过实践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其理解面积的基本概念,提起对几何面积求解学习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其结合看到的几何图形根据面积这个概念进行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再将各种几何图形及相关公式以有趣的图片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在让他们慢慢感知知识的同时,又不觉得乏味。
3.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教科书上的数学无非就是文字公式,在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片。完全提不起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职人员以原有的教学任务为基础,适当加上些小故事,小道具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例如: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教职人员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一百根小木棒。然后,教职人员由少至多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用木棒的数量来体现其说出的数字。在此过程中,教职人员可将团结就是力量的故事做为教学辅助,要求各组学生对不同数量的木棒进行折断,让学生亲身感受木棒少和多时折断木棒的难易程度,从而在让其认识到相关数字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结束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已经不允许教学模式再守于陈旧。一切都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在相关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需要教职人员投入更多的关注。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重点进行的小组教学,必须要结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510631)
【摘要】本观察研究报告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通过对广州某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进行语言、表象和动作等思维的载体进行观察、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发现: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因个体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肢体语言发展良好、乐观性格和丰富的社会环境与幼儿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思维发散性,肢体语言,性格差异,环境
一、问题提出
“思路决定出路。”而发散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其所见所闻往往被局限住。如以下情景:
老师带着幼儿上一节“学表情”课。当老师问到:什么情况下我会害怕(或高兴、伤心)?这时,幼儿的回答经常是这样:一个说道“遇到老虎”时,其他幼儿便说“遇到狮子”,接着还会说“遇到大象”。结果所有的答案都围绕着这个模式。以此类推。
本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2-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儿童提出针对性措施。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流观察,主要收集该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的语言、动作信息等,并根据行为定义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行为定义:
1.完全没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在种类、性质、属性以及其他各方面没有任何联系;
2.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不管在什么方面总有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各种关系;
3.有很大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属于同等名词,或在种类、性质。
属性等方面存在大方面的联系甚至是属于同等性质的事物。
所回答情况 所涉及领域 完全没有关联(如飞机和台灯) 有关联(如鱼和水) 有很大关联(如爸爸妈妈)
事物个数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思维发散性 很高 较高 较好 一般 差
观察场景:1.对教师问题的回答;2.自言自语;3.日常和其他幼儿的交流;4.象征性游戏;5.有无他人引导思考方向。
三、观察结果和分析
(一)影响思维发散性的因素
1.肢体动作发展水平
若幼儿所联想事物较广泛,则伴随动作幅度一般较大,但也存在所联想事物完全没有关联,但动作幅度小现象。笔者对数据采用控制变量―性格的方法,得出结论:2-3岁儿童的发散性与其肢体动作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肢体动作发展得越好,在2-3岁这个年龄段,其思维扩散性较好。
2.性格因素影响思维发散力
在控制动作发展因素下,性格较开朗的孩子,不仅其联想事物的积极性高,而且联想的事物较多;反之,性格较安静的幼儿则表现得较不积极。因此,得出结论:2-3岁儿童性格上的差异对其思维发散性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一般地,性格外向则发散性较高,性格相对内向则发散性较低。
3.个体成长环境因素影响儿童思维发散性
笔者发现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经验不同,接触事物的丰富程度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思维水平的高低差异。主要参考因素为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
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分为三个层面:较高(曾跨省出游);一般(曾跨市出游)和较低(市区内)。
当不同孩子接触社会事物的程度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思维发散力的发挥。因此得出结论:个体成长环境丰富性程度与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二)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在有无他人引导的情况下
在无他人引导和他人引导后,2-3岁儿童思维发散力并无显著差别。这与预假设不相符。为了提高计算科学性,采用相关分析。得出结果为r=0.56,为中等相关水平。因此得出结论:在他人引导后,2-3岁的儿童与其思维发散性只是存在中等正相关水平,这可能与前后时间间隔过短无法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有关。
四、建议
(一)多开设体育课,加强体育锻炼
一般的幼儿园并没有专科男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无法满足孩子们身体发展需求。因此建议幼师们在为孩子们设置动作时,尽量做到:幅度大、触及全身各个关节。
(二)多开设互动型课堂,让孩子多开口
该幼儿园开设了专门培养幼儿活泼度的课程――心本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开口,使原本很害羞的幼儿变得活泼。
(三)多让孩子接触更多事物,拓广知识面
不管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始终是幼儿园也是家长的责任所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尽量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这不仅有益于2-3岁儿童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变,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四)教师或家长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教师或家长在适当时间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当幼儿好奇心强烈时,教师或家长应该立即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该事物。其次,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或老师应该给予立即的正确的指示。
一、口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的口算来说,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而20以内数的学习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口算能力的开始,是后来较复杂的计算的基础。新课标对20以内加减法口算速度的要求是8~10题/分,这对我们的训练提出了定量要求。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到以后的四则混合运算出错率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
