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险管理及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6:56: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管理及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风险管理及对策

篇(1)

1 高校风险管理的概念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建立并启动后,在其运行过程中因为组织的决策、组织、协调和实施等行为失当及偏误,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损失,这种经营风险被称为组织风险。高校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理论的一种,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我国学者田德录指出: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风险的一些特性和规律,发现风险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客观性,可控性,可识别性,和不确定性。并得出风险可以管理这一结论。“风险管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如今,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规避风险或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的。由此可知,高校风险管理是指高校组织为达到其教育和发展目标,对财务、人力资源、学生就业等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估测,将各种风险进行排列组合,并制定实施方案,监督实施过程,从而有效处理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

2 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

2.1 整体水平

从整体水平来看,现阶段高校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积极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的高校,国家统筹分配教育经费,学校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招生计划。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以及毕业生就业问题,都由国家一手操办,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负责实施,不参与决策。因此,高校财务和高校学生就业趋向于无风险,因而高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防范措施贫乏,风险管理层面的建设也被忽视。1999年,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教育部决定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高校扩招实现了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的飞跃,然而在部分高校在扩招环境下,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行一系列和学校财政状况不相当的招生计划,实施一系列和学校实力不相当的扩张办学规模的政策。举债办学、征地扩张、盲目扩招、合并重组,这些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然而却也隐藏着一系列隐患。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将会招致教育成本的增高,就业率低下等风险。

2.2 风险管理

(1)倾向。从风险管理的倾向来看,学校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高校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类型:高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高校专业设置风险管理,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管理,高校学生就业风险管理,高校学生人身安全风险管理,高校设施运行风险管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风险管理偏向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这符合风险管理中“以财务安全为中心”的要求,同时也是受到目前高校紧张的财政波动的影响:据有关统计,1998年向银行贷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屈指可数,贷款金额不足5亿元,2002年,已有70%的高校向银行贷款,贷款总额高达88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事实,高校举债风险已经产生,这也意味着,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由无风险进入有风险甚至高风险管理时期。如果不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财务风险这一显性风险已被各大院校提上议事日程,然而高校专业设置风险和学生就业风险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部分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为了显示院校的独特盲目设置专业,导致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白白浪费大学四年光阴。大学生就业风险也被忽视。目前中国大学毕业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2011到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在700万左右,就业率却只有70%。

(2)机制。从风险管理的机制来看,高校风险管理缺乏依据,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资讯管理系统。资讯掌握越仔细,管理层的决策就会越准确。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都是由资讯不足造成的。例如,在我国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折旧的。也就是说,很多基础设备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账面数据仍为购入时的价格。根据账簿上的基础设施价值进行决策,会偏离事实,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笔者认为,高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高校物质财产,如硬件的选择、实用性和可靠性;金融筹资的方案;人力资源中教师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学生的流失率等;2)高校信息系统,数据库使用的使用和更新,各种软件的引进和维护等;3)风险管理经费的预算、支出明细;4)记录容易发生事故的部门和环节以及当时的处理方案。下次如果出现类似的事件就可以减少损失。

3 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对策

第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各高校要严格贯彻落实政府有关高校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学校风险管理的领导,把高校风险管理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要督促还没有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的高校,进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进行多层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管理。高校应从大环境审视风险,组织可能带来风险的各种具体因素,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列举法和现场调查法等科学手段进行分析,并使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只有准确识别各类风险,才能为管理者制定决策和采用何种管理技术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从而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高校投资成本。

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审计。要确保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确保资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只有严格落实以上三点,才能确保风险管理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此外,还有强化监督,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从而保证风险管理信息资讯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篇(2)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44-03

铁道部改制成铁路总公司后,确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改革思路。铁路建设的投资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外资、私人资本已逐步进入到高铁施工建设中来。高速铁路的施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高速铁路施工质量、工程项目融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建设筹资模式逐步推向市场化。为保障业主的利益。保证铁路建设资金的安全性,确保铁路建设顺利进行,实施高铁施工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在2011年“7・23”高铁追尾事故发生后,人们对高速铁路施工质量和安全日益关注。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使得高速铁路建设投资急剧下滑,出现大量“烂尾”的在建高铁。随着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推行,铁路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市场筹集铁路建设资金的比重逐步提高,承担损失的将不再仅是国家或者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而是项目法人自身。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转移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必须对一些企业无力承担的巨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实施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有关新建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高铁施工中会存在各种风险,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情况下施工。中国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与施工方或管理方的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目前风险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依据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性质,将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指标分为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及管理风险等五大类。建立风险因素初始清单,为后期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工作提供基础,选择最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以期提高施工承包商风险管理能力。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施工中,风险点日渐增多。刘维庆、臧耐娟认为,对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管理越来越重要,基于降低风险损失和保障项目的目的,应逐步建立风险预警的传导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组织系统,进而形成交通项目的风险预警体系。

一、中国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状况分析

(一)高铁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

1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高铁施工中的某一种具体风险的发生是一种随机现象,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可变性。在高铁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风险的积聚会由量变成质变,导致事故出现。

3 多样性和层次性。高铁施工的项目周期长、施工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风险因素之间的互相交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交互,形成了不同层次。

(二)高铁施工建设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 自然风险。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客观存在的恶劣自然条件,工程实施期间可能碰上的恶劣气候,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周围环境和恶劣的现场条件等因素可能对建设单位构成威胁。常见的自然风险因素主要有:恶劣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气候与环境、恶劣的现场条件、不可预见事件和不利的地理环境等。

