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6:56: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

篇(1)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篇(2)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7年的,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确立了会计原则;建立了会计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导致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管不如对企业的严格有效,另外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不必自负盈亏,导致了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动力也不及企业。加之,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年度任务的完成和考核的过关,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等环节缺乏有效测算。因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单一会计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能准确核算和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应付未付的负债并未反映,对于已付但应由各期分摊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了费用支出,影响当期利润;对经营性产生的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金,易于产生虚增利润现象;固定资产损耗得不到反映;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

3、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企业化管理改进的基本思路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4、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就要求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核算内容。这样既能满足对基建工程进行具体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单位管理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需要。

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篇(3)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 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用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另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许多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普遍存在财务意识不到位,一味注重资金管理、增量管理和财务合规性管理,而轻视资产管理、存量管理和资产绩效管理,会计核算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突出。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篇(5)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109-02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用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篇(6)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

3.成本核算方面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用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篇(7)

一 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1. 企业会计核算的涵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设置账簿组织、复式记录、会计科目、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等专门方法对企业进行连续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会计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在法律层次有《会计法》,法规层次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2. 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提供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明白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有着哪些优势和缺点,进而制定出符合事实的发展战略。(2)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成分的情况下选择判断时,维持必要的谨慎,在依照会计政策的条件下应当思考企业风险,合理估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将之化解,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功效,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3)重要性原则。它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来采取符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相互联系。要求提供的信息重点突出。(4)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保持相同,不能任意更改。这样会利于相同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综合比较,而且在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也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与可比性一样,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二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来看:首先,企业会计监督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实行会计监督,然而有的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限制或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行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其次,各部门的票面样式不一,五花八门,同时市场经济下的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票种和票面的多样、多变,让财务人员眼花缭乱,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票真假不容易分辨出来。再次,不少企业只注重事后核算和监督,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外部审计更是受利益驱使如走马观花般,财务监督滞后。

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往往忽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给日后的查阅账簿、汇总数据、分析说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要表现如下: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依照个人的认识和偏好使用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3.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和合伙的组织形式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都具有企业产权与个人主题界限不清楚的问题,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可以自由存取,使用难免会产生较为混乱的账单,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隐患。这种状况在中小型企业中最为明显。有的企业尽管设置了会计机构,但岗位职责不分,将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岗位交织在一起,许多企业则会“任人唯亲”。

4.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才参差不齐

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管理思想落后,会计核算人员选用上重情感、相信血缘关系,财务不透明,要求忠诚老实,但并不注重才能;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法规更新比较慢现象不胜枚举,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电算化操作技能差,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尽管会计人员每年都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便于应付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实际上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经常敷衍了事。进而造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三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1.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管力度、内部控制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对会计信息、企业资产及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确保会计核算及时、科学、有效。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1)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我国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的现象,企业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领会到会计核算主体、核算范围还有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新特点。(2)建立健全账簿体系。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对违规设立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企业,依照财政会计法情节的严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是记录和表明经济交易事项的有效历史资料和证据,企业务必严格按照要求对会计档案负责整理立卷、编制和保管。

3. 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和内部牵制制度

这一原则要求对企业理当有对比清晰的界定依据,来确保会计制度有一个适合的实用领域。通常会计主体都应该执行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务必是定位于本企业的立场上观察所产生的经济业务,禁止与别的会计主体混淆在一起。会计主体如果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领域。我们开始判断会计主体的时候主要以能否独立核算为依据,只有能够独立核算,才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牵制制度包含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随便一项工作,至少需要有两人及以上分工处理,要重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既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等相互依赖又牵制的机制。

4.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财务人员可以说是一切市场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其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着企业的财务水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还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业绩考核、晋升、淘汰等奖惩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总之,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问题,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务必从根本上调整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从自身内部修内功出发,稳基础,壮实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规范和加强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2年01期.