二、加强口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与记忆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且学生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在进行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时,十位上的两个数之和或差,个位上的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大小关系,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迅速做出判断,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是不进位或不退位的加、减,教师看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口算的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注意与记忆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是新课标的任务之一。而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思维能力。学生先是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形成数的认识,也就是形成数的实物直观表象,然后通过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数量关系,即使不出现实物,头脑中也能形成数的表象特征,正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某种事件有独特的想法,口算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例如教师所讲的口算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孩子,怎样实现口算的又对又快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口算方法,某些速算方法不正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技能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那么怎样才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1.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口算训练。每天十道或更多,坚持不懈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定会有收获。开始要做比较简单的,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有了自信心和兴趣,孩子就爱学了,以后再逐步提高难度,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授课之前,结合本节新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以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开设学生相互出题的口算训练竞赛课,让学生对答式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的训练必不可少,强化性的口算练习更为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教师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以检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既然是比赛或检测,就必定有好有坏,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差生的心里疏导,不要过分注重评比,更不要批评,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2.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家校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空闲的时间中,要与孩子多交流,多进行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社会上的珠心算培训班也可让孩子尝试,但前提是孩子乐学,感兴趣。
[关键词] 提问 预设问题 生成问题
正如朱家雄教授所说“集体教学活动是我们幼儿园课程中很有特点的一类活动”,这是我国的社会文化使然,是我国的国情使然,而教师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本文主要从关注课堂提问、怎样预设问题及活动中生成问题等方面谈谈看法,为的就是在各类活动改进教师提问的行为,提高集体活动的效率,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自己变得活泼健康、开朗自信,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关注课堂问题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孩子带入“问题情境”,提问有助于再现孩子已有的知识,还会激发孩子的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率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
作为教师应提高认识,关注课堂提问,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效率。
二、准确把握,有效预设问题
“问题”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究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幼儿思维的起点。一个好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然而一个简单的、只为寻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提问,则会抹杀了孩子们说的欲望,换来的倒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或是“不对”,但这早已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了。所以“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教师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展开。提高预设问题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三大特性:
(一)问题的情境性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入手,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活动的主题,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幼儿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二)问题的开放性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该避免大量的低层次的问题,如只是简单的回忆、再现知识,而设计一些高层次的、开放性问题
(三)问题的层次性
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结构等特点,设计问题的层次性要注意:
1.难与易的层次
提问应当有合理的程序,即在设计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从启发、激励幼儿的思维出发,运用开发的形式,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把幼儿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引导幼儿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
2.主与次的层次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使孩子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在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
3.深与浅的层次
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孩子的回应有时会很狭窄,许多孩子只是模仿语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孩子的思维拓展不开时,教师的又一个辅提问是打开孩子思维的钥匙,使孩子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会怎么回应,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该怎样继续引导?针对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该设想好多个辅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发现。
三、随机应变,即时生成问题
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常常会有不正确、不清晰、不全面的答案,这时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回应技巧,不回避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究问题,寻找更多更好的答案。
(一)敏锐发现幼儿的疑问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接受外来知识的渠道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会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就要发问,以了解的更清楚。幼儿的疑问是教育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对于一日活动中的内容不再存疑,就暗示着幼儿认知活动动机的丧失,意味着独立反思和创造意思的丧失。让幼儿保持疑问、发生疑问、提出疑问,使孩子们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把握好孩子的疑问,提高集体活动的实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设宽松的班级氛围,允许幼儿提问,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记住前人说的一句话“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二)及时接好幼儿抛的球
提问本身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也是与孩子进行着抛接球的游戏,解决一个问题,与孩子抛接好球,也是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好方法。
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有惊人的语言,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为发生。这些都是孩子们抛出的球,这时教师面对孩子抛来的球,就该及时地去接,并接好球。
(三)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
我儿子就读的幼儿园位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所幼儿园里的孩子,有差不多一半的家长是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俗称“码农”,我也是其中之一。
附近的小学每年都会冒出几个奥数或物理竞赛的尖子生,保送市重点中学。不少家长便“重理科,攻奥数”,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与理科有关的培训班。
我试听了周边培训机构的几次公开课后,发现冠以“思维训练”之名的物理课与编程课,使用既定的模型与方法,完全不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数理化要以乐趣与兴趣为老师,让孩子“浸”在其中,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我爱人是资深游戏设计师,她常说:“学理科的精髓是探索精神,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并在屡屡试错中培养创造力。如果玩游戏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又何必搞题海战术呢?”