2 人为风险。因人的主观因素导致的种种风险,这些风险虽然表现形式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类风险有些起因于高铁施工的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有些来向工程的合作者,有些应归咎于其内部人员。

3 财务风险。资金筹措不足、通货膨胀幅度过大、线路经过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等。

4 责任风险。法律责任、替代责任、职业责任和人事责任等。

(三)中国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分析

通过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人们发现风险事故的发生呈现出了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有可能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风险的防范和转移。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项目处于未完成状态,防灾防损设施没有完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再加上人为因素较多,风险比较大,而且存在巨灾风险。从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来说,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其他人投资,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需要在投资方与建设单位之间建立有效的控制和激励机制,最终保障投资方的利益。而安排保险就可以在即使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投资方的利益,所以,投资方或Ⅲ资人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要求业主投保适当的丁程保险。

(四)铁路工程施工风险损失统计分析

在研究了以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某集刚公司1982-2011年铁路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主的样本数据,主要从自然风险损失、人为风险损失、财务风险损失和责任风险损失四个大方面来进行描述和分析,该集团公司铁路施工生产安全事经济损失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82年以来,铁路施工的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大体上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并且经历了两次大的高峰。第一次是在1987年左右,安全生产经济损失约为3300万元左右,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自然灾害,它给铁路施工各行业安全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第二次出现在2004年左右,生产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约5300万元,同时也达到了统计以来的最高峰。此次主要原因是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有重大变化,尤其是高铁施工项目在该集团公司施工项目所占百分比提高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陡然提高。

用回归方程的无偏估计可以找到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度。

在0.01的水平上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与总风险经济损失(万元)有极强的相关性,在统计学上有着现实的意义,故可做线性回归分析,对总风险经济损失(万元)进行推测。

显著性水平为0.001

二、中国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一)确定高铁施工风险管理投保人

高铁施工由建设单位安排保险更易发挥大集团的作用,有利于获得更好的保险条件。依据中国现行工程建设投资及其它费用构成,由建设单位投保更符合费用解决思路。相对而言,中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差,且投保经验不丰富,若由其投保很可能造成保险范围的遗漏。新建高铁线路多个标段同时施工,各个承包商之间的相互干扰是在所难免的,若由各个承包商自行安排保险,势必造成重复投保的现象发生。

(二)确定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理赔人

理赔工作应由建设单位和承包商共同负责,或其委托的保险经纪人负责。按照国际惯例,可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当承包商承担了本应由建设单位应承担的风险时,在向保险公司索赔未果的情况下,保留对超出免赔额部分的损失向建设单位索赔的权利,以此来增加建设单位的风险理赔意识。

(三)高铁施工造价中估列工程保险费用

2013年3月铁道部改组成铁路总公司,铁路建设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正是探讨高铁施工风险管理费用款源的最好时机。区分工程保险和担保费用的具体类别,作如下调整。

1 人身意外伤亡保险等现行法律法规的强制保险。对于《建筑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和部门行政规章中强制投保的人身意外伤亡保险等,应列入间接费中的规费,作为非竞争费用,按实际投保费率和投保额估列入概算中。投标时由承包商将此费用直接摊入工程综合单价中。

2 工程一切险和第三方责任险。可将工程一切险和第三方责任险列入工程造价的基本预备费中,但需明确工程一切险和第三方责任险在基本预备费中的具体费用内容和费用标准。具体操作方式可参考《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BG06-2007)中预备费中对“施工图预算包干费”的规定。投标时可与建筑安装工程费一样列入工程承包价中,在基本预备费中列支。

3 承包商自主投保的施工装备险、机动车辆险、运输险等。可将施工装备险和机动车辆险及车辆的运输险列入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机械台班单价中,将建筑材料的运输险列入材料费中的材料预算价格中。实际是将该保险费列入工程项目直接成本,使该类风险的控制责任更加明确。

4 业主要求承包商所做的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缺陷责任担保等。工程担保应认为是企业法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担保主体应是施工企业,而不是项目部。可将承包商所支付某工程的全部工程担保的手续费测算一个综合费率列入企业管理费中。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将此费用摊入工程综合单价中。

篇(3)

前言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及生存的关键,其掌控着企业的经营命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到位,将引发企业的资金短缺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利用率的风险等,进而断开了企业的资金链,导致企业的支付能力丧失,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应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增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

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资金的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以及使用效率风险等。其中资金的安全风险即为企业的资金被欺诈、挪用及贪污等。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比如未及时的实施内部牵制原则,或者一个人同时担任不同的职务等。其次,资金的短缺风险为企业未能及时筹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错失了供应商提供的折扣、现金以及低价等,导致企业的出售项目亏本以及无法及时的清偿债务,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最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风险则为剩余现金取得的收益低于贷款的利率。如某个企业的现金需用量最低是80万元,而其每天的现金余额是100万元,其中的20万元则为企业资金多余的部分。若将这多余的部分存入银行,其利息的收益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就此出现现金的使用效率风险。因此,当某个企业出现大量的资金以及高额的银行借款时,不是本身的行业特点或者经营战略造成,就是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

二、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一)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因而采取激进的筹资方法。具体表现于:企业过多利用短期或者临时性的负债方式进行筹资资金,以满足企业长期流动资产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生存压力,进行巨大投资,尤其在发现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成本,或是行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时候,易于产生激进或者冒进的投资行为。