篇(8)

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将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预算并未发生改变,因而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也不会发生变化;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监督性。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职能就是对企业的使用资金状况进行监督,进而维护企业的资金安全。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监督流程为:企业将所得资金先纳入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中心账户上,再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该账目进行核算,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一致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意义

会计单位管理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两项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首先,会计核算管理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向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和服务信息,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核算单位的依赖性特别强,将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不仅可以提高核算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改善核算单位自身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要求。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监督工作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工作为具体表现的一种核算方式,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会计核算中心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的,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是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为一身的机构。只有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统一,企业才能够达到会计核算的改革目标,会计集中核算也才能够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

新会计工作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挑战,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下,现如今的会计核算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记账、报账工作,而是需要在准确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将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转变,还能够加快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速度,并能够使我国的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大潮下得以顺利改革。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具体做法

转变会计审核的重点,深化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票据进行审核,以此来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管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上来,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为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提供保障。

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保证会计集中核算效率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单位参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参与度高会为会计核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提高单位参与度可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

强化会计核算的服务职能。相比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来讲,会计集中核算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它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升华,因此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应该更具优势。为了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职能,并不断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篇(9)

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将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预算并未发生改变,因而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也不会发生变化;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监督性。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职能就是对企业的使用资金状况进行监督,进而维护企业的资金安全。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监督流程为:企业将所得资金先纳入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中心账户上,再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该账目进行核算,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一致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意义

会计单位管理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两项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首先,会计核算管理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向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和服务信息,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核算单位的依赖性特别强,将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不仅可以提高核算/!/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改善核算单位自身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要求。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监督工作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工作为具体表现的一种核算方式,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会计核算中心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的,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是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为一身的机构。只有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统一,企业才能够达到会计核算的改革目标,会计集中核算也才能够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

新会计工作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挑战,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下,现如今的会计核算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记账、报账工作,而是需要在准确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将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转变,还能够加快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速度,并能够使我国的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大潮下得以顺利改革。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具体做法

转变会计审核的重点,深化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票据进行审核,以此来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管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上来,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为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提供保障。

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保证会计集中核算效率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单位参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参与度高会为会计核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提高单位参与度可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

强化会计核算的服务职能。相比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来讲,会计集中核算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它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升华,因此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应该更具优势。为了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职能,并不断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篇(10)

(1)总账系统包括原始凭证的管理、往来账户管理等基本功能,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科目账户,利用这些账户进行财务的核算管理。

(2)工资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工资变动数据录入,生产工资发放详细列表,按工资分摊设置生成工资分摊的凭证后进入财务处理模块进行凭证的流程处理,主要是对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情况进行最终核算,并根据税法规定,扣除相应的税费,核算应发放的工资薪酬,最终对医院人员的工资进行汇总分析。工资管理系统还可以详细的反映医院职工的工资薪金构成情况,并打印账单,供在职员工进行核算,保证医院员工的合法权益。

(3)固定资产是医院长期需要使用的资产,它体现医院的经营能力,固定资产作为财务软件核算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体现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对增加医院经济成本、节约资金有着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日常使用操作主要涉及固定资产变动输入、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分配和转账、资产的评估、固定资产查询、盘亏盘盈等。

(4)UFO管理系统的常用功能主要有录入处理分析数据、文件管理、设计各类报表的格式、提供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和进行报表的编辑。总账系统、工资管理、固定资产、UFO报表是财务软件的四个基本功能处理模块,这四个模块具体功能比较丰富实用,即可以相互独立使用,满足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又可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而又及时的财务管理信息,方便医院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有效调整各个科室的成本分配,以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财务软件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2.1一致原则一致原则,指医院会计核算与科室成本核算一致,财务软件核算与医院财务核算相一致的原则。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中,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医院各科室的经济活动,因此决定了医院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各个科室的经济活动,对科室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财务软件的使用,不能违背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致性原则还包括,一定会计期间,成本费用与支出一致。即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无论对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进行怎样的归集、计算和分配,成本费用等于相同会计期间的支出费用。