于是,我们便选择一些开发孩子理性思维的游戏,如“怪物物理”,让孩子通过程序自己“造”玩具,起重机、宇宙飞船、飞机、坦克等,都可以造。孩子利用车轮、火箭、螺旋桨、火炮、磁铁、翅膀等零部件,将金属、木材、塑料、橡胶等合理利用、组装,制造出活生生的动态实体。
陪孩子玩这些游戏,不需要父母精通物理或电脑。家长只要给孩子提问,启发他思考和改进,让他不断钻研就好。
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偶然长按数码相机“回放功能键”,惊喜地发现相机屏幕上的照片“活”了起来。于是,他为乐高积木小人们摆出一个个造型,然后拍摄并回放。就这样,儿子的第一段“乐高机器人视频”诞生了。接着,他找来几个机器人,像导演一样为他们摆造型,然后拍摄、回放,不断改进。随后儿子又编好台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为机器人配音。这种类似于小孩儿“过家家”的玩法,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教他最基础的Keynote和iMovie,让他学习移动、旋转、淡出、淡入、平移等方法。我爱人也积极支持,给儿子寻找素材,把他的动画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微博上。得到大家点赞的儿子很自豪,也对自己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趁机对他说:“我教你代码吧?这样你就可以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儿子欣然接受。于是我教他儿童编程软件Scratch,把代码编成一个个模块,把模块咬合起来,让人物做出唱歌、发怒、跳舞、奔跑等动作。儿子将自己和小伙伴们的配音添加导入,为人物配音,让视频变得有声有色。
做动画的过程,激发了儿子的“理科兴趣”,也让他建构了科学思维。因为动画编程是一个“千锤百炼,屡屡试错”的过程。儿子经常一坐半天,就为了让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顺利衔接。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灵活性,也提升了他的抗挫折能力。
上小学二年级后,儿子被选进奥数队。我推荐他一些锻炼逻辑性和组织性的游戏与软件,比如老师教到三维图形时,我就带儿子玩一款SketchUp的画图软件,正方形、正方体、四面体……这些抽象概念,儿子通过玩这款游戏,理解得十分透彻,还能举一反三。
低年级时,儿子在科学竞赛中成绩很好。老师说:“解决一个拓展性的理科题目,需要提问、探索,你家孩子特别主动!但是,学任何一样东西,时间久了都会遇到瓶颈期,会感到枯燥。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果然,到了四年级,儿子一度感到学奥数很吃力。他在编程方面也缺乏动力,缺乏毅力。针对他的问题,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学业成功的实用手册》的书。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化知识”。作者说:“最令人不安的是学生往往产生数理化课程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印象,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他们在解题时丧失应用普通生活常识的意识。”
我曾用书中的数学题目来考儿子:4块2.5米长的木板,可分割为多少块1米长的木板?儿子不假思索地说:“10块。”
儿子显然是用“4乘以2.5除以1”得到的答案。他没考虑边角料问题。仔细想想,儿子这代人比我们当年缺少动手机会和家务操作。于是,我将书中学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实践于儿子的学习中。
首先,借鉴管理学“以图代文”的办法,培养他的视觉空间技能。我教他遇到题目时先将所有条件标明在“图形”上,无法标注时可以用注释的方式。解题前,要他先画示意图,将题目复述,把题目转化为一张显而易见的图。很多时候,儿子在简图完成之后,立刻回忆起类似的题目,就会有思路。
其次,重新认识定理。对基础的定理、公式,我让儿子演算推导一番,并讲解出来。这种“自己的运算――定理记忆――重新认识定理――用定理指导运算”的过程,能帮助他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最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与化学。我常利用常见的资源带他做实验,教他使用工具箱里的多种工具。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他的空间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儿子渐渐突破瓶颈,对奥数有了更大的信心与兴趣。 手指速算好就等于数学好吗?(陈女士,34岁,公务员)
我女儿王聪慧就读于我们县城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幼儿园开设了“手指速算”课程,并以此为特色吸引生源。乍一看,手指速算很神奇,五六岁的孩子,能快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少家长将孩子转到这所“特色幼儿园”,期望孩子的大脑得到开发,赢在起跑线上。
女儿从小对数字不敏感,读幼儿园小班时还数不清20以内的数。她一直是“速算课堂”上的差生。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公开课与速算表演,老师找我们沟通,希望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补课。没想到,我们越补,女儿越反感。我经常教她教到崩溃,她又哭又闹,连幼儿园都不想去了。
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道题,101-30=?