(二)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及重大投资的惨败

企业的负债过多、应收账款的回笼未准时以及因货币资金不足而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等,这些均是企业无法准时筹备资金的因素。由于企业未能及时筹措资金,其债权人将采取强行拍卖资产的手段以抵偿企业的债务,不仅使企业的资产缩水,还断开其资金链,影响生产经营,甚至导致破产。与此同时,企业进行生产项目、商贸活动以及证券市场等重大投资,造成企业的投资资金严重超额,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使企业的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再次投资,导致其破产。

(三)财务信息的失真

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表现于:多数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以及不及时等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未能获取确切的财务信息,以及未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造成企业汇总的财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以及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甚至有些会计报表掩盖下级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

(四)资金的使用率低

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的分散发生矛盾,并且此矛盾已成为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问题。在企业的分公司中,出现较多的多头开户现象,企业的资金管理失控。企业未重视投资决策,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发展目标及财务,进行盲目投资,使企业的投资损失惨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资金的过分沉淀、库存占用率高、负债过多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缓慢等,这些现状均使企业的信誉与赢利能力降低。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内部资金的控制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控制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内部审计以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等三个方面。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资金的分级审批权限及标准,按照审定的资本性支出以及现金流量的预算进行支出安排,严格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权以及对外担保权,并配置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快企业的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企业应及时进行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处理,严加控制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以加快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率。努力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生产环节的流转速度,以减少生产过程的积压。企业在做好销售预测的同时,坚持根据销量决定产量的原则,根据其生产计划,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库存水平。企业开展创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能提高预收款的比例,还减少了预付款的金额。另外,企业建立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货款的回收,正确落实催收责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结算、合同签订以及款项催收等,有效加快企业现金的回流,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三)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通过精确的预测编制出高水平的预算,尤其是现金的预算,其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现金储备量,而且有效掌握企业多余资金的利用率。另外,企业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能力,进而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平衡了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机会成本以及坏账成本等关系。

(四)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统筹利用

进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统筹应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选择合理的账户进行资金集中。企业在选择集中的资金账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本身对此账户的使用频率、收付款项的便捷程度以及相关的银行服务等因素。其次,构建便捷的资金管理平台。其中企业可进行银企直联或者开通网上银行,以提高企业资金信息的管理效率与透明度。再次,合理安排企业所有账户的结算,以及协调好各融资银行的关系。根据各融资银行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在保持银企良好关系的同时,逐渐增进企业的再次融资。最后,进行定期性的归集特殊账户的资金,这是资金集中管理与统筹使用的关键之处。对企业而言,采用集中型的资金进行内部控制,使其效果显著提高。

(五)资金安全风险管理的防范

重点防范企业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创造优良的内控环境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防止资金管理的安全漏洞。在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构建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根据规定的制度与权限进行资金收付业务的办理。其次,认真贯彻企业的内部牵制原则,保证不同岗位的分离、监督及制约,以及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协助管理当局的监督与控制,充分发挥其管理程序与措施的有效性,利于及时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元化,企业资金的风险管理及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我国企业在现阶段的资金风险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其的管理不当,使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未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应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风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控制,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本身特有的资源,通过提升其资金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的控制,以高水平的资金运作手段与管理作为坚强后盾,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大华.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J].中国市场,2010

[2]孙晓媛.论上市公司资金风险管理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

篇(4)

信用卡是现代社会日益普及的非现金交易付款方式,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便民服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其引起的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呈现日益扩大趋势,严重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养卡”公司滋生。“养卡”公司,就是在规定还款日前先替持卡人将欠款还清,使信用卡在账户记录方面显示正常还款,再通过POS机刷卡、以虚假消费方式将垫付现金“套”出来。“养卡”公司利用银行免息期,不仅保证持卡人有正常信用记录,而且将银行的钱套取出来放贷以谋取高额利润。

(二)恶意套现的地下融资暗流悄然出现。恶意套现表现为持卡人不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取现,而是与特约商户或某“贷款公司”合作,通过POS机将信用额度内资金全部或部分提取,并给特约商户低于银行借款利息费的手续费来套现。随着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虚拟交易进行非法套现等行为也悄然出现。

(三)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增长,坏账风险增加。一方面,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银行为追求营销业绩,过度降低发卡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申请者资信审查流于形式,增加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无法对持卡人现金用途及流转方向跟踪, 无法判断资金流向, 增加银行经营风险,造成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不断增加,不仅提高银行坏账率, 而且增加信用卡违约率。

(四)造成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一方面,不法分子以虚假身份证明、单位证明和不实财产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申请较高额度信用卡并刷卡套现,造成银行和信用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为获得信用评级高分,提供不实的收入证明申请信用卡,不仅误导信用卡审批者决策,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且破坏社会信用环境。

二、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卡发卡门槛低。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信用卡发放、审核宽松,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填写基本情况即可申请信用卡。信用卡在办理审查宽松,增加信用卡贷后管理难度,加大恶意透支和经济案件发生,为银行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缺乏严格执行力度,征信数据获知渠道有限,导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动态跟踪信息不完整,且参考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准确性、全面性、即时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银行信用卡管理能力明显削弱,不能为识别客户真实信息,制定授信额度提供有效依据,产生信用风险。