2.2经济原则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同时,减低成本费用,即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财务软件的使用,与传统手工记账模式相比,避免了冗杂的手工核算环节,降低了各科室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并且财务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的生成财务报表,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对各科室的成本分配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和调整,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2.3高效性财务软件使用的目的是降低手工操作,在会计软件对医院各科室进行成本核算时,会计人员只需要将原始凭证进行初步审核后,录入财务软件系统中,系统就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且生产和打印会计报表,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难度,也提高了医院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财务软件在医院科室中的应用,采用手工录入数据和计算机自动生成和分析数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效率。

篇(11)

2.公司分部的信息披露。公司分部信息能够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这需要关注以下问题:①公司分部信息的哪些特定方面能够使你相信,公司完全了解其自身的经营机会和风险?②公司分部和其他非财务方面的报告是怎样对财务报告中的分部信息进行补充的?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各个独立的披露是如何互相补充的?③分部报告的脚注传递的信息是否展示了其与其他分部中潜在的经营状况相一致的情况?

3.反馈价值。即信息是否允许投资者去了解管理层过去的行为和决策对公司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①哪些具体的披露能说明报告结果是否与以前的预期相一致?②财务报告提供了多少没能实现预期的原因?③报告是否向投资者提供了市场事件和重要交易如何影响公司的信息反馈?

4.及时性。即如果早些时候获得信息,信息是否会变得更有用:①公司以什么方式超越而不是仅仅遵从证券监管部门的报告要求?②公司与其竞争者相比,是否及时地披露了财务报告?③公司已经采用或开始考虑采用哪些新的财务信息的交流方法(如互联网交流方式等)?④公司怎样确认其在同一时间内向所有利害关系者提供了相同的信息?

5.可验证性。这一特征注重准确性、估计的使用、假设的可信、可定量和计量的程度、支持的程度或证据的多少。也就是看具有足够知识的第三方可否通过查看报告数据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①从计量的角度看,公司财芦报告的哪些方面最具判断性?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又是怎样使使用者了解这些方面?②财务报告中的哪些信息表明了用于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估计和假设?一些可能的结果在哪部分出现,公司是怎样把这些可能的结果传递给投资者的?③公司怎样评定其重要的估计和假设是否建立在可获得的最优信息的基础之上?公司在做出关键的估计和假设时,是否使用了成熟的定量分析技术?

6.完整性。即是否陈述了全部事实:①过去一年发生的最重要事件是什么以及这些事件是如何告之投资者的?信息是否以一种公平的方式表现?财务报告中的哪些具体部分揭示了这些?②年度中发生了哪些不利事件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管理层遵从了哪些程序以确保整个事件得以公正无偏见地披露?③一年中发生了哪些有利事件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这些事件与其他事件所占的比重是否适当?

7.实质性。即信息是否忠实、清晰地反映了所发生的事情:①当公司选择会计核算原则时,它如何评价所选择的原则是否会恰当地表明交易的经济实质?在年度中哪些会计核算原则发生了变化及对这些变化是如何评价的?②当公司进行那些没有明确规定的重要(或复杂)交易时,公司如何评定其会计核算是否恰当?在发生这些情况时,管理层选择会计核算原则的方针是什么?③公司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或修改)某些交易以便获得特定的会计核算结果?在这些情况下,管理层是如何确保会计对交易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忠实、清晰的反映?

8.中立性。即是否以一种无偏见的、公正的方式传达事实,不会有意识地影响投资者的观点或行为:①管理层在判定可能的成果时是怎样做到中立的?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②虽然像“积极性‘’和”保守性“这样的特征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但它们都表达公司对重要事件和交易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是怎样靠近”中立“的?③中立性这一因素是如何渗透到管理层对会计核算原则的选择中的?被选中的会计核算原则能否表达一种平衡的观点?