我问聪慧:“100-30等于几?”她摇头表示不会。
我又问:“10-3呢?”她仍然表示不会。
我伸出手指头比画着问她:“2-1等于几?”她居然还是摇头!
我不免疑惑:老师布置的题目,跟聪慧的能力相差太大了吧?这种速算方法对她数学的理解力会有帮助吗?在没有弄明白10以内数的概念的时候,就让她用手指速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不是揠苗助长?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在我县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朋友,他说:“速算就像背加减法表一样,是一种提高计算速度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数学。我建议等孩子上了小学,理解了运算规则之后再学不迟!”
我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家长们沟通,他们反映说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呱呱叫,到了中高年级就不行了。很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又需要去外面补课,不少人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我猜测,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这些孩子可以用速算的方法照猫画虎,得到答案。进入高年级后,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这让我更加认定,所谓的手指速算,从长远看,对孩子并无益处。但我们没有转园,只是跟老师申请不做速算作业,也不参加所谓的公开课或表演。我还与家人达成一致,不以幼儿园的标准要求聪慧,而是注重生活化的数学启蒙。
聪慧只会机械地数数,却不懂每个数的音、形、义。所以,我经常问她:“洋娃娃有几件衣服啊?”她一会儿说“5件”,一会儿又说“7件”,我就陪着她一件一件地数。我还经常用扑克牌、围棋子或小玩偶充当教具,用过家家的方式给她强化数字概念。
她搞清楚每个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后,我陪她每天饭后散步,从最简单的“1+1=2”起步,有意识地自编应用题,训练她的数学思维,比如:1条黄毛狗旁边还有1条京巴狗,一共有几条狗?游乐场里有2条小狗,又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狗?我没提“加”这个词,但暗含加法的思维。再比如,我们刚才走过1个垃圾桶,然后又走过2个垃圾桶,我们一共走过了几个垃圾桶?
聪慧对5以内数字的加法比较有概念。数字一大,她就糊涂。借助一些实物,聪慧渐渐列出了“1+2”“2+2”的表达式,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然后,我鼓励聪慧自编题目。我给她一个“2+3=5”的等式,让她编类似的题目。这不仅能锻炼她的数学思维,还能锻炼她的语言能力,这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反复练习加法以后,我们又练习减法。减法比加法训练的思维更丰富,以“5-3”为例,我设计题目:我有5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你有3支笔,我有5支笔,你比我少几支笔?车上有5个座位,已经坐了3个人,还能坐几个人?咱家离车站5里路,我走了3里路,还要走几里路……
第一个题目聪慧听得懂,越往后她就越不理解。少、多、还能、还要等词语背后体现的就是“思维”。我跟聪慧沟通时,很容易看出她是不是能够理解数学表达式的真正含义。
如今,聪慧已升入小学二年级。由于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我们介入了她的数学学习,所以她现在能够跟得上,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做得非常好。 花钱报班不如“就地取材”(周老师,国家特级物理教师)
面对“理科培训日趋低龄化”现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有所反思,前文的两个案例就很有代表性。
王先生结合自身实际,带孩子远离题海战术,进行编程与思维的训练。当然,大多数家长没有他的条件,但咱们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载体比如某种游戏或某种方法,持续不断地启发孩子,效果同样会比绝大多数兴趣班要好。
第二个案例涉及揠苗助长式的速算训练。我认为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存在“重运算,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平衡。毕竟,语文能力与理科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家长能够像陈女士一样坚持给孩子进行以应用题为载体的“数学思维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提升,入学以后对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一种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的“反思力”与“归纳力”,为将来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许多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上,都有思维导图的内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甚至将其列入了小学的必修科目。
“思维导图”的概念听起来很玄,其实非常简单易行。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不少孩子一画而不可收拾,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在次日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提醒他:“这些事件,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我从上车到把车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在美国的不少幼儿园,老师会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这是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更是孩子锻炼大脑、理清思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
此外,有一种“画泡泡”的思维导图,可训练幼儿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家长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水有哪些特点?冰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幼儿时期,不光孩子的行为十分活跃,他们大脑的活动也是十分活跃的,因此这个阶段是进行语言教学的关键时期,但是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进行阅读以及书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都比较重视幼儿“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得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经常打断别人说话的一种不良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不但能够使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顺利的与人进行交流,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言的发展速度,从而间接促进孩子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用生动的语言让孩子学会倾听