(三)持卡人缺乏对信用卡相关知识的了解。一些持卡人对逾期费用、滞纳金等不了解,造成不及时还款甚至超期未还,导致利息增加,影响信用记录,产生信用风险,且持卡人风险意识不强,密码设置简单;在消费时未留意交易内容;输入密码未遮挡等,容易造成信用卡被盗刷,产生信用风险。

(四)技术系统落后。目前,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不断改革创新,但进程缓慢,导致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无法将挂失卡卡号及相关信息立即发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布控,正是挂失与布控过程中存在时间差让盗用者有机可乘,造成信用卡的使用存在资金风险隐患。

三、信用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发卡行加大对信用卡的审查力度。发卡行应加大对信用卡申领、发放的审查力度,分析客户财力证明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严格根据信用卡审批政策进行授信,增强发卡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严格控制信用卡最高授信额度。

(二)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体系支撑,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信用卡业务至关重要。完善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健全信用卡防范机制,有效支持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便于发卡行掌握借款人负债能力及还款记录,从而有效控制授信风险。

(三)加强对持卡者的教育和宣传。第一,持卡者要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在输入密码时,采取遮挡措施,并仔细核对金额。在刷卡前估量还款能力,避免无法还款,造成“以卡养卡”恶性循环。第二,净化信用卡环境,首先依靠社会媒体加大对信用宣传力度,号召公民诚信守法;其次扩大普法知识范围,熟知信用卡知识及风险防范措施;最后加大对信用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懂法用法,减少信用卡欺诈风险。

(四)完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银行信息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力度,当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内部系统应在全国范围内收到相关挂失信息,若该信用卡使用便立刻锁定,直至该信用卡补办,从而有效控制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保证持卡人资金安全。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信息业相结合并不断创新的产物,为公民提供便利的消费体验,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完善信用卡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为公民提供便捷可靠的消费工具。

篇(5)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发电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整个行业的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为我国经济化的运行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充分适应节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明确性的管理措施、细分企业管理流程,实施精细化的管理记住,从而为制度的优化及考核奠定良好地基出。但是,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面临着专制改革的现象,导致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复杂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用电量逐渐增大,电力企业承担着国家生产以及生活用电的艰巨任务,如果电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生风险,不仅会使整个电力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为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在电力企业逐渐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就需要走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其中的精细化主要是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目标细分、任务细分以及流程细分,实现企业的经济化运行。因此,在现阶段电力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建立科学化的财务风险防控措施,保证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的经济化运行。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手段不合适等,让这些现象的出现会使公司丧失债务偿还的能力,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下降。财务风险同时也具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风险主要指风险不仅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包含着盈利的不确定;而狭义风险主要是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相对较多,有企业外部的因素,同时也包含企业自身的原因,其中,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会为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外部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发电企业中内部风险主要是企业资产管理不到位、以及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等。

二、发电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分析

1.投资风险的分析。发现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金额数量大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所以,发电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激励的环境下获取一席之地,就应该通过投资提高企业的规模以及发电量,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经营理念。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于能源的需求、市场竞争力的形成、国家的政策以及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都会为电力企业的发电量造成影响,从而出现较大的投资风险因素。例如,2012年我国的煤价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9月国家下调了火电上网电价,导致企业的盈利逐渐下降,使企业的经济化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很多发电企业为了在运营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的盈利,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分析,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企业投资不断失败,从而为发电企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2.筹资风险的分析。发电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投资量较大,所以对资金的保障要求相对较高。在项目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购置设备以及设备的更新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但是,发现企业的自有资金相对匮乏,并不能充分满足资金的基本需求,所以,很多发电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筹资的形式获取资金。通过对目前发电企业资金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发电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而且其筹资的渠道单一,负载的现象逐渐扩大,所以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一些发电企业的很多设备以及技术是在外国引进的,会受到外汇利率的影响。3.内部控制风险的分析。发电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因此,其评估结果就应该进行系统性的处理,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降低在最低限度。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发电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很多项目主要是通过领导者一言堂,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导致很多项目缺乏前提性的评估体系,导致整个项目的投资缺乏监督。与此同时,企业缺乏实践的管理控制能力,特别是对发电企业的资产保值等内容,使企业出现了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三、发电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发电企业属于一种资金密集性的企业,资金量相对较大,因此,强化资金管理就成为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现阶段发电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发电企业应该完善预算制度的管理,要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发电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准确的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企业资金的年度、季度以及月度计划进行系统性的考核,分析动态变化,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与此同时,发电企业在也应该树立资金的优化措施,完善存款定额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的存货,减少资金占用现象的出现,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理,防止风险现象的发生。2.构建科学化的融资方案。发电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分散筹资风险,保证资金链的畅通,从而有效避免金融市场资金链的畅通,减少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出现企业科学化融资方案的确立。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作答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发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有效衡量银行贷款资源,在保证电力企业债务偿还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财务的风险。第二,发电企业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引入银行的竞争标准及相关制度,通过资金融资企业与电力企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优惠贷款。第三,要完善企业债务的结构形式,实现企业长期及短期的合理化组合,使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即满足长期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应该控制财务的管理费用,保证发电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3.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电企业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以及规避财务风险,发电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企业结构的组建,明晰标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及程序性。在发电企业内部构建及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随着发电企业内部构建及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人员应该实现信息动态化的管理,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实施风险评估,从而对新的风险以及原有的风险变化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发电企业应该对财务人员建立定期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强化岗位培训机制,将财务风险出现的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发电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不乐观的现状,因此,在电力企业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采取多样化的风险控制机制,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是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以认清新的企业财务风险,提前制定科学化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杨迎鸽 单位: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树静.发电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0:67.

篇(6)

房地产交易特点

房地产交易主要指,房屋及土地供应与需求双方实施的买卖交易活动,从而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的过程。房地产交易包含多种类型,不仅包含房地产转让、抵押,而且涉及租赁。通常房产交易进程中是由中介公司带领客户查看房源,最终促成交易。房产交易与其他产品相比,流程烦琐,影响交易因素较多。立足本质层面,房产交易主要指房地产交易主体间以房地产特殊产品为交易对象所从事的市场交易活动,拥有较多特征。首先,不发生物体的空间移动。房产交易中,由于房产具有不可流动性,不能以实物形态进入交易场所。因此,房产商品交易,只有所有权或使用权关系转移,并不存在物流形态;其次,房产价格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房地产交易的管理房地产交易管理,主要指为避免房产交易中的不良行为,政府以法律形式、行政手段等,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实施约束,促使其交易规范化,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违法行为,针对不良违法交易应严厉打击。政府对房产交易进行引导,彰显其在交易中的监督能效。依据我国《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转让、抵押的规定,在交易中遵循公平、自由等原则,确保交易行为处于我国法律红线内。此外,根据《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全书》指明,房地产交易中,不仅应将房屋所有权转让,而且还包含土地使用权,该制度极大程度地消除了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房屋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房屋

房产交易过程中,部分房屋的自身特性,致使其买卖具有一定风险,针对此类房产,购买者应加以规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没有房产证的房子。证件齐全、房产证产权清晰,才能明证房主对房屋享有所有权,也为证明买房权力的唯一凭证。若购买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其可能处于抵押或转卖状态,无法保障购买者的经济权益。2.小产权房。小产权通常为集体所有土地开发房产,售价与商品房相比较低,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小产权房未有合法流转空间,禁止对外销售,购买此类房屋无法获取产权证。3.未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此类房屋未满5年禁止上市交易,此类房屋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与开发商交易中的风险

对房产开发商而言,其核心目标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实际开发进程中,将核心置于利益层面,对城市规划改造具有一定随意性,譬如占用绿地等时有发生,此类行为对城市规划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同时,部分开发商在实际开发进程中,出于利益考量,未能严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导致房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损失。此外,房地产实际营销中,为吸引客户眼球,对自身房产宣传真实性有待深究,若客户在购房中对交易风险未能正确把控,可能在支付房款之后无法如期入住,或部分客户难以获取相关的法律证件,不同程度上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房地产中介交易风险

一般房地产交易中,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其中一手房为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交易;二手房主要依附于房产中介实施。房地产中介承担的职能较多,不仅包含房地产价格评估、咨询,而且涉及房地产经纪活动等。当前,随着房地产产业快速发展,房屋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业已进入高峰期,市场上出现大量房地产中介机构。其中,部分中介不正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房产促成交易,房源实际信息不真实,造成买卖双方信息缺乏对称性。房地产中介从卖方获取相应的房源,将房屋价格提升,从而获取相关利润;房地产中介在房主未授权情况下,将房屋在网上挂卖,且私自配取房主钥匙,带领购买者看房,均易增加房地产交易管理风险。

购买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购买者在购买房屋的进程中,主要将核心置于房屋质量、开发商可靠性层面,对房地产行业相关法律缺乏掌握,对周边未来规划及设施未全方位了解,支付定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房地产交易存在的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点,即销售及交付。风险体现在买卖合同不平等、假按揭等,增加了房屋交易风险。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房屋存在缺陷或未办理相关预售许可证,可能为查封或抵押等房源,所以购房者在购房之前,应积极掌握交易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增加交易风险。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对策

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交易具有一定的导向,使其交易趋于规范化。当前,我国针对房地产交易中的法律缺乏完善,导致交易中的风险增加,从而使购房者经济利益容易受损。因此,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针对房地产交易现状,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杜绝房地产交易中出现各类不良行为,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购房环境,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宣传诚信理念,倡导诚信价值观开发商未持有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是房地产交易存在风险的重要成因,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各类媒介加大城市理念宣传,提升开发商的诚信水平。二是,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给予全国诚信度低、违反相关法律的开发商相关惩罚,并积极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加强培训及教育,不定期对此类机构严格检查,对其各类活动实施监管,构建良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环境。

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体系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应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减少交易进程中的各类风险。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房地产信息交易平台,实现房源信息共享,可切实监督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活动,针对违规操作,及时给予相关的调整,使房地产交易更具可靠性及安全性。同时,在网络监管平台上设定相应的反馈模块,建立消费者交流区,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以此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减少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风险,提升消费者购房的满意度。以季度为单位,根据平台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将其予以整理、汇总,为今后房地产交易工作调整提供方向。

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房产中介人员作为房地产交易核心协调者,需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可及时准确地识别各类交易风险,及时为消费者安全购房提供参考。房地产中介企业,应根据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类法律相关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被利益所误导。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应积极开展相关系统教育考核,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从源头遏制交易风险。此外,为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理念渗透于培训中,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稳健的政府调控政策

篇(7)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solutions to issues arising from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address it. Method Increase nursing training, enhance nurses’ awareness of risk prevention, and formulate process/workflow to guide responses to adverse events in public healthcare.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nursing risk awareness and safeguards, reduce errors in practices and disputes, as well as better practices.Conclus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 use of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structured quality management reduced attempts to hide, decreased disputes, and promoted more harmonious patient-healthcar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questions countermeasurres