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教师都会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描述,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那么不仅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还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培养孩子们“倾听”的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喜欢听教师讲课,引起他们进行“倾听“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故事或者是教学的时候,应该使用简单、生动以及具有指向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在听讲的过程中明白如何倾听。
教师在课堂上讲故事的时候不难发现,孩子们听故事的时候都是十分专注且仔细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故事的内容以及情节,还有角色等等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都会配上生动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肢体语言。所以,为了使幼儿掌握倾听的要领,教师就要在进行讲课的语言以及方式上多下功夫,进行一些相应的更改,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彼加怕些什么》是一首非常具有故事性的诗歌,教师可以在对诗歌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使用两个玩偶模拟诗歌的情节,并且随着对诗歌的朗诵,教师调整自己的表情,这样能够使孩子倾听的时候更加投入。
二、创新教学方式让孩子愿意倾听
教师应该收集一些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听,这样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讲故事的时候应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更加愿意进行倾听,教师可以使用丰富的故事以及语言,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到其中,对情节进行想象,在发展孩子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够对孩子倾听的能力进行培养。
比如《拔萝卜》,它是一个极为经典的幼儿童话故事,它通过讲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帮助老公公拔萝卜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团结,并且乐于帮助别人。在这个故事中,将许多的小动物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因此整个故事都充满了童趣,并且能够让孩子进行丰富的想象。这个童话内容非常简洁,并且对一些语句进行了重复,因此较为有韵律,非常适合幼儿的阅读和理解。教师在对这个故事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对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问问孩子们有没有见过种在地里面的萝卜,萝卜的生长状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童话故事中小动物出现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对各种动物的姿态以及叫声进行模仿,从而使孩子能够参入进来;最后可以组织孩子对童话故事进行重复,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还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认真听故事,让他们愿意去“倾听”。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孩子喜欢倾听
孩子的好奇心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讲极为重要,只有让孩子们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充满兴趣和好奇,才能够让孩子能够喜欢听。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力,并且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变得十分活跃,所以在有关于语言的活动中,为了提高孩子进行倾听的能力,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进行更新,让课堂上的内容能够鲜活地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孩子们能够喜欢语言活动。
比如在幼儿的语言活动中,可以使用《天鹅的志向》这样一则寓言小故事,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复原,可以利用天鹅以及乌鸦的真实形象展示它们之间的对话,并且播放一些天鹅以及乌鸦的叫声,还有它们周围环境的声音作为背景,能够让孩子更加身临其境。在教师开始课程之前,可以首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天鹅的叫声,天鹅的本领,为什么天鹅要学习游泳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的听讲。
四、结束语
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只有提高他们“倾听”的能力,才能够为之后的写作以及阅读打下基础。因此应该改变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的相关方法以及形式,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听、愿意听,从而学会听。
在这次家长会开始前,首先,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是很关心你的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因为在此次会议前有很多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与我们老师交流孩子在家或学校的情况,借此机会,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中抽空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议,望你们今后能像今天这么积极的继续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
可能有很多家长对我比较陌生,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董,本学期担任学前班班主任,另一位是李老师,我们一起负责学前班的教学及保育工作,开学以来因为有你们的支持、配合,孩子们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望今后我们继续配合、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能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的会议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
孩子的安全工作是我校的重之重,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把孩子的安全摆在首位。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每天的工作必须细致周到,使孩子能在学校里学得开心,玩的高兴。为此在每日的工作中我们就必须注意这些问题:
1、做好每星期的安全教育课,带班时做到人到,心到,手到,集中精神做好工作,不离孩子。