基层医院在技术、设备、交通、文化等方面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自从新农合工作开展以后,我院病人数量大大增多,护士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患者的健康意识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如护士在服务和操作时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了能使病人及时妥善处理和救治,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的服务条件和接纳能力有限

国家实行新农合及城镇医保后,大量病人涌入我院,加之车祸、中毒等突发事件发生,开放床位数与实际收治人数相差较大,经常加床于过道,造成医院实际诊治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

1.2 医院对护士专业重视不够

1.2.1 聘用合同制护士占比例大,达到护士总数的一半多,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且缺乏临床经验,基础较差,护理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2 护士待遇及地位较低,影响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1.3 各项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

个别护士不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工作态度不严谨,马马虎虎,特别是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未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1.4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安全问题。对病人关心欠佳,服务态度较冷漠,缺乏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专科特点不突出,观察病人不仔细。

1.5 掌握专科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技能不熟练

2 对策

2.1 医院领导重视及各部门的参与

院部设总值班,各科设有二线及机动班,24小时均在指定地点值班,随时处于应急状态,遇到大批患者或特大伤亡事故时,迅速启动医院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抢救及治疗,各科室协调配合、互相帮助,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确保病人的安全。

2.2 加强对年轻护士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

护理部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一次,每月组织一次业务讲座,每月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一次。科室每月组织小讲课一次,每周晨间提问二次,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和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并积极向院领导申请提高护士待遇,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

2.3 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3.1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将高风险因素降至最底限度。制定每一项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建立护理告知制度,如安全告知制度,褥疮预防告知制度,防止坠床告知制度,如何封存,保留实物和报告的程序,危重病人转科室,接登记制度等。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制度。

2.3.2 要求每位护士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护士长加强对节假日和周末巡查及管理,对护理安全隐患及差错,要求做到“四不放过”,一是问题不清不放过,二是原因不明不放过,三是问题查实不处理不放过,四是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

2.3.3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加强科室一级质控,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尤其对“三无”人员(无意识、无陪伴、无经济)更应高度重视,漏记、错记等均可能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1]。

2.4 加强对护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调动全员参与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一个质量和安全就是生命,质量和安全就是效益的共识,改善服务态度,与病人多沟通交流。勤到病房,分床到人头,负责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护理缺陷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5 加强对专科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考核。规范护理各项工作流程,针对基层医院的特点,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电、输血、输液反应、药物外渗、病员坠床等应急预案[2]。对突发事件采取积极、快速、及时、有效的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伤害和生命安全[3]。

3 工作成效

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类护理常规和护理流程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护理人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培训,能提高护士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加强风险监控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保证。我院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以来,全体护士增强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护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早预防、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各科室制定了相应措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轨,取得了成效[4],病人投诉和医护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参 考 文 献

[1]吕守銮.急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801.

篇(8)

一、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限于征税手段及税收制度本身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这种状况下,税收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税收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指税务机关合理运用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税收风险进行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过程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必要方法。构成税收风险的主要方面包括三个:一是政策风险,即由于复杂经济活动和规范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税收政策存在某些漏洞;二是执法风险,即由于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内外勾结等,造成执法混乱,带来执法层面的风险;三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纳税人由于工作失误或对税收认识不足,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不遵从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秉承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原则,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估等过程,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风险识别作为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它也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风险识别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运用科学方法、模型,在合理分析各项涉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并寻找存在税收风险的关键点,从而进行科学决策,高效完成指导税收征管的分析工作。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风险特征库,这些风险特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识别一般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纳税申报等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在风险应对方面卓有成效。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现阶段我国税收工作遵循的依旧是传统治税理念,无论税收风险是否实际发生一律视为有风险,并忽视风险等级差别而采取统一管理,这种征管方式偏重于对税收风险的无差异防范,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优化对无风险纳税人的纳税服务及加强对高风险纳税人管理的理念并不合理,这不仅不能有效规避税收风险,相反却造成了征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征管资源浪费严重,纳税人满意度普遍偏低,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受征管模式、征管机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限制,税收征管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征管结构,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合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员没有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岗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偏低。另外,税收征管机构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业务审批部门和行政部门,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而一线征税人员过少的不合理局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不能担任一些实质性的有利于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职责,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浪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大大降低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在各种不完善因素难以实现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地方各级税务机关税务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收集到广泛全面的涉税信息,比如难以获取资金流、物流方面的数据,未将交易第三方报送真实数据明确为法定义务,而且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系统间之间信息共享度和信息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应对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对缓解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环节契合度不高;二是应对手段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要全面转变落后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把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全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整个征管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征税质效。改善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中对不同等级风险的纳税人实行的纳税服务方式。应该对无风险纳税人实行优化税务服务;对低风险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并促进低风险纳税人自觉遵从;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集中评估;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并对这类群体实行差别化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纳税遵从度,进一步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二)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传统的职能结构和岗位设置不能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管理机构的各项布局做出调整。第一要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流程对各管理层进行明确分工,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税收风险管理进一步专业化、实体化;第二要对不同层级设立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极大地发挥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第三,整合相应部门职责,集中成立纳税服务部门及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机构,组建不同层级的纳税服务、税源风险管理、风险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等,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有风险分析监控部门推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对税务服务进行合理优化,采取一定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有效控制。

(三)明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规划方案和管理制度;(2)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以获得与风险识别、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有关的有效数据;(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应对;(4)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后续完善工作,形成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实际工作中应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细则。

第二,差别化、递进式的管理原则。在正确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别化应对和控制,也就是说随着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税收遵从度的逐渐降低,风险应对控制应从优化服务阶段转变到辅导阶段,从柔性管理过渡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贯彻落实差别化、递进式管理原则,将管理和服务进行真正的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防范原则。税收风险管理必须坚持防范胜于控制,及加强税收风险的前置管理,做好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税收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加强对税收风险的防范,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给税收征管带来损失。

第四,实行人工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技术支持,但对于基础性的要素管理,包括税收风险管理方案的确定、风险特征的调查分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都是以科学的人工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因此,考虑到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既要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风险监控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税收风险管理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实现业务和技术的高效结合,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总结

要切实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贯彻落实税收征管工作,必须要对目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各地征税部门要积极探索出适应当前税务征管发展趋势的全新模式,在创新征收手段的同时,针对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和改善。本文就税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在寻找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加强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对我国税收部门解决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侯晓春,杨育.浅议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涉外税务. 2012(01)

[2] 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 中国税务. 2009(11)

篇(9)

企业市场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激烈,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变得更多。各个企业都希望通过完善自己来争夺市场,赢得更多的利润。为了企业不被市场淘汰,我们要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但是,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层出不穷,只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好,才能使企业的后顾之忧消失,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 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我们摸不着看不见的,可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本质不能很好的把握,认为资金是重点,对财务风险警惕性不高,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从而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率也就提高了。我国的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完全认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也只是应付了事,导致在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低,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2.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个基础,财务风险的出现有很多是因为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像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债权人与中小投资人员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筹资也就成为了企业圈钱的行为,所筹集的资金会被企业管理人员与大股东转移,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在这种制度管理下,企业决策者的责任与权力不能有效的统一,财务决策效率低下,企业事务都由董事长一人所管,其他的董事与监事有无一样,形同虚设。这样就会使董事长的权力膨胀,很容易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 缺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效益,盲目的进行各种投资,忽略财务风险的存在,导致流动资金不够。这都是因为企业缺少财务风险策略,这主要表现在任何的财务模型都需要理想的财务指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财务预警的模型不足之处有很多,稳定性不够,应用不同样本的预警模型差别明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同一种模型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4.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

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企业发展得很好,但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问题,这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的表现。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企业都没有挺过去。通俗的说,实物的东西在不断增值,成本大大提高,而货币资金变得不值钱,企业的资金链短缺甚至企业倒闭。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可致使企业周转资金出现极大的短缺,货币资金贬值,实物性资金有所升值,这在无形上就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成本。利率变动也会出现利率风险,这主要包括支付过多利息的风险,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出现亏损的风险等,环境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这种东西我们根本就不能将其改变,使其符合我们的心意,只能够不断去适应。同时环境的变化也让我们摸不到规律,导致对其了解非常困难。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力和适应力都强的企业,很多企业完全不会适应,这都会导致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

1. 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投资盲目性大,跟随大流随意投资,这种现象已经是一个很普遍存在的。我们可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合理利用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好的项目和企业主产品上,最大程度增加成本回收,从而减小随意投资与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企业利润有效增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与有效的投资,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些可有效的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企业获得利润的机会更多,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降低。

2. 建立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近些年,一些新技术与新的管理模式大量涌现出来,各行各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与更新。企业通过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企业向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遏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我们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可由几部分组成,这能使他们彼此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大大增加工作的效率。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统一整理,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统一整理,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与防范。每一部分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各个部分之间不要互相推委与指责,而是要进行互相的帮助,共同的研讨,共同的来解决问题。在处理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时,也需要和各个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

3.学会转移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转移指的是把有风险性的财务活动通过一些有效形式转移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一些经济实体,从而减少或者是消除企业财务活动中所出现的风险。转移财务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保险转移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转移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二是非保险转移法,非保险转移指的是把相应的企业财务风险转移给专门的部门或者是机构,例如把一些有特色的业务与产品转移给具备专门的设备与人员、技能与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企业去完成。这种转移方式的特点为通过免责约定或者是契约关系来对风险进行转移,不需要支付控制费和保险费,只要灵活地应用谈判技巧,合同条款,法律知识等手段签订合同就可以了。

4. 企业应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在科技进步与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各种的新兴设备涌现,有些新兴设备能够使我们工作事半功倍,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企业应该更加关心社会上新兴设备的出现,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正所谓有了好的设备,才能使企业的效率大大提高,节省时间的同时劳动量也大大减少。新兴设备的使用也是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有利手段。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符合当代人的需求。我们也要经常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及时作出调整,不能固步自封,思想陈旧,才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道,不会被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发展的过程可能会充满了艰辛,我们要学会吸取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才能提高资产的运作水平,促进技术的进步,增加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秀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表现形式及其管理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7).