玩游戏时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每项活动,注意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防止撞伤跌伤。当然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矛盾,今天你推了我,明天我又碰了他。我们的家长或(爷爷奶奶)总是过于担心,喜欢掺和到孩子中间,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导致孩子们之间的纠纷,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依赖性。遇到一丁点小事都要请大人帮忙解决,其实孩子之间发现矛盾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们都很天真,上一分钟和谁闹矛盾,下一秒钟又和好,我们家长不用过于担心,我们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思考,分析,并判断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尝试与对方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自己能解决,这不正表明他们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能正确的态度引导孩子解决矛盾,例如说: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等,我们的孩子也是需要得到尊重的,说完后就没事了,这样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何乐而不为呢?我想也是你们家长所希望的。
2、培养孩子独立性。
在学校,生活上的是有老师帮忙,但小学生生活一切要求自理。试想,一个连吃饭也不能自理;鞋带都系不好的孩子,怎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在学校生活中,他又如何跟上大家的步奏?包括起床后自己叠被子,像这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活动还包括自己整理作业、玩具、书包、穿衣服等方面。基本上大部分幼儿自己都能完成,而且很用心做事认真也很快乐。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没办法完成。
因此孩子在家的时间里,希望家长们让孩子们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克服依赖性,培养自理能力,这样也是培养幼儿好学精神的第一步。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书包、课本、作业本、文具、玩过后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去整理,父母可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无论是孩子之间,还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事,我们都要鼓励幼儿去与人交往,学会表达,一定要通过生活实践中的一件件小事、一次次经历和一个个感受,让孩子真正从心里明白,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3、培养孩子良好行为。
(1)、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2)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就是孩子受到危险或可能发生然危险时的能力及其应变能力的具体表现。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使孩子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就知道119、120、110等最基本号码代表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
(3)、培养孩子爱清洁、讲卫生、不滚地,不随地乱扔果壳和不涂墙画壁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孩子的基本思想行为习惯,使孩子的品德和性格形成良好的开端,向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友爱教育(如何处理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爱国教育和一些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如教育孩子爱护文具、图书、爱护花草树木等)。要求家长配合来园时检查孩子是否带玩具入园,以免幼儿上课玩玩具,而影响注意力。
说到这,我要强调一件事,我发现有在和个别家长交流的时候也发现,有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够主动、积极,其实有时候是父母对孩子不够信任所产生的,老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其实这个对孩子很不公平。我个人觉得对待孩子要以积极的方式鼓励、相信孩子给孩子信心,这样孩子不管在是做事或在学习才会更积极主动。孩子在学校生活是十分有规律的,每天有合理的生活、学习作息时间。我班大部分孩子在饮食、睡眠、整理物品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爱劳动,乐意为大家做事的习惯。到了本学期,孩子已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立能力。穿衣、叠被、个个都能自己动手,并且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希望孩子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在家能得到延续。当然家长自己的督促和自身示范也是很重要的。当孩子能做的的事,作家长的尽量放手,不要嫌孩子做的好不好,或不会做,替他包办。有时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会令孩子形成懒惰和自私的习惯。
二、教学方面
(一)、整合课程介绍
我校的教育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的,要求开展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下面就我谈谈你们的孩子在学校都学了哪些课程:
①语言:语言包括讲故事,学古诗儿歌,认字。认字是开发幼儿智力,增强兴趣,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有:李昱昂,姚佳怡,李佳颐,许真实,李佳青等,认字比较多的有贾云泽,郝良宇,张彭博,孙腾超,樊晓萌等
②计算:计算是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对计算兴趣,比较好的有:等
③音乐、舞蹈: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记忆力和表现能力,我班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这门课,这方面较好的有:刘苏节,庞静如,庞舒雯,姚佳怡,,,刘晴柔、许真实,宁可,陈墨等
④美术:美术是培养孩子对绘画、手工、欣赏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能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及美的表现力,美术也是绝大部分幼儿都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较好的有:李斌,许真实,刘祥。魏政,谢雨涵,胡海洋,吴晨宇等
⑤社会和体育:主要是能使孩子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孩子正处于长身体时期,可朔性强。这里也包含了劳动和思想品德教育,我班孩子这方面较好的有:岳冉,武子皓,鹿原,石博文,王佳乐,董建宇等
6还有一点我必须要说的是,有些学生的进步非常大,我们老师非常的高兴和欣慰,我知道这和家长的精心辅导是密不可分的,进步大的孩子有董一林,安卓炎,刘宇恒,季忆,何晓聪,马登于,庞舒文,鹿原,朱佳伟,张耀等