[2]秦超,孙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

[3]丁建国.浅析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

篇(10)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测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一)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的波动使银行的财务状况遭受负面影响的风险,其中基差风险是主要风险,重定价风险则次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银行业务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和资金业务作为买卖用途头寸的风险,而银行业务产生利率风险的因素包括合同到期日的时差,或者资产负债重置率等,而作为持有买卖用途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资金业务的投资组合。

(二)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对银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于非人民币资产和负债币种的错配。该风险分为结构性风险和交易性风险,包括资金业务外汇持仓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及借贷间币种的匹配来规避。

(三)操作风险:凡是由于信息系统、报告系统、内部风险监控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

(四)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方(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五)市场风险:是指交易组合由于市场价格反向变化导致市场价值产生波动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其中流动性指的是金融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要求经济主体在任何情况下所具有的其资产随时变现或是从外部获得可用资金的能力。

(七)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八)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九)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对于商业银行风险主要采取四种类型来应对:回避、分担、承受及降低。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意识是应该渗透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之中,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展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向观念,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具备独立性

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结构清晰、责权明确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是保证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客观地控制风险,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型,借鉴欧美成熟的银行管理经验,逐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三)准确的市场风险监控

我国处于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市场风险管理发展还不成熟,灵敏的预警信息是保证银行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运用系统,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我们应该引进国外跨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学习先进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并加强改进与变通使之符合我国的国情。

篇(11)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总体经营比较粗放,直接开拓市场的各基层经营单位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常规的工作来抓,即使发现了风险事故,也未尽力处理,而是把风险责任上交。

2.关注显性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由于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数量,忽视质量。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以当地市场的保费量(市场份额)为依据,保险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保费地位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险公司把市场占比作为主要经营指标之一,这种没有兼顾质的基础上的量导致业务品质低下,风险因素增多。第二,保险公司的经营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对产品风险的评估控制重视不足。第三,价格制定上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屡禁不止,由此引发财务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第四,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存在保险决策和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及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够,这样势必导致对影响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设上,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还很薄弱,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形成。

3.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一是保险公司一般都忽视对公众信用风险的管理,没有认真研究因恶性竞争而引起的欺诈、误导等严重缺乏公信力的行为对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同业的恶性竞争,对如何发挥同业组织的作用来规范共同的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重视不够;三是对保险中介的风险管理严重失衡,部分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同业组织的自律公约,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合作展业,忽视或不能对中介组织进行风险管控;四是缺乏对保险欺诈和误导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保险误导给展业带来的操作困难日益严重,由此对应的管控措施却尤为不力。

4.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忽视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凸现人才供应的脱节,由此引发同业挖角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考虑人才素质、业务品质、展业习惯和队伍结构,更不考虑竞争主体间队伍的相对稳定,导致保险公司间矛盾重重,也培养了一批专靠跳槽为生的业务员队伍,出现一批市场跳蚤。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市场操作过程中本身就是风险源。

5.注重财务报表静态分析管理,忽视操作过程动态风险管控。当前保险公司一般所进行的月度经营分析、季度经营分析主要是事后静态地评价达标情况,对不达标机构和指标缺少预防硬措施,也没有月度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由于有些风险管理指标无法量化,年初下达计划指标任务时也没有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指标;直接拓展业务的各级机构对应关键指标而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也主要是围绕关键指标的达成而进行。这些管理行为导致操作过程动态管控不力,如保费现金流的管理,应收管理人为的呆账、赖账现象时有发生。

6.没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很多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没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及防灾防损管理部门,即使有这种机构的存在,其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也严重不足。对于风险管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门,而稽核的技术力量又相当薄弱,无法应对风险管理。

7.缺少针对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的专门政策。当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基层保险公司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或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业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来争取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积聚,特别是渗透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耗蚀了行业利益,损害了保险业形象,加重了影响偿付能力的潜在风险。二是风险管控不严。如有的基层公司执行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有的营销员未在规定时间将投保资料和保费交公司,有的公司数据来源不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销售和财务数据不一致等,这些现象导致和积累了经营风险。

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1.经营主体自身潜在的道德风险导致习惯性的风险行为发生。保险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违反市场规律和有关制度,为获得短期利益而对长期利益的损害是保险公司主要的道德风险,而导致这类道德风险的原因与保险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密切关系。因传统绩效考评办法中经营指标的份量大,会导致业绩冲动而潜在着道德风险。同时,行业非理性竞争必然让公司间的道德风险增加,这种看似个人行为导致的经营风险,其真正的症结却是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抑制机制的缺位。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这种层级过多、管控不力导致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全面的风险管理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受到很多环境因素或“软因素”,具体包括行业文化、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其中行业文化尤为突出。文化因子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影响呈倍数作用,先进的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效能的缩小作用也是呈倍数作用,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从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还需要从文化等环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经营。而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急功近利地对市场进行

破坏性开采,没有进行行业的风险环境培育。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1.严格控制现金交易风险。保险公司应全面推行资金收付转账结算,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银行结算工具,尽可能减少使用现金,防范化解现金交易风险。一是要把禁止业务员经手客户现金的规定纳入公司内控制度和业务处理流程,向社会和客户进行宣传倡导,并在柜面建设、账户开立、POS机设置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客户通过采取上门临柜、刷卡、柜员机转账、银行柜台交现或转账等多种方式与保险公司实现资金收付的直接结算。二是动员客户本人到营业柜台办理缴交、退保和赔款领取手续,或通过转账方式结算。

2.推广见费出单制度。见费出单是指先收费,后生成并出具保单。目前寿险公司普遍采用了见费出单制度,但产险公司一直通过应收来推动业务发展,导致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各产险公司应对当前通行的先出单后收款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尤其对于分散型业务应按下述基本流程进行处理:客户投保――预核保――生成投保及缴费信息提示书――客户凭信息提示书缴清保单――公司凭缴费凭据生成并出具保单及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