要了解他们,先了解他们的性格、有哪些优点?缺点?应该用什么方法教育他们?只有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然后根据他们的性格、喜好对症下药就能达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像在家里,只有一两个小孩应该比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真正的的了解他们的内心,再选择该用哪种方法教育他们?那这个孩子我相信长大后肯定有所作为,我们需要不断的挖掘他们的优点,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老师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你的孩子。
三、了解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快乐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对孩子的期望也是越来越高。我们希望孩子们会数学会语文英语,什么都要会,但是却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孩子们,他们是否快乐,是否有压力?当然我们能理解家长们的用心良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请家长们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的生活,多么快乐,玩泥巴,跳皮筋,捉迷藏,爬树在田野里奔跑,玩自制的弹弓打鸟,就是学习也是学一些简单的数字123,可是现在的孩子呢?学习,还是学习,谁能让孩子快乐点?只有老师还有家长们,我们既然要孩子博学多才又要孩子们快乐,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没有压力快乐的成长了!当然他们在学校这里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玩,快快乐乐的学习,所以请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竭尽所能照顾好你的孩子。孩子们学校快乐,那么在家也一样,希望经过这次家长会后,家长们能将心比心,体量关心你的孩子,不要盲目施加压力给孩子,要多鼓励孩子,如果孩子暂时不会算数学,不要紧张,也许他对数学不敢兴趣,需要多一点时间去消化,拼音格式不对,没关系,擦干净重写就可以了,允许孩子犯一点小错误,只要孩子能改正就可以了,世界上有谁是没有错误的呢?也不要随便拿孩子和别人攀比,谁的孩子很会跳舞,谁的很会算术,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也是你没有发觉,发现孩子的优势,给予肯定,别人是很有头脑,但他是别人的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可以拉,只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赢得孩子的快乐成长。
说到这里,有些家长就会说那数学怎么办?我们学校在数学方面做了很好的计划,下面有李老师来谈谈我们教学方面的情况!掌声有请!
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那么生动的讲解,相信经过李老师的讲解,家长们对我们大班的数学有所了解,希望以后孩子们在作业上遇到难题,家长们一定要协助我们一起来辅导。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我们都在努力教学,为孩子们上小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请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孩子们上小学跟不上。
四、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与要求。
1孩子来学校时请家长检查是否带危险物品如扣子、刀子、手镯、项链。如孩子带药来园请交到老师的手中,交代清楚,或写张小纸条(注明:孩子姓名,服药时间,用量等)。
2、如果你的电话号码有变动也请及时告诉我们,以免有急事时联系不上。
3、不要让孩子无故缺席,迟到,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如果你的孩子在家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身体不舒服时,请你在送孩子入学校时及时告诉老师,以便我们能多关注孩子,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然发烧就必须留在家里观察,确定孩子没事才可以到学校上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当今的数学,其科学形态和文化形态交相辉映,展现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如工具、语言、思想、方法、活动、问题、模式、文化等等。我们的数学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去全面地感悟这丰富多彩的“鲜活”的教学,并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生动的多样化的发展。如今有些数学教学活动,老师的课备得不可谓不认真,讲得不可谓不精彩,可学生却无动于衷;还有的课堂,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似乎相当热烈,但当学生独自面对数学问题时还是觉得束手无策。数学教学活动要如何开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而且是高效呢?我认为把握数学的本质,追求数学本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下面我根据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习,结合数学教育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个人的一些思考。
1.贴近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世界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像“0”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极其抽象,如果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材,学生是不会说得很具体的,甚至会望文生义。教学中,我利用电脑出示四幅图:①树上有3个苹果;②树上有2个苹果;③树上有1个苹果;④树上没有苹果。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素材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当学生认识了“没有”可用“0”来表示时,又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举例说明可用“0”来表示的事物,这样又让学生结合“0” 来联想生活素材。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素材感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才会易懂易掌握,同时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于课堂畅所欲言,滔滔不绝。
2.学会等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教师们达成了共识:课堂中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数学的思维活动。这个道理我们懂,可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都是被我们的老师于无意中扼杀,因为我们不会等待。
我们来看名师徐长青讲的集合。学生在呼啦圈里很高兴,交集的那个小胖子,可能不是很聪明,他好像没明白自已应当在两个呼啦圈里。这时一个女生发现了问题,她想拉着自已的呼啦圈里的人向那个呼啦圈靠拢,然后让小胖子套在两个呼啦圈里。可是其它同学不配合,她走不动。这个时候,如果是我们的课堂,可能就会有老师帮助女生,至少会问一下她要做什么?但名师徐长青没有这么做,他在等待……那个女生想到别的办法,她跑了出来,呼啦圈里的同学都在看着她。只见她把另一个呼啦圈拉到自已呼啦圈旁,把小胖子套在两个呼啦圈里。等待,让我们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问题的结论,衬托其方法与思想,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如果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绽放绚丽的色彩。
3.学会思考
数学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可是,无论老师如何教育学生,要学会数学,就要爱思考,却发现学生怎么都听不进去,还是照样的不爱动脑筋,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愿意动脑筋。其实,道理孩子们是懂的,关键是怎样动脑筋,却是孩子们苦恼的事。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如果一上来就让学生去测量,然后用周长去除以直径,学生就没有“学会思考” 。怎么想到要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去除以直径?我想,只有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个思维的源头问题,孩子们才会有深入的内心体验,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
又如六年级营养配餐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营养成分含量的小资料。许多教师在出示这份小资料时,对表中数据事先进行了处理,把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与含量最低的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并问学生:从表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表面上看,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又或者说是通过标示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表格数据,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我觉得其实不然。学生根据老师的暗示找出极端数据之后,可能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不用思考了,哪里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数据中蕴藏的诸多信息?学生数感的发展,思维的培养还从何谈起?我认为,教师在出示数据后,不防交给学生整理数据信息的方法,从如下角度去收集整理数据信息:理解数的含义、比比数的顺序大小、想想数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数的运算等等,让孩子学会从头思考问题。经常训练,孩子们将逐步掌握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获得提高。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关注新旧知识的链接,建立起最本质的联系,在关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切实发展孩子的思考能力。
4.学科牵手
如今,课程的综合化越来越被专家和教师们所重视。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密切了数学和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展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证明,学科牵手,有效整合,能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例如,一年级教学数字0―10的认识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二话不说、五颜六色等,并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找找还有哪些。又如,在复习十以内的加法时,结合学生的识字经验,我先是神秘地对学生说:吴老师教同学们学数学,可今天要考考大家的语文学得好不好?先在黑板上写了个“口”,让孩子说说读音,数数笔划。之后又写了个“天”,同样说读音数笔划。接着我出了道文字加法题“口+天=( )”。学生们兴奋地寻得答案“吴老师的吴”。我又请学生把这道文字加法题换成数学加法题。最后请跟吴老师同姓的同学都到讲台前面来,站成不同的队形,让其他学生提问解答,讲台前的学生当小老师,参与解答。学生们都异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通过语文与数学的相互融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设计,常牵手其他学科,那样我们的课堂必将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是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数学的天空将更美丽。
5.不考也教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一种认识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不教”,这显然是错误的。数学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一年级上册三个单元之后整理复习中安排了“我的成长足迹”这一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懂得说,而且说了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出些题目给孩子们练习来得实在和有效。我觉得不然,这是培养孩子思考、总结、交流、增强学习信心以及培养良好数学习惯的一次好机会,怎么能错过呢?孩子们刚开始不知如何开口。我就让他们听听书上的小朋友怎么说的,再模仿着说,适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拓展。当有孩子说自己学会了加法时,我没有仅仅夸他“你真棒”,而是惊喜地说:“你会加法了呀!那你敢接受同学们的挑战吗?”孩子自然充满自信地回答:“敢!”再问其他孩子“谁愿意考考他加法呢?”孩子们都激动地高举着小手:我来,我来!不论是被考者,还是考人者,甚至是坐着听的,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交流与互动中。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也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成长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考的也教”。教学时既关注具体的、客观的教学结论,也关注形成这些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既关注处于显形态的数学事实,也关注处于潜形态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既关注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与结构,也关注如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要为适龄儿童提供最为基本的,并能促进学生继续发展的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得好:教师和家长要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让我们紧随课改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让数学的天空更加美好,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珠江时报》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